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22课10-16

创建日期:2022-07-11

  行为学-教言宝藏22课10-16

  (十) 从生直至于现今 远离散漫及放逸 珍惜暇满之人身

  【从生直至于现今,远离散漫及放逸,珍惜暇满之人身。

  从出生直到现在,时时都应远离懈怠和拖延时间等不如法的思想及行为,并且还要时时想到暇满人身的重要性。

  正如经文中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如今我们能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都是来自于宿世善缘感得的果报。《普贤上师言教》中说过,想要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是要持戒,也就是说,无论是小乘别解脱戒还是大乘菩萨戒和密宗三昧耶戒,往昔我们必定守持过,否则今生不可能获得暇满人身。其次是修行过六波罗蜜。只有宿世行持过从布施到般若之间的六度,我们今生才会有这样的善果。最后要发愿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

  由此可知,珍宝人身并非唾手可得。正是由于我们前世具备这三个条件,今生才能得到这样的果位,因此今生更应该珍惜暇满人身,精进修法,才算是将暇满人身用在了正确的对境上。正如无垢光尊者在《精要明镜》中曰:“如今我等已圆满获得暇满人身,值遇大乘法宝,具此如法行持正法之际,切勿无义虚度人生,当作清净究竟意乐为妙。”作为后一代弟子,我们应该珍惜人身,精进修法。

  细致观待,能够生长在有佛教住世的圣地,并且在众多高僧大德座下听闻众多教法,将自己的身心投入修法中,并非人人都具备这些条件。而唯有具有十八种珍宝人身,才能圆满获得解脱,因此要时时关注自己是否具十八种珍宝人身。

  以上这些道理,相信在座弟子平常在阅读《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以及《圣者言教》等都已经知晓。能够这样去学习非常好,但还要记住的是,仅仅从书面上对这些道理有所认识,并不代表就已经真正具备这些条件,还需要长时间修炼。因此,珍惜人身,精进修法真的非常重要。

  (十一) 如今面临命终时 时时应观死无常一

  【如今面临命终时,时时应观死无常

  如今我们都已经得到十八种珍宝人身,更应时时观想死亡无常,因为可怕的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到我们的身边,可能是明天,下个月……也可能是今天。

  很多人在听到这些话时,内心并非完全排斥,因为他也接受有生有灭是大自然的规律。既然从小就知道有生必有死的道理,为什么现在不能完全接受无常马上就会降临在自己身边的事实?我想就是由于业及烦恼沉重乃至习气沉重的原因,才会一直对无常视而不见。

  可能你会觉得现前自己身体年轻强健,因此距离死亡还很遥远。但细致观察,这个理由并不成立。观察周围即可知道,有多少较自己更为年轻的亲朋好友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你又有什么理由认为自己年轻就一定可以活在世上?你年轻并不代表无常不会降临到你的身边,比你年轻却已经去世的,大有人在。

  也有人觉得,自己现在身体健康,没有疾病,因此也不会马上离开这个世界。但今天没有绝症,谁能保证明天的你也没有绝症?下个月还没有绝症?即便你一生都身体健康,但夺走生命的可不仅仅只是一个绝症。那些在公路上遭遇车祸而死亡的人,他们早上出门以前,身体也和我们一样健康,但最终夺走他生命的不是绝症,而是车祸。类似这种显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说明夺走我们生命的恶缘比比皆是。比如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却因食物中毒而死亡的事件也不少见!我们又有什么把握认为自己只要不患绝症就一定能长命百岁?

  所以,你为自己所找的这些理由都不成立,无论你如何否认,无常都决定会呈现在自己面前。当无常降临到身边时,我们真没有自己想象一般坚强。

  前段时间有位居士找我,想超度他的一个亲人。他说这个人才过而立之年,身体一直很好。某天感觉肚子有点不适,周围的人建议,由于最近污染严重,食品卫生不容乐观,可能是因为这些原因导致饮食不洁、身体不适,还是去医院检查一下为妙。在周遭人的建议下他去医院做了检查,但检查结果却是肝癌晚期。患者进医院检查时心情还很轻松,一听到医生这个结论就瘫倒在地,无力起身,不到八天的时间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个人很可笑,虽然绝症没有特效药,最终会夺走病人的生命,但也不至于八天就离开这个世界,可能多半还是由于对死亡太过恐惧的原因,自己把自己吓死了。但要记住的是,我们在死亡面前都非常脆弱,真的轮到自己,未必会比这个人表现得更好。

  前两年我在某地和居士聊天的时候,看见房间门口从早到晚都蹲着一位老人家。有好几次我招呼他进来,他都表示不用,只要坐在房门口就好。后来他的家人和我说,老爷子前段时间刚发现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因此寝食难安,天天都在焦虑恐惧之中。但是每次呆在我的房间门口,就觉得有一个依靠,心里也不再烦躁。因此每天天亮时,家人把他送来,晚上我睡觉的时候,家人又把他接走。他说,心里有了这样一个依靠,感觉心情好了很多。

  这也充分地告诉我们,在死亡面前,人人都脆弱,没有一个人会坚强。当灾难没有降临到自己身边时,我们可以自欺欺人,但一旦无常降临到身边,我们和他们没有丝毫之差异。因此,从现在起就要精进修法。

  后来通过打卦念经,并让他平常多吃些甘露丸等方便,第二年我再去这个地方的时候,发现老人家的身体正在好转。但要记住的是,无论是什么样的结果,死亡面前人人都脆弱,没有一个坚强者。

  今天晚上睡觉前细致想想:万一无常今天就降临到自己身边,会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我相信,除了孤独、恐惧和空虚之外,再也找不到其他的感受。这也是在告诫我们,现在的我们非常脆弱,在无常面前非常无助,想要得到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救怙,今天开始就要精进修法。

  (十二) 如今面临命终时 时时应观死无常二

  作为在家居士,即便我现前要求你们今天就放弃一切而独自进入幽静山林修法,恐怕我说得出来,你们也做不到,因为你们还要担负家庭和社会等诸多责任。毕竟我们不是乌龟,只喝西北风就能长寿,还是需要人间烟火才能生存,因此不得不做适当的追求。至于能得到多少,则因个人福报而异,但无论如何,都要多抽出一些时间修法。

  有时我们需要问问自己,过分追求是否值得?即便这样努力追求一生,是否有可以静下心享受这一切的时间?若是不能享受,今生你所做的诸般努力又是为了什么?如果说是为了自己的后一代,恐怕他们不一定会感谢你,因为他们会自己操持自己的事情。既然如此,执著追求的目的又在哪里?

  有时我也看到很多人说,当自己离开这个世界时,会把自己名下所有的财产都捐出来,是一个慈善家。但我想,真正的慈善家不应该只是在临终,实在没办法带走一样东西时,才想要捐献出来吧。若死亡能够带走生前所有物品,恐怕你连一根针都不会留下。所以对于声称要在临终捐献财富的人而言,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因此,平时真需要多抽出一些时间修法。

  试问即便你世间事业有多么出色,你又有多少时间可以享受?五十年之内,相信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已经不在世上了,灰飞烟灭是特定的事。即便你有多么不愿意,五十年后,我们都不在这个世上了。但五十年的时间距离自己又有多遥远?去年的今天到今年的今天,三百六十五天在脑海中一晃而过,余下的时间,眨眼之间便到了人生尽头,等你幡然醒悟,死亡已经立在你的眼前。因此,现在开始就要精进修法。莲花生大士曰:“今生的时间越长,也是少许个月,未来的时间才是无量。若欲来生不遭受任何痛苦,现前就要精进修学佛法。”这些教言,需要多多思维。

  雪域高地是全民族信仰佛教的圣地,因此每当家里有人去世时,都会邀请活佛为亡者超度。往昔我在高原时,也被请去做过这些法事。其中有一次我去某户人家做超度,亡者是这户人家的一家之主,正直壮年,当我看到他的尸体横陈在我的面前,内心的感受非常强烈。试想,这个人从小直到现在,一直都忙碌于他所谓的事业,如今他的家庭已经建设得非常不错,环顾周围,他的家庭物质条件优越,不仅有房,还有很多牛羊,但当他倒下去的时候,又得到了什么?如果说是为后一代的人而忙碌一生,恐怕他也不是这样的菩萨吧。我相信他这么忙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在未来的某一天可以好好享受快乐,但阎王爷并没有给他这样的时间。若是一直精进修法而离开,一切功德都可以带走,而其他的一切,一丝一毫都无法带走。

  当然,我们今天这么传讲,并不是要求大家以后什么都不做,离事专修。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福报浅薄,不得不通过从事一些世间事业安身立命。但重要的是要记住,必须要多抽一些时间修法,因为在无常面前,我们都很脆弱,而总有一天我们都要面对这一切,这是特定的事。彼时若没有修法的功德,只能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

  因此希望在座的弟子,平常多观修无常,不要一直将它搁置一旁,这些都是习气烦恼沉重的表现。一旦无常降临,一切都结束了,所以今天必须要面对现实。如是观想非常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将余下的时间更多地运用到修法上面,这也是我们当前观想共同外前行的原因。

  (十三) 故应精行菩提道

  【故应精行菩提道。

  帕当巴格西说过:“无常是初次进入佛门的助缘,是修行过程中精进的助伴,最终也要依靠观无常而证悟佛果。因此,一切功德都来自于观无常。”所以我们作为后一代弟子,也需要时时观修无常。

  我们说过,无常是客观定律。无论你信还是不信,认识还是不认识,它都一样在我们面前生效。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提前做好准备?

  我们常常会说,末法时代,人人业及烦恼沉重。但表现在哪里?不需在书中学习,观察自己就能知道。例如出去旅游时,你会为自己旅行带上最圆满的装备。如果衣服不带全,就会感受寒冷的痛苦;如果钱准备得不够,就不能解决吃住的问题等等。所以为了自己的旅途没有遗憾,会尽量做好万全的准备。

  这样短短一次旅游都能考虑得如此圆满周详,面对生死关这一人生最大的一次远行,为什么不做好准备?现前的我们只是借宿人间,终有一天必须要离开此处、去往他方。既然现在有条件准备好一切资具,为什么当下不做准备?现在不做好远行的准备,未来就会遭受极大的痛苦。这些都是非常客观的道理,要时时细致观修,并精进修法,绝不能懈怠。

  (十四) 总之不观死无常 一切所作成世法 未来大道极难行 轮回大海须渡越

  【总之不观死无常,一切所作成世法

  若不观修死亡无常,即便你自认为自己是信仰佛教者,所做的一切,可能都会变成追求世间福报,而不会成为解脱之因。因为你认为自己可以长时间留在世上,所以现前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创造福报。比如令家庭越来越好,事业越来越有成就,待一切追求都圆满时,再慢慢享受。因此,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圆满世间福报。想要改变这一切,就需要多想想无常。

  【未来大道极难行

  若不观修无常,一切所做都变成世间法,而我们所追求的解脱大道则难以成就,所以必须要时时观想无常。

  【轮回大海须渡越

  想要获得解脱,必须要渡过轮回苦海。无论你生长在什么地方,轮回里都是痛苦之处,因此必须要精进修法,超越轮回。

  但这里还要记住的是,今生能够改变多少,要先看看你对现世以及未来的过患认识多少。如果你觉得现世一切都很圆满,则无论做什么善行,都只能变成世间福报,非成为解脱之因。

  我们说过,信仰佛教的目的是为了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今生快乐主要讲解家庭和事业有好的发展,但前提是要认清自己的不足之处。比如生活中有什么过患?当你认识到不好的时候,就要改变这种状态。所以,平常无论行持什么善法,目的都是为了改变这一切。但行持善法,并不局限于口中念诵或在幽静山林打坐禅修,只要能对治自己的烦恼,都是一种善。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对治内心烦恼,这样一来,无论布施、念诵还是打坐,都称之为修法。

  因此,首先必须要认清过患,对解脱的渴望之心才会越来越强。若不能认清轮回过患,无论行持什么善法,都会变成世间法。堪布昂琼在《前行备忘录》中曰:“若前面的一系列条件都不具备,无论修学的是远道法相乘、近道金刚乘还是捷径之道无上窍诀大圆满,一切均变成追求世间福报,而非成为解脱之因。”这就是由于前行基础不扎实的缘故所致。因此还是希望大家以后在修的过程中,多想想共同外前行。

  共同外前行非常重要。虽然从次第的角度当中,我们把它立为共同外前行,但对初次修行的人来说,将它称之为最了义之境界也完全可以。因为若不具备这个基础,下面的法就永远不会有成熟的时候,所以共同前行非常非常重要。

  前行中的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我们也讲解了一些。但仅凭今天课上的一点讲解,就能在当下改变一切,恐怕也不现实,所以平常多阅读一些《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圣者言教》等前行教言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长时间去修行这些教言,这样一来,相信你对修法乃至解脱的渴望,也会越来越强。在你的修行过程中,这些最终都会成为你的解脱之因。

  (十五) 甚深因果作取舍

  【甚深因果作取舍。

  想要超越轮回,就必须信任因果,精进修法。

  我在外面走动期间发现很多弟子对五明佛学院法王如意宝和亚青寺喇嘛仁波切非常有信心。我们的上师喇嘛仁波切示现涅槃前曾经告诫广大信众,因果取舍有很多方式,但从善的角度来说,每天不间断念诵108遍观音心咒、108遍强制往生法不能缺少,若能如是行善者,未来必定在西方极乐世界与之相会。这也是喇嘛仁波切的殊胜授记。念诵108遍观音心咒和108遍强制往生法,并不会占用我们很多时间。相信在座很多弟子,由于宿世因缘,已经有了很多功课需要完成。但如果功课不是很多,依教奉行这个殊胜授记,我想还是挺好的。

  相信平常我们都在行持各种善行。每天无论是座上禅修,还是修加行、念诵功课等,都是在追随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对治自己的内心。座下也会时时提起正念,尽可能往这方面发展。但也有些人有这样的疑问:平时修行时间再长也非常短暂,因为世间琐事占据了太多时间,该如何将修行纳入到生活中?

  我们先讲个简单的故事。我十二岁出家,当时并不懂很多很多道理。每当有居士问我为什么出家,是否有很多瑞相、授记时,我都会诚实地回答他们,我出家的目的就是为了吃。因为当时有一位老和尚对我说,只要出家,想吃什么就会有人供养什么。我觉得这个理由非常吸引人,于是就出家了。但当时我们家乡很偏僻,没有什么高僧大德住锡,我只是在某个老和尚面前,学习了认字以及念诵仪轨等内容。后来老和尚为了帮我寻找根本上师而带我去了五明佛学院。忿怒莲师化身色拉阳智仁波切授记,我今生的根本上师为喇嘛仁波切,于是,我又辗转来到亚青寺依止我的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我依止上师修行,首先得到的是前行引导文的修行教言,然后就开始修加行。我大概十六岁左右从家乡来到亚青寺,以后基本上再也没回去过。

  有一次上师做灌顶时,亲自下了法座,手里拿着一尊佛像放在每一个人头上加持,要求每个人必须在当时立下一个誓言。誓言的内容可以是断恶,也可以是从善。当时我初次到亚青寺,对这些道理并不了解,就想着自己要立什么样的誓言呢?如果立誓要完成很多咒语,最终完不成该怎么办?我转头看到周围有些七八十岁的老和尚,就暗暗决定,他们怎么立誓我也怎么立誓。很快上师就来到我边上的这位老和尚身边,把佛像放在他的头上加持,这个老和尚立誓说,从那天开始不再杀天上的龙。我想:“天哪!是不是我听错了?不杀天上的龙!”但内容千真万确。我想,这个人真狂妄,虽然都说天上有龙,但有谁见过吗?即便真的见过,这个岁数和身板想要杀龙,也太不靠谱了。然后我等待着第二个老和尚的誓言,结果比前面一个更不靠谱,他立誓不杀雪山上的狮子。我想,“雪山上的狮子只是一种传说,有谁爬雪山看到过吗?这位老和尚别说是爬雪山,就是爬坡都已经很困难了,还怎么杀雪狮?这个誓言也不靠谱。”当时,我不懂得许多道理,觉得自己应该立一个靠谱一点的誓言。至于我自己的立誓内容已经不记得了,但是对两位老和尚不靠谱的誓言却一直耿耿于怀。

  过两天上师在讲课中讲到立誓时说:“往昔很多人虽然没有做过很多恶事,但由于没有立过誓的原因,只是没有过失,但也没有断恶从善的功德。如要立下了誓言,就不仅不会有过失,还有功德。”我从那天才真正知道,并不是两个老和尚的誓言不靠谱,而是我自己不理解的原因所致。

  请问在座有谁杀过龙吗?你想杀也杀不了。但现在我们不杀龙的一切行为,都只能说是没有过失,而不能说有功德,因为自身没有这方面的戒律。但若在导师面前立了这样的誓言,从此以后不杀龙的一切行为都叫做善,功德非常广大。老和尚和我们的区别就在这里:大家同样都杀不了龙,但老和尚由于立下了誓言,不杀龙的一切行为都是功德,但我们没有,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誓言。

  至于雪山狮子,请问在座有谁爬过雪山?登山运动员可能爬过,但谁看到过雪狮?我们同样杀不了雪狮,但除了没有这方面的罪过之外,由于没有受过这个三昧耶戒,也没有这方面的功德!老和尚由于立下这个誓言的缘故,他不杀雪狮的一切行为就有了功德。所以,想要在平常生活中,时时与佛法完全相融,平常在诸佛菩萨以及高僧大德面前立下一些能够做得到的誓言,得受这样的戒律,也非常好。

  比如皈依戒三所断的第二条是皈依法,不损恼有情众生,我们在受皈依时就已经立誓不再杀生。有些人天性善良,不喜杀生,但以前不杀生只是没有杀生的过失,却没有守持不杀生戒的功德。但从我们第一天受持这条戒律开始,不杀生的一系列行为,都称之为功德。与此同时,你也已经把佛法纳入自己的生活当中。也就是说,你生活中不杀生的一切行为都是在从善,并且功德也在日益增上。

  这样的方便,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我们尽可能根据个人条件,适当地受一些能做得到的戒律,也非常好。比如烟酒等物品来自于魔王的加持,与它接触就会成为魔的眷属,因此作为佛教徒,在诸佛菩萨面前发誓从此以后远离这些障碍,功德也非常广大。总之,尽可能往这方面发展,就能将佛法逐渐与生活相融。除此之外,每天念诵108遍观音心咒和108遍强制往生法,也非常有必要。

  当然,希望自己座下座上见解当下就能一如,这样的要求可能过高了一点,因为座上见解没有稳定之前,座下与座上完全一致,恐怕是做不到的,但能做到尽可能往这方面发展,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也应该这样。

  (十六)过去一切诸佛子 获得成就之圣地 即为寂静之兰若一

  【过去一切诸佛子,获得成就之圣地,即为寂静之兰若。

  往昔一切诸佛菩萨以及历代高僧大德获得解脱之圣地都是在幽静山林处,因此我们初次进入佛门时,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之下,能在幽静山林修学,意义非常广大。但对很多人来说,这只能是一种愿望,现实当中无法做到。因为我们还担负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责任,将一切搁置一旁而独自一人清修,恐怕并不现实。但这里着重讲解的是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在幽静山林以及往昔历代高僧大德修行过的圣地修法,意义非常广大。

  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独自一人在某地修行与在幽静山林修法,感觉完全不同。即便刚开始入门者,如果在佛教气氛很浓的地方修行,无论是在高原圣地还是在汉地的修行道场,都会感觉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修行者。这就是环境在加持自己的内心,而我们效仿传承祖师,依止幽静山林而修行的目的也正在此上。

  当然很多人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但现在汉地信仰佛教者越来越多,如果家庭条件允许,在家里准备一间小小的佛堂,平常能独自在里面修行,也非常好。虽然它与历代传承祖师所传讲的幽静圣地相比,还是有所区别,但相对而言,也算是幽静圣地,其中也有很多佛像,作为无人干扰的修行场所,也非常好。

  但是有些可能连这样的条件也不具备,毕竟汉地不是全民族信仰佛教,即便你想这么做,恐怕家人也不会很支持,也无法整理一间佛堂,这该怎么办呢?平时可以早点起床,无论是客厅还是卧室,只要是没有人打扰的环境,就叫做幽静地处,在这样的环境下打坐,意义也非常广大。

  我们说过,家里是否摆设佛堂,要根据自己的条件来定夺。条件允许的家里能摆设一个佛堂固然好,但如果条件不具备,家人反对的话,也不要太一根筋,因为真正的佛堂在于自己的内心之中。无论你身在何处,即便表面上没有佛堂,但内心中的佛堂随时可以呈现,它既不占据你的空间,也不会给你和家人带来很多烦恼。我想,这也是在修行过程中,最现实的做法。

  现在很多地方的居士都喜欢共修,只要不是过于频繁地聚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但大家毕竟还是薄地凡夫,如果次数太频繁,可能在听到很多与修行无关的话时,难免心生烦恼。正如寂光大师曰:“独自一人修佛果,道友二人修善缘,三四以上贪嗔因。”时间一长,难免会出现你说我、我说你,甚至连别人的一个眼光都觉得有特别的意义:“今天为什么斜着看我?是不是对我有什么看法?”我们凡夫难免有这样的烦恼,因此频繁参加共修前,先观察一下自己的内心。条件允许,频繁共修当然很好,但如果条件不允许,与聚集一起共修相比,可能还是独自一人修行的意义更为广大。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22课1-9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22课17-2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