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112课3
三、若无精进不生诸功德是故舍弃世间之琐事依止寂静山林兰若处此乃往昔祖师之行迹
【若无精进不生诸功德】
若不精进修行,就不会生起诸功德。比如想修的时候修一点,不修的时候搁置一旁,这样的修行,功德永远不会有很好地增上。所以,我们也一再告诫所有的修行者,平常修行尽可能多去创造一些时间精进修法。
以前昌根阿瑞仁波切曾经说过,每当他在闭关的时候,就特别用功精进,这时候,见解等多方面功德都会很明显,见解进入清明状态当中不需要很长的过程,甚至直接就能进入,很多功德也会一瞬间中呈现。这就说明这段时间修行非常精进用功,也很专注,功德才会呈现得比较快。但是如果中间某一天要去处理一些事情,再返回到自己的修行场所继续修行,很难一下子恢复到前两天的状态,可能需要两三天的时间才能恢复得过来。也就是说,本来时时可以享受的这种境界,由于中间短暂的间断就会导致修行状态要过几天才能恢复,由此可知持续精进修行有多么重要。
由于个人福报条件不同的原因,有些人今生还是要去做很多其他的事情,但是在从事这些事业的过程中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也就是说,我们要懂得如何将佛法或善行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当中。我相信,让生活中的一切都变成一种善法可能还做不到,但是很多都已经能融入到生活中了。
以前我第一次到亚青的时候,听到一个老和尚在上师面前立誓:“从今天开始我就不杀天上的龙、不杀雪山上的狮子。”当时我就觉得这个没有任何意义吧?这个老和尚自己走路都一瘸一拐的,别说是天上的龙和雪山上的狮子,就算是对付很多天没有吃饭的野狗,可能也是挺困难的,为什么还要立下这样的狂言?后来才知道,由于立下了这样的誓言,功德非常广大。我们的不杀是在无明的前提下,他立誓戒掉这样的杀害,在清明的状态当中有了这样一个戒律,功德完全不同,以后他在生活当中不去杀龙,不去杀雪山上的狮子都是功德,这就叫佛法融入生活,就叫行善。
我们的生活已经融入了佛法的背景,但是事业做得有多大,则根据个人的条件来定夺,但是生活已经开始与佛教相融是特定的。比如以前我们吃饭点菜的时候肆无忌惮,想吃什么点什么,就算是个活物也要直接点着去吃,和水缸里直接抓起一条鱼往嘴巴里放没有多大的区别,就觉得这些生命死活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也没有什么可取舍的。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做什么事情时时都关注着自己,因为你已经坚信了这一点,这种坚信的意义非常广大。
比如交警天天都会告诫大家,开车坐车要系安全带,这是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负责。如果你把这些法规纳入内心,并且坚信这一点,每次系上安全带就是你上车的第一件事情。即便只是开三分钟,也要把安全带系上,因为你已坚信这一点。但有些人可能会觉得,理论上这样讲,但是我只有五分钟的路也需要这么做么?不听话的人,除非是看得见警察才会去系,因为他怕罚款,但是只要警察一走,就会解开安全带,觉得它勒在前面很难受。这就是还是不坚信的原因。即便他已经知道了其中的道理,但是心存侥幸,就觉得自己不会被抓住。
就如同这个公案一般,修行者已经坚信一切因果,坚信一切不善业的过患,所以无论遇到什么对境,都会很好地去予以对治,把生活也当成一种修行。因为在修行的场所修行是在对治自己的内心,自己独自一人在家生活,也是要时时看护自己的内心,这不需要某一特定的环境,而是时时要做到这一点,因为你已经坚信了其中的道理。
有些还没有真正认清不善业过患者,可能在某个环节就假装做一做。以前我也见过一些类似的现象(这里不是特别说他人的过失,而是讲解这样的现象。)比如有些专程来自于南传佛教的僧人,因为南传佛教主要讲解小乘别解脱戒,对行为方面尤其谨慎,当时我就想今天能见到这些专修小乘教法的修行人是非常幸运的,但是看看他们的行为:居士们在身边的时候,他们真的是如如不动,好像身心已经不受丝毫污染般;可是一旦居士们离开这个场所,法衣也直接甩到板凳上面,坐的姿势就变成另一种。我想不应该是这样的。小乘的持戒并不是在居士面前要装成什么样的相,而是任何时候的行为都是对治自己内心的方便,不在于什么样的环境下要怎么去做。
我们现前应该要做到,任何时候都要将善行融入修行之中,这一点很重要。现在很多人都觉得工作压力太大,节奏太快,内心觉得越来越空虚,也越来越无聊。当一个人有很多追求,并且这些目标一一实现,虽然不能说很圆满,但是都陆陆续续呈现,就觉得自己越来越没有前进的方向了。修行也一样,我们修行佛法是为了能在佛教中寻找一种感觉么?当然不是。是因为我们已经认清了修学佛法的重要性。我相信每一个人为了修行佛法都付出了不少的代价,无论是自己的身、语、意,包括自己身外之物等等,以及上供下施等也做得一点都不少。为了成办这个事业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就充分地说明我们的三门应该与佛法越来越融为一体,这时候可不仅仅是追求一种形式,而是真正想把它做好,这样一来,时时关注自己的内心非常重要。
此处就是讲解,不做精进修法则无法生起功德,因此精进修行非常重要。在家居士一周五天的动作非常忙碌,每个人都需要按照规定的时间上班,下班,每一天的时间都要遵照公司的制度。但这并不是说,每天二十四个小时中的大多数时间都处于工作当中。虽然平时的修行时间稍微短一些,但是每周还是有两天的休息时间。有不少地方的居士,每到周末就到某个地方闭关两天,周日晚上回到自己的家中,继续下一周的工作。这样去做非常好。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必须这么去做,但是只要有时间,就要尽可能把修行的时间拉长;平时时间不太充足,也不要间断修行,这样能时时关注内心,是非常了不起的。
【是故舍弃世间之琐事】
要尽可能舍弃世间琐事。可能很多会想:“为什么要舍弃世间?”因为我们所说的世间琐事的本质是痛苦,如果和大家直接说舍弃痛苦,我相信没有谁不愿意舍弃,因为没有人会喜欢痛苦,享受痛苦,都希望能断除痛苦。但是如今我们并没有真正认清世间琐事的本质,还是觉得这是一种快乐。只有越来越认清它的本质,知道当下它就是痛苦,我们舍弃的是痛苦,就没有谁不会舍弃。
这个道理没有什么可不了解的地方,关键是你如何解读,不能以自己的标准为标准。比如我们看到一个还不错的包装,但是里面的东西非常肮脏,这时就不能以自己看见的为标准,因为我们看到的是外在,而不是内在。因此,我们要对事情有很好的了解。
如何认识世间琐事的本质?用轮回过患去认识,平常多学学轮回过患非常重要。这两天也有很多人都问:“上师,这一段时间我已经学了这个那个,接下来学什么最好?”就学四厌离法。我相信四厌离法在你内心还没有圆满生起,也可以说你现前对四厌离法的认识还不够。要记住,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宣讲佛法时讲解的就是四谛当中的苦谛,即首先讲解轮回是痛苦的,因为不认清其中的痛苦,你奔着其他的道而去,实际还是奔着痛苦而去。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过失,首先要认清到轮回是痛苦。
因此,此处讲解,世间的琐事都是痛苦的因,甚至本身即为痛苦,所以应该要予以舍弃!
【依止寂静山林兰若处】
要尽可能去寻找清静的地方。我们每当讲解修行的过程时,都会讲解三清净法:地处清净,身清净和心清净。首先就是讲解地处清净,要依止没有干扰的清净的圣地。往昔历代传承祖师独自一人在山洞、森林、茅棚当中修行,目的就是为了在没有他人干扰的地方创造清净的见解。
修行者最初由于见解与定力不足的缘故,难免会受到各式各样的干扰。比如现前很多人喜欢共修。当然,共修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因为在你学习过程中会有很多疑惑,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此时凭借道友的帮助,就能知晓通达,令自己的修行不再有疑惑,这会为自己的修行创造很好的辅助;另一方面,一个很懒惰的修行人,看见别的道友都在精进修法,也会为自己提供一种正能量,这就是共修的功德。
但共修也有一定弊端。为何历代传承祖师讲解修行要地处清净,要去没有他人干扰的地方,因为修行之初,我们的修行定力不够,大家在一起打坐,外境任何细微的变化,比如对方一个小小的摆动都会影响自己的情绪,你的心也会随之开始动,很难安静下来。
因此,我平常也告诫很多地方,为了促进自己修行更加精进,偶尔聚集一次非常好,但是不要频繁聚集。小乘声闻缘觉中,有一种很多群体一起修行的方式,当然,大乘、密乘也有一些法会是这样的,但是我们想要修的是清净心,就要随学历代传承祖师,他们都是独自一人修行而成办解脱的。
历代高僧大德曾经说过:“一人修佛,二人行善,三人以上贪嗔痴。”聚集得过于频繁,刚开始可能大家还能压制自己不足的一面,但是时间长了以后,大家都会暴露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一来,道友与道友之间很容易产生矛盾。我看到很多地方,上半年聚在一起学习的人,下半年几乎就是换了一批。难道是由于他们提前毕业了?不是的。是因为烦恼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所以善法已经毕业了,内心被烦恼束缚,没法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生存,又开始进入另一个环境。这些都是由于频繁聚集的缘故所致。
所以我们一再强调,修行要依止清净的地方,至于清净之处要如何选择,就要根据自己的条件而定,比如有些可能会独自一人到幽静山林修行,有些到一些古刹寺院去修,有些可能就是在家里修行。总之,只要找到一个没他人干扰的地方,即便需要在时间上做到早点起床,也要尽可能去寻找这样一个地处清净之处,这才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也应该这样去修,这会对我们的修行创造很好的条件。
以上就是讲解,寻找清净的地处可以避免接触烦恼产生之缘减少烦恼的产生。不然烦恼和疑惑太重,看上去是在某个地方修行,实际上内心还是被烦恼束缚,这样的修行可就不叫修行了!所以,独自一人精进修法是非常好的!
【此乃往昔祖师之行迹】
但这也是往昔历代传承祖师的行迹,历代传承祖师就是这样修行而成办解脱的,我们现前作为他的继承人,也应该要遵循他们的示迹:历代传承祖师怎么做,我就遵照他的事迹去做,这就是我当今修行的真正目的,应该如是去创造为妙。
以上就是今天讲法的内容。
前两天,大家《白莲花四臂观世音菩萨》基本都已经修完了,从此以后,白莲花四臂观世音菩萨成为我们一辈子修行的本尊,这也是持明本尊。第一,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往昔在莲师身边也是修这个《四臂观世音菩萨》而成办解脱的,这一世也是修这个法。因此作为传承的继承人,也应该遵照这个本尊去修行,它称之为持明传承,对成办解脱、获得加持有着无比的功德,无比的加持力!所以,平常从本尊的角度来说,《白莲花四臂观世音菩萨》每一个人都要去修。
其外,我们在座上主要是以上师瑜伽为主。可能很多人会问,我们这里叫上师瑜伽,别的地方叫成熟口诀法、窍诀法或者叫直断、顿超,为什么我们不这么称呼。要记住,名词并不重要。比如同样是在亚青求法,有的说求彻却,有些求直断,实际只是汉语和藏文的叫法不一样,内容完全一样;有些将直断称之为成熟口诀法,有些叫窍诀法,但无论什么样的名称,实际上就是我们在亚青寺的这个法,内容也完全一样。
现前我们用“上师瑜伽”,是因为当时配同着上师瑜伽念诵,所以称之为上师瑜伽。这样的称呼,从情感角度来说也更亲近,因为我们就在修上师相应法。我们也一再讲解,无论是从功德还是事业角度而言,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所以当今修行是我们必不可缺少的一部法,而从亲切的角度当中,又显得更亲近一些,所以我们就称之为叫上师瑜伽。总之,无论怎么称呼,就遵照导修文的要求如理如法去修,相信大家的修行都会越来越好。
修行过程永远不会一帆风顺,比如今天妄想太多或明天昏沉过于太重,但是只要我们掌握了妄想的本质,也知道对治的方法,无论它如何显现,都能用很好法方式予以对治,所以从修行的角度来说,永远不会有今天好,明天不好的说法。
有昏沉掉举的时候,我们以有昏沉掉举的方法去对治;没有昏沉掉举的时候以没有昏沉掉举的方法去对治它。以前虽然懂得这些道理,但还是没有这样去运用,仍旧是顺着个人的私欲来:我觉得这样做会好点,那样做会好点。但“我想”并不代表历代传承祖师的法规,因为“我想”是站在凡夫的角度当中去思考,终究还是会有很多漏洞。现前要坚信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遵循历代传承祖师的圆满教言去修,这样一来,相信你的见解也会增长得更快。
既然方式方法已经懂了,现前就需要去修出这样的见解,这也称之为“定量”。如果定量不足,无论你对方式方法有多么通达,也都只是一种理论而已。现前我们要凭借见解去对治烦恼,就要知道如何去增上见解。但是你的见解如何,我相信是天知、地知、你知,别人都不知道,不需要再去自欺欺人。包括我们现前在修有相定的时候,定力达到了什么水平,我相信你自己知道。如果知道自己还是定不下来,又想在导师面前再求一个法去补足前面的这种妄想,恐怕不会有好的结局。
如果你有真正的禅定,再去求第二种法当然是好的,但恐怕短期内你还做不到。要记住,见解是修出来的。修行时间稍稍长点不重要,主要是要修出见解,如果修不出见解,一切都只是个理论而已。《胜乘狮吼妙音》就是成熟口诀法的全部,我们从上面一步一步讲解一遍,不需要多长的时间,但这又有什么作用呢?可能你口中可以侃侃而谈,但是从见解本身的角度来说,没有这个定力,没有很好的见解去对治烦恼,你还是与庸俗同道,仍旧还是凡夫而已。
平常我们也不妨看看自己以及身边的人,都说在修无上窍诀大圆满,甚至说已经修到很高的法,但看看他的情绪如何,烦恼沉不沉重,就知道他修行好坏与否。若仍旧处在烦恼当中,还叫一个修行者吗?修行者的表现可就是没有烦恼啊!能在生起烦恼第一时间就能对治、改变和转变烦恼,才叫修行。将逆缘转为善用才是修行的根本。而这也充分地告诫我们,作为凡夫没有烦恼是不可能的,但是有烦恼的时候,就要知道如何才能把烦恼转为善用,这才叫做修行。而不在于时时都闭着眼,拼命念诵着某一个心咒。这样死死地背诵能起到多大的作用,真不知道。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六年苦行之后,在光明境界当中悟到要成办心性必须要自然,而不是太极端。所以当开始自然放松的时候,身边的很多修行者就开始诽谤佛陀:说以前佛陀是多么殊胜的一位修行者,六年苦行过程当中,人人都佩服,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今天却这么堕落,现前无法跟随着他了,于是开始远离。直到后期才真正见到佛陀成就的一切,又继续跟随在佛陀身边,按照佛陀的方法去修行。所以佛陀也曾经告诫我们:“极端的修法是得不到什么的。”所以,修行要学会到自然。也就是说,平常哪怕出现贪嗔痴烦恼的时候,第一时间要对治好贪嗔痴烦恼,而不是仅仅用一种方法强行这样去做。可能修行也有种对治烦恼直接的一种方法,但我们既然根据本传承的方式修学,就多多少少也了解一些本传承的修学方式。这么如理如法去修行非常好!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