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113课3
三、依止有学有证善知识,增上闻思修行之功德,心中珍爱殊胜之爱子,虽为具慧净戒之士夫,然未依止清净具相师,未来必要大义难成办,应觅传承上师作依止。
【依止有学有证善知识】
想要成办解脱就要依止有学问、有证悟的教证二法都圆满的善知识。从理论上通达一切,从实证方面具有一切道验的善知识,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有时候,有情众生很容易顺着个人的感性而行,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这方面的习气,哪怕在依止导师过程中也是如此。一方面可能是无知的缘故,因为不懂这样的道理,所以顺着个人的感性而行,但是有些即便稍稍知道一些,也完全压不住习气,还是会顺着个人的感性而来,觉得这位导师对自己非常非常好等等。
要记住,我们依止导师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把导师所拥有的一切密意纳入自己的心相续当中,得到导师所赐予加持,这才是我们依止导师的主要目的。而这样的对境就必须是具备教证二法一切功德者,而不是说只要会讲经说法者都能作为自己的导师,这可是远远不够的。
汉地在这方面,有些时候做得非常不如法,所以才会在汉地出现各种乱象。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无知的原因。可能汉地不是全民族信仰佛教,所以刚开始就难免会有很多漏洞,给了很多“假”导师一些空间。若要是能把正确都塞满,还有什么空间留给假的呢?
另一方面来说,还是由于个人无知的缘故,平常这方面的教育就少,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佛教,因此在依止过程中很容易顺着个人的感性而来,自己觉得好就是好,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虽然说是我要依止导师,实际上就是一切要依照自己的想法来,说白了就是在依止自己。这样的做法能得到加持么?所以,平常在依止导师方面要理性一些,要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要求。
因此,初次依止导师时,这位善知识必须要具备“教证二法”一切功德,即从理论的角度当中通达一切;在实修方面,具有从因地到果位之间的一切经验。这样一来,他在摄受弟子过程当中,可以遵照自己修学过程的经验,很好地摄受弟子。如果每个人的修行经验不同,无论你的理论知识有多么丰富,只是站在理论的角度摄受弟子,这个弟子得到的加持决定不会很大。
以前有个医生毕业于名牌大学,虽然他的文凭很不错,可以算是这个医院里数一数二的,很多人都慕名而来,但他却没有看好过一个病人,有一次他的朋友就问他,你的学历那么高,为什么没有治好过一个病人呢?医生解释说“我在这方面非常谨慎。根据学校的教授,患者第一次来的时候,该如何问诊,如何检查,这些我都按照学校里的要求做到了,但最终没有治好他们的病,问题不在于我,而是病人没有按照书本上的要求得病。如果他们按照书本上的要求得病,我按照书本上的知识去治病,就决定可以治愈。”。
由此可知,无论理论知识有多么丰富,如果没有经验,是远远不够的。修行也同样一个道理。无论你对教法理论有多么通达,如果没有实修方面的经验,即便为你传讲一些法,临时感觉很好,但是由于修行经验不丰富的缘故,压根就不知道这样修行最终是一种什么感觉,会有怎样一种体会。
因此,我们在依止导师方面应该要理智一些,要完全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去修学。很多修行人最开始修学时,只知道要去做一些,但是不知道什么叫做正法,什么叫做非法;如何修法才是正确的,怎么样的修法是不正确的。由于没有学习过相关的道理,都是顺着个人的心愿而行,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最终就会出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这时候,很多人会抱怨是由于某某对境不对,但实际上就是你自己不对。没有人会强迫你去依止他,不都是你自己自愿去依止的么?
我经常遇到一些人和我抱怨,某某导师欺骗了他。但说白了,不就是第一次你欺骗人家的吗?他可能是到过你们这个地方,但没有强行让你依止他,还不就是你自己强行依止的吗?若要是有过错的话,最多是一家一半,可不能完全责怪在对境上啊!这一系列过患都是由于太过感性的原因所致,所以我们不能顺着个人的感性,想怎么样就怎样,而是要时时铭记依止善知识时,要依止教证二法圆满的善知识,即依止有学有证的善知识。
【增上闻思修行之功德】
无论从闻思还是实修方面,都要依止善知识。由于善知识具备一切条件的缘故,能很好地为你宣讲一切法,令自己闻思修智慧都能增上。
这也充分地说明,初次开始修学期间,选择善知识必须要谨慎一些,不能见到谁就去依止谁,就如同我们以前所讲解般,如老狗寻食般依止,刚开始尝试一下,后面觉得不好又开始讲对境的不好,这时就会造下极大的罪业。因为,无论如何你已经和他结上了法缘。也许是对境清净,但是由于你内心不清净的缘故,才去讲对境的不好;也有可能是对境真的不清净,但是由于已经结上了缘的缘故,你再对这个对境产生一些不好的念头是非常不如法的,所以还是要先去观察一些为好。
可能有些会想,由于自己对这方面不太了解的缘故,应该属于弱势群体吧?我想,这恐怕不是不懂的缘故。我相信世间方面你是很有智慧的,为什么进入佛门依止导师就这么轻率了呢?平时做事可没有这么轻率的吧。
比如做父母的,第一次把儿女送到学校里头,可能会长时间去打听这个学校好不好,甚至还会拖个关系,走个后门,希望能投到最好的老师门下,并且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为了儿女可是什么智慧都能发挥得出来。他们不会轻易地把孩子送到边上的学校,也不管老师叫什么等等,而是恨不得把老师的简历先拿来读几遍,看看老师怎么样,能知道这个老师的祖宗八代就更好了。虽然这个和学生读书的关系不是很大,但是为了子女,什么事情都能想到,什么事情都能做到。
不仅如此,平时生活也谨慎的不得了。这个五毛钱的菜,也要尽可能压压价,看看能不能四毛九成交。据说以前有个人掉河里,边上有个人说,我救你上去,你给我一块钱。这个人说,便宜点,九毛九可不可以?他都快淹死了,还在这里砍价。因为大家的钱都是血汗钱,用起来都要精打细算。
为什么世间法上那么精明,到了这里就这么糊涂呢?我们进入佛门可不是喝了一碗糊涂汤,就变成这么糊里糊涂的人。如果你平常做事都是这么糊里糊涂,可能刚进入佛门也差不多,也许是业障沉重的原因吧,但你平时可不是这样的人!
总之,以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理性一些。有很多人说,他是家里唯一信仰佛教者。从某种角度来说,也不是很好。如果能信仰佛教,不仅家庭会越来越和睦,生活中的一切也会越来越好,这是我们最值得去尝试的事情。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会有很多困难。我们并不是说没有信仰的人不理智,他们没有信仰的原因往往是比较理性,怕走错。因为这个世上真真假假的太多了,再加上平常没有这方面的教育,由于自己不是很懂的原因,也不愿意过分迷信,希望自己懂了以后再信。我觉得这也挺好的,没有什么不好。
可能有些会问:“上师,你是佛教徒,为什么要讲解不信仰佛教反而好?”要记住,我们讲解的是,这个理性很了不起,而不是讲解不信仰佛教是好事。理智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现前很多人进入佛门后,家人都很反对,原因在于何处?
我们想让家人进入佛门,首先就要让他了解佛法,而家人要理解佛法,更多的是看你的行为有多少改变,而不在于你天天说这个很好。外面发广告的人也很会赞叹自己的东西,明明是假的,也会把他夸成最好的。尤其现在很多人喜欢欺骗老年人,搞得家里全都是保健品,但老年人的身体却越来越糟糕,原因不就是这些人天天在老人面前炫耀这些保健品?他们的保健品里可能就是些萝卜粉、土豆粉之类的。如今很多人就因此越来越理性,想要让他们相信你,就要看看实际疗效如何,也不需要你打很多的广告。如今世上也有很多疗效非常好的药,需要别人天天跑到路边去吆喝么?不需要了。好的东西,老百姓自己会接受的。
因此,当你做出来的一切都越来越好的时候,用不着给身边的人宣传,佛教有多么好,也不需要讲解佛教有什么神奇,比如死了以后身体会变得多小等等。边上的人可不能等着一辈子,看你最后身体是大是小。这不是判断标准,万一身体还大起来了,怎么办?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赤裸心性,因此烦恼有多么减轻才是实实在在的功德,而不是身体小不小,大不大。藏传佛教很多高僧大德圆寂以后,身体变小的很多,但是变大的也不少,而这也是《大圆胜慧》中讲解过的功德。
喇嘛仁波切有一位根本上师,圆寂以后身体越来越大,最后呈现出很多坚固子,可以说是近代一位很大的成就者。所以身体变大变小不重要,我们不是要让亲人因此信仰佛教,而是从自己的行为中有所改变,这样一来,我相信周围的人都能看得出其中的变化。
我们前面说过,通过修行已经越来越懂得,佛教并不是高高在上,与凡夫没有任何关系,而是从现前开始就要去做一个人品贤善的人,也就说,从做好人这里开始去修学佛法。从这时起,包括父母在内,一切事情都变得越来越顺利,与周围的人相处也越来越融洽,此时不用再给父母讲解其他,他们看着你前后的变化,也会想跟着你学习,尽量往这方面去发展。
往昔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说:“我一辈子从事善行,没有顺着恶念发展,这就是我最大的神通。”可能我们今天觉得能在天上飞,地上钻洞才叫神通。可实际上地下能打动的不一定是神通,雪猪子也可以。所以,高僧大德说,没有顺着恶念而飘动才是神通、神变,而这也完全符合心性的特点。
所以,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些事而不是总想着自己有神通、神变,变成一个特别的人。有时候我也开玩笑地说,做人还是普通点,不用太特别的好。有些人就希望自己与众不同,天天关在房间里想着怎么才能特别。真的,这样的想法特别不好。后来有些可能就会跑到导师这里,希望导师能给他做个印证,印证他有多么特别,比如过来说:“你头上有光,有佛像。”我想,这种幻觉,我要如何印证?难道说:“你真厉害,能看到这些真是太特别了”?实际上,这些人烦恼非常沉重,怎么能见得到道佛?他所谓的见到佛,是否是我们所谓的佛?
总之,我们还是要站在真正佛法的角度去做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做一个最正常的人。小时候我也想自己能特别一点,如果自己能飞,就不用坐飞机了。但是后来坐飞机的机会不多,一年坐一次也就几百元,如果为了不坐飞机而付出一辈子的代价,恐怕并不现实。
以前有两个人一起学艺。一个人学习了很多智慧,一个人就学了一些功夫,比如站在一根草上就能渡江不需要渡船。另一个人问他,如果坐船需要多少钱?学功夫的人说,只要一毛钱。于是学智慧的人就问:十年的时间你就学习了一毛钱的功夫,值得么?太不值得了。
我们还是要站在佛法的角度去理解,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为了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这才是我们当今信仰佛教的全部,其外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我们通过学习是为了令自己更成熟,而不能天天沉溺于不切实际的虚幻之中。学佛也是一样。我们修学佛法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内心,令自己能够成办三世的快乐,其外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如今科技发达,想飞可以坐飞机,还需要去学这些技术么?不需要了,这些对于解脱并没有多大的作用。还是要尽量消尽内心的烦恼,但这可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得了的。所以,修行就要从这里开始做起。
【心中珍爱殊胜之爱子,虽为具慧净戒之士夫,然未依止清净具相师,未来必要大义难成办】
你是一个具有具智慧,并且持戒清净的人,如果不依止清净的上师,未来必要的成就,即解脱将难以成办。这就充分地告诫我们,从初次开始,依止一位具德善知识,并且遵照善知识的教言,如理如法修行是必不可缺少。光是觉得自己有智慧,平常也在尽可能行善是远远不够。想要今生成办解脱,只有前面所说的智慧和清净戒律是不够的。具有这两者是否有功德?有功德,但是我们现前的目标是即生成办解脱,从这个角度来说,就必须依止一位具德上师。相信这一点,在座的很多信众都已经做到了。
尤其修行也需要有系统。当然,我们不需要和其他传承做比较,这种比较不仅没有意义,也难免会造一些口业。因为八万四千种法门是针对八万四千种根机而立。所以,我们不宜去讲解其他传承的好坏,站在分别的角度中去评论是很不好的。但是我们站在个人的角度,就必须要多去理性思考一下:我应该符合什么样的条件?同样是成办解脱,系统的方式与不系统的方式,哪个意义更大?
我们平常一再强调,所有的都修行者,都要细致观察自己现前所依止的传承是否符合个人的条件,对此平时要多做一些思考,也要多听听导师的教言。当符合一切的时候,我们为了增加智慧,并且在此基础上多去了解各式各样的传承,是非常好的,但是仍旧要有大局的观念,时时铭记八万四千法门是针对八万四千种根机而立,我们可不能像《小马过河》一般,一会按照牛的方式,一会按照松鼠的方式,所有的话都是真的,但是是否与自己相符?
当时小马过河的时候,松鼠说:“你决定不能过河,因为水太大了,前两天我的朋友就是在这里被水冲走的。”但是牛告诉它:“这个水只有一点点,还不到膝盖,你直接过去就行了。”两者站在自己的角度都是对的,但是对小马来说更符合哪个条件,就要自己多想想了。它的个子是和老牛一样大还是和松鼠一样高?与条件相符就去做,这样它就知道自己能不能过河了。
我们现前在修学的八万四千种法门中的某一个传承,是否与自己的条件相符?有些可能相符,有些可能不相符,对于与根机不相符的,我们也不会说你的修行有多么不系统,因为这可能是适合你的,至少目前你只能这么去做。后面条件慢慢成熟的时候,可能会步入更高的法当中,但是决定不能因此而产生烦恼,这是不值得的。
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站在平等、清净的角度去观待,这样一来,任何事情都会变得很轻松,我们可以去听闻、探索、观察各式各样的法,但是至于个人在运用过程当中,还是要与自己的条件相符。
比如南方与北方的饮食习惯不相同,是更偏向于面食还是米饭,要根据个人的口味来定夺,而且不同民族的人,饮食习惯也有很大的差异。藏族人爱吃糌粑,汉族人不一定习惯。所以我们不会说因为自己想吃这个,就认为别人的吃法是不正确。我们可不能用这种口气来说话,这是很不好的一种现象。所以平常我在给很多人讲解法的时候,也会讲解要符合个人的条件。
前两天有人问我,他已经闻思很多年了,现在是继续闻思好还是继续实修好?可能有些会想:“我所问的这位导师平常偏重于实修,而且亚青是以实修为主的圣地,喇嘛仁波切时时都在传递实修,我作为上师的弟子,可能会讲解以实修为根本,这是特定的”。我相信如果你平常去问一问偏向于闻思的导师时,你可能会想这位导师可能会说偏重闻思好,但为何导师的回答是另一种答案呢?
我告诉他的是:“我今天没有什么答案,还是问问你自己的心声,因为我相信你今生无论从事教法还是证法,一切都是为了寻求解脱,从解脱的角度来说,你现前缺乏哪一方面?是缺理论还是实践?我相信这一点是天知、地知、你知道、别人都不知道,所以还是要听听自己的心声。”我相信这个答案他已经有了,我只是给你一个提示。因为站在个人的角度当中,每个人的解读方式不同,但有时站在信心的角度当中,能采纳导师的哪些观念,还是要观待自己的内心,所以有时候我会把问题交还给他。
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你是你自己的主宰。”当然,最初在完全不懂的前提之下,导师作为成办主宰的缘,是必不可缺少的。但是当对一件事情有所了解以后,还是要问问自己的心声,现前缺哪一方面?
比如你现前到了一个地方,想知道周围有多少餐馆,是川菜、西餐、还是日本料理、泰国料理等等,都可以先去了解一些,没什么不好,这样知道以后,到时候可以各种都去尝试一下。但是当下需要什么,就先问问自己的肚子饿不饿。如果肚子不饿,就好好学习,如果肚子有点饿,就先找个饭店,有什么吃什么,先填饱肚子,所以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符合当下的条件,如果你已经饿得受不了了,别人还在和你说什么是川菜、川菜有哪些品种等等,相信你已经听不下去了。
我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说有个人到富贵人家去吃饭,这个主人非常喜欢音乐,一边煮汤一边要客人和他一起唱。这个客人饿得实在受不了了,觉得唱得再好听都没有汤锅里煮沸的咕咚咕咚声好听。所以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与个人的条件相符。
闻思修也是一门智慧,修行就是要在平等清净的环境中学习,而不是在修行上面再去寻找一种烦恼。因此,如果我们的一些话令他人起烦恼,是非常不值得的。时时看护自己的内心就叫持戒,戒就是去掉一系列烦恼和不清净的因素。这没什么不懂的地方。总之就是告诫我们,想要有所进步,就要依止具相上师。
【应觅传承上师做依止】
这里的传承是指什么?从普贤王如来直至上师之间,这个传承没有间断过。也就是说,导师把这个法赐予给弟子,弟子能圆满达到导师之密意。传承并不是导师给弟子噼里啪啦念诵一遍,就算是得到传承可以回家啦,而是要得到导师一切密意。平常为你念诵只是成办密意的一种方便,这是叫传承,但不叫做圆满传承。真正的传承精华要义是心性,即成办心性的方便。圆满达到心印者为圆满接受传承,其他的一系列方便都只是一个传承形式。
所以我们现前依止这位导师,导师要赐予你解脱法要,不是把书本全赐予给你,或者把帽子和衣钵赐予给你,你算得到传承,这只是形式。导师内心的密意,你已经圆满接纳,为了令更多的人坚信你已经接到这个传承,导师会在显现上面把衣钵传授给你,但真正的传承不是衣钵。
现前很多人喜欢据此赞叹自己的导师有多殊胜。比如汉地禅宗,自一花开五叶后有很多传承,但是传承往下传的是法,而不是衣钵。如今这个时代,在外面请个衣钵非常容易,而且还很便宜。比如我们现在想要什么奖状,外面卖得可多的不得了,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果心里有不好的念头,家里放个一千张奖状也很容易。所以,得到衣和钵一点都不难,但我们现前需要得到的是真正的传承。
圆满传承指的是什么?自己在接受这个传承的过程当中,要达到这样的密意。也就是说,我们所依止的这位导师已经从他的导师这里圆满得到了密意,而他的导师也从导师的导师这里圆满证得密意,这就充分地说明了,导师与弟子之间的传承没有间断过,并且传承之间没有污点,这就是清净的传承。
当然,如今我们所依止的导师是圆满的导师,并且传承也很清净,不然怎么能得到圆满的加持呢?我们平常说,成办解脱要具备三个条件:传承法脉清净,导师功德圆满,这个时候你的信心才会更圆满,因为对境非常圆满。
当然,由于我们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有时可能也会像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般,在佛陀身边也会对佛陀生起不好的念头出来。尤其末法时代,无论导师有多么圆满,显现上比起佛陀,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站在个人烦恼沉重的角度来说,无论对境有多么圆满,我们也难免顺着个人的习气烦恼而去,这时候该怎么办?
一旦发现有不好的念头,就要及时把心收回来。由于对境清净的缘故,再把心收回来,你已经完全没有什么疑惑。最可怕的是内心带着疑惑,还要去观个清净,这时候两者之间就会产生矛盾。因为自己强力观清净,但心目当中还是觉得对境有点不大圆满的成份,这个时候你的清净就很难观到圆满,所以我们要寻找一个最圆满的一个对境。这会有助于我们消除疑惑,即便有些不清净的念头,也能第一时间提起正念,知道是由于自己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所致。这样一来,观想清净相对就更轻松一些。
要记住,真正的圆满清净,一方面是凭借个人的修行,但同时还需要很多很多方面的辅助。所谓的修行辅助是指方式方法要到位;而行为辅助是指要清净持戒,以及刚才所说的一些细节。总之,对导师的信心来自多方面都必须要做到圆满,只有这样如理如法去做,最终才会有圆满的结果。如果持戒做得不好,对导师的信心也不够清净,即便你一再努力修行,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因为想要达到圆满的果位,修行是必不可缺少的,但其他因素也不能缺乏。
前段时间我在院子了种了一些小小的果树,现在也越来越知道,果树光种在某个地方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阳光、肥料与适当的水等很多条件,即便是开花,也需要有花粉的授粉。比如今年开了很多花,但是只结了一两个果,有经验的人就告诉我说是由于花粉不多的缘故。所以,只有诸多条件圆满,才能最终收获圆满的果实。你想要令自己的手臂有力,仅仅手上的力量,其他部位很散,没有力量的话,也是决定达不到拳头般的力量。修行也是同样一个道理。
以上就是今天讲课的内容。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