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42课1-8

创建日期:2022-07-27

  行为学-教言宝藏42课1-8

  第四十二课:此后依止殊胜之导师

  (一)依教奉行即生得解脱

  我们这次传讲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这部教言,不仅从共同直到不共同之间的见解中做了解释,也从实修的角度,结合修行过程中如何调伏内心等一系列方法而做了一些传讲。

  当然,人人都知道亚青寺是主要以实修为主的圣地,平常无论是修学成熟口诀法还是上师瑜伽,都是以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清净传承为主而修行,因此我们当前所修学的法乃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但平常修学过程是否能具有如同书面上所讲的功德,就要反观自己在修学过程中,是否做到了如理造行。

  我们在讲解显密差异时说过,密宗殊胜的主要特点在于见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为无辛劳与根机为上等之根机等四个方面。希望在座的弟子不仅口中能说出这四个要点,还能铭记于心,将其运用在自己的实修过程之中。倘若无法在实修中运用,即便你打着密法的旗号修法,实际仍旧与下乘派相同,并不能体现密法的殊胜之处。

  可能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无论是与下乘派相同还是与密法相同,只要自己在修行,就是在调伏自己的内心,这不就可以了么?当然可以,但你也可以先问问自心,如今你行持一切善法所追求的目的是什么?达到目标的时间会有多长?

  比如刚进入佛门时,由于对自己的信心以及对法的信心都很不足,认为今生至多是从事一些善法来为未来创造一些条件而已,想要今生就能成办解脱的希望并不是很大。倘若你的心力确实这么弱,无论现前从事什么善法都无可厚非,这也非常适合于你的条件。但有些弟子无论是对法还是对自己的信心都很强大,是具有“今生必须成办解脱”的心力者,这样的弟子就必须要遵循我们所传讲的方法而修行。

  《显密差异》从十五个不同的角度中宣讲二者差异,其中从时间上说,显宗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方可成就,而密法一生乃至更短的时间就能成办解脱,原因在何处?就在于方便与殊胜方便之间的差异。如果修学过程中,不能以殊胜方便调伏自己的内心,想要通过平常所从事的一些善行而迅速成办解脱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在修学过程中,必须尽可能遵循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如理如法修学为要。

  (二) 修行应避免高攀与极端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智悲光尊者曾经说过,往昔他因为拜读了无垢光尊者诸多论典与教言后而在相续中生起了“他老人家就是真正的佛”的信心。我们平常学习历代传承祖师的传记目的也是一样,希望自己能够如同历代传承祖师般生起坚定的信心,依教奉行而成办解脱。

  成办解脱的唯一条件就是信心。无论平常修学过程中所依止的缘是传承法脉还是清净导师,倘若无法生起坚定之信心,即便追随着这样的善缘修法也无法调伏自己的烦恼。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就是先例,他们二人不但精通三藏,也是极具智慧者,为何最终还是堕落三恶趣之中?原因就在于信心不足。

  觉得自己初次进入佛门,信心就会非常坚定,恐怕并不现实。只有如同历代传承祖师般长时间闻思修行,才能逐渐增长坚固信心,而不能期待未来某一天突然圆满信心。

  当然,诚如个别传承祖师般,当下生起坚定之信心而成办解脱公案也不是没有,但寥若晨星,甚为稀有,古往今来也是屈指可数。虽然我们都希望自己能成为第三个,第四个,但不妨先问问自己: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自己是否具有传承祖师般的根机条件?显而易见,这是非常不现实的。

  这也是告诫我们,虽然我们的目标远大,但修行还是要量力而行,不能过于高攀,避免产生极端的行为。否则,修行就会有极大的障碍。如今有很多修行者,一段时间内看上去都在精进修法,但修到一定的时候就表现出了精神不大正常的现象,原因在于何处?就是因为修行太过极端的原因。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只要极端,就一定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一些不好的结果。世间人极端,身心就会不健康;出世间修行太过极端,最终无法圆满修行解脱。

  这些是在充分地告诫我们,遵循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而修行有多么重要。修行过程中要时时反问自己:自己今天所做的每一件善行,历代传承祖师是否也是如是造行而最终而成办解脱的?答案如果是否定的,就要当心自己沦为了修行的试验品。要记住,仅仅凭借手中拿的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以及拿着高僧大德的著述就能万事大吉的想法,是非常不圆满的。

  我相信当时你所做的可能确实是一门善行,但为何最终不但无法调伏自己的内心反而成为一种过失?诚如阿底峡尊者所言:“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以及无垢光尊者所云:“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仅仅依靠手中的法本或口中念诵几句咒语、身行一些善法是无法确认与佛教是否相契合的,唯有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才是真正的修行者。

  世间人都知道道亏本的买卖不做,如今我们作为修行者也同样一个道理,亏本的买卖不做。付出了代价,最终却无法获得解脱结果的事情,我们也不做。因为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疾病众多、寿命短暂,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可以用来消耗。如今我们已经对佛法生起了信心,就要将琐事搁置一旁,精进修法,才对得起自己的发心,不辜负暇满人身。

  (三) 莫以闻思掩盖实修 依教奉行不可轻视

  要时时记住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教言:“初次进入佛门者不要急于修法,要先知道该如何修法。”很多人觉得自己进入佛门已经有两个月、三个月、半年、一年、两年、三年、四年……甚至十年了,所以自己不应该再算是初行者了。要记住,在没有达到明心见性之前,都称为初学者。

  最近我也一直在听弟子们对于修行的回答,很多人的修行都很不错。不过我也一再告诫大家要清楚闻思与实修不同的特点。凭借文字解释而对道理有所了解是闻思本身的特点,因此理解上应该越细越善妙,但无论你觉得闻思所得的见解如何深奥,乃至有一种自觉言语无法表达之状态,它也仍旧属于意识范围之中,是一种思维造作。但实修不一样,对一个实修的弟子来说,无论对文字有多么通达,内心如果没有成熟,一切都是零。

  我们通常用喝水的例子来做比喻。当你口渴的时候,虽然你对水的理论非常了解,知道水是由什么分子组成的,也知道喝水可以解渴的道理,但只要你没有喝水,就无法真正体验水的味道,你的“渴”也就永远存在。将前者对水的了解视为后者喝水的前行,完全可以,但不能用前面掩盖后面,否则只能得到“渴死”这个结果。

  我相信在座弟子往昔多多少少都曾在其他导师座下听过一些教言,闻思过一些经教论典,也已经了知诸多道理,但如果在修学过程中,仅仅依靠理论掩盖自己实修,恐怕你的实修永远不会有很好的进展。

  往昔有两位修行者从小一起出家,一起依止导师,也常常在幽静山林闭关禅修,后来又一起去拜见堪布门色。堪布门色是堪布昂琼的弟子,是当时雪域高地数一数二的高僧大德。他们拜见堪布门色后得到了堪布门色到印证,回去后又继续遵照导师的教言修学。

  其中一个和尚将当时导师讲解的所有词句都默默背诵下来,铭记于心,并且从那天开始就依靠这种方式修学。比如导师说要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而这种安住状态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空性,它还能了了分明,而这个了了分明与空性本来一如,因此在两者分不开的状态当中所呈现的一切相,都称之为光明境界等等,这些都是用词句在描述见解。这位修行人就用这样的方式修了两年的时间,却发现自己的见解没有丝毫进展。即便当时他感觉一会空,一会明,但作为有情众生有点感觉是非常正常的,可是有感觉并不代表见解增上。

  我们通常讲解见解时,会从见解、修行、行为和果实四个方面讲解,但这位修行者无论从哪一方面观待,都只能得到见解没有丝毫增长的结果。最后他来到亚青寺祈请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开示解惑。上师回答说:“你精进修法而见解却没有增长的最大原因,就是因为你只是用词句来掩盖自己的修行,所以见解不会真正增上。即便得到了相应的见解,也只能称之为伺察意之见解。”

  我今天所讲解的内容不是在为你们讲故事,而是告诫在座所有弟子,修行过程中务必要细致一点。堪布昂琼在《前行备忘录》中曰:“无论你精通多少教理,实修过程中仍旧必须借助上师的教言。”这里用的是“必须”这个词。

  可能有些人会有这样的疑问:“文字上已经说明了如何调伏内心等一系列真理,为什么还需要借助上师的教言?”要记住,文字只能叫诠释,是从总体中为你指明方向,但在具体操作方式上,文字难以穷尽,因此需要一位导师亲自为你宣讲。

  比如往昔译师翻译经典时,对于多义字是不做翻译的。所以如今很多经典中都有“嗡”字、“啊”字以及一些不做翻译的咒语等内容。难道是因为这些译师们不会翻译么?不是,而是由于其中意思太丰富的缘故,不能一语道尽。否则仅仅咒语的内容,可能你念一遍都要好多天。

  以前我上学时,听老师讲过一个故事。古代有个学生去老师家学习。第一天老师教他写一横,告诉他这是“一”;第二天老师教他写了两横,告诉他这是“二”;第三天写了三横,告诉他这就是“三”。这个学生想那四不就是四横,五不就是五横么?这么简单,不学了。有一天他们家人请客,他要写一张请柬,对方姓“万”。他想那就是画一万个杠吗?好吧。最终他将厚厚的请柬交给对方时,对方很惊讶地问他这是什么。他说:“这是请柬,因为你姓万,所以我画了一万个杠。”

  由此可知,我们在以后在修的过程中懂得依教奉行,是多么重要!

  (四) 具有信心方得解脱

  我们一直都在讲解,成办解脱的唯一条件是信心,因此要时时反观自己的信心如何。如果你以为自己已经会修法了,没有信心也可以,那么善星比丘和提波达多就是你的前车之鉴。他们同样觉得自己精通三藏,智慧超群,修行之路上没有释迦牟尼佛,没有信心也一样可以成办解脱,但最终的结局却是堕入三恶趣之中。由此可知,我们不能去效仿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而是要学习历代传承祖师的事迹。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智悲光尊者说,当阅读了诸多无垢光尊者的论著后,相续中生起了“无垢光尊者就是真正的佛”的信心。问问在座的修行者,平时你对导师以及传承又有多么大的信心?

  虽然智悲光尊者和无垢光尊者之间相隔三百多年,但是智悲光尊者一心一意虔诚祈祷,并且最终依靠这样的信心,得到了无垢光尊者的智慧身摄受,于自相续中生起了自然本智,获得了开悟圣果。从此,智悲光尊者开始摄受众多弟子,传讲法要,也为后一代弟子亲自宣讲了自己的事迹。如今我们作为本传承的弟子,也是智悲光尊者的传承弟子,在平常修学过程中,更不能忘失历代传承祖师的这些事迹。

  从以上传讲中就能得知修学上师瑜伽导修的重要性。但在修学《上师瑜伽导修》前,首先要知道为什么要修学上师瑜伽导修以及修学上师瑜伽导修的意义和必要性在于何处等一系列道理。想要了解这些答案,平时就要多阅读《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圣者言教》、以及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教言《教言宝藏》等著作。如是造行,就会越来越清楚自己修学上师瑜伽导修的重要性。

  智悲光尊者说过,他所摄受的弟子有具精进者、有具智慧者、也有具信心者,其中多数可能是三者都有。比如有些弟子不是特别精进,但信心比较偏上;有些弟子偏重于智慧,但又缺乏一点精进。我相信在座弟子也是一样。有些弟子很精进,从早到晚都在修法;有些具有智慧,对于正法与非法的差异非常敏锐;有些前两者不是特别明显,但是信心非常坚定。哪一种最终能得到解脱?智悲光尊者告诉我们,具信心者能获得成就。这也是在告诫我们,信心的重要性。

  (五) 修行应避免粗糙力求细致

  智悲光尊者说过,只具有精进者,最终只能得到世间禅定;而只具有智慧者,则容易堕入掺杂意识束缚的分别歧途之中。

  平常我无论在汉地还是藏地讲解上师瑜珈,或者是在讲解智慧方面的要点时,都会讲解一些辨别。但对于不会运用的弟子而言,一开始就做辨别并不合理。

  当然,如果我们在讲解相关法要时,将刚入门弟子拒之门外,要求他们修行一段时间后再进来听法,可能很多人都会因此心生杂念。所以我想,既然大家迟早要知道这方面的道理,提前告诉大家也不是不可以,但很多人听到这些道理后却不知该如何运用。

  尤其初入佛门者连何谓禅定何谓等持都还搞不清楚,就开始辨别自己的状态是否是第八识阿赖耶识?还是前五根识?如果前两者都不是,那应该不是第六识就是第七识了等等。要记住,辨别禅定的状态是一种智慧,如果基础尚未扎实而急于辨别,则容易落入分别歧途之中,永远无法超越思维状态。

  如今有很多稍具智慧的弟子,会将很多理论知识拿到自己的实修中,比如一直思维“将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无论起现何种妄念都是本来智慧的妙用,而妙用和本体本来一如,既然如此又何来修行?因此我就时时在体用一如当中修学”等等。而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思维造作,与体用一如有天地悬隔之别。

  我们描述见解时,用词必须要恰当精准一些。比如我们讲解《智慧界续》时,其中第一品和第二品讲解原始基位,第三品和第四品讲解一基现二道的过程,即本来一基现轮回和涅槃二道,这时一切都来自于妙力,即原本大悲周遍之力而形成妙力和意识。这其中的用词必须要恰当。当形成能所二取时你讲解妙力,就如同说驴是马,说石头是金子一般,并不恰当。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见解确实是妙力,能否再讲解一下你执受妙力的一些感受?

  当我在听取弟子汇报见解时,有时候也会问他们:“思维有了了分明,而觉性本来就是了了分明,请问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于何处?”“因为有能所二取。”但这还用得着说么,这是人人都知道的答案。因为书上已经明确写出了“漂泊轮回的根源就是能所二取,因此意识中的了了分明乃能所二取。而出世间觉性本身的特点是超越能所二取,这时的了了分明就是智慧”。这些书面上的理论谁都知道,现在我问的是你在实修过程中是如何体会的。

  我有时也会翻阅一下微信,看到很多人会发表一些自己的体会,将导师的一些教言也放在其中。但要记住,无论是个人的观念还是来自于导师们的教言,仅仅依靠这种粗糙的方式,能对我们的修行起到多大的利益,真不好说。

  比如我今天说:“智慧不仅是成办解脱的途径,也同样是一种结果。”我想,谁都无法反驳这句话,因为确实如此。但什么是智慧?对于木匠来说,木工就是智慧,难道懂木工就能成办解脱么?对于卖豆腐的来说,会磨豆、做豆腐就是一种智慧,难道会做豆腐就能成办解脱?答案显而易见。所以仅凭词句,谁都无法反驳,因为成办解脱确实就是靠智慧,但还要知道的是,智慧运用方式有很多层次,有很多方法。因此仅凭文字去理解其中道理,真的是很粗糙,我们的修行必须要细致一点再细一点。

  (六) 信心乃成办解脱必要条件

  要记住,将智慧和信心搁置一旁而单纯地精进,即便你能做得有多好,最终也只能得到世间禅定,而偏重智慧者永远无法超越分别歧途。这不是来自于我的口中,而是智悲光尊者的教言。

  现在有很多修行者,口中说得头头有道,连我也无法反驳他口中的见解,不能说他不对,因为文字上确实是这么说的。我想,他决定没有少看书,甚至记忆力也很不错,但听他的言辞,总觉得其中有一些不足之处,再细致深入问点问题,他就说要再打打坐才能回答这些问题。

  往昔有一个老和尚给一个小和尚讲解摆设坛城时的食子要怎么做,并用糌粑捏成一个食子给小和尚,让他自己回去对照着学习制作。小和尚做了很多个,自己都觉得很像,但是拿给老和尚看,老和尚都说不对。小和尚想:“老和尚决定是在刁难我,因为明明两个都一模一样啊,甚至我的还更好看一点,怎么会总是不对呢?我把他自己做的拿给他看,看看他说对还是不对?”于是他把老和尚做的食子拿到他面前,老和尚还是说不对。小和尚觉得抓到了老和尚的把柄,就说:“这是你自己做的食子,你都说做得不对,我做的当然永远不会对了。”

  当然不对。因为小和尚没有明白其中的道理。食子是用糌粑和水做出来的,第一次完成时,无论是身高还是装饰都非常圆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食子会渐渐沉下去。小和尚将已经变形的食子拿到老和尚面前说是老和尚做的,老和尚决定不会说对。因为老和尚当时完成的食子非常饱满有力,现在这个食子又矮又瘪,本尊食子不仅身材不协调,装饰也已经变形,所以老和尚会说不对。

  如同这个道理般,仅凭文字上所了解的道理来回答上师,词句上不会有任何错误。我们说过“闻思是一个修行者的装饰”,因此这样的闻思不可或缺,但想要成办解脱,仅凭这样的闻思可是远远不够的!当你面对阎王爷时,你和他说:“你是空性的。”你看阎王爷不给你一耳光“你才是空性的。”

  所以要记住,仅具智慧而没有其他的条件,无法成办解脱。唯有具信心者,才能真正获得上师的密意,证得开悟圣果。在座的弟子要时时反观自己,精进和智慧当然不能缺少,但最重要的还是信心。倘若缺乏信心,即便前两者有多么丰富,也很难成办解脱。这是历代传承祖师的修行道验,希望大家在平常修学过程当中,尽可能往这方面去发展。

  (七) 依教奉行得解脱

  虽然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疾病众多、寿命短暂,但我们不仅幸运地遇见了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以及法王如意宝这样的高僧大德,还在这样的高僧大德座下得到了清净传承,甚至是不共同之法。若能遵循导师们的教言如理如法修学,则成办解脱指日可待。而圆满这一目标的前提是必须精通导师们所传讲的一系列教言方法,这一点非常重要。

  在座的弟子无论是修上师瑜伽还是在修成熟口诀法,都是同样一个道理。虽然两者的名称不同,但都必须圆满通达后再去修,绝不能糊里糊涂!糊糊涂涂修法最终只能得到不圆满的结果。

  当然,由于每个人的条件不一样,有些人希望短时间就能在高原地方得到一个圆满的传承。虽然你有这方面的心愿,但我觉得有时候并没有多大的必要。因为无垢光尊者曾经说过:“走马观花式的成熟窍决法,并不会给实修的弟子带来丝毫作用。”这就是历代传承祖师的经验。

  如果短时间修法就能利益解脱,传承祖师也不会要求弟子们在某一个地处长时间修行。因此,遵循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祖师口中说出来的一句话乃至平常文字上面的一句词都是他们长时间的修行经验之所得,是值得我们后一代弟子好好去学习的地方。这与凡夫张口闭口所讲解的道理,完全是天地之别。因此,遵循传承祖师教言而修行,永远不会有错谬的地方。

  (八) 修行不能本末倒置

  希望在座弟子能时时记住上师瑜伽导修的重要性。无论我们修学什么法门,都是以上师瑜伽导修为根本,所以平常如理如法做祈祷非常重要。

  阿底峡尊者曾经用非常谦虚恭敬的词告诉所有的修行者:“诸位法友,在没有获证菩提佛果前,时时都要依止上师。”但依止导师并不是意味着一路跟着导师,导师去哪里你就去哪里,或者跟着导师参加很多法会等等。当然,行持这些善法都有功德,但对迅速成办解脱起到多么大的作用,就需要观察自己的心才能知道。

  我也常常告诫很多弟子,大家千里迢迢来到高原的目的是为了得受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清净传承。如果将这个主要目的搁置一旁而去从事其他善法,我不能说你不对,但如果某一天突然无常降临,结果可能就会非常遗憾。

  所谓的无常,并不仅仅是指寿命无常,也可能是由于身体不适,不得不离开高原去汉地治疗;或者家中有事,必须离开这里回到亲人身边去照顾伺候等等。如果因为将主要目的搁置一旁,最终却因无常而无法真正接受到上师的传承,不得不离开这个地方,那是最可耻也是最可悲的事情。因此,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结果,我们要专注于自己来到高原的真正目,同时去从事各式各样的善行,才是值得赞叹的。

  平常如果能承侍上师的事业,当然是非常好的善法,但要记住,承侍上师的事业就是在继承上师的传承,因此依教奉行,精进修法也是在承侍上师的事业。所以,自己还是应该把握住修行的重点,绝不能本末倒置。修加行者要早日精进修完加行;修正行者,要真正赤裸出正行见解。这才是我们的主要任务。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41课13-23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42课9-16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