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114课1

创建日期:2022-11-07

  行为学-教言宝藏114课1

  第一百一十四课:初以三门奉献于上师

  一、初以三门奉献于上师如何所教遵行而修持

  前面我们从总体的角度宣讲圆满次第道,即从刚开始入门直至圆满证得菩提间之间的整个过程。当然在后期印证见解方面讲得并不太多,主要还是讲解为了获得菩提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及方便。

  我们昨天主要讲解初次开始进入佛门时寻觅一个具德上师至关重要。其实很多教言都是如是宣讲。可能有些人会想:“难道这是密法的一种特殊宣讲方式么?显宗等其他法门也是如此重视这一系列前行方便么?”

  当然,所有法都是一样。因为我们都是初学者,即刚步入修行,刚学习佛法的修行人都是初学者。也就是说,初行者对佛法的认识度还不够,甚至可以说完全不知道。此时一方面要凭借个人的智慧去体会,另一方面还需要得到具德导师这个善缘来了解,帮助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消除一系列歧途。因此,我们反复讲解要依止具德上师的原因就在于此上。

  可能有些有这样的想法:刚开始进入佛门的时候确实不懂很多道理,不过世间人都讲解感性和理性,往昔虽然感性的成分更多一些,到今天为止可能也走过一些弯路,但是无论怎么说,现前已经越来越理性,也已经知道该怎么修行,懂不懂这些道理好像并没有多大意义了,因为我现前已经开始进入正确的道路之中了。

  要记住,我们的思想非常复杂,变数也非常大。今天你可能是这样的感觉,但这样的感觉能保持多长时间就难说了。因为今天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好似都很圆满,但如果认识深度不够,过两天还是会发生变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在创造一个善的习气。

  记得以前我跟在上师身边的时候,有时候也会到外面去。每到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对当地的习俗生起一丝羡慕心的时候,上师就会马上和我们说:“难道在世间待得还不够吗?还要去造这些恶业。可不要去羡慕这些。”虽然临时看来只是一丝羡慕之心,但是这已经播下了很深很深的习气,当因缘和合的时候,就会成熟这样的果报。所以,如今我们作为一个修行者,时时都要把心转向修行当中,也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西方极乐世界或者是解脱之上,不要再去造作这些轮回的习气。

  而当你了解这一系列道理,就会为自己创造善的习气,并且凭借这个力量消尽一切烦恼、对智慧增长也能起到切实之作用。因此,我们不能觉得自己现在已经这么在做了,只是认识方面还不圆满,虽然做的时候不了解很多的道理,但是只要去做就可以了。这些都是不圆满,不成熟的思想。因此,平时多去了解一些相关的道理,意义非常广大,也会给我们留下善的习气和缘。

  我们的思想非常复杂,相信这一点每一个人都有很深刻的经验。虽然往昔我们也了解很多道理,但是在运用过程中,好像和自己完全是两回事情,甚至有时还感觉无法运用。所以,“知道”和“能做”有时候完全是两个概念。我们现前就是要把前者变成后者,因此前者应该多投入一些时间,多去了解一些,这会给后面修行会创造很好的善缘。所以在依止具德上师方面,平常真需要多下一些功夫。

  我们不单单讲解依止导师方面要理性一些,做任何事情都要理性一些。现前很多年轻人和有文化的人都顺着一些自己的感觉走,觉得这是一种时髦的行为,尤其父母教育小孩子时可不能太感性,要理性一些。

  很多人觉得和上一代有代沟,老人的思想完全无法融入到年轻人这样的行为当中。是的,临时看来好像不需要经历很多,完全顺着个人的思想飘也可以,但是真正看到最后的结果就能知道,感性和理性之间的真正差异。很多古老的思想都来自于一些经验,还是尽可能不要去轻易否定为好,有时候理论和经验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平常一再强调:“要理性一些,无论在修学过程当中还是从事世间事业,都一样需要理性!”

  比如,你今天要从事一番事业,首先对这件事业要有很好的认识,包括对所处的环境、市场了解多少;在成办也这个事业的过程当中,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运用。如果没有相关的经验,就要去找有经验的人去学,还要请一些有经验的人帮助自己去运用。这样一来,我相信这个事情可能会做得不错。如果仅仅是凭借一种感性,认为这是一种时髦,而且自己有一定的知识,平常也读过不少书就想去做,恐怕你今天去做,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关门。

  前几天有个年轻人说,他想去从事一番事业,但是他的父母一直反对。我就和他说:“你如果真正想做,你的母亲也阻止不了你,现前还有人管得了你们年轻人么?”这个人说:“没办法,因为本钱都是母亲出,所以只要她反对,就意味着这个事业做不成。”

  我继续问他:“你的母亲为什么要反对这件事情?我想决定不是没有理由的吧。那么你现前对这件事情了解多少?”他说:“不太了解,但是如今很多年轻人都在从事这个事业,并且有些做得很不错,所以我去做应该也会不错。”

  “那你现前知道这个市场吗?比如你要在什么地方做?这个市场有多大?如何运营等一系列计划,你心目是否已经有了八九不离十的结果吗?”他说:“这些我也不懂,我才刚毕业,怎么可能懂得这些道理。”

  对!就是你不懂的缘故,你的母亲当然就不能把自己的血汗钱给你玩几天就挥洒完了。这就叫感性。

  我们并不是只讲解出世间一面,有时也在讲解世间。感性太重的人最终的结局就是他的这个所谓的事业并不会持续太长的时间,其中他有没有快乐的感受我们不知道,但是他的这个创业的持续时间决定长不了。

  有些可能会说,理论归理论,导师你也不能这么否定,也许时间会很长呢?有这个可能,但是我们是站在大部分情况的角度中讲解,而不是说什么东西都是绝对性的,比如一加一一定等于二这么绝对。因此,站在大多数角度来说,这样去做,大多数人的结局可能并不会很好。

  举个例子。现前很多父母都希望小孩子在学校里读书读得好一些,过两天能找一份很不错的工作,这就是站在多数的角度当中去参考。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认为,学习不好的人就一定一辈子一事无成,也有人做的挺不错的,甚至可能有些一点文化没有,也还可以,但这些都是个别的现象。

  好比在修行之路上,我们讲解大家要学习学习很多理论方可进入实修,但是没有学过理论,最终成办解脱者也有。比如禅宗惠能大师什么都没有学过。所以我们的讲解是站在大多数的角度去讲解参考,大家不要在这个上面钻牛角尖。总之,平时这样多去了解一些,意义非常广大。

  相信在我们几十年的时间里,无论从事什么事情都应该积累了一些经验,若是凭借感性只能说是运气很好;若要是理性的话,时间就会更长久,结果也会更好。所以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在于此,我们进入佛门后,也应尽可能要多理性一些。

  依止导师过程中,要多去观察这位导师,是否如他自己所说的一般,以及与我刚开始遇到这位导师时的感受是否一致:导师真具备这一系列功德吗?若具有,就如是去依止导师,这会为以后的修行,为成办解脱创造很好的善缘与帮助,凭借这样的依止与修行,功德也会无量。

  上节课我们讲到,要依止一位具德上师,这次讲解依止上师后要做什么。喇嘛仁波切将自己一生中如何依止导师以及修行的经验赐予后一代弟子:先去寻找一位具德上师;初次在依止导师期间是如何依止;中间如何修行,最终凭借前面的因得到了怎样的果。导师将他一生的经历与成办解脱的整个过程赐予后一代弟子,目的就是让我们通过学习这些道验,在修行过程中具有非常清净圆满的经验。所以,我们平常遵照这样的经验去修学,也决定会创造相同的结果。

  喇嘛仁波切说,若不依止具德上师的话,未来我们所追求的了脱生死、成办解脱的大义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修行首先应该要依止具传承的一位具德上师。

  【初以三门奉献于上师

  依止导师后该怎么办?很多人说,要把自己的身口意三门奉献给导师。

  身口意三门奉献给导师,并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所谓身口意三门供养给导师,并不是从此以后导师就拿走你的身口意三门。我们如是奉献身口意三门的真正意义在于何处?三门奉献给上师身语意三金刚后,从此身口意三门可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应该完全遵循导师的教言去做,这才是奉献三门的真正目的。

  口中说要把三门奉献给导师,但随后三门又开始造恶,一切自己说了算,这并不叫奉献给导师,因为你还是在自己做主,而且导师当然也不需要你身口意三门。我们平常说一个具德上师以度化众生为他的使命,将超度三界六趣一切众生视为自己的责任,今天我们奉献身口意三门给上师,为的就是遵循导师的教言,如理如法去修,这才叫做奉献。因此,修学过程,自己的身口意三门是否有改变,一方面取决于能否将三门奉献给导师,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要清净持戒,精进修行。

  我们持的戒,就是不顺着恶念而走。什么叫修行?为清净一切恶业所做的一切行为就叫修行。因此奉献身口意三门,就是遵循“上师三金刚”的一切密意去做,就叫奉献。这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实际上无论是持戒、修行、奉献身口意三门都是一个道理。也就是说,从依止导师的那一天起,由于将身口意三门奉献给导师的缘故,现前可不能再顺着自己的想法想干嘛就干嘛,而是要尽可能遵照导师的教言,将三门投入到正法中,这就叫奉献。

  很多人都对导师说过,愿意将自己的身口意三门奉献给导师,甚至平常念诵很多仪轨,以及受戒的时候,都发愿要将身口意三门奉献给本尊、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等等,那么平时就必须要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而奉行。喇嘛仁波切当时依止导师的时候,就把身口意三门奉献给导师,但是他完全遵循导师的教言去做,并且由于如是造行的缘故,最后得到了后面一系列功德。

  【如何所教遵行而修持

  无论上师如何教导,都不会打折,要圆满奉行。现前我们作为传承继承人,也一样要把身口意三门奉献给导师,但是自己实际修行当中是否圆满遵照导师的教言在做?

  有时候很多人觉得自己很理性,口中也说着自己对某某导师非常有信心,但是在实际修行过程中,还是给自己留不大不小的一个空间,这个空间自己说了算。这样的依止,恐怕难以得到很好的加持,因为私心永远不会得到解脱。往昔历代传承祖师是将三门奉献给导师,遵循导师的教言如理如法修行而成办解脱的。今天我们在修行的路途之上,也应该圆满遵照导师的教言去做。

  当然很多人会说:“我现前怕圆满遵照导师的教言去做,而导师给我指点的路是错的。”那么你在第一次依止导师时,就应该要观察好这位导师。这位导师是一个会讲错行道的人,还是一个真正圆满具备一切功德的圣者?若是前者,当然不宜依止;若是后者,就应该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导师的教言当中去修。正是因我们前面还有执著,释迦牟尼佛才一再强调:“你是你自己的主宰。”并且赐予我们很多教言,告诉我们一个具德上师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我们在讲解《白莲花论》的时候,无论是“成熟灌顶”或者是“解脱窍诀法”,都讲解要依止导师。对于无一个具德上师的性相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我们已经根据各种续部教证等讲解了很多,而现在决定权就在你自己的手中。如果你去依止一个好的导师,这些疑惑就都不存在了。但是,如果你前面没有观察好的话,确实有可能会把你带到不好的道中,这样的显现也非常多。如今在世上有各种各样说法这,有真的,有假的,有圆满有不圆满的,但是最终是否依止的决定权在你自己手上,所以你要好好去观察好。

  我们通常在选择人生伴侣的时候,也是要长期去观察对方,比如要看看他的背景、家庭,或者是他这个人的性格以及其他条件等等,会做一个长期的了解,因为这关系到一生的幸福。

  比如观察他的家庭背景,就是要看看他家里的传承经历如何,因为家庭背景会左右他的性格,所以我们必须要了解他的背景,甚至还要更了解他当前是什么样的人,因为这决定了自己的一生能否过得幸福。

  虽然很多人也都尽可能往这方面去发展,但是后期还会有不少烦恼。当然,因为你不是圣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若不调伏自己的内心,仅仅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对方,哪怕你在极乐世界,可能也会说出阿弥陀佛一千一万个不是。因为这是众生的本性,但是我们都需要走这么一个过程。我们现前选择导师,关系到生生世世的幸福,当然要更谨慎一些,要多多观察,不要见到一个就开始依止。

  现前很多人所了解的道理,都只能称之为马路话,就是在路边听来的,或者是朋友说的。至于这个朋友他自己了解多少,是否是一个正直的人?我们也不知道。但总之,既然朋友说这样,我就这么跟着走,最终走的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连他自己也糊里糊涂,什么都不知道。我们可不能这样,在依止导师前必须要选择好、观察好。这样的话,后面依止过程中,就不会产生那么多的疑惑。

  很多人在依止导师过程中,还是会不知不觉给自己留下一个小小的空间,这就说明你还是不能把身心完全托付给导师,也充分地表明你仍旧不能完全遵照导师的教言。可能你稍微做一些,仅仅是照顾导师的颜面,或者是稍稍理解了传承以及这位导师的功德,但是由于个人业及烦恼沉重或者是无知的缘故,还是会有自私的空间,这样是无法得到加持的。

  所以喇嘛仁波切一再强调:“我们初次依止导师的时候,首先必须要观察好这位导师。”我平常也告诫所有的弟子们,我依止导师从第一次开始直至今天,没有在内心当中生起一丝毫“上师可能有点凡夫的感觉”。因此上师平常无论为我宣讲什么样的教言,中途还要在上面打个折等现象永远不可能产生,希望大家也尽可能往这方面去发展。

  上师即将要示现涅槃的时候,把我叫到身边说,他现前年龄已经到这个地步了,尤其又病了这么长时间,无论哪个方面来看,都有点辛劳,虽然大家希望他能长久住世,但是也不要太期盼了。可无论如何,我从小依止在他身边,所需要的一切都已经得到赐予了,因此以后为汉藏弟子讲法是我事业中的重中之重。无论身体有多不好,只要有一个好的修行者,都要尽可能为他宣讲一些教言。我也一直在遵照导师的教言而行。

  当然,谁都喜欢天天躺在床上,就这么睡着是最舒服的,但是我们哪怕能稍微探讨一些佛法也是非常好的。如是讲解并不是说我有多大的功德,而是讲解依止导师就应该要遵照导师的教言。

  对于导师的教言,理解上有没有漏洞,圆不圆满不知道,因为所有导师无论怎么吩咐,都是为了解脱而去。但是从目前来看,我们的修行除了遵照上师的教言去修之外,恐怕没有其他什么包袱了。说白了,就是让你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好好去修行。除此以外,你什么都不需要去做。如果这一点都做不了,我们当今进入佛门又是为了什么呢?

  如果导师将所有人带到一个地方,要求大家供多少酥油灯、多少水、多少花,过两天换个地方又要这么搞,时间一长,决定会变成一种包袱。虽然都是做善事,但还是要付出很多的代价。可是我们前面所言,完全不需要付出什么,无论你现在的条件如何,只要肯去做就可以,所以没有什么包袱,因此还是好好去修,好好去修!

  喇嘛仁波切初次就是这样去做而成办解脱,现前我们作为后一代弟子,是否也是完全遵照导师的足迹?我们平常说:要追随历代传承祖师的足迹,而历代传承祖师以及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就是这么修的,现前我们做得如何?先看看自己在依止导师过程当中,是否也是这样依止的?是否也是这样遵照导师的教言在修行?我相信,从总的角度来说,在座的修行者们都已经越来越往好的方面在发展。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113课3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114课2-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