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1课11-16

创建日期:2021-12-28

  行为学-教言宝藏1课11-16

  ( 十一 )佛法行善与世间行善的区别

  很多修行者虽然认同修行是为了成办解脱,但内心希求解脱之心却不强烈,甚至对即生成就抱着“有固可喜、无则也罢”的“随缘”心态,导致修行懈怠、拖延,如冷水煮石头般,见解徘徊,难以增上。这都是没有认真观修轮回过患,没有生起出离心的过失。为了避免这种过失,平时多学习一些相关教言是非常必要的。现前很多人都说自己在学习理论,当然,学习理论很重要,因为闻思是修行的前行,但闻思修的基础,出离心必须扎实。若基础不扎实,即便学过多少理论,修过多少法,能否成办解脱,很难所言。

  世上很多心地善良的人,虽然没有信仰,但出于内心的慈爱,会经常做一些扶贫助学、捐款救灾等慈善事业。作为具有信仰的佛弟子,我们也在从事善法,两者的差距在于何处?从外在表象而言,两者都在行善,但由于行善的基础不同,最终得到的结果大相径庭——由于没有出离心摄持,世间行善者只能得到人天福报,不能成办解脱;而具备出离心的佛弟子,根据出离心大小不同,可以获得小乘寂静涅槃或大乘佛果。解脱,是赤裸原本具有的本体清净和自性清净,所以是否成为解脱之因,不以当下行持善法的行为来决定,而取决于当时的出离心。

  比如同样是放生,第一个人觉得三恶趣太过痛苦而希望通过放生获得人天福报,那么无论他放生数量是多少,都只能得到人天福报而无法成办解脱。第二个人深知轮回痛苦而对轮回产生厌离,为独自一人脱离轮回而发心放生,最终会得到寂静涅槃的果实。第三个人不但知道六道是痛苦之处,也知道寂静涅槃仍不圆满,因此对两者均生起厌离心,并愿自他一切众生皆能获得解脱,以这样的发心行持放生善法,最终能获得究竟解脱果位。对于没有信仰的人而言,因为没有出离心,也没有目标,只是凭着自己的良心去做事,所以即便行善有功德,也只是世间福报。但世间一切皆为无常之自性,福报会随着善果成熟而消尽,所以这种功德称之为有漏功德。

  这些道理仅仅从理论上了解是远远不够的,应把所理解的一切归纳到自己的身心当中,反观自己在平常行持善法的过程中,是否具足出离心?如果有,出离心是属于小士道、中士道还是上士道?若为上士道出离心,则应感恩上师三宝的加持,所做一切善行均成解脱之资粮,若仅具有下士道、中士道发心,则应忏悔业障、转变发心。仅仅“无有出离之戒律,观察能否获善趣”这一句偈颂,在座的每个人都可以修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出离心太重要了。

 (十二) 时时处处修炼愿行菩提心

  【无有利众菩提心,观察能否利他众?

  反复观察,若没有利益一切众生的菩提心,是否能利益众生?

  菩提心分为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行道过程中,修行者发自内心的利乐众生之心;胜义菩提心则是证悟见解当下,赤裸出的本具有的大悲。世俗菩提心又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愿菩提心具备慈悲缘众生与智慧缘大觉两个条件。首先知道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无始以来都曾做过自己的父母,对自己有无量养育之恩,由于福报浅薄、业习沉重,他们外无引导光明之导师,内无取舍善恶之智慧,如盲者行于险道,绝望地流转于茫茫的无尽轮回,造作无量痛苦之因,感受无量痛苦之果。自己如今值遇与佛无别之上师,得上师大悲摄受,赐予无上解脱妙法,只要依教奉行,解脱必指日可待!而念及所有一切众生尚颠倒缠缚于轮回樊网,无有安乐,因此于一切众生无别生起慈悲之心,誓拔其苦,给予安乐。此为慈悲缘众生。然于众生仅仅怀有慈悲之心尚有不足,更要将一切众生安置于超越痛苦之处,即无上正等觉果位。此为智慧缘大觉。

  要成熟愿菩提心,必须要有行菩提心,也就是在行为上践行自己救怙众生的誓言。就像我们看到饥饿之人,仅仅心中想到给他吃点东西,令他饱腹还不够,因为这样的心愿尚不能解除他的饥饿之苦,只有真正给他食物,并令他吃下去,他才会饱。故三门行于善法,令一切众生都能得到究竟佛果,乃是菩提心的全部。

  我相信每个真正追求解脱的修行者在行持善法期间,都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但在面对逆缘之时,是否也能做到?比如自他产生矛盾时,是否能想到对方无始以来曾经做过自己的母亲,现前不应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在语言或行为上伤害对方,而应调伏自己的内心,忍让对方,并以慈悲和善巧调和矛盾。若做不到,说明我们在菩提心的串习上还不够,我们的“菩提心”还只是心中想想而已,并未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有些人可能觉得委屈——处处忍让,时时调伏,谁能做到圆满?是的,要做到确实很难,但为了解脱,我们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于逆境中修炼我们的菩提心。菩提心,绝不是心里想想、嘴上说说就可以了,更需要落实到行为当中。

  当然,作为初学者,习气烦恼沉重,面对自他矛盾时,难免产生你我分别,飘动对立情绪,但第二瞬间必须提起正念。这才是一个修行者的行为。历代高僧大德无一不是因为观修菩提心,将遍虚空之际所有众生观为自己无始以来的父母,而调伏烦恼,成办广大利生事业的。他们种种令人敬佩的行迹,为我们后一代弟子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可能有些人认为,历代高僧大德都是通过闭关修行而成办解脱的,因此自己也要去闭关。当然,能够闭关修行非常好。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也可以在生活中修法闭关。只要把自己了解的一切佛法道理运用到生活、工作、学习、修行的每一个情境,时时处处提起正念、调伏烦恼,我相信我们时时都在闭关修行之中。

  汉传佛教历史悠久,虽然有过鼎盛时期,但也出现过很多曲折,如今已经日渐式微。很多人在不了解佛法的前提下,仅凭一些道听途说和民间传统而对佛教产生偏见,所以,即便我们都已对佛法生起坚定的信心,但身边的亲友可能并不信仰佛教,甚至有些还会阻挠我们修行。重重违缘之下,仅凭我们为他们传讲一些佛法道理,恐怕难以改变他们的观点,改善我们的境况。细致观待,家人阻止我们信仰佛教,并没有任何害心,相反是出于他们对我们的爱,怕我们上当受骗走错路。所以能否让家人放心,主要取决于我们的行为。如果我们的性格越来越调柔,做事越来越有智慧,处理关系越来越善巧,我相信我们的家人不仅不会反对,还会崇拜我们,甚至追随我们的足迹,进入佛门。我想,这也是我们的利生事业之一。所以,行为非常重要。

  成办解脱的过程,就是对治烦恼、自我完善的过程。烦恼消尽、自性赤裸的同时,解脱也自然呈现。为了自他一切众生的解脱,无论座上座下,无论顺缘逆境,我们都应如理造行,修炼菩提心。

  (十三)发菩提心的重要性

  发菩提心可以令所从事的一切善法转成无量之功德,为三殊胜法中的第一个要点。以念诵一句佛号为例,若没有菩提心,仅仅为自己念诵,只能获得一个功德;如果心中所想是自己的四五个家人,只能获得四五个功德;如果心胸扩大到为一百个众生着想,就能获得一百个功德。若有菩提心摄持,心中所想是令天下所有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究竟成佛,则功德无量!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平常行善的要点不在于时间,而在于是否发菩提心。若不具备菩提心,即便一天不眠不休二十四个小时都在修行,又能修多少?一天念诵一百万遍佛号已经非常了不起,但与发菩提心者相比,后者念诵一遍就有无量之功德,两者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喇嘛仁波切曾复次告诫我们:“初行者修法并非主要,首当之要务乃通达如何修行。”相信大家平常都在阅读各种教言,无论对小乘教法、大乘教法还是密宗的见解,在文字上都有所了解,但大家知道该如何去修吗?如果前面一系列基础不圆满,后面所做的一切恐怕没有很大的利益。因此,为了让自己所做的每一件善行都能成为解脱的无上资粮,前面的发心非常重要。

  发菩提心虽然会令善根转成无量,具极大功德,但在行为上践行菩提心同样不可忽视。即便开始做不到很圆满,也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行持。在践行菩提心的过程中,一旦发现自己的过失,就要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面前忏悔,并发善愿,祈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加持,从今以后能如历代传承祖师一般,时时调伏自己的内心,以实际行动利益众生。这样,我们的修行之路会越来越顺畅,无论菩提心还是菩提行,都能做得越来越圆满,对众生的利益也会越来越大。

  作为大乘佛子,我们心中的愿望是待条件成熟时,能救度如海众生,所以在行为中,要通过语言、身行等方式尽可能帮助他人。当然,如救溺必须自己先会游泳一般,我们必须先修行让自己具有救度他人的能力。因此无论做什么事,自利利他最好并驾齐驱,如《屠夫真言》曰:“轮涅皆平等,二利同驾驭,现起任运相,此乃无上乘。”自己还没有得到救度之前就去救度他人,并不圆满。

  为了生起菩提心,平时可以多阅读《普贤上师言教》、《圣者言教》等教言,座上通过修心七法或修心五法等方便修菩提心。无论哪种方法,都是从知母念恩开始,逐渐扩展到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了知所有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母亲,如今生母亲一般,对自己恩德似海,因此从今天开始,就要回报一切母亲。心里如是观想的同时,行为中也尽可能去做。这样,内心烦恼就会逐渐减少,菩提心也会日益增上。

  (十四)调伏内心成办快乐

  我们今生信仰佛教的目的是为了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今生快乐,不仅包括自己所从事的一切事业越来越顺利,也包括家庭越来越和谐。我相信,由于具有出离心和菩提心,一个信仰佛教的家庭应该充满和谐。

  先不讲解密宗的敬信,仅站在大乘教法菩提心的立场之中,由于已经知道对方是自己无始以来的父母,因此在遇到对境的第一瞬间就会因此而避免冲突,化干戈为玉帛。有些人可能会想:如果自己天天纵容对方,他会不会变得更坏?要记住,无论对方错误有多大,菩提心本身具有无量之功德,足以改变对方的心相续。

  由于我们无始以来没行持过这样的善法,开始时内心产生很多疑问是很正常的,这也是一种魔障。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在成就的一瞬间,魔王波旬制造了极大的违缘。如今我们在行持直取佛果的善行,相信也会有很多违缘。其中内心所起的疑惑,就是一种魔障。一旦突破,相信我们的家庭就会非常和谐。

  现代社会,虽然科技发达,物质丰富,但人们却面临着更加严酷的生存竞争和心理压力,幸福指数不但没有随着物质生活的优越而提高,抑郁症、躁狂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疾病的发病率却逐年攀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佛教必不可少。前段时间我在电视上看到一条新闻:数据显示,如今十对家庭中,有四对面临离婚,其外很多也是貌合神离,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谅解、宽容和诚信。作为大乘教法践行菩提心的佛子菩萨,无论面对何人,我们都会内心充满慈悲,行为礼敬有加,所以,我们的家庭和谐幸福,我们的朋友、同事、亲人,都能感受到我们从内而外焕发的充满快乐的正能量。

  很多人都说,要学会活在当下,享受生活,简而言之,就是追求快乐。但快乐不会无缘无故地从天而降,它需要我们去创造。若能依照我们以上讲解的道理如理造行,烦恼会日渐减少,习气逐渐消尽,不仅生活越来越快乐,解脱也会越来越近。

  华智仁波切曰:“心善身语善,心恶身语恶,心乃诸法源,调心佛善说。”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切行为源自心的支配,所以一切善恶取决于心态。因果不虚,要获得善果,必须在善因上用功,所以调伏自己的内心,让内心趋向于善,是一切佛教的宗旨与根本,也是一切快乐幸福的源泉。

  一旦懂得这些道理,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会因为有出离心、菩提心、信心的摄持而成为善法,即便我们必须每日面对尘世繁华,无法到幽静山林打坐,一切善行也可以称之为闭关。当然,在具足一系列修行理趣的情况下,独自前往幽静山林打坐,虽然行为上没有直接利益众生的外在显现,但心里所想是为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究竟成佛,依靠口里念诵咒语、身体七支坐法等修行消尽众生的一切烦恼,也是非常殊胜的闭关修行。

  (十五)如何理解信心

  【无有理由之净信,观察信心坚固否?

  不需要任何理由而生起的信心,叫做净信。与信心相近的是爱。从某种角度而言,两者非常相近,因此很多人会把爱与信心混为一谈,认为爱就是一种信心,或者信心就是爱。但两者看似相近,实际却有着很大的差距,因为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心所。历代传承祖师将爱与信心分为四种情况:是信心不是爱、是爱不是信心、两个都是、两个都不是。

  第一种,是信心不是爱。比如我们坚信因果,知道行持善法会感得善果,作恶会得到恶果等。这是一种对因果的信心,但我们不会说自己非常爱因果。

  第二种,是爱不是信心。比如我们知道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因此对父母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爱。这是一种世间情感,与信心所针对的出世间因果、功德不同,它是另一种心所法。因此这种感情可以称之为爱,而不能叫信心。

  第三种,既不是信心也不是爱。这是针对怨敌而言。

  第四种,既是爱又是信心。这是针对自己的上师。从出世间角度而言,具德上师具有度化自他一切众生的能力,所以我们会对导师生起信心。从情感角度来说,导师对自己的恩德最大。而世间没有比父母更亲近的人,所以历代传承祖师都称自己的上师为如父般的上师,这是一种爱的表现。所以从恩德的角度来说,是一份爱;从上师本具有的功德而言,是一门信心。因此,既是信心又是爱,通常是针对自己的上师。

  比如高僧大德圆寂时,他的弟子会像世间人一般伤心流泪,宣泄感情;但若诸佛菩萨圆寂,虽然弟子内心也会觉得诸佛菩萨永久住世是最圆满的,但不会表现得那么伤心。难道出世间导师还有生灭吗?当然没有,因为信心本身就没有生灭。如同我们的上师喇嘛仁波切,虽然从世俗角度来说,他的色身已示现涅槃,但我们对上师的信心有生灭吗?信心是导师本具有的功德,能度化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的导师永远没有生灭。所以从信心角度而言,不会为导师示现无常而伤心流泪,但因为对导师有份很深的感情,所以会悲伤流泪。如果没有这一份很深的感情,可能仅仅是一种信心,而不是爱。

  我们前面提到的无有理由之净信,是没有根据,仅凭自己的感觉而生起的信心。比如听说某位导师很殊胜,虽然你并不知道这位导师到底怎么样;或者见到某位导师做了一件事,令你觉得他非常慈悲,因此而生起信心。这种信心非常容易变化,也经不起一点点考验。从某个角度来说,产生这种信心就是由于自己心态没有摆正。对导师生起信心,是由于对方符合自己的标准,而如果对方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就不会对他有信心。因此,只有依他缘(导师)出世间功德而生起的信心才会稳固。

  如今很多人生起的信心,只是一种没有理由的净信。比如听别人说某位导师非常殊胜,自己不懂但也附和赞叹,这就是没有理由之净信。因为自己并没有认真思维:为何要生起信心,导师有怎样的功德,这位导师的传承法脉是否清净、功德是否圆满等等。只是他人说好,自己也说好。有一句俗话叫“空谷犬吠”。一条狗在没有人的山沟里叫,其他的狗也会跟着叫。难道都是对准什么目标吗?没有,只是听到其他的狗在叫,所以都跟着一起叫。第一个人说某位导师好,其他人也都说好,这种信心很容易生灭,也经不起考验。即便现前具有,一瞬间也会消失。所以我们要让自己的内心生起真正的信心。

  (十六)要生起真正的信心

  欲令信心增上,首先要知道对境的一系列功德,只有于对境有圆满认识而生起的信心才最坚固。若不具备这一点,恐怕你的信心一点都经不起考验,很容易变化。

  比如汉地很多居士,今天依止一位导师,明天又会说这位导师不好。我们不能说他从未对这位导师生起过信心,但他以前所生起的信心,只是一种没有理由的净信。别人说这位导师好,他也觉得好;别人说不好,他也跟着一起指责这位导师不好。这并不是真正的信心。要记住,无论我们对谁生起信心,首先要知道这个对境是否值得。我们对导师生起信心的真正目的,是希望导师引导自己趋向解脱,所以这位导师必须具备传承法脉清净、功德圆满等条件。只有据此而生的信心才会坚固。

  信心是成办解脱的唯一条件。没有信心,则无法成办解脱。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具备除信心之外的一切条件,但就是由于缺乏信心而没有解脱;那若巴尊者依止帝洛巴尊者时,除信心之外一切条件都不具备,但最终仅凭信心而成办了解脱。历代传承祖师仅凭信心成办解脱者,也比比皆是。现前我们就应该追随历代传承祖师的足迹,在修行的路途上,寻求坚固的信心。

  在知道这些道理后,该怎么做呢?首先,要观察这位导师的传承法脉是否清净,三大功德是否圆满。若圆满具有,就说明这位导师具备度化众生的能力,也自然会对他生起信心。比如从世间角度来说,虽然有人声称自己可以帮助他人,但我们还是会先观察他是否真的具有相应的能力。若确实具有,我们就会遵照他的话去做;若不具有这样的能力,只因为对方口头承诺就盲目依从,这是非常幼稚的想法。现前进入佛门也同样一个道理,作为密宗弟子,在成办解脱的道路上,更应谨慎观察,生起真正坚固的信心。

  一旦生起信心后,还要令它不断增上,而信心无法增上,与自己业及烦恼沉重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平常多行持一些积资净障的善法非常重要。比如念诵百字明、金刚萨埵心咒忏悔业障,从事一系列善行消尽自己的烦恼等等,如是行持,信心就会逐步增上。这是创造信心的唯一方便。因为没有根据的信心,一点都不可靠。往昔我初到汉地时,很多人见到我都祈请能否做他的根本上师?当时我很奇怪,虽然法王如意宝曾授记我在南方的弟子多如米堆,但汉地的弟子们真和我如此有缘吗?很多时候,这都是一种没有理由的净信,不堪一击。一旦遇到另一种缘,这样的信心就会退转。前面还口口声声祈请做他的根本上师,后面马上改口,能不能不要当他的根本上师。

  汉地有时候会有很奇怪的现象,一听说今天来了位活佛,就非常高兴:“哇!活佛是活着的佛,多好啊!”我们把看不见的诸佛菩萨当成已经死了的佛,现在来了一个活的佛,就觉得非常殊胜!再加上旁边的人添油加醋:“这个活佛有神通,前两天从一个山飞到另一个山,还在石头上留下个大脚印,只是这次背不动,所以没带来”等等。很多人没有从出世间立场真正认清导师的功德,却因为这些说辞而产生了信心,这样的信心很不坚固。所以,我们在懂得这些道理以后,要尽可能去培养真正坚固的信心。

  要生起这样的信心,还要时时将自己放在低位。如果始终高高在上,永远无法生起信心,只有站在低处,才会看见他人的功德。自视甚高者,会成为旁人说不得也摸不得的人。因此,无论何种情况,都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作为大乘教法的信众,我们是度化一切众生的怙主,也是一切众生的佣人。只要自己谦虚看待一切,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烦恼侵占我们的相续,也更容易生起坚定的信心。

  总之要记住,不仅仅要从理论的角度中理解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理趣纳入自己的心相续之中,而不是像听他人的故事一般,感觉与自己无关。亚青寺是以实修为主的圣地。实修和单纯闻思,这两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单纯闻思就如同老人给小孩子讲一个与自己无关的故事一般,而以实修为主的风格,是时时都在自心上用功。无论当时听闻了多少教证理证,都要用于调伏自己的内心。若能如是修学,相信你们的见解也会日益增上。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1课1-10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2课1-10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