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入行论5品正知正念47-69笔记(5-6)
行为学-入行论5品正知正念56笔记
1、丑一、断除贪执散漫:无义众闲谈,诸多赏心剧,临彼境界时,当断意贪著。
当介入各种各样的闲言碎语、无稽之谈中,或者欣赏丰富多彩的戏剧、电视、电影等节目时,应观之如幻如梦,不要对此耽著不舍。
学习大乘佛法的人,首先应学会随顺众生,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要观察自己的发心对众生有没有利益,如果有利,纵然表面上行为不太如法,讲些无关的语言,有时候也有一些开许。
但作为一般的凡夫人,在没有能力的情况下,应尽量断绝各种闲谈以及观看散乱自心的节目、欣赏娱乐活动等。因为凡夫的心很容易被外境诱惑,一旦生起贪嗔烦恼,自己今生来世的善根会毁坏无余。所以一般来讲,最好不要接触这些外境,假如实在无法避免,也应以正知正念来约束自己,千万不要耽著这些。
此处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对毫无意义的闲谈,最好不要贪执。第二个问题,当我们欣赏种种精彩动人的戏剧时,也要以正知正念摄持相续。
2、丑二、断除无义之事:无义掘挖割,于地绘图时,当忆如来教,惧罪舍彼行。
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假如在毫无意义的情况下,进行挖地、割草,在地上画画、插桩子,这些行为是不如法的,最好不要做这种散乱之事。假如非要做的话,应忆念大乘经典中“断除一切无利于众生之事”的教言,以惧怕违越佛制戒而堕落恶趣的心态立即予以放弃。
当然,在有意义的情况下挖地割草,比如修经堂、造佛塔、建修行茅棚,以及在地面上画坛城、绘佛像等,佛在有关经典中也是开许的。但没有意义的写写画画,在地上东挖一块、西挖一块,这在戒律中不允许。
3、丑三(断除烦恼引发之事)寅一、略说: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
这个颂词也特别重要,藏传佛教中也有许多高僧大德用这个偈颂作为开篇偈,讲经之初就先念一遍。
此颂的意思是,无论身体要移动做事,还是口中要发言讲话,首先必须观察自心的动机是善、是恶,还是无记?对自他有利益还是没有利益?有损害还是没有损害?方方面面观察完以后,作为发了菩提心的安稳者,绝不能随烦恼所转,务必做到稳重如理地奉行善法。
4、寅二、广说:吾意正生贪,或欲嗔恨时,言行应暂止,如树安稳住。
当我们产生一些恶心时,应该如如不动,“如树安稳住”。以下共有27种:
什么时候发现自己生起贪心或嗔心,理应自我警醒:若让贪心爆发造作恶业,后果必定不堪设想;若放纵嗔心肆意妄行,结局也是无法想象。因此,言语行为应暂时停止,如树一样安住不动。树扎根于大地,无论狂风暴雨、自然灾害,都是静静地屹立,不会有剧烈变动。真正的修行人也应如是,任凭烦恼违缘的冲击,决不屈就而造作恶业,暂时不言不行让心先安住下来,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教言。
我们相续中经常会生起烦恼,尤其是贪心和嗔心,是所有烦恼中最严重、最可怕、人们谈论最多的。
1、贪心:凡夫人遇到可爱悦意的对境时,不管是人、财、物哪一种,贪心都会自然生起。假如你随着贪心而去,便会违背佛陀教言,甚至毁坏自己的戒律,最后堕入可怖的恶趣。
2、嗔心:如果我们遇到不悦意、不可爱的怨敌或病魔等对境,相续中的嗔心就像熊熊烈火般盛燃,若未以大乘缘起空性或慈悲法门的甘露水来熄灭,很容易焚毁我们多生累劫所积累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森林。
行为学-入行论5品正知正念55笔记
1、子二、观察心之动态:尽力遍观察,此若狂象心,紧系念法柱,已拴未失否?
我们应以正知尽心尽力地观察心的这只狂象,是否紧拴在修持菩提心、意念善法的柱子上了,如果离开了正法的柱子,定会给自他带来无比的痛苦和危害。
身体的驯服,我们一般人也可以做到。现在世间上有些人,通过训练身体可以做各种各样的表演,比如杂技、体操,有些动作看起来非常惊人,这也是调伏了身体,获得一种自在。除了人以外,公园里的海豚或其他动物,经过一番训练后,身体照样也可以调柔。但是心要获得调柔的话,必须依靠佛陀的教言,一般的世间人是办不到的,要时常观察自己的心,用正知正念的绳索把心拴在善法的柱子上。
2、精进习定者,刹那勿弛散,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之?
我们应时刻观察自心,竭尽全力精进修持一缘专注的禅定。一缘专注指心专注于一处,从空性的角度而言,心不可得的境界也叫一缘专注,佛经云:“如不得心,是名一心。”倘若我们得不到过去的心、现在的心、未来的心,这就是高层次的一缘专注。修习禅定者,心应安住于此境界中,一刹那也不散乱于色声香味等颠倒外境,念念观察自己的心到底在缘善不善何种对境。
3、子三、开许放松之时:危难喜庆时,心散亦应安,经说行施时,可舍微细戒。
前面一再强调了我们平时心应该专注,身体要像大树一样稳重,走路只看一木轭许,这些要求非常严格。但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倘若实在无法做到这样的威仪,大慈大悲的佛陀也开许可酌情而为。
在佛教中,除了真正构成罪业的行为,如贪心、嗔心、邪见,以及触犯根本戒的情况外,微细的支分律仪在某种情况下也有开许。
但在特殊的情况下,佛陀开许一些事情。比如在遇到天灾人祸、猛兽恶人的生死关头,佛陀也没有要求我们必须规规矩矩的――房子起火了,还要如如不动地在旁边坐禅;洪水或地震来了,也要目不斜视、缓缓而行,这是不合理的。假如你真的遇到生命危险,戒律中开许为保护生命而奔跑、大声呼救。
还有一种情况是,为供养三宝而举行一些欢庆节日,如卫塞节、佛陀诞生日、佛陀转F轮日,原来戒律中不允许的唱歌跳舞,那时候也有一些方便开许。
颂词中的“心散亦应安”,跟藏文翻译有一点差别,藏文是“无能随意行”,如果实在无能为力,心无法专注,在不违背大戒条的情况下,也开许我们的心稍微散乱一下。尤其是为了度化众生、弘扬佛法,有时候唱歌跳舞也是可以的。
4、思已欲为时,莫更思他事,心志应专一,且先成办彼。如是事皆成,否则俱不成。随眠不正知,由是不增盛。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必须要三思而行,首先有个周密的计划,考虑好刚开始将面临什么问题,中间会不会遇到违缘,做这件事的后果怎么样,这样做对自己和众生有没有利益?俗话说“丑话说在前面”,最初说得多一点,想得多一点,如果各方面谨慎观察考虑好之后,一旦决定下来,就不要再想其他的事情了。
若能有条不紊地行持善法,还会获得一种利益――“随眠不正知,由是不增盛。”所谓的“随眠”,是与无明相应的二十种随眠烦恼,而不是六种根本烦恼。“不正知”则是正知的违品。按照无著论师的解释,如果我们次序井然地做事情,由不正知而引起的各种烦恼就不会增长,所有的烦恼也能得以息灭。
当然,这个颂词还有一种解释方式(我原来在《广释》中也分析过),由于印度梵语的版本不同,此颂还可译为“随眠不正知,由是而增长”,意思是说,若不依此智慧按部就班地行事,不但事情办不成,不正知的随眠烦恼也会由此而增上。这样解释也可以。
行为学-入行论5品正知正念54笔记
1、子一、观察身体所做:吾终不应当,无义散漫望,决志当恒常,垂眼向下看。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毫无意义地散乱观望,要一门心思护持自己的正知正念。在走路的时候,目光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而应按佛经中所说的那样,恒时垂视一木轭许的地方(大概一米左右),然后缓缓而行。
2、苏息吾眼故,偶宜顾四方,若见有人至,正视道善来。
如果在走路时只看前面一木轭的地方,专注一个方向时间久了,会出现身心昏沉、眼睛疲劳的感觉。为了休息,为了让自己清醒一点,佛陀开许可以偶尔眺望四方。
即便是走路的时候,为了清醒自己的心态,偶尔也应该眺望四处,中途看看四周的风景,蓝天白云;如果你去朝山拜佛,到一个亭子里看看远方,这些都是可以的。但在路上行走时,千万不能东张西望。如果自己在放眼远望时,恰好看见有人来了,应当用和蔼的目光迎视对方,并和气地打招呼说:“善来!”这是印度当时的传统,是人与人之间最恭敬的礼节,相当于我们平时的“你好,你来了”。在汉传佛教中,大家见面习惯说“阿弥陀佛”,以这样恭敬语来问候,这一点也很重要。
3、为察道途险,四处频观望,憩时宜回顾,背面细检索。
我们启程去远方时,为了察看道途上有无危险,可以停下来四处观望,详细观察去的地方有没有违缘、障碍、土匪强盗等,如果觉得没有这方面危险,就可以前进、继续赶路。
4、前后视察已,续行或折返,故于一切时,应视所需行。
对前前后后做了详细审视之后,如果没有什么违缘,就可以继续前行;如果觉得前面可能会有危险,比如道路塌方、强盗土匪出没,则应改变路线或者返回。总而言之,在四威仪的一切时分,都应当了知必要而行。
在这个过程中,务必要“应视所需行”,即观察自己的行为有没有必要,对自己和众生是否有利益。
5、欲身如是住,安妥威仪已,时时应细察,此身云何住。
身体在做任何事情,或者安住于某种威仪时,首先要用正知正念来观察自己:“这件事情该不该做?我安住的威仪是否如法?”然后在行事的过程中,也要关注身体是否按照前面所思维的那样安住了。
行为学-入行论5品正知正念53笔记
1、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生起正念,且永远都不退失呢?”能生起正念的因分为外缘和内缘,
2、壬二、生起之因:恒随上师尊,堪布赐开示,畏敬有缘者,恒易生正念。
若想真实生起正念,不能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而是要恒常地恭恭敬敬以三种方式来依止上师。当然,这里的上师,就是能开示大乘、具菩萨戒、有正知正念、精通一切大乘教义的善知识。首先要依止这样的上师,依止的时间越长越好。
这里的“堪布”是指亲教师,也就是小乘当中传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或者居士戒的传戒师。那么上师也好,传戒的轨范师、亲教师也好,他们能赐予教言,让我们明辨取舍的道理。
学习大乘佛法的人,最关键的是什么?就是要依止一位具有善巧方便、精通显密经续的上师,上师也要通过方便方法经常为弟子开示,这一点极为重要。同时,自己对上师还应该有畏惧心、恭敬心,这样的有缘者相续中恒常能生起正念,不会失去。因此,要想生起正念,外在条件就是不能离开上师,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轻易离开。
3、内在的因缘,也即自己具有惭愧心而生起正念:佛及菩萨众,无碍见一切,故吾诸言行,必现彼等前。如是思维已,则生惭敬畏。
作为一名大乘修行人,如果希望自己生起正念,外在因缘是上师的摄受,内在因缘则是始终要作意,作意什么呢?大慈大悲、圆满福慧二资的佛陀以及具有超胜功德的菩萨们,以无碍的慧眼随时能照见世间上的一切,犹如观看掌中的庵摩罗果般清楚。所以不要认为自己干坏事谁都看不见,我们所有的起心动念、言谈举止恒常都会呈现在诸佛菩萨面前,就像没有眼睛的盲人在具眼者面前做坏事一样,虽然自己看不见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境相,但他们昼夜六时都在观照我们的一切。《极乐愿文》中也说:阿弥陀佛昼夜六时照见一切众生的起心动念。
由于诸佛菩萨具有无碍照见一切万法的慧眼,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应该想到自己做坏事,上师会知道的、诸佛菩萨会知道的,始终有一种惭愧心,同时,对上师和诸佛菩萨还要有恭敬心,“我作为一个佛教徒,作为一个修行人,在诸佛菩萨面前不应该做不如法的事情”,既要害怕又要恭敬,有了这样的心态,那我们的所作所为必定如法,这样自然就会具足正念。
4、壬三、护持之果:循此复极易,殷殷随念佛。
护持正念的果分两段,这一段是说,通过以敬畏心依止善知识,认真听受正法,以及忆念上师、诸佛菩萨随时都在照见自己,相续中很容易生起随念佛陀的心态。
这个颂词跟藏文上有一点出入,但这次没有改,基本上也可以吧。意思是说,依靠上述的外缘内缘,很容易使我们殷切地随念诸佛。为什么呢?因为从外缘来讲,我们要经常依止上师,上师就是佛的化身;从内缘来讲,我们不能做坏事,不然诸佛以慧眼能无余照见。这种念头实质上就是随念佛。
有关“随念佛”,《现观庄严论》在讲“次第加行”的时候,也是讲了六随念――随念布施、持戒、本尊以及佛法僧三宝,《亲友书》中也讲过。世间中功德最大的就是六随念,尤其是随念佛的话,随念法、随念僧众的功德自然会随之产生。倘若念念不忘佛陀,对佛陀始终有种感恩心、亲近心、恭敬心,那我们的言行举止便会一直处于佛的加持中,以后也不容易出现违缘。这是一个功德。
5、为护心意门,安住正念已,正知即随临,逝者亦复返。
倘若具足了以上条件,不仅仅是正念,正知也会来帮助你的。为什么呢?因为心的大门若未以正念护持,无正知的烦恼盗贼便会趁机而入,但若有了正念的门卫,无正知的烦恼盗贼就无机可乘了。无正知就是三门放逸而行、与烦恼相应的一种心所,这种烦恼强盗随时都会出现。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拥有戒定慧等许多善法方面的财宝,这些应该用正念的门卫来守护,假如心的国宝护得很好,那么正知也会随踵而至的。
正知与正念的关系就是这样:如果正念没有了,经常观察三门的正知也会离开;如果有了念念不忘善法的正念,正知也会随时到来。所以,正知和正念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通过自己的感觉也可以知道,如果自己天天观想佛陀,那肯定也经常观察三门;如果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肯定也会观想一些善法。所以,正知即使离开了一段时间,但只要有正念,它也会回来的。
6、壬一、正知之前行:心意初生际,知其有过已,即时当稳重,坚持住如树。
我们行住坐卧、言行举止,无论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都要观察自己的心态是善、不善或是无记。如果是不善,那尽量把它停下来;如果是无记,看看能不能把它转变为善法;如果是善心,那你一定要去做。在行事之初,观察内心非常必要,倘若发现它正处于污染状态、与烦恼相应,那应该做到如树般安住,不为烦恼所动。
譬如,我们以严重的烦恼(嗔恨心、贪心、痴心)来杀生,若是以嗔恨心杀生,异熟果是堕入地狱;若为吃肉、得毛皮而以贪心杀生,将会转生于饿鬼当中;若以愚痴心来杀生,果报就是沦为旁生。每一种烦恼都有这三种果报,知道它不可思议的危害性后,要当机立断不能去做这件事。
行为学-入行论5品正知正念52笔记
1、壬一、失毁智慧:心无正知者,闻思修所得,如漏瓶中水,不复住正念。
正知在修行中非常重要,不具正知的人,相续中的闻思修智慧,就像装在漏瓶内的水一样不会留存在记忆中,终将忘失无余。
在具有法相的善知识面前,听受前所未有的知识而产生的智慧叫做“闻所生慧”;反反复复思维其中意义,之后所得的智慧叫做“思所生慧”;不仅仅停留在词句表面上,而是以实际行动专心致志去修持法义,从中得到的智慧叫“修所生慧”。我们无论修学大乘、小乘,显宗、密宗,这三种智慧都是不可缺少的,若没有这三种智慧,所谓的修行人只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
这里的颂词是说,我们在闻思修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以正知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那就像往破底的瓶子中倒水一样,相续中闻思修的智慧会逐渐逐渐漏光的,最后如同从来没有闻思过的人一样,自相续中的功德荡然无存,以前没有的功德也无从产生。
2、壬二、失毁戒律:纵信复多闻,数数勤精进,然因无正知,终染犯堕垢。
纵然广闻博学、信心十足、百般精进,可是因为自相续中不具备正知,以此过患终将染上罪业而堕入恶趣。
不管学习什么样的佛法,信心、智慧、精进这三者都不可缺少,因此这三者是修行中不可缺少的条件。那有了这三者,修行是否就一定能成功呢?也不一定。假如你对三宝的信心很强烈,也有一定的智慧,且日日夜夜废寝忘食地行持善法,但若没有经常观察三门的正知,可能一段时间内信心、智慧、精进还不错,但一遇到不好的环境,自相续就被烦恼占据了,然后造下弥天大罪,非常悲惨地堕入恶趣,这种现象也非常非常多。
3、辛三、未护正念之过患:惑贼无正知,尾随念失后,盗昔所聚福,令堕诸恶趣。
无正知的烦恼盗贼,紧紧尾随在丧失正念者的后面,就像盗贼抢夺财物一样,将他们前世今生所积的善法功德一扫而光,使他们堕入恶趣之中。
所谓的无正知,实际上是与烦恼相应的一种心,对身口意三门不能正知而行,所以它是造恶业的所依,也可以说是烦恼的盗贼。但如果有了正念的门卫,这个盗贼便不可能乘虚而入。
4、此群烦恼贼,寻隙欲打劫,得便夺善财,复毁善趣命。
若没有正念,烦恼贼会偷走一切善根资粮,让我们堕入恶趣。这里是说烦恼贼会抢劫所有的善法财产,摧毁我们获得善趣的命根。
烦恼贼始终在观察我们什么时候失去正念,一旦抓住了时机,它们便开始行动,将我们暂时究竟的善法财宝洗劫一空,并令我们造作恶业,毁坏趋入善趣的宝贵生命。华智仁波切说:“贪心嗔心等烦恼非常猛烈,自他比较容易发现,它们如同强盗一样袭击我们,明目张胆地夺走我们相续中的善根;而嫉妒傲慢等其他烦恼,未经详察不易发觉,它们就像是小偷一样,悄悄偷走一切善财。不管是强盗也好、小偷也好,这些以根本烦恼为主的八万四千烦恼,始终都在观察我们,一旦相续中离开了正念,它们马上倾巢而出,明抢暗偷地将我们掠夺一空。”
5、壬一、护持方式:故终不稍纵,正念离意门,离则思诸患,复住于正念。
失去正念对我们的危害相当大,不仅今生的所作所为不能如理而行,来世也会因毁坏善根而堕入恶趣,因此我们时刻也不能让正念离开心意的家门。心意相当于一个人家里有许多玛瑙、珊瑚、如意宝等珍宝,而正念相当于门卫,如果没有它的守护,就会被烦恼盗贼所乘,将自己积累的圣者七财等珍宝全部偷光。所以我们不能离开正念的门卫,假设它已离开,就要忆念它的后果――恶趣痛苦,从而再度安住于正念当中。
此处是讲护持正念的方法,《学集论》中说,正念实际上也包括观察三门的正知。我们如果没有离开正念,就会产生极大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