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9课8-20

创建日期:2022-06-26

  行为学-教言宝藏9课8-20

  (八) 喇嘛仁波切布置的功课有殊胜之缘起

  上师曾说过,即便你已经证得百部归一名,还是要多修,近修生圆次第。口里念诵咒语和修一些本尊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前提要记住,不是由于我们平常所修之法不圆满而需要其他的辅助。法本来就是百分之百的圆满,修学其他法门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更加自在,起到这样的效果。由于我们在理解上面没有什么偏袒的缘故,以后修起来意义也更广大,这些要记住。所以,平常修修本尊意义非常广大。一天无论工作有多忙,108遍观音心咒和108遍强制往生法必须要念完,这是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给我们布置的功课,哪怕一天忙到晚躺在床上起不来,也要咬牙坐起来,把这些功课完成。因为这是上师的授记,每天完成这些功课的修行者,他在西方极乐世界和莲花生大师的铜色吉祥山等着我们。也就是说如是修行者,往生净土是特定的事情。多么好的缘起!

  有些人认为自己的上师非常殊胜,事业广大,讲法殊胜,还有很大的神通神变。可能有吧,做出一些我们平常做不出来的事情,可能是一些神通神变,但要记住,即使上师这个外缘多么圆满,自己身心不投入修法之中,殊胜的外缘对你也起不了什么作用。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时时都度化着一切众生,包括我们在内,但是为什么我们没有很大的感受呢?一切取决于自己。外缘具备的同时,自己的条件也得具备。诸佛菩萨的加持如同太阳的光芒,我们能不能从黑暗中走出来,一切取决于自己能不能把眼睛睁开。要是眼睛不睁开,或者眼睛有病,你永远看不到太阳的光芒。就像猫头鹰,太阳的光芒无论多么明亮,在它面前永远是黑暗的。所以还需要一个自己的缘分,需要靠自己去修。

  上师已经把一切加持赐予给我们,现前一切取决于我们自己,因此念诵108遍观音心咒和108遍强制往生法,每天必须得做。很多人觉得座上可将方便用得很好,但是一下座就运用不了,怎么办呢?这时候就适合念诵观世音菩萨心咒来修行。华智仁波切有一天对弟子们说:“我今天有个好消息要告诉所有的信众。”弟子们问:“有什么好事?”华智仁波切说,根据他长时间的修行所证以及诸佛菩萨的教言,有个明确的结论:“凡是念观世音菩萨心咒的人,即便不懂其他的道理,一样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我们平常散修的时候,也许发心、正行、回向做得不那么圆满,但只要会念诵观世音菩萨心咒者,都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非常适合我们平常座下念诵。上师还一再强调强制往生法的重要性。所以不要过于轻视这些。

  我想很多弟子都不会轻视,我们即便传讲无上窍诀大圆满,有时候也会站在《直指心性》、《直断要诀》、《呼唤上师本论》等真实教授的立场之中印证禅定,但基本很少,因为它不符合我们当下的条件,只能作为我们的目标。所以我们平常讲得最多的,可能就是方便教授。这样的传讲就会减少直接用空性诽谤因果者,要记住,决不能以自己对空性的一点点认识来诽谤因果。

  (九) 无有偏袒而闻思 种种续部胜密意一

  【无有偏袒而闻思,种种续部胜密意

  要在没有偏袒之中闻思一切续部、论或诸佛菩萨的教言,不能以自己的喜好而偏袒闻思。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虽说要有普遍之信心,但前提必须具备智慧。智慧是有底线的,是有选择性的,不是盲目去做,否则也是偏袒之信心。如果我们对一个什么法都不懂的人生起无比之信心,遵照他的教言去做,恐怕是一种没有智慧的行为。

  六度波罗蜜中,前五度当然是善事,但若没有最后的般若度,前面五度就如同没有眼睛的人成办善事一般,虽然形象为善,实际上不一定就是善。所以只有具备最后的般若度,再从事前五度者,才能叫做真正的善,如同睁眼做事情一般,永远不会做错。没有偏袒之信心,不是说连完全不符合佛法的外道教也要依止,而是必须具备智慧。

  有一次我在汉地,刚好遇上南方大雪,当时快要过年了,我们走高速公路去某地过年。虽然高速公路已经通车,但是道路上还有很多积雪,只能单车通过,有些地方积雪不多,很多人就会超车插队。那天我们开车的司机非常慈悲,谁来都可以插队。因为那天要走的路很长,以这样的速度我们可能要走很长时间,所以我心里还是有些着急。当时我想:一个只替别人着想,完全放弃自己主观的人,是否就是善?没有主观也没有智慧的人所行之事,都是善吗?后期得出的结论是,若要是主观完全没有私心,那当然是善,但能做得到吗?所以智慧非常重要。

  往昔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因地之时,为救五百阿罗汉而杀了一个强盗,反而积累了四十劫的福报,但作为一个例子,也就是说历史上可能只有这么一个完全没有私心的人。后期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真的一点私心都没有吗?也许他在为他人着想之时已经付出了生命,但实际能与释迦牟尼佛对比者少之又少,因为我们都是凡夫,所以行事必须要有智慧。

  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绝不能偏袒。对共同法不感兴趣,只对不共同法感兴趣等,都不是正直修行者的行为。华智仁波切曾曰:“无论在导师面前听前行还是正行,我永远没有选择和分别心,导师讲解的一切都是在对治自己的内心。”我们也需要往这方面发展。如今很多修行者都有这方面的分别,总觉得讲解不共同法非常殊胜,必须要去听,却没考虑过自己是否真的有这个根机接受这样的法。共同法平时在书上也能看到,所以去听法可能没有多大的利益。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狂行,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到没有偏袒之闻思。无论导师讲解什么,只要一切都是对治自己的内心,都要以平等心对待。但没有偏袒并不是连与佛法无关的事情都要去听闻。我们刚刚说过,要在有智慧的基础中行善。所以,我们也不应该是一个糊里糊涂的人,如同呆子与傻子般没有一点点选择性。

  (十) 无有偏袒而闻思 种种续部胜密意二

  如今在汉地,很多居士及出家人对灌顶的兴趣非常大,认为只要得到灌顶,一生之中成办解脱是必定的。所以一旦有导师灌顶,无论是否能听懂,都跑去坐几十分钟。但要记住,世上有一句话叫做“便宜没有好货”。我有时到荷花池(批发市场)买东西,看的时候很好,但买回来真的不管用。便宜真没有好货。除非你的根机高得如同惠能大师般,一接触法就能开悟,否则只要是凡夫,真的没有天天睡觉就能开悟的法。若是在下面坐一个小时就可以万事大吉解脱,历代传承祖师还要那么苦行干嘛?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是个王子,若那时有佛教,他完全有条件把全世界所有的高僧大德请到他的宫殿中天天为他受灌顶,为什么他还要苦行?真的是没事找事吗?要记住,释迦牟尼佛曾曰:“我为汝说解脱法,当知解脱随自转。”永远不会有这么便宜的事情。

  若真像我们平常想象般,接受灌顶就可以成就,那成就也太容易了,何必天天一大早别人还在睡觉的时候我们就抬头修行,所有人都睡觉以后,我们还要念诵各式各样的经文,别人开开心心说话的时候,我们还要独自默念心咒,别人去旅行游玩的时候,我们还要去朝拜神山,天天在诸佛菩萨面前礼拜忏悔……好像我们一直都被约束着。很多人也听说过,我在汉地时很少灌顶。不是我对灌顶不感兴趣,灌顶是无上窍诀大圆满成熟灌顶和解脱窍诀法之一,殊胜得不得了。从宝瓶灌顶到句义灌顶,圆融了从因地到果位之间的整个过程。但是,智悲光尊者在《白莲花论》中讲解成熟灌顶的时候,将灌顶的导师应具备的资格、接受灌顶的弟子应具备的条件以及灌顶的地处、灌顶圆满的仪轨、接受灌顶应配同的净观和得到灌顶之后要守持的三昧耶戒讲述得非常清楚,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如何能获得灌顶呢?

  比如宝瓶灌顶分为三种三昧耶戒:饮食三昧耶戒(平常我们应该吃些什么)、执受三昧耶戒(身上应该佩戴什么)和护持三昧耶戒。护持三昧耶戒分为座上和座下,座上应该护持什么样的见解,座下应该提起什么样的正念,等等。谁懂呢?结果灌顶完全成了一种形式,在一边呆呆地看着,什么时候水出来了,照片出来了,喝的时候觉得今天好像糖放得多了一些,糖尿病是不是不能喝得太多,万一明天早上血糖高了可怎么办?……仅凭这样能得到灌顶吗?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天天说,仅靠外缘而非内心,岂能得到殊胜灌顶?所以,这些道理都要懂得,非常重要。

  (十一) 无有偏袒而闻思 种种续部胜密意三

  所以我们平常在修学过程中还是要实实在在一些,要脚踏实地地去修,必须要认清自己。我们可以欺骗天下所有人,包括身边的亲人,但是永远欺骗不了自己。现前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就问问自己烦恼有多沉重,或是晚上做梦的时候,是否还是被梦所缚?不做梦并不是什么功德,没有梦境更不自在,有梦的时候还可以跟着梦而飘动,总之还有点感觉,但连感觉都没有,就更糟糕了。所以无论是有梦还是无梦,只要被梦牵着行走,都是自己不足的地方。所以这时候不要给自己添加什么圣人的名称以及登地、八地等名号。

  以前也有很多人说自己已经八地了。我说:“八地也不错了,但是否地还是少了一点?”我指着身边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说:“你知道他多少地了吗?七十多地啊!”就是刚出生的那一天着地开始,那就七十多地了。所以不要用名称来掩饰自己的见解。

  弟子们当中修行好的有很多,但我一贯不用这样的名称来树立。虽然有时候名称不可缺少,有些出家人以后要度化众生,是需要一些名称,但是要立一位导师,如同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立法一般,不仅仅是他的智慧,还要看他的性格。若性格还不够好,当性格相较修法占据上风之时,路就会走偏。因此,要知道自己见解有多高,问问自己就可以。

  以前我遇到过有些人,经常被各式各样的觉受和感觉束缚,一会儿好像突然明了、空了,一会儿又能看见各式各样的相等等。这些人若是刚开始入门,完全不懂的话,向我提问这些觉受时,我会告诉他们这些是瑞相,但不能太执著,否则以后就会变成坏事。如是引导。但当有些人觉得这些觉受非常了不起时,我会从另一方面开始贬他。平常看见各式各样的光只能说明你眼睛还没有瞎,身上有各种感觉也只能说明你还不是一个植物人,除了这些功德,其外什么都不是。

  总之,我们以后对觉受还是少执著一些。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看看贪嗔痴烦恼有没有减轻,慈悲心、出离心、信心有没有增长,性格有没有改善。尤其在家居士,看看身边的人能给你打几分。如果你还是像往昔一般脾气那么暴躁,一点都没有改变,那只能说分数还没及格。我这段时间也告诉很多修行者,你的修行要感染很多人,最好的方法是你先改变自己的行为,不要一贯用词句去灌输他们。尤其是他本身就没有灌的地方,你怎么灌,如同在石头上倒清水,永远不会往里面进一滴,还不如用你的行为来感动他人。所以平常时时观待这方面,就永远不会有错的时候。

  以后我们在听闻过程当中,无论是共同还是不共同法,都应该在没有偏袒当中去闻思种种续部密意。

  (十二) 持明祖师之法规 勿杂臆造作寻思一

  【持明祖师之法规,勿杂臆造作寻思

  不要掺杂很多意念造作与寻思。

  历代传承祖师的“法规”,指的是什么呢?无论历代传承祖师如何传讲法,在我们没有真正理解到导师的密意之前,不要掺杂自己太多的私心。比如门上的过解脱“嗡叭嘛阿那卡叭嘛谅吽呸”,释迦牟尼佛在《白莲花经》中曰:“从过解脱下走过一次,便可消除千劫之中的一切罪业。”有些人会对此掺杂很多自己的思维,不是这样的,是那样的……

  我们现前真的无法参透释迦牟尼佛的密意。《前行备忘录》中堪布昂琼曰:“即便是文殊菩萨和观世音菩萨,也要遵照佛的意旨去做,因为他还没有彻底参透真正的因果关系。”我们凡夫就更不用说了。我们如果不从大体当中了解一些道理,而盲目去做,恐怕做不了多长时间,这需要智慧。不在意识范围当中的一切,仅靠我们的思维去推理,是永远到达不了的。

  以“创新”为例。站在世俗的角度,很多人认为,没有创新的人,一辈子都是失败的。只有创新才可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从而创造出更大的事业。世间人的观念是站在世俗的概念之中,他们认为必须得创新。但是我们现前所学的是超越意识之境界,并不在思维的范畴之中。历代传承祖师的一切都是智慧之中裸露出来的,不是仅凭思维而论的,所以平常应多阅读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实在想打发时间,看看现代人写的一些佛教理论也可以。但要记住,现代人写的理论可能都是抄来的,这边抄两句,那边抄两句,再把自己的观念加上去,再署上自己的名字。即便思想很丰富,但还是在意识造作当中。而历代传承祖师所讲解的一切,都是在超越时间与空间,超越一切戏论后,在智慧之中裸露出来的,完全不需要心去思维。思维的特点是时时都在变化之中,且没有尽头。思维出来的理论即便现前多么先进,等到十年二十年后,也会落后。就像现在很多时髦的人,手机一年换一个,就是因为今年最先进的产品,到了明年,功能、款式等,就变得落后了。思维范围中就是这样的。

  而我们平常阅读的历代传承祖师从智慧当中裸露出来的一切,永远不会有偏袒。对待一些人依靠自己思维而创造出来的观点,还是得谨慎一些,如果作者本身不是成就者,凭思维范围中的感觉写出来的东西,终究是不究竟的。比如一位设计师在设计一个杯子的时候,他会对他自己的作品感觉非常好,但是杯子一旦投放市场,在各种各样的杯子产品中,每个人见到这位设计师的作品都会有不同的感觉——有些觉得非常好,有些觉得挺一般,其他设计师的作品可能更好……

  感觉,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之中的一种感受,并不一定是全面性的,这些我们都懂,应该这样去理解。所以多阅读、多听闻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才是最好的。

  (十三) 持明祖师之法规 勿杂臆造作寻思二

  汉地虽然佛教历史悠久,但是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大曲折,所以佛教越来越衰败。因此现前出现了很多各式各样的论和法,也有很多人去迷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恐怕就是不懂以上的道理。要是真懂得这些,他们一定不会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

  有些带欺骗性的人,若想在高原地方寻找一位信徒,除非你带着很多很多财富,以布施的方式或是欺骗性的方式,也许有些贪图吃喝的人会上当,但仅仅为了法而信任者,恐怕一个都找不到。高原地方的佛教是非常兴盛的,这种欺骗的行为很难得逞。这个可能就是懂与不懂之间的差别。

  有时候我们单纯站在世间的立场之中总觉得,导师们的一切法规,我们不能去寻思,也不能去臆测和改造,那不是太吃亏了吗?导师叫你跳河你也去跳,是否没有主见?我们对导师必须要细致观察的原因就在于此上。如果对导师的观察没有达到圆满,很难对他言听计从,后面的疑心也很容易生起来,所以必须先圆满了解。站在出世间的立场之中,真正导师是佛的化身,度化众生是他的使命,他决定不会用欺骗的行为来蒙骗信众,那不是具德上师的行为。而且,因果不仅仅呈现在弟子身上,导师也有因果。我们通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信仰佛教的人谁不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内心被业障束缚的人,就很容易犯错。所以我们必须在依止导师之前观察好自己的导师。

  在往昔历代传承祖师的一些公案中,像帝洛巴尊者摄受那若巴尊者时,有时候让他跳楼,有时候让他偷东西,有很多我们不能接受的事情,但是导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消他的业障,最终业障消尽,获得佛果。玛尔巴尊者在调教密勒日巴的时候,先让他建个四方形的房子,密勒日巴建得差不多了,玛尔巴又反悔,说自己没说过,让他把造好的房子拆掉,再建个三角形的房子,快要建完时又说:“谁叫你这么建的?我可没说过……”虽然这些导师都已经示现涅槃很多年了,但站在弟子的立场之中,我们可能还是觉得太不公平了。要是自己的导师这样做,恐怕我们会跑到导师面前辩论:“为什么明明是你说的,你还不承认?”现前很多人在阅读这些传记的时候,还会生起嗔恨心。但最终的结果我们都看得出来,一切都叫做调教。一个具德上师的所做所行,都是为了弟子,要记住这一点。所以依止导师之前我们必须要观察好导师,不要像老狗寻食般,见人就去依止。

  (十四) 无有谬误手中持

  【无有谬误手中持。

  完全没有错误地遵照导师的教言行持。“手中持”就是做修行。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叫“依教奉行”,就是遵照导师的教言去做。但这个教言来自于导师的口中,能否称之为教言,就取决于你前面观察导师的时候,导师是否是一位具德上师。若是,那导师口中所传讲的一切都是教言。

  这方面真的需要谨慎一些。平常听见有些修行一般的人,说自己身边有很多很多弟子。我的心里还是禁不住悲哀:这些弟子真完了,有这样一位导师。

  曾经有很多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我说:“上师,您可不能天天为弟子传法,不然弟子的业障都会跑到你的身上。所以你现前身体不好,一切都来自于弟子。”这是什么因果关系啊!要是这样的话,释迦牟尼佛早就应该躺在床上,因为他的弟子是天下所有一切众生啊!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也应该在他的法座上天天躺着,因为他是所有众生的怙主啊!这些一点因果关系都没有。

  我们先举个例子。让两个信仰佛教的人进入一个房间,两人中一个对导师非常尊敬,有人给他提示:这个房间导师在此睡过,只要人能坐在这里,身心会有非常大的利益。当这个人一进房间的时候,即便房间很破,灯光昏暗,他的心中也会是明亮的,会觉得非常高兴,觉得今天能在这个地方睡觉,太幸运了。另一个人则被提示:这个房子里面前天刚吊死一个人,昨天也有一个人死在这里,当这个人一进入房间,即使是一个装饰豪华、灯光明亮的房子,那个人进来还是会觉得阴森森的,好像哪里都有鬼。

  同样一个房间,第一个人因为知道是导师睡过的房间,加持力非常大,一进去就好像身心完全改变,而得到很多加持,这靠的是他的信心;第二个人被灌输的是房间里死过两个人,一个是吊死的,一个是摔死的,据说里面晦气很重,他绝对一整夜都睡不好觉。相同的房子为什么有两种不同的感觉呢?就看你怎么去理解。所以,我们平常修学过程中也同样一个道理,要遵照导师的教言去做,意义非常广大。

  尤其我们前面选择好自己的导师以后,我相信这位导师永远不会做出欺骗我们的行为,这可以放一千个心。如同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和法王如意宝,永远不会欺骗谁。要是他们会欺骗的话,也就是把我们欺骗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简直太好了。所以选择导师真的很重要,他关系到我们的生生世世。

  真正的导师在传讲一切教言时,都不会掺杂自己的私心,不会自己改变一些。所以遵照导师的教言如实修行是很好的。

  (十五) 倘若错谬持仪轨 无有加持诸佛曰

  【倘若错谬持仪轨,无有加持诸佛曰。

  历代传承祖师为后一代弟子所传讲的一切法,我们可以称为仪轨。我们平常念诵的,也可以称为仪轨。如何理解“错谬”呢?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曰:“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相,则无实义可谈。”仅仅站在表面的立场中从事一些仪轨,不知道真正调心之方便,即便这么做,也没有多大的利益。这是历代传承祖师所传讲的。

  成办解脱要具备的三个条件之一就是传承法脉清净。每当我们行持善法之时,时时要问自己:我这样做如法吗?历代传承祖师有几位是遵照这样的法而成办解脱的?若有,你不是试验品。若没有,你得细致观察一下,我们可不能当试验品。尤其是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寿命短暂,我们可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办这些无义的事,所以必须要细致观察好。

  “倘若错谬持仪轨,无有加持诸佛曰”,是指我们若错谬地理解诸佛菩萨为我们所传讲的一切教言,就得不到一切加持。无垢光尊者曰:“口头空言之了知境界,故不得菩提胜果”、“胸中虽持十万之多法函,临终之时亦难获真实利益”、“自心与法不相融合,则无法调顺烦恼怨敌”等,许多教证都说明错谬的理解得不到加持。

  念诵过程当中也同样一个道理,念诵绝不能错谬。我们单纯从标准和不标准的立场之中讲解,念诵一个仪轨或心咒,有一百倍的区别。念诵一句标准的心咒与念诵一百句不标准的心咒,功德相同。若要是有禅定者念诵一句心咒,与一个没有禅定平常行善的人念诵一万遍功德相同。禅定本身的功德没得说,有了这样的禅定,念诵一遍心咒乃至从事一件善事,功德是加倍的,而且加倍可不是一点点。

  所以我们刚刚所说的“错谬”,和这些结合到一起去了解也很好。但禅定不是错谬,禅定只有达到和达不到的区别,“错谬”指的是标准与不标准,不标准就是一种错谬。甚至刚刚所说的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没有如实奉行也是一种错谬。在念诵仪轨过程当中有错谬,像上下颠倒等等,都是一种错谬的行持。这些错谬都不会得到很好的加持,诸佛菩萨如是讲解。

  (十六) 汝乃成就胜士夫 倾力利教法众生

  【汝乃成就胜士夫,倾力利教法众生。

  这句教言针对的是阿松活佛。上师授记阿松活佛:“你是一个真正的成就者,因此尽可能去维护佛教和众生。”

  我们现前理解的时候,作为大乘教法的信众,无论行持什么善法,都要发菩提心,愿天下所有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而从事这样的善行。所以,我们作为大乘教法的信众,时时都尽可能发愿:一切都为了佛法和众生。当然做得很圆满也不大现实,但是从事一切都应该想到是为了佛教与众生。尤其我们作为修行者,以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要利益佛教和众生,多从事这方面的事业,时时要观待自己的内心。

  (十七) 三门放逸而散漫 易成人身空过患 不离正知与正念 切勿空耗光阴矣

  【三门放逸而散漫,易成人身空过患,不离正知与正念,切勿空耗光阴矣!

  身口意三门放逸,不护持正知正念,身想做什么就让它做什么,语想说什么就让它说什么,心里想什么,就让它去想。这么放逸散漫,我们现前所得到的这个人身就没有什么价值利益了。所以上师告诫我们:时时应该护持自己的三门。

  诸佛菩萨为后一代弟子传讲的一切教法,简单来说,只有一个法,就是时时护持自己的三门。与正法相关的一切要去做,与正法相违的一切要立即断除,不能顺着我们的习气而飘动。否则我们今生所获得的人身,极易空耗并成为痛苦之因。所以,应该时时提起正念,知道自己现在在想什么、做什么、说什么。尤其是在做的过程当中,与正法相违的一切行为都要停止。口里所言若会成为他人烦恼或自心烦恼之因,就必须及时断除。初次入门的信众与凡夫口里说出的一切,都与贪嗔痴烦恼相关,很容易伤及他人及自己,所以佛教着重讲解止语。平常少说点话,不要一张嘴,就开始令他人烦恼,这些都不是一件好事。总之时时要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平常无论在座上还是座下,时时要观待自己的内心在想什么。若要是善念,则应欢喜培养,若是恶念,则要立即断除。时时观察自己的内心,观察之者即为正知正念。正念总分为改造意念之正念和无造法性之正念。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者,为改造意念之正念,也是一种正知正念,时时要这么去做。

  (十八)四大和合之幻躯 长久住世不可得

  【四大和合之幻躯,长久住世不可得

  四大和合成的这个虚幻之躯,是不可能长时间停留在世上的。

  有生有灭是大自然的规律。生生灭灭的这个身躯,是四大合成的一个虚幻的身体。如同天空中的彩虹和水中的泡泡一般,因缘和合期间形成这样的相,但遇到其他的缘,就会消失。例如天空中的彩虹,当太阳、湿度等因缘和合之时,天空中就会出现彩虹,当这些因缘失去的时候,彩虹也就自然消失。我们现前的身体也如同这个道理般,因缘和合之时,会呈现在世上,因缘一旦消尽,就会失去这个幻化之身。从这一点就能知道,长久住世是不可得的。平常我们也都能看见或者听见,一天之中地球上死了多少人。今天我们居住的地方,虽然没有发生令我们产生极大痛苦的事情,但是有多少家庭正在遭受失去亲人、失去朋友的痛苦。现前告诫我们这些道理,就是让我们提前做好准备,要精进修学佛法。

  这个教言是上师站在自己的立场之中,告诉我们一切都是幻化的,长时间存在于世是不可得的。我们现前需要把这个教言纳入到自己的身心之中,告诉自己一切都是虚幻的,总有一天我们也会离开这个世界,这是特定的事。到达这一时刻,谁都帮不了自己,只有生前所行善法才能帮助自己。

  是孤独、痛苦地离开世界,还是在临终之时有诸佛菩萨的陪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掌握在我们的心中。现前若行持善法,时时祈祷导师,诸佛菩萨时时跟随着自己,临终之时就会没有一点点孤独,在诸佛菩萨的相伴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种快乐的形相。若不精进修法,生前亦鲜少从事善法,临终之时内心的脆弱与痛苦就不可言喻了。一个真正修行好的人,生前话多,临终之时话就会很少,因为修行者知道话多是痛苦之因,是一个人脆弱的表现。凡夫平常话少,临终的时候话就多了,这充分体现出他内心世界有多么痛苦。

  以前我在亚青寺禅院闭关修行期间,母亲去世,为了不影响我的修行,家人没有告诉我。后来我父亲病情很严重,家人让我及时回去。上师对我说:“你身体也不大好,就不要回去了吧。”站在世间的立场之上,父亲去世的时候儿子不在身边,恐怕说不过去,但单纯从佛法的角度来说,如同上师所说的,“你到父亲身边,给他说什么呢?说一路走好?或是我们下次再见?还是说我跟你一起走?所以,现在要为父亲做的,就是多行善事,你在这边什么都能做得成。”因此当时我也就没有回去。有时候想,真的是这样,到达临终的时候,若要是心里想得太多,就是生前修行太糟糕的一种表现。

  有些名人活着的时候名声大得不得了,可能是很多人的偶像,但是当他去世的时候,说的一些话,充分体现出他当时的脆弱。我们现前可不能这样。名声大小只是一个过程,短短一段时间,即便怎么说也就是那样。我们现前需要的是,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让自己获得快乐,这就是人活在世上最大的目的,真的需要往这方面多去做一些。

  前两天我看一本国外的书,介绍著名摇滚歌星迈克尔·杰克逊。他活着的时候是世界级的明星,但在临终之时,提到了他的母亲以及兄弟姐妹,唯独没有提他的父亲。很多人猜测,他父亲可能仅仅作为他的经纪人,并没有给予父爱,可能父子感情不深等等。提到没有提到有什么意义呢?就算提到父亲,他父亲在世的话,他就可以往生吗?所以提不提真没有什么区别。若当时他心中带着嗔恨离开的话,最糟糕的就是自己,因为嗔恨心是未来遭受痛苦之因。

  所以我们现前应该用平等心对待一切,在临终的时候非常坦然,应该是这样的。所以上师说,“四大和合之幻躯,长久住世不可得。”

  (十九)无常死亡来临时 部主根本上师吾 于汝殊胜之化身 内心挂念虽殷切 猛厉宿业不可遮 不得自在唯随之

  【无常死亡来临时,部主根本上师吾,于汝殊胜之化身,内心挂念虽殷切,猛厉宿业不可遮,不得自在唯随之

  无常死亡来临时,你们的上师我,就要开始与你们分离了。但是这个时候,我内心的挂念还是很殷切,我也希望我们可以长时间聚集在一起,但由于猛烈宿业不可遮挡,即便心中有多么不愿意,它还是会呈现在我们面前。因此上师是在告诫我们在座的所有弟子,时时要铭记这一点。

  我们心中都希望自己能长命百岁,但即便长命百岁,也有一个尽头。即便时间有多长,总有一天要离开这个世界,这是特定的事。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内心当中可能有很多舍不得,儿女、财产、地位、名声等等,现前拥有的一切都很舍不得。但没办法,当宿业降临到自己身边的时候,一切都不可抵挡,只能眼睁睁地离开这个世界。无论是位高权重之人,还是身份卑微的乞丐,宿业降临之时,都毫无自在,唯有随业漂泊。

  因此我们要时时观想无常。即便我们对世间多么贪执,对自己身边所拥有的一切多么贪执,总有一天要放弃所有一切,离开这个世界。尤其这个时间,莲花生大师曰:“今生的时间越长,也是少许个月,未来的时间才是无量的。”

  细致想想,从小直到现在,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在我们的感觉当中有多长呢?余下的时间若还有几十年的话,可能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等待我们的就是死亡。因此,有些让自己产生极大烦恼的事情,也不要太执著。若可以长时间停留在世上,你怎么折腾都可以,但现在真的没有这个折腾的时间,还是对自己好一点吧,别让自己起那么多烦恼。

  有些人会觉得世上有很多不公平的事情。其实一切都是公平的,单纯从自己的角度来说,一切都来自于自己的内心,从无常的角度来说,没有什么是放不下的。

  就像一个家庭,家庭成员应该是世上最亲近的人,但即便如此,成员之间难免产生矛盾和对立。但细致想想,我们永远不会像今天一般在一个屋檐下生活,总有一天要分离,要不你先离开,要不我先离开,这时候再想回来吵架,恐怕也没有机会了。那为什么现前不好好珍惜彼此,好好生活?尤其我们在过好生活的同时,为什么不多抽一些时间去修法?这才是我们的大事。作为一个世间人,什么都不干当然不行,因为我们担负着家庭和社会责任,当然要去工作。但同时也应该多抽出一些时间修法,尤其想到无常降临之时,一切都得放下,就更要多多行善。

  有一次在我们家乡,有一个条件不错的家族,男主人去世了。那天在一间空房子里,我坐在法座上,一具尸体摆在前面让我替他超度,虽然当时我在为他做超度,但我自己的感受非常强烈。当时在想,这个人从有能力为这个家庭服务开始,付出了他的一切。无论这个家庭搞得好与坏,今天对他来说,还有什么意义?还不是一切都得放下吗?现前对他有利益的,可能就是身上盖着的几米长的白布,这就是他临终之时唯一的财产。三天以后,连这个白布也已经不属于他,什么都不在了,他又得到了什么?若生前好好修法,他可以得到法的利益,而没有修法之人,今天所有的一切都得放下,连一根针都带不走。生前他会认为,这个家是依靠我打拼的,房子是我建的,家里所有的一切都是我积累的,平常可能会执著家里有多少金银珠宝,楼下有多少粮食,家里养着多少头奶牛等。但所执著的这一切,到达死亡之时又能带走哪一个呢?房子会留给后一代的人,他们怎么做,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他生前所付出的一切,都变成他人之物。有些人觉得,自己的付出亲人受用,也值得,但这是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之下只能这样。若你真可以活在世上,你还会让他们这么随意地拿走自己的血汗钱吗?不可能的。这是实在没办法的前提之下,为了安慰自己的心,才这样说的。

  现前很多很多企业家说,“我死了以后,我的财产要捐献出去。”其实,即便不捐献,也是人家的,反正有一个人会拿走,你是决定带不走的。所以我们现在就应该做善行,这才算是一个具有慈悲心乃至一切功德者的行为。要不死了以后,一切你就算不愿意给别人,也是人家的。就算你指定给某个人,也是被人家拿走,你什么都带不走。

  因此,无论是家庭还是从事一切事业,都应该知足。总有一天我们要放下一切。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去考虑修法的事情,要多修修法。

  当然不懂的人认为,这都是无知的人的行为,实际上不应该这么去做。这当然不是无知人的行为,而是有智慧者的行为,是眼光看得非常远的人的行为,都称之为具智慧者。

  (二十)此时殷重作托付

  【此时殷重作托付。

  上师把他所成办的一切事业都托付给我们,让我们继续完成上师的事业。当时的教言,上师是赐予给阿松活佛的,如今阿松活佛也在亚青寺,遵照上师的教言在摄受弟子,传讲佛法。

  但是从我们现前的立场之中,上师把所有的传承赐予给我们,我们理应完成上师的事业,因为我们是导师的继承人,继承着上师的教言、上师的密意,所以从自己内心当中,要发展和发扬下去,还要在众多弟子面前发扬下去,这是我们的使命。虽然在显现上,我们听到导师把这个传承赐予给某人,但实际上是赐予给所有的弟子。而且我们修行期间,都以菩提心摄持,那么当条件成熟时,必须按照菩萨的行为和导师的行为去度化众生,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依止导师的真正目的。

  去年我在一个地方见到一位深圳的居士,当时他过来问上师瑜伽导修的一些修法。我不知道他看了多少遍《如意宝藏·上师瑜伽之圆满引导》的光碟和书,但他在叙述的时候,这些法就像来自于他一般,把每一小段都背得清清楚楚。站在见解的角度上,这算不上是奇迹,但对于一个刚入门的弟子,必须要有这样的精神,若连怎么修都不懂,能有很好的见解吗?所以,上师瑜伽导修的法本必须多看几遍,圆满遵照导师的教言去做,相信我们的见解会迅速增长。

  上师瑜伽导修的教言当中,我们先讲解一些共同法,然后站在平常修学的立场上讲解一些做人的道理,因为做人关系到我们的修行。人做得不好,会影响到我们的修行,所以修行就是在讲解怎么去做人,讲解怎么做人,就是在讲怎么修行,两者之间本来就是一如的,没有丝毫之矛盾。

  前两天各地地方的一些居士把自家的小孩子聚集在一起,讲解一些诸佛菩萨往昔度化众生的小故事,里面讲解的全都是一些从事善法、孝道、慈悲等故事。小孩子内心世界对整个社会的理解完全是一张白纸,这时候学习的内容会对一生有很深的影响,我们以这些内容去教育、引导他们,我觉得也挺好。

  有些不懂的家庭会觉得,和佛法接触太多对孩子以后会有不好的影响,说不定过段时间他会出家。无论出家还是在家,佛法都在讲解怎么做人,至于能否出家,还要看他自己的福报。具有福报者会想出家,但没有这样福报的人,你让他出家,甚至打着他去出家,他也不一定会选择出家。出家本身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修行应该精进一些。时间就像流水,昼夜不停地从我们身边走过。从讲解《圣者言教》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几个星期了。细致想想,在我们的感觉中,就像开始的第一个星期一般。时间走得太快了。时间快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离死亡越来越近。从某种角度来说,时间的飞逝似乎也不错,冬天快过去了,春天很快就到了,又可以安排户外郊游、踏青了。但我们的眼光如果长远一些,就会看到死亡的逼近。如果我们死亡的时间是明年春天,那么每走过一天、一个小时甚至一秒钟,我们的生命就缩短了一天、一小时甚至一秒钟。所以,无常就是这样的,对我们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多修修法。

  我建议弟子们多阅读上师瑜伽的法本。尤其正在修上师瑜伽导修的弟子们,第一次阅读法本,和现前一边修行一边阅读,感觉完全不同。前面一直都在推理当中,修的时候再去看,就会对照自己的修法,时时改进。这样的修法非常好。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9课1-7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10课1-1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