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如意(成法)上部4章实修要义(2-2)
四、判断修行增上之标准
(一)修行增上之标准
《直指心性》云:“正道之相者,以信心、慈心、智慧等自然增上而推知”。由此可知,行道中判断见解增上之标准应为内在呈现信心和慈悲心,而非外在之显现,如禅修中见到光、佛像、刹土等。故修行者应时刻反观自己一切发心与行持是否成为调伏烦恼之对治力?若烦恼依旧,信心与慈悲心等功德亦未见增长,则所做善行并无解脱真实利益。譬如梁武帝一生修建庙宇、供养僧众无数,堪称大施主。然当梁武帝向达摩祖师问及自己功德时,达摩祖师曰:“无功德”。因为若未调伏烦恼,仅具道貌形相,不论付出多大代价,终非解脱之因。
复次仅依名言之见解不能判断是否成就。有者自称已经证悟实相,即可安住于明空不二之见解中,然仅凭名言见解难下定论,尚需依其有相功德如信心和慈悲心、梦境等是否增上而作判断。如无垢光尊者曰:“不知觉受证悟之辨别,修持觉受执受证悟迷,证悟何时无有变化相,彼若证得具有诸功德,自心恒具无常出离心,呈现无有偏袒之诚信,大慈大悲等显诸功德。”内心若无普遍信心与慈悲心等真实功德,无论了知或觉受之见解如何玄妙,均非正道,遑论成就!禅修行道中,若信心和慈悲心尚为有缘,此时仍需精进修行。证悟之时,自然具足无缘信心和慈悲心,彼时能观之者与所观之境(信心、慈悲心)圆融无二,恒时圆满信心与慈悲心。
另外,尚可通过梦境判断见解是否增长。若见解为了知境界,会出现无梦或者梦见善法;如为觉受,可以认识梦、转变梦境,甚至在梦中安住等;如已证悟,则可现梦光明境界。
(二)决定修行快慢的关键因素
决定修行快慢的关键因素乃行道者之根机,而根机之利钝即表现于信心之强弱。上品信心即为上品根机;中品信心即为中品根机;下品信心即为下品根机;无有信心,即称无缘者。
上品根机者修持密法可快速成就。如传承祖师麦彭贡波尊者,于八十二岁时听说贝若扎那尊者所传大圆满无上窍诀法可当下成佛,自忖而今虽已年迈,尚有数年时间可专心修法,当能即生成就,便拄着拐杖前去寻找贝若扎那尊者。尊者见其为上品根机,即为其传讲无上窍诀法,麦彭贡波老人仅修持七天便获成就,因其宿世修法功德及信心圆满,乃上等根机之故。因此,吾等应逐步培养圆满之信心,以此为成办解脱之殊胜缘起,必速证菩提果位。
五、调伏内心乃遣除魔障之究竟妙道
修行易现诸多贤劣境界,若缺乏智慧不知调整之法,或贪心执著,即成堕落之因,严重者甚至出现幻觉幻听,谓之着魔。然世人常将魔安立于外在境界,欲借助外力加持或修忿怒本尊法等遣除魔障。吾等需知,所谓的魔其实不在身外,而在自心之中,凡与正法相违者均称为着魔。如是若以自心之执著妄图转变外境,只能徒增烦恼,是故当以调伏自心为妙。往昔密勒日巴尊者于某处山洞禅修时,以神通看见附近有一位罗刹女。尊者将自己观想成忿怒本尊,并念诵诸多本尊心咒,欲驱走罗刹女。然罗刹女不仅毫发未损,且哈哈大笑说:“内心若未被魔束缚,外在形象怎会伤害你?你若未遣除内心之魔,即使如今能遣除我,无量之魔仍会出现在你面前。”以下详述魔类以及遣除魔障之究竟妙道。
魔障总分为三种:外魔、内魔和密魔
外魔:乃一切障碍成道之天魔。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成就时,魔王波旬及其眷属呈现不同形象横加障碍,即为外魔。从修法时昏沉掉举、到进入佛门后道心退转,此等即为外魔所致。故依我等大恩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及如意宝妙音龙多加参仁波切之传承,每天念诵大自在祈祷文、解缚咒、狮吼咒各三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回遮仪轨、大白伞盖祈请文、狮面佛母修法仪轨(以上三个仪轨简称为“心、盖、狮回遮文”)以及意愿速成祈请颂各一遍以遣除外魔。
内魔:乃世间空行母呈现不同形象考验修行者之能力,如令修道者暂现诸多烦恼、疑惑、自身修法功德退失及信心退转等;或呈现诸多功德,如身上呈现瑞相、甚至似有神通等等。若行道者对此等贤劣境界产生执著,则称为自身融入空行母,即成进道障碍,称为内魔。汝等需知,修行者行道中出现不同觉受实属正常现象,此为修法增上的自然阶段,若能善巧应对,也是令修法见解迅速增上之大好时机。若能抓住此时机,不执著任何贤劣显现而依法行持,可令见解迅速增上;然若执著于眼前贤劣觉受,则障碍修行增上,称为着魔。由此可见,魔障和悉地(成就)只有一线之隔,对任何境相产生执著均称为魔障;未产生执著,依旧按照调顺烦恼之正确方式修持即为悉地。如今有些行者虽声称对诸境毫无执著,却常津津乐道于自己的修行境界,甚至对几十年前的梦境及觉受仍记忆犹新。殊不知如此执著已然着魔。故修行时,无论出现何种境相、觉受或者梦境,切勿执著。所现境相若为过失,自会消失;若为功德,必然日日增上。故不执著一切觉受乃遣除内魔之最佳对治法。
密魔:指贪、嗔、痴一切烦恼。当内心起现任何贪、嗔、痴烦恼时,即为密魔所束缚。对治密魔之方法即从根本上调伏烦恼,自宗以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和安住调伏妄念为对治法。外魔和内魔均为密魔所显,密魔一旦消尽,外魔和内魔即转变为本体之庄严。如世尊成道时,天魔所作的一切扰乱均成为世尊之庄严。然消除贪嗔痴烦恼并非易事,需要长期努力修学。由于初行者对治力微弱而烦恼粗重,故不宜舍弃身语勤作之善法,应将遣除外魔和内魔之法作为消尽密魔之辅助,如此方能对消除密魔起到切实之作用。
如是了知,遣除魔障最好的方法就是调伏自心。否则若不通达遣除魔障之法,即使精进修法多年,一旦遭遇违缘无法对治,导致道心转变甚至业际颠倒,不免仍与庸俗同道。如今很多人佩带护身符以驱除外魔,殊不知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无一不是我等发愿救度之对境,无一不具如来藏之佛性,故真实的慈悲与智慧乃遣除魔障、成就解脱之真正护身符,故当时时佩戴菩提心之铠甲而精进修法。
某些行者于禅修中鲜生觉受,故怀疑自己是否修行不力、见解浅薄,其实并非如此。我等所修之大圆满无上窍诀法乃根本调伏根本,含藏一切修法力量,能直趋菩提。犹如大鹏金翅鸟之蛋般,已圆满一切力量,一旦出壳即可飞翔。故行者禅修觉受鲜少亦属正常现象。而下乘派中诸如四大修法等,为远道方便之法,距成就似近实远。虽更易起现觉受,然趋入解脱仍须回归根本调伏之核心。
复次,一切觉受源于心识,次第行者初步调伏烦恼(密魔)远未臻圆满,故因邪魔加持(外魔)或世间空行母(内魔)考验修法能力而易呈现种种觉受,此时万勿执著,应依教调伏内心。随修法增上,见解赤裸时,觉受已无处可寻。故修行是否增上非以觉受多寡贤劣作为衡量标准,而应以出离心、菩提心以及信心是否增上为准绳。
六、诸宗教、乘派之辨析
(一)外道与内道之区别
有行者问:几乎世上一切宗教都提倡行善,即便是世上善良的普通人亦以与人为善作为道德准则,行放生、扶贫等善行,如是善举与佛法有何区别?需知:世间善行与出世间善行最大之区别在于是否具足出离心。若未以追求解脱之出离心摄持,一切善举将成熟为有漏之人天福报,非为解脱之因。
外道与内道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具备四法印(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之见解。通常,外道执断见或常见。执断见之外道者(顺世派),否认轮回、因果法则,认为人死如灯灭,故不具生起追求解脱之出离心的缘起。即便行善,一切亦成轮回之因。执常见之外道者,误将轮回执为实有,因畏惧三恶趣之痛苦而行持善法,虽愿自他一切众生获得三善道之果,然三善道并未超越轮回苦海,有漏福报消尽之时必堕恶趣,故非究竟解脱。且凡夫外道虽有慈悲喜舍之心,所缘对境亦为众生,然因未破人我二执,故能利益者与所利益者仍未离轮回。譬如种地,同样辛苦耕作,因所播种子不同,收获自然迥异。同理,由于发心不同,虽然善行之表象相似,然所获果报天地悬隔。阿底峡尊者曾经说过:“内外道以皈依别。”内道以三宝作为皈依对境,而外道不以三宝作为皈依对境。此乃内外道区分之关键。
(二)小乘与大乘之区别
内道大小乘之差别主要在于发心。若仅以自我解脱为目的而修学佛法,不管所修为何等法门,即便是大圆满无上窍诀法,均成小乘自利之法;若发心普为利益三界一切众生获得佛果,其所行哪怕仅是世间小善,亦为大乘之法,均可圆满成佛之殊胜资粮。
无垢光尊者于《如意宝藏论》中讲解了大乘(包括显密二乘)较之小乘的七大殊胜之处:
1.所缘广大:大乘法所缘如虚空法界,无有限量,无有边际;而小乘法所缘有限量、有边际。
2.成就广大:大乘行者以菩提心为基础,令自他成就。依大乘见解而修持,即能断除烦恼,证得佛果,显现色身,度化无量有情。小乘自度尚未究竟,何况度人?
3.智慧广大:大乘内具悲空无别之见;小乘虽于外境无分微尘、内识无时分刹那两种无别中安立胜义见解,但不具大乘悲空无别之见。菩提心本体为悲心发愿,故大乘道中悲心明分显现时,契合空性而修,终证悲空无别之见。小乘虽也传讲二谛(世俗谛与胜义谛)无别之见,但尚未破除法执,故所证之清明见解并不了义。
4.精进广大:大乘断绝我法二执,于无量劫中为度化一切众生成就佛果而行持六度万行。小乘仅追求自己解脱轮回、证得罗汉果位。
5.方便广大:小乘之修法,为欲断绝轮回而希求罗汉涅槃寂灭之果。大乘之行持,不舍生死、不住涅槃,何以故?已明有寂无二之见也。
6.果位广大:小乘得少为足,满足于所证罗汉果位,且不认为罗汉果位以外还有佛果。而大乘佛果断二无明(遍计无明和俱生无明)、证二清净(本体清净和自性清净),具利他十八不共法之功德(超越凡夫,不与凡夫共同的十八种功德)。
7.事业广大:大乘初于行道时,便已发愿度化一切众生成佛,故于众生未尽、轮回未空之际恒时成办自利利他事业。小乘虽无舍弃众生之念,亦无度化众生之愿,故于证果时只能度化少量有缘众生。
上述乃以词句阐释大乘较小乘殊胜之处。修法中应当自省:自己是否具此七大殊胜发心及功德。若具有,即为大乘弟子;若未具有,即便行持善法,则名义上虽为大乘行者,实际可能只是小乘修法,甚至与凡夫同道。
尚须注意:小乘之过失在于唯以自我解脱为目的,而缺乏广大之发心。学大乘者并非舍弃小乘法,因大乘法中自然含摄小乘出离心等要义,故小乘教法实为大乘法之基础与庄严。
(三)因法相乘与果密咒之区别
"因"乃思维之意,依靠思维造作、次第成办智慧之法为"因法相乘",此即为大乘显宗。果密咒直指心之本性,又称密宗或金刚乘,乃九乘次第之极顶,诸法之精华,于一法中圆融三乘,如须弥山王,一切山峰皆为其严饰。如《三相灯论》所言:"一义亦不昧,不难方便多,是为利根故,极胜秘密乘。"无垢光尊者于《诸宗派宝藏论》中,从见解、行为、摄心、因、道、果位、地、时劫、受用、修持自他利益、密意、积累资粮之差异及身语意之密意等十五个方面对显密之差异作了详细辨析。在此,仅从初行者角度概述密宗超胜显宗之处,有关实修理趣之辨析请详见无垢光尊者之《诸宗派宝藏论》。
1.见解之差别
虽因法相乘与果密咒均讲解原始基位如来藏本具之功德即为心之本体,然二者在行道中之抉择却大相径庭。显宗在抉择诸法时,先依靠意念造作树立一切法均为空性和虚幻,然后于缘起性空之见解中励力安住。密宗认识到原始基位如来藏中三身原本一如,因此在执受见解时,于外境、内心无有破立,显现一切之相均为本体之庄严。故在认识见解上如明眼者与眼疾者视物般,即有清晰与迷惑之差异。
2.方便之差别
显宗依比量伺察意修习缘起性空之见,广积资粮,经久方获解脱。密宗从生圆次第乃至大圆满无上窍诀法直断与顿超之光明境界,其殊胜方便远远超胜显宗修法。如以自宗成熟口诀法为例,从通达方便(指密宗不共之殊胜方便)、认识智慧、善巧运用和清净之传承,多方面均超胜显宗。众所周知,显宗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方能成就。密宗即便为方便教授,亦可在一生乃至最长七世中成办解脱,皆因密宗方便殊胜之故。
3.行为之差别
在积累福德资粮方面,因法相乘因见解之故,需要积累如海般之资粮,历经三大阿僧祇劫方能圆满果位,而果法密咒由于见修行根机殊胜之故,可于刹那中圆满福慧资粮,证得三身之境界。即便以其方便教授亦可在短短数月、数年、一生、最多七世,无勤而获究竟解脱。故密宗更为殊胜。
4.根机之差别
所谓根机即为信心。由于行者根机不同,所修之法要义一如,行道迥异。一般而言,修学三乘行者之根机分为三。小乘教法相应下等根机,大乘教法相应中等根机,密宗相应上等根机。修学密宗者根机虽为上等,但此中亦有差别,故尚需进一步分为上等之上等、上等之中等和上等之下等。现今末法时期众生烦恼深重,如传承祖师胜喜金刚及禅宗惠能大师等利根者极其罕见,我等修学者多为次第根机,故尚需依密宗之殊胜方便教授,成办上等之上等根机。
如今某些显宗法师认为密法虽殊胜,然末法时代众生烦恼炽盛、根机低劣,不具足修学密法之福慧资粮,应唯念一句佛号以求生净土。此说虽似有理,但只适合某些修行者,非具普遍意义。密宗真实教授固然为利根行者而设,其方便教授却可引导不同根机之修行者依次第趋入密法真实意趣。密宗亦认为正法时期众生烦恼习气微薄,仅依小乘教法即可断除烦恼证得阿罗汉果位。此后,众生业习转重,故需依大乘教法方能调伏烦恼。而今时值五浊恶世,众生烦恼炽盛,唯有依密法方能引导众生趋向解脱。当知此说亦只针对利根行者,即对密法具信心者而言,并非普适于一切根机。由此可知,佛说种种法为治种种病,若不问所化根机利钝与否,唯以一法引导众生而欲求行者皆得解脱,实无有是处。故行者当于此处明辨。
总之,密宗之殊胜诚如颂云:“一义亦不昧,不难方便多,是为利根故,极胜秘密乘。”即具智慧——见解不迷惑,殊胜方便——修行方便多,善巧运用——行为不辛劳,清净传承速证实相——根机为上等。因此我等所传之自宗正行上师瑜伽法已圆满具足此四殊胜要义,故当于密法生起希有、希求之心,进而依教奉行,精进修持。
(备注:关于显密差异之详细内容,请参阅《诸宗派宝藏论》之《显密之差异》等教言。)
(四)三乘教法调伏烦恼之区别
三乘教法都认识到妄念乃一切轮回痛苦之因,故欲超越轮回之苦,获得涅槃安乐,必先断绝妄念。然各乘针对众生不同根机,安立了不同的断绝方便。小乘采取远离之法,因了知妄念过患,故断绝妄念生起,或远离能起妄念之缘。此时因无妄念生起,故无过失,然妄念未转为道用,故善巧功德尚未圆满。大乘亦视妄念如毒,然以菩提心等药调和毒性,既除毒害,又使自心获益,但大乘法并未彻底转妄念为道用。殊胜金刚乘由于见解超胜下乘故,即可安住于妄念之自性,如孔雀食毒,不仅于己无害,反令羽毛更加鲜艳。故在金刚乘真实教授中,因执受本体,一切妄念当下解脱。如华智仁波切于《三句精要注疏》中云:“若能执受本体,妄念越粗大,更成解脱自性之功力。”此即“烦恼即菩提,三毒即三身”之境界。上述三乘调伏妄念之法,以金刚乘最为殊胜,因其能执受本体,故于一切显现无破无立而获解脱。然此种境界,初学者极难如是奉行,故次第根机行者应遵照历代传承祖师教言,依次第法逐渐成办解脱至关重要。
就密法共同见解而言,小乘、大乘和金刚乘均为顺应时代而呈现之教法。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出世之时,众生烦恼轻微,仅依小乘教法即可迅速消尽烦恼,成办解脱,如小刀即可切开樱桃般。佛陀示现涅槃数百年后,众生烦恼逐渐沉重,若仍以小乘法调伏烦恼,如同以小刀切苹果般,难免力不从心,故需以大乘佛法调伏内心。现今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极为炽盛,此时如同需以大刀方能切开西瓜般,故应依无上密法(尤其是我等现前所修之诸法极顶——大圆满无上窍诀法)对治烦恼,如此方可速趣解脱。
(五)三乘圆满于一法
密宗为诸乘极顶,含摄三乘教法之精华,故非于小乘、大乘之外另有一法,彼乃诸乘圆满之教义。诚如华智仁波切于《屠夫真言》中云:“轮回视火坑,自利持首要,寻求涅槃果,此乃下乘道。”“视众为恩母,他利持首要,寻求大觉果,此乃大乘道。”“轮涅皆平等,二利同驾驭,现起任运相,此乃无上乘。”故三乘圆满方可具足如是轮涅平等、二利任运之见解。依方便教授而言:小乘别解脱戒之出离心为基;大乘菩萨戒之菩提心为道;密宗三昧耶戒之信心为果而现证菩提。因此,初行者应在出离心、菩提心、信心之基础上趣向佛果,如是方为密宗之正确修学。我等所修之自宗成熟口诀法,即为三乘圆满于一法之殊胜法门,故应珍视,勤行勿辍!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同《如意宝藏》上部4章实修要义(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