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前行备忘

前行备忘录31课1上师瑜伽

创建日期:2022-01-21

  前行备忘录31课1上师瑜伽

  《前行备忘录》【第三十一课/第一节】

  顶礼三宝!愿充满虚空之际有情父母脱离六趣痛苦及痛苦之因,当证一切种智大觉果位,故听闻无上密法《前行备忘录》而发心。

  共同要义

  我们这次所传讲的《前行备忘录》,总分为共同外前行和不共同内前行两种,共同外前行以上已经讲完,现前正在讲解不共同内前行。我们平常在修学过程当中要时时铭记的是,共同外前行绝不能因我们已经讲完而搁置一旁,应该时时重视共同前行,平常修学当中,都要把它的基础扎实为妙。因为若没有共同前行之基础,即便我们所修学的法有多么深奥,但是否能成熟乃至圆满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等历代传承祖师,都是以共同前行作为修法之基础而成办解脱的,那我们作为后一代弟子,平常也要时时告诫自己共同前行是不可缺少的。虽然我们在前面已经讲授了很多共同前行的要点,若在平常修学过程当中不如实照行的话,即便讲过多少遍,但在我们内心当中对共同前行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淡。因此为了让共同前行越来越增上,这种观想不管是在座上,还是在座下,都要时时观想为妙。

  自然乃修学禅定之关键

  在具备共同前行的基础上,我们现前修学禅定法。要记住的是,禅定能否逐渐趋向更高之境界,应该时时做到自然。比如说,我们在修有相定的时候,怎么能把有相定很好地转变成无相定呢?那就要靠自然。虽然在修行过程当中,有“身不动摇稳如大山,五根不动摇清如大海,意识不动摇净如虚空”之方便道,但细致观待里面所传讲的一切,都是在传讲如何做到自然。要记住,自然是非常重要的,若要是做不到自然而若过分紧张的话,你的见解永久会停顿在一个法之上,怎么也不能进展。若要是过于松缓当中的话,见解可能还会退转。怎么能把现前我们所理解的禅定迅速达到更高的境界之上?必须要做到自然。这些都非常非常重要。听起来非常容易,就是一个自然,但做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像我们平常所传讲的三不动摇修法、四直定等等,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当中传讲如何调伏的方便,讲得更细致一点就是在告诫我们,怎么才能进入到自然的状态之中,所以自然非常非常重要。

  回顾革萨里积资

  驱魔之根本在于断绝执著

  我们昨天所传讲的是,施身、施受用、施三世积累之善根怎么成办解脱的积累方便,主要是站在施身的立场之中传讲的如何积资。要记住的是,虽然有时候是站在外相的立场之上,有时候站在内相之上,但实际当中不能起现一切众生本具有功德的最大的障碍就是贪嗔痴烦恼及业。不管是用古萨里方式,还是以上所传讲的一切方便道,有时候是站在逆缘的立场之中讲解断绝二障和四障,有时候是站在顺缘的立场之中讲解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传讲的角度和方法虽然不同,目的却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赤裸心的本体。现前我们应该把以上所传讲的一切道理,都必须要归纳到一个法之中。能否称为是一个善知识的标准,就要看看他会不会散和收,光会散不会收的人,无法达到诸法之精华、诸乘之顶点之见地;光会收不会散者,那也体现不出当前我们所修的法是处在哪一个层次之上。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天天告诫我们:平常若不站在散的立场之中,那无法知道八万四千法的方便道;若要是不能收集在一法当中,也无法修学一切法之精要。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曰:“胸中虽持十万多之法函,临终之时也不能获得真实之利益。”就是说,若要是不能执受本来之见地,即便当前你能通达多少理论,行持多少善法,但是即生成办解脱的希望不大,由于没有在根本上用功的缘故。都要铭记这些道理,这是非常重要的。

  昨天讲解如何断魔的立场之中已经说过,所谓的外魔和内魔,都是密魔贪嗔痴呈现的。现前很多修学者认为外境中存有实有的鬼神,并且恒时处于不离执魔的境界当中。是否是这样?细致观待一下自己,问问自己是否处于这么一个境界当中,说外在当中有很多魔。当前我们行持善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要遣除魔障,如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在成就之时,魔王波旬及一切眷属制造了极大的障碍,由于当时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的功德圆满的缘故,所以遣除一切魔障而成办诸佛菩萨的密意。但要知道,所谓的这个魔不仅仅是外在的鬼神,内在世间空行母考验修法者的能力等,外魔和内魔都来源于密魔贪嗔痴烦恼,当贪嗔痴烦恼消尽的时候,自现当中均成为清净之相。我们在讲解无上窍诀大圆满基道果的时候,原始基位本具有功德,轮回和涅槃一切均为平等。那么,现前在修学过程当中为何这么执著于外面的景象呢?帝洛巴尊者对那若巴尊者说:“显现不缚执著缚,断决执著那若巴。”也就是说,我们当前所行持的一切善法都是为了成办解脱,能不能迅速成办解脱,完全取决于能否断绝这个执著。若不能断绝执著者,尤其恒时处于不离执魔的境界当中,天天说自己身上有魔,他人身上有魔,这个地方有魔等等,时时被魔束缚内心者,永久法达不到清净之相,结果一切显现真的成了妖魔鬼怪。就是见到什么都觉是鬼,但实际上并不是,就是你执著太强的缘故。自己整天心神不安,说山上有魔,山下有鬼,这是魔,这是妖精,自己看见了并且抓住了,最后把它杀死了。今天虽然杀死这个魔,但另一个魔又诞生了,现前自己又要靠另一种方式去驱这个魔。现前很多修行者说,往昔自己身上这个位置有一个魔,已经由哪一位导师遣除了,但是现前在这边又呈现了一个魔,现前需要靠哪一种方式去遣除等等。要不去寻找一些最忿怒的本尊修法等等,说这样可以遣除一切魔障。时时都站在一个妖魔鬼怪的环境之中。这样一来,即便你能遣除一个魔,但第二个魔、第三个、第四个魔还会诞生在你的面前。要记住,先要把自己内心当中执著之魔断绝,那么即便外在有魔,也会处于一个清净的状态之中。魔和佛完全取决于你的内心之中,当你对外境产生执著的时候,它即成为一种魔障。

  往昔亚青寺有一个尼姑,有一天去求见喇嘛仁波切,说她在修顿超的时候见到了莲花生大士,因此心里非常非常高兴,这两天晚上都不需要睡觉。上师说“你先回去念诵十万遍莲花生大士心咒驱魔,再开始允许修顿超”。可能我们会产生一些疑惑,难道见到莲花生大士也是一种魔障吗?莲花生大士不是魔障,但对他过分执著就叫做魔障。不管你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只要执著太强烈的时候,就已经被魔所束缚。

  往昔米拉日巴在山洞打坐的时候,当时的那个魔不也是这么说的吗?“你内心要是不被魔束缚的话,我这个魔对你有什么损害呢?你内心被魔束缚的时候,即便我这个魔从你身边消失,但第二、第三、第四个魔会不停在你面前诞生。那什么时候能消尽呢?是的,我们现前修学佛法的目的就是为了驱魔,但我们驱的并不是外在的鬼神,而是内在执著的这个魔,因为一切魔障都来源于执著。所以说,你虽然是在人间,实际当中已经在魔的范畴之中。

  三乘断绝执著的方法

  断绝执著的方法有很多种,按照小乘的方式是用出离心来断绝,大乘用菩提心来断,密宗以执受本体来断绝。执受本体分为两种,一个是真实教授,一个是方便教授。你若为上等根机者,在执受本体的当下,一切魔障自然形成本体之庄严,这时候就不需要再驱魔,魔已形成你的庄严和游舞,魔怎么还能损害到你呢?但是作为次第根机者,当下不能执受这样的禅定,那该怎么办呢?就按照我们平常所传讲的成熟口诀法般,一步一步消尽魔障。要记住,这个魔不是外在的鬼神,而是内在的执著,要不即便你消尽一个鬼神,第二个鬼神还会诞生在你的面前,永远达不到平等清净之心。还有人绘声绘色地说,“你身上潜伏着一个魔,被我赶走了,这个魔在走的时候还回头看了一下你……”可能是由于在你身上附的时间太长了,依依不舍的吧。像这些都没有什么意义。

  若要是完全执受见解者,即便我们现前处于魔的境界当中,呈现的魔境也会是诸佛菩萨的形象。为什么?内在执著已消尽的缘故,一切已达到平等和清净之相。若要是内在执著这个魔障时时具有的话,即便你在一个清净的地带当中,所看得见的一切也会是魔。前两天也给你们举过例子,这一段时间有些弟子一直认为自己身上好像附了一个什么魔、什么鬼等等,要记住,这些都是你执著太强的缘故。在这一点上还需要了知的是,当你的意志不坚定的时候,魔决定会跑到你的面前来。也就是说,是把自己趋向于魔的境界当中还是佛的境界,完全取决于你自己。魔时时都在寻找意志不坚定的人,若要是意志坚强的人,即便你的四周全是魔,都无法靠近你束缚你的身心,由于你意志坚定的缘故。什么叫做意志坚定呢?就是不执著。很多人担心自己会不会走火入魔,这完全在你自己的手中,你若天天去执著外面的鬼神,用不了多长时间,你的身心就会越来越不健康。那就说明,魔已经束缚你的身心。我们观察下自称被魔束缚的人,身体都是非常糟糕的,心神也越来越不定,达到一定的时候就无法控制。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华智仁波切曾经说过,这些都是欺骗众生的一种说法。都是胡说八道、信口雌黄。当鬼神知道这个人心神不定的时候,就很容易束缚这个人的身心。比如有时候我给你们开玩笑说,东北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大仙附体?可能就是由于东北人信这个的原因,有很多意志不坚定的人,像类似有这样显现的人太多了,都是来源于执著。要记住,绝不能太执著。

  驱魔的方式

  我们昨天传讲了外魔、内魔、密魔和驱魔的方式等等,时时要铭记心中。当然,在情绪高涨的时候,这些魔可能不会束缚到自己的身心,因为已经了知到一切即是虚幻,但是当我们执著太强盛的时候,可能就会束缚到我们的身心。为了不招来这样的显现,在座的弟子们要记住,每天不间断地念诵一遍《心经回遮文》和《显密甘露心滴》念诵集当中的《如意成就祈请颂》,有这方面的一些念诵,文字虽然不多,但是可以遣除我们修行路途之上这些魔障,会起到切实之作用。这些都来源于贪嗔痴烦恼,如何调伏贪嗔痴呢?我们天天都在传讲,要记住这些道理,非常重要。当前我们都在修学禅定之法,那么在修的过程当中出现这样显现的时候,该怎么去调伏又是决定性的,除非你是上等根机,当下悟证登地菩萨以上的见地,这样的话,下面的这些觉受不会在你面前呈现。若是次第根机,在精进修学的过程当中,决定会出现类似的显现,这都很正常。最重要的是,呈现这样的觉受时,不管是好的觉受还是坏的觉受,都是迅速成办见解之机会,是一个好的现象。但由于很多人无法控制这种境界,所以很容易着魔。所谓的魔障,就是开始对它产生执著,要不起烦恼,要不喜悦,出现好的觉受就感觉到非常的高兴,当起现不好的显现时,内心非常烦恼,这些都称之为魔障。

  本日讲法正文

  以信心依止导师闻思修行

  我们从今天开始讲解上师瑜伽导修。总的来说,要想修习一门正法,首先必须要依止一位真正具足法相的善知识,作为自己的引导者,这是非常重要的。他决定我们下面所修学的法是否能时时在处于正法之中,完全取决于这位导师的引导。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末法时代,我会呈现不同善知识之相来救度你等一切众生。当前所有的一切善知识,都是佛的化现。但是作为一个凡夫众生,内心时时被贪嗔痴烦恼束缚,乃至有各自的性格爱好,所以必要找一位有缘的导师。所谓的这个缘,当然也讲解宿世之因缘,也讲解今生的适宜。比如说,你比较喜欢这位导师,觉得他平常所讲解的都非常真实,你就想依止这样一位导师,那就要依止这样的一个导师。初次进入佛门的时候,可能比较喜欢被导师带着到各个地方去朝拜神山,要不灌个顶、开个法会等等,要是这个阶段讲很多法,有时候由于与自己根机不适应的缘故,可能还会产生一些疑问乃至诽谤。必须要适应自己的根机。最终,必须要依止一位切切实实传讲历代传承祖师教言的导师,是不可缺少的。总的来说,选择一位具德上师非常重要,然后依教奉行。

  知道这位导师是自己一生依赖的对境之后,必须要遵照导师的教言而修学。导师叫你怎么做,你必须要如实造行,并且还要生起坚定之信念,对上师生起真佛之想。怎么才能相信上师是真正的佛呢?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当中去观待。如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授记:末法时代我呈现不同的善知识之相来救度一切众生。因此,当前所有一切善知识之相都是佛的化身,这是以佛陀的授记作为依据,认识到一切善知识就是真佛。第二个角度,是上师内在所证悟到的见解。我们平常一直都在告诫自己,所寻找的应该是具德导师。那具什么功德呢?已经悟证心的自性,内心已获得一切断证功德乃佛的境界。所以,上师的内心为佛,上师所传讲的语为法宝,平常行持的一切行为为僧宝,上师即为三宝之总集,因此上师为真佛。要从不同的角度当中去观待,导师就是真正的佛。无垢光尊者说过:若要是把导师当作人祈祷的话,只能得到狗的悉地。就是说,你对导师的信心若只是站在一个人的立场之上,也有一些功德,但若生不起与真佛无二之信心的话,很难获得圆满之加持。这一点十分重要。佛经中说:胜义谛是依靠信心而证悟。能不能证悟究竟之果实,完全取决于信心之上。

  我们在讲《前行备忘录》的时候,堪布昂琼是从另一个角度当中上给我们做了讲解,仅仅有信心还不圆满,还需要修学各式各样的教法。但要知道,这时候的信心并不是很圆满。圆满的信心如同那若巴尊者依止帝洛巴般,仅仅依靠信心而证悟究竟果实,所以信心是不可缺少的。但这次我们依堪布昂琼的教言而论,不仅仅要有信心,还要去认识四谛苦集灭道,若要是不认识四谛的话,无法成办证悟。就站在这么一个立场之中。这两点有什么区别呢?一点区分都没有。堪布昂琼是说,初始时把一切上师当作佛而作祈祷,这时候的信念可能是间断性的,这样远远不够,我们所说的信心,是达到圆满的时候。信心分为有缘和无缘两种,无缘之信心即为开悟。我们是站在这么一个立场之中讲解。站在诚信的立场之中,可以达到无缘之证悟,历代高僧大德中有很多如是般之先例。这次传讲的是在具有信心的基础上,还要认识和修学四谛。目的在何处呢?就是告诫弟子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培养信心。但是对于圆满信心者,就像那若巴尊者依止帝洛巴时,并没有念诵过一次经文心咒、打过一次坐,但经历了二十四个苦行之后,如实证悟到上师的密意。像这样的先例在藏汉历代大德当中也比比皆是。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当中。这次我们是站在具有信心的基础之上,还要认识到四谛,就是说我们还要广闻博学,要从不同的角度当中去理解各式各样的法。然后把所有法都集中到一个法当中去修学,如是才能迅速成办见解。就是讲解不同的角度,必须要搞清楚。下面从堪布昂琼所讲解的教理当中就能知道。

  初次开始修学佛法,光说自己的上师很了不起,自己修的法也很了不起,但是对于认识四谛乃至成办见解的整个理趣一一不通达,这样对于成办解脱也不是一个好的缘起。所以,我们既要站在信心的立场之上,还要认识到四谛,乃至还要通达一切圆满次第之理趣,都是必不可少的,今年我们讲解《前行备忘录》的原因也就在此上。培养信心的一些方便平常我们也在学,比如说在各个导师面前听闻共同前行,要不导师对你提出的问题作一些解释等等,这些也能提供一些让我们生起信心的空间,但是光凭这些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深入细致地认识苦集灭道四谛,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去修学才能成办解脱的一切理趣都得通达。这样一来,在修的过程当中必须要依止一位很好的善知识。

  当然,在亚青寺上师认定的一切导师都具有功德,这方面不作观察都可以,因为是上师认定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当中,我们还要具备很多缘起。因为现前在坐的都是汉族弟子,汉族人的语言表达方式与藏文完全不同,藏文我们是听不懂的,所以还要从语言沟通乃至讲解等多方面去依止一个好的导师,这样才能理解到真正的法义,知道成办解脱的真实要义。当然,初次进入佛门的时候,由于凡夫本身的智慧就很有限制,所以当某位导师对你稍许呈现一些慈悲,乃至为你讲解一些经、咒、佛教故事时,就觉得非常新鲜,就觉得已经制伏了自己的心。但是随着我们禅定和认识的增长,光凭这几句话是远远不够的。历代高僧大德依止自己导师都需要那么长的时间,那么仅仅讲解一两个故事、解释一两个疑问就能圆满的话,那又何必依止那么多年呢?无垢光尊者和堪布昂琼都说过:我的后一代弟子依止上师的时间应该越长越好,听闻教法的时间越长越妙。目的在何处呢?就是要让我们通达圆满次第之理趣。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往昔阿底峡尊者也说过:诸位法友在没有获得菩提之前,需要依止上师,因此要依止殊胜善知识为要。在没有证悟究竟果实之前,必须要依止一个善知识。不依止善知识,是成办解脱的违缘和障碍,所以必须要依止一位善知识。

  当然,在初次依止善知识之时,先要观待其是否具备历代高僧大德教言当中所传讲的合格导师的功德,从另一个角度当中,再观待和自己是否有缘分。若有缘分,就依止这个导师修学佛法为妙。要想成办解脱,必须要依止殊胜善知识,方能获得成就。在没有证悟实相之前需要闻法,要谛听上师的教授,这一点更加重要。依止一位导师,并在这位导师面前得到一切教授。刚刚已经说过,光是一两句解释、一两个公案是远远不够的。当然,像有些上等根机者如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般,在一两句话当中也能开悟。但末法时代,由于众生烦恼沉重,具备如是根机的人非常稀少,所以我们不得不依靠次第的方式来成办解脱。这时候必须要长时间依止导师,长时间得到上师的教授。若要是得不到这种教授,对于成办解脱也是一种障碍啊!

  就像我们这两天所传讲的教言般的,平常要散着去理解各个乘派之见修行果,但我们在一座当中,也要把所有的见修行果都摄持在一个法之上。那么这个靠谁呢?当然靠一位导师来传讲。因为初次进入佛门的时候,光凭自己的智慧无法做到这一点。堪布昂琼曰:即便像黄教的菩提道次第的广、中、略论这样殊胜的法门,若不借助上师的窍诀,也无法成办解脱。原因在何处呢?因为书面当中都是散着传讲的,就像《前行备忘录》般,总分为共同外前行和不共同内前行,共同外前行又分了很多个支分,不共同内前行当中也分了很多个支分。在初始修法期间,由于我们不懂万法摄一之道理,所以先站在散的立场之中,先修共同外前行,再修皈依、发心、金刚萨埵、供曼扎、古萨里积资,后面修上师瑜伽、破瓦法等等,就站在不同的立场当中去修学。这只是一个前行部分的要求,若要是再拿十本书放在你的面前,你再如是修学的话,一生能修得完吗?我等导师为后一代弟子传讲八万四千个法门,八万四千个方便道你能修得完吗?即便用那么长的时间能修得完,那么你会修吗?会产生很多很多这方面的违缘。因此,我们既要从理解的角度当中认识一切教法,还要树立在一座当中认识到他的教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解的,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所传讲的八万四千法都摄集在教、证二法之中,十二部、三藏、三学,都聚集在教、证二法摩尼宝之中。那么,我们现前在修学过程当中,能不能把教、证二法树立在一座之上,这才是最关键的。如是去理解非常重要。天天都在传讲,当前我们行持善法、经历苦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成办解脱,那么在成办解脱的过程当中要认识到这些道理,要不成办解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没有证悟到实相之前,必须要谛听上师的教授。一切安乐均是上师的加持,因此要报答上师的恩德。那么,怎么去报答呢?当然要遵照上师的教言而奉行,这就是最好报答上师恩德的方式。为什么这么传讲?上师为我们传讲各式各样的修学方便,目的就是为了依靠这个方便而成办解脱。当我们如实行持上师的教言而得到了一些道验,这就是对上师的最好供养——法供养。在这上面都得细致一些。在知道这些道理的基础之上,我们今天开始传讲上师瑜伽。

  一、上师瑜伽总摄诸法之要义

  自相续中生起证悟智慧的所有方便中,最殊胜甚深的就是上师瑜伽导修,因为我们一直都在传讲,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就是一切本尊。当前很多对无上窍诀大圆满法不认识的弟子们总认为:作为一个密宗弟子,必须要修学本尊方能成就。那什么是本尊呢?依止本尊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赐予共与不共同之悉地。那么,当前我们在修上师瑜伽的时候,能否获得这样的功德呢?当然能。依止上师,虽然说站在词句的立场之中讲解是获得加持,加持不就是共与不共同之悉地吗?他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当中讲解,实际加持当中已经含摄了一切。依止本尊的目的也就在于此上。从显现的立场中来说,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因此我们在依止上师之时,就在依止一切诸佛菩萨。下面从教证、理证多方面传讲依止导师的功德。

  【自相续中生起证悟智慧的所有方便中最究竟甚深的上师瑜伽引导:

  自相续中生起证悟智慧的所有方便之中最殊胜的是什么?就是修学上师瑜伽。由于这个原因,我们着重讲解上师瑜伽导修的缘故就在于此上。

  但有时候还要知道,在各个传承当中,有些导师传讲的是以金刚萨埵为主,有些以讲解观世音菩萨为重点,但要记住的是,这些与我们现前所修学的法没有丝毫之矛盾。因为天天都在传说,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站在修学上师的立场之中就在修金刚萨埵、文殊菩萨、观音菩萨、莲花生大士等,一切佛菩萨都在修行之中。在修学其他法当中也要如是观想。培养普遍之信心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那么当我们在修上师瑜伽导修的时候就要认识到,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有时候仍旧还有一些分别心的时候,就把所有一切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本体都观想成与上师无二无别。那么在修金刚萨埵乃至其他本尊的时候,也要想到这位本尊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当时若分别念太沉重的话,还需要刻意去观想这位本尊的本体和一切诸佛菩萨的本体无二,这是非常重要的。依靠普遍之信心方能成办解脱,这一点是历代传承祖师所共许。在知道以上这些道理的前提之下,下面我们继续开始讲解上师瑜伽。

  二、九乘次第观待上师与信心之差异

  (1) 声缘乘

  【解脱道的九乘次第,都需要在自相续中生起证悟智慧方能获得果位。按照新派的观点,所有声闻修行空性的果位即是灭尽定,他们(指新派)认为各乘见解无有高低。按照旧派的观点而言,各乘见解有高有低,当然也并不是说声闻缘觉不具备智慧,但他们只有相似的智慧。菩萨由于证悟般若见解,不是相似的智慧,而是大智慧,或者是高的见解。所以,声闻、缘觉和菩萨的智慧就有着相当大的差别。

  解脱道的九乘次第,都需要在自相续中生起证悟智慧方能获得果位。一切的乘派,都在心相续之中,获得智慧的时候方能获得究竟果位。按照新派黄教的观点,所有声闻修行空性的果位皆是灭尽定,他们认为各乘见解无有高低,都是在修学智慧。要知道,黄教并不是说完全不理解这些区别,而是站在智慧的立场之中,智慧是平等的。按照旧派的观点而言,就是红教的观点,各乘见解有高有低,当然也并不是说声闻和缘觉不具备智慧,只是智慧有相似和真实两种区分而形成高低,他们只有相似的智慧。菩萨由于证悟般若见解,不是相似的智慧,而是大智慧,或者是高的见解。我们上面已经讲过,要证悟到这样的大智慧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方能成就,就是由于修学方便之上与上乘派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声闻、缘觉和菩萨的智慧就有着相当大的差别。

  【声闻、缘觉,起初寻找具足一切法相的亲教师或轨范师,以出离心的意乐驱使受别解脱戒,实修珍贵的胜道三学,从而证得解脱果位。所有道的主体或本体是智慧,戒律和禅定二者作为从属,实修道谛及从属内容,并没有说仅仅是依靠对上师亲教师、轨范师有信心就能得到声闻、缘觉阿罗汉果位。

  声闻、缘觉,起初寻找一位具足法相的亲教师和轨范师,以出离心的意乐驱使受别解脱戒。实修珍贵的胜道三学,从而证到解脱果位。所有道的主体或者是本体是智慧,戒律和禅定二者作为从属,实修道谛以及从属内容,并没有说仅仅是依靠对上师、亲教师、轨范师有信心,就能得到声闻缘觉阿罗汉果位。

  这里头讲解光凭信心不能成办解脱的缘故,是讲解初步当中的信心,这个时段的信心是间断性的。我们在讲解那若巴依止帝洛巴的时候,这种信心是诚信,是坚固性的信心,即便当时遭受这样一些苦行,那若巴尊者也没有对上师产生过一点点疑问。往昔米拉日巴在依止玛尔巴尊者的时候,当时明明是玛尔巴尊者叫他这么建房子,后面又让他毁掉……细致想想,我们在依止一位导师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上师若要是这样考验我们,我们内心当中会怎么想?我们不如历代传承祖师的原因就在此上。心情高涨乃至上师对你很好的时候,很容易生起信心,这一点都不假。但是当导师用不同方式考验你的时候,你真的能受得起这个考验吗?六祖慧能大师依止第五祖的时候,几个月的时间把他甩到那边,什么法都不讲,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呢?比如我们这两天在讲成熟口诀法,只要超越一天就都跑到那边说“本来是三天,今天已经是第四天了,你为什么还不讲解法?”你们作为汉传佛教的修行者,对汉传佛教的历史可能比我更熟,六祖在依止五祖的过程当中,不是也把他甩到那边去推磨,什么都不讲吗?那现前反观我们自己,我们的信心是否能像六祖慧能大师一般?如果一位导师把我们搁置到一旁,什么都不教授,我们内心会怎么想?想想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在依止昌根阿瑞的时候,在觅心法之上就让他修学了六年的时间。现前我们在一个法之上不要说六年的时间,就讲个六个月的时间,你会怎么想呢?可能你会想这位上师对我非常不贤善,为什么让我在六个月时间当中,仅仅在这么一个法之上?虽然说是依止导师,实际当中完全是自己做主,只不过在表面之上依止导师而已。是否是这样?就是由于我们信心不坚定的缘故,因此即便行持什么样的善法,终究不能开悟。要记住,培养信心非常重要。

  以前我在依止导师的过程当中,有时候完全没有这回事情,上师可能也会把一切事情都推在你的身上,也有这样的现象。但是,我从没有想过上师为什么给我说这一句话。要记住,培养信心非常非常重要。情绪高涨的时候,都会觉得上师非常好。要是按照另一种方式依止导师,或者上师要是考验弟子的话,上师应该呈现不同的形象。但我要真正呈现不同的形象时,那这里头得有多少会诽谤上师者,决定的,这一点没的说的。甚至有时候你们都觉得,上师为什么你这样依着他们呢,这样依着他们是一件好事吗?没办法,我要是不依着你们,后面的一句话可能就要顶撞上师,给上师两句不好听的话,不是吗?是这样的,是这样的。可能你们长时间不在导师身旁,不知道什么。以前索达吉堪布说:摄受汉族弟子非常非常困难。可能有些说,他平常不是说给一个人讲也是讲,给十个人讲也是讲,给一百个人也是讲吗?这上面有什么累的?没有什么累的。反正作为一个善知识的使命,就是要把一切教法赐予给一切弟子,这就是他的使命,没什么可累的。但是在一步一步的传讲过程当中,和调伏这个心的整个过程当中,这位导师就要站在非常不同的立场之中。虽然作为一个善知识,时时要站在四摄持的立场当中,但是说得不好听一点,管理汉族弟子四摄持还是少了一点,要五摄持、六摄持、七摄持才能圆满。这样讲解有时候好像是一种过失,但另一方面就是告诫我们在座的弟子们,要时时要培养自己的信心,就是讲解这一点。

  历代传承祖师教言的精华就在于能否挖掘出你的过失,这就是教言最精华的部分。那现前我们在传讲过程当中,好像一直都在挖掘我们不圆满乃至不好的地方,这就说明这个教言非常圆满。因为光讲解一些好的,有什么意义呢?还会让这个人越来越傲慢,傲慢是漂泊轮回之根本。昨天在讲解古萨里积资的时候,一直在讲解傲慢这个魔断绝之方便,不管是舍身、舍受用、还是舍三世积累之善根, 都是为了消尽这个傲慢魔。要记住,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但堪布昂琼告诫我们后一代弟子:初次依止导师之时,光凭信心是不圆满的,还需要得到众多之教法。现前从各地过来的一些弟子,比如说从五明佛学院乃至其他学院当中过来的弟子们,都已经学过很多理论,虽然不能说圆满通达三藏,但总的来说也知道一些细节的地方。亚青寺讲法的特点就是成熟口诀法,虽然我们已经走过一遍过程,当然这里头成熟口诀法修行很好的弟子也比比皆是,但是只走个过程的人也非常多啊。若是这样的话,我们在亚青寺既没有从闻思的角度当中理解到很多道理,在实修的经验上面又不够,那我们在亚青寺干嘛?所以要记住。我们平常所传讲的法,不仅仅是证法,也在讲解教法。如同这次能把《前行备忘录》全部通达的话,那你就是一个很有智慧者,其外再也找不到什么教法与证法。要细致一点。

  初次凭借信心依止导师,与导师和法结上缘,后面还需要听从导师的众多教言,去理解该怎么去修学等等,这个一点都不能缺少。但现前亚青寺很多弟子总认为,亚青寺是实修的地方,只要导师讲解一两种法,那么时时就能在这个法当中圆满。你是上等根机可以,像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依止五祖时也只讲了一个《金刚经》,尤其在讲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么一句话时而开悟的,完全可以。但细致观待一下你的内心,你能和慧能大师的根机相比吗?若不具有的话,通达很多教法是不可缺少的。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今年83岁了,现前不管在什么季节当中都为弟子传讲各式各样的教法。难道这不叫闻思?目的在何处呢?即便亚青寺是以实修为主的圣地,也必须要得到众多教法,方能知道该怎么去修学。连怎么修行都不知道,那你怎么去修呢?现前很多人总认为,我们这个教派主要是以修禅定为主,禅定就是把心安住在平静的状态之中,这就是禅定的话,还用得着修吗?平静状态之中谁不会做,尤其我们晚上睡觉之前就是在这么平静状态当中安住过来的,最终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就是睡眠,就完全进入到一个酣睡的状态,这就是后面的结果。难道它能成就吗?要记住,光会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知道圆满次第之理趣——先怎么修学,再进入什么样的状态,又进入什么状态。

  前两天我给你们举过例子,我在汉地的时候问过一个居士这么一个问题:“你平常打坐的时候所护持的对境是什么?”就是从初步开始阶段,讲解你所护持的对境是什么。是的,现前由于缺乏导师,只知道把心安住平静状态之中的人总觉得没有一个所护持的对境。那就充分地说明了,他的这个禅定完全没有次第道,可能就只懂得禅定只有一种,要一心不乱,不能有散乱,也不能有昏沉,所以时时依靠强行的方式对治,当有一些散乱的时候就强行压制。时间一长,身体就越来越衰败,后面精神越来越失常,这就是最终修出来的结果。我想这些都是初始修行时对殊胜方便道不通的缘故吧,昏觉的时候就拿针往自己的脚上刺一下,说是为了断绝昏沉,后面的时候腿上就全都是伤疤。昏觉也不是这样断绝的。要知道殊胜方便道啊!这个殊胜方便道,当然要在一位导师面前圆满得受,要不光凭我们的智慧是得不到的。

  刚刚已经传讲过,即便进入别解脱戒的一位修行者,在对导师有信心的前提之下,还要通达四谛苦集灭道的整个修学方式,必须要通达这个理趣。

  【如果有人认为:那么,经中不是说“舍利子,胜义要依信心而证悟”吗?可见,单单凭着信心就有证悟无我之义的。

  如果有人认为:那么,经中不是说“舍利子,胜义要依信心而证悟”吗?可见,单单凭着信心就有证悟无我之义的。

  【其实并不是这样,此教证是说明无有信心无法入道,开启诸法之门的是信心,为此首先必须具备虔诚的信心,并不是仅仅凭着信心就可证悟真如的意思。小乘行人,如果对给自己授戒的亲教师、轨范师怀恨在心,那就是修道的障碍,所以需要有信心。可是四谛法一点不修,唯独仰仗信心并不能得到声闻缘觉阿罗汉果。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要记住,这次我们传讲的这个法是站在修学佛法而培养信心的立场之中讲解的,它们的角度不同。以前你们也看过各式各样的教派,有时候讲解说自性是无自性的,有时候讲解有自性,那到底是有自性还是无自性呢?有时候有些经论当中讲解自性是具有的,当我们执受这种禅定的时候,有个自性可受,有时候说自性也不具有,那到底有还是无呢?是站在两种不同的根机面前而传讲,是两个不同的角度。比如说,当你对自性产生执著偏向于常见的时候,那就讲解无自性,为了断绝这个执著而讲解无自性;当你完全堕入偏见断空之中的时候,就讲解有自性,就是为了让你把空性和方便融入到一起,不让你堕入到断见之中,这些都叫做方便道。这次所传讲的这个,有时候讲解信心乃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有时候讲解不仅仅要具有信心,还要通达次第之理论方能成办解脱,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当中。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达到无缘圆满之信心。这一点之上,没有什么可区别的。尤其是这次堪布昂琼在《前行备忘录》当中所传讲的一切,是在对导师与法有信心的前提之下,还要通达一切修法之理趣,应该通达 。

  【其实并不是这样,此教证是说明无有信心无法入道,开启诸法之门的是信心,为此首先必须具备虔诚的信心,并不是仅仅凭着信心就可证悟真如的意思。

  其实并不是这样,此教证是说明无有信心无法入道,开启诸法之门的是信心,为此首先必须要具备虔诚的信心。但初次的信心是间断性的,并不是凭这种信心就可证悟到真如的意思,不是这个意思。站在通达一切理论、修学这些教义的立场之中,来圆满信心和圆满真如。实际当中要细致理解。当前所认识到的四谛,也并没有离开过信心。细致想想,什么叫信心?信心分为所缘之信心和无缘之信心两种,一旦你真正通达这两种含义之时,就能把所有的一切教义都可以归纳到信心之上。因为信心不是单调的,说我现前对哪个有一种清净心,细致观待这个清净心,从因地到成办果位的整个过程都可以站在信心的立场之中传讲。我们今天是站在前提具有信心的基础当中,用通达圆满次第修法之理趣而讲解如何成办解脱的这个道理。

  【小乘行人,如果对给自己授戒的亲教师、轨范师怀恨在心,那就是修道的障碍,所以需要有信心。可是四谛法一点不修,唯独仰仗信心并不能得到声闻缘觉阿罗汉果。

  小乘行人,如果对给自己授戒的亲教师、轨范师怀恨在心,那就是修道的障碍,所以需要有信心。可是四谛法一点都不修,唯独仰仗信心并不能得到声闻缘觉阿罗汉果。这就是说,由于对信心的真正理趣不通达的缘故所致,若要是真正知道什么为信心,其中已经含摄了一切。这一点,正如华智仁波切乃至历代很多高僧大德讲解的教言一般,我们可以完全契合到一起。但要记住,今天我们是站在另一个角度当中传讲这样的法。

  (二)菩萨乘

  【诸位菩萨如果没有依靠外摄持的上师善知识,没有修行内摄持的慈悲菩提心,就无法现见见道法性真谛,因此(《经庄严论》中)说:“亲近于善友,调静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说法,悲深离退减。[1]”对于具备十种功德的上师,或者虽然不具备十种功德,但慈悲菩提心已经纯熟的善知识,怀着信心依止,发殊胜菩提心,并没有提及不修学六度所摄的佛子菩萨如海的圆满(功德)、成熟(有情)、修行(刹土)之道只是凭着信心就能现见见谛法性真谛。只是说明损害上师,退失信心,会积下弥天大罪。

  诸位菩萨如果没有依靠外摄持的上师善知识,没有修行内摄持的慈悲菩提心,就无法现见见道法性真谛,因此《经庄严论》当中说:亲近于善友,调伏清净和消除一切障碍令功德增长。有勇阿含富指的是当时已获得的经验,觉真善说法,悲深离退减,在证悟这种境界的过程当中能消尽一切烦恼。对于具足十种功德的上师或者是虽然不具备十种功德,但慈悲菩提心已经纯熟的善知识怀着信心依止,发殊胜菩提心,并没有提及到不修学六度所摄的佛子菩萨如海的圆满(功德)、成熟(有情)、修行(刹土)之道只是凭着信心就能现见见谛法性真谛。只是说明损害上师,退失信心,会积下弥天大罪。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所说:)“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就像铁能断铁一样,对(菩萨上师怀有恶心)能摧毁以往所积累的一切善根,需要重新由小资粮道开始积累。但在菩萨乘中,并没有提及“如果具备把善知识视为佛陀的恭敬诚信之心,虔诚祈祷,相续中就能生起证悟智慧”。然而,对上师有信心的确能圆满广大福德资粮。如《入行论》云:“若人生净信,得果较前胜。”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当中也说过: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的话,佛怎么说的呢?彼者会堕入地狱之中,长如心数劫,当中还要遭受这样的痛苦。就像铁能断铁一样,对菩萨上师怀有恶心能摧毁以往所积累的一切善根,需要重新从小资粮道开始积累。但在菩萨乘中,并没有提及到“如果具备把善知识视为佛陀的恭敬诚信之心,虔诚祈祷,相续中就能生起证悟智慧”。然而,对上师有信心的确能圆满广大福德资粮。如《入行论》中说:若人生净信,证悟到的果实较前胜。刚刚所传讲的这些道理,不管站在别解脱戒小乘的立场之上,还是大乘菩萨立场之中,主要需要了解的是,初次开始依止佛法之时信心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当时的信心是间断性的,还没有完全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信心。刚刚已经说过,信心总分为有缘信心和无缘信心,但是并不通达这些道理。因此这时候必须要凭借信心的基础,来通达四谛,就是通达一切行道修行之方便,方能成办解脱。那么,讲解这种法的目的在何处呢?就是让我们在座的弟子们都要通达一切修法之理趣。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时时告诫我们:“初行者修法并不重要,先必须要知道该怎么去修法。”如果开始就不知道修学之方便,即便你行持什么样的善法,都不能起到切实之作用,因此必须要通达整个修法之理趣。这里主要站在这么一个立场之中,告诫我们后一代弟子,必须要通达所有的一切修法之方便道。如站在自宗派的立场之上,什么叫做禅定,什么叫做修行,什么样的方法能证悟到果位,果位分为暂时和究竟,暂时果位能达到什么样的觉受乃至各式各样的领受,究竟果位当中会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等等,若不通达这整个一系列的过程,那么成办解脱并不容易,所以这上面我们都得细致一些。

  从刚刚所传讲的这些教言当中已经明确地认识到,即便我们现前是站在以实修为主的立场之上,但是必须要通达理论方能证悟到他的教义。并不像当前汉地很多居士的谣言般,亚青寺是以实修为主的地方,因此不需要借助教言之辅助,单单依靠一种修行方式就能成就。这些我们可以回遮。遵照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堪布昂琼的这部教言就能得知,即便依靠实修圣地为主的修学者,但若不精通这些教义,也很难证悟到真正的精华。无垢光尊者在《精要明镜》中说:“教法乘次无量,入乘之门众多,演说之词聚亦广大,然若未能修持真实义之精华”,就是说你要修学真实义之精华,但前提若不具备通达的话,怎么能知道什么叫真实义之精华呢?若要是不懂这个道理的话,那很难成办解脱。所以这次所传讲的这些道理,与无垢光尊者完全可以契合一起。就是告诫弟子们,即便是修学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华的大圆满之见解,作为次第根机,必须要通达整个修法之理趣。单凭前面的信心和少许的一些方便道,是远远不够的。可能他的禅定,今年是这样,明年也是这样,后年也是这样。

  前两天不是讲过善巧运用的重要性吗?我们现前对禅定是有所认识,但这个禅定能否转变到更高的见解之上,要凭什么呢?就要凭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和善巧运用之上。若不具备这三个条件,即便现前你对法的理解有多么深奥,能用多么美妙的词句来描述心的本体,实际当中仍旧是一个空话和一个口头禅。无垢光尊者曰:“口头空言了知之境界,故不得菩提胜果。”慧能大师曰:“善知识,世人终日口说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就完全会变成一种口头禅,这些道理必须得通达。

  来源:微信公号囊加花海

上一篇:前行备忘录30课3革萨里积资

下一篇:前行备忘录31课2上师瑜伽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