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释量论成量品6笔记
1、科判
《成量品》=甲一、宣说佛为量士夫+甲二、广说彼为量能立+甲三、如是宣说之必要。
甲二、广说彼为量能立=乙一、安立能立之理证+乙二、摄集彼之一切义。
乙一、安立能立之理证=丙一、遮破承许无能立+丙二、宣说真实之能立。
丙一、遮破承许无能立=丁一、说对方许(46)+丁二、破彼(47)
丙二、宣说真实之能立=丁一、欲等顺式依道说+丁二、救等逆式说能知。
丁一、欲等顺式依道说=戊一、因圆满+戊二、果圆满。
戊一、因圆满=己一、各自宣说+己二、结尾。
己一、各自宣说=庚一、意乐圆满说欲利+庚二、加行圆满说导师。
庚一、意乐圆满说欲利=辛一、真实宣说(53)+辛二、遣诤。
辛二、遣诤=壬一、遣除修习不容诤+壬二、遣修无边不容有。
壬一、遣除修习不容诤=癸一、略说(56)+癸二、广宣说。
46、甲二乙一丙一丁一、说对方许
有者则声称:量即知隐事,彼能立亦无,勤行者非有。
47、甲二乙一丙一丁二、破彼。
不知于所说,疑虑有误者,为令勤彼说,寻觅有智者,故察堪当彼,所修之智慧。
此晓昆虫数,我等无所需,彻知取舍性,及其方法者,许彼为正量,而非知一切。
见远否皆可,见求真理是。设见远为量,当来依鹫鹰。
53、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一己一庚一辛一、真实宣说
能立修悲中。
56、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一己一庚一辛二壬一癸一、略说
谓心依身故,修习不成立。非理破依故。
2、丙一(遮破承许无能立)丁一、说对方许:有者则声称:量即知隐事,彼能立亦无,勤行者非有。
顺世外道、 密行派、 伺察派等外道声称:你们在前面说,大自在天是万物的创造者不成立,其原因有二:一、没有能了知他是量士夫的理由(即不具备正量的法相,或者说因为大自天常有,故不可能遍知万法);二、不具备能建立这样正量的因或依据(即不具足成为正量的因缘,或者说自然量不观待因缘不可能成立)。其实,这两种过失你们也存在。因为,要真正成立释迦牟尼佛是量士夫,就必须成立佛陀是遍知。既然佛陀对一切事物堪为正量,那他就应该知道世间当中不为一般人所了知的隐蔽事,诸如昆虫、树木、树叶、微尘等的数目等。但他并不知道,故佛陀不是遍知,也不是量士夫。也就是说,佛陀并不具备了知隐蔽事这一正量的法相,故亦不是量士夫。而且,了知隐蔽事之量的能立也没有人知道就是“这个最好的方便方法”(即否认四谛法理是息苦之方便),精勤行持此法者也不存在(即否认佛陀以三大阿僧祇劫行持六度万行圆满现证四谛法理),因此正量的能立也是子虚乌有。
现在有些人也说:如果佛陀是遍知,那他怎么不在经典里面讲,制造大炮、飞机、电脑、手机等的方法呢?既然这些都没有说,那他就不是遍知。这样的话,按照佛陀所讲的苦集灭道四谛进行修持,也不可能有什么利益。诸如此类的错误分别念,下面将予以遮破。
3、丁二、破彼:不知于所说,疑虑有误者,为令勤彼说,寻觅有智者,故察堪当彼,所修之智慧。
驳:建立释迦牟尼佛为量士夫,并非不具足这两个条件。但首先要了知建立遍知的界限,也就是说应该了知最关键之处————解脱道。因为,众生沉溺在三界轮回当中,每天都被业和烦恼煎熬,极其痛苦。故一定要了知解除痛苦的方法,这是有智慧的人最应该关心的问题。而诸如昆虫、树叶等的数目之类的问题,知道也可以,不知道也无所谓。
以前自己对止息痛苦的方法一无所知,对仙人等所宣说的也心存怀疑,惟恐有误,因为不知他们到底能不能真正引导众生入解脱道,永离痛苦。所以,作为欲求灭尽一切痛苦的有智慧的人,为了让众生策励修行真正了知解脱道的导师所宣说的灭苦方便,并以此为核心,首先应苦苦寻觅具有了知永久根除所有痛苦方法的某位智者,就像为重病所逼的患者不关心其他事情,而一心一意寻找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名医一样。因此,有智者就是要观察皈依或依止之境,具不具有了知堪当他所求或所修方法的智慧。
所以,看释迦牟尼佛在内的诸佛,到底是不是全知或遍知,最关键的就是看他是否有让众生脱离苦海的智慧。而佛陀宣说的苦集灭道四谛法门,能让众生彻底离苦得乐,故彼为遍知。(也就是说,就像能见到远处的毛端,则能见到近处的绳索一样,佛能了达微细的因果、甚深的法性,则必定能了知粗浅的树叶数量等知识。)的确,对众生来讲,四谛法门最为重要!因为,每一个众生都有痛苦,而解除痛苦的唯一方法就是四谛法门,故求取、闻思修行四谛法门才是当务之急!
《佛说法王经》中说:当一个人身中毒箭时,根本没有必要分析射箭者是谁,箭所用竹子采自何山,箭上毛羽为何鸟之翼,而应想尽一切办法把箭拔出来,让伤口早日愈合。否则,遭受毒箭痛苦的人,很有可能断命而死。同样,三界众生都中了无明的箭,若没有以智慧破除无明,将永远沉溺在三界轮回中感受痛苦,故佛陀才宣说了苦集灭道四谛的解脱道。
当然,其余知识并非佛陀不知道,我们才故意回避。相信读过《大藏经》的人,都了知佛陀的智慧能知晓三世一切万法。但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要解除众生的痛苦。
因此,首先应该观察谁有离苦得乐的方法,并想方设法获取这种智慧。通过无数智者观察,释迦牟尼佛宣说的四谛法门,是堪当拔除众生所有痛苦的所修智慧,故我们一定要寻觅、获取。就像一个学校需要一位老师,校方最关心的不是老师是否具备教学以外的知识,最重要的是看他所具的道德、学识,能否遣除学生的愚痴黑暗。正因如此,法称论师才为当时的疑问者和后来的人,宣说了佛陀是量士夫的理由,即佛陀为众生宣说了息灭痛苦的方法和智慧————四谛法门。
4、此晓昆虫数,我等无所需,彻知取舍性,及其方法者,许彼为正量,而非知一切。
这位佛陀知晓世界上或我们身上昆虫的数目,以及世界上有多少棵树,每一棵树上有多少片叶子,诸如此类的问题对希求解脱的我们来讲,并不是很需要的。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了知解脱的方法,即彻底了知取和舍。取什么呢?灭尽痛苦、永远快乐的灭谛,以及现前灭谛的道谛。舍什么呢?三界轮回当中的种种痛苦(苦谛),以及苦因集谛。也就是说,要获得究竟快乐的灭谛,必须修道;要远离各种痛苦,必须断除业和烦恼。这个道理对我们来讲最重要,因为每个众生都需要获得快乐、远离痛苦。
现在世间人,想获得快乐、去除痛苦,就马上采用赚钱、吃安眠药等方式,其实这些并不是很可靠的。佛教里面讲:要想获得快乐,其途径唯有修行,即通过修行道谛才能现前究竟快乐的灭谛;要想遣除痛苦(苦谛),必须断除它的因————集谛。就像中医看病一样,应致力于去除病因,否则意义也不大。
因此,若我们了知所取所舍,从此之后再不造业,就不会感受痛苦。而昆虫的数目等,知道也可以,不知道也无所谓,因为最关键的就是要解除痛苦、获得快乐,所以首先要了知解除所舍痛苦、获得所取快乐的方法。在这个世界上,唯有世尊彻知这样的真理————四谛,故唯一承许佛陀才是真正的量士夫。除此之外,知晓无有必要的昆虫数目等一切者,并非量士夫。
但佛陀能遍知一切!有些人说:佛陀肯定是遍知,因为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人类根本没有显微镜之类的科学仪器时,佛陀就能在《心地观经》里面讲:“亦如大肠,八万四千虫所住故。”而医学发展到今天,很多生物学家和医学家,通过十万、百万、亿万倍的显微镜,才发现人身上有许多细菌和虫类。
佛陀在有些经典里面,教诫弟子对身体观无常和厌离心时说:我们这个身体完全是各种各样虫类的乐园。现在科学家发现:人的身体实际上就是一个动物园,因为通过仪器观察,里面有特别多的细菌和虫类。比如没有刷牙时,在一颗牙齿上就有一亿到十亿细菌,可能大家都看到过一些特别可怕的镜头。而刷牙后,还有十万多个细菌没有遣除。
所以,世界上有多少树木,每一棵树上有多少树叶,佛陀完全清楚。虽然佛经中有时会讲虫类以及树木、树叶的多少等,但这些并非释迦牟尼佛成为量士夫的理由,因为外道仙人等有神通的人对此也清清楚楚。若我们说佛陀是量士夫,因为他知道众生肠中有八万四千虫,其实这是不一定的。因为不仅是佛陀,其他有业障烦恼的外道祖师也明白。那真正的理由是什么呢?就是对众生宣说了解除痛苦的四谛法门,这才是佛陀的唯一特点。
佛陀在经典当中,对工巧明、因明、医方明等五明都有不同程度的宣说,也就是说,佛陀对包括牧民所作的事情在内的一切,都非常清楚。为什么呢?因为佛陀的智慧无穷。
当然,佛陀也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对众生解脱有关的问题,诸如胜义谛的万法空性,对治常乐我净的苦、空、无常、无我等,在经典里面讲得特别清楚。而每一个人的家庭状况,每一家装修需要的材料,这些是没有必要说的。因为,虽然当时的人特别重视这些问题,但过一段时间就没有那么重要了,而真理永远都不会过时。
5、见远否皆可,见求真理是。设见远为量,当来依鹫鹰。
有因距离远而不见,比如我们现在的眼识不可能知道美国的情况;有因时间远而不见,比如十几年前的事情,我们都看不到;有因障物阻隔而不见,比如我们的眼睛看不见墙外的东西,耳朵听不到墙外的声音等。若谁能知道这些遥远的事情,大家都会感到特别稀有。其实这并不是什么稀有的事,因为跟了知解脱道相比相差太远!
6、有人会问:若佛陀是真正的量士夫,为什么不在每位众生面前示现神通呢?若示现神通,所有人都会学佛。其实,这种说法特别孤陋寡闻。《百业经》中讲:凡夫人都喜欢神通神变,若出乎意料的事情在他面前出现,就会生起很大的信心。因此,很多人都对气功师、魔术师有信心。若佛陀也做这些事情,变成一位魔术师或气功师,那就没有人宣说出苦的妙道了,这是很可怕的!因此,对远方的东西见也可以,不见也可以,只要能让我们见到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的所求真理,他就是量士夫,而这正是佛陀唯一的特点。
假设仅仅见到远处即为量士夫,那想获得解脱的密行派等,当来就不用依止佛陀等宣说四谛法门的智者了,而应去依止鹫鹰(又称秃鹫),因为它们能见到非常遥远的东西。比如,当尸体运往尸陀林时,秃鹫在几十公里以外的地方都能看得到。若以在海里自由生活为量士夫,那就应该皈依鱼类。若以听到遥远的声音为量士夫,就应该依止野猪。假设以有他心通者为量士夫,那就应该依止能知晓他人起心动念的鬼女、仙人等。如果以导航者为量士夫,就应该依止鸽子。若以发出超声波者为量士夫,就应该依止蝙蝠。总之,不能以拥有诸如此类特点者为量士夫,否则就需要依止具有超越人类五根功能的非人了;而应该皈依宣说远超世间真理的四谛法门的佛陀,因为他才是真正让众生离苦得乐的量士夫。
正因如此,大家以后也不要以佛陀有神通、懂魔术等来建立彼量士夫,而应以佛陀与众生的解脱有无则不生的关系,来成立彼为量士夫。虽然《楼炭经》等佛经中讲,佛陀有神通,能知晓与地球等星球有关的天文知识等,当然这些也是世尊成为量士夫的证明,但最关键的,就是他宣说了解除所有众生痛苦的唯一妙药————四谛法门。否则,若佛陀仅仅宣说工程、农业等世间知识,当然个别人也很关心这些问题,但对大多数众生来讲,并没什么利益。而佛法却能普利群生————解除所有众生的身心痛苦,这是佛法与其他知识不同之处。各位都明白,在交通大学所学的知识,在人文和电子方面就不一定用得上,这是世间知识的局限性。而苦集灭道的四谛法门,这是所有众生都需要的,因为凡是生命都需要解除痛苦、获得快乐。因此,佛陀出现于世,对众生来讲意义非常重大!
若不懂得以上道理,则极易迷信神通,或自己想获得天眼,以看见他人不能见的东西,或自己想开天耳,以偷听很多东西……若懂得谁能以自力开示解脱道,对此没有欺诳,则承许彼为量士夫这一真理,则能破除自他各种邪执。或者说,佛陀彻底了达解脱道的缘故,决定圆满修行了各种方便,以此也能回答对方所提的两个辩难,即佛陀了知解脱道,故有成为量的能立,佛陀已经殷重修圆满了这样的方便,故有成就量的因。
7、丙二(宣说真实之能立)分二:欲等顺式依道说;救等逆式说能知。
在遮破承许佛是量无能立后,宣说佛陀是量士夫的真实能立,这分顺逆两种方式,也分别回答了对方所提的两个问题,但都源于陈那论师的教证————“敬礼定量欲利生,大师善逝救护者”。所谓顺式,即欲利生→大师→善逝→救护者,以此宣说能成就量士夫的正道;所谓逆式,即救护者→善逝→大师→欲利生,以此宣说佛是量的能立。若懂得这两种推理方式,以后就可以拍着胸脯在别人面前成立世尊为量士夫。
8、庚一(意乐圆满说欲利)辛一、真实宣说:能立修悲中。
释迦牟尼佛成为量士夫,最主要的依据是什么呢?就是佛陀在三大阿僧祇劫当中,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修持大慈大悲心已达究竟。大悲心达到究竟,利益众生的事业才会圆满。若大悲心没有究竟,到了中间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像声闻、缘觉一样趋入涅槃。
有些人会想:建立佛陀是遍知或量士夫,为什么不说他的智慧达到究竟,偏要说他的悲心达到究竟呢?如果大悲心没有达到究竟,智慧也不可能究竟;若大悲心达到究竟,他就是全知,这是很关键的!
9、壬一(遣除修习不容诤)癸一、略说:谓心依身故,修习不成立。非理破依故。
对方认为:佛陀通过多生累世修行,大悲心已达究竟并不成立,因为不存在前世后世的延续,即使存在,悲心也不可能无边增长。所以,在世尊成立为量士夫之前,必须以相当长的篇幅来建立前世后世,以及悲心能无边增长至究竟的观点。
顺世外道徒(顺世外道与唯物论的观点很接近)说:心识依靠身体,怎么依靠呢?有三种方式:第一,就像灯和灯光有因果关系一样,身体与心也有因果关系(即心识之果依靠身体之因);第二,就像酒与迷醉的功能一样,心是身体的功能或功德(即心识功德依靠本体身体);第三,就像墙壁与墙上的花纹一样,身体与心以自性的方式依靠(就像墙壁砌成时自然会有纹理,身体形成时也自然会有心)。机械唯物主义也认为:身体是一台机器,当很多零件聚合时,心就自然而然出现。有些唯物主义认为:心识从大脑中产生,因为在大脑出现损害时,心会出现癫狂等现象。因此,一旦身体毁灭,心相续也随之中断,故多生累世修习慈悲等心法并不成立。
其实,这些道理非常可笑!为什么呢?因为,虽然身体对心的产生起俱有缘(指次因)的作用,但真正心依靠身体而产生是不成立的。其他论典里面也讲:身体不可能是心的近取因(指主因)。故云:“非理破依故。”即:累世修行不成立的说法是不合理的,因为以正量可以遮破你们所许身体是心之殊胜所依(从主因或近取因讲)的缘故。
比如,心识依靠大脑产生,但现在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人没有大脑却存在心识。《仓央嘉措密传》也讲:我(六世达赖喇嘛)亲自看见一个人,头已经断了三年还没死。他要吃饭时就拍自己的胸,其他人就为他灌糌粑汤。吃饱了以后,他又拍胸,其他人就停止给他喂食。仓央嘉措说:“佛经中还说,头乃身体一切行为举止之根本,断后不可能再复生,人亦不可能再复活。现在对照着眼前这个无头人,我想佛经中的这种说法可能只是总说概论而已,个别众生所具体感受的个别业果,实难以衡量、判定,这些特殊现象根本不是我们言谈思议的对境。”
再说,要成立身体跟心有无则不生或此有彼有的因果关系,必须要有充分的依据,但这个依据对方根本找不出来。
前世后世存在的道理完全是正确的(即心的近取因是心),不过这需要特别细微的智慧来建立。
10、三支作法:依宗(命题)、因(理由)、喻(譬喻)等三支成立之因明论式。又作三分作法。略称三支、三分。乃陈那及其弟子商羯罗主等新因明论师所立,唯设宗、因、喻三段之推论式。
如言“声是无常”是。宗由主词与宾词组成,主词又称有法、所别、前陈;宾词又称法、能别、有相、后陈。凡因明之规则,主词与宾词须立(立论者)、敌(问难者)共同认可。
因,即能立,为论证之根据。如云“所作性故”是。因具有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三相,此为因必备之条件,新因明之根柢。
①遍是宗法性,规定宗之主词与因之关系,声≤所作,即后者之范围必包摄(大于)或等于前者。
②同品定有性,规定宗之宾词与因之关系,无常≤所作,后者包摄前者,或与其“外延”全体相等。外延,此处指适用于某一概念相同属性之全部范围。故知“因”须包含宗之宾词,或与宾词相同属性之全部范围相等,始构成因之条件。(是不是相反?应该是所作≤无常,如果是所作,则一定是无常。)
③异品遍无性,系与同品定有性相反之规定,即与宗之主词及宾词相违之异品应全无关系。故知同品系从正面推断以证成所立之宗,而异品则从反面证成所立之宗。
(3)喻,为议论根柢之一般原理,表示立、敌共认之真理,相当于论理学之大前提,由喻体及喻依组成。喻体为一般之真理,喻依为其实例。喻又分同喻、异喻。同喻为宗论证之积极基础,异喻为其消极基础。
今举具备三支作法之论式如下:声是无常(宗,第一支),所作性故(因,第二支),见诸所作皆无常,譬如瓶等(同喻),诸常住皆非所作,譬如虚空(异喻,以上第三支)。
释量论成量品科判
43、甲二(广说彼为量能立)分二:
44、甲二乙一(安立能立之理证)分二:
45、甲二乙一丙一(遮破承许无能立)分二:
46、甲二乙一丙一丁一、说对方许(第6课)
有者则声称:量即知隐事,
彼能立亦无,勤行者非有。
47、甲二乙一丙一丁二、破彼。(第6课)
不知于所说,疑虑有误者,
为令勤彼说,寻觅有智者,
故察堪当彼,所修之智慧。
此晓昆虫数,我等无所需,
彻知取舍性,及其方法者,
许彼为正量,而非知一切。
见远否皆可,见求真理是。
设见远为量,当来依鹫鹰。
48、甲二乙一丙二(宣说真实之能立)分二:
49、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欲等顺式依道说)分二:
50、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一(因圆满)分二:
51、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一己一(各自宣说)分二:
52、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一己一庚一(意乐圆满说欲利)分二:
53、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一己一庚一辛一、真实宣说(第6课)
能立修悲中。
54、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一己一庚一辛二(遣诤)分二:
55、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一己一庚一辛二壬一(遣除修习不容诤)分二:
56、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一己一庚一辛二壬一癸一、略说(第6课)
谓心依身故,修习不成立。
非理破依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