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清净《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祖古乌金
《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
音流瑜伽研究微信公号
作者:祖古·乌金仁波切
译者:杨书婷
清净
显相存有与本来清净
认识觉性是生起次第的首要
显相存有本来请净
秘密金刚乘法教最根本的准则,即是本初清净(本净)和任运现起(任成)的无别合一。自显、觉知的性质,和本净、空性的状态是无法分离的,不要认为这两者是各自分离的主体。由于本净之空的性质能容纳,觉受于是得以发生,正如彩虹只会出现在虚空之中,而非其他地方。此处的关键点就是无别、合一。没有什么是被觉知(所)却离于觉知者(能)之空的觉醒性。
五大和五蕴之所以会以这种型态出现,只是因为我们的迷妄和无明执着所造成。在胜义谛上,没有什么是有别于空的能知,而这是无别的。所觉知的经验性内涵,通常被称为“显相”(或称“表象”),实际上从未离于此空的能知。据教导,我们的经验之所以会显现为五大和五蕴,只是因为我们无知地执着,并把五色之光变得坚固,而这五色之光乃是本基的自然光耀。
我们对于地、水、火、风、空等外显加以执着,认为这些是真实存在,而事实上却是“现而不实存”,它们出现但并不具有自性。觉性本身是空的觉醒性,而此乃本初清净。在实相上,五大是五方佛母,五蕴则是五方佛父。在五大和五蕴的清净自性中,全都单纯是本然觉醒性、无别之空的能知之展现。虚空和觉醒性不可分别,其本初即为合一。
本净是这个本然觉醒性之空的性质。任成则为其显现的、觉醒的性质。本然觉醒性为这两个层面的无别合一,也就是觉知和为空的无别合一。因此,我们不能说其中一面是能知,另外那一面不是能知,且两者分离。事实上,本尊之所以被描绘为双运,就是要象征这种无别的合一。女性的本尊代表空的性质,男性的本尊则意味能知的性质,两者的双运代表着空性和能知的无别合一。
如果男女本尊无二无别,那么两者必然都具有五种智慧的本质,对吧?并非佛父具有五智而佛母却不具有。根据教导,五大的自然清净是五方佛母,五蕴的自然清净是五方佛父,这个意思是一切都本初清净。并非是由于进行了禅修就发生了什么事情,使得所有一切在突然之间都变得清净。五大和五蕴在本初上即清净,为五方佛父和佛母的坛城,这称为“显有遍净”(任何显现和存有的遍满清净)。在这个内涵之中,“显”指的是五大,“有”指的是五蕴。
换句话说,经验觉受的对象为五方佛母,有此经验觉受的则为五方佛父,因此,怎可能会有任何不清净呢?不清净乃是暂时性的。要是本初以来就不清净,便不可能被清净,也就不可能成佛。
由于妄念是暂时性的,所以可被清净。天空是本初清净且不变的,天空里的云层只是短暂的。要了解虚空和云层之间的不同:本初清净的本质犹如虚空,暂时性的遮蔽则如云层。既然一切不清净的层面,例如五蕴、五大、五毒和其他,原来就具有本初清净的自性,那就有可能清净它们。当你搅动牛奶,就得到了奶油,不是吗?这就是“显有遍净”的意思。如果你搅动水,有可能得到奶油吗?以此来看,万法一切就像牛奶,无论是显现或存在,遍布一切都是清净。这正是何以透过认识此清净,我们可以得到证悟。
修习此事物的基本状态,牵涉到生起、念诵和圆满次第。这个修习能帮助你发展出事物原本是如何的想法,帮助你认识一切从本初以来即是遍满清净。透过这个修持,你最终将成熟:你的身体成熟为本尊,你的声音成熟为咒语,你的心意成熟为三摩地。因此,首先领受本尊、咒语、三摩地的相关法教,就象是先得到这个观念:“如果搅拌牛奶,就会出现奶油。”接着,你“搅拌又搅拌”,意思是你“修习又修习”,直到你成就本尊、咒语、三摩地为止。最后,你看一切都是普贤王如来。你也是普贤王如来:全都是相同的奶油。
一切显现和存有,都是从最开始即遍满清净。认识这一点,乃是金刚乘内密的开端。然而,对于小乘的传统来说并非如此,即使是大乘亦非如此。在三外密的第一事部瑜伽中,行者是在将要了解此要点的边缘上。到了作部和瑜伽部,行者已经非常接近,但是还未真正到达。以金刚乘的外密来说,对于清净的见地比较象是个推论,想象本尊存在于行者所能体验的范圈之外。行者以想象本尊来做供养和迎请,而本尊会从某处出现并给予加持。在想法上比较象是这样:“我在这里,是个平凡人本尊像国王般比我上等,从天上降临,我向他请求赐予成就。”在事部、行部、瑜伽部的修持中,这是普遍的做法。玛哈瑜伽则有不同的取向:指出所有事物,显现和存有的一切,本来都是遍满清净的。一切的显现和存有,五大和五蕴,原本就是一切胜者的坛城。在阿努瑜伽中,你这么想:“这个身体是胜者们的坛城。”到了阿底瑜伽,心是胜者们的坛城,且三金刚在我们的体证中全然无缺。这是不同层次的法教其差别之处。
再次说明,一切显现和存有,本初以来即是佛父与佛母,胜者们遍满且清净的坛城。相对于仅仅坐着并大声念诵仪轨内文来说,认识这一点远远重要得多。当然,法本的修持是为了适应轮回的心,因而有种种不同的征示来让我们可以产生连结。臂如,法本中所描绘的本尊都有着如人类一般的特质,身体的颜色不同,还住在漂亮的大房子里。将本尊从“别处”迎请来之后,我们给他们一些精美食物,并告诉他们,他们有多好,就像我们对待客人一样。这一切看来都非常具有实质性且能理解,不是吗?然而,法本修持的精华所在并非是这些社交细节,而是对于基本清净的了解。
认识觉性是生起次第的首要
想要以最真确的方式来修持生起次第,就必须让观想以三身的广空为开展之源,并且以消融一切返入此广空为结束;否则,便没有真正的开始或结尾。诚如我早先所谈到的,你要从“真如等持”,也就是大空性为开端。对此的正确修持,就需要认识空性的自然状态。而对空性自然状态的认识,这是可能做到的:你毋须想象或造作。以新派来说,你念诵观空咒,并告诉自己:“一切变为空性”,然后你想象这点。从这个空性中,通常会出现深蓝色的空大三角坛城,接着是地大、风大等等。最后,在须弥山巅之上,有四边四门的圣殿等等。这是一般进行生起次第修持的方式。但是,真的,如果没有认识空性的自然状态、法身,就不会出现真实或纯正的生起次第。
要让真正的生起次第显现,我们需要将一切消融入空性,接着让坛城从这个状态中显现。我们必须从一开始便指出本尊,意思是从灌顶的时候开始。既然本尊在根本上就是无二觉性、觉醒的状态,若是没有认识这个觉性,就不会有真正的本尊可以修习并接续成就。因此,纯正的生起次第修持,就不可能不先指出心的自性。练习想象本尊,只不过是个念头活动:永远不可能变成真的本尊。
由空性的状态中,让悲心出现;接着,在空性与悲心的无可分别中,种子字出现。若无空性和悲心的合一无别,就不可能修持真正的生起次第。
仅仅止于想象法本,是劳力、单纯建构的工作。就好像意造一座寺庙:首先要有泥土,接着用石头堆砌墙壁。如果你是这样来造作,就不是真正的本尊住所,而只是另一个人类的处。本尊并非由血肉所组成,他们是可见的空性。本尊的住所应该是五大的坛城,有着须弥山、金刚杵和圣殿。从字义上来说,那是个越量宫,因为那超过了我们可以测度的范围。如果本尊有着血肉之躯,你就会建造一座实体宫殿,并且迎请他们搬进来住。你会说:“普贤王如来,这边请坐。晚餐就要送来了!”
修习生起次第的目的就是要处理平庸、轮回、框架的心,这颗心总是在没有主、客体的无二中看见二元性,于外在所觉知的对境和内在可觉知的心之无别中去做分别。我们将无二执取为二元。实际上,此乃无可分别。你能将火和热度、水和湿度或糖和甜度分离吗?同样的,你无法将觉知者(能)和所觉知(所)分离。合一意味着“非为二,但为一”。以了悟清净一元来说,怎么可能有地狱和某个投生地狱的众生呢?另一方面,如果是有二元,就会有一个地方和某个投生该处的众生。
我们应该要认识的就是空的能知此无二状态。清净的觉性并非某个要被认识的客体,正如我们也非某个要做认识的主体。只要不断重新制造二元分别,只要并未成为一元,就不会有证悟。但可别又另外理解“一元”。二元应该成为一元,而此一元应该是没有对境、没有踪迹。一元并不是我们必须要在禅修中持守或维护的东西,因为并没有两个东西;没有主体,也没有客体,单纯就是一元。他是普贤王如来,我是普贤王如来。
透过对此事物基本状态的认识,一切的显现和存有都成为遍满的清净。但是当我们说“成为”,这并不正确,因为它并非“成为”,它一向如此。无法认识这一点,你就失去了某个必要、根本的重点,这么一来,就会变成所谓的“知百漏一者”。我们可能是一百项主题的专家,然而,若无法认识自己的心性,我们依然会沦落下三道。除非你知道心的自然状态,否则便无法免除投生下三道的机缘,你尚未清除投胎恶趣的可能性。另一句话说:“只要你尚不知晓心的要点,无论你做什么都是上下顺倒。”只要你还未能觉察心的自性,解脱之道会在哪里呢?除了知晓心性之外,还有什么方法是可以解脱的呢?如果你不知晓心性的要点,那么你做什么都是失去重点,不管你在世间法上如何成功都一样。另一方面,如果一个脚夫在扛重担的同时也认识心性,他就会成为一位证悟的脚夫,而毋须做其他任何事情。如果脚夫知晓心性并且对此加以修习,他将在蹒跚拖扛重担的同时,超越轮回三界。一旦他能飞越天际,便没有人能在他的背上再放上重担。如果你修持心髓窍诀,的确会是这样,这是令人惊叹的。
另一方面,想象一下,统治全世界的国王高开人间了,留下的是一具平凡而腐臭的尸体。他在中阴徘徊,一点儿威能也没有;他在世期间所成就的一切、所获得的所有、所征服的种种,全都不算数。他的一生就是全然无用的活动演练,一辈子什么都没有得到。现在,和那个修到可以飞天的脚夫相比,结果如何?
这里的要点是,你不可能透过累积金钱、威势和特权来得到证悟。要是果真如此,贫穷的人就永远都别想证悟了。这根本不对!相反的,佛陀说:“要贫穷。余生要独居,孤死于穴中。”
在当今的时代,佛法已经变得彻底颠倒。这是为何只有这么少数人证悟的原因。不仅没有保持贫穷、不挂念安全舒适,反而是人人都致力于发财。人们一旦有钱,就变成财富的奴隶,整天守护财富,晚上睡觉也睡不好,因为他们担心财产可能不见。这就是自我欺瞒会溜入的地方。佛陀自己连个房子都没有,就在森林中的山岩悬出处或树下入睡。
佛陀是极为贫穷的。如果你看看他生前所拥有的物品,就会发现他只有自己的法袍、乞钵和汲水时用来过滤的沥水嚢。那个乞钵是每天用来乞讨食物所用。放入乞钵中的东西,无论是什么,就是当天的食物。有时候,一个家庭可能只会于乞钵中供养七颗豌豆,出家人对此也要感到满足。因此,甚至是在穷人当中,佛陀也算是极为贫穷的。
佛陀从来都没有说“累积财富”。佛陀非常慈爱,因为他从不歧视,富人和穷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可以成佛。就因为佛陀的慈爱,乞丐也可以成佛。不幸地,有钱人通常不会成佛。噶当巴的老祖师说:“将自己托付予佛法,将佛法托付予贫穷,将贫穷托付予居于洞穴,直至死亡。”(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沟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