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五问二谛何主222-233)
己二(广说)分二:一、于基道果不可分;二、究竟无二一体。
庚一(于基道果不可分)分二:一、总说;二、别说。
辛一、总说:
于基道果此三者,亦无此取此舍分,
舍世俗外无胜义,弃胜义无他世俗。
对于基道果三者,没有取此舍彼的分别,比如“舍弃空性唯执著显现”,还有“显现没有任何必要,只要观空性就可以了”等等,如此种种说法根本不存在。
真正来讲,舍弃世俗谛以外,绝对不存在一个单独的胜义谛。现在所现世俗谛的本体即是胜义谛,只是众生未能认识,就好像王子虽然沦为乞丐,但其本体即是王子,除此之外根本没有另外一个王子。同样,现在众生面前的不清净迷乱显现,实际就是清净的本体,镜中虽现影像但除镜面以外根本没有其他,水月虽然显现但除净水外也不存在另外一个水月。
因此,舍弃世俗则根本不存在胜义谛,同样,舍弃胜义谛也绝对无有另外的世俗谛。如果认为胜义谛不存在,将之完全抛舍,则显现的世俗谛又如何存在?万法的本体即是空性的,有法与法性二者应是无离无合的。荣索班智达说:“若已证二谛无二,则趋法法性无二,于此则可称之为,住于大圆满之见。”意即证悟胜义谛与世俗谛无二,则已经趋入有法与法性无二之境地。何为有法与法性无二?在凡夫众生面前,唯一见到柱子之法,却无法见到柱子之法性,可是真正了知“二谛无二”这一道理之后,即能趋入有法与法性无二的境界。若能趋入法与法性无二之地,则此人已经安住于无上大圆满的真实见解之中了。
如此抉择时,《中观六论》、《弥勒五论》,或者《般若经》、《如来藏经》等等,就会如同糖与蜂蜜可以融合一体一样,非常容易消化。否则总认为“这里说空那里说不空、这里说存在那里又说不存在,到底怎么回事?是不是佛陀欺骗我们……”,不具足智慧的人无论如何对他宣说也是无法了知,但稍有智慧者了知上述道理之后,就根本不会对此一再产生误解。
辛二(别说)分四:一、宣说周遍;二、均为观待假立之理;三、以教理抉择;四、摄义。
壬一、宣说周遍:
任何显现定空性,所有空性定显现,
若现不空不可能,空亦不成不现故。
一切万法的显现全部是空性,一切空性决定会是显现;如果显现必定是空性,若为空性也决定不会不显现。
此处所说的“空性”,是指万法的自性空,并非指相似空,比如石女儿子、龟毛、兔角等,这些是无有,并不是空性,“无有”与“空性”二者有很大差别。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教言》中说:“兔角的本体再也没有以否定与肯定而成立的他法,事实上于名言中也是不存在的。”而自性空则应从缘起性空这一角度进行理解。
藏文中依靠因明术语对此进行表述,“定”有决定、周遍之义,即任何显现的万法,决定是空性的。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有关这方面的教言非常多,也就是说,所有显现的万法,决定是空性,若非空性则决定不会显现。如果不是空性即已成为成实之法,倘若如此,则于十方三时唯一仅现此法,不能显现他法。
有人非常迷惑:名言中有显现的缘故,诸法应该不是空性吧?
这是极其下劣的一种说法。麦彭仁波切在《三本性论》中说:不要以如此低劣的想法,扰乱殊胜的空性智慧境界。所谓的空性是指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任何一法都决定是空性的。
“现即是空,空即是现”,不要说显宗,即使密宗对这一问题也解释得一清二楚,无垢光尊者在《上师心滴》中讲到“三种极密诀”,在《二者极密诀虚空广界》中专门解释了有关“现即是空、空即是现”的道理;堪布根华在《浅释》中引用《般若经》的教证——“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以此解释了麦彭仁波切《中观庄严论释》中宣说的教言。
凡是众生根识面前所显现的法,都是空性的。有没有不空的一个法呢?大家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观察一下,柱子、瓶子……以至六根识前所显现的法有没有不空之法?全部是空性的,凡是空性,必定会显现。
如此一来,有人提出疑问:既然凡是空性就必定显现,那石女儿、兔角、龟毛都应该显现,是空性之故。
对此前文已经提到,石女儿等是无有之法,并非自性空性之法,此二者有一定的差别。凡夫众生对于离戏空性无法理解,于是认为不存在即是空性,实际并非如此,佛说万法之本性即是空性,若仅仅“不存在”就是佛所宣说的空性,任何人都可以无碍通达了,但这并不是佛陀的真正教义。
真正的空性并非“杯中无茶”、“经堂没人”,一般世间的称呼与佛经论典中的名词有很大差别,《俱舍论》讲到,世间人们将颜色、形状称为地水火风,比如黄色的土地、红色的火……而论典中并不如此承许;同样,人们认为一个法不存在或兔子头上没有角就是所谓的空性,实际上,这已经与空性的真正本义背道而驰,有关这方面的道理在第一个问题中已作详细阐释,此处概不繁述。
壬二、均为观待假立之理:
有实无实此二者,需作空基而空故,
显现仅是假立已,空性亦唯心假立。
凡夫分别念前所抉择的法均为心所假立,这样一种法在究竟智慧面前完全不合理,比如柱子、瓶子等能起作用的法称为有实法,兔角、龟毛等不能起作用的法即为无实法,不论有实法还是无实法,实际来讲,它们都需要作为空基而空。
所谓的空基也仅于有法方面有所不同,比如“柱子”是有法,柱子的空性是依靠其有实法来空的;“柱子不存在”即称为无柱,它是观待有柱而言的。一切有实法均为假立显现,而所谓的空性——柱子不存在则是心假立的,世间的一切有实无实、长短等都是观待假立的,这一点不要说学习中观的人,世间研究相对论的科学家也是非常清楚。爱因斯坦刚刚发明相对论的时候,有人问他:“相对论究竟是怎样的?所谓的相对论应该在物质的本体上存在吧?”他回答说:“并不在本体上存在,全部是相对而言的。比如你对喜欢的人说话时,会觉得时间非常短暂;若对讨厌的人说话,就会感觉时间很漫长。真正意义上并不存在一个时间的长与短,但以心假立了二者之间的差别,这就是相对论。”
细细体会的话,生活中确实也是如此,比如你在这里住得非常快乐,十几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如果觉得这里很苦,即使一两年也会认为是很长的时间。这样一种长、短的概念,完全是分别念面前假立的,根登群佩在中观注疏中说:凡夫众生的分别念就如同精神疯狂者将牛粪当作黄金一般。意即是说,现在人们特别执著的这些法,在圣者眼中根本无有丝毫用处,比如不正常的人认为牛粪就是黄金,到处藏匿,生怕被别人拿走,但这在精神正常者看来非常可笑,他知道牛粪根本不是黄金,没有必要如此执著。
一切显现都是假立的,只是凡夫人特别执著,拼命去争取,比如现在有些衣服卖一万、两万,其实都是心的假立,真正本质上可能根本不存在这种价值;藏地人非常执著珊瑚、玛瑙,有时候自己连糌粑都吃不到,但身上如果带了一个珊瑚就觉得自己多么多么了不起,其实这也只是一块石头,但人们以分别心假立它非常有价值,所以才对它产生了执著。
同理,空与不空也是由心假立的,所谓的显现只是一种所缘,若能真正认识,逐渐就会见到它的本体,这时才会真正了知——原来所执著的仅是一种假象,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就像精神疯狂者恢复神志以后,才知道自己原本执著的黄金只是一块牛粪。
佛经中说,佛在众生面前暂时宣讲了万法空性的道理,其实空性也是不存在的。这种说法在凡夫心识前确实很难接受,但是,就像一个哭个不停的孩子,母亲把空空的拳头紧握着,对小孩说:“你不要哭,我这里有糖。”小孩以为真的有糖,于是不哭了,实际所谓的糖根本不存在。凡夫众生也是如此,佛说“一切诸法都是空性的,不要执著”,他们也认为“万法都是空的,不用执著、不用执著……”,真正到达一定程度时即会了知,所谓的空性也是不存在的。
壬三、以教理抉择:
以理分析定解中,此二方便方便生,
一有一无不可能,无离无合而存在。
真正以中观教理进行分析观察时,可以得出一种定解,在这样的定解当中,所谓的世俗与胜义是方便与方便生的,依靠世俗之方便可以出生胜义,《入中论》云:“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不知分别此二谛,由邪分别入歧途。”世俗与胜义二者不可能一者有一者无,二者应是无离无合、无二无别而存在,如同火与火的热性,其本性一直都是如此。
壬四、摄义:
是故显现与空性,尽管分开而认识,
实际始终不可分,因而称之为双运。
所以,暂时将显现与空性分开进行认识,比如第二转F轮宣说了空性,第三转F轮宣说了光明。众生体认这一道理时,也是首先抉择了万法的空性,之后才对如来藏的光明本体有所了认。
《等持王经》、《无尽智慧经》中都说:最了义的即是第二转F轮。《解深密经》驳斥这种说法:第三转F轮才是最了义的。实际针对众生根基不同,第二转F轮和第三转F轮都可以说为了义,因为二者分别着重强调了空性与光明,而空性、光明就如同火与火的热性一样,是不能分开的。暂时宣说时,或者说空性或者说光明,而真正认识万法的实相本体时,空性、光明二者其实是一味一体、无离无合的。分开时仅是反体不同而已,无碍通达其本义时,二者是无别双运的。
自宗宁玛巴如此承许时,既可以承许自空也可承许为他空。麦彭仁波切在《他空承许狮吼论》中说:“若欲抉择他空宗,首当依照怙主龙树之论典,需要抉择一切法无自性,若不知彼则不能抉择世俗以自体空、胜义以他而空的道理。”如果想要抉择他空,首先应当了知自空的究竟含义,也就是说龙猛菩萨在中观论著中所抉择的道理必须通达,如此则万法是如何空的、显现是如何抉择的,对于这方面的道理会真实了知的。
修习无上大圆满时,也同样先将本来清净、任运自成分开认识,而实际所认识的本体无有丝毫差别,完全是圆融一味、无别双运的。中观乃至无上大圆满均是如此,在认识、抉择、宣说或者修行时,可以将其分开,“这是空性”、“这是显现”,实际二者一味一体、无二无别,就像火的红色与火的热性,在宣说或抉择时可以分开来讲,但实际将火的红色、热性二者单独分开能不能成立火呢?根本无法成立。这是名言当中非常简单的一个比喻。堪布根华也说:“现空二者根本不是像黑白绳子搓在一起或者一个后面出现另一个那样,而是如火与其热性般无二无别。”
显现与空性在万法的本体上即无别存在,于基时现空二者本体不可分,道时福德智慧不可分,最后得果时色身法身不可分,这一点无论在宣说时还是修行时都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很多闻思者没有上师的传承,不论国内国外,感觉上在研究佛经论典方面并没有藏传佛教那样殊胜,甚至在台湾,除极个别道场外,真正讲经说法的也特别少。因此,大家在闻思过程中,一定要将有关二谛的问题分析清楚,互相之间应该经常探讨。对二谛的问题若能透彻地分析抉择,一定会对佛及佛的教法生起信心。佛看待、分析问题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有智慧的人通过渐次闻思,不但对自己有利益,间接也会对其他人产生利益。佛法不像世间学问,世间上的一些知识,有时不太好懂,即使懂了也没有很大价值,并且在分析问题的方法上确实存在诸多弊病与缺陷,但佛所传授的二谛法门没有任何过患,学习起来也不会生起厌烦心。
有关二谛之间的差别如果没有分析清楚,佛教的修行境界难以辨别,因果以及空性之间的差别也很难分析。在哪些情况下空性?哪些情况下显现?显现的意思是什么?空性的意思是什么?……这些道理需要明白。
庚二(究竟无二一体)分三:一、以理成立;二、以次第宣说;三、极为必要之理。
辛一(以理成立)分二:一、成立理由;二、分析彼理。
壬一、成立理由:
现见实相之定解,不堕任何一边故。
修行在见到实相的同时,已经获得了一种定解,在此智慧面前不会堕入任何一边。
实相可分为名言实相与胜义实相两种,名言实相即是任何一法的实际本相,比如火的热性即是火之实相;胜义实相则是远离一切戏论、现空双运的。
此处所现见的是指胜义现空双运的实相,于此智慧面前不会堕入任一边。比如显现是实有不空的、如来藏是常有不变的,诸如此类的说法皆已堕入常边;一切万法都是不存在的,任何法都是空性,如此则已堕入断边。如上所述的常、断诸边,在真正见到万法实相的智慧面前不会偏堕其中,因万法实相本来即远离常、断任何一边,以语言思维无法描述。从空性而言,远离一切戏论;从光明而言是任运自成的本相,若未对其真实体会,则会堕入边执之中,如此则不合理。
见到也是指现量见而非比量见,比量见到是笼统模糊的概念,所见只是一种总相;现量见到则是自相,一旦通过修行见到万法的本性,就会产生一种智慧,于其前不会堕入一边。
壬二、分析彼理:
正确观察智慧前,显现空性此二者,
有与无有均同等,许一本体异反体。
依靠中观推理及密宗方法,以正确方式真正观察后,最后获得了现量见到万法本相的智慧,于此智慧前,名言中显现不灭与胜义中皆为空性二者,于有于无均同等存在,比如名言显现的本体实际即是空性,而空性也即名言中显现的万法。
有些人将如来藏的光明单独置于一处,之后再与二转F轮所讲的本体空性合二为一,这种如同黑白绳子搓在一起的现空双运显然不合理。通过水月的比喻进行观察,显现的本体即是空性,空性实际就是显现,或者一切显现与空性是平等一味的,显现存在则空性也存在,若是空性必定会是显现的。如果认为显现存在、空性不存在,此存在与彼不存在二者双运,将柱子与石女儿双运、瓶子与兔角双运,这是绝对不可能的,稍微学习过《中论》、《入菩萨行•智慧品》的人都会知道,真正的现空双运绝非如此。
正确观察之后得出的智慧面前,有、无二者完全同等,若有二者皆有,若无二者皆无。所谓的显现与空性可以说是一本体异反体,在本体上是一体,如同水与水之湿性;在理解、认识时,则有各自不同的一分,比如凡夫只能见到柱子的显现,而通过中观理观察之后,发现此显现一点一滴也不成立,完全体会到了它空性的一分。再比如火既有燃烧的一分也有红色的一分,只是它们由不同的处来感知,即红色部分是眼根的对境,而火的炙热是身根的对境,所属对境不同之故,各自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虽说结论不同,但都是火的特点,只不过凡夫众生的六根识分开,眼识无法听声音、接触色法……耳识等也是如此;到一地菩萨时,眼识既可以见色,也可以闻声,还可以感觉所触。
空性和显现在本体上是一本体的,但暂时分开理解认识时,从不同反体进行区分也非常合理。凡夫人显现时不是空性、空性时不是显现,对于万法本性稍有认知时可以体会到,显现的时候其实就是空性,已经逐渐接近真正的本来实相,就像见到水月时不会生起贪心,因其了知水月根本是不存在的。若未了知这一点就会对之产生执著,以前有一个猴子捞月亮的故事,一群猴子认为月亮已经掉到水里面了,然后一个连着一个到水里去捞。但作为人类来讲,当然知道所谓的水月是显而无自性的,根本不会对之生起执著心。
《澄清宝珠论》中做过一个比喻,比如幻化师自己幻化出来的美女,由于空性习气薄弱,仍会对其产生贪心,但不会进一步希求与其共同生活等,如云:“彼相续无有与实执相违之空性,然彼已见,外无真女故,便无希冀幻女,亦不生友情之念也。”同样,对于现空双运的意义稍有认识时,不会再进一步执著,现、空二者也可以渐渐于相续中生起,但此时仍与一地菩萨的境界相距甚远,现空二者需要以轮番的方式于自相续中交替生起。
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就如荣索班智达所讲:若能证悟二谛无二,则可趋入有法与法性无二,此时可以说已经安住于大圆满的见解当中。从显宗而言,二谛无二是中观见解,在密宗,根据荣索班智达的观点,也可以说已经安住于大圆满的见解。
荣索班智达非常了不起,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时,荣索班智达年龄非常小,当时他们两个人进行了非常激烈的辩论,尊者认为非常稀有,他说荣索班智达是印度那莫卡班智达的化身。荣索班智达对于宁玛巴的恩德非常大,麦彭仁波切在自己的论著中经常赞叹的就是荣索班智达与无垢光尊者,对其他人像这样提出名字进行赞叹的非常少。
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二谛并非如同牛角各居一方互相分开,在现见了如水月般的世俗实相之时,从月影之现分而言是世俗谛,从月轮无实空性分而言是胜义谛,二者(指胜义谛与世俗谛)如同无而显现于水池中一体般,这就称为二谛无别或二谛双运,通达二谛无别的智慧称为证悟二谛。”有关这方面的教言,大家听过之后应该牢记于心,不要仅仅经过耳根,心里却什么也没记住,这样很可惜。
楚西降央多杰曾引用无垢光尊者《胜乘宝藏论》的一个教言说:从显现世俗分而言,可称为任运自成;从空性胜义分,可称为本来清净,此二者于世俗中本体一体,于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荣索班智达在《入大乘论》中说:有法(指显现)与法性(指空性)本来是一体的,但从胜义而言离一切戏论,此即所说之了义菩提心(指万法的本来实相)。
根据无垢光尊者与荣索班智达的观点,应该了知二谛无二这一道理,只有对这一点真实有所认识,才会对现空双运真正生起定解,这方面若通过水月的方式进行了知确实非常殊胜。
总而言之,二谛一本体异反体的说法,与中观自续派比较相同。二谛有两种安立方法,一般以现空的方式安立二谛时,说二谛是一本体异反体非常合理,这一点在哦巴活佛的《辨别宗派论》中有广说,此处不作阐述。
因此,有一点大家应该明白,不论观自心还是观外界万法,显现的同时即是空性,按照无垢光尊者的说法:显现可以称为任运自成,空性即是本来清净,本来清净与任运自成双运即是真正的无二境界。荣索班智达说,这就是真实了义的菩提心。
现在众生面前所显现的唯是迷乱有法,对于离一切戏论的法界实相根本无法体会,一旦修行圆满时,法与法性会融为一体,这一点可以说是诸位修行人所希求的目标。如果真正法与法性融入一体,分别念与智慧融为一体,那就不会像现在个别人那样,遇到小小的违缘就让自己的“水晶念珠”落下来,使大地母亲也得以滋润了。
平时要经常观心,观心的同时,应该知道心的本体是空性、自性是光明。这一点显宗在理论上已经抉择了,只是修法上略逊一筹。无垢光尊者在讲显密差别时说:显宗是通过推理观察抉择的,密宗依靠上师的窍诀直接领受万法的本义。因此,二者之间的差别确实比较大。
来源: 明光 mingguang.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