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坛经(慈)智慧品2[1-3]
慧灯之光《六祖坛经》释义2,智慧品2,20190830
各位佛友,大家晚上好,首先我们大家一起发菩提心。
今天大家来听课,而听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天下所有的众生离苦得乐。
我们想让天下所有众生能够离苦得乐的前题条件,是我们自己要成佛。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成佛的话,那就没有这种能力了。所以首先我们要考虑自己成佛,下定决心自己要成佛。这点我们之前已经讲过很多次了,有这样的发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在我们这一生当中,也许能成佛,也许不能成佛,这都没有问题。如果能成佛,那当然是很好的;如果成不了佛,这也没问题。只要有这个发心,那么我们的修行会越来越好的,这点特别特别的重要,大家要想一切办法,要发真的菩提心。
如果我们没有菩提心的话,只是暂时地念念咒、念念经、一天两天或者一个月两个月打打坐,这些都不能解决任何成佛的问题。当然修了总比不修好,但仅有此功德而已。
我们必须要有一个系统的、长远的计划,这样子才能够在修行的道路上走得更好。否则的话,我们只是两天、三天或者是八天、十天修修禅,比如说,现在很多地方有大乘佛教的禅修和小乘佛教的禅修,我们去打个禅七,或者去念个佛七,参加很多此类的法会,这样子当然是有功德的。但是我们光靠这些修法,要想成佛或者解脱的话,几乎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核心的、重点的修法,并且这个修法一定要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这是特别重要的。
希望大家首先发菩提心,这个特别特别的重要。发了菩提心以后,我们继续讲六祖惠能大师的《智慧品》。
六祖惠能大师讲的《六祖坛经》,其实是一个非常非常深奥的法。如果有一个开悟的禅师,给我们传讲经义的话,那么经中文字是可以正确解释的,不会有错的。
否则的话,比如说,一个大学的教授,或者社会上的一个学者,他没有开悟,也没有传承,仅仅通过他自己的研究,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来传讲经义是不可能的,讲这个《坛经》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坛经》里面的这些文字,字数很少很少,尤其是我们用的这个敦煌版,里面的文字更是特别的少,所以《六祖坛经》的经义特别不好正确理解。
我昨天第一堂课也讲过了,在没有传承的情况下,如果我本人对大圆满和大手印相关方面不了解的话,那么是没有办法讲这个《坛经》的,根本就没办法讲的。
所以《六祖坛经》是一个非常深奥的法,了解这点特别的重要。
我们很多学藏传佛教的师兄,都非常向往听大圆满或者听其它密法。如果有一天有机会,我们真正听到大圆满的时候,那么所听到的字就是这些字。我们原以为在大圆满当中,有一些很深奥的、一下子就能让我们证悟的法,到那时一看,原来就是这些字。
从大圆满的字面上看,就是这些字,唯一一个不一样的地方,是在方法上有一点点不一样。
昨天第一堂课也讲过了,大圆满的证悟的方法,跟禅宗禅师们的证悟的方法之间存在着相同的一些证悟的方法。这些独特的证悟风格,只有在大圆满跟禅宗里面才看得到,在其他大乘佛教,乃至佛教里面都是看不到的。
除了这些与禅宗相同的方法以外,大圆满也有一些自己独特的方法,这不仅仅在禅宗里面不会有,而且在其他的任何一个佛经里面也看不到。
除了这些大圆满独特的方法以外,大圆满的其他方法就是这个《坛经》里面讲的内容了,尤其是那些最最最公认的、非常了不起的大圆满引导文,实际上,归根结底就是这些字。
如果我们的根机特别成熟的话,通过这些字是完全可以证悟的。在六祖惠能大师,以及汉传佛教历史上的祖师大德们的身上,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果我们的根机不成熟的话,那么即使我们听了大圆满、听了大手印,也不会证悟的。所以,不管是首先,还是最终,自己根机的成熟才是特别特别的重要。
昨天第一堂课我们也讲过了怎样让自己的根机成熟,比如说,在藏传佛教里,是修四加行、五加行,就这些方法了。再比如说,在小乘佛教和显宗的大乘佛教里,开始的时候,第一步修法,叫作四念处。在四念处当中,就是讲痛苦,就是讲无常,就是讲无我空性,就是讲这些了,其实这些与四加行的内容是差不多的。
所以就是要修四加行、五加行,一步一步地修。当然,大圆满有一个独特的、与众不一样的修法,就是最终的上师瑜伽法。
禅宗里面没有这种修法,虽然没有这种修法,但是那些祖师大德们,对他们的上师、对他们的师傅的信心,肯定是有的。如果没有信心,他们也是不能证悟的。
密法里面讲的这种上师瑜伽,我们在禅宗里面是看不到的。有了上师瑜伽法,就更能得到上师的加持,不仅增加了一个方法,更增加了一个加持的力量,这特别的好。
另外一个,刚才提到了证悟的方法,大圆满跟禅宗有一个非常相似的地方。
我昨天第一堂课讲过,六祖惠能大师到弘忍大师之处,待了八个月,在这个过程中,他还没有真正的开悟,严格来讲他没有开悟。我们也讲过了,他的上一世是一个开悟的人,那在惠能大师这一世当中,由于没有一个上师给过他指点,所以一直没有过真实的恍然大悟的感觉。他必需要有一个上师的指点,才会证悟。
我们都看得出来,五祖弘忍大师讲完法后,就让他的弟子们去观心。大家自己去观察自己的心、观照自己的心,然后每个人从自己的心里找到答案,根据自己的觉悟,写一点东西,向弘忍大师汇报。这实际上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让大家去寻找,自己的心的本性是什么样子的。
神秀大师写的这个偈子,大家都知道了。其他不是很出名的人,他们也会把自己的觉悟、感受,向五祖弘忍大师汇报,让他来检验、印证自己的证悟是不是正确。尽管我们看不到当时的情况,尽管因为大家都是普通僧人,一般不会有历史记载,但是实际上这种事情肯定是有的。
普通的僧人把自己的觉悟向他们的禅师汇报,可能是字面上的,有可能是口头上的,不管用怎样的方式,由他们的禅师----这个时候是弘忍大师,而在其他地方,有其他各种各样的禅师----最后印证汇报的内容是对的还是错的。禅宗就是这样子的方法。
大圆满的方法也是这样子的,首先上师不会给你讲,心的本性应该是什么什么样子的,而是让你自己去感受、去了解。你把前行中该修的内容全部修完了以后,再花一定的时间,自己去打坐,观照自己的心。你如果找到了一个类似于证悟感觉的时候,就回来把这种感觉讲给上师听,由上师最后确认这个感觉是不是证悟。
禅宗的方法跟大圆满的方法是很像的,是特别特别像。所以我们现在必须要做到的,就是要让自己的根机成熟。
否则的话,我们在文字上,学很多东西和不学很多东西,是没有太大差别的。虽然在文字上我们可以多学一些知识,但是,如果自己根机不成熟的话,证悟是很难的。
比如说,你看了很多大圆满的书,然后自己想要对外宣讲的话,那完全没有问题;甚至你就是想写一个大圆满的引导文,也没问题,自己是能够写出来的。但是这些都是知识,证悟的感觉始终不会有的。
如果没有这种感觉,尽管口头上讲或者手头上写都完全没问题,但是你自己讲的这个东西,你自己就是悟不出来、感受不到。就是这样子的状态,不修加行的话,就是这样子的。
很多没有修行经验的人并不知道这些,大家都认为:只要有一天,我听一下大圆满,我就可以证悟了。没有听就不证悟,听了就能够证悟。有了这种想法以后,大家来不及修四加行、五加行,先去听大圆满,一定要去,就是要去。结果听了以后,自己也不会证悟。因为根机不成熟,即使听了,也不能开悟、不能证悟的。
听了而没有证悟的时候,对大圆满里面讲了什么已经很清楚了,字面上的内容,已经是非常深入地了解了,但是了解的东西就是悟不出来。“了解”和“悟”是两回事,“了解”是我们理论上理解了,而“悟”是发自内心地感受到,这两个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温水,这个温水的温度,到达100度的时候就叫作开水,大家都可以这么讲。但是一个人如果从来都没有喝过这个温水,那么他根本不知道,这个温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
同样的,我们听了这些禅宗的论典,也听了大圆满的法,在根机不成熟的时候,只能从理论上去讲这些法,如同在理论上讲这个温水是什么样子的,它的水温是多少度,由于从来没有喝过这个温水,所以不会有什么感觉。
就是这样子的类比问题,根机不成熟的人,他在这个不能证悟的状态当中,会停留很长很长的时间,上不去,下不来,成了一个很大的修行问题。
所以我们要把基础做好,基础做好了以后,才有机会证悟空性。对于我们想证悟的人来讲,这些都是一定要知道的知识,并且不仅仅是知道,而且一定要去做,落实到我们实际的修行当中,一定要严格地按照它的次第去做。这样子的话,我们每一个人,这一生当中,都是有希望证悟的,确实是这样子的。
好,接下来我们看:
【坛经的核心见解:
何名般若?般若是智慧。】
“何名般若”,“摩诃般若波罗蜜”当中,“摩诃”这两个字,前面已经讲过了,现在看“般若”。那“般若”是什么意思?
“般若是智慧”,“般若”就是“智慧”,那什么叫作“智慧”呢? 也就是“智慧”的定义是什么?
平时我们很多时候分不清楚,有些时候我们世俗的人,如果稍微聪明一点的,这个就叫作智慧;在佛经当中,尤其是像《俱舍论》、《阿毗达磨》里面,聪明在有些时候也叫作智慧;而有些时候这些聪明根本就不叫智慧,只有很高的境界才叫作智慧,所以智慧存在着很多不同的理解。
《坛经》这个地方的“智慧”,当然不是我们世俗人的这种聪明,聪明在这个地方不叫作智慧了。那么这个地方的“智慧”是什么呢?
【坛经的核心见解:
何名般若?般若是智慧。一切时中,念念不愚,】
“一切时中,念念不愚”,任何一个时候,我们心里冒出来的任何一个念头,都是“不愚”的,没有任何的无明。也就是说,我们能把每一个念头的本质都看得清清楚楚。那什么叫看得清清楚楚呢?
比如说,我们生气的时候,对这个“生气”,如果自己稍微注意一下,就会知道“我现在正在生气”。这点是任何人都可能知道的,它是世俗层面的“不愚”。
也有些时候,虽然我们正在生气,但是因为自己没有去关注这个“生气”,没去想这件事情,我们就不知道“自己正在生气”,也是有这样子的时候的。
那么,我们知道“自己正在生气”,是不是这样子就叫“念念不愚”呢? 不是,这个不是。
我们世俗中最最最聪明、最了不起的智慧,在这个地方,也叫作愚昧、无知,或者无明,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应该这样子讲,在世俗人的概念当中,比如说我们心里冒出了“坛经”,或者“佛经”这两个字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已经默认了这两个字就是真实不虚、实实在在的代名词,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世俗人在一天的二十四小时当中,心里冒出的任何一个念头,都是愚昧的。比如说,我们产生了“一本书”念头,虽然我们不会很明显地去想:“这是一本书、是一个真实的书、是一个实有的书”,我们不会这样刻意想,但是,在念头产生的时候,我们就已经默认了这是一个真实不虚的书。所以我们心里冒出的一本书、一个人、一栋楼,这样的每一个念头都是愚昧的。
当然,从世俗的层面来讲,这些都不是愚昧,为什么呢? 一本书、一个人、一栋楼,没有错,怎么是愚昧呢?从世俗的层面讲,这些都是没有错的。
但是从胜义本质的角度讲,“一本书”?这里有一本书吗?没有一本书的,这只是很多分子、原子,以及更小的基本粒子,或者能量的组合,这个组合参与我们视觉的时候,在我们的眼里,它就变成了一本书。实际上它不是书,这里根本没有一本书,但是我们不知道这些,而认为有一本书,所以我们的念头是愚昧的。我们的视觉是愚昧的,并且在这个愚昧视觉之后,我们的意识也就认可了这是一本书,它也愚昧了,它们都是愚昧的了。
这个地方要分开理解,在世俗的层面,认为这是一本书,它不是愚昧,它是正确的,它是对的,它没有任何的错。但是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看的话,那它是错的,因为这里没有一本书。
为什么没有一本书呢?我们不是明明看到一本书吗?那就是刚才讲的,这只是分子、原子,以及更小的基本粒子的组合,参与了我们的视觉以后,在我们的眼里,它才变成了一本书的样子。实际上它不是一本书,它也不是白色的,上面的字也不是黑色的,黑啊、白啊等等,都是不存在的。但是我们不知道它是不存在的,我们认为它就是一本书,有白色,也有黑色,并且白色的书是真实不虚的书,黑色也是真实不虚的黑色。当我们冒出来“一本书”这个念头的时候,就已经认可了这些,已经默认了这些。所以我们念念都是愚昧的,每一个念头都是愚昧的。
这个地方的“念念不愚”是什么呢? 当每一个念头冒出来的时候,比如说愤怒的念头,或者吃饭、睡觉这类不善不恶的念头冒出来的时候,证悟的人,他就知道,他就看到,念头是透明的、是没有真实性的、是如幻如梦的东西。第一个念头冒出来,他就知道是这样子;第二个念头冒出来的时候,他也知道了;一百个念头,一个小时的愤怒,或者是其他任何一个情绪诞生的时候,他都能看得非常清楚,所有的念头、情绪都是如幻如梦的,这个就叫作“念念不愚”。
这个“不愚”,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愚”?当然了,“愚”就是愚昧,那什么叫作愚昧呢?愚昧的尺度是什么?什么时候、什么东西、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叫作愚昧?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不叫愚昧?
这些是要分清楚的,否则的话,我们如果把世俗谛和胜义谛,或者把修行的境界和世俗的生活混为一谈,那么根本就没办法理解很多问题了。
很多人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这本来就是矛盾的,实际上,万法与因果的关系是,万法就是因果,在万事万物当中,没有一个不是因果的,全部都在因果当中;如果因果不空,万法是没办法空的;万法空了,因果也没办法保留的。所以混为一谈的时候,很多的问题、矛盾就会出现。
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愚昧和智慧是相对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是愚昧,什么样的情况下是智慧。首先我们要分清楚两者,然后才知道:
“念念不愚”,就是说,我们第一个念头出来的时候,就知道它是空性的;第二个、第三个、十个、一百个念头出来,每一个念头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每一个念头都是空性的。
【坛经的核心见解:
何名般若?般若是智慧。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常行智慧”,就是长期地修行智慧。
“即名般若行”,这叫作般若的修行。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这里讲得非常好。
“一念愚”,比如说,我们的一个不开心的或者特别开心的念头冒出来的时候,由于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它的本质是空性,所以就跟着它走,从而被它左右着情绪,最后导致我们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我们现在的这种情况,是把每一个念头都当作真实无伪的,根本就不了解它是空性的,也根本感觉不到它是空性。所以,我们感觉每一个念头都是非常的真实、实有、不虚,这叫作“一念愚”。
“般若绝”,如果我们在一个念头上面犯了“一念愚”的错误,那么就“般若绝”了,即般若停止了,不会有般若了。
我刚才讲了,在平时的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念头会不断地产生,虽然我们不会去思考它是真还是假,不会这样子的刻意思考,但是我们已经默认了它是实有的,因为在我们的念头当中,有一个很大的一个成分,叫作先天的、普遍性的无明。
我们每一天二十四小时产生的任何一个情绪,都有这个成分,它把看到的、听到的所有东西,都当作是真实不虚的。在这一点上,它是愚昧的,并且是先天的愚昧、普遍性的愚昧。
一旦有了这种愚昧,一旦有了这种无明,那么“般若绝”,般若就不存在了,没有般若了。
“一念智”,如果一个念头出来的时候,我们当下就知道这个念头是空性的,是如幻如梦的,这个就叫作“一念智”。
什么叫作“智”呢? “智”就是我们看到一个念头冒出来的当下,就非常清楚地知道,实际上并没有冒出一个念头。也就是说,表面上诞生了一个念头,但是实际上没有诞生一个念头。这个怎么理解呢?
能够非常清楚地看到每一个念头都是不存在的、不真实的、空性的念头,是我们修行核心的核心。对于任何一个念头,或者任何一个其他东西,只要感觉到它是“空”,那么这种觉悟绝对是对的。如果没有这个“空”,跟“空”没有什么关系的话,那么其他的什么光明呀等等太多太多太多的感受,那些搞不明白的感受,都是没有用的。
所以只要有“空”觉,虽然“空”的层次有高低,但是不管层次多低,再低的层次也是觉悟,也叫作证悟,只不过在证悟当中层次稍微低一点而已,实际上这已是证悟,这已是觉悟。
不管是修大圆满、大手印,或者是修禅宗,觉悟、证悟的唯一一个路标、唯一一个标志、唯一一个标准,就是这个“空”。这是非常重要的,任何时候都是不变的,是我们的引路明灯、指路明灯。
只要你的每一个念头出来时候,自己就感觉到----不是理论也不是其他来源----它是空性的,那么就叫作“智”,就叫作开悟,叫作证悟,这是完全不会有任何错误的。
重新再说一遍,如果我们在念头冒出来的时候,不知道是“空”,我们会给它贴上很多很多的标签,比如光明呀、烦恼即是菩提呀、佛性呀等等,这些都是没有用的。标签是我们自己贴的,所以都是没有用的。唯一一个标准就是“空”,这点特别特别的重要。
“般若生”,在这个地方,“一念智”,就是说一个念头,你非常清楚地看到了它是“空”,那么这个时候就“般若生”,般若就诞生了。
实际上你看到它是“空”,这种感觉就是般若了,这就叫般若,所以就“般若生”。
【坛经的核心见解:
何名般若?般若是智慧。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心中常愚,自言我修般若。般若无形相,智慧性即是。】
“世人心中常愚”,普通的人心里面始终都是愚昧的,再聪明的世人,再了不起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等等等,所有的人,在这些人生、世界的最深奥、最终极的真理方面,大家都是愚昧的,所以“世人心中常愚”。
“自言我修般若”,大家都是很愚昧的,但是我们不会这样讲,我们心中明明知道没有开悟,什么都不知道,但是我们会说:我在修般若波罗蜜多,我在修空性,我在修大圆满等等等等,但实际上什么都不知道。
“般若无形相”,什么叫作“般若”呢?“般若”它没有任何的形相;在这个地方,“般若”就是智慧。
智慧就是指证悟空性的智慧,这个证悟空性的智慧,没有任何的形相。
实际上,这个“般若”就是我们的心的本性,它没有任何的形相。我们的心的本性,它长什么样子呢?它是四方形的、长方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它是红色的、白色的、绿色的?等等,有吗?这些都是没有的,它没有任何的形相。
没有任何的形相,也没有任何的可以表达的东西,这个就叫作“般若无形相”。
这个敦煌版,它的字不多,然后我们再看看其他的版本(师指手中书),它怎么讲得呢?
“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我们前面说了,我们的心的本性是“心量广大”的,也说过“摩诃”就是“大”的意思。
“大”和“小”是二元对立的概念,那么我们前面讲的“摩诃”是“大”,是不是二元对立当中的“大”呢?不是,根本就不是。那么除了二元对立“大小”当中的“大”以外,哪儿还有个什么“大”呢?
凡是所有的“大”都是跟“小”相对的,如果没有“小”这种概念,那么“大”是不可能单独、独立成立的,所以这两者是观待的。凡是观待成立的法,比如说,上与下、长与短、高与低,都是二元对立的。
我们昨天第一堂课讲“摩诃般若波罗蜜”的时候,说“心量广大”,为什么这个“大”不是二元对立的概念呢?这个就是语言不能表达的了。龙树菩萨最后的时候告诉我们,语言没有办法表达,实际上真的是语言没有办法表达,为什么这么讲呢?
先说“摩诃般若波罗蜜”中的“摩诃”就是“大”的意思,然后说这个“大”不是“大小”的“大”。如果不是“大小”的“大”,那么是什么的“大”呢?我们就不知道了,反正我们概念当中的“大”,肯定是“大小”当中的“大”,从来都不知道还有一个不是“大小”当中的“大”,有另外一个“大”,这个我们想不出来了。
对,就是因为我们想不出来,所以我们也没办法表达。这个时候没办法表达的主要的原因,就是二元对立的概念是在我们意识范围内的,而超越了我们的意识范围以后,我们就不知道怎么样去表达了。想,想不出来;说,也说不出来,所以这就没办法表达了。
“亦无方圆大小”,它没有形状,不是圆形,不是大、不是小,这些都不是。
“亦非青黄赤白”,它也没有颜色,它不是青,它不是黄,它不是红,它也不是白。
“亦无上下长短”,上、下、长、短,它都不是。
“亦无嗔无喜”,它也不是愤怒,它也不是喜欢,这些东西都不是。
“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它没有头,它也没有尾。
“诸佛刹土,尽同虚空”,最后惠能大师也没办法表达了,只好说,跟虚空一样的。
说是跟虚空一样,这个时候,一定要自已去悟了。如果自己不悟的话,别人是帮不了的,没有办法帮的。确实是没办法用语言表达,只有自已去证悟,这个特别的重要。
敦煌版的这个地方,也简单地说了,只有五个字,就是“般若无形相”,其中“无形相”,就是刚才讲的这些了。
我们静下来一打坐,往内心当中一看,能够体会到一些感觉。如果我们从来没有听过空性、光明、般若这些东西的话,根本不懂得贴标签,那么体会到的就是真实的感觉,不是标签。
如果我们事先听了这些东西的话,虽然对空性的感觉不了解,但是我们会贴标签:“这就是空性”、“这就是光明”、“我在光明的状态里”、“我在般若的状态里”,贴很多的标签。标签,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实际上根本不是真实的感觉。
所以正确的证悟方法是,首先我们不要去听这些太多的、非常具体的大圆满引导文,大概了解差不多就可以了;然后自己去找心的本性,那么根机差不多成熟的时候,我们就能找到。
自己能找到心的本性吗?前题条件,第一个,在藏传佛教,修四加行、五加行,要修得非常到位、特别好;第二个,对大圆满、对上师们的信心,坚定不移并且非常强大。有了这两个前题条件,你自己到稍微安静的地方去,静下来往里一观照自己的心,立即就能找到心的本性。
其实,如果你条件具备的话,在非常容易的情况下就能看出来心的本性;如果条件不具备的话,那么我们花一辈子的时间去看,最后也没能看到什么东西,最多也就是阿赖耶识层面上的寂止禅定,永远都突破不了。
最终的证悟,必须要有上师的窍诀。过去的上师与弟子,很多都是一对一的引导。这些上师们,真的不是普通人,他们知道弟子需要什么样的方法证悟。比如,五祖、还有米拉日巴大师的上师玛尔巴大师,他们用的方法都是非常特殊的。
对于这些方法,我们不要以为,历史上才有,而现在没有。绝对不是,现在也有的。比如,有一位上师,就是1997年圆寂的藏传佛教的一个上师,名气也不大,最多也就是他们自己的寺庙和周边的一些人知道,其他地方的人都不知道。我们是在他圆寂了好多好多年以后,才知道他的情况。他这一辈子当中修了多少遍五加行呢?你们猜一猜多少遍?(师问众)二十遍哪?四遍哪?(众笑)
八十遍!八十遍!他自己的发心是:这一辈子要修一百遍五加行。虽然后来没有做到,但是确确实实修了八十遍。
当时,他身边很多的老上师说:这个是不可能的,一个人不可能修到八十遍。应该是五加行,五个加行可能是算五遍了(众笑)。如果这样子的话,修八十遍是可能的。
后来他们就专门去了问一下这位上师:有人说你不是一个五加行只算一遍,而是五个加行就算五遍了,是不是这样子啊?
这位上师说:不是,我就是八十遍五加行,确确实实完整的五加行。
像这样这么非常厉害的上师们,他们最后的开悟,都是有非常非常精彩的藏文传记,我们是完全相信这些传记的。为什么相信呢?有很多的原因,这个我在这里不需要多说,我只是想说,有些上师就是这样子,他们不证悟是不可能的。
他们在一生当中,修那么多遍的四加行、五加行,根机是非常非常成熟的。这样非常精进的人,过去是有的,现在也是有的。但是他们都在山里面,不管是藏传的,还是汉传的,他们很多时候都不在我们能够看到的地方。对于这种人,只要他往里一观察,就能很快很快、也很简单地就证悟了,非常的容易。
所以根机的成熟是非常的重要,如果根机不成熟的话,我们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大家一定要非常的、高度的重视根机的成熟。
好,《坛经》这地方,前面讲“何名般若?般若是智慧”,接着又讲“念念不愚,常行智慧”,等等,那到底什么是“智慧”呢?讲了,后面真正讲“智慧”的就只有五个字:“般若无形相”。
就这几个字,没有别的,“般若无形相”,就这么一句话的几个字,对于根机成熟的人,完全是可以证悟的,就这么几个字就能让他完全可以证悟了。
“智慧性即是”,“智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智慧”。
音像来源:慧灯之光网站 ; 文字来源:自主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