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坛经(慈)智慧品3[2-3]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莫起诳妄,即自是真如性。用智慧观照,】
“莫起诳妄”,我们不起任何的妄念、不起任何的念头的时候。
“即自是真如性”,这个时候就是自己的心的真如本性,其中“真如”就是佛、如来;“真如性”就是佛性、如来藏。
“用智慧观照”,刚才讲了,我们的心的本性是佛性、是“真如性”,那么这个“真如性”怎么样去证悟呢?用什么东西去了解呢?用什么东西去感受呢?
当我们的内心产生任何一个情绪的时候,我们是用意识去感受的。意识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情绪变化,比如现在是愤怒、还是贪婪,或者是愚昧无知等等。意识能非常清楚的感受到这些,这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对于“佛性”,也是用我们的意识去感受它吗?还是用别的东西去感受它呢?如果不是用我们的意识去感受它,那用什么东西去感受呢?
是用我们的眼睛去看它吗?不可能;是用我们的耳朵去听它吗?也不可能。因为用眼睛去看“佛性”,根本看不见;用耳朵去听“佛性”,也不可能听到。这些感官都是用不上的,那么最后,六根中只能用意识去感受“佛性”了。
但是意识跟“佛性”,完全是不同的两个东西。我们的意识,它想出来的全部都是抽象的、概念的东西;而“佛性”,则是深奥的东西、具体的东西。用意识怎么去了解“佛性”呢?这是很难的。
那么用什么去感受“佛性”呢?用智慧。可以用智慧去观照,那么这种智慧从哪里来呢?大家必须要知道,智慧有三个来源,就是闻、思、修,即闻所得的智慧、思所得的智慧、修所得的智慧。这三个智慧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最后一个,即修所得的智慧,用它去看“佛性”,就能够看得到。
比如说,我们的肉眼,怎样才能看见东西呢? 大家知道,没有光的时候,在黑暗当中,眼睛什么都看不见,所以眼睛需要有光才能看见东西。
而光有很多种,只有部分种类的光才能让眼睛看见东西,这些光就叫作可见光。当眼睛用可见光看东西的时候,只能看到东西的表面。
因为可见光光波的穿透力不强,照射在物体表面的时候,立即就被反射,不能进入物体的深层次。光反射到我们的视网膜上,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我们就看到物体的表面了。
如果我们要看物体里面的、深层次的东西,就不能用穿透力不强的可见光,那用什么呢?用X光,因为它的穿透力比较强,能够穿透衣服、皮肤、肌肉,照到骨头上面,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体表里面深层次的骨头了。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用现在的意识去看、去了解它自己的话,那么只能看到表面的各种各样的情绪,深层次的东西是看不到的。
如果我们想看到意识深层次的东西,那么就需要用另外一个东西去看,另外一个东西是什么呢?不是现在的意识,而是智慧。
用智慧去看,像X光一样,智慧的穿透力比较强,用它去看的时候,就可以看到意识最深的层次。
我们需要智慧,怎么样获得智慧呢?首先去听闻佛法,尤其是听闻关于大圆满、大手印、禅宗这类的经论,然后去思考,更重要的就是打坐去修。
在意识的深层次,本来就有内在的智慧。我们通过打坐修行,可以慢慢地启动、开发深层次内在的、潜在的这种智慧。然后让它去看,那么它是能够看得到意识的本性就是“佛性”。
这里《六祖坛经》当中,敦煌版说“用智慧观照”,而宗宝版说“以智慧观照”,两个版本用的字有一点点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用智慧观照”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到,意识的最深层次、层面是什么呢?就是“佛性”。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莫起诳妄,即自是真如性。用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
“于一切法不取不舍”,这个时候我们就看到,所有的法都是如幻如梦的。
刚才也讲了,我们站在意识的表面去看意识的时候,只能看到它表面各种各样情绪的变化,根本没有办法看到它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样子。
比如说,当一个念头出来,我们没有办法看到它的本质,它就会使我们产生更多的烦恼,然后我们就跟着这些烦恼一直走,然后我们就做了很多很多杀、盗、淫、妄等等不如法的事情,这些都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它的本性。
如果对于每一个法,我们能够看到它深层次的本质,也就是,我们能够从最深的地方看到它的本性,那么我们就能够看到它表面各种各样情绪的变化,都是如幻如梦的。像做梦时候看到的,在梦里面发生的事情一样,都是不真实的。由于深深体会到“不真实”,所以我们对这些情绪,完全可以“不取不舍”。因为对这些情绪没有执著了,所以我们就得到了真实的自由。
一个情绪产生的时候,我们现在是什么情况呢? 这个情绪一定会左右我们的行为,牵着我们鼻子走。
当我们证悟了以后,这些情绪仍然会产生,由于我们已经非常清楚地看到了它们的本质是空性,所以这些情绪根本就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的影响。我们完全可以作为第三者、作为旁观者,去看这些情绪自生自灭的变化,不需要去“取”,也不需要去“舍”。
一个证悟的人,他就是“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在他自己的境界当中,完全没有执著了。他为了自己的生存,或者为了更多人的生存,可以去工作,也可以去生活,这些都可以。生活照样地继续,但是这时的生活,根本不会产生烦恼和痛苦了。
这个时候生、老、病、死,仍然会有的。证悟了以后是不是不衰老了?是不是不死亡呢?不是。证悟的人会衰老,也会死亡。如果证悟的人,就能不衰老的话,那么我们肯定是非常非常用功。(众笑)
证悟不能抗衰老,但是它可以抗衰老给我们带来的痛苦。生、老、病、死,仍然会发生,但是它们带来的烦恼、痛苦,从此以后就消失了,不存在了。
死亡会来的,平时它来临的时候,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很多的恐惧、痛苦、烦恼;现在它只是自己来了,没有带来痛苦,也没有带来任何其他的东西。
同样,衰老平时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来,它也会带来一大堆的东西,比如恐惧、担忧、痛苦、各种各样的烦恼;但是现在它来了,就自己一个人来的,没有带来任何其他东西。
因为生老病死不带来任何东西,所有我们也就“不取不舍”了,也就用这种态度对待生老病死了。
“即见性成佛道”,这个就是真正地看见了或者是证悟了心的本性。
证悟有很多不同的层次,证悟与成佛是两回事。证悟还不是成佛,离成佛还很远。但是没问题的,虽然路途很远,但是可以很快地、快速地走完,就像高速路一样。
也就是说,虽然证悟之后路途很遥远,但是这个很遥远的路可以很快地走完,因为接下来的路全部都是高速路。
尽管证悟之后的路能够很快走完,跟证悟之前的路完全不一样,但是证悟还不是成佛。
好,我觉得这段句话里面的最最最核心,尤其跟我们实修有密切关系的,就这么几个字:“无念,无忆,无著”,这三个词正确和错误的见解,大家一定要懂得,要会分辨,这是很重要的。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入般若三昧者,直修般若波罗蜜行。】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如果有人想进入“甚深法界”,这个“法界”就是空性的境界。
“入般若三昧者”,如果有人想进入“般若三昧”,这个“三昧”就是禅定,般若禅定。般若禅定的意思是什么呢? 般若禅定就是证悟空性的禅定。
“甚深法界”与“般若三昧”这两个有什么区别呢?其实这两个没有太大的区别,唯一一个区别就是说,“甚深法界”是从见解的角度讲空性,而“般若三昧”主要是从禅定修行的角度讲空性。
就如同定和慧,这两个在《坛经》里面是不会分的,大圆满也不会分的,大手印在很多时候也是不分的,定和慧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讲的同一个东西。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想进入“甚深法界”,那就要从智慧、证悟的角度讲;如果你想进入“般若三昧”,那就要从禅定的角度讲。
也就是说,修空性,前面讲修证悟空性的见解,后面讲修证悟空性的禅定。只有这个区别,也就是第一个是见解,第二个是禅定。当然,这个禅定不是四禅八定的禅定,而是禅宗讲的证悟空性的禅定,只有这个差别,没有别的差别了。
“直修般若波罗蜜行”,如果你想证悟空性进入法界,如果你想修证悟空性的禅定,那么你就修“般若波罗蜜”就可以了。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入般若三昧者,直修般若波罗蜜行。但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即得见性,入般若三昧】
“但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即得见性”,就是说,让我们去学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宗宝版里面讲的更加的清楚一点(师指手中书):
“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就是说,需要修或者是必须修般若空性。
两个版本在这里有一点不同:敦煌版里面就是说“直修般若波罗蜜行”,用的是“直修”一词;而宗宝版里面讲的是“须修般若行”,用的是“须修”一词。
然后(师指手中书):
“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这是宗宝版讲的,让我们去学习《金刚经》,这个“诵”主要是说和念的意思;但是也不仅仅是念,还要持它的文字、持它的内容。
敦煌版用的是“但持”,宗宝版用的是“持诵”,这个“持”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平时在密宗里面讲持明,持明是什么呢?明,就是我们的心的本性;持,是什么呢?并不是去念这些文字,持就是,证悟了以后,才能够去持这个觉悟的智慧。
那么持明和持《金刚经》都是一样的,就是让我们去学习,以闻、思、修的方式去“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即得见性”,用这样的方法去学习修行《金刚经》,然后就可以“见性”了。我们可以见到本性,即明心“见性”了。
“入般若三昧”,我们也可以进入“般若三昧”。
前句讲见解,如果我们学习《金刚经》,以闻、思、修去持《金刚经》的话,第一个我们可以证悟,“见性”就是证悟;第二个我们也可以修禅定,这两个都可以,见和修都可以的。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入般若三昧者,直修般若波罗蜜行。但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即得见性,入般若三昧。当知此人功德无量,经中分明赞叹,不能具说。】
“当知此人功德无量”,这个人的功德是无量的。
“经中分明赞叹”,就是说,这个人功德无量,在《金刚经》中,佛非常清楚地赞叹了。赞叹什么呢?赞叹了学《金刚经》、诵《金刚经》、修《金刚经》的功德。
“不能具说”,就是说,在这个地方不细微地、不展开地讲,大家可以看《金刚经》。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此是最上乘法,为大智上根人说。】
“此是最上乘法”,《坛经》里面有些时候讲四乘,密宗里面有些时候也就讲四乘。
平时我们讲的是三乘,即人天乘、小乘、大乘;或者如果不讲人天乘的话,就把小乘佛教分两个,即声闻乘、缘觉乘,然后就是大乘,共三乘。
这样的三乘,再加一个第四乘,就是最上乘法。在密宗里面,第四乘就是密法。
《坛经》这里不一定指的是密法,但内容上是一样的,它讲的是禅宗,或者是说显宗里面讲如来藏的部分,把这部分叫作最上乘法。
这个最上乘法,除了讲如来藏的部分以外,还包括禅宗非常独特的方法。我们曾经也讲过很多次,对于禅宗的方法,在一般的显宗里面是不会有的,它确实非常接近密法,甚至我们有些时候认为,它就是密法大手印的一部分。
“为大智上根人说”,这个禅宗《坛经》的内容,给谁讲呢?针对谁讲呢?就是对大智慧的人、上根的人,才能够讲。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此是最上乘法,为大智上根人说。小根智人若闻法,心不生信。】
“小根智人若闻法”,如果是小根机的、没有大智慧的人,听闻了《六祖坛经》。
“心不生信”,他们听了以后,心里不会生起信心,生不起信心。
这个宗宝版和其他的版本,(师指手中书)讲得是“心生不信”,与敦煌版有一点点不一样,字有一点点不一样。
大家要知道,“心不生信”和“心生不信”,这两个是不一样的,怎么不一样呢?
“心不生信”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给你讲了以后,你心里生不起什么信心,这种后果不太严重。比如说,给你讲:烦恼即是菩提,我们的烦恼就是菩提,我们的心就是佛的心、跟佛的智慧没有什么区别。你听了以后,“心不生信”,你不相信,但也只是不相信而已。“心不生信”,就是没有生起信心,后果不太严重。
而其他版本讲的比“心不生信”严重一些,是“心生不信”,就是已经产生了邪见,完全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怎么可能烦恼是菩提呢?怎么可能我们的心的本性是佛性呢?怎么可能呢?这样叫作“不信”,或者再严重一点的话,就是邪见。“心生不信”,就是心生邪见。
敦煌版说得没有那么严重,只是“心不生信”,心里不相信,不能生起信心。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此是最上乘法,为大智上根人说。小根智人若闻法,心不生信。何以故?譬如大龙,若下大雨,雨于阎浮提,如漂草叶;】
“何以故”,他为什么不相信呢?这里有一个比喻。
“譬如大龙,若下大雨”,下雨的时候。
这是过去传统的说法,并不是说,所有的下雨,都是龙王降的雨。有些时候是因为龙王高兴,所以会下雨;有些时候比较瑞相的、吉祥的、特殊的情况下,龙王也会降雨,佛经里面有这些说法。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下雨、所有的雨水都是龙王所为,有些是,有些不是。
“雨于阎浮提” ,这个雨下到什么地方呢? 这个大雨下在人间陆地上。“阎浮提”就是人间,这里指的是人间陆地,不是人间海洋。
“如漂草叶”,就是说,大雨下在陆地上就成了洪水,很多东西像草和树木的叶子一样,都被洪水冲走了。
这个地方,各版本之间有一点点不一样,在宗宝本还有很多其他的版本里面,多了几个字,(师指手中书)就是说:
“譬如大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其中的“城邑”是什么呢?就是外面有城墙的城镇,古代的城镇就叫作“城邑”;“聚落”就是没有围墙的一般的村庄,叫作“聚落”。
不管是城镇也好,还是村落也好,在下大雨的时候,都会“悉皆漂流”,都会被冲走的,“如漂枣叶”,就是像草叶一样都会被冲走的。
如果大雨下在陆地的话,就会这样子,发生这样的情况。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此是最上乘法,为大智上根人说。小根智人若闻法,心不生信。何以故?譬如大龙,若下大雨,雨于阎浮提,如漂草叶;若下大雨,雨于大海,不增不减。】
“若下大雨,雨于大海”,如果这个雨不是下在陆地上,而是下在大海里面,那么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呢?
“不增不减”,六祖说什么也不会发生。如果大雨下在大海里面,比如下在大西洋、太平洋,那么海水不会增长,也不会减少,就是“不增不减”。
下同样的大雨,分别落在陆地上和大海里,结果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比喻,六祖想说什么呢?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此是最上乘法,为大智上根人说。小根智人若闻法,心不生信。何以故?譬如大龙,若下大雨,雨于阎浮提,如漂草叶;若下大雨,雨于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者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
“若大乘者闻说《金刚经》”,如果是前面讲的大乘根机、上等根机的人,听了《金刚经》。
“心开悟解”,心打开了,他开悟了、解脱了。
“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每一个人的本性中都有般若智慧,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的,他就会证悟自己的心的本性。
“自用智慧观照”,上等根机的人,听了《金刚经》以后,他就会用自己的智慧观照。
“不假文字”,听了《金刚经》以后,他自己证悟了,不靠文字,不需要这些文字。
就像雨下在大海 “不增不减”一样,对于上等根机的人,他听了《金刚经》,自己就证悟了,证悟了以后,观照到智慧也是“不增不减”的。
智慧本身就是存在的,只不过我们没有发现而已,实际上它永远都存在,一直是“不增不减”的。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譬如其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王于江海中,将身引此水,】
“譬如其雨水,不从天有”,这里的“不从天有”,在最早敦煌版的原本、一千多年前手抄的版本里面,说的是“不从无有”;在敦煌的其他版本里面,也有说是“不从天有”。一个是“无”,一个是“天”。
{ 注:根据《敦煌坛经校译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李申校译,方广锠简注,中华书局,2018年7月第一版。(简称李本)
1923年日本学者矢庆辉氏在伦敦大英博物馆、斯坦因从中国掠走的敦煌文献中、发现的《坛经》写本,是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坛经》版本,简称斯本。
在斯本中,是:譬如其雨水,不从无有,元是龙王于江海中。}
应该是“天”,“不从无有”是不对的,“不从天有”是对的。
“不从天有”的意思是什么呢?雨水本来不在天上。
“元是龙王于江海中,将身引此水”,本是龙王从海洋、河水当中取水,然后在空中洒给人间。
我刚才讲的,有些瑞相、特别吉祥的殊胜时候,龙王确实会降雨。但平时的雨水,只是一种自然的现象。我们不能以为,所有的雨水都是龙王降雨,这也不是佛经的意思。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譬如其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王于江海中,将身引此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无情,悉皆蒙润。诸水众流却入大海,海纳众水,合为一体。】
“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无情”,“有情”就是人、动物这些了;“无情”就是前面讲的草木。
“悉皆蒙润”,他们都能够蒙受雨水的滋润。这是龙王的意思,它从海洋和江河里面取水,然后洒在大地上,就是让所有的有情、无情都能够接受到雨水的滋润。
“诸水众流却入大海”,最后所有的这些水又汇成河流,归入了大海。
“海纳众水,合为一体”,最后就是这样子了,所有的这些水,回归了海洋,与海水融为一体了。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譬如其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王于江海中,将身引此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无情,悉皆蒙润。诸水众流却入大海,海纳众水,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就是说,我们原有的佛性,它就像海洋一样;
我们通过闻、思、修所获得的智慧,就是龙王从河流和海洋里面取了水,再洒在人间陆地上,又汇成河流一样;
最后陆地上的河流,都回归了海洋,跟海水融为一体。同样的,我们现在通过闻、思、修所得到的智慧,最后就跟我们原有的、原本的佛性融为一体。
在密法、大圆满里面,这叫作母光明和子光明。
母光明就是我们原有的智慧,心的本性。由于它本身就是存在的,本性就是光明的,所以叫作母光明。
我们通过闻、思、修所获得的智慧、开悟,就叫作子光明。
我们现在打坐的时候,是可以分清楚母光明和子光明的;等修到一定的时候,证悟的时候、成就的时候,母光明和子光明就分不开了,母子结合、融为一体、无二无别;最后成佛的时候,母光明和子光明彻底地融为了一体。
我们成佛之前,打坐的时候,进入了光明阶段的禅定,就是母子一味、融为一体的状态,没有母和子的分别;但是当我们从禅定当中出来,回到现实生活的时候,就有了母子光明的分别。
实际上,母光明和子光明,本质就是融为一体的,这也是我们追求的效果。
我刚才也讲过了,我们现在从闻、思、修中获得的智慧,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是用来看我们自己的心的本性的。
我们刚才不是讲过吗?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根本看不到心的本性,因为它们本来只是用来看外境的,不能用来观察自己内心的,所以它们是看不到的。
那么六根中剩下的只有意识了,但是我们现在的意识,只能看到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各种各样情绪、念头的表面现象,根本没有办法看到很深层面的心的本性。
这个时候,我们用表面意识看不到深层面的东西,就要通过闻、思、修把意识当中的智慧提炼出来。
提炼出来的智慧就叫作子光明,用这个子光明再去看母光明的时候,就能看到心的本性了;也就证悟了,在证悟的境界中,母光明和子光明融为一体。
因为我们的修行毕竟还没有达到最后母子融为一体的境界,所以我们从禅定当中出来的时候,还是有母和子的分别;只有进入禅定的时候,母子才没有分别。
六祖惠能大师虽然没有用母光明、子光明这样子的词,但是实际上他就在讲这些内容。
我们作为一个修行人,作为一个大圆满的修行人、大手印的修行人,或者是作为一个禅宗的修行人,都应该知道这些内容。
对于证悟的人,或者是对般若禅修非常了解的人,他们对于这些内容,都理解得很清楚。
如果我们还不了解,那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证悟,或者是不了解这些修行的方法。
“亦复如是”,子光明和母光明也是这样子了。
音像来源:慧灯之光网站 ; 文字来源:自主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