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备忘录6课1暇满难得
《前行备忘录》【第六课/第一节】
顶礼三宝!愿充满虚空之际有情父母脱离六趣痛苦及痛苦之因,当证一切种智大觉果位,故听闻无上密法《前行备忘录》而发心。
共同要义
1、强调发心重要
我们这两天所传讲的《前行备忘录》,以上已经传授了很多关于修法前的一些基础关要,比如出离心和菩提心,还有意乐方面的三种发心——恶念发心、无记发心和善念发心,对于前面所传的这两种发心,即恶念发心和无记之念发心必须要通达。当我们平常行持善法之前,必须铭记需谨慎观察意乐为妙。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曰:“当今我等已具备这么好的缘起之下,切勿无义虚度人生,当作清净究竟意乐为妙。”此中所传讲的一切,都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发心是非常重要的,若要是不具备一个很好的发心,即便当时我们所行持的法为远道法相乘、近道金刚乘,乃至捷径道光明大圆满,也非成为迅速成办解脱之因,就是意乐发心并没有调正的缘故所致,所以发心非常重要。
2、强调禅定细致
在平常具备如是般基础之下,我们主要修持禅定,因此在修持禅定之上要更加细致一些。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曰:“不管修学上师瑜伽导修乃至从事一切善法,若想今生成办解脱必须具备四个缘起——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善巧运用及清净之传承。”我们平时在行持善法时,时时要反观自己的内心,看看这四种缘起是否具备。为什么我们要依这四种缘起成办解脱呢?历代传承祖师依这四种缘起而成办解脱了,我们作为后一代弟子必须要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足迹——这四种缘起而如是造行,所以绝不能轻视。平常在行持方便之中,我们需要多观待一些,至于智慧方面那就更不用谈了,我们所修的直断与顿超都是树立在智慧之上,也就是禅定之上,所以,在修学禅定方面应该要细致一点。
3、外器与禅定
今天喇嘛仁波切所传讲的《如意宝藏论》的内容,是外器与内情(有情众生)是怎么寂灭和消失的。在讲解外器如何消失时,上师一直在讲,我们本身具有的传承若要具有一些过失的话,外面的显相就会产生这样的一些缘起,内、外的缘起必须得一致。
(1)初禅
初禅以下为什么会被火灭尽呢?就是说在初禅的时候,由于当时的心及心所法的这种感受,如火一般,因此它就会被火消尽。那现前我们反观自己在行持禅定时,心及心所法的感受是否如同火一般炽盛?现前不是有很多行持禅定者,乃至行持善法者,天天都在讲解一些感受吗?所谓的感受仍旧在心及心所法之中,并没有离开过他的感受。也就是说,若仅仅为了感觉、感受而成办三摩地者,那也会如同外器在成住灭空当中般被毁灭掉。
初禅之下是以火灭掉一切的,为什么它可以被火消尽呢?就是因为在行持禅定的过程中,他的这种禅定仍旧具有心及心所法的感受,像火一般炽盛,说白了就是我们平常在行持善法的时候,时时都去寻找一种感觉。不是很多人都在说吗?他平常行持三摩地的时候,感觉有多么强烈,若要是仅仅为了感觉的话,说明你的禅定仍旧具有一定的过失和障碍。所以,四大为什么能消尽这样的禅定?就说明我们的禅定并不是出世间禅定,还具备当前这样的过失,反观自己的内心是否也是这样。
我们平常在听历代传承祖师的传记时,就知道历代传承祖师被火烧不尽,为什么呢?因为他在行持三摩地的时候,心与心所法之感受已经消尽,他绝不会在行持善法的过程当中去树立一种感觉。若要是趋于这么一种受的话,那即便当时的禅定站在自己的立场之中,感觉有多么丰富,实际当中仍旧是一种过失。外器如是消尽的缘故,说明当时他的禅定还具有如是般之过失。那我们现前反观自己的内心,当我们行持善法的过程当中,是否时时也在追求一种感觉?在依止导师的时候,导师的功德是否为圆满,是否凭借自己的感觉来抉择这位导师的功德?感觉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刚刚已经说过,初禅以下就是由于感觉如火一般太炽盛的缘故,所以在地球灭尽的时候,这种地方的外器乃至众生被火消尽,原因即在此上。往昔米拉日巴乃至历代很多高僧大德,即便用火烧也烧不尽,因为他所行持的三摩地已经超越了这个范畴。那现前我们反观自己的内心,我们在行持善法、寻找导师乃至行持三摩地的时候,是否也在寻找一种感觉?若要是仅仅是一种感觉,说明我们的修法仍旧有一定的过错。
之前在汉地的时候,也有不少的居士问过我,说他平常眼前可以看见各式各样的光,乃至文武坛城及各式各样的本尊,这是否说明他的功德很大?我当时半开玩笑半真实地说:“若要是真立一种功德的话,那只能说你的眼睛非常好,还能看得见外境。”光看见一个光、一个本尊,就代表你的禅定很高吗?功德很大吗?不一定,因为我们修过大圆胜慧的弟子们都知道,所谓的显相有很多种,有邪魔加持的显现,以及你的根机若很好,也会呈现如是般之显相,但这些并不代表你的禅定增上乃至功德有多高,时时要铭记心中,有境不代表功德。当然有见解的时候,有功德也很正常,所以时时要反观自己的内心。
我们这两天所传讲的一切法,不就是在讲解如何调伏自己的内心吗?初次开始讲解这部教言之时,堪布昂琼曰,如何调伏自己的内心,如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曰:“自净其意,此乃佛教。”此即为佛教的宗旨。佛法虽然具有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门,但其核心都是为调伏自己的内心,诸导师们在各自的经典当中,也并没有传授过说“改造身语,即为佛教”这样的一种教诫,因此,我们应遵照教言如是行持,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为妙。
刚刚已经说过,初禅以下为什么会被火烧尽,原因就在此上。因为他在禅定的过程当中,时时在寻找一种感觉,对感觉的执著非常强烈。现前有很多修持禅定的弟子,不也这么认为吗?当他开始进入禅定的时候,说禅定一下就融入到一种说不出来的清明状态之中,甚至当下就像脱落和爆炸一般,落到一种说不出来的境界。要不是一种乐,要不是一种明,要不是一种无念状态等等。若要是出现这样的显现,当然是见解增长的过程,因为我们初次开始进入佛门,寻求的是般若波罗蜜智慧到达彼岸,但是现前在此岸要到达彼岸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寻找一艘船。这个船如同我们现前所行持的妙法一般,必须要有一个开船的人,他以前已经从这个大海穿越过到达过彼岸,因此对大海的状况很熟悉,知道什么时候适合走,什么时候适合停止,这个向导必须得知道,这个向导,如同我们所依止的导师一般。想要到达智慧彼岸,必须要具备众多条件方能成就,不是说我想到达彼岸就能到达彼岸,不是这么容易的事情。因此,要想成办这样的见解,时时要观待自己的内心为妙。
所谓这样的禅定,是一种过失,是否是这样的呢?当前常在亚青寺居留的弟子,我们时时都在教诫不能执著、不能执著,漂泊轮回的根本即为执著。如帝洛巴为那若巴尊者所讲:“显现不缚执著缚,断除执著那若巴。”并没有说显现束缚轮回,并没有这么传授。就是说时时要反观自己的内心,不管在行持善法的过程当中有什么样的瑞相,即便在晚上做梦的时候显现了可能是功德的瑞相,但是对他产生执著的时候,后面的执著已经把前面的功德掩盖,形成过失。执著本身是漂泊轮回的根本,前面虽然为功德,功德和过失只有一线之隔,当我们此时对呈现的瑞相乃至各式各样的境界不去执著的时候,他就是迅速成办解脱之机会;对他产生执著的时候,就是漂泊轮回之根本,因此,时时要铭记这一点。
当我们在行持善法的过程当中,很多人都说,我们现前并没有遵照生圆次第般,平常以戏论作为修法之重点。为什么在调伏内心的过程当中,自己身上有那么多的感觉呢?天天都在讲解,心身是连接性的,这个缘起并没有颠倒,所以当我们在调伏内心的同时,身体也出现好坏不同的感觉,这是非常正常的。但是,现前我们唯一要做到的是什么呢?就如同密宗自宗所传讲的修行般,时时要站在三不动摇修法之中行持善法——身不动摇稳如大山、五根不动摇清如大海、意识不动摇净如虚空。那么,反观自己平常行持三摩地的时候,是否能做到这一点?若要不是这样,仅仅依靠当时的这种境界而执著的话,即便当时的这种感觉有多么强烈,即便你已经具备少许他心通等功德,但也起不了丝毫之作用。因为邪魔加持显现时,也能具备一些他心通,他心通并不代表是出世间的唯一功德,时时要铭记这一点。所以说,初禅以下由于具备如是显现的缘故,在外器消尽的时候它就会消尽。那现前反观我们的禅定,当我们对禅定有这种执著的时候,那就说明我们这种禅定,还是会被四大灭尽,此即说明我们的禅定并不可靠,这就是初禅。
(2)二禅
二禅之下,说是被水淹没。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二禅的时候,禅定已经不可思议,但是仍旧还有一些欢和乐的感受,如同甘露水一般坚强,就像水一般。指的是什么呢?当我们行持三摩地到一定的时候,不管是身还是心都会达到一种轻安的感受,若要对这种轻安、这种乐产生执著的话,那么在外器消尽的时候,二禅以下会被水淹没,原因就在此上。当我们的禅定仍旧具备这种执著的时候,就说明这种禅定也不可靠、不坚固,还是会被四大毁灭。所以,很多人都说自己的禅定并不可靠,临时虽然可以压制烦恼,但是因缘和合的时候,烦恼无法消尽。这又是什么原因?说明你的禅定仍旧有一定的过错和漏洞,所以要记住,二禅以下由于具备这种执著的缘故而形成这样过失。
(3)三禅
三禅以下,被风完全消尽。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三禅的时候,像呼吸的这个气,这种飘动的气就像风一般粗糙,飘动识聚的力量非常强烈,所以我们在修持上师瑜伽导修乃至直断与顿超的时候,不都在讲解持风吗?什么叫做风,什么叫做气呢?飘动一切妄念的力量就叫做气,也叫做风。三禅的时候,虽然禅定的境界已经很高,但是由于这种气飘动的力量,如同所刮的风一般炽盛,因此三禅之下被风消尽的原因就在此上。那么,现前反观我们平常在行持三摩地的时候,你的气调得如何呢?可能有些说,平常把口张开,会觉得口干舌燥,所以不喜欢这样打坐。若顺着自己的喜欢去打坐,绝不叫做依教奉行。我们现前在行持这些善法的过程当中,必须要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可能有时候与我们自己的习气和烦恼不相适应,像我们早上喜欢睡懒觉,但我们不能睡要强制自己起来;平常我们心很散乱,但在行持善法过程当中要时时护持正念;平常我们习惯于把口闭上,但当我们持风的过程当中,还是要稍许张开。这些绝不能顺着自己的习气和烦恼漂泊,修行当然是一门苦行。当我们在修法的过程当中,持风非常重要,若不能把这个气调伏得非常好的话,那么在行持三摩地的过程中,临时虽然已经压制烦恼,但因为这个飘动的气仍旧存在的缘故,当因缘和合的时候,粗大的妄念仍旧会呈现。在顿超的时候,光明境界为什么一直飘动,就是由于这个气没有摄持好的原因所致。现前很多在修顿超的弟子都说,在座上乃至座下所呈现的一些相,比如说像金刚链圆空光等等,现前仍旧飘动,这又是什么原因?就是气没有调好的原因,也就是说,在行持三摩地,修学上师瑜伽、直断乃至顿超时,持气非常重要。
在三禅的时候,由于这个气没有调好的原因,因为这个气是飘动一切识聚之力量,所以临时没有产生识聚时还好,但是若具备这个气的话,因缘和合的时候,它决定会飘出更粗糙的一些分别念来。就像我们平常所举的例子一般,当一个盲人的马不受约束在各处随意蹓跶的时候,可能就会遇上没有脚的人,而创造各式各样的识聚出来。所以要记住,现前从三禅以下都具有一些过失。当今我们行持三摩地的时候,是否具有同样的过失?若具备的话,那只能说明我们的禅定并不可靠,仍旧会被四大毁灭。即便临时可以压制烦恼,自己感觉有多舒服,但是离解脱还是极其遥远。
我们行持的三摩地,并不仅仅是为了什么样的感觉而行持,而是为了成办解脱。那么就是说,与解脱无关的事情,即便临时觉得有多么舒畅,也没有多大的意义。要记住这一点。
(4)四禅
那四禅以下为什么不能灭尽呢?因为在四禅的时候,已经没有伺察意所成的心及心所法的粗念。在第四禅当中,比如说当我们在行持三摩地的时候,它不会对身或者是心乃至显现出来的感觉去取受,就是说对受的这个境界,执著不会有那么强。第一、已经远离这种受的执著;第二、已经远离感受禅定的贪念。
我们当今行持禅定的时候,总有一种我的禅定是一种明空不二,或者是清明之状态。谁在感受呢?说这是大悲周遍之力、妙力在感受。当然有些很狂妄,难道大悲周遍之力还有一个所感受的境和能感受的念吗?若要是具备能所二取的话,那只不过是给他起了个大悲周遍的名字,实际当中仍旧是意识,并不叫做妙力。反观我们平常所行持的禅定,是否有这样的感觉?以前如来芽尊者在幽静山林当中闭关修顿超,有天早上在他出门的时候,太阳光非常强烈。由于太阳光照射的一种缘,突然间呈现出拉萨的整个场景,当时尊者一祈祷上师就闷厥过去了。过一段时间醒来,显现的场景已经消尽,就又回到自己打坐的地方开始打坐,但就完全不会打坐了。因为前面打坐的时候,会有一种体会禅定的这种受,感觉到明空不二,能安住在清明状态中的这样的一种受,但是当后面闷厥起来再开始打坐的时候,完全没有一个感受,说自己的禅定是这样的或者那样的。当时尊者就这样修行了几天,当时他母亲身体非常不好,所以他就想回去见见母亲,恰好他上师当时的住处处在沿途之中。尊者见到自己的导师后,就把自己这两天修行的经验告诉了导师,导师非常高兴说:“我不知道你的智慧有这么高,若你能在我身边再多住一段时间的话,你将会成为雪域高地第一善知识。”就是说,后面的这个境界就是开悟。
那现前反观我们在行持禅定的时候,是否还需要落到一种之前有过的感觉当中?虽然说没有,那先问问,比如你今天在外面懈怠的时间很长,再回去打坐的时候,能当下护持前两天的那种状态吗?我想很难,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进入这么一个状态。有一个状态的时候,必然会有一个受字,那这个受当然不是真正的禅定。但是又要记住,初次开始行持禅定的时候,这个受字是具有的,但不要把它当作了义之禅定。
这就是刚刚所说的,在四禅当中具备有圣地,也就是有圣者。圣者的禅定就具备有这种功德,就是说无有感受禅定之贪念,也没有飘动心之形象,就是没有飘动一切识聚的这个风和气,已经调得非常柔软,没有很粗糙的气。由于不具备这三种缘起,三种过失的缘故,所以四禅圣地不会被四大毁灭,原因就在此上。
4、反观自身禅定
我们先不讲解外境,先看看自己的内心,当我们在行持善法的过程当中,在行持三摩地的时候,我们的禅定若仍旧具有以上的这些过失,那只能说明我们的禅定并不坚固。所以,讲解这些原因在何处呢?因为虽然我们现前所讲解的是刻意改造的一种法,靠戏论来树立无戏论之见解,但平常我们也在树立无戏论之禅定。有时候不也稍许传讲一些,乃至也印证一下。
我们在行持三摩地的过程当中,若要是进入到一种过失的话,应该把它纠正过来,这样的话,才会更好地进入到正道之中。禅定是一种可以迅速成办见解的力量,但若要是不知道如何行持的话,就会如同萨迦班智达所言,“当今很多修学大手印者,多数堕入旁生道”,就是指的这一点。禅定的功德不可思议,但若要是不会修学的话,他的过失也极大,这就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
尤其在行持这种三摩地的时候,时时要铭记心中,圆满次第道绝不能轻视。我们天天都在传讲无垢光尊者的教言,“自心与法不相融契,则无法调顺烦恼怨敌”,就是讲解法与根机要相应。我等历代传承祖师为后一代弟子传讲,从因地成办果位的整个过程,如《上师瑜伽导修》讲解内、外、密三种上师相应法;调伏烦恼讲解剖析、直视、安住三种调伏妄念;在讲解五道十地时仍旧讲解这个过程;即便是顿超也讲解法性现前相、觉悟增长相、明智如量相、法性灭尽地四相,也是在讲解一个圆满次第道。即便是汉传佛教,像净土的话讲解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禅宗讲解文字、观照和实相三种般若,都有一个圆满次第道。因此,时时要根据个人的根机和自己的心行持相应的法,这才是最关键和最重要的,要不即便我们高攀多么深奥的法,由于与根机不相应的缘故,可能也无法调伏烦恼,见解不会增长。所以,这一点时时要铭记心中。
刚才在讲解这三种禅定过失时,可能有些会觉得自己平常的禅定仍旧有这样的一种过错,比如像初禅般,还是有这个受字——心与心所之受像火一般炽盛,虽然没有那么严重,但是仍旧有一些;第二禅当中的欢和乐还是具有的;第三禅当中,由于没有调好这个气的缘故,有时候妄念仍旧那么炽盛。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我们在行持善法时,一些调顺烦恼的方便还没有到位。难道没有讲吗?讲了,以前讲过,剖析调伏妄念,作为初次开始进入佛门乃至现前的烦恼调伏,那现前是在以剖析调伏妄念而调顺烦恼吗?可能有些还在高攀,剖析调伏妄念早已经搁置一旁,在树立直视调伏妄念和安住调伏妄念。若具备如是般之见地,那当然可以,若不具有的话,剖析调伏妄念绝不能搁置一旁。尤其在调顺烦恼的过程当中,天天都在传讲,调顺烦恼的方便必须要灵活一些,绝不要变成一种死教条,烦恼粗的时候用这种方式,细的时候也用这种方式,没有烦恼的时候也如是调伏,这种调伏方法太过于死板、不灵活。所以,对于见解增长、消尽烦恼的力度之上,可能不会很强。因此,刚刚所传讲的这些禅定,都要回去了解一下,看看自己的禅定是否有这方面的过失?若具有的话,外器为什么会消尽,是由于当时禅定不圆满的原因所致,若要是禅定都已经达到四禅以上——圣者之境界的话,他外在缘起一切形象永远都不会被摧毁。所以,内外的缘起是一致的,应该要记住这些道理。
5、发心不普遍
昨天我们所传讲的主要是以发心为主,但开个玩笑,昨天我们在讲解念恩的时候,很多人都已经生起慈悲心了,但是否又丢失了另一个法——出离心哪?可能这是我开的玩笑,就是说,我们在行持善法的过程当中,不能得到一个丢一个。像昨天在讲母亲的恩德期间,非常想母亲,是否下午心绪就有一点飘动,想回去看母亲了?那这样一来,我想就像刚刚开的玩笑一般,慈悲心我们已经得到了,但是丢了另一个法——出离心。那这种行持善法,可就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我们当今念恩的目的,就是现前行持善法是为了让这些母亲获得永恒不变的快乐,我们的母亲时时都期盼着这件事情的发生。比如现前不是看到很多老年人,手里拄着拐杖,也在外面捡一些空瓶等去卖挣点钱,挣了钱买些吃的、穿的,说来说去,还是在追求快乐,那当前我们所行持的一切善法,就是为了令一切众生消尽烦恼来成办永恒不变的快乐。
但是由于母亲自己智慧不够的原因,即便去追求快乐,也只能追求一些暂时之快乐,并不能知道我们所理解的这种永恒不变的快乐,所以我们现前应该站在这么一个立场之中去报恩。不是说一念及母亲之恩,所以晚上一直都在想怎么办呢?不然先回去看看母亲吧。像有些以前对母亲不好的人,会怀疑之前自己是不是疯了,为什么不对母亲好点,算了,明天还是先回去看看母亲。这种行为当然说明慈悲心有所增长,但出离心已经丢掉。就像汉地赵本山的一个小品,小品中开玩笑的说,有人到精神病院去讲课,最后精神病院里的病人都好了,但大夫疯了。我们可不能这样,不能说慈悲心得到了,但是出离心没了,只是得一个丢一个,绝不能这样。
像昨天所传讲的这些都非常重要。我们这两天一直都在传讲,往昔我们在讲菩提心的时候,也不能叫做完全走个过程,但实际上只有一两句文字,就是说“愿救度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一切父母,均能获得佛果”。但是光凭这一点,在内心当中的感受是非常强烈的吗?可能有些会非常强烈,由于长时间修菩提心的缘故。但是长时间不修持菩提心的弟子,这种菩提心只是走一个过程,我们为了把这种过程转变成一种很深的感受,就要把昨天所传讲的仁增晋美林巴的因果五法——知母、念恩、报恩、起慈悲心、救度众生的这五个步骤好好地去修持,绝不能轻视,时时都得观想。昨天以上已经讲完,知道自己的母亲并且时时去忆念母亲的恩德。
来源:微信公号囊加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