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坛经(慈)坐禅品10[1-3]
慧灯之光《六祖坛经》释义10,坐禅品2,20191021
各位佛友,大家晚上好,首先请大家发菩提心。我们现在开始讲课,讲课之前请大家发菩提心。
每天、每一次讲课的时候,都要提醒大家发菩提心,因为发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
作为大乘佛教的修行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的话,在修行大乘佛教的道路上,就等于什么都没有修。所以,首先必须要有菩提心。
什么叫作菩提心?大家已经非常清楚了,因为我们每天都在讲。简单地说,就是发自内心地想让天下所有众生离苦得乐;为了能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我们下定决心先要成佛。就这么简单,就这么两句话,这两句话就是菩提心。
对于发菩提心,说难,不是很难;说很简单,也没有那么简单。实际上也是很难的,只要我们能够往这方面努力,应该说也不难。大家都会有菩提心的、一定会有的,一定要努力,这特别地重要。
修菩提心,不仅仅在我们的修行方面很重要,在生活、以及人生的各个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现在不开心的、不幸福的、不快乐的事情、因素,有太多太多太多。比如说,很多人认为,只要有钱了、生活问题解决了,就会幸福的、就会快乐的。
当然生活问题解决了以后,肯定会有一定的安全感,和幸福快乐的感觉,这些不能说都没有。但是也不能说,这些问题解决了以后,就没有其他任何问题了,其他问题可能会更多了。
即使很有钱、生活问题都解决了,但是很多人仍然不幸福、不快乐,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如果有菩提心,就真正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也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我们需要有菩提心,在菩提心当中,能够彻底找到为什么要活着的答案,这是特别特别有意义的。
我们一定要发菩提心,为了现世、为了来世;为了自己、为了他人、为了一切众生,一定要发菩提心,这特别特别地重要。
首先我们要发菩提心,接下来我们就开始讲六祖惠能大师《坛经》的第五品《坐禅品》的下半部分。《坐禅品》的上半部分,我们昨天第九堂课已经讲过了,今天讲剩下的内容。
首先要说一下,我们昨天第九堂课讲的“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言不动”三个要点,对于一个真正想修行的人来说,是特别特别有意义的。
对于比较偏重于理论、想学很多很多佛教理论,又不太注重实修的佛教徒来说,这三句话不是那么重要,因为里面没有太多的理论。
这三句话里面,没有太多的、太复杂的大乘与小乘、唯识与中观等等教派之间不同的观点,没有讲这些内容,所以对不太重视实修的人来说,也许不是很重要。
另外,对于非常重视烧香拜佛,而不重视实修、也不重视理论学习的人来说,这三句话也许更加不重要了。因为烧香拜佛、求人天福报,这三句话完全是可以忽略的、完全是不需要的。没有这三句话,也可以烧香拜佛,也可以达到目标。所以对这些人来说,这也不是很重要。
我们刚刚讲,有些人只懂得学习理论,在理论上特别特别地喜欢、执著,特别地沉迷于佛教各种各样的思想理论。实际上,佛教的唯识、中观等等理论,如果不联系到实修的话,也就是一种哲学,只不过比世俗的、世间的哲学高一个级别而已,实际上也是一种哲学。很多人很喜欢这些理论,很喜欢学习、辩论、写作。对这种人来说,这三句话也许不是很重要的,因为里面没有太多太多逻辑、哲学的思想。
如果是一个修行人的话,那么这三句话真的是非常非常地重要,大家一定要反复反复地去看这三句话,要去思考这三句话的内容,特别地重要。
昨天第九堂课我们讲过了,第一句就是不要去看心。
看自己的心,如果突破不了心,就会一直停留在心的层面;如果突破了心,就能看到心后的智慧,即佛的智慧。没有证悟的人的心,还不是佛性。
我们修出离心、修菩提心,还有修四禅八定,实际上,都是在看心。出离心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它也是一种念头;刚刚我们讲过了,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它也是一种念头;四禅八定的这种禅定,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讲,也是特别重要的,但它也是停留在心的层面,没有达到智慧的层面。从禅宗的角度讲,这些都是停留在心的层面上。
如果没有突破心的层面的话,六祖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心不就是念头吗?所有的念头,无论是善的、恶的或者其他的念头,各种各样的念头,都是妄想、妄念,而所有的妄念都是如幻的、不真实的。
我们本来就是因为无明、没有智慧,才轮回的,那么现在开始修的时候、好不容易有了修行机会的时候,如果只能停留在心的层面上,一直都突破不了,就更加遗憾了。
我们在开始的时候,需要看自己的心、观心、观照心,这是过渡的方法而已、暂时的方法而已,通过这种方法一定要突破心的层面,这点特别重要。
昨天第九堂课讲的不动,以前也讲过很多很多很多遍了。很多人以为,心静下来就可以了,心静下来、没有杂念、没有念头,这就是禅定、这就是修行,安住在这种平静中。
很多人认为这就是修行,这已经很不错了,当然这也确实不错了。因为刚刚开始修行的时候,连心都静不下来,做不到心静下来,更何况突破呢?所以心能静下来,当然可以说是一种禅定。
从禅宗高标准角度讲的话,虽然心很平静,但是这种平静也是心,不是智慧。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呢?是智慧,而不是心、不是念头,为什么呢?因为只有智慧才能够断除无明,我们断除无明需要智慧。
这是第三句讲的不动,那么第二句讲的是不要去看净,就是不要去贴标签。
打坐的时候,稍微有了一点点的感觉,自己立即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这是佛性”、“这是光明”、“这是空性”、“这是大圆满”等等。这些标签都是自己贴的,实际上不一定是光明、实际上不一定是佛性。自己认为是佛性,这本身就是念头。
“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言不动”三句话,对于修行人来说,特别地重要。修行的时候,一定要远离这三种误区。
我们打坐的时候,要不认为心静下来,就可以了;要不稍微有了一点点感觉,就认为“这是光明”、“这是佛性”等等,所以了解这三种误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
好,以上是昨天第九堂课讲的内容,我今天又重复了一遍。接下来讲今天的内容,今天的内容也是讲禅定的方法。
【《六祖坛经》释义 坐禅品
此法门中,】
“此法门中”,就是禅宗的禅定。我们昨天也讲过了,惠能大师在很多地方都讲“此法门”。
对于戒、定、慧或者六波罗蜜多等等名词,禅宗有自己定义的戒、定、慧和六波罗蜜多。禅宗讲的戒、定、慧,跟普通佛经讲的戒、定、慧,有一点点不一样;禅宗讲的六波罗蜜多,跟普通显宗讲的六波罗蜜多,也有一点点不一样。
所以惠能大师经常讲“此法门”,意思就是说,这种说法是禅宗的说法,比如说,这是禅宗戒、定、慧的见解,并不是所有大乘佛教戒、定、慧的观点,就是这意思。
那么禅宗的观点,是不是佛经里面没有记载呢?当然也不是,佛经里面有记载,但是这些记载跟普通佛经讲的内容是有一点不一样的。
比如说,“戒定慧”中的“戒”是什么呢?我们平时讲的菩萨戒、居士戒,就是“戒”;而禅宗讲的“戒”,是跟证悟有关系。证悟了以后,安住在证悟的境界当中,是没有杀、盗、淫、妄念头的。因为打坐的时候,没有杀、盗、淫、妄的念头,所以打坐本身就是“戒”、打坐就是“戒”、证悟的智慧就是“戒”。
平时我们不是这样子理解的,平时我们认为打坐时候的证悟智慧,是“戒定慧”中的“慧”,而不是“戒”,这是我们普通意义的理解、普通大乘佛教的理解,但是禅宗的理解不是这样的。
虽然禅宗的见解,跟普通佛经讲的不一样,但是,刚才也讲过了,并不是佛经里面没有记载。尤其是大乘佛教《般若经》里讲的六度和三学,在一刹那、一瞬间证悟空性的智慧中,就已经包含了戒定慧;关于六度,也有类似的理解方法,这是很高境界的三学和六度,禅宗就是从这种高度讲的。
《坛经》当中六祖经常讲“此法门”,就是说,这是禅宗法门的观点或者方法,不能代表所有显宗佛经的见解,与它们是不一样的。
甚至在禅宗法门中,神秀大师跟惠能大师的理解也有一点点不一样,比如,在《坛经》后面的第八品《顿渐品》中有记载,有一次神秀大师的一个弟子志诚,到惠能大师座前去听课、听开示。
惠能大师就问他:“你的师父是怎么讲戒、定、慧的?”等等。
志诚就把神秀大师对戒、定、慧的解释方法说了一遍,也就是普通佛经的解释内容,戒是什么呢?诸恶莫作名为戒;慧是什么呢?诸善奉行名为慧;定是什么呢?自净其意名为定,等等。
惠能大师的戒、定、慧见解,全部都是打坐时的境界,在证悟的境界当中,就已经包含了戒、定、慧,既是戒又是定又是慧。
此公案说明,禅宗中的顿门和渐门,对佛经的理解,是有一点点不一样的。
惠能大师经常讲“此法门”,第一点是为了说明,禅宗的很多观念,跟普通显宗的观点是不一样的;第二点是为了说明,顿门、顿教的思想、观点跟渐门也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尽管两者都是禅宗。当然这些不一样的地方,只是过程不一样。虽然顿和渐的过程不一样,但是结果没有什么不一样的。
惠能大师经常说“此法门”,他是在强调自己顿教法门的独特理解方式,就是这个意思。
“此法门中”,昨天是这么讲的,今天开始的时候也这么讲。
【《六祖坛经》释义 坐禅品
此法门中,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切无碍,】
“何名坐禅”,第一是禅宗,第二是禅宗里面的顿教、顿门,它的“坐禅”是什么样子呢?什么叫作“坐禅”?什么叫作打坐呢?
“此法门中,一切无碍”,这里的“一切无碍”,虽然只有四个字,但真的是非常非常核心、非常重要。
“碍”是什么呢?大家都知道,“碍”肯定就是障碍。
障碍是什么呢?什么是障碍呢?障碍有很多,很多人会说,障碍就是修行的违缘。修行道路上的障碍,就同公路上的路障一样,都叫作障碍。
修行的时候,尤其在修空性的时候,障碍是什么呢?障碍就是执著,任何一个执著都是障碍。这在前面提到过,我记得已经提过好几次了。
证悟了以后,心静下来往里一观察,就能体会到,整个的意识、精神、佛性,都是畅通的、畅通无碍的。
畅通无碍的意思就是说,比如,我们站在很高的山顶上,往前一看、目视虚空,虚空当中有什么呢?在我们的视线中,会不会有什么障碍物呢?没有,没有任何的障碍物,我们可以看到无边无际的蓝天、无边无际的虚空。
同样的,证悟的人在打坐的时候,因为内心当中找不到一丁点的执著,所以是无碍的、畅通无碍的。
这种境界,必须要有感觉、必须要有体会,才能够把这“一切无碍”四个字的内容彻底了解;如果自己没有这种体会的话,那么语言上“一切无碍”,也只能这样讲了。
如果有这种体会的话,那么除了“无碍”这两个字以外,其它什么字都不需要了,就能够理解“无碍”的意思;在这种体会当中,已经包含了全部“无碍”的意思,就是这样子的。
当自己没有这种体会的时候,“无碍”就是无障碍了,就这么简单地过去了,根本感觉不到“无碍”的真正含义,这种体会特别重要。
“无碍”这两个字的表达方法,在大圆满里面有专用的术语三虚空,平时在大圆满当中,这个术语经常被用,两个名词的内容是一模一样的。
我们之前也讲过了,在很高的山顶上,视野非常开阔,眼前是无边无际的虚空。在这样的地方打坐,往外看,视线中没有任何的障碍物,一片虚空,这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往里观察,整个的心,就同自己往外看到的虚空一样,畅通无碍、没有任何的执著。这个时候,内、外两个虚空就融汇成一体了。
大圆满里面讲三虚空,即外虚空、内虚空和密虚空,内、外、密三虚空结合,这个时候就会有这种感觉。只有证悟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感觉,深深地体会到、非常清楚地体会到自己的心,跟外面的虚空是无二无别的,根本分不出来内外;当内虚空和外虚空融为一体了以后,根本分不清楚哪里是内?哪里是外?
没有证悟的人,内在的虚空跟外在的虚空,是不能融为一体的。在内与外之间,被什么东西隔阂呢?表面上看,是身体、肉体。肉体把意识束缚在肉体中,意识就没有办法跟外面的虚空融为一体了,它被束缚在肉体里面了。
实际上,真正的束缚不是肉体的束缚,而且意识的执著。意识把“内”和“外”分得清清楚楚,“外”是跟我没有关系,“内”就是我的身体,就叫作“我”,这样执著就诞生了。
意识把“内”和“外”分得很清楚,认为万事万物当中由一堆原子、分子组成的一堆物体就是“我”,这是“内”;其他东西都跟“我”没有关系,那是“外”,这就是平时我们的心态。
证悟了以后,这种执著被打破了,没有什么东西能把内、外分得那么清楚了。内虚空和外虚空融为一片,成为一片虚空,叫什么呢?叫作“一切无碍”,无碍畅通,这是特别特别有意义的。
有些东西我们一定要去感受,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感受一些极限运动的刺激,比如蹦极,等等等等。实际上,真正有意义的感受是“一切无碍”,大家要去尝试一下这种感受,有了这种感受以后,永远都是忘不了的。
当情绪特别低落的时候、特别不开心的时候,甚至对生活、对人生绝望的时候,如果有这种感受的话,一定会一瞬间、一下子就从人生的最低谷,拉提升到最高处;一定会找到生命的意义,当下就能找到生命的活力;一下子就会觉得,这些都是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都是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有了这种感觉,就有了理由生存、有了理由奋斗、有了理由继续活着,就是这样子。
菩提心与证悟,是真正的财富,这两者才叫作财富。当我们走的时候,完全是可以带走的、完全可以带到下一世。
其他的财富,大家都知道,比如声望、地位、财富,再多再怎么样,都是带不走的,这点每个人都非常地清楚。
这些菩提心与证悟的财富,一定是可以带走的,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尝试一下、一定要感受一下自己内在的、非常神奇的、非常奇妙的这些感受 。一定要去感受一下“一切无碍”,这才真正有意义。
当我们特别愤怒的时候,只要想到这种感受,愤怒当下就消失了。我们刚才讲的,在人生低谷非常失落的时候、走到最低谷的时候、最失落绝望的时候,一想起或者是一感受到畅通无碍的证悟,立即就会感觉到幸福快乐、一点都不失落了。
我刚才前面也讲过了,这不仅仅对我们的修行,或者解脱有利,而且对我们的生活、人生也是非常非常有利的。一定会给我们极大的力量,一定是这样子的,所以是非常有意义的。
这四个字“一切无碍”,从表面上看,好像什么都没有说一样;但是实际上这四个字里面,真的是有非常非常丰富的内容。
畅通无碍,是特别有意义的。
【《六祖坛经》释义 坐禅品
此法门中,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
“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六祖开始讲“坐”和“禅”这两个字的意思,把这两个字拆开讲,“坐”是什么?“禅”是什么?是这样讲的。这种讲法,在大圆满里面,也有很多。
解释的方法有很多种,“坐”和“禅”这两个字,如果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讲,“坐”和“禅”按六祖这样的讲法,不一定很合理;如果从佛教像五部大论的角度去讲的话,把“坐”和“禅”按六祖这样拆开去讲,“坐”的意思是不是“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的呢?也是不一定的。
像打坐、禅修等等专用术语,有些来自于印度的梵文,在梵文当中,也不一定是六祖这样讲的意思。
六祖的这种说法、这种表达方法,叫作窍诀性的解释方法。在大圆满当中,也有很多这样的表达方法。
把“坐”和“禅”两个字拆开了以后讲,“坐”这个字是不是一定是“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的意思呢?也不一定,但也完全可以这样解释。这样解释了以后,可以表达非常非常深奥的意义,这就是窍诀性的解释方法。
“坐禅”中的“坐”是什么呢?
我们感知外面的世界,用什么东西感知呢?当然是五个感官,用眼、耳、鼻、舌、身去感知外面的世界。眼睛能够看到光、耳朵能够听到声音。
我们普通人、没有证悟的人,在视觉中出现了一个东西的时候,意识马上就会去分析判断,这个东西是什么?是人?是建筑物?是某样东西?
接着再判断,对这个人,我熟悉不熟悉?是好人还是坏人?对这栋建筑物,我是不是应该买一栋这样的房子?我能不能买得起?等等等等。
意识就这样产生了,而且后继又产生了很多很多的念头。每一个念头,昨天我们已经讲过了,都带有执著,根本就不是单纯的念头,里面都是有执著的。
当眼睛看到建筑物的时候,意识立即就认为这是一橦建筑物,已经默认了“这是真实的建筑物”、“实有的建筑物”。这叫作什么呢?这就叫作起念,起了念头。
“外于一切境界上”不起念头,这并不是说眼睛看不到东西了,眼睛当然是能看得到的。
修行人证悟了以后,他的眼睛能够看得见,他的耳朵能够听得到,但是他的意识不会执著。对于他所看到的色和所听到的音,意识都能非常清楚地知道,这些都是像海市蜃楼一样的,或者是像梦境一样的,都是不真实的、都是虚幻的。所以,他就不会去执著了。
他所看到的色和所听到的音,叫什么呢?叫作“一切境界”。这里的“境界”不是指修行的境界,而是指外面的世界。
对外面的世界不起念,也就是不执著了,就叫作“坐”。
“坐”这个字,惠能大师在《坛经》中,解释为:对外界不产生执著,就叫作“坐”。那么“坐”这个字,是不是一定是这种意思呢?不一定的,但是在修证悟禅定的坐禅时,完全可以这样子解释,这样子解释没有什么不当的地方。这种解释方法,就是诀窍。
“坐”就是对外面不起念,我们要知道,不起念有三种不同的意义,也就是有三种不起念。第一种不起念是什么呢?
比如说,当我们的意识正在非常专注地思考某一件事情的时候,眼睛一直都在看外面的画面。可见光落在视网膜上,每一个外面的画面都能在眼前出现。但是由于意识正在想一件事情,所以根本就不知道刚才看到了什么。
同样的,明明有人在耳边说话,因为意识正在非常专注地想着另外一件事情,所以就没有听见别人说了什么。实际上是听见了,但是对声音没有一点感觉,所以没有起心产生任何念头。
我们的感官都是这样子的,只要有光、眼睛睁开的话,就会看到外面的世界;如果意识正在想别的事情,或者有什么其他的心事,特别不开心、或者特别开心,那么虽然是看到了、听到了外面的世界,但是根本没有感觉。对刚才看到的和听到的东西,根本就没有起任何念头。这就是一种不起念头,是在我们世俗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一种不起念头。
这不是修行,不是禅修的不起念头,跟修行没有任何的关系。
平时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多时候都是这样的。明明看到了、明明听到了,但是因为太开心或者太不开心,或者在思考其他的事情,所以对眼前的所有东西,根本没有感觉。这是第一种不起念头,跟修行没有关系。
第二种不起念头是什么呢?就是禅修,也就是修禅定的时候,如修四禅八定、修世间的禅。
禅修的时候,通过禅定的力量,心是很平静的。在无色界的禅定中,人的感官是感觉不到外面世界的。除了无色界的禅定以外,一般的禅定,比如说,四禅八定当中的四禅,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不同的四个层次,每一层次的禅定,心都是非常平静的,能够看得到,能够听得到,但是对看到的东西和听到的东西,不会起心动念,这是第二种不起念。
实际上,以上两种都是对“一切境界上念不起”。“念不起”,就是念头不起、不起念头。这两种都是不起念头,没有起什么念头,对修行没有太大的帮助。
现在《坛经》讲的是第三种不起念头,为什么不起念头呢?
我们刚才讲过了,第一种不起念头,是因为心在非常专注地想其他事情,所以不起念头;第二种不起念头的原因,是心没有在思考,通过禅定的能力,心非常地平静,所以也起不了念头;第三种不起念头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不起念头呢?
是因为证悟了空性。虽然眼睛可以看到外面世界的各种现象,但是已经深深地体会到,这些都是眼睛产生的一种错觉。由于知道了这些都是错觉,所以就不会起心了。
比如说,我们看到海市蜃楼的时候,海市蜃楼当中有很多建筑物、有车、有人,都能看得到。但是对海市蜃楼中的建筑物,我们不会认为它是真实的建筑物;对海市蜃楼中的车,我们也不会把它认为是真实的车。我们不会起“它们是真实”的念头,为什么不起这种念头呢?因为我们知道海市蜃楼是虚假的,不是真实的,所以这种念头是不会起的,不会起这样的念头。
证悟的人,他对万事万物已经通达了空性,完全明白了,见到的万事万物就跟海市蜃楼一样。对眼前的景象,没有真实的执著。因为他明白这是虚拟的、这是空性的,所以不会起念头。这样的不起念头,就是第三种不起念头。
我们需要的就是第三种不起念头,对于万事万物,能够深深地体会到,或者是非常彻底地明白,都是空性,不产生执著或者念头,这就叫作“坐”。
“坐禅”,这叫作“坐”,“坐”就是这样的,那么“禅”是什么呢?
音像来源:慧灯之光网站 ; 文字来源:自主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