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坛经(慈)智慧品5[3-3]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莫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
然后接下来又开始讲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了,这在《坛经》的《智慧品》当中,已经提到两次了。前面第二、三堂课都提到过,这里又开始讲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特别重要,在后面的《定慧品》当中也会提到。所以在整个《坛经》当中,好多地方都提到这个问题。对于就像禅宗,像大圆满、大手印这类的法门来说,这是一个特别特别重要的问题,大家一定要知道。
“莫百物不思”,就是说,你们打坐的时候,不要没有任何思考。把没有任何思考就认为是证悟了,没有那么简单。
“百物不思”,我们什么都不想了。什么都不想,就是心很平静,没有杂念,这样是不是就证悟了呢?是不是禅定呢?这根本不是禅定。
“当令念绝”,就是说,我们把所有的念头都停下来、停止。
我们通过禅定,把全部念头都停止下来,进入很平静的状态。没有念头、没有杂念的时候,心肯定是非常平静的。如果我们把这种平静状态,认为是般若三昧、是智慧、是开悟,会怎么样呢?
“即是法缚”,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叫作“法缚”,是对佛法的错误理解,不让我们解脱,把我们束缚在轮回当中。
这种错误状态,把我们安排到轮回的什么地方呢?色界和无色界。修这种法,修这种禅定,没有证悟,但是认为自已开悟了。在这种状态当中,如果没有什么进步,死了的话,下一世他就会投生到色界或无色界。在色界或无色界,几万年、几十万年、几百万年当中,他就一直停留在非常平静的状态,不会有杂念。尤其是无色界的众生,他投生时候的第一瞬间,就进入了这种禅定,没有任何的杂念,但是最后要死亡的时候,所有杂念都恢复了,又回到轮回当中去了。
我平时有点担心,担心什么呢?很多寺庙可以修禅,我们很多人也去参加,这当然是非常好的,担忧的是什么呢?我们让心平静下来,离开所有的杂念,什么都不想,然后就感觉进入了一个非常平静的状态。我们把它当作一个证悟的境界来修,认为这就是开悟,这就是禅宗讲的禅定,有没有这种可能呢?某些禅师也这样子指导大家,我们去修禅的人,停留在这样子的状态当中,就认为是证悟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问题就非常严重了。
我们暂时不证悟是没有关系的,任何一个人一开始打坐就能证悟,除了像六祖惠能这样的人以外,是不可能的,所以暂时不证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错误地把“百物不思”的平静状态理解为证悟,那么我们就有可能一辈子都在这个当中出不来了。
这就是“法缚”,就是对佛法的错误理解,把我们束缚到轮回当中,怎么束缚呢?就让我们投生到色界或无色界当中去,几百万年、几千万年一直都停留在这种状态当中,最后到头来,死亡的时候,没有任何的收获,还是要轮回。
没有任何收获,没有任何的进步,“法缚”的意思,大家要准确地理解,什么是“法缚”呢?是不是一个错误的理解就叫“法缚”呢?没有那么简单,是因为这种错误的理解,让我们投生到色界或无色界。我们在色界或无色界当中,几百万年、几千万年,连修菩提心、修出离心的任何机会都没有,因为在那里,我们没有任何的思维,一出生就进入非常平静的状态,但仅仅平静而已,不会得到任何东西。
只是心平静,在这个阶段当中,顶多也就是没有明显的烦恼而已,最后它是不能解决烦恼的,这叫作“法缚”。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莫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即名边见”,这叫什么呢?叫作“边见”。
“边”在佛经里面,尤其在中观当中,是堕落的意思、极端的意思。所以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了,就是堕落、就是极端的错误。
“边”有常见、断见、非常非断、既常既断四边,那么,这属于哪一边呢?是断见。
“即名边见”,实际上这是四个边当中的断见,根本就不是证悟,
惠能大师说得非常的周到,他就知道,未来很多人会走错路的。这是修禅宗、大圆满、大手印的一个很大的误区,非常非常容易走错的地方,所以在《坛经》里面,就经常提到这个误区;在大圆满里面,也把这个误区专门作为一个难题来解释。这对于修行人的实修来说,非常非常的重要。
我们打了一个、两个禅柒的很多人,会讲有什么什么的感觉。感觉肯定会有的,因为当意识处于波动状态时,我们能够感受到波动的感觉;而意识没有波动的时候,我们又能够感受到不动的感觉,这是正常的现象,所以当心静下来以后,会感受到一些在日常生活当中没有接触过的感觉,这是正常的。我们不要以为这些感觉,是什么了不起的成就,或者境界。这根本就不是境界,不能这样子认为,这就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一个无底洞,我们有可能一辈子都不能从这个洞里爬出来。
所以《坛经》当中反复地提到这个误区,《智慧品》里面就讲过两次了,后面还会讲。这非常的重要,“百物不思”的禅定与证悟的禅定,一定一定要分开。
我前几天在第三堂课也讲过,“无念”这么一个词,有正确的和错误的两种见解,错误的“无念”是什么呢?就是“百物不思”,什么都不想,所有的念头都断绝、停止了。这种状态,顶多只是一种寂止。
外道也有寂止的禅定,跟禅宗的证悟境界没有任何关系,不能让我们得解脱,所以我们不能陷入其中。对一个修行人来说,这是一种陷阱,要特别地注意,“即名边见”,这是断见。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莫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
“悟无念法者”,那么“悟无念法”的人,根本不是这样子。
两个有什么区别呢?前面是“百物不思”,仅仅“百物不思”而已,没有念头,后面的是什么呢?
“万法尽通”,后面的不仅仅是“百物不思”,而且是“万法尽通”。
前面没有“万法尽通”,只是心平静而已,“百物不思”就是心平静;后面的就不一样了,不仅仅是心平静,而且是“万法尽通”,就是这个区别。
在大圆满里面,也非常非常地强调这两者的区别。前面的“百物不思”就是一个无记的状态,既不是善又不是恶,一个无记的状态。平静,有可能是寂止,有可能还没有达到标准的寂止,只是暂时的心平静。
对于这种心平静,大家一定要知道,有些药物也可以让人的心平静,比如说化学药物,还有植物药物,以及来自于动物身上的一些药物,会对人体产生各种各样的反应,从而对大脑产生反应,人的精神也就间接地受到很大影响。有些药物、有些物质,能够让人特别的兴奋,而有些药物能够让人特别的淡定,也有些药物让人不仅仅在意识上,而且在感官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觉、幻觉。药物的作用是暂时性的,维持的时间不会很长。
某一种化学药物或者植物药物,可以让我们非常的平静,但是当这个药物的作用消失了以后,一切都恢复了,靠药物维持长久的心平静是没有用的。
所以千万不能认为,“百物不思”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事情。对一个修解脱道的人来讲,“百物不思”不是什么了不得境界,不能走这样的路。
当然对于一个世俗的人来讲,他本来就不追求解脱、证悟空性,他只是希望自己的心平静,不要太浮躁,调整一下心态,那么这种人当然可以追求“百物不思”了。
但是我们学佛的目的,与世俗的人不一样,目标不一样,初衷不一样,所以不能陷入“百物不思”的禅定当中。
这个地方非常大的区别就是,一个是“百物不思”,一个是“万法尽通”,区别就在这里。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莫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顿法者,至佛位地。】
“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就看到了诸佛的境界。
“悟无念顿法者,至佛位地”,“悟无念法者”现在还不是佛的地位,但是他已经见到了内在的法身佛,暂时也可以叫作至佛的地位。
或者,我们可以理解为,很快就要到达佛的地位了,所以就叫至佛的地位,但是在当下,虽然已“万法尽通”,但是还没有成佛。
对于“万法尽通”,大家也不要理解为,证悟了以后“万法尽通”,就是数、理、化等等任何知识技能都精通了。
不是这样子的,这里的“万法尽通”,是说证悟了万事万物的本质、本性,不一定学会了万事万物表面的知识技能。万事万物的本质与表相是不一样的,要这样子理解。
这一段的内容确实是特别的重要,大家要重视,对于一个修解脱的人来说,对于希望自己能够开悟、证悟的人来说,这一部分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常见吾法身,不离汝左右。】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未来的几千年当中,惠能大师就是说,能够得到我这个法脉的人,他们会怎么样呢?
“常见吾法身”,如果证悟的话,再过一万年以后、几十万年以后,还可以看到惠能大师。
当然看到的不是惠能大师的肉身,而是他的法身,所以惠能大师讲“常见吾法身”。
我们可以去见惠能大师的肉身,但是更重要的,是要看到惠能大师的法身,这才是最重要。
惠能大师的法身,实际上也是我们自己的法身。其实我们看见了自己法身的时候,也就等于看到了惠能大师的法身,而且不仅仅是惠能大师的法身,也见到了诸佛菩萨、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法身,因为法身当中,没有任何的分别,是大平等,所以见到法身的时候,任何佛、任何菩萨的法身就都见到了。
所以惠能大师说,未来的几千年当中,修禅定证悟的人,他们都能够看到我的法身。
“不离汝左右”,我就不会离开你们了,我不在你们的左边就在你们的右边。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常见吾法身,不离汝左右。善知识!将此顿教法门,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受持而不退者,定入圣位。】
“善知识!将此顿教法门”,未来禅宗顿悟的法门,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讲呢?
“同见同行”,对跟我们有同样见解、有同样行为的道友,也就是,能够接受这个“顿教法门”的道友,可以讲。
“发愿受持”,这样的道友应该“受持”禅宗顿悟的法,为什么要“受持”呢?因为这个法特别特别的殊胜,殊胜到什么程度呢?
“如事佛故”,它等于就是佛。
因为它能够让我们看到诸佛菩萨的法身,这么殊胜的方法,就跟佛一样的,所以“同见同行”的道友,应该“发愿”,要“受持”这个顿教法门。
“终身受持而不退者”,应该终身修行学习,尤其是要修,这叫作“受持”“不退者”。
“定入圣位”,如果我们能够终身修这个顿教法门的话,那么一定会进入圣者的位置,比如像菩萨的一地,或者是成佛。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然须传受时,从上已来,默然而付于法。】
“然须传受时”,我们讲的时候、传授的时候,怎么传呢?
“从上已来”,禅宗有一代一代一代的传承,从五祖弘忍大师之前的所有传承上师们“已来”,从早期一代一代的祖师大德们“已来”。
“默然而付于法”,讲法的时候,是默默无闻地去讲。禅宗“默然”传法,就是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必须心传心,这就是“默然而付于法”。如果我们遇到了适合禅宗根机的人,要给他传法,传的时候就是以心传心。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然须传受时,从上已来,默然而付于法。发大誓愿,不退菩提,即须分付。若不同见解,无有志愿,在在处处,勿妄宣传;】
“发大誓愿,不退菩提,”,“发”什么“大誓愿”呢?我们受持这个禅宗法门,首先自己学习,然后修行,当自己证悟了以后,再去传授。
“即须分付”,根据人的情况、根据人的根机,分清楚什么样的人该传什么样的法,分开地讲法、给予法。
前面讲的是“同见同行”,就是说,在对禅宗法门有信心、能够接受的人当中,要去传法、要去讲法。
“若不同见解,无有志愿”,在对禅宗见解不认同,对禅宗法没有什么兴趣的人当中。
“在在处处,勿妄宣传”,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都不能讲,不能宣传。不要随便宣传,不要随便讲,为什么呢?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然须传受时,从上已来,默然而付于法。发大誓愿,不退菩提,即须分付。若不同见解,无有志愿,在在处处,勿妄宣传;损彼前人,究竟无益。若愚人不解,谩此法门,百劫万劫千生断佛种性。】
“损彼前人”,就是说,对前面祖师大德们传的这个法,会浪费掉,会产生损坏,所以不能讲。
“究竟无益”,就是讲了,也没有什么意义。不但是没有意义,更严重的是什么呢?
“若愚人不解”,如果把禅宗深奥的东西讲了以后,有的人就不能理解。
“谩此法门”,他就会毁谤这个法门。
“百劫万劫千生断佛种性”,他就会在成千上万次的生死轮回当中,断绝了佛的种性,彻底地摧毁了佛缘。
他诽谤了这个法门以后,就有可能造罪而堕地狱、这就摧毁了他的法缘和佛缘,那么很长时间内他就没有法缘了。所以对机特别重要,不能随便讲,
这就跟密宗一样,密宗,密就是保密,为什么要保密呢?也就跟这种原因是一模一样的。《坛经》这里讲“勿妄宣传”,就是要保密的意思了。
密宗也不是绝对的保密,像这里讲的,如果有“同见同行”的话,密宗也要灌顶的,也要传法的,一定要传的,跟这里讲的一样。
但如果遇到不理解的人的话,也不能讲,要保密,所以叫作密宗。为什么要保密呢?
不是因为密宗有什么问题,而是因为别人不能理解。对于不能理解的人,不但不能帮助到这些人,反而害了这些人。
“百劫万劫千生断佛种性”,所以密法、密宗是不能随便讲的。不能讲的原因、要保密的原因,就是为了保护这些人的善根。
因为这些人的善根,这些小根机、小智慧人的善根、佛缘和法缘,是非常非常脆弱的。大乘的比如说像佛性、空性方面一点点的内容,对他们都有很大的打击,所以保护他们的根机、善根,是特别重要的。他们不理解的话,那就要对他们保密。
对理解的人,可以讲;对不能理解的人,就不要去讲。下等根机的人,可以学一些适合自己的法门。否则的话,对于下等根机的人,一开始就给他讲这么深奥的法,他会产生邪见,进而谤法,这就彻底地摧毁了他的善根,就伤害了他。
传这么深奥的法时,必须要掌握人们的根机,这是特别特别重要的。
这以上五堂课,我们讲完了《六祖坛经》的《智慧品》的全部内容。《智慧品》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了,实际上《智慧品》是整个《坛经》当中的精华,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一、两处精华。
在分了章节的版本中,分了十品。在十品当中,真正的精华,就在几品中,其中最主要的一品,就是这个《智慧品》,在整个《坛经》当中,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部分。
我们看到了,《坛经》里面讲了很多的见解。见解方面讲得多,但这些见解怎么样去修、修行的具体方法,在文字里面,是看不出来的。后面的几品中,讲了一些修行方法,但是也比较笼统。
禅修有很多具体的方法,可能还是要找其他论典中的禅宗诀窍来修。《坛经》里面为什么不讲呢?
因为像六祖惠能大师他自己这样利根的人,就不需要什么别的方法了。“这个”就是方法,方法就是“这个”,禅定就是“这个”,智慧也是“这个”。我们即将要讲的后几品里面,也只讲到“这个”就是禅定,“这个”就是智慧,没有别的了。对惠能大师来讲,除了“这个”方法以外,不需要太多的方法了。
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像惠能大师那种的根机,对于普通根机的人,比较适合神秀大师的方法,不是顿悟,而是渐悟,间接的证悟。
间接证悟的方法,实际上就像大圆满。真正大圆满的核心部分,或者说大圆满的真实内容,也是顿悟。因为它考虑了顿悟不适合于所有的人, 所以在前面加了四加行、五加行的内容。
像大圆满的前行《普贤上师言教》,那么厚的一本书里,讲的都不是大圆满的真实内容,但是它也叫作大圆满,它是大圆满的前行部分。有了这个前行部分以后,最后面顶尖的大圆满内容,就适合于所有人了。因为所有人的根机,通过前行的修行都提高了,这样最后核心部分的内容就适合于大家了。
禅宗也需要这样子,对普通人来讲,神秀大师渐门的修法,是比较合适的。渐门,间接地修,间接怎么修呢?修法在哪里呢?间接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层次呢?这需要一个规范。模式化的修行,才能够让我们学得比较清楚,修得比较踏实。
我们不能从《坛经》里面学到,也许在其他的禅宗书里有,或者直接从禅师们的口里学到。但是真正的禅师现在有多少?我们也不知道,肯定是有的,但是在哪里?是谁?我也不知道,不清楚,不太了解,但肯定是有的。
那么我们如果想渐修,就首先修四加行、五加行。把四加行、五加行全部修完了以后,有几个选择,一个是你可以灌顶去修大圆满。如果不想灌顶,不想修大圆满,就修惠能大师的顿教法门,那个时候有可能很容易就证悟了。
实际上这也符合神秀大师渐门的修法,但是神秀大师渐门的修法,是怎么样渐进的呢?循序渐进的具体方法是什么?这在神秀大师的窍诀里面,肯定是有的了。
我们现在用四加行、五加行,完全可以替代渐修的前面部分,最后的部分,就用大圆满或者用禅宗都能够让我们证悟。
但是如果想即生成佛、想虹身成就的话,唯一的方法只有大圆满,其他所有的修法里面,都没有即生成佛、虹身成就的方法。
如果暂时不考虑即生成佛、虹身成就,也没关系,慢慢来。这样的话,四加行、五加行修完了以后,就可以修禅宗了,我觉得这样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禅宗和净土可以结合双修,禅净双修;也可以显密双修、禅密双修,修密宗的前行部分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修禅宗的最后部分。这样的话,我觉得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也是很好的方法。
禅宗法门,我们坚定不移地相信,是一个非常深奥的法,这点是肯定的,很多内容跟大圆满的相关内容,完全是没有区别的。但是禅宗也不等于整个的大圆满,只是部分的内容完全没有区别。
要证悟,在理论上,禅宗讲得很清楚了。但是我们去修行的话,得要有具体的方法才行。文字上说得很深奥,不一定能让我们证悟,需要具体的方法。我们加上四加行、五加行渐修,我觉得应该是比较有用的,这是要大家自己选择了 。
总而言之,我们这一辈子当中,下定决心一定要证悟,这个机会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不能放弃的,一定要证悟,用什么方法去证悟呢?用大圆满去证悟,用禅宗的方法去证悟,都可以的,最后都能够达到同样的境界。就是看自己的信心,学大圆满也可以,学禅宗也可以。
前面的四加行、五加行、出离心、菩提心,这些在密法里面,有非常非常好的具体的思维方法,大家都很清楚。这些法特别重要,修了这些法以后,可以让我们的根机成熟,差不多可以达到惠能大师的水平了,当然不能达到一模一样,但是比较接近这种根机了。然后再去学禅宗,就有可能很快地证悟,这是非常好的方法。我认为是很好的建议,大家可以这样子修。
好,我们今天这课就讲到这里了。我们下一堂课继续讲《坛经》的其他品,这品《智慧品》就讲完了。
好,我们今天时间已经到了,所以就不提问题了,如有什么问题,下一堂课后大家可以提问。
最后大家一起来好好地回向:
索南德义坛加惹巴涅
托内尼波札南潘学匠
结嘎纳其瓦龙彻巴叶
哲波措类卓瓦卓瓦效
嗡啊吽 班匝儿格热巴玛色德吽
嗡啊吽 班匝儿格热巴玛色德吽
嗡啊吽 班匝儿格热巴玛色德吽
后记:
1、《敦煌坛经校译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李申校译,方广锠简注,中华书局,2018年7月第一版。(以下简称李本)
敦煌版之间的差异忽略不计,以师板书经文和李本经文作为敦煌版《坛经》标准经文。
“宗宝本《坛经》” PK 敦煌版《坛经》
2、1------32论大善知识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PK
自性心地,以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既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悟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
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莫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顿法者,至佛位地。
2、2------33论传法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PK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常见吾法身,不离汝左右。善知识!将此顿教法门,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受持而不退者,定入圣位。
然须传受时,从上已来,默然而付于法。发大誓愿,不退菩提,即须分付。若不同见解,无有志愿,在在处处,勿妄宣传;损彼前人,究竟无益。若愚人不解,谩此法门,百劫万劫千生断佛种性。
3、模仿已看过的道友们制作的禅堂开示记录、课堂传法讲记,听写、整理了此稿。我根本没有得《坛经》和师之“皮+肉+骨+髓”,若有违经义+师义,直心忏悔,勇担因果,愿任何果报都成为我明心见性之助缘。
音像来源:慧灯之光网站 ; 文字来源:自主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