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七问中观何承383-396)笔记
1、《定解宝灯论》=甲一、初善首义+甲二、中善论义+甲三、后善末义
甲二、中善论义=乙一、依教理广说+乙二、以殊胜窍诀略说+乙三、宣说造论方式。
乙一、依教理广说=丙一、见解无遮或非遮+丙二、声缘证二无我耶+丙三、入定有无执著相+丙四、观察修或安置修+丙五、二谛何者为主要+丙六、异境何为共所见+丙七、中观有无承认否。
丙七、中观有无承认否=丁一、总说自他宗派之观点+丁二、分说宁玛巴自宗。
丁二、分说宁玛巴自宗=戊一、依全知龙钦巴观点宣说自宗+戊二、旁述他宗之辩论+戊三、依二谛分别抉择之理。
戊三、依二谛分别抉择之理=己一、真实抉择+己二、以此理宣说显密共同要点+己三、故对名同义异者须善加辨别之理。
己一、真实抉择=庚一、阐述彼之要义+庚二、宣说诸经论一切破立之理互不相违(389)+庚三、遣除二力同等之争论+庚四、宣说分开二谛之必要+庚五、结彼之义。
庚一、阐述彼之要义=辛一、分二谛承许故无过(386)+辛二、具二取心前需承许二谛(387)+辛三、以二量分别抉择之理(388)
庚三、遣除二力同等之争论=辛一、叙彼之疑(391)+辛二、遣除彼疑使生正信。
辛二、遣除彼疑使生正信=壬一、遣除疑惑+壬二、此为殊胜正道之理。
壬一、遣除疑惑=癸一、本体空性故非为不空(394)+癸二、现空二者不可分离(395)+癸三、以周遍之故二者不相违(396)
386、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一辛一、分二谛承许故无过;
二谛互不相违故,有无承认怎相违?亦非互为一体故,安立有无二承认。
387、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一辛二、具二取心前需承许二谛;
乃至二谛分别现,有此执著之心前,彼二力量永相同,不能断定有承认。
388、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一辛三、以二量分别抉择之理。
谓无实空之定解,谓有现分之定解,二量轮番衡量时,各得见义称二谛。
彼二非一异体故,取一舍一不应理,依靠观察二谛慧,分析各自而承认,
如得究竟法身时,一切心与心所法,名言之中称灭尽,胜义之中灭亦无。
389、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二、宣说诸经论一切破立之理互不相违;
所有佛经论典中,所说一切诸破立,有者观待胜义许,有者则就世俗言。
倘若唯从胜义言,道佛众生等均无,然不观待世俗谛,彼一不能独自成。
虽无轮涅诸现分,现量成立显现故。若从名言量而言,道佛众生等说有,
然不观待胜义谛,彼一独自不能成,虽有然而不成立,以量观察决定故。
是故何时此二谛,一有一无不应理。
391、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三辛一、叙彼之疑;
若谓二者力同等,真实有实成不空。
394、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三辛二壬一癸一、本体空性故非为不空;
二者自性均不成,二者对境非不同,彼现本体空性故,怎会成为不空耶?
395、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三辛二壬一癸二、现空二者不可分离;
二者同等而显现,是故成立为空性,倘若无有彼显现,如何了知为空性?
是故二者不相违,相互显现为因果,确定一有另亦有,何时无离亦无合。
396、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三辛二壬一癸三、以周遍之故二者不相违。
现空无有不遍故,如何衡量均真实。
2、辛一、分二谛承许故无过:二谛互不相违故,有无承认怎相违?亦非互为一体故,安立有无二承认。
2、1二谛互不相违故,有无承认怎相违?
胜义谛也即一切万法的真正本质,世俗谛是指未通达其本质之前的一种显现,此二者根本不相违,名言中应承认轮回、涅槃等一切都存在;胜义当中,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万法都不存在,这一点没有任何相违之处,麦彭仁波切说:从空性角度应说为无遮,对此不必产生任何怀疑。
2、2亦非互为一体故,安立有无二承认。
胜义谛与世俗谛未承许为一体之故,应承认于胜义中无有、于世俗中有。中观自续派或者中观应成派后得位时抉择的此种观点非常合理,因为一切凡夫众生于能取、所取未消融于法界之前,胜义中不存在与世俗中存在二者的力量完全等同。
3、中观自续派PK中观应成派
中观自续派于名言中承认为有,于胜义中承认为无有。中观自续派将二谛分开,如同牛角般安住于各自所在位置上,互不混杂,同样,自续派在抉择二谛时不会相互混淆,胜义谛是空性的角度,依胜义量获得;而世俗谛是从显现而言,依名言量获得。从现相来讲,胜义谛不是世俗谛,世俗谛不是胜义谛;从实相而言,此二者根本无有任何差别,就像大海与波涛,表面来看二者分开存在,但实际波涛即大海的本质,二者无有任何差异。
中观应成派自宗也分入定、后得两种,于后得时抉择的观点,可以说与中观自续派观点完全相同。也就是说,中观应成派有适应顿悟者和渐悟者的两种法门,其中前者直接宣讲中观应成派自宗观点,为相应部分渐悟者的根基,则暂时抉择了与自续派相同的一种观点,即首先抉择单空无我,之后再为其宣讲中观究竟观点。
如此一来,因自续派最终也将融入离一切戏论之观点中,那不是已经与中观应成派没有任何差别了嘛!
并不相同。何为应成?即自宗无有任何承认,全部以应成的方式遣除他宗邪见,故此称为应成派,此派最究竟的自宗主要以入根本慧定为主,在这一点上与中观自续派完全不同。
4、辛二、具二取心前需承许二谛:乃至二谛分别现,有此执著之心前,彼二力量永相同,不能断定有承认。
乃至显现与空性分开的执著心识未消于法界之前,也即凡夫众生于空时不现、现时不空,二谛的力量也完全相同——万法在显现的同时不能空、于空的时候无法现。
所谓的“空性合理,它是存在的;显现不合理,它是不存在的”这一点,对于已经了达万法唯心或者通达空性境界的瑜伽士而言非常相合,但于仍然存在执著分别念的凡夫众生前,胜义、世俗二谛的力量完全相等。
尤其执著心较重的人,于显现的执著习气尤为严重,对他们而言,显现的力量似乎更大。然而对已经证悟空性的瑜伽士来讲,显现的力量非常薄弱,空性的力量极为强大。
5、辛三、以二量分别抉择之理:谓无实空之定解,谓有现分之定解,二量轮番衡量时,各得见义称二谛。彼二非一异体故,取一舍一不应理,依靠观察二谛慧,分析各自而承认,如得究竟法身时,一切心与心所法,名言之中称灭尽,胜义之中灭亦无。
5、1谓无实空之定解,
何为胜义谛?所谓无实空性的定解,首先依靠缘起因、离一多因等中观理证分析,得出瓶子、柱子等一切万法均为实空,对此实空生起定解;
一切万法本来清净,或皆为空性这一点,通过净见量或胜义量分析可以获得。通过胜义量再再抉择,可以了知一切万法本自空性,这就是胜义谛。
5、2谓有现分之定解,
何为世俗谛?万法于名言中无欺显现,如轮回不虚、前世后世存在、三宝加持不可思议、恶趣痛苦无量无边等有关现分方面的定解也已生起。
通过观现世量了知凡众生皆有生老死病,依靠比量推知轮回因果无欺存在;依名言量所抉择的显现部分,称之为世俗谛,此显现真实不虚;
5、3二量轮番衡量时,各得见义称二谛。
依靠胜义与名言二量如理抉择,此二量通过轮番方式进行衡量时,各自得出不同的结论:依名言量可以得出业因果、前世后世决定存在,此即所谓的世俗谛;通过缘起因等中观理证进行分析抉择,得出一切万法皆为空性,即是胜义谛。胜义、世俗二谛分别依靠不同量如理抉择而得。
5、4彼二非一异体故,取一舍一不应理,
若承许胜义、世俗一体或异体,则分别会出现不可避免的四种过失,故于后得中观时,对此二取一舍一非常不合理。
5、5依靠观察二谛慧,分析各自而承认,
依靠二量的智慧分别了知世俗、胜义二谛的真相,依此可以获得不同的结论,也即依靠名言量得知轮回业因果、如来涅槃以及情器世界等一切名言显现,依靠观察的胜义量进行抉择时,一切万法无有丝毫成实,全部为空性。
5、6如得究竟法身时,一切心与心所法,
在最后获得法身果位时,一切心心所全部消失于法与法性之中。
5、7名言之中称灭尽,胜义之中灭亦无。
获得法身时,心与心所均会无余灭尽。其实灭尽也只是名言中如此称呼而已,胜义中不尽不灭,所谓的灭尽也是根本不存在的。
6、庚二、宣说诸经论一切破立之理互不相违:所有佛经论典中,所说一切诸破立,有者观待胜义许,有者则就世俗言。倘若唯从胜义言,道佛众生等均无,然不观待世俗谛,彼一不能独自成。虽无轮涅诸现分,现量成立显现故。若从名言量而言,道佛众生等说有,然不观待胜义谛,彼一独自不能成,虽有然而不成立,以量观察决定故。是故何时此二谛,一有一无不应理。
6、1所有佛经论典中,所说一切诸破立,有者观待胜义许,有者则就世俗言。
从广义来讲,经典可以包括续部;从狭义而言,所谓经典仅指显宗经典。此处应从广义角度理解。
所有佛经论典中讲到的破与立,有些观待胜义而言,有些则是从世俗来讲。
6、2倘若唯从胜义言,道佛众生等均无,
倘若唯从胜义角度来讲,所谓的五道十地、佛陀、众生等一切万事万物可以完全断定为无有,即佛、众生以及善恶因果全部无有。
6、3然不观待世俗谛,彼一不能独自成。
然而,如若不观待世俗而如此宣说也不合理,世俗中五道十地、业因果等必须存在,因此需要加上鉴别——胜义中无,世俗中有。
6、4虽无轮涅诸现分,现量成立显现故。
虽然从胜义谛角度来讲,轮涅所摄一切现分均不成立,全部是空性的,但未经观察的情况下,于名言中缘起现分不灭而显现,这一点可以现量成立。
6、5若从名言量而言,道佛众生等说有,然不观待胜义谛,彼一独自不能成,
虽说从名言量而言,所有的五道十地、佛陀、众生都存在,但所谓的存在也并非永远如此、恒常存在,因为若不观待胜义而有则不合理,假设不观待胜义而说诸法独立自主存在是绝对不能成立的。一切万法均观待分别念而假立,并非独立自主存在。
6、6虽有然而不成立,以量观察决定故。是故何时此二谛,一有一无不应理。
名言中一切万法虽然明明显显地存在,但所谓的存在也并非实有自性,其实都是空性的本质,这一点通过离一多因等中观理进行观察可以清晰了知,故于后得分析或抉择中观自续派的观点时,对胜义谛、世俗谛二者安立为一有一无绝对不合理。如若存在,则空性、显现二者全部存在;如若不存在,则空性、显现等一切法皆不存在。
7、庚三(遣除二力同等之争论)辛一、叙彼之疑:若谓二者力同等,真实有实成不空。
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胜义谛与世俗谛的力量等同,那世俗中一切万法的显现,即使依靠空性也应无法破除,因二者力量相同之故已经成为实有之法,如此一来,世间上不是存在不空之法了嘛?
8、癸一、本体空性故非为不空:二者自性均不成,二者对境非不同,彼现本体空性故,怎会成为不空耶?
名言中虽说二量力量相同,然而不论胜义中的空性还是世俗中的显现,依据正理衡量时,其自性丝毫也不能成立。而且二谛之对境的自性并非不同,也即胜义谛与世俗谛的对境和有境等不论哪一方面,除所空之法不同外,于空基上根本无有不同,所谓的显现仅从现的反体来讲,空性是从胜义角度而言的,实际显、空二者完全相同,全部经不起胜义的观察。
显现的本体即是空性之故,怎会成为不空?虽说力量相等,但也根本不会成为不空之法,一定会空的。
9、癸二、现空二者不可分离:二者同等而显现,是故成立为空性,倘若无有彼显现,如何了知为空性?是故二者不相违,相互显现为因果,确定一有另亦有,何时无离亦无合。
9、1二者同等而显现,是故成立为空性,倘若无有彼显现,如何了知为空性?
显现与空性二者同等可以显现,但所谓显现的本体也决定为空性,如果没有显现,则其空性也应成无处了知,比如柱子根本无有,则所谓的柱子不存在也无从谈起,存在与不存在二者观待安立,故此显现若不存在,则空性也根本无法成立。
9、2是故二者不相违,相互显现为因果,
所以,显现与空性根本不相违,且此二者互为因果,可以说显现即是空性、空性即是显现,或者显现之故可以是空性、空性之故可以显现。
以空性的缘故断除有的边,以显现的缘故断除无的边,一旦已经证悟缘起性空这一道理,自己的见解即不会被一切边执见所强夺。因此,于日常生活中应该经常串习,一切显现的本体即是空性,这时显现已经成为证悟空性之因,然而以空性之故,一切万法可以存在光明显现。空性、显现二者互为因果,当然此中所说因果并非如种子生芽般的因果,《俱舍论》中讲到六因四缘,其中有一个相应因,比如心与心所可以互相为因,同时产生,同样,此处所讲因果就如相应因一样,如现见彩虹时,彩虹的本性不成立之故,可以对彩虹的空性生起定解,以空性之故,对其显现也可以生起定解。
9、3确定一有另亦有,何时无离亦无合。
由此可以确定,显现存在之时,空性也决定存在,此二者无论何时都是无离无合、无二无别的。
10、癸三、以周遍之故二者不相违:现空无有不遍故,如何衡量均真实。
“不遍”是因明术语,以此表示所有显现的本体是周遍空性的,只要是空性就必定会显现。现、空二者恒时周遍,无论从空、现哪一方面进行衡量,这一点都是决定真实的。
成实与真实有一定差别,现、空二者的存在就如梦中显现一样,梦中的一切显现对于梦中人来说都是真实的。
定解宝灯科判
383、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依二谛分别抉择之理)分三:
384、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真实抉择)分五:
385、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一(阐述彼之要义)分三:
386、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一辛一、分二谛承许故无过;
二谛互不相违故,有无承认怎相违?
亦非互为一体故,安立有无二承认。
387、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一辛二、具二取心前需承许二谛;
乃至二谛分别现,有此执著之心前,
彼二力量永相同,不能断定有承认。
388、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一辛三、以二量分别抉择之理。
谓无实空之定解,谓有现分之定解,
二量轮番衡量时,各得见义称二谛。
彼二非一异体故,取一舍一不应理,
依靠观察二谛慧,分析各自而承认,
如得究竟法身时,一切心与心所法,
名言之中称灭尽,胜义之中灭亦无。
389、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二、宣说诸经论一切破立之理互不相违;
所有佛经论典中,所说一切诸破立,
有者观待胜义许,有者则就世俗言。
倘若唯从胜义言,道佛众生等均无,
然不观待世俗谛,彼一不能独自成。
虽无轮涅诸现分,现量成立显现故。
若从名言量而言,道佛众生等说有,
然不观待胜义谛,彼一独自不能成,
虽有然而不成立,以量观察决定故。
是故何时此二谛,一有一无不应理。
390、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三(遣除二力同等之争论)分二:
391、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三辛一、叙彼之疑;
若谓二者力同等,真实有实成不空。
392、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三辛二(遣除彼疑使生正信)分二:
393、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三辛二壬一(遣除疑惑)分三:
394、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三辛二壬一癸一、本体空性故非为不空;
二者自性均不成,二者对境非不同,
彼现本体空性故,怎会成为不空耶?
395、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三辛二壬一癸二、现空二者不可分离;
二者同等而显现,是故成立为空性,
倘若无有彼显现,如何了知为空性?
是故二者不相违,相互显现为因果,
确定一有另亦有,何时无离亦无合。
396、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三辛二壬一癸三、以周遍之故二者不相违。
现空无有不遍故,如何衡量均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