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落万念迹 > 勤勤拂

囤教证(951-1000)

创建日期:2023-08-12

  囤教证(951-1000)

  951、S、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入行论》

  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能远离善巧或精通大乘教义,及菩萨律仪清净(即菩萨戒清净)的珍贵善知识,也即要永远依止。

  952、Q、其有修行善知识教,诸佛世尊悉皆欢喜;其有随顺善知识语,则得近于一切智地。-----《华严经》

  如果修行善知识的言教,诸佛世尊都会欢喜;如果随顺善知识的教言,则能获得一切智的佛位。可见,一切佛的果位完全依靠善知识的教言而来。

  953、P、菩萨摩诃萨,求佛不可得,求菩萨不可得,求法不可得,求众生不可得,而亦不舍调伏众生,令于诸法,成正觉愿。-----《华严经•离世间品》

  这说明了胜义和世俗之间的差别,虽然在胜义中求佛、求菩萨、求众生皆得不到,但在世俗中却要度化众生而不能舍弃,即让众生圆满现证菩提。

  954、S、虽复施设有情,于胜义谛中,有情不可得、亦无取著。-----《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

  可见一切境界不离胜义和世俗。作为修行人,在学习般若时,一定要了解二谛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了解,修学就很失败,即会偏堕一方而忽略另一方。

  955、R、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金刚经》

  前一句说“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是指我们可以通过发菩提心度化众生,后一句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是指胜义中一切都不存在。虽然世间人会认为这是自相矛盾,但在佛法甚深道理面前根本不矛盾。

  956、Y、印藏诸大成就者,长久精勤所证义,奇哉愚者于瞬间,说是证悟起怀疑。-----《定解宝灯论》

  印藏获得大成就的诸位大德,在长期依止上师的过程中,皆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才得到了窍诀,精进实修时,也经历无数磨难才获得了证悟;可是现在有些愚者,也不用修加行,也不用积累资粮,也不用长期闻思,在短暂的时间中就说自己已经证悟了智者们的所证义,比如路过时遇到一位上师,上师传授教言后就当下开悟;但这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开悟很让人怀疑,因为并没这么简单。所以,如果自己没有开悟,先不要忙着说大话。

  957、R、如汝所计依他事,我不许有彼世俗,果故此等虽非有,我依世间说为有。-----《入中论》

  可见佛陀只是依世间说为有,并非说它们真正存在,也即并不承认这样的观点,只是随顺世间而已。

  958、S、世与我诤,我不与世诤。-----《大宝积经》

  佛陀虽已彻达一切都是假的,但如果世人说它存在,佛陀也不会与之争辩。

  959、X、虚空无内外,心法亦如此,若了虚空故,是达真如理。-----《景德传灯录》天竺八祖传法

  虚空没有内外,心法或心的本来面目也是如此;如果真正通达了心如虚空的道理,那就通达了真如的道理。

  960、W、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维摩诘所说经》

  如果没有方便仅有智慧,也会束缚在轮回中不能得到解脱;如果方便也具足、智慧也具足,就能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反过来说,如果没有智慧,仅有方便,也是束缚;如果既有智慧、又有方便,那依靠这两者就能得到真实的解脱。

  961、D、大悲恒在意,他苦为自苦。-----《经庄严论》

  大悲心恒时在心中具足,众生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若能做到这样,就能把所有众生看作自己的父母。若有了这样的境界,即使暂时对别人会有嗔恨心,但也不会很强烈,而会把众生的解脱放在主要位置。

  962、B、不怖地狱,不求生天,不为己身,自求解脱。-----《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虽然我们不敢说为一切众生不怖地狱,但若不是为了自己,什么都是为众生,那即使我们遇到困难、痛苦,也会坦然面对。那个时候说话也会柔和,也不会天天都生嗔恨心……其实,我们现在不公正、生嗔恨心、经常说粗语等,主要根源就是自私自利。

  963、X、先信于外道,而造诸恶业,今信于世尊,得如是大利。-----《佛说德护长者经》

  Y、有情谁人皈依佛,俱胝魔众不能害,纵破戒律心散乱,彼亦定能趋涅槃。-----《日藏经》

  有些人先信奉外道造了各种各样恶业,后来因前世因缘成熟或今世种种顺缘具足信仰了佛教或世尊,接着自己行持善法获得了非常大的利益,即以前所造罪业全部得以清净,根本不会堕入恶道当中。

  964、Y、一心恭敬信,出世胜导师,无量百千劫,不堕诸恶道。-----《佛说德护长者经》

  对佛陀有信心就不会堕入恶趣,如果我们对出世间的三界导师——本师释迦牟尼佛,有着特别虔诚、恭敬的信心,即使以前造了种种恶业,但因信心的威力,在百千劫当中也绝对不会堕入恶趣。所以大家一定要了解诸佛菩萨的不共威力。

  965、Y、一切诸法及如来法,甚深难测不可思议。-----《大集经》

  包括如来法在内的一切诸法,都是甚深难测不可思议的。

  966、L、逆生死流道,微细深难见,欲染痴覆故,凡人不能得。-----《佛说解节经》

  背离或逆背生死流转的解脱道非常细微,也极其甚深难见,世间凡夫众生因被欲望所染或贪嗔痴所覆的缘故,很难得到、也很难现见。

  967、Y、以如幻根、缘如幻佛,灭如幻罪、生如幻福。-----蕅益大师

  如果以如幻的眼根来看如幻的佛……就能灭除如幻的罪业、产生如幻的福德。

  968、H、何经说胜义,彼即说还灭。-----《中观四百论》

  任何一个经典宣说胜义,它就在宣说让我们相续中流转生死轮回的种子全部远离的方法。

  969、Y、一切菩萨常善修习空性相故,以修空故,昔所不知而今得知。-----《大般涅槃经》

  一切菩萨长期欢喜修行空性相,因为修空性的缘故,前所未知的一些道理而今就能知道。比如:以前不知道我不存在,通过修空性就能知道我不存在;以前不知道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通过现在修行空性,就能知道万法皆空,或者说,胜义中了不可得,世俗中如幻如梦。但这些新的认识,完全是依靠对般若经典或中观论典的闻思修行产生的,所以为他人传讲的功德就不可思议。

  970、G、光非芯火及膏油,非火非芯光不有。-----《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誐天姊品第十九》

  没有火芯和膏油也不可能有灯火发出来的光,但它们也并不是光,因此这唯是缘起。

  971、L、了知诸法如幻化,犹如梦中受欲乐,亦如水月体非真,智者当作是观察。-----《父子相会经》(即《父子合集经》)

  这里用幻化、梦境、水月三种比喻,说明一切万法的本体恍恍惚惚,即根本找不到它们的本体,或它们的本体本来就不存在。正因为一切万法如梦如幻如水月,在水月中要真正寻找月亮的本性,就找不到;或者说虽然梦中感受欲乐,但醒后一切皆不复存在;就是发心、成佛,也如幻化般现而不实。

  972、M、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法句经》

  不要轻视微小的善法,以为没有福德;就像一滴滴的水虽然微小,但却能逐渐盈满大的器皿,甚至汇为大江一样。

  973、Z、诸菩萨以空无相无愿之法调伏其心。-----《说无垢称经》

  依靠三解脱门通达一切万法的本性,或认识自己心的本来面目。

  974、Z、住空无相无愿平等性中。-----《大宝积经》

  谁依靠这样的智慧力,或三解脱门的加持力,他就不会像声闻缘觉那样入于涅槃的边,也不会行持耽著三有,即像世间凡夫那样每天都耽著世间八法。

  975、Z、住空无相无愿法,无退无思无授记。-----《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善解方便品第二十》

  对安住或获得三解脱门的菩萨来讲,并没有退转、思维和授记的执著相。

  976、S、虽有往昔之宿缘,成熟上师加持力,观心生住与来去,通达实空意义者,然而如此极罕见,人人不能如是证。-----《定解宝灯论》

  有一部分人依靠前世种姓或缘分的成熟,以及具德善知识的窍诀和加持,稍微观一下心的生处、住处以及来源、去处(密宗里面刚开始破心房实有时,专门有这样的窍诀),当下就能开悟,但并不是人人都能这样,因为这种人极为罕见。

  977、S、世间求自乐,不乐恒极苦,菩萨勤乐他,二利成上乐。-----《经庄严论》

  世间人唯一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快乐,不但不能获得反而特别痛苦;而发了大乘菩提心的菩萨完全相反,他们唯一精勤利乐他众,这样不仅他利得以成就,自利也自然成办。

  978、C、除利有情想,切莫更思余。-----《入行论》

  他们除了利益众生之外,并没有其他想法。作为菩萨,日日夜夜都会想到众生,根本不会舍弃众生。

  979、J、具足般若海,不住涅槃城。-----《金刚三昧经》

  可见,只要有般若空性的智慧,根本不会住于涅槃的境界。

  980、B、不住涅槃,不著生死。-----《大集经》

  Y、有实智故,不住生死;有方便故,不住涅槃。-----《仁王护国般若经疏》

  Z、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槃。-----《现观庄严论》

  可见,大乘菩萨绝对不会堕入这两边。

  981、R、如人丰资粮,安乐以远游;修德淳厚者,善趣长受乐。-----《杂阿含经》

  如果人有丰厚的资粮,就可以快快乐乐地到很远的地方去游玩;就像这样,若修积了特别深厚的福德,就会转生在善趣中长久感受快乐。

  982、F、佛子依胜进,成熟诸众生,为生一善心,千万劫不厌。-----《经庄严论》

  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佛子,会依靠殊胜精进帮助、成熟众生;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哪怕是让一个众生的相续中生起一瞬间的善心,他在千百万劫当中也不会疲厌。

  983、S、身心寂静是自利,不恼众生是利他。-----《妙法莲华经文句》

  一味追求自己身心清净,这叫做自利;不害众生且尽力帮助众生,这种心态和行为叫利他。

  984、Z、智慧自乐是自利,能教众生是利他。-----《妙法莲华经文句》

  以智慧让自己获得安乐,这是自利;能够以之利益或教诫众生,这是利他。

  985、S、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入行论》

  在世间当中,哪怕寒冷时感受到阳光的温暖之类的快乐,也是从利他而生的;而一切世间的痛苦,全部由自利而成。

  986、J、既自解脱,复为众生说解脱法。-----《大般涅槃经》

  真正的大乘菩萨在有一定境界时,不可能不把自己的境界传授给众生。菩萨在自己获得解脱时,一定会把所得境界传授给众生,绝不可能不理甚或伤害众生。

  987、B、不著身、不著法、不著念、不著愿、不著三昧、不著行、不著寂静、不著境界、不著教化成熟众生、不著入深法界。-----《华严经》

  菩萨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不著任何相,总之,以如幻如梦的方式利益无量无边众生的,就是菩萨。

  988、T、兔走鸟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顺治皇帝出家偈》

  正因为一切人间事跟三更梦没有差别,万里江山也只不过是一盘棋,所以他根本不会去贪求,因为为生计奔走、飞翔的兔子和鸟最终都逃不出网罟的束缚和猎枪的袭击。

  989、Y、以得境界,恐不知足;不求自利,厌离欲事。我知是已,寻求正路,处处游行。-----《佛本行集经》

  贵为王子的佛陀在出家前,因为害怕自己对所获得的境界不知足,所以不再追求自利而厌离一切世间五欲之事,并为寻求真正的解脱之路四处游行。

  990、C、常观第一义,不求自利乐,但愿益众生,以此庄严心。-----《华严经》

  经常观修第一义——空性,所作所为都不要想到自己的利乐(作为凡夫人这很难做到,但大乘菩萨却不可缺少),一切行为皆愿众生得到利益,以这三种方式来庄严自心,也就是说充实自己。

  991、X、行法力故断恶趣,如春盛热得荫凉。-----《杂宝藏经》

  行持法力的缘故能断除恶趣,即三恶趣乃至一切遭受痛苦的众生,通过不可思议法的力量,能非常稀有地断除他们的痛苦,就像在春天特别酷热时获得荫凉一样。

  992、Y、一切诸众生,若生增上慢,如被枷锁缚,不得于解脱。-----《妙法圣念处经》

  不管任何人,千万不要有增上慢。若有增上慢,就已经被锁住了,根本不能得到解脱。

  993、Y、有念堕魔网,无念则得出;心动故非道,不动是法印。-----《大智度论》

  “得出”指获得解脱,“法印”指像四法印中的空性一样,乃诸佛诸祖互相印可,心心相传之法。

  994、Y、于自身生病苦想,于善知识生医王想,于所说法生良药想,于所修行生除病想。-----《华严经》

  S、殊胜上师作为明医想,道友护士实修疗病想,自作病人法作妙药想,获得果位作为病愈想。-----《窍诀宝藏论》

  在依止善知识的时候,应以四(六)种想来依止,这个偈颂前面全部是“于”,后面全部是“想”,按照藏文诗学来讲,这是一种修饰法。意思是说,把自己当作有病苦的病人,把善知识当作医王,把善知识所说的妙法当作良药,把精进修持当作解除病痛的治疗方法。

  995、Q、求善知识应当如是成就四法:一者数往请问,二者起精勤心,三者意乐清净,四者尊重爱法。-----《佛说一切功德庄严王经》

  第一,应数数前往善知识那里,去请问有疑惑、有争议的道理。第二,在依止善知识的时候不能偷懒,若稍微有一点点不理解,或稍微有一点点事情,就对善知识起邪见、随便离开,那就不合理,相反应以最大的精进恭敬依止上师。第三,在依止的过程中,无论是善道友的谆谆教诲,还是善知识所传的法,全部要像吸取甘露一样,以感恩心和欢喜心来接受,而且应把他们的语言当作真正的佛语那样来享用,并对治自己的烦恼。第四,对善知识要有尊敬心,还要喜爱佛法。

  996、Z、昨日夜叉心,今朝菩萨面,菩萨与夜叉,不隔一条线。-----文殊思业禅师

  昨天像夜叉一样是个屠夫,心非常残暴,今天却显现成菩萨相,即庄严的出家相,而且心也极其慈悲,其实菩萨与夜叉一条线的间隔也没有。

  997、S、世尊智一味,净品不净品,不分别界故,获无上清净。-----《合部金光明经》

  净品指的是清净法,不净品指的是染污法。这些都不分别,最终才能得到无上清净。所以这里说,如果染污法和清净法全都平等一味,那就通达了般若波罗蜜多,而通达这种境界的菩萨就可称为大菩萨。

  998、L、了知诸法如实相,常行生死即涅槃。-----《大宝积经》

  要了知一切诸法真正的实相就是远离一切戏论,还要经常行持生死轮回的本体就是涅槃的境界。

  999、Z、真妄染净一切诸法无二之性,故名为一。-----《宗镜录》

  真妄净染所摄的一切诸法在无二的本性中是一体,不应该有分别。但一般的众生很难真正行持,因为本体中虽然没有束缚,但大多数凡夫众生都会以分别念自己困扰自己、自己束缚自己,即所谓的“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1000、W、我化无量无边众生界,令入无余涅槃界中,而无一众生入涅槃界者。-----《大宝积经》

  虽然世间人看来,这个话自相矛盾,但实际上名言中度化了无量无边众生,胜义中却没有什么可度的,也即没有众生趋入无余涅槃。

上一篇:囤教证(901-950)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