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105课1-9
第一百零五课:证得本来之觉性
一、对治烦恼 成办解脱
这两天我们主要宣讲的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教言。今年我们一直在讲解上师教言,在短短的教言当中,上师把从因地到果位之间的整个过程都讲得非常圆满,尤其适合我们初入门的弟子学习。对初学者来说,文字太多很难掌握全部的教理,而这段时间传讲的这些教言,文字虽然稀少,但内容已经涵盖了整个佛教的教义。无论从哪个角度、对哪种根机来说,都必不可少,是值得好好学习的。
前段时间我们或者从理论的角度、或者从实修的角度宣讲如何对治一切烦恼。无论是站在理论的角度当中讲解理论,还是站在实修的角度当中讲解实修方法,实际上都是在讲解如何对治烦恼。因为烦恼是障碍解脱的最大恶缘,不能成办解脱的最大障碍就是罪业。这些罪业是需要对治的。
这些所谓的罪业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平常我们说的“妄想”。妄想太多会成为成办解脱之障碍。从小乘到密乘,都要对妄想进行对治。小乘传讲如何对治一切妄想,密法也在讲解如何清净一切妄想,但在具体对治方法上两者有着很大的差异。
正如我们之前所讲的:“认识万有本清净,一切所作皆自在。”意思是说,从下乘派的角度讲解:对治一切不清净为小乘;把不清净转变成清净为大乘;从密法的角度讲解:一切万物本来清净为密乘。调伏或断除一切不清净、或者把不清净的一切万物转变为清净、又或者认识到一切万物本来就是清净的,这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讲解对治烦恼,即讲解三乘教法对治烦恼的不同。
具体来讲,当平时产生一些妄想时,我们可以有很多方法去对治它。比如身体做各种善行,口念诵不同的咒语、经文,心中以见解去对治,这些都是用不同的方法对治不清净的一切万物,称之为小乘教法。
当妄想产生的时候,如果以慈悲心为根本,用菩提心当中的一切善意、善用去把不好的转变成好的。这个转变的根本就是心善,而这种把不清净的万物转变成清净的方式,就叫做转变烦恼,相应的教法称之为大乘教法。若心为清净,无论做什么都称为善用、善法,是因为它已经转变为清净的缘故。这种无论行持什么善法都是以菩提心为根本,来讲解万有如何转变成清净相的修法就称之为转变烦恼,即大乘教法。
从我们进入密宗开始,要先净观五种圆满,直至圆满获得一切本来就是清净的形象。前面净观五种圆满需要靠起心动念去观照:地处圆满是西方极乐世界,导师圆满是阿弥陀佛,身边所有一切眷属圆满是男女菩萨,时间圆满是超越三时之第四时大平等,法圆满是无上窍诀大圆满。如是观照的目的,也是为了对治烦恼。
举例来说,当你对眼前的山河大地观不净的时候会有不同喜恶,若观照一切清净,就不会产生反感和情绪。同样,当对导师生不起信心的时候,若把导师视为阿弥陀佛,就不会生起一丝恶念;当把身边的居士、道友都观成男女菩萨,自然不会对菩萨生起恶念,因此净观也是一种对治烦恼的方法。
但是密法如是净观的目的,并不是要把一个原本的不清净净观成这样,而是说它本来就是清净之相,只是由于我等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不能自然呈现。凭借“原本是这样”的缘故,以观照的方式去净观,不仅是为了对治烦恼,也是为了迅速成办这样的清净状态。
综上所述,三乘教派都是在讲解如何对治烦恼。
二、调伏内心 成办解脱
现实生活总会有很多不如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难免会产生很多的情绪烦恼。在这些情绪发生时,甚至在它发生之前,如果都能时时净观一切为清净之相的话,就会减少很多烦恼。
很多人在情绪好的时候就如同菩萨一般,没有多大烦恼,可一旦遇到一些恶缘,或者个人业及烦恼炽盛的时候,难免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情绪飘动。如果能长时间如是净观,相信当下就会知道对治烦恼的一切方便,以及如是修学的真正意义。
能证悟很高的见解,当然是我们的目的,但对于初入门的修行者来说,圆满达到见解,距离自己的现状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当下证悟见解是非常困难的,这需要观待自己的意志力,即能否对治当下的烦恼,而能否对治当前的烦恼,取决于你能否对这件事有很深的认识,以及是否有动力进行长时间的修持。
因此我平常告诫每一位修行者,刚开始修行期间要多看看《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和《圣者言教》。修行即是修心,形成一切痛苦的根源是不善业,哪些是不善业?不善业有哪些过患?了解这些,在修行过程中哪怕因为一些不好的缘而起现一些恶念,也能当下予以对治,这就叫做修心。
就像很多人说,很想改变自己性格中不好的一面,其实当你认识到自己不足的时候,你就已经在改变之中。即便凭借当时的认识无法完全对治,但只要长时间提起正念去对治,都是可以改变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这件事压根你没有认识到它有不足的地方,反而认为“这样是对的”,这才是最可怕的。因为你在以后的修行当中,永远不会去改变这样的过患,也永远改变不了这样的现象,因为你对这些事情的认识并不全面。
所以我们平常一再强调,修行是为了对治烦恼,闻思是为了认识过患,两者必须要并肩行持。因此在座间一定要多阅读各式各样的教言,这会帮助我们认识到哪些是不能做的,逐渐认清它的过患,直到对它产生内心深处的一种厌倦,到达一定的时候,你就可以完全舍弃这样的恶缘。
衡量修行的好坏,可能我们会不知不觉落于身语意层面的善行之上,容易偏重自己做了多少善行,而很少观待自己的内心改变了多少。虽然从某种角度来说,行持善行也会形成对治烦恼的正面力量,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光靠做多少善行来对治烦恼,很多时候还是很困难的。
阿底峡尊者曾经说过:“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指的就是很多人的修行貌似在修法,最终却没有起到对治烦恼的作用,无法获得真正的利益,这样的行善也不会有功德。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观察自己是否在行持善法,还是仅仅是走个过程?如果只是表面上的修行,没有观待自己内心改变了多少,无论你感觉自己有多么了不起,都无利于成办解脱,因为最终成办解脱的是心不是身。
三、佛法的祭祀就是调伏内心烦恼
在汉地有个习俗,清明节人们都要去扫墓,他们会把亡者墓地上的杂草拔掉,填上一些土,重新修葺一番,还会带很多好吃好喝的放在墓前,这说明人们都希望亡者能得到快乐。谁都不知道亡者心里想什么,也听不到亡者说什么话,唯有亡者留下一堆骨灰或者骨架供我们缅怀,甚至什么也没留下,只有一座墓碑供我们寄托哀思。由于智慧缺乏的缘故,人们也只能凭借这样的方式为亡者做这样的祭祀。
作为佛教徒,我们平时也都在做祭祀,但我们祭祀的不是一抔骨灰,一副骨架,而是祭祀他的灵魂。当没有意识掺杂于身体的时候,身体仅仅是土石一般的无情之物,它既不能行善,也不能作恶,甚至完全无法享受一切,也感觉不到任何的存在。语,是身心合为一体后发生的声音,当两者不存在的时候,语自然也就不存在了。唯独心能感受一切,而心也是快乐和痛苦的根源。因此在修行过程中,时时都要对治自己的内心。我们说过,西方极乐世界并不在遥远的地方,就在我们的清净心之中。心何时获得清净,解脱即西方极乐世界就何时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心不清净,则显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三恶趣。
我们平常祭祀,是在祭祀无始以来至今的一切冤亲债主;站在佛法的角度祭祀去世的人,就是在超度亡者的灵魂。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说,它本来就是一个习俗,习俗没有好坏之分,习俗就是习俗。但既然我们知道了祭祀的真正意义,就要从最真实,最圆满的角度去成办,意义更为广大。
从习俗的角度来说,虽然心中希望亡者得到快乐,实际上也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安慰。明明知道,就算你今天把世上所有珍贵的东西都放在坟前,亡者也绝不会拿走一滴水、一小块食品,这只是我们的一种愿望。因为我们对于亡者有很深的感情,想到如果能再次一起吃顿饭,一起喝杯水,会是令人感到很开心的事,因此世间人就以这样的方式祭祀亡者,也是为了圆满自己的心愿,而这也是世出世间祭祀的差别。
如今我们要真正讲解祭祀善行,就要站在调伏自他内心的角度讲解,其中也包括调伏自己的内心。否则,就如无垢光尊者所言:“自心与法不能融契,仅具道貌之相,则无实义可谈。”若不能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仅仅依靠修法的形象,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只是一种形象修法而已,对成办解脱起不到丝毫作用。
四、忆念无常 精进修法
成办解脱要从调伏内心下功夫,要时时问问自己的内心清净了多少?今天是在祭祀的去世的亲人,明年清明节是否是别人在纪念我们?虽然我们都希望一切众生都能长命百岁,但现实当中是否有这样的福报,谁都不知道。一旦无常现前,恐怕明年的今天就是别人在为我们做祭祀了。所以修行绝不能拖延,现在就要开始修行。一旦无常降临身边,无论你现前的地位有多高,权位有多大,家庭条件有多好,亲朋好友有多多,在死亡面前,谁都帮不到你,只有自己孤独地去面对。
包括我在内,在座的每个人身边都有挚爱的人,可能很多年龄偏上者的父母都已经去世了。这个世界上对我们最慈爱的人就是我们的母亲。可是当母亲去世的时刻,我们作为她最亲近的人,更是她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除了眼睁睁地看着她断掉最后一口气之外,什么都做不了。从世间的角度而言,无论内心有多么痛苦,也无法做出任何让母亲感到快乐的事。
作为儿女,当我们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即便父母健在,并且把我们紧紧搂在怀中,也无法赐予我们什么;作为父母,无论子女有多么孝顺,哪怕都围绕在床边,也无法帮到你什么。这就跟你面对母亲临终时,无法赐予母亲任何快乐一样无能为力。在世的时候,有事可以找朋友帮忙,但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即便所有朋友都围绕着你,也没有谁能带给你一丝快乐。
往昔很多帝王贵胄去世的时候,会有很多人陪葬,活着的人希望陪葬的人都跟随着这个亡者的灵魂走,但这是不可能的。无论同时死亡多少人,死后都是随着个人的业力而飘动,无法待在一起。比如一个房间里即便有成百上千人同时睡觉,梦中每个人也都进入到自己的世界当中,不会因为这些人在一个房间里睡觉,而互相梦到彼此。陪葬只是一种习俗,是给生者的一种安慰,对亡者可起不到什么作用。
我们讲述这些公案的目的就是要告诫大家,要从现在就开始修行,不要等待未来某一天再修行。去年的今天到现在,三百六十五天过去了,这期间有很多人都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了。无常就是如此,因此修学就要从今天开始做起,能做多少都要尽可能去创造。没有灾难降临的时候,看似没有什么要紧,一旦无常降临到身边,你就会觉得修行有多么重要,但到那时就为时已晚了。不要等到撞了南墙才回头,应该提前给自己一个预警。否则可能已经走了很远再返回原地,从另一条路重新出发,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上节课我们讲到认识万物本来就是清净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当你遇到一些烦恼的对境时,把对方观想成清净的形象,烦恼就会随之消失。甚至在烦恼消尽的同时,过去所造的一切业际烦恼以及习气,也能凭借当时的净观当下得以清净,功德非常非常大。所以修行不仅仅是要在心情平和的时候坐在某一处开始修行,而是在烦恼炽盛的时候,也一样可以对治烦恼。修行者应该在烦恼生起的时候,随时随地予以对治,这才是真正修行者的行为,当然这需要长时间去训练。
五、证得本来之觉性 无有希愿之果位 此二同时现一味(一)
【证得本来之觉性,无有希愿之果位,此二同时现一味。】
先将“本来”搁置一旁,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觉性。觉性,通常也称之为“心性”、“法身”、“法性”、“唯一明点”等等,但无论怎么称呼,都是在讲解心的本性。
对于次第根机而言,即便导师赐予你各种传承和方法,为你当下印证心的本性,但由于个人不具备接受这个法的条件,仍旧无法证悟觉性。很多人一直期盼能依止一位导师,得到直指心性的甚深法要,但想要接受这种传法之前先问下自己是否堪为法器?扪心自问,自己是否具有相应的根机,能否接受这样的法?
经常听说有不少修行者期待得到某位导师的心性直指,认为只有心印传承和表示传承才是真正的大圆满,因此常常往返于汉地、雪域高原、甚至国外,遍访名师。但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即便你能遇到给予直指的导师,如果自己不具有接受这样法的根机,无论导师在你面前做多少次心印传承或表示传承,对你的心相续来说,也没有任何改变。
有人会说,在直指心性的过程当中,还是有一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感觉。可如果这个感觉和真正的见解挂不上钩,这些感受可能只是来自于你对导师的敬佩、信心以及当时场所的一些整体氛围等诸多条件的影响,因此你才有一种进入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境界,但这种感觉是很个人化的。
有时候我们讲解心性的特点是超越言语,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但是这种所谓的无法用言语表达是指超越了言语的范围,而不是说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去描述或表达,毕竟我们多数人还是站在个人的角度中描述。如果你认为有些地方无法描述就是心性,可能还是有些不圆满,因为仅仅凭借这样的认知是很难印证为见解的。
比如很多大城市有一种娱乐场所叫鬼洞,里面有各种各样假的鬼的形象,看起来非常凶猛,令人恐惧。他们往往趁你不注意的时候突然跳出来,吓你一跳,在这种阴森森的环境中你很容易产生恐惧。这时候如果让你描述你的心态,可能你也会说是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恐惧,难道这种不知道怎么说就是一种证悟的象征吗?当然不是。
但是很多人由于不懂得相关道理的缘故,总是会去寻找这样一种状态,觉得“当时很有加持力”,因为导师在上面猛然“啪”一声,而当时很多人坐在一起,大家就会进入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状态当中,但这种感受只是这个气氛造成的,与解脱无关,也并不是你证悟到了什么见解。
要记住,想要得到圆满见解,首先是要去寻找清净、圆满的传承以及导师。当找到了这样的传承和导师,还需要多观察一下自己的根机。如果不具备相应的根机,即便这位导师为你讲解一千遍一万遍的心印传承或表示传承,你的内心还是与庸俗同道,坚硬如铁,和凡夫没有丝毫差异,也依然处于凡夫状态当中。而这就是在告诉我们,法与根机必须要相应。
六、证得本来之觉性 无有希愿之果位 此二同时现一味(二)
赐予觉受的方式有很多,导师会根据个人的根机授予相应的法,令弟子成办觉性。平常无论讲什么法,都是在印证觉性,也是在赐予觉性,至于你以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见地树立觉性,还是要根据个人条件来定夺。
我们通常所谓的“无法用言语表达”和“不可思议”等描述,还是偏向一种单空,即在空性状态当中,因为临时不能感知很多的缘故,就给这样的状态贴一个标签,称之为“无法用言语表达”。但闷厥也同样无法用言语表达,并且当你醒来的时候,无法回忆闷厥时整个过程的感受。也就是说,闷厥和觉性,虽然都无法用言语表达,但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境界。
觉性具有智慧,站在意识的角度中说它无法用言语表达,是因为它不受意识控制,而不是说没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和法王如意宝等历代传承祖师,如何为后代弟子宣讲那么多法,他们难道不是在觉性中传递一切吗?除了讲解没有掺杂意念的这么一个传递之外,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包括《般若心经》、《金刚经》在内,以及我们平常书面的宣讲,多少都体现了觉性的一些特点,相信在座的每位修行者,都从文字的角度中多多少少了解了一点觉性的状态,并且都修了不少时间,虽然不能当下就证悟觉性,但在这方面多多少少有一些感受。
觉性从另一个角度又称为“明空不二”,也叫做“便智双运”。在我们第一次创造觉性的过程当中,明和空或者称方便与智慧,都是通过交替而修来逐渐创造,直到最终达到一如之觉性。而刚入门的修行者,多数还是站在止观交修即方便与智慧交替而修的状态中去逐渐创造双运或者是令两者逐渐达到一如。
七、证得本来之觉性 无有希愿之果位 此二同时现一味(三)
见解本身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又该如何印证?往昔华智仁波切的弟子喇嘛龙多修了很长时间,一直无法认识到觉性。这与我们如今很多修行人一样,觉得自己现前还无法执受觉性,原因不是自己不会修行,而是认为昏沉太重或妄念太多的缘故所致。有一天晚上,华智仁波切就把喇嘛龙多带到佐钦寺边上的草地上,让他躺在草地上遥望星空,此时还不时传来远处寺院的狗叫声。华智仁波切告诉喇嘛龙多,不要执著任何妄想,把心自然放松,你就会进入到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自然状态中。这种不出来的状态,可以说是已经超越一切言语的空性,但仍旧是相对性的,因为此时还不是最圆满的。但此处我们不去讨论当时是了义还是不了义,圆满还是不圆满,总之就是一种说不出来的状态。
当下华智仁波切问喇嘛龙多,在这样的状态中,能否在看见天空中星星的同时听到寺院的狗叫声?当能看见星空的同时又能听到狗叫声,就进入到空性的状态中,但这并不是一种单空。因为你既能听到狗叫声又不会顺着狗叫声去分析它:声音有多大,音色是厚还是薄,也不会去分析天空中的星星有几颗,星星是大的还是小,是静止还是走动的,是闪烁还是停顿的等等。
在执受空性的当下,既能看得见一切相,又能听见各种声音,就可以把《般若心经》所讲的四空双运纳入其中。也就是说,眼前能看得见相,但在看见的当下不顺着它而去分别,则当下即是空性。空性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而是眼前能见到一切相,比如在空性中知道星星是星星,就叫空即是相。
相是空性,空性也是相,相以外没有空性,因为空和相,即眼前看得见的星星和空性是彼此完全无法分开的,因此看见当下即为空性,而空性当下即是明了,即所谓相即是空,空即是相,相不异空,空不异相。声音也是同样的道理,在听见声音当下是空性,空性之中又能听见声音,两者无法分开的时候就叫做四空双运,可以称之为声即是空,空即是声,声不异空,空不异声。
所以要记住,缘起性空的见解不是靠意念造作出来的,也不是贴个标签而已,是在真正见解中有如是之感受。何时悟到这个见解,就称为“便智双运”,也叫“明空不二”、“体用一如”等等。这个“用”字指的就是了了分明者即为妙用;执受本体空性叫智慧,两者合为一体,就叫做明空不二、体用一如。因为执受空性为本体。呈现一切之相、了了分明为妙用,两者达成一如的时候,叫体用一如。何时能证悟到这个见解,在我们当前的阶段,就可以称之为觉性。
今天我们虽然在觉性方面稍微做了一些印证,但建议不要把这些词句拿到自己的修行之中。如果你已经拥有这样的见解当然非常好,但是如果用这样的词句掩盖自己的修行,或者给自己的见解贴上这样的标签,认为自己的见解就是空,就是明,是明空不二……都只能称之为一种改造,与妄想雷同,乃漂泊轮回之根源,非成办解脱之果实。
因此我们以后的修学中要尽可能去执受这样的见解,而不要往上面贴标签。在现有的修行条件和阶段中慢慢去护持见解,即便今天只是在止观交修的角度树立一个单空,或者是从观察的角度只有一些观照都无妨,就从这里踏踏实实修起,不要去随便添加很多高深的名词,否则对你成办解脱没有丝毫意义。
八、证得本来之觉性 无有希愿之果位 此二同时现一味(四)
“证得觉性”指的是什么?怎样才叫当下证得觉性?若是将“证得”和“觉性”分开,有一个能证之者和所证之法,就像我现前看见一朵花,有一朵花和能看见者,这样分开去理解“我”证得“见解”,你所证悟到的见解决定不是了义的。
首先要知道“证得”与“见解”的关系如何,是谁证得见解,如何证得?当你在执受见解的当下,又是何时证得,这个“证得”是怎么树立的等等,其中的一系列理趣都应该要非常清楚。这一切无法与智慧脱钩,如果没有智慧,又如何在“见解”上再树立一个“证得”,是谁证得?如果当你拥有这个见解后再证得,则这个见解就已经变成能所对立,所以这个见解绝不是了义的;若是当下证得,并且还需要分两个刹那,有前后次序,你的见解也不是圆满的见解。
我们并不是讲解在大乘分析过程中,为了达到缘起性空,才排除一切妄想,而是见解本身就是如此。因此,这里的“证得”指的是本具有的见解。说白了,当时的智慧无论是了了分明者还是遍知者,都叫“证得”者,因为“证得”和“觉性”本就是分不开的。
“本来”是指它的功德自无始以来就原本具有的意思。如果只是站在过去的时间界限上理解“本来”,“觉性”当然是不了义的,因为它已经有了时间的限制,即过去的觉性。一旦有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当然也相对就会产生。所以,觉性具有已经从时间和空间中超越的含义,而有时间和空间者称称之为意识。
觉性是无法用意识去感受的,用意识感受到的所谓的“觉性”都叫不了义,甚至只是一种文字般若而已。也就是说,只是从文字上去了解道理并不是真正的觉性,真正的觉性已经超越三时,即过去、现在、未来,称之为第四时大平等状态,完全不在时间的界限里。
九、证得本来之觉性 无有希愿之果位 此二同时现一味(五)
觉性是超越一切时空限制的,想要证得觉性,平常修行过程中就要尽可能学会自然。
很多人都说自己修行期间有这样那样的感觉,但正如我们往昔所言,感觉不等于解脱功德。你的感觉丰富,有可能是一种密意,但是我想更多的可能是你平常太敏感的缘故所致。要记住,丰富的感觉与觉性,完全是两回事。
你所要证悟的是见解而非感觉。一旦你时时执著感觉,解脱的见解就没有了立足之地。可能由于天天都执著感觉的缘故,身体一下空一下明等各种感觉非常丰富,甚至你可能还会觉得眼前呈现出了各式各样的光,甚至还有文武百尊、坛城,各种的文字等等,但证是由于你对种种感觉过于敏感的原因,觉性已经不知不觉远离你了。
因为,你所谓的感觉都是处于一种意识状态,这与解脱可谓是天差地别。意识会受到时空的限制,当你执著感觉时,觉性就没有了立足之地。虽然你想通过修行成办解脱,但由于执著时空范围中的意识感觉,解脱就会距离你越来越远,所以我们也一再强调,修行不要过于执著感觉。
这是否是说明,修行中没有感觉更好?并不是,而是感觉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举个例子。现在房间里有各式各样的物件,只要你不执着于它,它就不会伤害到你,这时这些物件就称为一种装饰。相反,如果这些物件的存在引起了你的情绪飘动,对你形成一种障碍,无论他的外在形象有多么庄严,对你而言都是一种障碍。因此,我们也时时讲解,修学过程中出现不同的觉受,是修行中的一种庄严,可一旦强行执著于其中的一个环节或其中的一种境界,就会成为成办解脱的障碍。
因此,修行不要时时去追求各种感受,而是要按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如理如法去执受见解,如是修行,则完全可以快乐地享受整个修行过程,甚至凭借这个过程达到最圆满的境界。
以上就是对“证得本来之觉性”的讲解,也是告诫大家,修行的操作方式必须要懂。
总的来说,以上就是讲解什么是觉性,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去证得觉性?前面在讲解止观交修时说过,对于不能当下悟证觉性的次第根机来说,我们的修行不得不分为两个阶段去逐步认识和证得这个觉性,可是一旦圆满证得觉性,觉性本具有的智慧就能瞬间具有。因此我们要知道止观交修的重要性,知道这是证得觉性的一个过程。
既然觉性本就具有,我们就不需要时时执著往昔不存在而当下临时呈现出来的一些感觉,这些不必要的执著会对成办解脱造成障碍。当已经真正认清什么为觉性,即便只是文字般若,你在修行过程中也不会对此太过执著,因为当下执受觉性时,并不会再期待一个果实。也就是说,当你从文字般若的角度认识到什么为觉性的时候,就要尽可能往这方面去发展。因为你已经知道这样的希望是对见解不太了解的人才有的想法,真正对见解有所认识者,哪怕只是文字般若,随着对见解的认识,这种希望之心也会越来越少,直到最后达到时时执受于见解之中。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