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落万念迹 > 勤勤拂

囤教证(901-950)

创建日期:2023-08-05

  囤教证(901-950)

  901、Y、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华严经》

  莲花生长在淤泥里,却纯洁无垢,出淤泥而不染;日月住在虚空中,但能自在洒脱地运行,不滞于任何一处。虽然在显现上,菩萨也在轮回中以人、动物、地狱众生和饿鬼等形象来度化众生,但他们并没有生老病死的自相痛苦。

  902、B、不离于世间,亦不著世间,行世无障碍,如风游虚空。-----《华严经》

  菩萨不会离开世间,也不会耽著世间,他的一切所行毫无障碍,犹如空中的风。

  903、Z、自性若悟,众生是佛。-----《坛经》

  如果证悟万法本性,虽然表面上看来是众生,但也可以叫做佛。所以众生和佛之间的差别,唯在对万法本质的迷与悟上,而其根源则在于是否通达般若。

  904、W、维摩一默,如雷灌顶.-----禅宗

  在真正的智慧行境中,行和不行都不存在,也即远离言语、表示、分别。维摩诘当时什么都不说,其实是如雷灌顶,或者说是最大的灌顶。

  905、Y、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维摩诘所说经》

  安住在最高境界时,于一切法言说也没有,表示也没有,思维、问答的行境也全部超离。而这就是五蕴的真相,或者说佛陀的智慧。远离言说,无法表示,也无法用心识来描述,一切问答皆远离,这就是入不二法门。

  906、L、泥佛不渡水,金佛不渡炉,木佛不渡火。-----赵州禅师

  金子、木头、泥土做的佛,在相应的环节中都不能度过,其中泥土做的佛在水中不能度过,金子做的佛在火炉里不能度过,木头做的佛在火中不能度过;故应唯一护持心的本来面目,因为此乃最究竟的佛陀。

  907、F、佛语不欺,当作是学,当作是求。-----《大明度经》

  在这个世间上,佛语是唯一正确无误的,所以大家皆应认认真真地修学。

  908、H、何者若既不缘佛,亦不思法与僧,则此为真实皈依。-----《中般若经》

  真实的皈依不缘一切法。皈依三宝从究竟意义上而言,是能皈依、所皈依、皈依三者皆不存在。从最了义的角度来讲,真正的三宝远离一切戏论,唯一是现空双运的本体,皈依三宝也是一种执著相。

  909、R、若人见有无,见自性他性,如是则不见,佛法真实义。-----《中观根本慧论》

  有无、自性他性都不可见,这就是真实的无缘见解。若没有认识到万法不是有也不是无,不是自性也不是他性,那这种人无法通达佛法的教义。
       如果有人见到了有的法、无的法,以及自性、他性,那他就没有见到佛法的真实义。因为,在一切万法的本体中,一切所缘都没有。当然,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得到才不存在,实际上它的本体就无法可得。

  910、F、佛语不欺,当作是学,当作是求。-----《大明度经》

  佛陀的语言永远不会欺惑众生,大乘行人该学习这种教言,并在实际行动中去身体力行。所以我们学习与希求的皆应是佛语。如果我们完全按照佛陀的教言去行持,那对今世来世一定会带来真实的利益。

  911、R、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虚。-----《法句经》

  如果我们产生精进心,这只是虚妄,根本不是真正的精进。因为真正的精进必须远离勤作,也即应安住在空性中,而这就是出世间的精进波罗蜜多。如果起了一个我要精进的心,它就是妄心并非精进;如果心能不起妄念或没有执著,那个时候才是真正精进,没有任何虚妄。

  912、L、令诸众生,得闻是法,获大福德。一切业障,决定消除。当来速获,无上菩提。-----《佛说圣佛母小字般若波罗蜜多经》

  听闻般若法能获得非常大的福德,即使是业力深重的人,以听闻般若的力量也能遣除相续中的障碍,在很快的时间中就能证得无上正等觉的果位。

  913、W、无弃亦无得,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是说名涅槃。-----《中观根本慧论》

  真正的涅槃或法性,没有什么可弃的、也没什么可得的,既没有新生与毁灭,也没有来去、常断等,即它是远离一切戏论的无分别本体。

  914、R、若无所缘,心则寂灭。-----《秘密不可思议经》

  如果没有所缘,心就得到了寂灭。而在此时,利益众生的事业也会出现。

  915、P、菩萨虽入灭,能成众利益。-----《入行论》

  菩萨虽然没有执著,也即入于法界灭定当中,但利益众生的事业也不会以此而间断。

  916、J、觉诸魔事,悉能远离,佛所摄持。-----《华严经》

  如果我们觉悟了魔所作的事业,还能完全远离,这就是佛所摄持。本来听闻般若的时候,容易出现昏沉、掉举等魔的事业,但若通过智慧发现:不能这样,这是魔的事业,而且还能远离,那此时魔已变成佛了,即佛已作了摄持。可见这非常重要!

  917、S、所闻好疑,不善通达、如理作意,是为魔业。-----《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

  对所听闻的法产生怀疑,并且对其甚深义没有如实通达,也没如理思维和作意,这就是魔业或魔事。

  918、Y、印度具德月称师,藏地荣索秋桑尊,异口同声一密意,建立本净大空性。-----《定解宝灯论》

  印度的月称论师和藏地的荣索秋桑班智达,异口同声建立本来清净的大空性。所以不懂般若空性,对大圆满传承祖师荣索班智达和无垢光尊者所建立的空性就不可能通达。

  919、K、开阐二乘,隐覆深法,是为魔业。-----《华严经》

  如果开显、阐明二乘声闻缘觉的法,却隐覆甚深的大乘法,这就是魔业。

  920、J、尽漏离魔缚,智慧转F轮。-----《阿含经》

  只要离开有漏烦恼,在传讲、学习、读诵等的过程中就会远离魔众,也能依靠智慧在众生前转大F轮。

  921、L、令行不善法,舍弃善法,皆是魔业。-----《虚空藏请问经》

  凡是让人行持恶业、舍弃善法,这样的行为通通是魔业。

  922、L、立行不求无魔,行无魔则誓愿不坚。-----《宝王三昧念佛直指》

  我们修行不能像有些人所说那样:让我平平安安,不要有任何魔众,不要有任何违缘,一定要顺利修行;如果修行一点违缘都没有,那誓言或志愿就不一定很坚定。其实,正是因为有魔众危害的原因,行持善法才能得以成功。

  923、X、系著者名为魔缚。-----《涅槃经》

  这里的“系著”是指耽执任何一件事,或者说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将善法中断、不能如理如实地行持,而这就被魔束缚住了。

  924、J、精通二谛理,见二谛融义。-----《解义慧剑》

  当胜义谛和世俗谛融为一体时,也不可能用语言来描述。虽然我在这里装模作样地说,但真正心的本性或万法的实相,唯是远离言词、思维的境界,这从自古以来很多大德的开悟偈或悟道歌中也能了知。虽然二谛完全融为一体的境界,并非分别念的对境,但我们还要宣说,这也很有必要。

  925、F、非法非非法,非性非非性,非心非非心,付汝心法竟。-----野翁禅师

  野翁禅师将衣钵交付给无趣禅师时说了一个偈子,这是开悟后的偈颂,也是传法,就像密宗中的持明表示传或补特伽罗耳传一样。二谛融为一体的境界很难用语言来宣说,但确实有这样一种证悟境界。

  926、S、生本不生,灭本不灭,撒手便行,一天明月。-----世愚禅师

  生本来没有生,灭本来没有灭,我今撒手便行,处处一天明月。虽然这些境界我们也可用语言文字来宣说,但若没有彻底闻思中观,恐怕里面的甚深意义就不一定能了知。若长期对中观或般若法门有信心,自己也认真闻思过,虽然尚未如实证悟圣者所讲的境界,但自己读诵、思维时,也会有一些了悟。

  927、R、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诸法,常无变易。-----《大般若经》

  佛陀出世也好、不出世也好,一切诸法的空性本体都没有变易、迁变。

  928、R、如实道来故,名为如来。-----《大智度论》

  只要到达如实之道,或对此道已经完全了达,就可以叫如来。其实,真正的如来并没有来和去的执著。《金刚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929、C、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虚云老和尚

  就像到了春天时花香四溢、处处秀丽一样,现前究竟证悟时,山河大地全都是如来。

  930、C、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六祖坛经》

  在心的本来面目到达清净时,就再不用取舍了。而依靠这种无取舍、无分别的方法修行,则能很快成佛。

  931、P、菩萨无分别,说彼速成佛。-----《经庄严论》

  虽然佛陀在日日夜夜地度化众生,但却没有众生之想。凡夫有众生想,而诸佛却没有。

  932、R、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华严经》

  这并不是说所有众生在如来的身体里成佛,而是说,在如来的境界中所有众生皆可成佛。虽然如此,诸佛也没有所度化和能度化的执著,就像《入中论》中以陶师的比喻来说明如来的事业无勤成办那样。

  933、P、譬如林中狮吼声,群兽闻之悉丧胆,狮儿闻此皆欢腾;宣说本来无生乐,邪执愚夫皆畏惧,有缘弟子乐而颤。-----萨绕哈巴尊者

  就像林中狮子发出狮吼声时,所有野兽皆闻之丧胆,而狮儿却无比欢喜一样;如来以微妙音声宣说本来无生的空性法乐时,世间所有持常见、断见的愚昧凡夫皆心生畏惧,而有缘弟子却无比欢喜。

  934、W、未见殊胜见之义,见义不堕于一方。-----《定解宝灯论》

  一无所见是最殊胜的见,而且这种见不会堕于现或空的一边。的确,只要见到存在之法就不是真正的见。

  935、Z、诸有所见,皆是邪见;无一切见,即是正见。-----《佛说华手经》

  凡是有所见全部是邪见,如果通达一无所见,就是正见。当然,这就是中观最究竟的见解。

  936、Z、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楞严经》

  如果你在知见上再立知见,那就是无明愚痴的根本,并不是最究竟的见解;如果通达一无所见、一切都远离戏论,那就是最究竟的见解,或者说涅槃。

  937、X、虚空等何识,唯名诸显现,现多文字故,明现为种种。-----《中观庄严论》

  认知如是虚空等无实法的任何识直截了当地感受是永远不存在的事,因而唯是与名称之行相紧密联系的分别念的影像显现而已,由于这所有的一切现为多种文字的缘故,明显是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自性法。既然如此,那虚空的本体绝对不可能有。

  938、Z、诸佛辟支佛,并诸声闻人,解脱唯依慧,决定无有余。-----《赞慧度》+龙猛菩萨

  所有诸佛菩萨、辟支佛及声闻众,声闻、缘觉、菩萨、佛陀,他们的解脱唯依般若波罗蜜多,唯一依靠空性而得,除此之外决定无有其他途径,根本没有其他的解脱因。

  939、Z、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维摩诘所说经》

  般若空性智慧是菩萨的母亲,信心、菩提心等方便是菩萨的父亲,所有三世诸佛没有一个不由此而生。

  940、Z、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941、Z、自然之胜义,依信而证悟。-----《宝性论》

  胜义谛依靠信心可通达,或者说通过信心可以证悟法性。如果没有信心,就不可能趋入,所以信心非常重要。但相比之下,建立在信心基础上的通达万法为空性的般若更重要。

  942、X、寻尽不得法,心不现有实,法性善知故,具慧得菩提。-----《般若五百颂》

  真正获得智慧时,通过自己的分析来寻找,任何法皆得不到,或者说在心或智慧前没有任何实有的法;因为已经通达法性本来面目的缘故,这样的具有智慧者获得菩提就不再遥远。因此,在信心的基础上还要有了达诸法的空性智慧;若光有信心、没有智慧,可能就是世间人所说的迷信。

  943、R、若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菩萨璎珞本业经》

  任何一位众生刚开始趋入三宝或佛法的大海时,如船只般的信心之根一定要有。如果没有信心只有智慧,那再怎么出名也不行。如果我们要进入佛法大海,就必须要有信心;若想进一步趋入佛教小乘及大乘显宗、密宗,就要有别解脱戒、菩萨戒和三昧耶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享受到佛教的甚深密义。

  944、Z、增上生许乐,定胜许解脱,彼因若略摄,信心与智慧。-----《中观宝鬘论》+龙猛菩萨

  增上生指获得人天福报的安乐,决定胜指获得三菩提的解脱,而这些暂时、究竟快乐之因有两种:一是信心,二是智慧。为什么呢?因为,有了信心和智慧,行持任何善法都不会有困难。所以这两者一定要具足。

  945、J、具信故依法,具慧故知真,此二主为慧,前行即信心。-----《中观宝鬘论》+龙猛菩萨

  只要具有信心,就会趋入并依靠殊胜的佛法;相反,若没有信心,就不可能皈依佛门,也不可能去学中观、般若等佛法。

  946、Y、有信无解,增长无明;有解无信,增长邪见。-----《涅槃经》

  如果只有信心,没有解开一切万法真理的智慧,那这样的信心只能称为迷信,也只会增长无明。

  如果仅仅有信心,却没有见解智慧,只不过增长无明而已。现在世界上的很多迷信,教徒倒是很有信心,但对前后世、业因果的微妙道理一无所知,非常茫然,所以只有信心并不够,还需要正确见解的摄持。同样,光有见解而没有信心也非常可怕,它是助长邪见之因。比如我们对佛陀和上师的功德,必须具足一种信心和感情,如果这一点都没有,口头上说得天花乱坠,把它当作学术一样钻研,那只会增长自己的邪见。

  947、R、人身难得佛难值,信慧闻法难中难。-----《无量寿经》

  人身难以得到,佛也难以值遇,而以信心和智慧来听闻佛法,这是难中之难,可以说百千万劫难遭遇。

  948、R、若令善知识欢喜,则能获得一切佛菩提。-----《华严经》

  只是令善知识欢喜,就能获得佛菩萨的果位。

  949、S、善知识善护念诸菩萨摩诃萨,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般若经》

  对于发大心的菩萨来讲,如果有善知识的垂念、加持,相续中就可以迅速获得证悟的智慧。依靠善知识能使自己见到一切诸佛,相续中生起真正的菩提妙心。

  950、S、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法华经》

  如果我们遇到了真正的大乘善知识,对整个身心就会带来非常大的利益。所以,对修学大乘佛法的人来讲,一定要依止善知识。

上一篇:《中观庄严颂》一年一读句

下一篇:囤教证(951-1000)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