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无上密四种基本气功的义理与作用《藏密脉、气、明点观修》
附:九节佛风法(多杰觉拔上师传)
音流瑜伽研究微信公号
第六章 无上密四种基本气功的义理与作用《藏密脉、气、明点观修》
作者:邱陵
第六章 无上密四种基本气功的义理与作用
第一节 修气功的次第
密宗功夫,最重要的是念诵、观想、气功、真如。藏密无上瑜伽偏重气功双运,不似唐密、东密偏重真言念诵。这里所说的“气功”,实是脉、气、明点修持的基本功夫,亦即修气之基本法,它并不完全与现在流行所称的“气功”概念相同。这四种基本气功是:九节佛风、金刚诵、中住气、宝瓶气。此四者应依上列先后次第修持。
修习气功的前行,先修生起次第,在空性中生起自体本尊身,调整本尊身的三脉四轮,然后再修圆满次第之气功,旨在打开中脉,松开心轮外围缠缚之细脉结,然后渐次开解其他轮。因普通人心中无明障蔽,导致气脉纠缠,轻则运动失灵,重则衰老病苦,只有修持无上密气功,才能打开脉结,通畅气机。
第二节 释九节佛风
九节佛风,又名九接佛风,其义为行者行此功,便可与佛菩萨息息相通,接受象征和代表宇宙灵能的佛菩萨的加持力,佛菩萨的功德、智慧、神通融合为光明,进入行者之身,洗涤行者身内一切罪障、病魔、无明、烦恼,它们化为黑烟,排出体外,行者得到身心清净。
九接佛风功法主要为观想自身通体透明,身中有三脉如山状,以左手无名指按左鼻孔,而以右鼻孔吸气,观诸佛菩萨加持的白色光明由右鼻孔入,随以右无名指按右鼻孔,观此光气循右脉下降至脐下贯入左 脉,循此上升至左鼻孔,凡身中一切业障、病魔、无明、烦恼,皆化为黑气从左鼻孔而出。再如前左吸右呼、右吸左呼交替做三次。再左吸右呼、右吸左呼交替亦做三次。再以两鼻孔同时吸入白光,气自左右脉入,至脐下共入中脉,上升至顶,无路可出,乃折回脐下仍分为二,由左右脉上升,自两鼻孔放岀黑气,如此亦做三次。
此功重在出气、进气,气入体内只稍住,进岀气细、慢、长;一次功气贯左、右脉各九次,贯中脉三次,则知重点在打开三脉,并引气入中脉。
此功可称为“消业大法”,因为吸入白光在体内清洁不净之业,把一切秽气呼出体外,实是利用呼吸以承佛光,涤洗业障。这样“纳白吐黑”,行之久久,自身自然化为清净。
此功又是“入静心法”,行者聚气凝神做完此功,心神就会专注一处,破除杂念妄想,易于入静、入空性,安住于三摩地。正因为有这些好处,前人把它列入不少大法中作为前行。
近世流传的九节佛风法有多种,虽总的来说大同小异,但有些法并未完善,或未说明与“佛风”息息相关的观想,或未开列气贯三脉的方法,致行者难以达到开脉及自身与宇宙法流合一的目的。学此法者, 当须注意及此。
多杰觉拔上师撰《密乘法海》一书所载九节佛风法较为精要可靠,选刊于本书附录,学者可以该法本为依据,作进一步的修学。
第三节 释金刚诵
一 金刚诵的义理与实修法
金刚诵属无上瑜伽,义理深奥,并不为许多学人所知。贡噶上师云:“金刚具七义:坚固、精要、不空、不能断截、不能破裂、无可剖分、无可损坏。”这是比喻真如空性的原理。“金刚乘”就是取此义而命名。金刚诵以此义名“诵”,以区别于其他念诵。
金刚诵所诵者,是藏文嗡、阿、吽三字。陈健民上师在《事业手印教授抉微》一书中初概述此三字的义理道:“嗡、阿、吽在密宗仪轨中常用,多用以加持,下三部亦有之。然于此金刚诵配合空性真如气功呼吸,大不相同,其意义所居,不出嗡字变多,阿字还净,吽字发用也。此中无上瑜伽部用为配合真如气功而修,实为无上瑜伽气功不共特色。小乘调息,不岀数、随、观想,大乘加以止、观、还净,密乘则除还净以外,别配空、乐、菩提心等。原夫密宗气功,基于金刚诵上,即有中住气,盖延长住气时间于脐轮之下,此其盖强于金刚诵者,由此再加,则有柔和宝瓶气;由此再加,则有强烈宝瓶气,莫不奠基于金刚诵也。”
陈健民上师认为,金刚诵中嗡、阿、吽三字,有三种动态,即入、住、岀;有三性,即形、音、义。念诵时返归真如空性,顺其自然,不加造作,即是“无始自纯熟,不假循诱,脱口而岀。”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行者离过去、未来、现在三心而成诵。
这样入时自有嗡声,不用口、鼻、唇、舌;住时自有阿义,本不生理,不用寻伺思想;出时自有吽音, 不用张牙露齿。这与声字实相之理相同。
陈健民上师又指出:“三金刚字,其形岀于脉,其音发于气,其义蕴于心。脉为本尊智慧之身,气为佛化智慧之气,义为佛理智慧之义。脉表缘起,气无形迹,心本不生。表缘起,乃出化身,缘起性空也;无形迹,堪受空乐,空乐报身也;本不生,乃契法身,不生胜义也。故嗡为化身,阿为法身,吽为报身。行者含韵真如性理,脱落凡庸窠臼,运用灵活,不着意作观,不强迫行气,于是气功、念诵、真如、观想,四者融合无二,则不觉行此念诵,了无痕迹矣。”
由上述可知,修持金刚诵要达到这样自然、纯熟、空性的地步,并不是很容易的,而这就是金刚诵的不共的特色,非是一般念诵可比。
二 金刚诵的生圆次第
金刚诵本身有起分和正分,起分即是生起次第,正分即是圆满次第。
《诺那金刚上师口授金刚诵起分》是近世流传的著名法本之一,内容主要是观修阿达尔吗佛(普贤王如来)和金刚萨捶,其相如水中月,空中虹,心放五色光,遍满十方,反复念诵嗡、阿、吽,属本尊法。陈健民上师为此著《金刚诵起分十释》,详细阐释了本法,其阐释范围,远远超过金刚诵生起次第,而是对金刚诵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义理和实修法作了精辟的解释。陈健民上师在《十释》中释“法然本性”时指出:“本性虽空,即此空上,明体不灭,离于断治,当前坦露,如是本性,赅海彻源;前之皈依境、菩提心,胥在乎此;后之佛相、众生相,字嗡、阿、吽, 气入、住、出,亦莫能离乎此。是本法彻头彻尾之命脉,原无纤毫可着,然不可须臾而离。”又在释“宽坦”时说:“由是外宽坦,一丝不挂,高广极矣!内宽坦,虹身莹澈,虚明极矣!密宽坦,心气无二,平淡极矣!密密宽坦,穷尽法性,空灵自在,甜蜜极矣!”盖本法要求最后“宽坦而住。”
敦珠上师传,刘锐之上师译《大幻化网导引法》和珀玛迦尔波祖师传、美国伊文思•温慈博士译《大手印瑜伽法要》均载有金刚诵起分,又名金刚数息法,为显教六妙法门即数、随、止、观、还、净在密承的应用。
在金刚诵正分即圆满次第方面,迄今能够看到的比较完整的法本是《大幻网导引法》一书收入的十种金刚诵修法,其中,根本气金刚诵分为:依上鼻气、下鼻气、上下气和合、上下气步趋、遍行气金刚诵等五种;支分气金刚诵分为:行气、循行气、正行气、最行气、决行气金刚诵等五种。这十种金刚诵的观修,念诵嗡、阿、吽三字,完全按照上述的自然、纯熟、空性的原理与方法进行,把气功、念诵、观想、真如四者融合为一,不能有丝毫的造作。
三 金刚诵的循行路线和作用
凡修持金刚诵者,既要了解金刚诵的义理,又须懂得其运行路线,如此修习方有依据,亦可洞悉其功用。古洗里上师著《大威德证分》一书开列金刚诵运行路线甚详,在根本五气中,列出了上行气、下行气 及遍行气的路线:
⑴ 通过顶、喉、心,金刚诵由鼻孔出入;
⑵ 通过顶、喉、心、脐,由鼻孔出入;
⑶ 通过下门,由杵(生殖器尖端)岀入;
⑷ 上气由鼻孔入,下气由杵入;上气由鼻岀,下气由杵出;
⑸ 上气由鼻入,同时下气由杵出;下气未岀尽时,上气到心间住。复次,上气从鼻出,同时下气从杵入;此上气未出尽时,下气已升到心间。
⑹ 如上以心间之住,改为脐之住,其余上、下皆相同;
⑺ 依遍行气而修金刚诵,一切毛孔皆通于中脉心间;出入由孔,住则在心。
以上根本气金刚诵七种运行路线,缺少命气及平住气的路线,这是因为命气当常住心轮内而不动,动则疯狂及死亡;平住气原住在脐轮,其岀入上下路线, 与上述第二法相同。
至于五支分金刚诵的运行路线则为:
(1)循目行;(2)循耳行;(3)循鼻行;(4)循舌行;(5)循毛孔行。
循毛孔行者,外达身外,内达皮内各层而不及于 心轮,故与遍行气的路线不同。以上(1)至(5)亦如此,不达于中脉所贯各轮。
《大威德证分》一书所开列的上述根本气及支分气金刚诵路线,与《大幻化网导引法》十种金刚诵正分路线大同小异,都是以中脉为中央大道,穿透其不同的岀入口,进入心轮,遍及各轮,或遍及五官以至全身毛孔。因此,修持根本气金刚诵,其功德不仅能打开诸轮脉结,而且可引气入中脉,开发中脉,加上住气的锻炼,可使人延年益寿。修持支分气金刚诵,其功德不但能摄气进入中脉,而且能开发五官特异功能。行者不必条条路线均修,视身体何处有病痛、壅塞,选适合之路线修持便可。
《诺那金刚上师口授金刚诵起分》、《金刚诵起分十释》、《大幻化网导引法十种金刚诵正分》等文献,均选刊于本书附录,学者可以对照参阅研究。
第四节 释中住气
中住气法,偏重持气于脐下,即将气呼出时不可全部放岀,留微少气于脐下。如平日行、住、坐、卧将气少许存于脐下,此气不断,观照明晰,极易生定, 故能获殊胜成就。莲华生大士曾说,最殊胜功德,为中住气。据《亥母甚深引导》一书中《乌金口诀摩尼鬘》记载,莲师在回答佛母移喜磋嘉提问中住气法时指岀、上气稍下压,下气稍上提,中气在脐平面鼓出,如是智慧自然在本净上显现,他说,修中住气成功则身心清净,昏沉、掉举、散乱都会消除,旧病全愈, 延年益寿。把下腹在脐平面微鼓岀,就是将气少许存于脐下的诀窍。
陈健民上师特别提倡此法,他认为,膀胱空间较大,积气虽多,亦不易出毛病,且此处是拙火起点,并为四肢遍行气的枢纽,故可常常训练,可久久加强。
陈健民上师主张将中住气法放在金刚诵之后修持,但《大幻化网导引法》则把中住气法置于宝瓶气之后。其实,修本法纯熟,行、住、坐、卧随时可做, 效果十分显著。
第五节 释宝瓶气
金刚诵属柔气修法,宝瓶气则属刚气修法,但宝瓶气刚中有柔,故分柔和宝瓶气和猛烈宝瓶气两种。
宝瓶气修法为将上气下压,下气上提,有如函盖相扣,即像两个碗口相合在一起,气藏其中,如宝瓶一样,所以称为宝瓶气。
宝瓶气有心间宝瓶气、脐间宝瓶气及全身以气遍满的宝瓶气多种,但对初学者来说,修心轮的宝瓶气, 有扰乱心轮使命气错乱的危险,可能会引起身体不适,所以还是修脐间宝瓶气为好。本文所述,为脐间 宝瓶气。
柔和宝瓶气修法分吸、满、消、散四法,即:竭力长缓吸气,一次盈满,然后将上下气俱合于脐下;将气贮满脐下,如入宝瓶,持之久住;直至气不能忍时, 观想气充中脉,以至于心轮,或气先满中脉,后满四轮复遍全身,业气变为智气。柔和宝瓶气的要点是,气充全身,尽量持气,但不似猛烈宝瓶气之周遍;猛烈宝瓶气消气时行冲顶射法,即由鼻孔向上提缩,使气充满顶轮,乃至须眉,根根毛孔内皆有智气充实。
宝瓶气的主要功能是使气入、住、融于中脉,起初行者不能持气很久,渐渐地保持气息的能力增强了,使身体不同的气进入中脉,然后住于中脉,最后融于中脉。
猛烈宝瓶气除消气时用冲顶射法外,吸时两手握拳置胯间,竭吸提气,鼻孔行息几至停灭,气岀时竭力喷出,其法均取刚猛,功力虽足,但对初学者究属不宜,利益少而障碍多,易出毛病。学者若修猛烈宝瓶气时,切不可轻忽,凡有头痛、牙痛、眼红、鼻血、咯血者,当立即停止。
宝瓶气可与多种密法合修,例如,时轮系统修法,把九节佛风作为宝瓶气的准备法,把宝瓶气作为正法连贯起来成为一法,格桑•嘉措格西上师所传拙火八次第,把宝瓶气修法揉合其中,等等。
宝瓶气应修在金刚诵之后,这是许多密续的见解,其理是,金刚诵虽属柔气法,即气之细而微者,宝瓶气虽属刚气法,即气之粗者,但仅凭气的粗细,并不能作为先后之标准,能作为先后之标准者在于沿着 打开中脉的路上,气功配合空性而修是否逐步得到加强。金刚诵修法同空性配合的程度颇高,先修金刚诵而后修宝瓶气,正是提醒行者,此后气功必须更严密地与空性配合。
行者久修宝瓶气,不但可治病健身,而且能长寿。印度教哈达、军荼利瑜伽派和密宗都认为,闭息(住气、持气)能使人长寿。《亥母甚深引导》一书中《乌金口诀摩尼鬘》记载莲华生大士答佛母移喜磋嘉问宝瓶气法时指出:“一切功德所依者,厥为瓶气,一切气中皆以瓶气为主。”可见修宝瓶气在藏密气功中的重要性。
附:九节佛风法(多杰觉拔上师传)
原编者按:多杰觉拔上师是康藏大喇嘛在民国初年东来汉土弘扬密法的先驱。他在汉土一共传授了108法,由他的弟子张心若笔录编成《密乘法海》一书,这是一部密乘巨著。本篇九节佛风修法即选自该书,是流传于世的各种九节佛风法中比较精要的一种。
入座须具七事,如佛威仪:
1 座后微高,座后高二寸许则气易平定;
2 金刚跏趺坐,全跏、半跏均可;
3 手结定印,即二手仰置脚上,以右压左,二大指相拄;
4 两肩平正;
5 调息和平;
6 两目视鼻;
7 舌抵上腭。
坐定后,观想自身通体透明,净如玻璃,身中有三脉管,直立平行,历历如见,皆起自脐下三寸许,总汇于此,如图片状。其中,脉上大下小,直抵脑顶,状如刺叭。左、右二脉与中脉并行至顶,则折而向前,达于鼻孔。
观已,闭口。以左手无名指按鼻左孔,而以右孔吸气。观诸佛菩萨光明遍满虚空。我吸气时,即为诸佛所加被,觉此白光,自右鼻孔入。待气已吸足,随以右无名指按右鼻孔,观此光气,循右脉降至脐下三寸总汇处,贯入左脉,循此上升,至左鼻孔,凡身中一切业障病魔、无明、烦恼,皆化为黑气,随以俱出,即放开左无名指,使气徐徐呼出。再如前,从右吸白光,由左出黑气,如此三次。
次以右手无名指按右鼻孔,使白光自左孔吸入,贯入右脉,自右孔呼出黑气如前,亦三次。
次以两鼻孔同吸白光,气自左、右脉入,至脐下成为一气,共入中脉,上升至顶,无路可出,乃折回至脐下,仍分为二,由左右脉上升,自两鼻孔放出黑气,如是亦三次。
如上共行九次,故谓之九接佛风。盖法身如来遍一切处,六大无碍,空有圆融,互摄互入,重重自在,故其风大加持之力,实与众生有息息相通之妙。此法利用呼吸以承佛光明,涤除罪障,利益特殊,不可胜言。
行此法时,当观诸佛菩萨所有功德、智慧、神通威力,均如白光状,自鼻孔入我全身,使身中血脉之断者得续,壅者得通,疾唾脓血,洗涤尽净。一切重罪宿障、一切病魔、烦恼、无明、痴爱,均被佛力扫荡,化为黑烟,随气息而出,散于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