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教证(1051-1100)
1051、此法不思议,离于心意识,一切言语断,是修行般若。------《文殊师利问经》
真正的般若境界依靠分别念没办法思维,用世间语言也无法描述或诠表,其实这种境界就是通过修行般若产生的。
1052、无明生死长夜中,智慧摩尼能显照。------《父子相会经》
在无明生死的漫长黑夜中,如摩尼宝般的般若智慧明灯能显现、照亮前程,也就是说能遣除一切无明黑暗。
1053、若人能现见,一切因缘法,则为能见苦,亦见集灭道。------《中论•观四谛品》+师译
或:是故经中说,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鸠摩罗什大师译)
与罗什大师所译相比,藏文中没有能见到佛的意思,可能大师翻译所依的梵文原本就有。
其意是说,如果见到一切万法由众因缘生,那就见到了佛法的核心——苦集灭道四谛。所以大家一定要通达缘起,这非常重要!
1054、如此诸法生,梵志勤思禅,普照诸世间,如日住虚空,破坏诸魔军,觉诸结解脱。------《杂阿含经》+毗婆尸佛
如此诸法生指的是十二因缘,就像太阳住在虚空时,所有世间黑暗全部无余遣除一样,佛陀的智慧日轮可以破坏所有魔军及贪嗔痴烦恼,让众生彻底从轮回中解脱。如毗婆尸佛所说,后来的尸弃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等七佛也如是宣说。
1055、若人心寂静,诸根不散乱,决定趣菩提,此说为安乐。------《诸法集要经》
如果人的心得以寂静,即入于禅定的状态,他的眼耳等根就不会随着外境散乱。而我们因为内心不能安住,听到声音马上心散乱到声音上,看见色法马上跟着外境跑,所以大家心一定要调柔。如果心真正调柔,趋入菩提就不再困难,那个时候所得到的快乐,也远远超过各种世间安乐。所以在修行过程中,获得没有贪著的入定或安住很重要。
如果心清净,诸根对外境就不会散乱;如果不散乱、经常这样修持,菩提并不是很遥远的。这样一来,世间和出世间的快乐,也会自然而然地获得。根门清净很重要。
1056、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坛经》
住心观静是著相,这是病,不是真正的禅;天天以打坐不卧来拘束身体,这对真理又有什么利益呢?或者说,对真正证得空性又有什么好处呢?
1057、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坛经》
不应该执著身体的威仪或外在的相,因为这并不是很重要。的确,人活在世间时坐而不卧,死后卧而不坐,那为何要在这一具臭骨头上建立功课、把它当作最重要的事情呢?也就是说,坐卧并非成就本身,坐也可以、卧也可以,不应该执著。
1058、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布袋和尚
只要带着一个钵,千家万家的饭都可以装在里面,这样孤身一人便可云游万里,但在此过程中让人欢悦的事很少,所以需要问路就在山顶上问白云,或者说生活在山里很自在。这首诗很好,它充分展现了布袋和尚不受世俗羁绊的逍遥自在的生活。
1059、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布袋和尚
我是真正弥勒菩萨的化身,来到这个世界有千百亿身体,时时刻刻我都为人们开示佛法,可是人们根本不知道我是谁。
1060、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布袋和尚
我有一个布袋,它如虚空一样无有挂碍,展开时所有时空都可以装在里面,入时则观自在。
1061、业力及愿力,定力亦通力,依此四种力,菩萨而受生。------《大乘经庄严论》
发了大乘菩提心的菩萨依靠四力受生:第一是业力生,即资粮道和加行道的信解行地菩萨依靠善缘的业力获得自在,而投生在人间等地;第二是登地菩萨愿力自在,为度化众生而转生到旁生、地狱等处;第三是得定菩萨定力自在,在得到色界和无色界的禅定后,依靠禅定力来到欲界度化众生;第四是得神通菩萨通力自在,以神通力可以转生到兜率天等处,或从兜率天等地来到下界度化众生。
1062、知著禅乐亦是过,诸根寂定求菩提。知诸禅定虚诳相,唯求寂灭大涅槃。------《大宝积经》
因为菩萨知道耽著禅的安乐是过失,所以意等诸根一直安住在清净的状态,而希求胜妙菩提。因为菩萨知道,即使是色界和无色界的禅定也是虚诳相,所以唯一希求寂灭的大涅槃,而修持不堕二边的禅定。的确,真正大菩萨安住的境界,就是不堕二边的禅定。那在这种禅定中,自然也不会舍弃无我智慧。
1063、处世利益而无染,譬如莲花不著水。------《大宝积经》
虽然处在世间饶益有情,但恶劣的环境和众生对他们的身心根本不会有任何染污,就像莲花不著水一样。
1064、是诸菩萨方便善巧,不舍有情一切智故。------《大般若经》
这些菩萨具有如此方便善巧,是因他们不舍有情、不舍一切智。因此,利益一切众生、希求无上菩提的尊者,在世间是最伟大的。
1065、心趣大菩提,当为世间尊,成无上应供。------《大宝积经》
一心向往菩提的人,必定是世间最珍贵、最伟大、最了不起的人,他必将成为无上应供。
1066、菩萨如意宝,除灭众贫苦,智慧如金刚,摧灭诸邪见。------《华严经》
菩萨依靠发心如意宝,可以遣除每位众生心里或生活上的贫苦,其智慧就像金刚一样,可以摧灭无量众生心里愚痴、邪见的黑暗。
1067、见诸众生苦,哀愍离小心,受身世间胜,说悲成熟相。------《大乘经庄严论》
作为发菩提心的大乘菩萨,见到众生痛苦,这是大悲心的因;远离自私自利的小乘心,完全想解救、安慰、度化众生,这是大悲心的本体;来到这个世界,以最超胜(即超世间)的功德和方法帮助众生,这是大悲心的事业。作为菩萨,他有超级的利他心,这就是大悲心成熟的相,或者说大悲心的真实含义。
1068、若誓利众生,而不勤践履,则为欺有情,来生何所似?------《入行论》
首先他们在诸佛菩萨前发誓利益众生,但后来并没有实践履行,还说:我虽然发过心,但现在没办法,只有参禅,天天求上师诸佛菩萨保佑,自己能获得解脱。这样参禅的话,就很危险!
1069、若人欲成佛,莫坏贪欲性,贪欲性即是,诸佛之功德。------《诸法无行经》+鸠摩罗什翻译
如果想成佛,就不要毁坏贪求(包括利益众生和世间贪欲等),因为贪欲的本性实际上是诸佛的功德。的确,特别强烈希求利益众生的心,在大乘道中是不能舍弃的。一旦舍弃了这颗心,你再怎么样参禅,恐怕也不能摄在大乘禅宗里面。
1070、譬如咒术、药力,毒不害人,菩萨结毒,亦复如是,智慧力故,不堕恶道。------《大宝积经》
依靠药物和咒语的力量毒不会害人,菩萨烦恼之毒也是这样,因为他有智慧和利他心,所以不会堕入恶道。
1071、如来无垢识,永断诸习气。------《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
如来具有无垢的智慧和无垢的识,永远断除了所有的障碍。
1072、火中生莲花,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维摩诘经》
在火里生长莲花是非常稀有的,同样,在修行人中,一边行持世间的欲妙,一边行禅,这也稀有难得。大乘的禅定不离开利益众生的心,这非常稀有!本颂所讲的,不离利益众生的菩提心的菩萨恒时入定的观点,一定要记住。
1073、云何菩萨修行精进?精进若为自利、他利及二俱利,如是精进,则能庄严菩提之道。------《发菩提心经论》+世亲论师著+鸠摩罗什大师译
在行持善法时,目的一定要为众生获得无上解脱。
1074、若欲为众生,修行菩萨行,速成无上道,精进最第一。------《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如果想为了利益天下无边的一切有情而修行菩萨行,那么这个菩萨会速成无上道,其精进也最为第一。
1075、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入中论》+月称论师
有缘福德资粮和无缘智慧资粮的根本因是什么?就是精进。一切功德皆随精进而行,假如有了精进,消灭相续中的烦恼并非难事,功德就可以产生。
1076、利害出生故,如是分析已,彼等一刹那,岂贪自利益。------《菩提心释》+龙猛菩萨
如果我们通过智慧分析后,了知了自利的危害与利他的利益,一刹那也不愿意贪著自己的利益,因为这太不值得、太没有意义了。真的,对有智慧的人来讲,这就像不贪执天堂而贪执不净室一样,或者说,为自己奋斗、维护自己的行为太丢人、太丑恶了。
倘若懂得了利益众生的功德、伤害众生的过患,菩萨一刹那也不会贪执自利而损害众生,一定会想到哪些对众生最有利。就像有些人搞生意一样,明白什么途径最赚钱、什么方法最亏本后,定会选择一条最好的路。
1077、常化诸众生,心不生疲倦,于无上菩提,坚固不退转。------《宝积经》
所有发菩提心者,皆应长期教化众生,根本不应心生厌烦,这样才能于无上菩提道中坚固不退。但有些人为众生做一两件事情,或为众生一两次服务就足够了,其实并不应该这样,只要众生需要做的事情就应随顺。
1078、教化众生而不厌倦,随其心乐而为现身------《华严经》
教化众生根本不会生任何厌倦之心,随顺众生心之好乐而显现各种身相。比如说,当医生能帮助众生,自己也懂医药知识,就马上去当医生;当老师能帮助他人,自己也有这个能力,就以老师的身份出现;总之,没有自己的执著,时时处处利益众生。
1079、为利众生,设身有苦,不生疲厌。------《学集论》
为了利益众生,假设身体有病或遭受别人非议等各种各样的痛苦,但因大悲心太强烈了,所以根本不会有任何厌倦或厌离之心。
1080、能为诸众生,无量百千劫,受苦无懈怠,皆由精进故。------《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为了众生在千百万劫中受苦,也无有疲倦,无有长久想和难行想,这是因为精进的缘故,这就是无有懈怠者。
1081、如是诸菩萨,普为诸众生,能于一切时,精进被甲胄。------《大宝积经》
胄指古代作战时战士所戴的头盔,对真正发菩提心的菩萨来讲,他会普遍利益所有有生命的众生。并不会因为他是我的亲戚、他与我关系很好、他对我有恩德、他与我有感情,所以我今天要花钱帮助他看医生等;也不会因为这个人与我关系不好或不怨不亲,就不帮助他。也就是说,菩萨会无条件、不偏堕地利益所有众生。什么才是真正利益众生呢?能于一切时披上利益众生的精进甲胄,这就是真正利益众生。
1082、菩萨他想断,爱他过自爱,于他难行事,精进即无难。------《大乘庄严经论》
菩萨因为断除了自他分别之想,爱他的心态远远超过爱执自己,所以度化、帮助众生的难行之事对他来讲一点困难都没有,即发起这样的精进很容易。
1083、人有不惜身,智慧心决定,如法行精进,所求事无难。------《大智度论》
如果一个人有不顾惜自己生命的勇敢之心,智慧心已经决定完全利益众生,他在行持过程中就会精进,这样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有困难。
1084、若能不得一切法,即是无上勤精进。若有如是精进者,不增不减如虚空,如是即是大菩萨,勤行精进无所畏。------《大集经》
如果能不得一切法,这就是无上精进。如果真正能行持这样的精进,那一切都是不增不减,就像虚空一样,而这就是大菩萨无所畏惧地勤行精进波罗蜜。
1085、慧日破除诸冥暗,智者达空即解脱。------月称论师
以智慧的日轮破除世间所有执著的黑暗,智者如是通达空性境界,就获得了真实的解脱。到一定的时候,以自己的智慧将善恶在内的所有实执或相执全部都毁坏了,这就是真正的解脱。
1086、人来骂我逞无明,我若还他便斗争,听似不闻休应对,一支莲在火中生。------《莫应对》
当别人在无明驱使下骂我时,若我还他,便会与之产生斗争,如果把它当作根本没有发生过的事情,真正做到这样的话,那就是极其稀有的火中莲花。
1087、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维摩诘经》
在此世间,确实有这样一些具有智慧、悲心的人,他们脾气很好,心胸很宽广,别人的斤斤计较,以及粗鲁、愤怒等,都不会去理,心里也不会产生各种嗔恨心。
1088、损者得益想,苦者喜想生,菩萨既如是,忍谁何所忍。------《大乘庄严经论》
对大乘发心者来讲,如果遇到了一些损害自己的人,就要观想他是饶益我者,如果在修行中遇到痛苦,也会把它当作欢喜的事情,即害者想作饶益、痛苦想为欢喜。若能如此,哪里有什么忍不了的呢?在世界上,如果痛苦都是欢喜的事,怨敌都是最好的朋友,哪里还有不能忍的呢?哪些事情、什么样的人在你眼中会是坏事、坏人呢?绝对不会有。
1089、闻彼恶言不嗔恚,知语言性如虚空,修习身心空亦然,当净有情修此忍。------《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
如果我们听到别人的恶言恶语不产生嗔恨心,而且知道语言的本体如虚空一般无有戏论,也如此修习身心空性,自己和对境的一切法也如是修行,有了这样的空性境界或清净境界,修安忍波罗蜜多就非常成功。而且就像这里所讲的一样,具有如此殊胜安忍波罗蜜多的菩萨就是智者。
1090、若人修行忍,一切应供养,善人所赞叹,是故应行忍。------《正法念处经》
如果有人行持安忍,一切众生皆应供养,而且还会受到世间善人的赞叹,所以所有修行者皆应经常修行安忍。
1091、能忍于苦行,以苦行有善,彼福不可量,如是最胜义。------《金刚经疏》
能修安忍这种苦行,其功德连佛陀也无法衡量,其余的人就更不用说了。可见,具有如是胜义安忍的修行者,在世间非常了不起。
1092、忍感妙色善士喜,善巧是理非理事,殁后转生人天中,所造众罪皆当尽。------《入中论》+月称论师
修安忍的人,生生世世身体有妙色,许许多多人看见都很欢喜。
1093、设以旃檀香,以涂右手者,执刀断左手,心不起增减。------《增一阿含经》
对佛陀来讲,一边有人拿着旃檀香涂抹他的右手,一边有人用刀砍断他的左手,他对这两者一视同仁、完全平等,根本不会对伤害自己的人产生嗔恨心,对供养或帮助自己的人产生欢喜心。这种伟大的精神或行为在世间确实是没有的,因此佛陀的行境或智慧至高无上。
1094、种种恶毁佛,佛亦无恶想;种种称誉佛,佛亦无喜想;大慈视一切,怨亲等无异。------《大智度论》
种种恶业来毁谤或毁坏佛陀,佛也没有恶意之想;对佛陀种种称赞或赞美,佛也不会生起欢喜心;大慈大悲的佛陀对所有众生一视同仁,对亲怨没有远近之别,一律无差别的对待。
1095、为诸众生故,能忍一切苦。------《大方等大集经》
为了一切众生能安忍一切痛苦,这对真正发大乘心者来讲是不可缺少的,这非常了不起!
1096、吾今修菩提,此苦有限期,如为除腹疾,暂受疗割苦。------寂天菩萨
如今我们是为了菩提而苦行,所以痛苦是有限期的,不会在无量时日里面感受。就像有些病人服药后上吐下泻,暂时会觉得更加痛苦,这时不能认为医生开的药有问题,其实这是病情好转的表现,只要坚持一会儿就好了;同样的道理,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可能会违缘重重,但这也是消除业障的表现,只要自己坚持下去,最终一定会有苦尽甘来的时候,不能因为暂时的痛苦而退道心、生邪见。
1097、渔夫与屠户,农牧等凡俗,唯念己自身,求活维生计,犹忍寒与热,疲困诸艰辛。我今为众乐,云何不稍忍?------《入行论》
我是为了利益无量无边众生,为什么不稍微安忍呢?因为这样忍受痛苦,跟农民、工人等世间人为了自己而感受艰辛完全不相同。
1098、所作益众生,不倦不放逸,起愿为菩提,利世即自利。------《菩提资粮论》+龙猛菩萨著+达摩笈多译
所作所为都要为众生做有意义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要有疲倦心和放逸心,一定要一心一意度化众生——让他们获得大菩提,如果有这样的心思,既能利益世间一切众生,又自然而然利益了自己。
1099、化恒沙众生,令得罗汉果,化一入大乘,此福德为上。------《菩提资粮论》+龙猛菩萨著+达摩笈多译
度化恒河沙数众生,让他们得到阿罗汉果位(指灭除自己烦恼的寂灭果位),其功德跟度化一个人趋入大乘或发菩提心相比,后者的功德更大。原因是什么呢?该论中说,这是因为大乘与菩提心的功德无比殊胜的缘故。
1100、若堕声闻地,及辟支佛地,是名菩萨死,则失一切利。------《十住毗婆沙论》
如果一个人堕入声闻或辟支佛地,那发这种自私自利心的菩萨就已经死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完全失去了一切饶益有情的行为。因此,发大乘菩提心者千万不能舍弃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