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落万念迹 > 勤勤拂

囤教证(1401-1450)

创建日期:2025-01-17

  囤教证(1401-1450)

  1401、愚者认为诸苦乐,皆从他缘而产生,恒时散于取舍境,贪嗔波涛杂念中。------麦彭仁波切

  愚笨的人认为痛苦和快乐依靠外境产生,就像现在有些人,认为洋车洋房、感情婚姻等是一切快乐的来源,为了得到这些,心一直散乱于外境上,不断引生贪嗔烦恼,在这样的汹涌波涛中饱受煎熬。然而实际上,快乐和痛苦来源于自己。

  1402、智者了知诸苦乐,悉皆来源于自身,恒时向内观自心。------麦彭仁波切

  有智慧的人明白痛苦和快乐只源于自身,于是始终观自己的内心,根本不会到外面寻求。

  1403、外事庄彩咸归坏,内身衰变亦同然。------《佛说无常经》

  内外任何一个法,最后都要归入衰败、毁灭。整个世界的万事万物,不会像外道所承认的那样,有一个常有的东西。

  1404、果若能违因,先无不应理,果立因无用,先有亦不成。------《四百论》

  果若能违害因法,也就是说因位时无有果,那果怎么能产生呢?果若先于因法成立,则因就没有用处了。因此,果先有不成,先无也不成。

  1405、若人舍现量,岂言真实语?------《中观藏论》

  如果有人舍弃现量(简单的道理),那他说的肯定不是真实语。

  1406、因缘法不生,因缘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梵王请问经》

  若能通达因缘法在胜义中不生不灭,此人则已现见了佛陀。

  1407、三有如乾城,或如焰水聚,知虚妄分别。------《楞伽经》

  三有的现象全是虚妄的,跟乾达婆城、阳焰水没什么差别,但凡夫愚者却认为这些实实在在,一旦幻化的事物消失了,内心就非常伤心,

  1408、诸说空缘起,中道为一义,无等第一语,敬礼如是佛。------《回诤论》+龙猛菩萨

  缘起空性在所有学说中至高无上,这样无等的语言,仙人、帝释、天王都不能宣说,现在的哲学家、科学家也不能宣说,唯有释迦牟尼佛可以宣说,故作者龙猛向佛陀恭敬顶礼。

  1409、具善知识具胜观,闻诸佛母全无惧。------《般若摄颂》

  修学般若法门的人,要具有善知识的外缘和胜观的内缘,自己不但有具智慧、能宣说空性、以大慈大悲回向等有方便法的善知识,还要具足希求遍知佛果的胜观,这种人听受般若空性,绝对不会生畏惧。

  1410、已生则不生,未生亦不生,生时亦不生,即生未生故。------《七十空性论》

  已生的法不可能产生,未生的法也不可能产生,正在生的法也不会产生。为什么呢?果已生了不用再生,因为有的缘故;果未生的不能产生,因为无的缘故;果是不是正在生呢?也不可能,所谓的正在生,我们以前也观察过,这只不过是分别念而已,真正的本体绝不存在。不要说是中观推理,现代物理学家通过“相对论”来观察,也认为现在的本体得不到。

  1411、有不生有法,有不生无法,无不生有法,无不生无法。------《四百论》

  有法不生于有法,有法也不生于无法;无法不生于有法,无法也不生于无法。

  1412、先有则不生,先无亦不生,有无亦不生,谁当有生者?------《十二门论》

  先有的法不可能生,先无的法也不可能生,有无皆俱的法也不可能生,因而实有的生不存在。

  1413、有故有不生,无故无不生,违故非有无,生无住灭无。------《七十空性论》

  有的东西不用产生,无的东西不能产生,有无二者相违的东西就更不用说了。既然生都不存在,那么住、灭也无法安立。这个教证很多人特别喜欢背,其实仅仅依靠它,就可以将万法抉择为空性。

  1414、生非生已生,亦非未生生,生时亦不生。------《中论》

  已生者生完了,就没有必要再生;未生者还没产生,犹如石女的儿子,不存在的法也不能生;正在生的法,只不过是一个刹那,没有能生所生的关系,仍不可能生。

  1415、设若诸法有自性,诸佛声闻亦应见。------《大象妙力经》

  诸法的本体若真实存在,那么佛陀和声缘依超越凡夫的慧眼一定能照见,但除了远离戏论的法界光明外,他们什么都看不见,物质的显色、形色看不见,凡夫人所执著的美色、钱财也看不见,故而说明诸法无实。

  1416、所谓诸法,本来寂静,不生不灭,性自涅槃。------《大乘宝云经》

  不仅是有情众生,任何法在胜义中本来即是寂灭涅槃。

  1417、三有众生如梦境,于此无生亦无死,众生命名皆不得,诸法如泡如芭蕉。------《方广庄严经》

  三界众生在名言中跟梦境没有差别,以胜义理来观察,它的本体不生不灭,它的生命、名称都了不可得,犹如水泡和芭蕉树般无实。

  1418、知世法者得与失,乐忧美言与恶语,赞毁世间此八法,非我意境当平息。------《亲友书》+龙猛菩萨

  龙猛菩萨以呼唤的口吻对乐行王说:通晓世间道理的大王啊,得与失、快乐与忧愁、美言与恶语、赞叹与诋毁,这些叫做世间八法,人们愿意接受正面的四种,而不愿接受反面的四种,但这不是修行人的行境,我们一定要通过般若法门来平息。若证得了这样的空性,可以遣除任何自然损害,也可以平息世间八法。

  1419、观察空性如虚空,喜忧得失善恶无。------《心性休息》+无垢光尊者

  只有观察一切万法是空性的,跟虚空没有任何差别,才会彻底消除对喜忧、得失、善恶的执著。这样的境界什么时候获得,什么时候就能平息世间八法。

  1420、所缘自性无有边,有情自性亦无边,虚空界性亦无边,知世间智亦无边。------《般若摄颂》

  什么时候通达了这种无边的境界,什么时候就会受持虚空般的平等空性见,因此我们一定要努力。

  1421、欲天界中大乐者,梵天离贪得安乐,复成无间狱火薪,不断感受痛苦也。------《亲友书》+龙猛菩萨

  梵天就算远离了欲贪而获得安乐,但业力穷尽之后,也同样成为无间地狱的火薪,接连不断地感受剧苦。

  1422、众生趣异处,或诸各自行,众多趣行者,此名为异生。------月称论师

  每一个凡夫造的业不同,前往的路也各自不同。众生造的恶业有些是贪心引发,有些是嗔恨心引发,有些是嫉妒心引发,有些是其他烦恼引发,趋往的方向不相同,但基本上都是趋入恶趣。故而,我们现在若没有行持正法、寻求解脱根本,以后想获得解脱非常困难。

  1423、不见所谓我,毫亦不执我,于我无爱恋,不以求乐转。------《释量论》

  相续中没有产生无我的话,所作所为都是轮回之因,而一旦现见我不存在,便丝毫也不会执著我,对我无有贪爱,也就不会因希求我的快乐而流转三有。若能明白所谓的我在名言中不存在,胜义中更是不存在,就是通达了万物的真相。

  1424、难得人身,难遇佛法,难生信心,难证菩提。------《佛说甘露经》

  如意宝般的人身很难得到,佛法也很难值遇,遇到佛法后生起真正的信心也很困难,最后证得菩提也极为难得。正因为如此,大家一定要珍惜听闻佛法的机会,更应以信心、恭敬心和欢喜心来闻受。

  1425、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妙法莲华经》

  在无量无数劫中,值遇佛陀出世非常困难;即使佛陀出世,佛陀开口讲法更为困难;即使佛陀开口讲法,我们有缘听闻则更不容易。

  1426、如月纵出升,非器不显现,佛陀大悲月,亦不照无缘。------《华严经》

  有些人对佛陀有成见、对上师有邪见、对佛法有怀疑,却要求佛陀加持他获得解脱,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月亮在虚空中无有阻碍地运行,地上如果没有水器,月影又不可能在石头、木头上显现。因此,修行人对佛法要有虔诚信心,有了这样的信心,因果不虚、轮回痛苦、对众生的悲心等境界就可以纷至沓来。

  1427、如麻风病虫蠕动,为得乐受皆依火,非但不息苦更增。------《亲友书》

  就像患有麻风病的人,遭受皮下蠕动癞虫的不断骚扰时,为求得乐受而会靠近火,以此使癞虫稍稍不动,可一旦远离了火,癞虫蠕动得更厉害,反而引起更大的痛苦。

  1428、若能舍离于五欲,专求解脱深妙法,则能以佛甘露雨,普灭世间诸渴爱。------《集学论》

  若能离开对五欲的贪著,专心希求甚深的解脱妙法,则能以佛陀的甘露妙雨息灭世间的渴爱。

  1429、知法自性常空寂,设百生中堕恶道,常得任持妙色相。------《大乘集菩萨学论》

  了知空性法门的人,假设一百生中堕入恶道,但也会受持美妙的身相。

  1430、无量亿千劫,佛名难可闻,况复得亲近,永断诸疑惑?------《华严经》

  无量亿劫中闻到佛陀名号非常难得,更何况是亲近佛陀、对佛法遣除一切怀疑了。我们现在遇到了佛法,不止是听闻一个佛号,而是在有教法和证法的地方闻思,因此一定要抓住机遇,始终牢记遇到佛法非常难得,充分利用这个机会行持佛法。

  1431、积累善根后,颠倒不回向,宣扬生悔心,灭善根四因。------《极乐愿文大疏》

  积累的善根若没有回向,通过四种因可以摧毁:颠倒回向、不回向、宣扬、生后悔心,这是毁灭善法的四种因。

  1432、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干涸其不尽,回向菩提善亦然,未获菩提其不尽。------《慧海请问经》

  像落入大海中的一滴水,在大海没有干涸之前,它就不会耗尽;回向大菩提的善根也是这样,在未获得菩提果之间,它也不会穷尽。反之,假如你做了非常大的善法,却没有回向,善根则很容易毁坏。

  1433、地狱饿鬼与旁生,边鄙蛮人长寿天,邪见不逢佛出世,喑哑此等八无暇。------《般若八千颂广释》

  修持佛法必须远离八无暇,这八处没有空闲修持正法,故叫做八无暇。

  1434、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阿弥陀经》

  阿弥陀佛所化现的鸟儿,昼夜六时发出和雅之妙音,宣讲三十七道品。虚空中也经常演说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等四法印以及三解脱门。

  1435、行者岩洞妙宫殿,成为世人应礼处。------《札嘎山法》

  寂静地方的岩洞是最殊胜的宫殿,任何人见后都会顶礼,寂天菩萨、龙猛菩萨、麦彭仁波切、宗喀巴大师住过的山洞不管过了多少代,人们都会虔诚供养,而世间的高楼大厦,谁也不会顶礼膜拜,闹地震时还特别害怕。

  1436、何者清净心,百年发布施,何者一日中,净戒福胜彼。------《宝积经》

  以清净心一百年不断布施各种财物,不如以清净心一日守一分戒律的功德大。

  1437、金粪等同圣者前,供四洲富有何用?受持彼心铭刻法,必定满足其意愿。------《中观庄严论释》+麦彭仁波切

  作为圣者,对金子和粪土一视同仁,就算把四大部洲的财产全部供养他又有什么用呢?上师唯一欢喜的是我们依教奉行,如理如实地行持正法,若能如此,上师就心满意足了。

  1438、决定行持善法者,胜师广积二资时,彼中皆能结上缘,役使信使清扫等,极劳具果胜资道。------《功德藏》+智悲光尊者

  发心决定要做善事的弟子,看到殊胜上师在积累福慧二种资粮时,就应力所能及地跟上师结上缘。怎样结缘呢?比如让你打扫大众的经堂,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并不是徒劳无益,相反这样的劳作具有极大的功德,它将成为解脱道的殊胜资粮。

  1439、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华严经》

  暗中的宝,如果没有灯光的话,是见不到的;同样的道理,佛法如果没有人讲,那么根本没办法了达它的意义。因此,大家皆应精进依师闻法。

  1440、有情由何转,二因即二缘,随顺他者声,如理观内缘。------《菩萨藏》

  众生随着什么而转变呢?当然是内外二种因缘。所谓的外缘或外因,就是指我们所随顺的对象,也即他人所宣说的教言;所谓的内缘或内因,则指自己专注听闻并思维所闻之义。如果心能专注于善知识的教言,内心自然会变得良善;若心专注于恶人的言论,内心就会变得恶劣。

  1441、呜呼以信心闻法,如此百劫亦难得。------《宝积经》

  佛陀很感慨地说,无数众生都在不断地造作恶业,真正能以信心来听闻佛法,这在百劫当中也很难遇到。

  1442、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恶趣因。------印度大德单巴桑吉

  佛法是极严厉的对境,能如法而行,则可依之获得解脱;不如法而行,则会依之堕入恶趣。所以,大家一定要杜绝不如法的行为,而如理行持一切佛法。

  1443、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寂天菩萨

  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都应反复观察自己的心,看它到底是善、不善还是无记。若是不善,则应马上制止;若是无记,则应转为善妙;若是善,则应继续保持。这样之后,我们才能安稳如理行。

  1444、贪图地位而讲法,以竞争心而求学,欲得智名傲慢者,岂入正法当思也!------噶当派的喀喇共穹格西

  如果上师宣说佛法的目的是贪图地位,弟子求学的目的是为了竞争,有些还欲得智者美名,那这样的傲慢者又怎能趣入正法,于此大家都应深深思维。

  1445、无信心之人,不生诸善法,如种被火焚,青芽岂能生?------《十法经》

  没有信心的人不可能产生任何善法功德,就像被火焚烧过的种子不可能生出青色的苗芽一样。相反,如果我们具有信心,那一切善法功德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1446、质直慧求义,说为闻法器。------《中观四百论》+圣天论师

  心术要正直,还要有通达法义的智慧和对正法的希求心,只有具足这三条,才堪为真正的法器。

  1447、心乃一切诸法之前行。------《宝蕴经》

  故心广大,善根就广大;发心渺小,善根就渺小。

  1448、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入行论》

  菩提心的妙树能恒时出生果实,它不但不会耗尽,反而功德会越来越增上,就像汇入大海的水滴,在海水未尽之时它就不会穷尽一样。因此,在闻法修法乃至做任何善事时,大家都要调整自己的心,也即一定要以菩提心来摄持。

  1449、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寂天论师

  这不用很多篇幅来说明,愚笨的凡夫人无始以来都追求自利,但始终也无法成办,反而永远流转在恐怖的轮回深渊当中;而释迦牟尼佛的所作所为唯是为了利益众生,结果他很快就成就了无上的佛果,在认真观察了这二者的差别之后,我们就能明白:利他乃一切安乐的源泉,利自乃一切痛苦的根源。

  1450、何人最初能发起,菩提根本菩提心,彼之功德无有量,无等佛亦言不尽。------麦彭仁波切

  在最初时,谁能发起菩提根本的菩提心,那他的功德就无有限量,即使无等佛陀也宣说不尽。所以,在行持任何一件善法之前,大家都要励力发起一切安乐之源的菩提心,这非常重要。

上一篇:囤教证(1351-1400)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