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坛经(索)7机缘品28笔记
1、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
这个回答的见解较高,是结合本性的一种解说方法,清净的法身是你的心的本来自性,无生无灭;圆满的报身,是你无生无灭的自性所显现出的不同智慧;世间中幻化的各种显现的千百亿化身是你的行为,也就是说你的一切时间、生活。
法身就是本性,报身就是智慧,化身就是智慧和本性在世间中运作和游舞的现象。
所谓的三身,各个经典和论典都有不同的解释方法,如果按照显宗的三身,所谓的法身,不可思议的法界叫做法身,也可以说是我们众生心的本体,但是它并不显现于任何的边,是这样的一种境界。所谓的报身,有圆满的身相,具有五种决定——时决定、本师决定、眷属决定、法决定、处决定。而且真正的报身,是在得地菩萨面前所显现的色身相。《现观庄严论》中讲最后一品“法身”时,讲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的圆满相好是报身。所谓的化身非常多,有殊胜化身、工巧化身、投生化身,凡是在众生面前各种各样的显现,包括不清净的众生也能看得到的显现,叫做化身。大乘共同乘中都可以这样承认。
[慈诚罗珠堪布讲授《坛经》第11课其余要点汇集]
(1)如果“智”和“性”没有在一起,而是独自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那么完全是一个意思,“智”就是“性”、“性”就是“智”,一个意思。
如果“智”和“性”在一个地方同时出现的时候,就要看语境了。“性”是什么呢?本性主要指的是空性方面;“智”是什么呢?主要是光明的部分。所有的大圆满、大手印、密宗,都是这么讲的。《六祖坛经》真的不是很简单,讲的内容很多都跟大圆满、大手印一模一样,包括很多时候的用词都是一样的。
(2)心的本性有空性部分和光明部分,其中空性部分就叫作“清净法身”,光明部分就叫作“圆满报身”。
(3)“行”,是不是指我们平时的言行举止呢?不是,因为心的本性本来清净,里面有什么言行举止呢?
“行”是前面讲的空性和光明的结合体,在结合体当中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产生了各种各样度众生的化身。
心的本性的光明和空性,具有一种能量,这种能量能从佛性当中产生无数的化身去度众生。佛性当中有这样的能量、有这样的力量,这种力量平时就叫作“行”,这里是从心的本性上去讲的。
(4)这里讲的“报身”,是内在的“报身”。
在心的本性上面,也有佛、法、僧三宝,有法、报、化三身。实际上真正的三身和真正的三宝,都属于心的本性,这才是真正的三身和三宝。
外在的三身是什么样呢?比如说金刚萨埵、阿弥陀佛,就是报身;像释迦牟尼佛,很多很多佛度化众生,叫作化身,这是外在的化身。外在的三身和三宝,实际上只是一种形相,这种形相是为了度化众生、根据众生的需求,而出现的有形象的三宝和三身。
内在的三身都在佛性上面,佛性上面就有三身,佛性上面就有三宝。外在的三宝,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内心、内在三宝的投影,是投射出来的三宝。
当证悟了心的本性、清净了心的本性上面所有的烦恼以后,原有的三身就出现了;出现的时候,就成佛了。
2、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
按照禅宗本身的思想来讲,不管三身也好、四智也好,一切的法理不能离开本性,离开本性,佛法确实是解释不下去的,这一点,与密法一样。
密法讲得深一点,就要落到本体上面,以前上师如意宝即使在讲《俱舍论》、因明或者其他共同乘的道理时,一讲到窍诀,就会逐渐讲到密法中最深的大圆满上,最后上师会讲很多很多的窍诀,已经讲得过头了,好像无法收拾的地步,有这样的时候。所以,一些传承上师讲法讲得比较深的时候,一定会讲到本性上,因为我们尚未通达本性时,于世间上的所见、所闻、所触的一切现象都是迷乱相、虚幻相,现而无实有,如果你真的要去抓住它的根本或者追溯它的重点,就不得不讲本性。
如果离开本性,则无法说三身,即使要说,也只能叫做“有身无智”,因为离开了本性的身体没有智慧,智和身不能分开。如果我们通达了三身的本体上是没有自性的,只是显现上有不同的作用和不同的现象,才可以叫做四智菩提,或者说四智正觉。
3、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如果通达自性的本义,就会知道自性本身就具足法报化三身。
按照无上大圆满的说法,正在起心动念的这个当下的心,本体就是法身,光明就是报身,此二者无二无别就是化身,其实这是莲花生大士最深的窍诀,也非常直接。
4、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这个时候,世俗中所有见闻觉知的外缘、现象,根本不需要特意去抛弃和远离。不远离见闻觉知的情况下,可以超然地登上佛地,其实显宗禅宗里的很多本意,确实与密宗非常吻合。
密宗中有很多这类的修法,贪、嗔、痴、嫉妒、骄傲等的烦恼正在显现的时候,认识它的本性,就不需要抛弃它;并不是消灭敌人,应该是认识它,认识之后,发现原来它不是敌人,贪嗔痴等原来是四种智慧。
而像显宗的声闻乘,将所有的烦恼都看作敌人,抛弃它、否定它、远离它、摒除它,关上正知正念的门,把它挡在外面。
5、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六祖说,我今天告诉你这个甚深的窍诀,三身四智我们当下都具足,应该坚信不疑,声闻乘不会这样说。六祖所说的三身四智的教言,密法中是很重视的,
密宗中有特别详细的说明,你们可以看《大圆满心性休息》,我自己认为《大圆满心性休息》是显宗、密宗的百科全书,从开始的人身难得到最后的三身四智,所有的窍诀和理论都已经讲圆满了。
密法中也经常说:你在认识的本性当中不要退转、不要迷惑,包括《上师心滴》里也有这样的教言,当有人离开世间的时候,让他安住于本性中,不要从本性中迷失,在亡人面前反反复复地说三次,如果他以前有过大圆满的见修,他当下会在本地上得到坚地。
一般来讲,密法是在因地凡夫位的时候直接直指果位的境界。为什么禅宗有快速开悟的修法,比如说禅宗寺院中经常有跑香一说,“走走走走——停”,凡夫正在起现的各种分别念,当下断掉,实际上禅宗的跑香与我们大圆满中的区分有寂很相像,区分有寂是让你起各种各样六道轮回的分别念,什么样的分别念都想,想着想着突然停止、顿然断开,当下认识分别念,当下对自己的心有所认识,有非常大的加持和力量。
6、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
如果离开了三身,就不要谈四智了,因为除了三身以外没有四智,三身四智是从本体上讲,本性是法身,远离一切戏论。
《现观庄严论》还有其他的教言中都讲所依的三身和能依的四智,有些论典中讲五身五智,三身上再加现前菩提身和不变金刚身两种身;五智是法界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
三身四智是从本体上讲,本性是法身,远离一切戏论。色身分两种:一个是报身、一个是化身。一般来讲,报身是现为佛菩萨境界的相好身相,比如说金刚萨埵像就是报身相。像与像也不同,比如普贤王如来,他的法身不是以形相来说明的,但是以形相来表示的时候,身相为蓝色,蓝色是蓝天的标志,虚空是无所有的意思,基本上没有衣饰,表示赤裸裸的法界,他是一种不同的身相。所以,所依的三身,完全是一种现相。
尤其是讲化身的时候,相关的论典中也讲了,殊胜化身就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因地积累资粮,最后示现成佛,转法轮、度众生,佛陀的十二相叫做殊胜相。再次化现的话,旁生中也有佛的化身,人当中也是。
其实在藏文中,所谓的化身是“祖古”,“祖古”就是所谓的活佛,活佛才是化身的意思。化身在人中有,牦牛中也有,现在人们共称的活佛,有牦牛活佛、饿鬼活佛、地狱活佛,包括飞禽、猪、狗和其它动物中都有活佛,化身什么形象都有。
7、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大圆镜智,是清净的本性;平等性智,心没有苦与乐、世俗与胜义这样能取所取的疾病;妙观察智,所见不起功用,无有勤作;成所作智,与圆镜一样,现而无自性。
六祖在此处讲了四智,还有一个法界性智,远离一切四边八戏的法性叫法界性智,这也是一种智慧,但很多经典里面讲四智,没有讲五智。
大圆镜智:其实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心的本性光明无有分别的这个部分,《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讲得很清楚,它是其他三种智慧的根本,阿赖耶识慢慢转依成大圆镜智,这是法身无二无别的一种智慧。
平等性智:是五毒中的傲慢心慢慢转依成的一种智慧。通达一切万法的本体和现相的时候,世俗和胜义一味一体,苦和乐也是一味一体,在这种境界中全是平等的,所以它是一种报身智慧。如果从尽所有智、如所有智的角度来分,那么大圆镜智、平等性智是摄在如所有智中。
妙观察智:贪心转依成妙观察智。也就是说,依靠妙观察智,对世间中的一切所知完全通达、遣除怀疑、降下法雨,从中显现三摩地。对世俗的一切现象完全知晓,世俗中的邪说,在佛的妙观察智中也尽显无余。它属于化身的智慧,也是尽所有智。
成所作智:是嫉妒心转依所成的智慧。依靠清净身语意,在利益众生方面有无量的显现,利众的事业自然而然呈现,这个部分叫做成所作智。一般是在无勤当中,以身语意不可思议的力量能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就是成所作智,它也是尽所有智,也是化身智慧。
四智中有两个(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是化身智慧,报身智慧是平等性智,法身智慧是大圆镜智。
为什么六祖之前说三身四智没有差别?原因就在这里,实际上如果你认识了自己心的本性,四智都会圆满。比如说你观自己的心,已经认识了心的本性,贪心已经清净,贪心清净叫做妙观察智;嗔恨心清净叫大圆镜智,傲慢清净是平等性智,嫉妒心清净是成所作智,痴心清净称为法界性智。五毒清净五智慧,“烦恼即菩提”,五毒就是五种智慧。当你正在生嗔恨心时,当下认识嗔恨心的本性,这就是大圆镜智;你正在生贪心,当下认识它,就变成妙观察智。
8、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眼、耳、鼻、舌、身是五根识,六识是意识,七识是末那识,也叫做染污意识,八识叫做阿赖耶识。前五识和第八识是从果上转,为成所作智和大圆镜智;第六识和第七末那识是在因上转,为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这种转依方式,在名言中是如此,实际上没有什么可转的,能转、所转于实相中都没有。
如果你在转依过程中没有执著世间的情、事,那么在纷繁复杂的世间外境中,八识全部都转依为智慧的时候,其实你的行住坐卧就都安住于禅定中了。
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也说,什么叫做染污意识呢?染污意识指具有我执见、我慢见、我贪见、愚痴见四种见结合,源于阿赖耶识的一种意识。末那识在圣者位和入定位是不存在的,真正在入定位时,我执、我贪、愚痴、我慢——对我的执著、对我的贪执、对我的愚痴、对我的傲慢,对这四种见解的一种意识,它是意识的部分,除了圣者位、入定位还有佛的果位以外,一般凡夫人始终存在的一种意识叫做末那识。
9、“如上转识为智也。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
转五根识为成所作智,转意识为妙观察智,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所谓的转识成智,只是转它的名,而并非转其本体。
《大圆满心性休息(显宗部分)》4品业因果19课:阿赖耶转依为法界性智、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染污意识转依为妙观察智,意识转依为平等性智,五根识转依为成所作智,最后七识聚转依为五种智慧。
我记得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也讲了,所谓转依的意思,并不是已经断除最初的因,然后产生一个新的果。比如说并不是舍弃原来的五根识这个因,变为成所作智的果,只不过是进一步地变清净而已,本体都是具足的。就像金矿原来也是这个本体,只不过净化之后呈现金子而已。我们现在的六识也好、八识也罢,变成智慧的时候,并不是我们现在有的这些识全部抛弃,然后又产生一个新的果,就像种子开花一样,并非如此。
本来都是那样,完全只是一种呈现。如同王子变成乞丐,乞丐又登上王位的时候,王子就是原来流浪的乞丐,只是当时不认识而已,当他登上王位时,也是原来的他。我们现在不认识自己的末那识,不认识自己的六识,它就是平等性智、妙观察智,等等,当你认识的时候,还是原来的那个,这叫做转依。
10、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
本来已经具足三身,本来四智也是自己心的本体。三身四智圆融无违、没有障碍,如果真正认识的话,各自随缘而转,任运现前度众生。
因为三身时时刻刻无处不在,作为成就者,行住坐卧都可以在三身五智的游舞中;作为凡夫人,行住坐卧都在迷茫、迷乱、痛苦之中。
11、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
如果我们起心动念,以勤作来修行,这是一种妄动,没有找到真相。如果我们一直守护自心、强制安住、迫使入定来守住一个所缘的话,这并不是真正的精要。
我们一直在不认识的情况下起心动念,向外分别,它也是一种迷乱的现象;而一直死死地安住或者拼命地让心不能外散,一直安住——又跑了——安住——又跑了,天天就像管一个调皮的孩子一样,这样也很累。有些凡夫人不懂窍诀,确实是很累,如果你懂得这样的窍诀,三身五智都已经具足了。
所以,禅宗或密宗的很多开悟者,认识本性以后都比较放松,不需要再强求。麦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宝的很多大圆满的见歌中也讲,现在死也非常好,已经认识了心的本性;活着也很好,一切都在三身四智的游舞中,仍然很快乐。一切都是任运显现、任运自成,不需要始终执著地要么安住、要么担忧。真正的开悟者是那么的幸福、那么的洒脱、那么的快乐,我们很多迷茫者非常羡慕。
12、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究竟的意义,今天依靠上师的窍诀和恩德,我已经知道了,从现在开始,所谓染污的名再也找不到了。对六祖的感恩,从智通禅师的词句中也自然而然流露出来,本来认为起心动念不对,安住也不对,什么都好像矛盾一样,佛经原文究竟的密意,今天依靠师父的窍诀和恩德而得以明了。
世间的一切,实际上是无可得的,只不过我们取心妄念而去执著,这就叫做痴心,也叫做众生、凡夫。把本来没有的东西当作存在,把本来不真实的东西执著为真实,这就是我们凡夫的心态,很希望依靠上师们的窍诀得以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