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下一个颂词是这样的:
具种无价宝,不识人不悦,
如是于此法,愚非智者悦。
“具种无价宝,”我们世间当中,有无上的珍宝,所谓的金刚钻石、天珠、玛瑙,天珠是很贵的;还有所谓的如意宝、金子、钻石等等;还有红宝石,特别好的,这种珍宝如果带在自己身上的话,就不会有各种毒、各种邪侵入的,非常有利益。
“不识人不悦,”但是不熟悉珍宝的愚笨的人,根本不知道珍宝的价值。如果你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就根本看不出来价值。比如说几百万的一颗钻石,跟一般的小水晶放在一起,不认识的人看起来,一样的吧,没有什么差别吧。
《般舟三昧经》[注4]当中,专门讲了一个比喻,比如说有一些非常珍贵的珍宝,如果给农民、牧民看的话,他们觉得这个珍宝不是很珍贵的,不如他的牛,和他自己重视的那些财物珍贵。
“如是于此法,愚非智者悦”,同样的,有些愚痴的人,对信心、对利他的菩提心的价值不是很清楚。世间当中有很多人认为:你们出家是什么原因?出家有什么用?有些人可能对出家的信仰和戒律不理解,有些人对度众生、利益众生,也不理解。
比如说我们去放生的时候,(师模仿戏语)“太可惜了,把这些钱全部都扔到大海里面,好可惜啊”;我们去刻观音石头的时候,“这个太可惜了吧,钱全部扔在石头上面,这也可惜吧”;我们做一些慈善,比如说资助可怜的学生、病人,“这个跟自己一点都不亲密的、一点血脉和亲人的关系都没有的、素不相识的人,怎么给他那么多钱,太不值得吧,太不合理吧”。很多很多的道理,世间当中很多人不懂,这也是情有可原的。
比较下等的人,他会放弃无上之宝。同样的道理,对我们现在所讲到的大乘佛法,大乘的教义、大乘的理念,没有成熟智慧的一些愚痴的人,是会放弃的。他放弃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即生当中比较笨,根本不知道其中所讲到的利他的意义和价值,这是一个原因。还有一种原因,他前世确实没有种下任何善根,即生当中,他的相续遍满的是什么呢?就是狂妄、傲慢,还有邪分别念。一提起善和正方面道理的时候,他始终提不起信心。
就像一个贫穷的人,他怎么样也发不了财,这是外在财物的贫穷。同样的道理,内在的内心贫穷的人,你再给他讲任何的道理,他可能也没办法接受,这跟他的福报有一定的关系。
所以佛经里面讲,有福报的人,一切所愿,皆能成就。有时候,出家人也好,在家的居士也好,自己很想成为一个很好的佛教徒,但是在整个人生过程中,并不能如愿以偿,这跟自己的福报有一定的关系。
我们一方面要积累一些资粮,哪怕是供一盏灯、对佛像投一朵花,或者是磕一个头,还有念一些观音心咒等等,这些简简单单的身语资粮要积累;另一方面,内心当中,要不断地发一些善愿吧。
总而言之,同我昨天讲的一样,我们的心要想越来越好,就应该往这个方面去修。否则的话,有些修行人刚开始非常精进,我今天看菩提讲考班的很多人是新来的,我想,新来的人刚开始会有一种热情,但是过了一两年之后,除了极个别稳固的人以外,大多数人会慢慢退的。
一些新的佛教徒也好、出家人也好,他们的这种热情,一方面是支持的,为什么?因为哪怕只有一个月的热情,你也能积累一个资粮,这也是很好的。但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喜新厌旧的毛病,真正的修行,我昨天也讲了,需要有一种坚持,闻思方面也要坚持,修行上面也要坚持,利他上面也要坚持,在什么方面自己都要坚持下来,这才是个大乘修行人。
《经庄严论》第一品已经讲了,这一品只有几个颂词。我们写文章、写书的时候,第一品就是第一章的意思。
丁二(别说证成大乘是佛语)分二:一、宣说能遣邪分别之正理差别;二、教诫断除于大乘邪执。
这些道理,我们应该要学。因为现在在世界上,有很多的小乘、南传,他们都不太承认大乘是佛语。现在有这种人,当时弥勒菩萨撰著这部论典的时候,世间当中也有个别这样的行人。因此,弥勒菩萨造这个论典的目的也是为此的。
戊一、宣说能遣邪分别之正理差别:
未授记俱出,非行境成立,
有无同有无,对治别文故。
这里用八种道理,遣除以小乘为主的、对方的三种邪分别念,他们的三种邪见是什么呢?
第一种邪见,小乘一般都认为什么呢?大乘是后来的一些人,像龙猛菩萨之类被魔加持的人,他们撰著的,并不是佛陀的语言,这是小乘的一种说法。
第二种邪见,小乘认为,大乘里面的经律论三藏,实际上不太契合小乘佛语。比如说,大乘经典认为,蕴界处全部都是空性的,这是不合理的,我们小乘认为蕴界处明明是存在的;我们小乘经常讲的三宝四谛都是存在的,但是大乘佛法里面讲,三宝四谛都是不存在的,这也是不合理的;按照我们小乘的观点,十二缘起有顺式的过程,还有逆式的过程,其中顺式十二缘起形成了轮回,逆式十二缘起形成了涅槃,但是大乘佛教当中,认为一切都是不生不灭的,十二缘起是无法建立的。
佛陀亲口说过:“契入经藏、律藏可见、不违论藏,是大教,如此是佛语。”真正佛陀的语言,可以契入经藏,在律藏当中可以见到,在论藏里面不相违,应该具有这些特点。我们讲《智慧品》的时候,麦彭仁波切做过这样的解释。
这是第二个邪分别念。
第三种邪见,小乘认为,最后修行的果有三种,即上、中、下。上层可以称为菩提、成佛,中等成为缘觉,下等成为声闻。认为有声闻、缘觉、菩提三种果,除了这个以外,所谓的菩萨、如来正等觉,这些是不合理的。
这个颂词里面,用了八种理由、八种正理,分别遣除这三种邪分别念:
“未授记”、“俱出”、“非行境”、“成立”,这四种正理断除了第一个邪分别念,即说大乘是后来魔加持的这些人所造的。
然后,第五个和第六个,也就是“有无同有无”,这个断除第三个只有三果的分别念。
然后,第七和第八,也就是“对治”和“别文”,这两个正理断除了第二个邪分别念,即三藏不契合的这个分别念。
小乘的这三种分别念,依靠大乘的八种正理来遣除。能不能遣除呢?我们大家来看看这个颂词。
(师喝水)师问弟子:“你是哪里的?”弟子答:“黑龙江的。”
师问弟子:“你怎么没有牙齿?”“那么年轻,为什么?是不是打架?”“打架?!真的!我好厉害哦!真的?”
弟子答:“不是,别人打我,我没还手。”
师问弟子:“对呀,别人打你牙齿了,是吧?”“真的,我不知道你以前打过架啊”“那打了你牙齿以后,你怎么办呢?你有没有想,要打出他的牙齿?”
弟子答:“把他的牙齿打下来,我的牙也长不出来了。”
师问弟子:“然后就算了,没有打,修安忍,是吧?”“当时你学佛没有?”“因为学佛没有打他牙齿是吧?”
弟子答:“是,如果我没学佛,我肯定打他牙齿!”
师问弟子:“没学佛肯定打他牙齿,这叫做以牙还牙。”“但是你没有牙,所以你以空性的牙还别人的牙。”(众笑)
好吧,又开始讲吧,《经庄严论》有时候比较理论一点,中间加一些“牙齿”,挺好的这样,很赞叹你啊!很好,应该这样,对!(众笑)
刚才讲了三种邪分别,一个是大乘是被魔加持的人弘扬的,第二个是大乘与小乘的三藏不相符,第三个是大乘的果乘不合理,小乘认为只有三种果,除此之外都不合理。
第一个是“未授记”,如果大乘佛教是在佛陀涅槃后的将来会出世的话,那佛陀应该在重大的教义当中会有授记的。因为佛陀没有这样授记的缘故,所以说大乘佛教不是佛语是不合理的。
第二个是“俱出”,大乘和小乘,是同一个时间当中,出现在世间的。佛佗在的时候,戒律弘扬者有大乘行人和小乘行人;佛陀所讲到的,像《般若经》、《华严经》这些都是大乘的佛法,都不是在佛陀涅槃后出世的。包括密宗也是一样,当时的《文殊真实名经》、《时轮金刚》,许许多多的密续的根源,也是当时佛陀所讲的。所以说,这不是后人所造的,是与小乘俱时出的。
第三个是“非行境”,佛陀所讲到的这些大乘的教义,比如空性、十地、六波罗蜜多,这些都非常甚深,一个寻思者和一般的世间人,确实无法通达,不是它的根境。
就像我们现在,讲简单的六种意识的时候,有些人都不懂,然后再讲阿赖耶的话,可能更不懂;然后再讲法界光明的话,那就没办法理解了。大乘佛教里面所讲到的更甚深的教义,寻思者难以通达,不是他的行境。不是他的行境的话,让他去分别、让他去判断,也是非常不合理的。
第四个是“成立”,因为佛毕竟是讲授三乘者,所以大乘成立为佛说。而且不仅仅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讲到的大乘是成立的,更重要的,还有其他佛所讲到的空性和大悲方面的意义,也能成立。比如说我们早晚课颂当中,有一些过去七佛所讲到的偈颂,这些也是可以成立的。
所以这四种道理,可以驳斥、遣除别人认为大乘是后来有人所造的分别念。
第五、六个是“有无同有无”,实际上讲到了,大、小乘果的不同观点。麦彭仁波切的讲义当中也有,无著菩萨的注释当中也有,是怎么讲的呢?
“有同有”,对于大乘和小乘的所有教义,其中大的道理,在小乘中有的这些,在大乘当中也有这些;并且大乘有的教义,包括空性也好、布施也好,在小乘当中也有比较相同的内容,这是“有同有”。“有”的话,小乘当中有的,大乘当中也有。
“无同无”,大乘当中没有的话,小乘当中也没有,这是从一个方面来讲的。
或者从另一个方面讲,佛陀是现前圆满的菩提者,他是宣讲解脱道的人。如果我们大乘不存在的话,那么佛的来源,也就是般若佛母已经没有了。如果般若佛母没有的话,那么佛就没有出世。如果佛没有出世的话,转FA轮的人就没有了。
你看你们小乘当中,有没有真正佛的历史?虽然小乘里面讲到最后有菩提,我们讲《俱舍论》的时候讲过,但是这种菩提是依靠什么来成就的?这个讲得不明显。就像基督教所讲到的后世一样,他们说天堂和地狱是存在的,但是地狱到底是怎么样?天堂到底什么样?转生于天堂的因是什么样?这些方面并不详细。
所以如果大乘佛教没有的话,那么你们小乘的这种果法,也是不存在的。而如果大乘的本师佛陀存在的话,那你们所讲到的声闻的果位、缘觉的果位、菩提的果位,这些也是有的。
这里的理论可能稍微难懂一点,你们到时候跟麦彭仁波切的讲义,跟其他的道理结合起来,这样的话,能给对方一个很好的答复。
的确是这样的,如果佛陀都没有的话,那是谁转FA论的?那是谁讲三乘的果?都没有了;如果有了大乘的话,那你们也有了永存之地,这个道理是非常明显的。如果佛陀都没有,大乘都没有,那小乘也是没有的,这是互相观待的。
因此你们说,我们小乘是存在的,你们大乘没有的话,那你们小乘的创始者是谁?佛陀是六度万行而成就的,光断烦恼障是不能成就佛果的,这是很容易解释的。
我们有时候有必要跟一些南传佛教的有些人辩论,我们有个别法师,去泰国和去缅甸的时候,遇到了很多很多南传佛教的人提出的问题。有些人回答的还不错,而有些人就一直“嗯嗯嗯嗯”,想着怎么回答,一直默念观音心咒。
第七个是“对治”,所谓“对治”就是大乘佛教当中对治烦恼障和所知障,如果大乘不存在的话,那你们小乘所讲到的人无我也是没办法呈现的,而且人无我只能对治烦恼障,对所知障没办法对治。如果没有遣除所有障碍的话,那遍知佛果也是无法得到的,这是大乘当中所讲到的“对治”。
第八个是“别文”,小乘认为,你们大乘当中所讲到的很多空性、很多广大,这些是无法接受的。我们可以给他们讲,这是有别意的,不能断章取义,这有甚深的密意。
我们大乘说一切万法皆空,并不是指名言当中所有的法都是皆空的,而是指真正实相的法皆空。所以我们大乘三藏当中,所讲到的万法皆空,都是在胜义当中是空性的、不存在的,三宝是不存在的、蕴界处也是不存在的,还有十二缘起也是不存在的;但是在世俗当中,跟共同乘完全一模一样,地道、因果、轮回全部都是存在的。
所以你们小乘应该要懂得一些更甚深的别有意趣,这样才能真正建立正见。
这个偈颂,大概这样解释,就比较好懂。
下面再讲一个颂词:
诸佛现量眼,亦护诸佛法,
诸时智无碍,是故不应舍。
刚才说,因为佛陀“未授记”而“俱出”,其实没有授记的话,并不能代表大乘是真正的正法。没有授记的事情还是很多的,佛陀不一定对全部事情都授记,对方有这样的疑问。
我们有些人也可能讲,如果大乘是不合理的话,那佛陀应该授记。因为佛陀没有授记的缘故,所以大乘是合理的。好像这个推理有点不遍,就是有点不精确。
实际上,这里讲,如果所有的大乘都是不合理,而且将来会呈现在世间上,由于佛陀是遍知者的原因,所以佛陀一定是会授记的。
“诸佛现量眼”,原因是什么呢?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主的一切佛陀,具有通达一切万法的智慧,已经具足了现量见到一切万法实相的智慧眼,这是第一个原因。所以佛陀明明已经知道将来发生这么重大的事情,不可能不受记的。
“亦护诸佛法”,第二个原因,佛陀也会护持利益无量无边众生的这些佛法。佛法饶益这些众生,那么受到损害的时候,佛陀不可能是置之不理的,是会保护佛法的。
“诸时智无碍”,第三个原因,一切未来、过去、现在三个时间,佛陀会无碍的见到,有三时的智慧。
这三种理由,佛陀不可能不授记的。
有一个经典叫做《阿难七梦经》[注5],阿难当时做了七种梦,佛陀一一地专门授记。比如说阿难做梦,在水池里面出现火焰。佛陀说,这是将来有个别的出家群体当中,有一些行为是不如法的,因为本来水里面不可能冒火焰的。
现在有些人讲,“你们佛学院也有这样不如法的现象啊?”“我到某某道场里面去,就有这样不如法的现象啊!”这是佛陀早就于《阿难七梦经》里面授记了,有些看起来非常清净的道场,也有不如法的现象,就像水池里面冒出火焰一样,这是《阿难七梦经》里面的一个比喻。
还有一个授记,说阿难做梦,当时日月星辰全部都在同一个时间当中隐没。这个授记后来佛陀圆寂的时候,很多阿罗汉、大菩萨也示现圆寂。世亲论师在《俱舍论》最后也是这么讲,(师背诵藏语)“本师世目今已闭,堪作证者多入灭”,世尊的眼睛已经闭上了,证人全部都接近没有了。世亲论师的这些哀嚎,也是授记将来会出现很多圣者圆寂。
还有一个授记说,在不净粪当中,有一些僧人沉没、白衣出头。这是授记末法时代的时候,有些出家人会堕落,而有些在家人很精进,获得解脱。
还有一个授记说,野猪到檀香林,冲撞檀香林,毁坏檀香林。这个授记是说末法时代的时候,很多像野猪一样的在家人,跑到寺院里面,破坏僧众的场所、毁坏佛塔、诽谤僧人,就像野猪一样。现在汉地很多也是比较糟糕的,有一些居士、有一些不是佛教徒的人,进入寺院,控制财物,经常诽谤、毁坏僧才、教法。
在经典里面,将来出家人、在家人、佛教当中发生的很多情况,佛陀是专门有授记的。所以如果将来发生的大乘佛教、密乘佛教是非理的话,佛陀也会授记的。像龙猛菩萨、无著菩萨,以及静命论师、无垢光尊者很多的大德,将来怎么样出世,也是有授记的。
通过这些授记来说明什么呢?我们大乘是证成的,因为没有授记的原因,我们知道,大乘佛教证成为佛语。
今天讲的最后一个颂词:
不全及相违,非方便未说,
故此声闻乘,非谓大乘法。
其实修行小乘佛法,一方面是很好的,但是也有一些缺点。
“不全”,什么是“不全”呢?我们讲过,在度化众生方面,小乘没有勇敢的心,在利他性方面也比较缺失。
“相违”,小乘着重是自己想获得寂灭的果位、自己快乐、自己幸福,这样的话,与度众生和利他,有点相违。人太自私的时候,对他来讲,利他是有一定的困难。
“非方便”,小乘当中,没有强调大悲心和最究竟的空性,教理上空性和大悲讲得不是很多。因为没有说这些的原因,他们也就没有方便方法。
所以,我们今生当中遇到大乘确实是很好的,虽然我们不一定能做到很多,但是能在阿赖耶上面种下这个善根。在短暂的生命当中种下大乘的善根,我自己觉得,在功德方面是非常有意义的。
“故此声闻乘,非谓大乘法”,我们每个人也要懂得,大乘小乘之间的差别到底是什么样的。声闻乘不是大乘法,因为声闻乘跟大乘在很多方面是比较相违的。声闻乘的教义在空性方面讲的不广,还有大悲心方面讲的不全,利他心的行为也没有说出来,还有寻求自我的解脱和自我的快乐,这跟大乘的无私付出,还是有一定的相违。诸如此类的很多原因,所谓的小乘佛法,就不能称为是大乘佛法。
我们在座的人应该要看一下,一般来讲,在汉地,大家都认为自己是大乘佛教徒,每个人都会说我是大乘佛教徒。但是在每天修行过程当中,我们想到过众生多少次?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也要想一想。当身边有些人特别痛苦的时候,我有没有兴趣去帮助他?扪心自问吧。
我今天也在说,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当他非常痛苦的时候,心里是很脆弱的。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真的能够提供大的帮助的话,就不用说了;如果不能提供大的帮助,只用一句话来稍微安慰他,他可能就会终身难忘的,而且也许能改变他当下的心态,同时也许会影响他一辈子的生活。
所以我们应该给有些人提供帮助,比如说得了忧郁症的人、得了心脏病的人、身体不舒服的人,还有打架没有牙齿的人,等等。(众笑)
师说弟子:“开玩笑的,修行大乘佛法那么好的人,不能这么说”,“在这么多人当中说了,挺好的,这是修行的标准,应该值得赞叹。”弟子说:“您才更值得赞叹!”师说:“是的,是的,我也是这样,但是我还是有牙齿的。”(众笑)
好,今天讲到的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