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教证(1351-1400)
1351、非由一知二,根识决定故。------《释量论》
在不舍眼识的情况下,同时了知声音,这是绝对不可能,因为根识是决定的缘故。怎么决定呢?眼识决定是执著色法,耳识决定是听闻声音,不可能在不舍声音的同时执著色法。故外道所许的一体常法的识,既是耳识又是眼识不成立。
1352、众生寿命不可得,于此界没他世生,所作之业无失坏,黑白业报亦不亡。------《三摩地王经》
众生的寿命不实有,在这个世界死后,又于其他世界投生,于此过程中虽然改头换面,但“众生之诸业,千劫不毁灭”,所造的善恶业过了千百万劫也不会失坏。
1353、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涅槃经》
业因果虽然不是常有,但它就像影子一样,永远跟着自己不会空耗。尽管眼睛看不到、身体接触不了,然而无论你造善造恶,果报都会成熟在自己身上,毫厘不爽。
1354、有者所造诸罪业,纵未即时如刀砍,然死降临头上时,罪业之果必现前。------《亲友书》+龙树菩萨
造业之后必定感果,有些人造了罪业后,虽然不像身体被刀砍后立即流血那样迅速感受果报,但在死亡降临(或罪业成熟)时,果报必定会毫厘不爽地现前。
1355、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中论》
以“不生”抉择因果空性,间接宣说了因果不灭。因果就如同人的影子,虽是恍恍惚惚的有,但实际上本体不成立,因为它没产生过。
1356、由业非以自性灭,故无赖耶亦能生。------《入中论》
以“不灭”说明了因果不坏,业并不是自性灭的,故即使不存在唯识宗所许的阿赖耶,也可以成立业因果。因果在胜义中不生不灭,但在名言中依靠一个相续可以成立。
1357、于诸法中不执著,常能摄受一切法,于诸业果信不动,最胜世尊说是法。------《三摩地王经》
若对诸法一点都不执著,明白胜义中一切皆空,对世俗因果的诚信就会毫不动摇,这是佛陀所宣的最殊胜、最深妙的法藏。
1358、因果相应胜法门,微细难见佛境界。------《月灯三昧经》
因果法门微细难知,唯一是佛陀的境界,只有佛陀才能真实宣说因果,此外阿罗汉等具有神通的人都无法彻知。
因果十分深奥、殊胜、微细,它唯一是佛的境界,阿罗汉和世间人都无法彻知。
1359、犹如芭蕉树,剥析无所有,如是以慧观,觅我见非实。------《入行论》
因果所依的相续之我,只能在心识上安立,但心识通过未来、现在、过去三时观察,并不存在任何实质,就像芭蕉树一样,从外到里一层层剥开后,只有一个个皮壳,根本找不到坚实的部分,如同一筒卫生纸。
1360、如湿芭蕉树,人折求其坚,内外不得实,诸法亦复然。------《三摩地王经》
众生犹如芭蕉树,不观察时似乎真实存在,然而一经详细观察,丝毫实质也无有。
1361、此处所遮者,苦因执谛实。------《入行论》
我们所遮的是痛苦之因――执著谛实,它会使迷惑无明得以增长,令我们在轮回中永远不得解脱。
1362、心性即光明,诸垢是客尘。------《释量论》
为使本来光明的心性现前,修无我是消除客尘的最殊胜方便。
1363、不具证悟实相慧,纵修出离菩提心,亦不断除三有根。------宗喀巴大师
若不具足无我的智慧,即使你的菩提心和出离心再圆满,也不能断除轮回根本,仍会一直漂泊在轮回当中。
1364、五蕴舍宅,观悉空寂,是名法无我。------《金光明经》
法无我通过四念处来抉择,是佛陀最殊胜的教言。
1365、菩萨观于身,如刻木众像,筋骨假连持,应知无主宰。------《集学论》
菩萨明白身体如同雕刻的木像一样,唯是皮肉筋骨连在一起的假象,不可能有实有的东西在操纵。
1366、如幻作多身,谓男女象马,是相非真相,诸法如是观。------《三摩地王经》
幻化师所变出来的男人、女人、大象、骏马,它们的身体只不过是一种幻象,并非真相,不是真实存在的,世间上的万事万物莫不如此,虽然显现却无实有,执著它完全是一种颠倒。
1367、六尘同时触,微尘成六分;六尘若一位,山王成尘许。------《唯识二十颂》
若以正理来抉择,无分微尘也不存在。比如在无分微尘的东南西北上下六方,放六个微尘,假如六个微尘都能与它接触,那说明它有方分,而不是无分微尘;如果它没有方分,东方的微尘就会融入西方的微尘,这样一来,所有的微尘都将融入一体,那须弥山也变成一个微尘了。
1368、自性空故,无有男相,亦无女相。------《父子合集经》
在实相当中,身体的自性根本不存在,既然不存在,男相、女相的差别也不可能有。
1369、若法实有性,后则不应无,性若有异相,是事终不然。------《中论》+龙猛菩萨
一个法自性实有的话,后来不可能变成无,倘若它从一法变成另一法,绝对不可能是实有;假如一个法真实具有自性,那么以前它怎么样,以后也该如此,如果说它前面存在、后面不存在,一会儿痛苦、一会儿快乐,这种变化是不合理的。
1370、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八大人觉经》
身心自在的来源就是少欲知足,而不是财物非常丰富。
1371、一切苦乐颠倒化,妄取所取故。------《华严经》
世间上的痛苦和快乐是颠倒分别念,统统是虚妄的能取所取所引发的。
1372、若见瓶色时,非能见一切,见真者谁说,瓶为可现见?------《中观四百论》+圣天论师
由眼识见瓶子时,无法见到瓶子的一切支分,所以已见真性的智者谁会说,瓶子是可以现量见到的?实相中本无任何相状,哪里还有什么瓶子?同理,如来本来没有身相,谁又能够见得到呢?
1373、如人在山谷,歌哭言笑响,闻声不可得,诸法亦复然。------《三摩地王经》
你对着空谷大声叫喊,不管是哭也好、笑也好,都会有一种回声,但若真正去寻找,回声在对境上找不到,你身上也找不到,它只是因缘聚合的产物。同样,我们特别执著的各种感受,也是在错误观念支配下所起的颠倒分别,若认识不到这一点,而随分别念去疯狂执著,这是相当可悲的行为。
1374、眼中无有识,识中也无见,色中二俱无,彼何能见色?------圣天论师
在三缘和合之中,眼根不可能见色;识也没有单独见色的功能;对境既无眼根,也无取境的识,更不可能有见色作用,根境识三者各自都不能见色,那它们聚合起来,也无法成立有见色作用。比如说三个人各自都没有一分钱,那他们合起来,也不可能有钱买一斤白菜。
1375、譬如有童女,夜卧梦产子,生欣死忧戚,诸法亦复然。------《三摩地王经》
少女梦见自己生孩子,生时非常欢喜,孩子死了极其痛苦,其实欢喜和痛苦这两种心态都是假的,只不过是一种幻象而已,真正用智慧来观察,其本体丝毫也不成立。同样,我们对一切万法存在的执著、不存在的执著,抉择究竟见解时也是虚妄的。
1376、是心如化,遍计不实,由分别故,受种种生。------《宝积经》
我们的心如同幻化一般遍计不实,因为有分别的缘故,对外境就会生起苦乐感受,认为眼睛看到了美丽的东西、耳朵听见了动听的歌声,进而产生种种执著,不明白这一切都是假象。
1377、说受为领纳,领纳复为谁?受者离于受,差别不可得。------《法集经》
受的法相为领纳,但没有受者的话,到底由谁来领纳呢?既然受者与受了不可得,那么受者感受对境的说法,只不过是一种名言假立。
1378、分析无和合,非如外道见。------《楞伽经》
一切万法表面上有自性,实际上本体了不可得,它只是一种缘起显现,这就是佛陀所说的法,不同于一般外道的见解。
1379、我说如是法,愚夫不能知,一切法不生,无性无所有。------《楞伽经》
佛陀所宣讲的离四边八戏、无有自性、无有产生、无有所依的境界非常甚深,不要说普通的世间人,甚至小乘的声闻、缘觉圣者也不能完全了解。这种道理不是佛陀在佛经中说说而已,其实以我们凡夫人的智慧进行破析,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
1380、一切法觉,要由闻法;若不闻法,于法不觉。------《正法念处经》
一切佛法的觉悟要依靠闻法,如果没有闻法,于法则不可能觉悟,佛法的深奥义丝毫也不会了知。现在有些人认为不用闻思,自学就能通达佛法,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1381、此中犹如已觉位,乃至未觉三皆有,如已觉后三非有,痴睡尽后亦如是。------《入中论》
分别念没有灭尽之前,众生对三轮的执著全部存在,犹如迷梦者执著虚幻梦境。然而一旦证悟了三轮体空,就像从睡梦中醒过来一样,不会再迷恋世俗的迷梦,此时虽能以他心通了知别人的梦境,但别人的梦境对自己不会构成危害。
1382、尽焚所知如干薪,诸佛法身最寂灭,尔时不生亦不灭,由心灭故唯身证。------月称论师
当获得涅槃的果位时,所知万法就像干柴一样,被金刚喻定的智慧火烧得一干二净,生灭等世俗假象都没有了,又怎么会有分别妄念呢?
1383、世间与我诤,我不与世诤。世间说有者,我亦随说有;世间说无者,我亦随说无。------《三律仪经》
世间人认为佛陀所说的空性不合理,与佛陀有这样那样的争论,但佛陀知道世人愚痴,什么都不懂,就如同小孩喜欢跟老人争,而老人知道小孩很幼稚,不要说大的事情,就连自己玩具的结构都不懂,所以不去跟他们计较。因此,在这些世人面前,佛陀也随顺他们而承认有无。众生因共业所显现,认为柱子是坚硬的、麦克风是可触摸的,佛陀虽已断尽二取执著,但也随顺众生这样安立。
1384、生住灭有无,以及劣等胜,佛依世间说,非是依真实。------《七十空性论》
世间上的生住灭、好坏、有为无为等法,并不是佛陀依真实宣说的,而是随顺世间宣说的。为了证悟究竟的胜义实相,诸法虽经观察不存在,但佛陀随顺世人分别心共许为有。
1385、一旦有为无为黑白法,以智慧析尘许不得时,于世间界趋至智慧度,犹如虚空丝毫亦不住。------《般若摄颂》
一旦达到了般若空性的境界,此时就像住于虚空一样,任何实质性的东西也得不到,不管是能观察的智慧、所观察的对境,统统都不存在。
1386、诸识同幻化,是日亲所说,彼所缘亦尔,决定同幻事。------《出世赞》+龙猛菩萨
了知外境的眼耳鼻等识如同幻化,这是日亲――释迦牟尼佛在大乘经典中亲口所说,既然诸识犹如幻化、无有实质,那与之相观待的对境(所缘),也完全没有实质。
1387、有性乃生诸分别,已观自性咸非有,无性彼等即不生,譬如无薪则无火。------《入中论》
没有薪柴则不可能有依之而起的火,没有白色墙壁则不可能有执著白色墙壁的眼识,同样,没有所分析的对境,能分析的有境也不存在,因为二者是互相观待的。
1388、即使明早要死亡,亦应学习诸知识,今生虽不成智者,来世如自取储存。------萨迦班智达
即使明日就离开这个世间,今天还是要认真学习世出世间的一切知识,就算今生无法变成智者,不能成为格西,也不能获得博士学位,但是到了来世,会像从银行中取款一样,随时用上这些知识。
即使明天离开人间,今天也要学习佛法,因为,虽然今生不能成为智者,但凭借在阿赖耶上种下的听闻佛法之善根,来世即可自在取用。这就像把钱存入银行后,到时即可连本带利自在取用一样。
1389、若互相依而成者,诸善士说即不成。------《入中论》
观待而成的法,诸位高僧大德异口同声地说,绝对不会是实有。
1390、诸具果性法,皆待各自因。------《解义慧剑》
果法必须观待各自之因,只要是观待,就不是真实存在。
1391、有种芽亦尔,非种即成芽,非异亦非一,法性非断常。------《广大游戏经》+法尊法师翻译
种子和苗芽是无则不生的关系,没有种子不可能产生苗芽,但种子和苗芽的关系,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正因为如此,法性不堕于常边也不堕于断边。
1392、若此有彼生,若此变彼变,说此是彼因,此于彼亦有。------法称论师
因和果的关系是有因定生果,一旦因发生变化,果也随之而发生变化。譬如,种子被火烧焦了,就不可能产生苗芽,恶业通过忏悔得以清净,就不会成熟果报。这种因果观念在世间也是存在的,有些人为什么不承认呢?
1393、缘起生诸法,皆具依自体,住不共法相,坚硬湿热等,名言此法尔,不可否认也。------《解义慧剑》
因为构成万法的四大有不同法相,例如水是湿润性、地是坚硬性、风是轻飘性,诸法各自因的功能不同,故呈现的果也是各种各样,这就是万法的名言规律。
1394、与刃药等联,黑者伤及愈,无关之木块,何不执为因?------《释量论》+法称论师
黑者(人名)被刀砍伤后,伤口愈合与医生的药物有关,若将无关的木块或石头执为愈合之因,这根本不合理。
1395、何有何变因,此外执余因,则于一切法,诸因成无穷。------《释量论》+法称论师
倘若执著非因为因,产生诸法的因就应成无穷了。比如苗芽本来依靠种子而生,若不以种子为因,反而在种子以外说石女儿是它的因,或者自在天是它的因,或者说上帝是它的因……这是非常可笑的事情,如此一来,因就成无穷无际了。这种观点,对方也不会承认的。
1396、一切为果生,所以无常性,故除佛无有,如实号如来。------《四百论》
为了生起果法,因才得以生起,所以因决定为无常性。这个道理,三千大千世界中,唯有具通彻无碍智慧的佛陀才能照见,除此之外的仙人、声闻缘觉,都没办法了知,故唯有佛陀才能称为“如来”。
1397、设若恒常变,岂非刹那法?设若无迁变,焉能转为他?------《中观宝鬘论》+龙猛菩萨
如果说微尘是迁变性的,那就是无常刹那之法,如同世间上的男女老少、万事万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着面貌,一刹那都不会停止,不可能有亘古不变的实性;如果说微尘永远没有迁变,那又怎么能转变为他法呢?所以,胜论外道所许的微尘,通过理证来抉择,绝对不可能成立。
1398、若果似于因,是事则不然;果若不似因,是事亦不然。------《中论》+龙猛菩萨
因和果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因为苗芽和种子不会一模一样;因和果完全不同也不合理,因为它们还是有一定的关系,麦种不可能生出稻子,否则就有一切生一切的过失。
1399、譬如聋乐师,能令他众乐,然自不得闻,未修法亦然。------《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聋子演奏音乐给别人带来欢悦,可他自己根本听不到,同样,我们给别人讲法的口才再好,但自己不修行的话,也得不到真正的法益。
1400、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雁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胜。------《大智度论》+龙猛菩萨
孔雀表面上看来很美丽,但不如大雁能远飞,同样,白衣(在家人)就算福报极大,能做很多佛事,有钱、有势力、有智慧,但由于没有看破世间,对名利和感情割舍不下,故在某种功德上,根本比不上出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