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教证(1451-1500)
1451、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普贤行愿品》
如同虚空、世界无边无际那样,众生也无边无际;如众生无边无际那样,每一众生相续中的业和烦恼也无边无际;如是,我们跟随文殊普贤二位大菩萨的发愿也无边无际。
1452、有情界无量,利彼亦复然。------《中观宝鬘论》+龙猛菩萨
由于有情界无量无边,那想饶益他们所获得的福德也无量无边。
1453、若有成佛彼足矣,若无成佛无计施,成佛无误之种子,胜菩提心愿生起。------华智仁波切
如果具足菩提心,那成佛的因已全部具足;如果没有菩提心,那想成佛也无计可施,所以祈愿相续中早日生起成佛唯一的种子——殊胜的菩提心。可见,谁不愿发菩提心,谁就没有成佛的缘分。
1454、由闻知诸法,由闻遮诸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听闻集》
依靠闻法能了知一切万法,依靠闻法能遮止诸多恶业,依靠闻法能断除无意义的琐事,依靠闻法能获得涅槃。
1455、阿难莫哀伤,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饶益汝等众。------《涅槃经》
当年世尊示现涅槃时,无量人天大众悲泪难抑,阿难尊者也很伤心。佛陀一边安慰阿难一边承诺说:“你们不要哀伤,我虽然在常执深重的众生面前示现涅槃,但是我并没有离开你们,将来我会以善知识的形相来度化你们这些有缘的众生。”
1456、未来末世时,我现凡夫相,现种种方便,上师金刚持,勿观为别体。------《金刚帐续》
在未来的末法时代,我(金刚持)将示现凡夫相,以种种方便来度化众生;凡夫肯定不是十全十美,肯定有贪嗔痴等烦恼过患,因此上师显现上也会有各种示现,但我们千万不要把他看作凡夫,实际上他跟金刚持如来没有任何差别。
1457、佛陀出世及住世,信仰佛教皆难得,人身亦为难得故,当于佛法倍精进。------《宝积经》
佛陀出世、佛法住世和信仰佛教都非常难得,而获得人身也极为难得,所以在有了这些殊胜因缘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精进学习佛法。
1458、欲者不厌受用多,学者不厌格言多。------萨迦班智达
贪欲者不会厌烦受用太多,而学者也不会厌烦格言太多。
1459、倘若嘱咐又催促,虽是旁生亦能知。------萨迦班智达
若经常嘱咐催促,即使旁生也能了知人的意图。旁生尚且如此,人如果天天听闻佛法,再笨也能懂得一些法义。
1460、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华严经·菩萨问明品》
有人被大水所冲,他因为害怕溺水而死,所以不敢喝水,最终渴死在水中;同样的道理,虽然在佛法的大海中听闻了许多道理,但如果没有实地修持,则必定会双手空空离开人间,那以前所学的广博知识也根本派不上用场。
1461、于佛教法生信后,智者行持觉瑜伽,不应耽词而安住,得法后当恒勤修。------《宝积经》
对佛法生起信心之后,智者应该行持觉悟瑜伽,不应像鹦鹉学舌一样,仅仅停留在口头或文字上,所以在得法后一定要恒常精进地实地修持。
1462、当依说法善知识,恒时切莫依恶友,应当广闻持净戒,了知胜义之一门。------《宝积经》
应当依止说法的善知识,永远不要依止恶友,对佛法要广闻博学,还应受持清净的戒律,这就是了知胜义的唯一门径。
1463、如是善逝圣教非无义,如此瑜伽观修非无义,倘若不闻而修法无义,若仅闻而知义修无义。------《经庄严论》
善逝佛陀所宣讲的佛法并非没有意义,修行人所观修的止观瑜伽也并非没有意义。但这两者一定要结合,如果没有听闻就可以修行,那佛陀宣说的教法就没有意义;如果仅仅听闻就能证知甚深之义,那修行就没有意义。因此修行离不开闻思、闻思离不开修行,这两者一定要并行不悖,切切不可偏废。
1464、世间一切功德中,说法闻法最殊胜,自己修行为中品,独自诵经为下品。------麦彭仁波切
在世间所有功德中,闻法和说法的功德是上品,一个人修行的功德是中品,一个人念诵的功德是下品。
1465、能增智即闻,及思若兼具,从中定生修,获无上成就。------《宝鬘论》
能增上智慧的就是闻法和思维,如果在闻思之后还能兼具修行,那从中一定能产生修所生慧,如此必将获得无上成就。
1466、所行功德虽微小,悉能回向广无量。------《华严经》
即使所行持的功德表面上看来非常微小,但若能以三种回向摄持而作回向的话,那它的功德就无量无边。
1467、何人一心为佛法,无有散乱而宣说,相合获得解脱道,当如佛语作顶戴。------《宝性论》
何人一心为了佛法,以断除世间八法的清净意乐宣说符合解脱道的教言,那我们就应像对待佛语那样,恭敬顶戴他所说的话。
1468、自此向西方,极乐世界刹,彼处住如来,善逝无量寿,谁诵其名号,将往生彼刹。------《无死鼓声经》
一般来讲,这个偈颂在超度亡人或平时发愿时,很多修行人都会念诵。其意为,从娑婆世界往西有一清净刹土——极乐世界,彼处有善逝无量寿如来安住,谁能持诵他的名号并发愿祈祷,彼将转生到那里。
1469、牟尼无欺言,奉行必获益。------寂天论师
释迦牟尼佛的语言无有任何欺惑,只要依照他的教言如理行持,就必定能获得利益。故大家皆应随学佛陀与佛语。
1470、慎无信汝意,意终不可信。------《四十二章经》
不说别的,昨天做的事今天就忘记了,明天发生什么事情也不知道,当下刹那的生灭也毫不了解,充满粪秽的臭皮囊反而执为清净……那我们怎能再相信它呢?
1471、得阿罗汉道,乃可信汝意耳。------《四十二章经》
在得到小乘阿罗汉果与大乘阿罗汉果(佛果)时,由于见到了万法实相,那时方可信赖自己的心,而在此之前,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1472、何人作意佛,能仁住彼前,恒时赐加持,解脱一切罪。------《宝积经》
只要我们能观想、祈祷佛陀,那恒时就能得到佛陀的加持,也自然解脱一切罪业。相反,如果没有观想、祈祷佛陀,即使佛像摆在面前,也不可能有如是效果。
1473、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永明延寿大师
虽然没有禅宗的境界,但只要能如理修持净土,那一万个人修,一万个人皆能获得解脱;而且,只要能往生到极乐世界亲见阿弥陀佛,那怎么还会愁没有开悟的机会呢?如果实在太忙,每年也应抽三天或七天的时间来闭关专修,这非常有必要。
1474、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
“阿弥陀”中的“阿”是十方三世一切佛,“弥”是一切菩萨,“陀”是八万四千圣教,这样“阿弥陀”三字就完全具足三宝。
1475、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大悲经》
忆念阿弥陀佛名号,乃至释迦牟尼佛、宝髻佛等佛陀的名号,其功德不可思议。
听到佛号的善根,乃至涅槃之间都是没有穷尽的。
1476、诸法依缘生,住于意乐上,何者发何愿,将获如是果。------《宣说文殊刹土功德经》
一切诸法是依靠因缘而产生的、依靠心可以成就的,依靠心的发愿,能成就很多果。
一切诸法皆依因缘而生,而因缘又住在心上,所以,如果我们能以佛陀为对境,而至诚发愿、祈祷的话,那必将获得所期望的果;如果内心没有虔诚的信心,即使表面上念了再多的经、做了再大的善事,也不一定有很大的功德。
1477、愚者具坚信,彼可获悉地。------《二观察续》
即使一个人很愚笨,但他若有坚定不移的信心,那他也能获得成就。
1478、能仁身相极庄严,何人行住坐卧时,忆念能王佛陀尊,本师恒时住彼前。------《三摩地王经》
能仁的身相极为庄严,任何人在行住坐卧时,若能经常至诚忆念佛陀的身相,本师就会安住在他面前。
1479、具有信心善男女,莲生不去何处住,吾寿无有殁尽时,信士前我各现一。------莲花生大士
对于具有信心的善男信女来讲,莲师我从来不会远离他们,我的寿命没有灭尽之时,我会在每位信士前显现一位莲花生大士。
1480、若人寿百岁,不知大道义,不如生一日,学推佛法要。------《法句经》
如果终日忙于轮回的琐事,没有通达佛法大义,即使活上一百年,也不如懂佛法的人活一天有价值。因此,大家应通过学习佛法来使人生变得有意义。
1481、何人死亡时,刹那忆念师,为最胜往生,此人定成佛。------《妙臂请问经》
今后大家要把自己的心放到阿弥陀佛上,如果生前能经常忆念、观想阿弥陀佛,每天早上起床、晚上睡觉时都看一眼阿弥陀佛,以生前的串习力,临终时自然会想起阿弥陀佛,这样一定能往生净土,所以大家应当精进!
1482、如吃杂毒上等食,佛说缘白法亦尔。------《般若摄颂》
如同吃了杂毒的上等食品,那么美食也被毒所侵害,佛陀说以实执之想缘白法也与杂毒之食一样。
1483、积护耗尽苦,应知财多祸,贪金涣散人,脱苦遥无期。------《入行论》+寂天菩萨
财富在初中后三个阶段都是痛苦的来源,最初积累财富就充满痛苦,现在积累财产很不容易,许多在家人为积累财富而饱尝艰辛。中间即使得到了一些财富,又要面临守护的痛苦,甚至连睡个好觉的机会都没有。最后财富会以种种因缘而耗尽,人们又会因此而痛苦。钱财就是这一切痛苦的根源,它能让人们身心散乱,深陷轮回中,不得解脱。
1484、供养诸佛少功德,必断烦恼至涅槃。------《华严经》
对殊胜的对境作微小供养,福德也是不可思议的,而且以供养的功德,最终能断除烦恼障垢,获得圣者的果位。
1485、喜爱一切欲妙者,如饮盐水无厌足。------《广大游舞经》
贪心是永远无法满足的,越享用色声香味触等欲妙,人的贪心会越大,就像越喝盐水越干渴一样。像对欲妙的贪求一样,有些人对钱财的贪求也始终无法满足,即使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财产为他一人拥有,也不会觉得满足。
1486、一切欲妙一人得,然彼不足仍寻觅。------《方广大庄严经》
如果没有调伏内心,即使一人独享世上的一切五欲受用,他还是会觉得不满足,仍然会不断地寻觅欲妙和受用。
1487、虽降珍宝雨,贪者不满足。------《因缘品》
连天上降下珍宝雨,贪欲者都不会满足,可见人的贪欲实在是难以满足。
1488、愚者财富圆满,不离痛苦之因。------《水木格言》
在许多时候,过多的财富不仅不会带来快乐,反而会带来痛苦。
1489、若人不作福,常受于苦报,若能修福者,今世后世乐。------《毗奈耶经》
这是一种无欺的因果规律,谁能依此行持,今生来世都会快乐,即使今生没有现前果报,来世也一定会现前;如果不作福,今生不会快乐,来世也会遭受痛苦。大家应该对这个道理生起诚信,为了今生来世的安乐,要去努力修积福德。
1490、彼虽无一物,安住舍离心,智者说斯人,世间最富贵。------《宝积经》
有些人虽然没有任何财产,但内心很知足,经常处于清净的舍心中,智者说这种人是最富贵的人。
1491、莫想善微小,无益而轻视,水滴若积聚,渐次满大器,智者渐积累,可圆胜福德。------《律藏》
不要认为某些善法非常微小,所以就轻视而不去做,就像水滴逐渐积累可以盈满很大的容器一样,智者渐渐地积累微小的善根,最后就能圆满殊胜的福德。相反,如果吝惜钱财,不愿意作供养,这种人舍身之后必定会转生饿鬼中受苦。
1492、修善违缘多,造恶顺缘多。------《慧海请问经》
行持善法并不是很容易,在此过程中会遇到各种违缘,但既然明白了善恶因果之理,再困难我们也要坚持下去。所有的高僧大德都是从布施、持戒开始,以坚强的毅力一步步地精进积累资粮的,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1493、慧灯破诸暗,是彼之境界。------《华严经》
如来的智慧能够遣除世间的一切无明黑暗,所以将其比喻为明灯。
1494、为令众生燃慧灯故。------《大集经》
在无上大圆满中,有所谓的自然慧灯,这种自然慧灯其实就是如来的究竟智慧,它能遣除世间一切众生的无明痴暗。当然,如果要在即生现前自然慧灯,除了少数修持大圆满获得成就的人以外,一般的人还是很困难的,但我们可以发愿获得这种自然慧灯。
1495、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往生论》+世亲论师
以我造《往生论》的功德,愿我能面见阿弥陀佛,并与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1496、福应常修造,无福遭苦厄,若有修福者,现受当安乐。------《毗奈耶经》
应当经常造福德,如果没有福德,就会遭受各种苦厄,若能修造福德,今生来世都会获得快乐。
1497、彼诸众生皆求乐,若无资具乐非有,知受用具从施出,故佛先说布施论。------《入中论》
世间众生都在寻求安乐,如果没有资具,则安乐也不可能有,当知一切资具都是从布施的福德出生的,因此佛陀首先为众生宣说了布施的法语。可是有的人甚至连一把青稞也不供施,却奢望获得一切所想的东西,这种贪心将毁灭一切希求,结果一无所得。
1498、谁以等信心,供养在世佛,与其舍利塔,福德无有别。------《右绕佛塔经》
现在我们能够见到供养处的佛像,这说明自己往昔曾经积资净障,如果能把它们观为真佛来作供养,则与供养真正的佛没有任何差别。
1499、有大福德者,虽有罪恶事,不令堕地狱,现身而轻受。------《十住毗婆沙论》
有些人虽然曾经造过恶事,但是因为精进行持善法而积累了大福德,所以他们并不会堕入地狱,通过即生感受微小的痛苦而消尽堕入地狱的业。
1500、愚者造恶业,不知忏悔罪,智者忏悔罪,不与业同住。------《弥勒狮吼请问经》
虽然愚者与智者都会造罪业,但愚者造罪后不知道忏悔,而智者造罪后知道忏悔,他们不会与罪业同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