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四问观安修159-165)笔记
1、《定解宝灯论》=甲一、初善首义+甲二、中善论义+甲三、后善末义
甲二、中善论义=乙一、依教理广说+乙二、以殊胜窍诀略说+乙三、宣说造论方式。
乙一、依教理广说=丙一、见解无遮或非遮+丙二、声缘证二无我耶+丙三、入定有无执著相+丙四、观察修或安置修+丙五、二谛何者为主要+丙六、异境何为共所见+丙七、中观有无承认否。
丙四、观察修或安置修=丁一、宣说他宗+丁二、建立自宗+丁三、总摄要义。
丁二、建立自宗=戊一、总说(154)+戊二、分说。
戊二、分说=己一、以大中观方式而说+己二、以大圆满方式而说+己三、真实宣说修行次第。
己二、以大圆满方式而说=庚一、以内外因缘有别说为不定(160)+庚二、显密之异同。
庚二、显密之异同=辛一、宣说同分(162)+辛二、密宗尤为超胜之理。
辛二、密宗尤为超胜之理=壬一、以何者超胜(164)+壬二、通达彼义之途径(165)
160、甲二乙一丙四丁二戊二己二庚一、以内外因缘有别说为不定;
虽有往昔之宿缘,成熟上师加持力,观心生住与来去,通达实空意义者,
然而如此极罕见,人人不能如是证。
162、甲二乙一丙四丁二戊二己二庚二辛一、宣说同分;
探求本来清净义,必须究竟应成见,仅从离戏分而言,二者无有差别也。
164、甲二乙一丙四丁二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一、以何者超胜;
为遣空性之耽著,密宗宣说大乐智,离境有境亲体验,空乐无二之法界。
现明觉性此三者,即是大乐之异名。以此现分之色身,乃至世间依利乐,
救护一切诸有情,究竟大悲之自性。是故依照自本性,不住有寂大智慧,
于本基中如是住,修持空乐智慧道,甚至仅于即生中,亦能现前双运果。
165、甲二乙一丙四丁二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二、通达彼义之途径。
着重宣说本义中,基道果三不可分,金刚乘果四灌道,觉空自然智慧者,
即是光明金刚乘,此乃诸乘之归宿。
2、己二(以大圆满方式而说)庚一、以内外因缘有别说为不定:虽有往昔之宿缘,成熟上师加持力,观心生住与来去,通达实空意义者,然而如此极罕见,人人不能如是证。
在显宗个别禅宗祖师的公案中,上师稍作表示,弟子就已经豁然大悟;密宗历史上,弟子往昔的殊胜因缘已经成熟,并且遇到相续中具有传承上师大加持力的真正具相善知识,这时上师简单作一些开示,或让你观察心的来源、住处、去处,上师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以及自己的殊胜善缘成熟等各种因缘和合,马上就可以通达实空的究竟奥义——自心本来即是清净、无有丝毫实质的,以禅宗说法就是恍然大悟,若从密宗角度,已经对真正赤裸裸的通彻觉性无碍通达,这种现象的确存在,但这种现象十分罕见。密宗虽有成就法门,但并非人人都能很快时间内迅速成就。
因此,显密所说道次第应根据大多数修行人的根基而言。无垢光尊者还再再强调:众生心地现在正处于胜解地的阶段,也就是依靠胜解信获得成就的时刻,故而我所宣说的心滴法门也处于胜解地的一个层面上,再者,因心滴法门是诸乘之最上乘,故唯有闻思究竟者才能圆满通达。
3、庚二(显密之异同)辛一、宣说同分:探求本来清净义,必须究竟应成见,仅从离戏分而言,二者无有差别也。
3、1探求本来清净义,必须究竟应成见,
宁玛派最高的法要即是本来清净之实义,对此欲想深入探究、通达,真正了悟万法本来清净实义的话,就必须通达中观应成派的究竟见解。
大圆满若分则有本来清净、任运自成两种,其究竟实相在本来清净的真正正行中宣讲得非常清楚,而欲对此进行抉择,就必须通达中观应成派的见解。真正要通达大圆满本来清净的意义,就必须精通中观应成派的究竟见解。真正通达中观意趣之后,修行密法不会出现歧途和困难。因为在学习中观的过程中,相续中的许多增益、怀疑和分别念都已遣除,这时修学密法非常保险、非常稳固。
3、2仅从离戏分而言,二者无有差别也。
大中观与大圆满,从离戏分而言,二者的见解相差无几。
无垢光尊者在《胜乘宝藏论》中说:从衡量离戏的角度,中观大部分的见解相同于大圆满见,但中观所抉择的空与大圆满抉择的光明不灭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说,仅从万法皆为空性这一点上,显宗与密宗见解完全一致。从空性离戏衡量时,显密见解没有差别。
4、显宗已经对空分圆满抉择了,还有什么必要再次分析呢?
万法的本体,从名言来讲既有空性离戏的部分,也存在光明不灭的一分。万法的本质不仅仅是离戏空性的,还有光明不灭的一分。
万法从空性和光明的本体来讲,显宗所抉择的见解不是十分圆满,因显宗见解尤其在般若空性中未对光明这一分进行宣说,从离戏空性来讲,显宗抉择得非常圆满而且究竟,再没有比它更高的见解了,这一点密宗也如此承许。因此,从空性角度显密确实无别,而从显现的自性光明方面,显宗却只是简要涉及,并未详细抉择。
显宗对如来藏的本体进行了抉择,但对于光明部分实际并未清晰透彻地如理分析,也不如密宗宣讲得殊胜。对于光明这一部分,有人认为是明清的或者眼睛所见到的,其实这都是分别念的境界,真正如来藏的本体并非如此。如来藏本体并非仅是空性一分,还有不可思议的光明。
《宝性论》是显密结合的一部殊胜论典,如同显宗与密宗的桥梁。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它对如来藏光明通过隐藏、比喻等方式进行了宣说,而密宗则通过上师窍诀,使凡夫如同现见色法般清晰了认到如来藏的自性光明,因此十分殊胜。
5、辛二(密宗尤为超胜之理)壬一、以何者超胜:为遣空性之耽著,密宗宣说大乐智,离境有境亲体验,空乐无二之法界。现明觉性此三者,即是大乐之异名。以此现分之色身,乃至世间依利乐,救护一切诸有情,究竟大悲之自性。是故依照自本性,不住有寂大智慧,于本基中如是住,修持空乐智慧道,甚至仅于即生中,亦能现前双运果。
5、1为遣空性之耽著,密宗宣说大乐智,
显宗通过推理将万法的空性进行了详细抉择,对离一切戏论的空性存在相当大的执著,密宗从抉择离一切戏论方面确实没有什么差别,但为了遣除显宗对空性的执著,密宗宣说了大乐智慧,也即现与空无二无别、远离一切迁变的智慧。
5、2离境有境亲体验,空乐无二之法界。
对此大乐智慧,并不仅仅是在论典中泛泛叙述,而是通过上师窍诀,以远离境、有境的方式亲身体验。对大圆满稍有认知的人,知道心不仅是空性,而且是与大乐无二无别的,对此空乐无别之法界,通过远离境和有境的方式可以亲自体认,这就是密法真正的特点。
密宗为遣除对于空性的执著,已经宣说了无有迁变的大乐智慧,如此殊胜的大乐智慧,依靠上师的窍诀、通过远离境与有境的方式自己可以亲身体验。
通过上师窍诀将境、有境甚或自己的一切分别念无余灭尽,在远离诸分别的过程中,获得无有一切思所的境界,这就是所谓的“空乐无二之法界”。此处“乐”是远离一切迁变的光明本性,“空”即离一切戏论的本性,此二者无二无别的境界即为“乐空无二”。
5、3现明觉性此三者,即是大乐之异名。
上师如意宝对此解释为:玛哈约嘎是现空无二、阿努约嘎是明空无二、阿底约嘎是觉空无二,实际就是大乐智慧的异名。
大乐智慧=现空无二=明空无二=觉空无二=如来藏光明无有迁变
如来藏光明无有迁变解释为大乐智慧的异名也可以。或者说,显宗将如来藏本性叫做现空无二,外续及阿努约嘎以下称为明空无二,阿底约嘎称为觉空无二,实际就是密宗所说“大乐智慧”的异名。
但这样的智慧在显宗仅以“现”来代替,明与觉并未体现,中观经常说“现空无二”,《般若经》中只讲到现,可现是怎样现的呢?现的比喻及现的道理并未进行清晰抉择,越来越上到玛哈约嘎、阿努约嘎时,现空无二已经抉择为明空无二,至大圆满时通过上师的窍诀已经真正觉悟了。有时名词上的“现”、“明”、“觉”有一层层增上的不同窍诀,如若说大圆满与显宗窍诀完全相同肯定不行的,从显的角度的确有天壤之别。
5、4以此现分之色身,乃至世间依利乐,救护一切诸有情,究竟大悲之自性。
光明现分就是色身,也即如来藏的光明,化身就是现分,依靠此现分,乃至世间界中一直存在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也就是究竟的大悲自性,从因地来讲,大悲与空性也是无二无别的。
如来藏的光明=光明现分=色身=化身+报身=大悲
密法抉择光明现分的见解极其重要,其实它就是色身,也即如来藏的光明,比如离戏空性属于法身,而现分是色身,只不过众生未能认识,若对其有所了认,现分实际就是化身与报身,但这一点显宗抉择的不是很圆满。
现也即大悲,大悲之本性就是色身,色身之本性就是如来藏光明这一分。但显宗对此并未很好地抉择,密宗依靠上师窍诀以及各种修法可以抉择出来。对法身空性部分,依靠显宗密宗怎样抉择都可以,但成佛以后,不论自己还是其他众生,利益众生的大悲现分这一点,现在因地时依靠何种方法进行抉择?这一点在显宗《般若经》中也只是说:心无有心,心之自性即光明。仅仅以隐藏方式而未明显宣说,后学者如果不具足上师窍诀确实很难通达。
5、5是故依照自本性,不住有寂大智慧,于本基中如是住,修持空乐智慧道,甚至仅于即生中,亦能现前双运果。
每一个众生或一切法,按大圆满说法——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或不住轮回也不住涅槃的智慧,在每个众生相续中圆满具足。十分可惜的是,人们对此并未察觉,虽依靠显宗空性法门进行抉择,但只是对其中的一部分也即法身这一分可以抉择,对现分的色身没能涉及,需要通过无数劫的积累资粮才可以显现。而密宗通过自身安住、上师窍诀等方便道,顷刻就可以挖掘出深埋地下的如意宝藏。
6、大乐智慧
密法中所谓的“大乐”以凡夫分别念根本无法诠解,唯有感受无有任何迁变的智慧境界,方可称为大乐智慧。大乐智慧并非凡夫所想象的乐受,分别念当中的乐受全部是无常的,不离行苦,何时无常、痛苦的本性真正转变为一种智慧,才能将之称为乐。
真正的大乐是无有迁变的,如来藏的本来面目在显宗无法直接享受,密宗却并非如此,它可以直接享受到如来藏的本体空性与自性光明。无有痛苦之故远离无常,远离无常的如来藏本体光明可以暂时理解为乐。
分别念中的“乐”在密宗当中不是乐而将其称为苦,为什么呢?所有的感受均为无常,属于三苦当中的行苦。乐的时候不空、空的时候不乐,又怎能称为乐空无二呢?
凡夫人依靠加行喻智慧可以认知自心本体,可称之为现量见到,它属于一种喻智慧。一般真正见到心性本体需要到一地,但现在以比喻方式可以通达自心本性、万法本性,因此称为喻智慧。虽然称其为现量见到,也只是名言说词,真正现量见到唯到一地之后才可以。
7、“空乐智慧”可从两方面解释,
依显宗观点,《般若经》的空性法门与如来藏的本体光明自性不灭无离无合,就像柱子的无常与有为法一样,此乐空无二之道,通过显宗第二转F轮与第三转F轮的修道方式进行抉择,通过三个阿僧祇劫能够成佛。
而密宗,依靠玛哈约嘎和阿讷约嘎,空是智慧圆满次第,乐是方便生起次第,一般从外续部来讲,通过圆满次第与生起次第的修持可以成就。
按大圆满说法,自己本来具足的智慧通过修持本来清净之道,即万法抉择为自性本空,而观明点、修托噶等也即任运自成称为乐,如此抉择之后,如来藏的本体空性自性光明,通过传承上师的窍诀教言,修持空乐无二或智慧方便无二或任运自成本来清净之道,即生就可以获得金刚持如来的果位。
这就是密宗见解上的特点——对空性、光明都具有一种强有力的见解,具足这种见解之后,修行随之行持,最后也可以获得如是之果。
8、显密在见解上迥然各异之差别,
从空性方面是离戏论的,宁玛巴也再没有更高的见解,但从光明来讲却远远超胜显宗。显宗认为《般若经》的见解至高无上,但很多人认为第三转F轮仍然未能详细抉择光明分,因此,从光明角度密宗已经完全超越显宗。
从离戏论来讲,二转F轮以上再没有更高的,但在光明方面,显宗并未细致入微地进行抉择。显宗任何一部经论中也未讲到将光明道用的修法,比如大圆满中生圆次第的观本尊、观清净等修法根本不具足,显宗仅以隐藏方式稍微涉及,因此在光明方面密宗绝对是超越显宗的。
《涅槃经》说:十地菩萨尚且无法清晰见到如来藏本性。
9、壬二、通达彼义之途径:着重宣说本义中,基道果三不可分,金刚乘果四灌道,觉空自然智慧者,即是光明金刚乘,此乃诸乘之归宿。
9、1着重宣说本义中,
密宗方面的定解,修学密宗者应该闻思修行,之后了知无上大圆满的真正殊胜性,了知其为一切佛法之根本、一切佛法之来源,一切佛法从无上大圆满的续部中全部可以显现,对这一点应清晰了知。
9、2基道果三不可分,
本义中基道果不可分割,本义中一切万法本来显现之基和密宗现空双运之基,以及法身所摄之果,按密宗来讲是不可分割的,如此殊胜的道理唯有密宗金刚乘能够如实宣说。
9、3金刚乘果四灌道,
密宗宣说的方式或使人们通达的最好方式是什么呢?即第四灌顶。一般密宗玛哈约嘎以上都有四种灌顶——宝瓶灌顶、秘密灌顶、智慧灌顶、句义灌顶,而密宗最殊胜的意义唯有依靠第四灌顶才能真正开启并了达其究竟本义。
9、4觉空自然智慧者,即是光明金刚乘,
密宗真正不可分割的基道果的道理,唯有通过第四灌顶才可了知其真正含义。因第四灌顶中主要依靠水晶球认识自心本性,心的本性于基时如何存在,这一点通过灌顶之道现前,最后安住于此境界可以现前它的果位。
因此修行时主要依靠光明之心进行抉择,像外续部是依靠他法希求佛果的,而内续部则通过自心寻求佛果,通过种种方法使自心显现,并不是在其他刹土或其他地方寻找一个佛果。以何原因称为金刚乘呢?其他乘根本无法穿破,如同金刚一样,故将其称为金刚乘,这样的果乘,通过第四灌顶道用后,可以现前觉空自然本智。
得到第四灌顶后,通过大圆满本来清净的方式抉择空光明,以任运自成抉择明光明——显现光明。有些续部分空光明、显现光明两种,任运自成所抉择的是自然显现光明,如此抉择时,觉空自然本智可以现前,如是之道即为光明金刚乘。也就是首先在具相上师面前获得第四灌顶,之后可以修持无上大圆满真正正行方面的窍诀,经过如理如法的修持之后,才可以获得如前所讲的双运果位,或对自心本来面目能够真正通达了认,此即称为光明金刚乘。
9、5此乃诸乘之归宿。
“约嘎”有瑜伽之义,很多注疏中将阿底约嘎称为明点瑜伽,因本来觉性的唯一智慧明点能够现前,所以称之为明点瑜伽或阿底约嘎。阿底约嘎无上大圆满实际唯是一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事续、行续、瑜伽续以及玛哈约嘎、阿努约嘎,如同百川汇入大海一般,所有诸乘均会融入于阿底约嘎之一乘。前译派的《大海续》中说:无上大圆满是诸乘之来源,所有乘最后均需抵达此一乘,因此称其为诸乘之总集。应了知无上金刚乘——大圆满是最殊胜的,不论从修行的窍诀、力量等哪一方面进行衡量,都是最为殊胜的。
10、密宗金刚乘与显宗有所不同,
一般密宗以能遣所遣的方式安立因果,显宗以能生所生的方式建立因果。因此,显宗与密宗所安立的基道果在本质上迥然有别。
11、要修大圆满必须经过第四灌顶,而外续部进行的五佛冠或者水的灌顶不属于密宗无上大圆满的灌顶。
上师如意宝曾经在五台山造有一个文殊大圆满灌顶,这是妙用觉性灌顶,可以包括在第四灌顶中;而法王如意宝在成都造的文殊智慧勇士灌顶仅是一般的密乘灌顶。如果只获得一个文殊智慧勇士的灌顶,那可能想看大圆满法本还有点困难。
定解宝灯科判
159、甲二乙一丙四丁二戊二己二(以大圆满方式而说)分二:
160、甲二乙一丙四丁二戊二己二庚一、以内外因缘有别说为不定;
虽有往昔之宿缘,成熟上师加持力,
观心生住与来去,通达实空意义者,
然而如此极罕见,人人不能如是证。
161、甲二乙一丙四丁二戊二己二庚二(显密之异同)分二:
162、甲二乙一丙四丁二戊二己二庚二辛一、宣说同分;
探求本来清净义,必须究竟应成见,
仅从离戏分而言,二者无有差别也。
163、甲二乙一丙四丁二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密宗尤为超胜之理)分二:
164、甲二乙一丙四丁二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一、以何者超胜;
为遣空性之耽著,密宗宣说大乐智,
离境有境亲体验,空乐无二之法界。
现明觉性此三者,即是大乐之异名。
以此现分之色身,乃至世间依利乐,
救护一切诸有情,究竟大悲之自性。
是故依照自本性,不住有寂大智慧,
于本基中如是住,修持空乐智慧道,
甚至仅于即生中,亦能现前双运果。
165、甲二乙一丙四丁二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二、通达彼义之途径。
着重宣说本义中,基道果三不可分,
金刚乘果四灌道,觉空自然智慧者,
即是光明金刚乘,此乃诸乘之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