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教证(1551-1600)
1551、心为敌中敌,心外无他敌,如燧木自焚,心为自心毁。-----《正法念处经》
在一切怨敌当中,心是最可怕的怨敌,除了自己的心以外,再也没有更厉害的怨敌了,犹如燧木通过摩擦而毁坏自己一样,以恶心也会毁坏自心的一切福德和善根。
1552、心是第一怨,此怨最为恶,此怨能缚人,送到阎罗处。-----《正法念处经》
恶心是第一怨敌,是最凶恶的怨敌,它能捆缚凡愚并将他们送到阎罗狱卒那里。
1553、具有害心人之中,当住无有害心处,具害心中无害心,奇哉此人极安乐。-----《因缘品》
即便别人对自己有害心,但如果自己无有害心,也照样会快乐。
1554、若欲趋善趣,当修习正见,邪见者行善,其果亦难忍。-----龙树菩萨
如果想趋往善趣、获得解脱,一定要修习前后世、业因果、三宝、四谛等正见,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的正见,才谈得上在此正见摄持下进一步修持善法,否则,如果相续中存有邪见,即便行持善法也将感受恶趣的难忍苦果,邪见者的善根也将成为痛苦之因。
1555、若人将紫梗树叶,置于汉香香囊中,树叶亦发出香气,依止善友亦复然。-----《因缘品》
紫梗树叶本来没有香气,如果把它放在汉香囊中,时间久了它也会散发出香气,依止善知识也是如此,本来一个人的闻思修行很一般,如果他依止闻思修行很优秀的人,自己也会逐渐变成一个很好的人。
1556、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无量寿经》
有些人造了罪业后,并没有立即显现恶果,反而在一段时间内过得很快乐,这些愚人甚至会觉得越造罪业越幸福,这样的想法完全是不懂因果的邪见,最终他们必将亲身感受造罪的果报,任何人都不能代替他们。
1557、何人千劫中,若造严重罪,一次极力忏,诸罪得清净。-----《金光经》
何人在千劫中造下弥天大罪,如果能以猛厉的心态发露忏悔,则一次忏悔也可以清净这些深重的罪业。
1558、佛说如若不恭敬,仅赐一句法上师,百世连续转为狗,复转生于劣种中。-----《君规教言论》+麦彭仁波切
佛在经典中说,如果不恭敬仅仅赐予自己一句佛法的上师,则将连续于一百世转生为狗,之后会转生于屠夫等下贱种姓。
1559、勿令阿阇黎,少分生烦恼,无智相违背,定入阿鼻狱。-----《事师五十颂》
依止一位上师之后,最好不要寻找他的过失,也不要诽谤他,否则后果是非常可怕的。即便你看到他有过失,也应该尽量观清净心。
1560、于父母所,少作供养,获福无量,少作不顺,获罪无量。-----《杂宝藏经》
如果自己曾经恭敬承事过父母,将来会获得无量的安乐,反之,如果自己对他们不孝顺,也会感受无边的痛苦。
1561、如汝于父母,恭敬修供养,现世名称流,命终生天上。-----《杂阿含经》
现在有些人因为不懂这些缘起,对父母、上师等尊贵的对境做了很多不如法的事,结果在生活中遇到很多挫折。如果这些人能对父母、上师恭敬承事,不仅不会遭受各种违缘,而且今生吉祥顺利、美名流布,来世将转生善趣,享受无量安乐。一定要懂得这些道理,否则,如果连做人的基础都不具备,要即生成就、往生净土就只能是遥远的梦想了。
1562、不知报恩之诸人,视其比犬更恶劣,犬亦知晓感激人,如蛇之人放毒气。-----《律藏》
这些不知报恩的人就像毒蛇一样,他们不管在任何场合都不会给他人带来吉祥和快乐,只会带来痛苦和憎恨。
1563、何人以信心,百年作布施,何者一日持,净戒较其胜。-----《宝积经》
如果有人以清净心在百年之中作上供下施,这个功德当然非常大,而另一个人在一日守持一分戒律,后者的功德远远超过前者。
1564、何人若于墙壁上,自绘抑或令他画,百种福饰圆满身,彼等皆获菩提果。-----《白莲花经》
如果在墙壁上自己绘画或者让别人绘画以百种福德相严饰的圆满佛身,以此可获得无量功德,最终能成就菩提的果位。
1565、佛陀幻化多种像,为利有情行善法。-----《宝积经》
佛的幻化无量无边,有时现为铜像,有时现为泥像,有时现为画像,有时现为天然佛像,这些都是如来利益众生的方便,因此造佛像有不可估量的功德。
1566、如琉璃净地,现天王身影,众生净心地,现能王身影。-----《宝性论》
假设南瞻部洲的大地是由清净的琉璃构成的,在清净的琉璃地上能映现出三十三天帝释天王的身相;同样,如果众生的心清净,在他面前也能显现佛陀的身像。
1567、若人以净心,绕佛塔佛像,来世怨敌敬,具德成法器。-----《波斯匿王教诫经》
如果有人以清净心转绕佛塔或佛像,来世甚至怨敌都会对他产生恭敬心,此人具足诸多功德,将成为正法的善妙法器。
1568、任何智者以净心,向此佛塔迈一步,上品纯金一千两,供塔之德不可比。-----《律藏》
如果有人以清净心仅仅向佛塔的方向走一步,这个功德也远远超过以千两纯金供养佛塔的功德。
1569、谤法之罪,重于五逆,恶道长远,久受苦报。-----《入大乘论》
诽谤正法的罪业超过五无间罪,谤法者将长期在恶趣感受难以忍受的痛苦。
1570、何人若造五无间,不及相似谤佛法。-----《般若八千颂》
如果一个人造下五无间罪,当然会感受可怕的果报,但这个果报远远不及诽谤正法的果报。
1571、父母上师长老等,利己人前不报恩,护法诸天耻笑彼,失却助伴如僵尸。-----《二规教言论》
如果在父母、上师、长老等利益过自己的人面前不报恩,反而损害他们,所有的护法神、天人、本尊、空行都会舍弃此人,由于没有这些天尊的帮助,此人的一切所作都不会成功。
1572、随闻具智慧,若谤所闻法,异相无量身,愚者何定为?-----《经庄严论》
有些人表面上听闻一些佛法,有了一些相似的智慧,然后就开始诽谤所闻之法,这种人将在无量世界以各种身相感受痛苦。
1573、尽解直声义,生慢失智慧,舍弃诸善说,毁自嗔法障。-----《经庄严论》
有些人学习佛法时望文生义,根据字面的意思直接理解法义,由于生起增上慢而障碍产生真正的智慧,这种人舍弃了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的善说,最终只会毁坏自己,而且他们对正法的嗔恨也成了获得成就的障碍。
1574、意过自性恶,于色不应嗔,况于怀疑法,故中立无过。-----弥勒菩萨
嗔心是自性罪,对柱子、瓶子等色法都不应生嗔,更何况对尚存怀疑的佛法呢?所以应该让自心保持中立,这样就不会有过失。
1575、恶意自性恶,不善不应起,况移于善处,应舍大过故。-----《经庄严论》
嗔心是自性罪,对有过失的对境尚且不应生嗔心,更何况对无过失的对境呢?因此,我们应该舍弃对佛法生嗔心的大过患,不要轻易诋毁佛法。
1576、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楞严经》
一切佛法最终同归一理,这方面没有任何差别,但是在趋入的方便上则有所不同。
1577、诸佛如来,随诸众生,种种信心,说种种法。-----《深密解脱经》
随着众生的种种意乐和信心,佛陀开启了种种法门,尤其是开启了能度化无量众生的净土法门。我们对此法应深信不疑,千万不能因为自己的愚痴而以狭隘的分别念妄加衡量。
不仅是佛陀,有些获得圣者果位的上师也能应机施教,他们的每一个教言对不同的众生各有利益:有的能从根本上断除众生的实执,有的能遮止众生暂时的恶分别念。
1578、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众生处处著,引之令得出。-----《法华经》
佛陀根据众生的根机以方便力开示了三乘佛法,众生因为贪执而沉溺于轮回苦海,为了引导他们出离,佛陀才宣说了这些不同的法要。所以,佛陀宣说的正法没有不利益众生的,都是让众生离苦得乐的妙药。除了佛陀亲口宣说的正法以外,随行佛陀的高僧大德们的善说也是殊胜的妙药,我们要同样恭敬对待。
1579、品质恶劣者,为邪见所毁,粗暴生嗔时,沉默获安乐。-----《龙王鼓音颂》
有些卑劣者充满邪见、性格粗暴,经常对别人和正法产生嗔心,这种人不管讲经说法还是和别人交流佛法都没有意义,如果他们保持沉默则能获得安乐。
1580、愚者宣讲法,摧毁诸善根,摄受多众生,将于地狱炖。-----《龙王鼓音颂》
愚者不了知佛教的真义,他们宣说佛法对众生不会有利益,只会摧毁众生的善根,这些人虽然摄受了很多眷属,但死后只会在地狱中感受煎熬之苦。
1581、如来法身不待财施供养,惟以法施供养为上。-----《宝云经》
如来不观待财物供养,真正的如来是法身所摄,观待什么呢?唯一的法供养。
1582、以法供养为最第一,不以财施为真供养。-----《宝云经》
在所有的供养当中,法供养为最。
1583、密中之胜密,何人若诽谤,则弃佛胜密,永离解脱道。-----《等虚空边续》
大圆满、大手印是密法中最殊胜的密法,如果有人诽谤它们,就等于舍弃了一切诸佛的最胜密意,此人将永离解脱之道。
1584、违背了义罪业者,定堕地狱诚可悲。-----《深智圆满续》
诽谤甚深了义的密法将造下严重罪业,这种人的下场极其可悲,死后必定会堕入地狱。
1585、若谤普贤此密意,乃至虚空存在间,死后堕入金刚狱。-----《护意续》
如果诽谤普贤王如来的密意(无上密法),乃至虚空存在期间,此人都将在金刚地狱感受无量痛苦。
1586、应畏谤深法,及谤法知识,决定令人入,可畏阿鼻狱。-----《宝性论》
应该对诽谤正法和善知识生起畏惧心,如果有人造了这种恶业,死后必定会堕入阿鼻地狱,长劫感受痛苦。
1587、若其有人谤菩萨者,彼人名为谤佛谤法。-----《信力入印法门经》
如果有人诽谤菩萨,就等于诽谤一切诸佛和佛法,这样的人还有没有解脱的希望啊?不可能的。
1588、彼若未断定,轻蔑诸菩萨,如灰覆之火,其于地狱焚。-----《学集论》
如果没有断定对方的真实身份而随意诽谤,这个后果非常可怕。盖着灰的火坑虽然从外面看不到火焰,但踩下去全身会被烧毁;与之相同,有些人从表面上看是凡夫,实际上却是利益无量众生的大菩萨,如果对他们有一句诽谤之辞或者一个轻蔑的行为,都将在地狱感受无量劫的痛苦。
1589、生佛既同体,何不敬众生?-----寂天菩萨
从现相上讲,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从实相上讲,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藏,和三世诸佛没有任何差别,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恭敬众生呢?
1590、若以外量内,而生轻贱心,败身及善根,命终堕恶道。-----《十住毗婆沙论》
如果以外在的显现衡量一个人内在的境界,进而对他产生轻贱心,这将摧毁自己的善根,命终将堕入恶道。
1591、覆藏自过失,观察他罪过,此二如毒火,智者舍此过。-----《宝积经》
覆藏自己的过失和观察他人的过失就像毒药和猛火一样会毁坏自己,智者应该远离这两种行为。
1592、自他过相比,犹如扬糠秕,易见他人过,难睹自过失。-----《因缘品》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毛病:自己的过失如山王一样也难以发现,他人的过失如芥子一样也能一一指点出来。自己和他人的过失比较起来,他人的过失就像在风中扬糠秕一样容易发现,而自己的过失则很难发现。
1593、莫察他人过,已作抑未作,而当自观察,合理不合理。-----《因缘品》
我们不应该眼睛向外观察:这个人有没有犯什么?有没有说什么?这样寻找别人的过失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你非要寻找过失,否则实在睡不着觉、吃不下饭,那应该像噶当派的古德那样找自己的过失:我有没有犯错误?我有没有过失?
1594、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污天,还污己身。-----《四十二章经》
如果往天上吐口水,不仅不会染污天空,口水落下来反而会染污自己;如果有恶人想害好人,也像仰面往天上吐口水一样,不仅害不到好人,反而会害到自己。
1595、(犹)逆风坋人,尘不污彼,还坋于身。-----《四十二章经》
如果有恶人想加害好人,就像逆着风向别人撒灰一样,不但不会染污别人,反而会染污自己。因此,说别人的过失没有任何意义,不但害不到别人,反而自己会在今生来生感受痛苦。
1596、外诈现威仪,游行似贤圣,但有口言说,如雷而无雨。-----《十住毗婆沙论》
这是形容某些恶人在人前诈现威仪,一举一动都显得很如法,看上去就像圣者一样,他们说的话特别漂亮,可是从来不落实,只是干打雷不下雨。
1597、切莫诽谤一切人,于谁生信当依彼。-----阿底峡尊者
凡夫没有智慧眼,很难测度别人内在的真实境界,即使你看不惯某些人也没必要诋毁,如果你对哪位上师有信心,你就好好依止这位上师。依止上师以后也不要变来变去。
1598、有情种种心,诸佛难尽悦,何况劣如我?-----《入行论》
寂天论师谦虚地说:众生的根机、意乐不尽相同,即使佛陀都不可能取悦所有的众生,更何况像我这样低劣的凡夫呢?
1599、成就智者流浪他乡时,出现虚伪骗子欺惑人,不见持净戒者功德时,出现诡诈之人骗众生。-----莲花生大士
真正的成就者和智者在自己的家乡和道场呆不下去,不得不流浪到异国他乡,那个时候会出现虚伪的骗子欺骗众生;当众人见不到守持清净戒律者的功德时,会出现诈现威仪的人欺骗众生。莲师的预言说得很清楚:当人们看不到正士的功德时,说明众生的福报已经用尽了,各种恶相会相继出现于世。
1600、智者自己能观察,愚者总是随声行,如同老狗狂乱吠,群狗亦是随声奔。-----萨迦班智达
有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村子里只要有一只狗叫,其它的狗本来没看到什么,也会跟着“汪汪”乱叫。没有智慧的人也是如此,如果有人对他的上师或者道友进行毁谤,他不经观察就跟在后面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