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落万念迹 > 勤勤拂

《楞严经》一年一读句

创建日期:2025-06-04

  《楞严经》一年一读句

  甲一、宣经缘起

  1、弘范三界,应身无量(纪念“混饭三界”,哈哈哈)

  甲二、7处征心

  2、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3、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4、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5、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6、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

  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7、诸法所生,惟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甲三、10番显见

  8、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9、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10、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11、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12、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

  13、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

  14、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15、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

  16、波斯匿王: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

  17、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18、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19、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20、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如是。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

  21、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

  22、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

  23、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

  24、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25、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

  26、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27、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28、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祇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29、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

  30、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

  甲四、50如来藏性

  31、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32、云何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33、当知色阴(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34、为汝开示第一义谛,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

  35、如来藏中,性色(七大)真空,性空真色(七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36、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罣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37、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问: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38、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39、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40、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

  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

  41、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42、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花,结为空果。

  43、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密多。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密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以是俱即世出世故。

  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44、富楼那问: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45、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

  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

  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

  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

  46、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47、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48、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除灭,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

  49、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50、空无形相,无结解故。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51、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52、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53、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唯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54、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55、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56、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

  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57、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

  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花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

  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

  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

  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

  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莲花

  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

  58、杂糅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明。

  59、巾体是同,因结有异。

  60、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61、阿难言:此结若存,是非锋起。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62、云何成解?。。。。。。当于结心,解即分散。。。。。。。若欲除结,当于结心。

  63、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64、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

  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甲五、25圣经验

  65、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66、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67、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 皆从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 况复诸三有

  归元性无二 方便有多门

  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68、何不自闻闻,闻非自然生

  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

  能脱欲谁名,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脱,见闻如幻翳

  三界若空花,闻复翳根除

  69、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70、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

  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

  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

  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

  尘垢应念销,成圆明净妙。

  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

  71、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甲六、楞严咒

  72、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73、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

  甲七、55位菩提路

  74、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

  75、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华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汝今修证佛三摩提,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

  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76、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55位=1干慧地+10信+10住+10行+10回向+1暖地+1顶地+1忍地+1世间第一地+10地,等觉和妙觉,是菩提果不属于菩提道。

  或者55=10信+10住+10行+10回向+1暖地+1顶地+1忍地+1世间第一地+10地+等觉,妙觉是菩提果不属于菩提道;1干慧地是初心,未入道。

  甲八、7趣想情

  77、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

  78、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

  79、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ji及)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著,但一虚妄,更无根绪。

  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淫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淫。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尚无不杀不偷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甲九、50魔境

  80、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

  81、心中不明。认贼为子。

  82、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

  83、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84、(五蕴魔境)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85、如是(五十)十种禅那现境,皆是色阴(五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

  86、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悲(各种)魔入其心腑。

  87、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乾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88、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阴魔销灭。

  89、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

  90、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

  91、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生死,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92、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

  93、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94、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95、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96、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97、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98、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99、此五阴元,重迭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100、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如我广说,穷劫不尽。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
20250622

上一篇:囤教证(1501-1550)

下一篇:囤教证(1551-1560)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