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极乐愿文

民俗学-极乐愿文66-70笔记

创建日期:2022-11-12

  民俗学-极乐愿文66-70笔记

  民俗学-极乐愿文70笔记

  1、毁坏佛堂:一般来说,僧众聚集闻思修行的场所叫做佛堂;根据阿底峡尊者的教言,佛像、佛经、佛塔等三宝所依存在的地方叫做佛堂。佛堂是非常严厉的对境,不用说真的毁坏佛堂,就是在佛堂里睡觉、吐口水、擤鼻涕、丢茶渣或者放屁也将堕入恶趣,因此大家在使用佛堂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为。

  汉地很多居士家里都设有佛堂,为了避免因不恭敬而造业,佛堂最好是单独设立,如果没有条件,也可以把佛堂设在卧室或者厨房里,但别忘了在中间隔一个帘子。

  2、1991年,我在四川绵阳市建立了学院在汉地的第一个中心——喇荣金刚道场。到现在接近二十年了,这个中心一直在运作,中心的会长也一直在发心。(我觉得那个老居士还是很发心的,一个人能坚持二十年非常不容易。)那个中心面积不是很大,里面是我的一间卧室,算是金刚道场的方丈寮,外面是一个小客厅,算是开展活动的场所。和现在大城市的一些中心比起来,这个中心确实太小了。但不管怎么样,这也是最初的一个缘起,还是有一定的加持力。

  3、壬三、忏悔舍法罪:三宝殿经所依等,以彼作证违誓等,发露忏悔舍法罪。

  此处所讲的舍法罪和一般的舍法罪不同,这里的舍法罪是以寺院、佛堂或者三宝所依等殊胜的对境作证而造下的。比如在说绮语时以这些对境随便发誓,或者在打官司、做生意时以这些对境发誓,后来却故意自食其言。这种行为过失极其严重。不要说以三宝为对境发誓,甚至仅仅说“天尊为证”(类似汉地的对天发誓),如果后来违背了誓言,就必须造天尊的身像,否则就舍弃了天尊。我们应该在阿弥陀佛及其眷属面前发露忏悔此类舍法罪。

  4、从因果的角度来说,自食其言的增上果成熟于外境是:将转生在土地贫瘠、食物没有营养、恒时遭到地水火风灾难的地方;自食其言的果报成熟于自身是:将成为没有威力、没有智慧、没有福德之人。

  5、在颂词“以彼作证违誓等”中,“等”字指的是一般意义上的舍法罪。

  舍法罪是如何出现的呢?有些人依止了一位无有智慧、具偏袒心的上师后,也跟着上师以贪嗔之心扰乱佛教,仅仅是表面上听闻了一点佛法,或者在迷乱显现中得到了上师、本尊或护法神的“授记”,便自认为是受持宗派者或者大修行人,于是以傲慢之心说:“我通过观察认为这一点是合理的,那一点是不合理的。”这些人就像盲人评论色法的贤劣一般,对内道各教派的见解、教规胡乱破立取舍,致使很多愚人跟在后面随声附和。结果不仅自己造了舍法罪,还让别人舍弃了正法,这个罪过比同时造五无间罪还严重。

  民俗学-极乐愿文69笔记

  1、染尼:从狭义来说,染尼即毁坏出家女子的戒律;从广义来说,染尼是指毁坏一切持戒女子的戒律。一个人即便具足一分戒律——如一分居士戒、一天八关斋戒——也属于证法,此人就成了一切人天大众所供养的佛塔。如果有人毁坏比丘尼、沙弥尼、女居士以及持八关斋戒女子的戒律,他就是在玷污佛教,此人也断绝了解脱道。

  2、在佛教当中,女众有比丘尼戒、沙弥尼戒、式叉摩那尼戒、女居士戒和八关斋戒,男众有比丘戒、沙弥戒、男居士戒和八关斋戒,不管是女众还是男众持戒者,如果有人故意让其破戒,过失都是非常严重的。

  3、持戒的功德远远超过布施,所以反过来说破戒的过患也远远超过阻止布施的过患。

  4、毁佛像:在一切有为善法中,造佛像、塑佛塔、印经书的功德极其广大,如果毁坏佛像、佛塔、经书,则有极大过患。

  佛像是佛的工巧化身,尤其是按仪轨造佛像功德更大。《佛说造像量度经》中说:“若复有人,能于我法未灭尽来造佛像者,于弥勒初会皆得解脱。”也就是说,如同现在持戒之人在弥勒佛教法下能率先获得解脱一样,现在造佛像的人也能在弥勒佛的首批眷属中得以解脱。

  5、从广义来讲,所有的文字都是佛的化身,从狭义来讲,凡是和解脱有关的文字都是佛的化身。佛经既是佛的色身,也是佛的法身舍利,如果有人故意毁坏或贩卖佛经,罪过非常大。

  当然,对于一些残缺不全的经书、笔记和草稿,如果已经无法使用或者无法保管,只要没有不好的心态也可以将其销毁,很多高僧大德说这样做是没有过失的。可以把它们放在高山、森林等清净的地方,如果在有些城市里找不到清净的地方,也可以将其焚化。

  6、在初入道者面前,佛像现为无情物,可是当一个人获得大资粮道时,在他面前佛像就会现为殊胜化身——真实的佛陀,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应该把佛像看做真正的佛陀。关于这个道理,《宝性论》中说:“如琉璃净地,现天王身影,众生净心地,现能王身影。”假设南瞻部洲的大地是由清净的琉璃构成的,在清净的琉璃地上能映现出三十三天帝释天王的身相;同样,如果众生的心清净,在他面前也能显现佛陀的身像。

  7、看到佛像时,不管佛像的材料是好是坏,都不要想这是物质做的,应该把它们当做真佛对待,而且不管佛像的外形是好是坏,都要以恭敬心供养。

  以前有一个人请阿底峡尊者鉴赏一尊文殊菩萨像:“您看这尊文殊菩萨像好不好?如果好,我想请。”阿底峡尊者说:“至尊文殊菩萨的身像没有不好的,如果论做工,应该属于中等。”说完,尊者就把文殊菩萨像放到头顶上求加持。

  《亲友书》中说:“佛像纵然以木雕,无论如何智者供。”如果有条件,以金银珠宝等高档材料造佛像当然很好,如果没有条件,以木头雕佛像也有很大的功德。甚至小孩子在游戏时,用沙子或者土石做佛像也有很大的功德。

  8、不仅毁坏佛像有罪过,毁坏高僧大德的像也有严重的过患。以前汉地有些人毁坏祖师塔后当场就死去。可见祖师大德也是严厉的对境,也不能毁坏他们的像。

  9、毁坏佛塔:佛塔是佛陀的意所依,建造佛塔有无量的功德,毁坏佛塔有无量的过患。对于青稞许佛塔在内的大大小小的佛塔,我们都不能随便评论它们美不美观、是大是小,更何况说去毁坏它们!

  10、《佛说业报差别经》中讲了十种礼拜转绕佛塔的功德:一者得妙色好声;二者有所发吐言辞,人皆信伏;三者处众无畏;四者天人世间爱护;五者具足威势;六者威势众生皆来亲附;七者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八者具大福报;九者命终生天;十者速证涅槃。

  民俗学-极乐愿文68笔记

  1、壬二、忏悔近无间罪:杀害比丘与沙弥,染尼毁像塔寺等,发露忏悔近无间。

  近五无间罪是:一、杀害具有戒律的比丘、沙弥;二、玷污比丘尼、沙弥尼等持戒的女子,毁坏她们的戒律;三、毁坏、焚烧诸佛菩萨的画像或者塑像;四、毁坏佛塔;五、毁坏经堂等佛堂。为什么这些罪业叫近无间罪呢?因为它们的过患比前面所讲的五无间罪稍微轻一点,所以叫做近无间罪。我们应该在阿弥陀佛及其眷属面前发露忏悔自己造的或者令他人造的一切近无间罪。

  2、佛经中宣说了各种堕入无间地狱的罪业。如《地藏十轮经》中讲了十一种罪业:五种无间罪,四种近无间根本罪,再加上诽谤正法、怀疑三宝。四种近无间根本罪是:一、杀害独觉(杀);二、偷盗三宝物(盗);三、染污阿罗汉尼(淫);四、以不实语分裂僧团(妄)。如果造下这十一种罪业,死后将不经他世立即堕入无间地狱。一般来说,人们在生活中很少造五无间罪,可是毁坏佛像、佛塔、经堂等近无间罪则比较容易造,所以大家要特别警惕这些罪业。

  3、此处对近五无间罪的说法与其他经论的说法有所不同。如《俱舍论》中对近五无间罪的说法是:“染污母亦无学尼,杀定菩萨有学圣,夺僧合食毁佛塔,此等即近无间罪。”即:一、以邪淫来侮辱既是母亲又是阿罗汉尼者;二、杀住定菩萨;三、杀有学圣者;四、夺僧和合食;五、以嗔心等烦恼引发而毁坏佛像、佛经、佛塔等三宝所依。

  在本论中,没有宣说染污既是母亲又是阿罗汉尼、杀害有学圣者等不容易造的罪业,而是着重宣说了容易造的罪业。

  4、杀害比丘沙弥:

  清净戒律的比丘和沙弥是佛教的根本,杀害他们就同时毁坏了法宝与僧宝,过患极为严重。自古以来,广弘圣教的大德大多数是出家人,在印度,文殊菩萨摄受的龙树菩萨和弥勒菩萨摄受的无著菩萨以及圣天、世亲、陈那、法称、释迦光、功德光被人们共称为二胜六庄严,这些不可思议的大德都是出家人。此外,印度的狮子贤、马鸣、清辨、月称、寂天、静命、莲花戒等大德也都是出家人。

  佛经中说:“梵行行中胜,能得一切乐。”即便不谈出家的无量功德,单单以能够获得超越世间的快乐而言,出家守持梵行、过知足少欲的生活也是非常殊胜的。

  5、不要说具有清净戒律的出家人,即便是破戒的出家人,损害他们也有严重的过患。为什么呢?因为如今的出家人无论再怎么下劣,最迟也会在胜解佛出世时证得圣果,从这个角度而言,任何出家人都不应该受到迫害。

  即便再下劣的出家人,在胜解佛出世时也能获得解脱,这个原因是这样的:往昔,有一千个太子在一位如来面前发愿成佛,他们就是后来的贤劫千佛。当轮到最后一位太子发愿时,前面的太子取笑他:“我们成佛后广转F轮,令无量众生获得解脱,如果我们把众生都度完了,你成佛后还怎么度化众生?”那位太子说:“如来的道法不可称量,众生的数量也无有边际,发愿的力量也不可思议。”随即他发愿道:“愿我成佛后的事业、寿命等同于前面九百九十九尊佛事业和寿命的总和,所有在九百九十九尊佛教法下破戒、造恶业的出家人在我的教法下都获得解脱。”这位太子就是未来的胜解佛。此外,佛在《大悲经》中也对阿难说:在我的教法中,凡是身著袈裟之人,不管是真正的沙门还是形象上的沙门,都将于弥勒佛乃至卢遮佛(即胜解佛)出世时次第得入涅槃,无有遗余。

  《地藏十轮经》中说:看见破戒出家人时,应该生十种殊胜思维,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忍、念出家、念静虑、念智慧、念宿植出离善根,若生此十种殊胜思维,当获无量功德。根据这个教证,看到破戒的出家人都应该观清净心。

  民俗学-极乐愿文67笔记

  1、《世间正士庄严》中说:“承事应敬者,尤悯无怙众,不忘报恩德,乃是圣者行。”这里讲到了圣者的三个法相:一、承事值得恭敬者。父母、师长、德高望重者以及自己的领导都是值得恭敬者,恭敬他们对自己是有利的,所以应该恭敬承事他们。二、悲悯无依无怙者。世间有很多无有依怙的可怜者,修行人应该以不希求任何回报的发心去帮助他们。三、不忘于己有世出世间恩德者。

  2、作为一个佛教徒,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然后尽量做一个好人。有些人说:“佛教不是讲空性吗?既然高低、贤劣、前后、左右都是平等一味的,为什么还要分别好人坏人呢?”这种人的想法是对佛法一知半解的表现。佛教并非要人们像海底的石头一样浑浑噩噩、什么取舍的智慧都没有。佛教有胜义和世俗的区分,在世俗中也有好和坏的区分:好人能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安乐,而坏人则今生不吉祥、来世堕恶趣。

  民俗学-极乐愿文66笔记

  1、父母是极为严厉的对境,只要对他们稍作饶益或损害就会感召巨大的果报。

  2、以前,大阿罗汉目犍连被裸体外道徒数数殴打,身体被摧残得成了苇草一样,尊者因此而趋入涅槃。本来目犍连是释迦牟尼佛座下神通第一的弟子,他仅以一个脚趾便可动摇天界的尊胜宫,可是由于往昔的业力现前,当时他连想都没想到示现神通,更不要说真正示现神通了,结果他像普通人一样被殴打致死。目犍连前世到底造了什么业,即生中要遭受如此果报呢?在很久以前,一对婆罗门夫妇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娶了一个媳妇,那个媳妇挑拨儿子跟父母之间的关系,致使儿子对自己的父母变得冷漠无情起来。一次,他看见父母坐在一起,生气地骂道:“真该将你们的身体打得像苇草一样!”因为生起了这样的恶心,他在五百世中被人打死,在获得阿罗汉果位时也要感受这样的余业。

  3、指使父母做事情也将感受不悦意的果报。以前,释迦美女耶输陀罗怀孕长达六年之久,生产时也感受了难以忍受的痛苦。这是什么因缘所致呢?在很久以前,有母女二人带着一桶酸奶赶路,女儿不愿意背酸奶,于是她欺骗母亲说:“阿妈,你背着桶先走吧,我要去方便一下。”在遥远的路途中,她一直让母亲背着奶桶。因为这个业的等流果报,后来她需要感受如此果报。

  4、对出家人来说,除了信众供养的信财、亡财以外没有其他收入,那他们能不能帮助父母呢?对此,《毗尼母经》中说:“若父母贫苦,应先授三归五戒十善,然后施与。”《花鬘论》中说:“父母老贫病,乞食半相供,由斯有大恩,是故应赡养。”根据这些教证,出家人对年迈贫病的父母可以予以适当的帮助。当然,最好是先让父母受三皈五戒,然后再供养他们,这样也算把信众供养的钱财转施给内道的居士,这就没有过失了。如果自己的父母既没有皈依也没有受戒,甚至还反对佛教,供养他们可能有一定的过失。

  5、另外,子女对破戒的父母也应恭敬承事。一般来说,破戒者不应该受到恭敬,尤其是守持清净戒律的出家人更不需要恭敬破戒者,但父母是严厉的对境,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便父母是破戒者也值得恭敬承事。不仅如此,上师也是严厉的对境,所以对破戒的上师也要恭敬承事。

  6、一则孝敬长者的榜样:很久以前,在一个森林中生活着羊角鸟、山兔、猴子、大象四只动物,它们和睦相处,过着快乐的生活。一天,四只动物商议道:“我们应该恭敬年长者。”为了分出谁长谁幼,它们便以一棵烈卓达树为参照物进行比较。大象首先发言道:“我小时候就见过这棵树,当时它和我现在的身体一样高。”猴子接着说:“我小的时候,这棵树和我现在一样高。”山兔说:“我小的时候,这棵树只有两片嫩叶,我还舔过两片叶子上的露水。”羊角鸟最后说:“我以前吃过一棵树的果实,在这里撒下不净粪,后来从粪中长出了这棵树。”四只动物遂排出了长幼顺序:最小的是大象,之后是猴子,再后是山兔,年龄最大的是羊角鸟。自此以后,四只动物无论做什么事都按照长幼顺序次第相偕。每当途经艰险难行之处,大象身上蹲立猴子,猴子肩扛山兔,山兔头顶羊角鸟。后来四只动物又发誓共同持戒行善,在它们的带动下,整个森林中的动物逐渐也都持戒行善,之后整个国家乃至南赡部洲的人也都开始持戒行善。这四只动物就是“和气四瑞”。当时的羊角鸟就是后来的释迦牟尼佛,山兔是舍利子,猴子是目犍连,大象是阿难。我们应该像公案中的动物那样恭敬老者。

上一篇:民俗学-极乐愿文61-65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