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金刚经

民俗学-金刚经(涤)1品法会因由分

创建日期:2023-04-03

  民俗学-金刚经(涤)1品法会因由分

  涤华禅师《金刚经注解》白话版3-5(1品)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3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

  3、1注:阿难见闻语。

  3、1、1如是:即这样。

  3、1、2我闻:我见闻。

  3、1、3一时:这时。

  3、1、4佛在舍卫国:佛住在舍卫国。

  3、2集句:一时,佛在舍卫国,如是我闻,如是音。

  3、3阅读感

  阅读金刚经,应发菩提心,既发菩提心,当信受奉行,

  信受奉行者,见经如见佛 ,谛观微妙法,如是闻佛音。

  3、4解义偈

  如是真妙理,我闻如是音,反闻闻自性,常闻解脱音,

  佛在舍卫国,佛在真法界,佛在三世中,佛在一切处,

  有人善受持,佛即在目前,睁眼合眼时,时时见佛面。

  其二

  打开宝卷闻妙法,见经即见佛音声,眼观十方如如佛,耳闻三世妙法音,

  寄水行舟名舍卫,已到彼岸不需舟,一时机熟缘亦熟 ,如是我闻如是音,

  在在处处名舍卫,刹那刹那熟缘机,昨日如是今如是,如是如是是妙法音,

  见闻无住即见道, 无取无舍见世尊,阅读无著功德相,信受奉行无住心,

  若求此偈真妙理,一字皆无萨婆诃,无病莫须服妙药, 既到彼岸不用舟,

  无有众生得度者,是名大悲度众生,色即空兮空即色,生无住心是佛心。

  3、5《涅槃经》中摘义

  佛欲涅槃时,涅是永不生,槃是常不灭,化身欲涅槃。阿难启世尊,他日诸经首,当立何名词 ?佛答阿难者: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云。

  偈云

  如是闻妙法 ,如是我闻音 ,自声闻自性 ,如是闻佛音,

  一时遍法界,时时佛声音,处处舍卫国,在在祗陀林,

  如是遍三世,我闻满十方,具足清凉地,俨然在目前。

  问:谁能见闻耶?

  答:当开智慧眼,一切在目前。

  3祗树给孤独园,

  3、6注:阿难演。

  3、6、1祗树:是祗陀太子的树苑。

  3、6、2给孤独园:给孤独,是宰臣外号;园,是树木花果之园。

  3、7缘起

  祗树园是舍卫国波斯匿王太子游乐花园,太子名祗陀,故名为祗树花园。因树木较多于花果,简称为祗树园。

  给孤独是人名,他是波斯匿王的宰臣。原名须达拿,因他经常给济孤独的穷人,故称他外号为给孤独长老。

  他到王舍大城护弥长老家,代儿求亲。见他家设备香花诸品,严肃清洁。给孤问护弥:“有何大事?”

  护弥答:“明日请佛来舍说法。”

  给孤闻说,心中有疑,因他深信外道。

  至明日间,闻佛说法,心开意解。他自觉自愿,向佛启请,求佛至他国说法。佛说:“汝同我弟子大迦叶,同去汝国,选一清净住地,营造精舍。营造方法,由大迦叶颁布。至完整时,我与诸弟子去汝国安住。”

  给孤独同迦叶至舍卫国,寻求住地。只有祗陀树园最佳而闲秀,给孤求太子,让给他造精舍事。祗陀云:“你用黄金铺满这园,与你。”

  给孤运金铺园,其园方广八十顷,给孤家中黄金搬尽,仍然不足。太子见他这样轻金重法,感动太子发心,愿舍金献园。给孤用这金营造精舍,方法由佛弟子迦叶指导,精舍造成。

  祗陀、给孤二人至佛所,请佛到精舍安住,复请佛立园名。佛说:“以二人名为园名。”故号为祗树给孤独园。

  “叶”读“协”;精舍即为寺院;祗树给孤独园即寺名。

  3、8解

  祗陀与给孤独二人,于多劫种诸善根,故于今劫遇佛,得果而证其道。

  得果者,乐舍祗园与多金也;证道者,成就如来道场圣地也。

  或问余:将得果、证道解错耶?

  答:非也,世间法即佛法,佛法即世间法;离世间法,即离佛法;具足世间法,即佛法,所解非错也。

  祗陀与给孤,于今劫得其果,遇佛而证其道;因多劫善根,于今成熟之时也;善根者,布施财物,因也;欲闻正法,而得闻者,果也;多劫者,生生死死无量次也;次虽多,而善根种子不变不灭也;虽然不变不灭,生生死死仍然不可了;

  故二人于多劫,种诸有漏之善因,而今劫,遇佛共得无漏之果;无漏者,闻法悟道而能证;悟而能证者,了生脱死也;

  故因果不可污染,污灭因果当堕三塗;染住因果,不离世间;

  以慧眼观祗陀与给孤,现太子、宰官身,而为众生说法;

  说法有二:1、以身作则,向九类众生而说法;2、耳见目闻,本觉向本心慧命而说法;耳见目闻,是六根互用,而非误笔。

  成就有二:1、成就世间众生生智慧;2、成就本心众生成菩提。

  3、9偈云

  祗树周法界,孤园在目前,当开智慧眼,道场正俨然,

  何期本来地,不动亦不迁,识心千山阻,无相在目前,

  我今欲掉泪,不识当前人,名相功德相,是仇是冤业,

  痛恨妄心贼,如鸩如砒霜,口沾与舌试,其毒入心房,

  当用智慧力,摧毁尽无余,无见妄贼相,在世出世间,

  反闻闻自性,回照照本心,正法常在此,不隔半毫分,

  当知佛道场,常住在世间,慧眼时时见,本来在故乡。

  3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3、10注:阿难记录语。

  3、10、1与大比丘众:与大德高僧同在一法会上。

  3、10、2千二百五十人俱:千二百五十人,佛弟子人数,俱即全。

  3、11解

  佛成道时,首度桥陈如等五人;次度三迦叶等一千人;复度耶舍利、目连等二百人;复次度耶舍利子等五十人,实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计整丢零,故言千二百五十人,皆是得果证道之人。

  3、12参《楞严经》片断

  3、12 、1“如是我闻,一时” :见前。

  3、12 、2“佛在室罗筏城”:是舍卫国的都城。

  3、12 、3“祗桓精舍”:祗是祗陀太子;桓翻“树”;精舍,即是道场,是祗树给孤独园别号。

  3、12 、4“与大比丘众”:比丘,译“乞士”,上乞佛法成慧命、下乞食物度众生;士,即无婚,亦名助理人。

  3、12 、5“千二百五十人俱”:见前。

  3、12 、6“皆是无漏”:皆是,即千二百五十五人;无漏,即无漏器;佛法如水,身心如器,无破戒律,清净完整,其水无漏。

  3、12 、7“大阿罗汉”:解于本经之下,阿罗汉道中。

  3、12 、8“佛子住持”:佛子即佛真子,与佛同心、同德、同修持;“住”字,心不动、意不摇;不摇,即不外驰;“持”字,持菩提心,不放、不逸、不退转。

  3、12 、9“善超诸有”:无住善行,超越世间,诸有为法,一切之上;“行”读“恒”。

  3、12 、10“能于国土”:能在一切世间诸境界中、无量国家领土内。

  3、12 、11“成就威仪”:成就一切庄严,具足巨细威仪。

  3、12 、12“从佛转ZHUAN轮LUN”:跟从如来转妙MIAO法FA轮LUN,犹如车CHE轮LUN,旋转前进,使诸有情到于彼岸;如转轮渡,度诸众生出贪爱识别之河。

  3、12 、13“妙堪遗嘱”:妙,是奥妙;奥妙,是智慧,不是智识;奥妙,用智识来解,永远解不开;奥妙,是悟,而不是学。

  堪,是难忍能忍、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断能断;佛地重担,难担能担;有为有相,难放能放。

  遗嘱,是由佛成道时,至今日与未来时,佛陀付嘱:一切妙法,坚持不舍,一持到底,无有遗失,信受奉行。

  3、12 、14“严净毘尼”:严净,是严肃清净。毘尼,是1戒;2律;3威仪。根本戒是十恶,十恶者:1杀;2盗;3淫;4妄;5绮语;6两舌;7恶口;8贪;9嗔;10邪见,邪见即痴。

  反转过来,就是十善。欲求详细,具备于毘尼日用中。

  纲领是将淫、怒、痴转为戒、定、慧;淫欲戒,是根本的根本,是诸戒中,纲领之纲领。没有出家之人,善男子、信女人,切不可犯邪淫戒,夫妻切不可淫无度。

  3、12 、15“弘范三界”:弘,是宏场;范,是戒律,依戒律为模范。三界者:

  甲:上三界天,1欲界天;2色界天;3无色界天;

  乙:中三界人,1恶人;2善恶双兼之人;3善人;

  丙:下三界涂,1世间地狱;2世间恶鬼;3世间畜生;

  丁:鬼三界中,1罪累鬼;2散漫鬼;3福禄鬼。

  弘范,是能使各三界众生转恶从善,种智慧种。

  3、12 、16“应身无量”:能在天上人间、地狱鬼畜生中,应一切身、现一切形、说一切法,度一切相、度一切众生,转恶向善,生功德智慧之芽。

  3、12 、17“度脱众生”:能度脱如上诸类一切众生,脱诸苦恼,得安然乐,到智慧地;其二,能度自心本性中,一切烦恼、妄想、众生相 。

  3、12 、18“拔济未来”:能用无量妙法,提拔救济现在、未来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种福慧种。

  3、12 、19“越诸尘累”:“越”字,能超越诸尘累;尘累者,是眼见色思色、耳闻声思声,与鼻舌身意,为六根六尘;眼为根,见为尘;耳为根,听为尘;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越者,眼见色,不被色迷惑;耳闻声,不被声污染;等。。。。。。。为越诸尘累。

  负尘累,即污染,污染即被缠缚;污染尘累是众生,无污染是佛,亦无作佛像。

  3、12 、20“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等”字,即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得果证道之人。

  3、13偈云

  根深本亦壮,枝胜叶也荣,果熟千二百,嫡系是一根。

  3、14参学藏经中片段

  佛说:我往昔为烧窑者,有古释迦牟尼佛,知我善根成熟时,至我窑所,与我寄宿。

  我生大欢喜心,供养彼佛,清理宿处。我心发愿云:我,他日作佛之时,与彼佛同愿、同行、同一名号。

  现我作佛,故号为释迦牟尼佛。

  “行”读“恒”音声。

  解

  汝等当知“成佛”二字,在愿、行上用功;“愿”字是成佛之种子,“行”字是修持人基本之功夫,包括戒律和称性大慈,与无相大舍、悲感无住。“称性”二字,而不是勉强,是本性。

  偈云

  心无挂碍烧佛器,称性大慈古佛来,无人无我佛常住,无修无得欢喜足,

  难舍能舍舍诸有,难担能担担无生,古今释迦本一体,我当参透佛是谁。

  4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5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饭食讫的“食”字,读“似”音;“已”字读“野”。

  此节是阿难记录语。

  4、1注

  4、1、1尔时,世尊:这时间佛。

  4、1、2食时,著衣持钵:佛在临午之时,身披著袈裟,手托住钵盂。

  4、1、3入舍卫大城乞食:佛从祗树给孤独园,走进舍卫国王的大城,乞讨午斋。

  5、1、1于其城中,次第乞已:佛在城内,按照户次,向前乞讨午斋,讨成。

  5、1、2还至本处:佛回归原地。

  5、1、3饭食讫:佛从城中讨来的妙味,投入大锅之中,与诸大弟子平等吃饱、吃毕。

  5、1、4收衣钵:佛与诸大弟子将袈裟叠好,把钵盂洗净,收在原处。

  5、1、5洗足已:佛与诸大弟子把双足洗净,洗毕。

  5、1、6敷座而坐:佛与诸大弟子将座位理妥、理善,盘膝而坐。

  4、2解

  饭食讫的“食”字,读“似”字音声。

  “饭食”二字,是佛与诸大弟子同食一味。

  4、2、1尔时者,是过去、未来、现在之时也。

  4、2、2世尊者,世间九有与出世至圣皆尊而敬之;九有,即九类;至圣,是道性也。世尊,即佛号;佛,是佛陀,亦名大觉;大觉者,觉十方、觉三世、觉一切,合称为大觉世尊。

  4、2、3食时,行动不失其时。

  4、2、4著衣,不失威仪。

  4、2、5持钵,不失应器;不失世间法,即是佛法;入世间法,不离、不即,是真佛法。

  4、2、6入舍卫大城者,因城中缘深而果熟,待佛应度而度之,如来悲愿而成之。

  4、2、7乞食者,佛作乞食身;即事显于理,理现于事;事理不二,度一切缘。

  5、2、1于其城中,佛在应度化之处,以身作则、以法成就,化诸有情,转悭贪作喜舍;度诸众生,更恶而为善;如来自性大慈,现色相身,度无量缘。

  5、2、2次第者,即是不分贫、富、贵、贱、恶之别,平等普化,度诸有情。

  5、2、3乞已者,应化圆满也。

  5、2、4还至本处,如来本末究竟,仍归真如觉地之道场。

  5、2、5饭食讫,佛将化来佳品与妙味,和其他饭食合在一起,与诸大弟子同食且毕。除佛而外,其他之人,没有这样行动,更没有这样心肠。

  本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是佛说到做到,而没有一丝半毫之苟且,而非世俗凡情,推食与爱妻娇子,积金宝遗留给儿孙,著诸相业堕情欲海,永无出期,犹如玩石,焉能比青天,所谓弗足道也。

  5、2、6收衣钵,是将袈裟与钵盂,收到原处。

  5、2、7洗足已,洗去双足污垢,而显本来无始清净,故有福慧仍然具足。

  5、2、8敷座而坐,是如来悲愿喜舍,入无上禅,在言语道断之中,护念诸菩萨摩诃萨;“摩诃”翻“大”。

  如来一行一止,皆是正法;无慧眼之人,不得其门而入也。

  4、3其二

  佛是王太子出家,苦修六年而道成;道成时,就有皈依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一时增加不在少数。

  世俗来看,诸弟子向佛,应当八抬八托;八抬八托,是中古时代,帝王座的大轿,用八个人抬着、再加八个人托着两边的轿扛。

  佛不是这样看法,更没有这想法,仍然披起袈裟,用手托着钵盂,赤着双足,走进王城,平等化度,称性大慈。普度众生是本愿力,使诸有情种(读“仲”),此妙“种”读“肿”,生诸善根,发功德智慧之芽;如来悲心慈愿,是无可比喻,无能衡量。

上一篇:民俗学-金刚经(涤)缘起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