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117课3
三、现在安住所持之自性,未来将显殊胜之妙道,彼谓轮涅无别之见矣!即生圆满佛果无疑惑,次者生死中阴定解脱。故此殊胜深密道果法,一切如海经续之精华,于此何时亦勿松懈矣!无智宣说忠告如鹦鹉,虽似说法然不具大义,爱子敦请难却故宣述。此乃吾之亲戚昌台之错那旺庆之敦请,龙多丹比加参著述也!此所作之善根,愿一切众生速得圆满佛果,萨瓦芒嘎啦。
【现在安住所持之自性】
今天若能圆满执受明空不二的自性就叫做佛。也就是说,能否如同历代传承祖师般称之为佛,就看看现前能否执受自性明空不二,时时都应该在这方面多去观照一些。至于临时不能圆满执受明空不二的前提之下,这个明空不二应该怎么去运用操作,前面已经讲了很多,这就叫做次第道,叫做系统修法。不懂得这些道理,就会如同无垢光尊者所讲解“自心与法不相融合,则无法调顺烦恼怨敌。”
法太高,根机太低,就说明你现前所修的这个法不符合你的条件,即便怎么修,都无法达到消尽烦恼、智慧增长的作用。由于法与根机不相应的缘故,甚至可能还会起到颠倒的作用。比如由于个人做不了的缘故,就心灰意冷,完全放弃,甚至还会对它产生诽谤等一系列现象,这些都来自于不懂的缘故。所以希望以下修学过程当中,要懂得这些道理,并且要如理如法去做。
【未来将显殊胜之妙道】
即将要呈现的妙道,就是说未来要成佛。现前很多人说,当停止呼吸以后,就可以到一个地方的说法是否恰当,或者是否符合见解?就要先问问你自己,你现前能否执受这个见解?若能执受,没得说的;若要是不能执受的话,当然就难以成就解脱妙道。
【彼谓轮涅无别之见矣】
轮涅无别之见解指的是明空不二。
当你在执受见解的时候,眼前一切相,无论用什么名称来代替,最终成一如的时候,都叫有寂无二,也叫做轮涅一如,这些名称怎么树立都行,实实在在就是上面所讲解的明空不二。所以要从这方面去用功,因为见解本身如此。
它的功德,刚刚已经说过,就是能令我们今生快乐。由于你已经调整一切烦恼的缘故,今生没有一处不和谐,面对什么样的人都是如此。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的男女菩萨永远是清净的,因为他们内在的见解已经达到清净,所见永远是清净的。当内心还没有圆满清净的时候,即便你现前处于非常清静的环境当中,你的心还是不清净的。因此我们一再强调所有的人要调伏自己的内心,原因就在此上。
比如一对老人住在破烂的屋子里面与身居豪宅的夫妻相比,谁的内心更快乐?有可能还是住在茅棚里的一对老人更快乐。因为,快乐还是讲解内心调整得如何。我们讲解这些公案的目的在于何处?当你内心没有调整时,无论处在什么环境都不会感到和谐,都是充满矛盾与烦恼的。但如果是知道对治烦恼的人,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内心永远是快乐的。
有时候我听到很多人讲解一些不和谐不快乐的事情时,我心里就想,既然如此,当初何必去寻找一生的伴侣?你寻找一生的伴侣是为了快乐还是烦恼?既然是为了寻求快乐,为什么走着走着就变成烦恼?成办一个家庭容易,但要守持一个家很难,想要和谐地走下去,就要从自己的内心开始做起。
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并不在于一天修多少法,而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快乐有多少。以前噶举派的高僧大德刚进入佛门的时候,每天都会记录自己的快乐与烦恼,并且用白石子和黑石子来表示。每天只要有一个开心的事情,就拿一个白石子;不开心的烦恼,拿一个黑石子。一天都这样寻找记录,晚上就把石头全都倒在自己的面前去看,今天有多少快乐,有多少烦恼。最初多数都是黑石头,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天快乐的时候很少;接着慢慢开始改变自己,逐渐能在很多的黑石子里头看见一些白石子,最终全都变成白的了。
这一系列变化就是来自于调伏内心。世间人总想着从外境当中去改变。比如说觉得环境不太舒服,就要把环境打造得更好。但无论你现在打造得有多好,过段时间还是会觉得有点不满足,觉得更不舒服。或者这段时间与这个人在一起,过段时间觉得对境不太好,就再去寻找第二位;第二位更烦恼就去找第三位……虽然我们总想在外面寻求快乐,但外境上永远找不到快乐。从佛法的角度来说,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就是先例。即便他们是在佛陀的身边,但由于不去调整内心的缘故,看见的也是不清净,更何况其他。
现前很多世间人说,前面相处觉得还不错,但过段时间还是分开了,就是觉得彼此有很多带代沟,不能成为知音,所以不得不去寻找另外一个等等。我相信,你第一次觉得对方很好的时候,情感站于上风,这时可以包容一切,但是后面当自己的原形暴露的时候,就觉得看见的一切都变成“不是”了,此时就想再去寻找第二个让自己能快乐的对境,结果往往更加烦恼,原因在于你内心本身就是烦恼。比如你把臭豆腐或者是一个很臭的东西粘在鼻尖上,你想在外面去寻找一个很香的地方,是永远找不到。哪怕你把外境喷到香喷喷的,还是会感觉到臭,因为臭不是来自于外面,而是你鼻尖的一个东西。
以前有个人,自小与母亲相依为命。长大后儿子学会了做生意,也娶了妻子,成办了家庭。这个人非常孝顺。有一天他又要出门做生意,于是和他妻子说:“我不在家的时候,你必须要照顾好我的母亲。”他妻子也是很善良的人,就说:“你放心吧,我会好好地照顾我们的母亲。”
儿子刚出去几天,婆婆觉得这个媳妇儿非常好,即便儿子不在,对他也非常孝顺。但是过了几天,又觉得儿媳妇越来越不好了。因为每天端给她的饭菜都不是很干净,于是她就开始责骂儿媳妇:“你看看,这饭里全都是各式各样的毛,谁能吃?”儿媳妇一看,一根毛都没有。于是就想,可能是自己饭菜做的不好,婆婆是找了这个借口。于是又回去把菜全都洗得干干净净,重新再做一盘干净的菜放在她面前。但是婆婆还是说有很多毛,并且拒绝进食。
由于这样长时间不吃饭的原因,老太太瘦得已经不成样子了。儿子回家以后看到母亲瘦成那样,非常惊讶。老太太还在儿子面前诉苦,说儿媳妇的不是。这个儿子听到后气得不得了,就来责问妻子。妻子觉得非常冤枉,因为一切真不是这样的,于是把前因后果和他丈夫说了一遍。
这个人想,那我来试试看。于是他也像以前一样做了干净又好吃的饭端到母亲身边,结果母亲又开始张口大骂:“以前的你非常孝顺,现在跟你的媳妇一起开始折腾老人家了么?看看你今天做的饭,里面全都是毛,这个能吃吗”?
看到这个情景,他才知道冤枉了他的妻子,实际上并不是妻子的错,可能是老母亲患上什么疾病。于是他就到外面去寻找医生。当医生治好她的眼睛以后,母亲才知道前面冤枉了儿媳妇,因为她得了一个很怪的眼病,所以看什么东西上面都长着毛。
也就是说,当自己内心被烦恼束缚的时候,眼前的对境再清净,你也还是见不到。西方极乐世界在何处,不在某一个据点,而在眼前,在当下。为什么我们看不见呢?就是被无明二取遮止的缘故。业障再沉重的话,可能呈现的是地狱的形象。
我们也可以从另个角度观察。今天你看见这个人觉得很可爱,明天可能就对他有一个非常反感的情绪,觉得是最可恶的人。对境没有改变,还是同一个人,为什么在你心目当中,两天里会有不同的感觉?因为你的心发生了改变,所以,想要与外境和谐相处,就要从内心开始做起。想去改变一切外境,永远不会有好的显现。
我相信你们在一生之中,用过各种玩具,吃过各种山珍海味,穿过不少名牌服饰,最初可能感觉非常不错,但是后面就越来越没有感觉了。我第一次到成都的时候年纪还很小,见到城市里有这么多好玩的地方,非常惊讶,虽然当时自己的条件不是很好,但平常也总想着多出去看看。那时候喇嘛仁波切的身体不好,而上师身边的人很多,后来我们就分批回到山上。当时我是第二批要上山的,回去的路上总觉得自己好像丢了什么东西一般,其实什么都没有就,就是由于自己要离开成都而感觉有种患得患失的情绪。因为当时对这个城市可著得不得了,觉得太好玩了,空气那么好,不需要穿那么多的衣服;吃的东西又多又便宜;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虽然不能得到,但是已经大饱眼福了。那时候就觉得下次下山还是要去这个城市,就好像去西方极乐世界一样兴奋。后面来过很多次以后,来去就没有什么感觉了,因为已经非常熟悉了。
所以要好好地调整自己,去感受每一个时刻。如果由于过于放松,完全处于放松的状态当中,就会产生一系列矛盾的情绪和一系列烦恼的情绪。从这些公案和一些典故中就能知道,要创造一个清净与和谐的环境,就要从自己的内心开始做起。当内心被贪嗔痴烦恼束缚的时候,哪怕你身边所拥有的一切都如同西方极乐世界般,你可能还是世界上最烦恼,感觉最不清净的人。说明一切还是在于自己。
很多人去旅游想去没去过的地方,去了第一次,觉得好得不得了,但要是去得多了以后,就没什么感觉。以前十月份国庆节的时候,高原地方可冷得不得了,全都是雪,而且还没有暖气,都要靠到火堆旁边去取暖。可是当时还有很多汉地人上来旅游,我就在想:“旅游来看什么呢?为什么不在家里享受幸福快乐,要到这里来遭罪呢?看到的都是雪,这就叫风景么?”
但可能我们的解读方式与他们不同,因为我们是长时间在这样的环境当中生存,不觉得有什么风景可看,因为太熟悉了。而没来过的人,即便觉得冷,也认为是一种很好的感觉,是一种刺激。刺激也是一种感觉,因为看风景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创造这个感觉么?所以他觉得冷挺好的。尤其是几个人蹲在火边上更好,但我们当时可享受不了。
这里就是讲解,一切都来自于自己的内心。所以,一个真正的学佛者,是否是在真正学佛,就得看他的心调整得有多好。调整不太好的人,永远也就是那么回事。
【即生圆满佛果无疑惑】
若能执受见解就是佛果。成佛并不是等待着某一天去往某个地方,如今很多认为,一个人修行好坏与否,就看他死了以后有没有什么样征兆,就能知道他是否成就。
为什么一定要等到死了以后?我们说的是真正的佛在清净心之中,因此今天就要呈现佛果才行,而不是断了气以后。断气以后一切都结束了,后面的人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即便是由于业障沉重堕入地狱者,也可以被说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反正谁也看不见。
有些人认为烧出舍利子是成就,但七世投生过猪的人,也就是说前世都是猪,而今生投生到人,烧出来也会有舍利子;今生若要是被魔障束缚,也就是说被附体的人,烧出来也有舍利子。这就是成就的象征?若这些是成就的话,前者是猪成就舍利子;后者是身上附有魔和鬼的征兆为舍利子。有些可能会觉得,佛不就是有舍利子么?佛当然有舍利子,但这个舍利子如同菩提树的根和叶的区别。这需要对见解有所认识以后才能很好地区别。
所以不要光看死了以后能烧一些什么出来,而是要从现在开始看起。今生快乐,身体健康,家庭和睦,一切都处于快乐当中;临终自在,未来无论是否有舍利子,身体变大还是变小,都是为了度化众生。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后面也是荼毗的,并没有完全如同无死莲花生大师般示现,两者之间成就谁大?没有大小。无论是活着还是示现涅槃,都是为了度化众生,没有高低之分。成就者涅槃后会呈现什么样的形象,都是在度化众生。
如同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示现涅槃的时候,他的身体可以在世上多留一阵时间,目的不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去悼念他。因为紧接着我们就开始从事善行,凡是来谒见上师法体者,都需要从事一些善行,这样一来,后期就有几百万人从事了这一门善行。所以,上师健在的时候在度化众生,示现涅槃以后的法体也是在度化众生,这就叫做佛。
所以,圆寂后身体是大是小,还是完全是没有身体,都是为了度化众生。哪个对众生的意义更大,就会是哪一种呈现。如果呈现身体可以为对后一代弟子留下更广大的事业,就会留下身体。比如释迦牟尼佛若要是示现成涅槃后没有身体的话,世上还有舍利子说法吗?释迦牟尼佛示现涅槃至今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如今还在世上供着那么多的佛陀的加持品,就是在度化着众生。
是否成就不是要看死了以后会变成什么样,而是要看活着的时候如何?我也告诫很多弟子,父母去世以后就不要哭,健在的时候多孝顺一些。如果能在父母生前尽孝,父母走后你不哭都行,但父母健在时,就要对父母好一些。不要在父母走后做出孝子的形象,一点意义都没有。
我们修行者也不要仅仅等待着死了以后怎么样,或看看他能不能烧一点东西出来。这可太糟糕了吧!有些说好像没什么味道,要是这两天鼻炎完全不通气的话,你在烧烤的时候也闻不到烧烤的味道,难道肉也成就了。所以不要这样去等待,要从现在就开始体现,这才叫成就。
【次者生死中阴定解脱】
再差一点的,见解没有圆满,就能在中阴的时候,即临终中阴第一本净获得解脱,第二本净解脱则定能解脱,就是由于有了见解的缘故,所以真的要从这方面多下一些工夫啊!
【故此殊胜深密道果法,一切如海经续之精华于此何时亦勿松懈矣】
任何时候都要执受见解精髓为要。
【无智宣说忠告如鹦鹉,虽似说法然不具大义,爱子敦请难却故宣述。】
上师每次讲完教言时,都会站在谦虚的角度做个总结。这也充分地给我们后一代弟子,做什么事情都要谦虚一点,不要太傲。傲慢会造成很多毒,而这个毒字最终会毁灭一切见解,令我们堕入到三恶趣。所以上师每次都会在最后做这样的谦虚之词,就是告诫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低调,谦虚。
比如在家的时候,不要把自己当成这个家的顶梁柱,觉得自己了不起,要观想对方是顶梁柱。哪怕对方不是,站在你的角度当中,也要这样去观想,这样一来,两者之间的矛盾就会越来越少。但很多人恰恰相反,就觉得自己的家庭地位非常特殊,所以可以有特权,这样一来,家庭矛盾永远不会停止。
在修学过程当中,也要时时将自己当成是业障烦恼沉重的人,虔诚去祈祷,去对治自己的一切烦恼,这样就能迅速清净烦恼。所以“谦虚”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从世间的角度来说,很多人都不需要一个狂傲的人,喜欢一些谦虚的人。哪怕是在人事关系方面,低调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还可以减轻很多很多烦恼。
所以喇嘛仁波切说“无智宣说忠告如鹦鹉,虽似说法然不具大义。”好像是在说法,但没有多大的大义。这当然是站在谦虚的角度当中讲解,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从历代传承祖师授记的角度来说是观世音菩萨,谁会说观世音菩萨如同鹦鹉呢?
【爱子敦请难却故宣述,此乃吾之亲戚昌台之错那旺庆之敦请,龙多丹比加参著述也!此所作之善根,愿一切众生速得圆满佛果,萨瓦芒嘎啦。】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讲解的教言,平常要多多去了解一些,并且配同着自己平常所修的法,意义非常广大!
以上就是今天讲解的内容。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