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落万念迹 > 勤勤拂

囤教证(401-450)

创建日期:2021-08-17

  囤教证(401-450)

  401、B、不应以色相,种族及生处,乃至梵音声,而欲观如来。------《大宝积经》

  不应该以色相、种族、佛陀的生处、乃至六十个梵音声观如来。这是不合理的,这样观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如来。

  402、Z、最胜妙法身,一切莫能见。------《华严经》

  最胜的妙法身,没有什么可见的。真正的法身并不是依靠色相来见到的,不是这样的,意思是说无法见。

  403、R、若睹佛色身,说已见如来,我身非色像,无有能见者。------《月灯三昧经》

  佛陀说,我的身体并不是色相,所以没什么可见的。

  404、S、虽佛灭后。法身常存。是以深心供养,其福正等。------《大般涅槃经后分》

  虽然佛早就已经灭度了,但是他的法身常存,报身也常存,所以,如果我们用信心、清净心供养佛陀,所得的福德跟佛陀没有灭度时一模一样。

  405、D、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释迦佛修法仪轨》

  佛陀像白莲花一般发了五百大愿。《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中记载:本师释迦牟尼佛因地作海尘婆罗门时,在宝藏如来面前发了五百大愿,这五百大愿,宛若白莲花般纯洁无垢,稀有难得。因愿力之故,佛陀乘愿而摄受了数不胜数的众生。而其他诸佛因浊世众生性情野蛮、刚强难化,纷纷避而远之。唯有本师释迦牟尼佛勇于摄受浊世众生,仅从这点来看,也可了知佛陀是非常伟大的。

  406、Z、智能入起百三昧,能动能照百世界,神通教化百有情,复能往游百佛土。------《入中论》

  一地菩萨能在短短一刹那间入于或安住于一百种不同的三摩地(三昧);能震动也能照亮一百个不同的世界或宇宙;能在一百个不同的世界里,教化成熟一百种不同的众生;也能在一百个佛刹间任意游历。这些属于一地菩萨的境界。从二地到十地间更是层层递进,十地之后只能用“劫”、“微尘”、“不可思议”来描述表示。

  407、Y、一切世间之所有,种种果报各不同,莫不皆由业力成,若灭于业彼皆尽。------《华严经》

  世间一切现象,无不是因众生的业力而导致的。倘若灭除了业力,则不会有种种果报。

  408、F、佛于世界上,亦世界无上。于苦恼众生,能为作归依。------《佛说华手经》

  佛陀虽然现身于世,但他的功德却远远超越世间,堪称无上。然而,即便佛陀是以相好庄严、功德圆满的身份来到世间,却仍然不惜在烦恼粗重、行为粗暴的所化众生面前,成为其归依处。

  409、N、劳谦君子,万民服也。------《易经》

  若君主勤劳、谦虚,则百姓爱戴、万民信服。

  410、R、汝于余佛世界,十劫修诸禅定,不如于此娑婆世界,能一食顷修行慈心。------《入大乘论》+安慧论师(即坚意菩萨)

  在他方世界十劫中修禅,不如在娑婆世界“一食顷”这么短的时间修持慈心的功德大。

  411、C、成就诸功德,虚己常谦下,如果树繁熟,枝条自胝屈。------《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诸功德是以谦卑与虚心来成就的,如同果实成熟时,树枝必定垂胝而下。

  412、J、具诸功德智者,无有慢心调柔,负有累累硕果,妙树垂头而住。------《水木格言》+萨迦班智达

  具有功德的智者,内心调柔无傲慢,如同果树上的累累硕果,枝头都垂向大地。而那些毫无功德的具傲慢者,却显得高高在上,如同刺向天空的枯枝一般。

  413、R、若诸声闻及余菩萨,于诸众生应生佛想。------《首楞严三昧经》

  应当视一切声闻、缘觉及众生如佛。

  414、T、他种他获,故不生嫉。已种已得,何为自高。------《维摩经义疏》

  他人的财富是往昔种下的善因而得的善果,因此我们不应心生嫉妒。倘若我们自己因前世所造的善业,今生获得了美貌、财富、辩才等福德,也没什么值得傲慢的。若因此便自命不凡、不可一世,下一世也许就会沦为贫穷者。

  415、B、不愿人获利,岂愿彼证觉?妒憎富贵者,宁有菩提心?------《入行论》

  如果连世间的利益都不愿意让他人获得,怎么可能希望他们获得无上正等觉呢?如果对自己身边的富贵者都经常心生嫉妒,那怎么会有菩提心呢?

  416、R、日月光明坏现冥,佛光能坏三世闇,如来具足神通力,胜于一切诸天光。------《大集经》

  日月的光明能驱除世间的黑暗,而佛陀的智慧光明能照破三界中的愚痴与无明。以如来圆满具足的神通力所示现的光明,超胜世间天人的一切光芒,世间的光在佛光前全都黯然失色。

  417、R、如是佛刹花果树木。与诸众生而作佛事。------《无量寿经》

  这部经前面部分讲述了极乐世界里的如意树的功德,它的色、声、香、味、触全部都能饶益众生。比如树枝、树花、树果、树叶,谁看到都能产生菩提心;如意树传出的声音全都在传讲“苦”、“空”、“无常”、“无我”四法印;它散发出的妙香也有诸多功德……又或者当你观想、忆念极乐世界的一切景色,凡是与如意树结缘的众生都会得到胜妙菩提果。因此,也有以景观来做佛事的。

  418、S、思惟一切法,知皆如幻化,不得坚牢相,观之如虚空。------《思益梵天所问经》

  了知世俗中一切法都如梦如幻,在胜义当中无有任何实质,如同虚空一般,再进行观察时,连虚空也了不可得。

  419、M、末法五百世,我现文字相,观想彼为吾,尔时当恭敬。------《耳饰经》

  佛陀还会显现文字相来度化众生。

  420、Z、诸佛所动作,都非无因缘,乃至出入息,亦为利有情。------《中观四百论》

  佛陀的任何行为,都是度化众生的因缘,乃至呼吸之间,都在利益众生。

  421、S、生死苦长远,应当入涅槃,以大慈悲力,久住而不舍。------《入大乘论》

  因为轮回之苦非常漫长,所以一定要得到涅槃。怎样得到呢?一定要修大乘的大慈大悲,并不舍慈心,住于轮回,再不断度化众生。

  422、P、菩萨随所住,不开化众生,令堕三恶道,深致诸佛责。------《十住毘婆沙论》

  有些菩萨如果没有教化众生,而让他们堕三恶道,这会导致十方诸佛的呵责。如果菩萨想要利益众生,就一定会通过讲经说法的方式来饶益他,想尽一切办法不让他堕落。如果没有这样做,是会受到诸佛谴责的。

  423、B、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华严经》

  并非为了自己求安乐,而是愿众生得到快乐,菩萨的行为与凡夫有天壤之别。

  424、P、菩萨见他受苦,如自己苦。菩萨见他得乐,自己亦乐。------《大丈夫论》

  菩萨见他人受苦时,就像自己亲身领受一样;菩萨见到他人获得安乐时,也如同自己获得了安乐一般。

  425、S、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汉传

  菩提心的两个条件:一是缘众生生大悲心,一是缘佛果生大智慧,即智悲双运。

  426、Y、由是诸法知如幻,生处如入游戏园,由证彼故盛衰际,不为烦恼苦怖畏。------《经庄严论》

  视诸法为幻化的菩萨,不论在生死轮回中入于何处,都像逛花园一般快乐,根本不会有烦恼怖畏的痛苦。

  427、R、若见有乞者,心生于佛想,念是人今来,施遗我佛道。------《大宝积经》

  如果见到乞讨者,应当将其视作佛想。要想:这个人是来给我提供布施的机会,为我开示佛道的。

  428、R、若行惠施时,福田虽不净,能生广大心,果报无有量。------《六度集经》

  布施的时候,虽然福田不清净,但因为我们生起了广大的、要饶益众生的心,果报也是不可限量的。

  429、S、随见诸有情,逼切在众苦,随起勤精进,勇猛而济拔。------《地藏十轮经》

  当我们在度化众生时,随时随地会遇到各种不同习气的众生,真正的菩萨不但不会心生厌倦,反而会从这些众生的不同欲求中,看到他们正被诸苦所迫,因此心生悲悯,更加精进、勇猛地依靠各种善巧方便来救度他们。

  430、Z、智如彼利剑,断贪爱藤蔓,离生等缠缚,及彼过失聚。------《诸法集要经》

  用无二慧的宝剑,能砍断世间中如藤蔓般的贪欲烦恼,这样就可以远离生死缠缚,过失亦可从此避免。

  431、R、若人无智灯,心则不明了,彼则如傍生,为人皮所覆。------《诸法集要经》

  如果一个人,在世间中没有取舍智慧的明灯照耀,他的内心就会被无明的黑暗覆盖。取舍智慧,在佛经里也有特殊的比喻,但无论如何,没有它的人相当于旁生披着人皮一般,和动物没什么差别了。

  432、Y、愚者之中欢欣游,学者之前怯而躲,颈无垂肉顶无峰,具有上牙黄牯牛。------《萨迦格言》

  自己不好好修行,在愚者面前兴致盎然、镇定自如,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智者面前却哆哆嗦嗦、忐忑不安,找到机会就远远躲开。这种人虽然具有上牙,也没有牛的“项峰垂胡”的法相,但其他方面也和牛无别了,可视之为是特殊的黄牯牛吧。

  433、L、离慢修智慧,不为魔力持,为佛所摄持,亦为法所持。------《华严经》
         离开傲慢,则修行智慧不会为魔的力量所摄持。没有慢心之人能求到真正的智慧,相续中有了傲慢,则很多事情都无法成办。
         离开我慢、长期修习般若的人,不但魔众不会找他的麻烦、给他捣乱,而且佛陀及其宣说的甚深妙法也会自然而然加持他。所以,若想获得佛法僧的加持,就要使自相续长期没有傲慢心,并具足智慧,这样就能得到三宝的加被。

  434、Y、以欲除欲,以瞋除瞋。犹良医以毒除毒。------《维摩经义疏》

  依靠贪心断掉贪心,依靠嗔恨心断除嗔恨心,就像良医依靠毒药来除毒。

  435、Z、众生未成佛,菩提为烦恼。众生若成佛,烦恼为菩提。------《仁王经》

  在众生还没有觉悟的时候,纵然本体是真正的菩提,但却将它执著为烦恼;若众生已经觉悟了,此时,即便是烦恼也会成为菩提。

  436、R、如来智海无边际,一切人天共测量,假使千万亿劫中,不能得知其少分。------《金光明最胜王经》

  如来的智慧如海一般无量无边,即使一切人、天共同测度,千万亿劫中也不能得知其少分。

  437、R、若于佛所说,深事以生疑,可依无相空,而生决定信。------《中观四百论》

  倘若对如来所宣说之法产生怀疑,应当学习空性法门,依此便能对如来通达万法智慧的量产生决定的信心。

  438、B、百般观察人头上,不可能见畜生角,若说未见彼者故,已证空性人皆证。------《定解宝灯论》+麦彭仁波切

  如果说没有见到人的头上长了角,或是“屋里没人”,这样就认为自己证悟了空性,那这样的“空性”岂不是人人都可以证悟了?!

  439、P、菩萨行无量,一切莫能知,示现一切行,欲度众生故。------《华严经》

  菩萨在世间示现各种各样的行为,都是为了利益众生。他们在不同的众生面前,会示现不同的境界,这是我们凡夫人难以测度的。

  440、D、多闻无穷尽,问难心不动,慈愍故说法,以断众生疑。------《大宝积经》

  因为广闻博学,在任何问难前心不动摇,又因悲悯众生层出不穷的邪见、断见和边见,故以悲心宣说佛法,断除众生种种疑惑。

  441、F、佛法贵在行持。不取一期口辩。如虫食木,偶得成文。------《万善同归集》

  佛法贵在言行一致地精勤行持,并不在于偶尔的发心或逞口舌之快,如同小虫偶然也能在木头上啃咬出文字的形状,但这只是凑巧罢了。

  442、K、空法中无畏,亦无有退没。住我相法相,故生怖畏没。------《大宝积经》

  当证悟了万法皆空后,畏惧和退没之心也烟消云散了。而世间众生太执著于自己,没有破掉“我”,这种过度的自我关注或自我爱惜,使我们产生了患得患失,过多的担忧与期盼,内心缺乏安全感,中途退失等诸多忧恼。

  443、S、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证悟见解广如虚空,取舍因果细于粉末------莲花生大师

  444、R、若闻世间种种无量诸苦,石尚应软,况有心者,而不生悲。------《大丈夫论》

  若闻世间种种无量诸苦,就连石头也会变得柔软,更何况是菩萨,又怎么可能不生悲心?

  445、R、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诸佛悉了知,一切从心转,若能如是解,彼人见真佛。心亦非是身,身亦非是心,作一切佛事,自在未曾有。------《华严经》

  我们的心和佛在本性上没有什么差别。同样,佛和众生本性上也没有差别。这样一来,我们的心、佛、众生在究竟意义上无所差距、无有差别。

  446、R、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华严经》

  如果想见到三世诸佛,应该怎样观呢?“心造诸如来”,心就是真正的如来。

  447、R、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金刚经》

  如来是什么样呢?他从来没有来过,也从来没有去过,这就是如来。也就是说,一切万法是无来无去的本性,从法身层面来讲,这就是如来。

  448、F、法身恒寂静,清净无二相,为化众生故,示现种种形。------《华严经》

  法身恒常寂灭、清明,但为了度化各种众生而于众生界中示现种种显现。

  449、F、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宗镜录》

  佛的法身,就如无为法虚空一般。世俗中的现象就如水中月影一样,看起来好像有显现,实际上这种显现是现而无自性的。因此,究竟来说,法身既不是有为法,也不是无为法。

  450、B、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中论》

  这一远离四边八戏的道理从何而来?正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宣讲的非常殊胜的缘起法。在所有的言说中,远离四边八戏的中观境界最为殊胜高尚。

上一篇:囤教证(351-400)

下一篇:囤教证(451-500)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