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经庄严

哲学-经庄严论17六度四摄品66-69笔记

创建日期:2022-12-10

  哲学-经庄严论17六度四摄品66-69笔记

  第66课笔记

  1、辛七、归摄:当知诸白法,散乱入定俱,是以二二二,波罗蜜多摄。

  十地、十波罗蜜多、菩提分法等一切善法归集于六度内,为什么呢?

  应当了知,一切白法归纳起来,集于三部分,即是未入定的散乱位所摄的所有善法、入定心所摄的所有善法、如安忍与精进之类入定未入定兼具。

  其中未入定的善法或白法完全由布施度与持戒度前二度所摄,布施从身体而言完全舍施是未入定的本体,持戒也是,别解脱戒、禅定戒、无漏戒三戒中,别解脱的身语七种断行是未入定,因为不是心所摄。禅定与智慧二者包含入定的白法,禅定是直接入定的自性,禅定戒与无漏戒也归集其内。智慧,闻慧、思慧归属于未入定内,修慧摄于入定中,因为它是胜观。安忍、精进两种波罗蜜多,行持未入定的布施、持戒时属于未入定,修寂止、胜观时也有安忍。和精进,属于入定,所以这两者完全摄集它们。

  2、辛八、断违品:菩萨施未贪,非贪无贪著,亦非贪未贪,非贪无贪著。

  菩萨的布施,远离七种违品,是哪七种呢?1、贪著受用物不愿布施是违品,断除它就是未贪著受用。

  2、乞讨者来时,不立即施舍而耽搁延误时间,是违品,断除它,就是不贪著迟缓。

  3、无有“舍施这个便可或施舍此人便可或布施此方、此时布施便可以”偏堕偏颇之类的满足,而是无有事物、地点、时间、人的偏堕,因此无有满足贪著。

  4、也不是贪著于求得布施的回报。

  5、施舍并未贪著求得未来大受用的异熟果。

  6、不是贪著违品悭吝及贪爱的随眠,丝毫也无有悭吝染污而施舍。

  7、对作意与分别散动无有贪著,是指断除了将布施等回向声闻、缘觉菩提的作意及缘三轮的分别念。

  3、菩萨戒未贪,非贪无贪著,亦非贪未贪,非贪无贪著。

  菩萨的持戒:1、未曾贪著破戒。2、不贪著迟缓。3、没有贪著片面的满足。4、也不是贪著以持戒不作他害而求回报。5、并未贪著有漏的异熟果。6、不是贪著烦恼的随眠;7、对作意劣道及耽著三轮的分别念无有贪著。

  4、菩萨忍未贪,非贪无贪著,亦非贪未贪,非贪无贪著。

  菩萨的安忍:1、未曾贪著以嗔恨扰乱相续而害他。2、不贪著不立即安忍而延误。3、无有仅以相似安忍执为满足的贪著。4、也不是贪著安忍此对方反过来以利益回报。5、并未贪著修安忍将来相貌庄严、眷属众多的异熟果。6、不贪著违品嗔恨的随眠;7、对作意与分别散动无有贪著。

  5、菩萨勤未贪,非贪无贪著,亦非贪未贪,非贪无贪著。

  菩萨的精进:1、未曾贪著违品现行懈怠。2、不贪著不疾速而延误行善法。3、没有以相似精进执为满足的贪著。4、也不是贪著精勤利他,由利他而利己的回报。5、并未贪著未来成办业际等异熟果。6、不是贪著违品懈怠的随眠。7、对作意劣道三轮分别无有贪著。

  6、菩萨定未贪,非贪无贪著,亦非贪未贪,非贪无贪著。

  菩萨的禅定:1、未曾贪著染违品现行散乱。2、不贪著有朝一日再修而延误。3、没有以相似静虑执为满足的贪著。4、也不是贪著以静虑利他的回报。5、并未贪著身体无病界性增上的异熟果。6、不是贪著违品散乱的随眠。7、对作意劣道与三轮分别无有贪著。

  7、菩萨慧未贪,非贪无贪著,亦非贪未贪,非贪无贪著。

  菩萨的智慧:1、未曾贪著常断见等现行邪慧。2、不贪著延误恭敬依止善知识、闻思等。3、没有以少许智慧执为满足的贪著。4、也不是贪著我若说法他会利益我的回报。5、并未贪著若修未来成为智者的异熟果。6、不是贪著邪慧的随眠。7、对回向下劣涅槃及三轮实执的分别散动无有贪著。

  第67课笔记

  1、辛九(功德)分二:一、宣说具四功德;二、复说其余功德。

  壬一、宣说具四功德:佛子遇乞命亦舍,悲不图报所欲果,施将众置三菩提,智摄世间存无尽。

  宣说六度一一都具足广大、无染、大义、无尽四种功德:1、佛子菩萨遇到乞讨者时,自己的性命尚且也能施舍,更何况其余之物?施舍也不是偶尔时间,而是尽轮回际之间恒常施舍,即是布施的广大功德。

  2、以悲心引发,唯一是想利他而布施,也不求他利益自己的回报,也不希求以后得到布施所欲求的悦意异熟果,即是无染功德。

  3、以布施本身摄持,也能将众生安置于各自信解的三菩提,即是大义功德。

  4、布施以不缘三轮的智慧摄持,不是像世间人一样成熟轮回果报后穷尽,也不是像声闻、缘觉一样获得涅槃便穷尽,而是获得不住轮涅之边的大涅槃,留存于世间乃至未来际永不穷尽,即是无尽功德。

  2、佛子恒受禁勤戒,不求善趣得不贪,戒将众置三菩提,智摄世间存无尽。

  1、佛子恒时——乃至获得大菩提之间真实受持严禁恶行、摄集善法、精勤利他三自性无不齐全的戒律,即是声闻等所不具有的广大功德。

  2、不求戒律之果善趣,即便真实获得善趣,也对其安乐不生贪恋,即是无染功德。

  3、以持戒也能将一切众生安置于三菩提,即是大义功德。

  4、戒律以无分别智慧摄持于世间储存永不穷尽的宝藏,即是无尽功德。

  3、佛子忍极难行害,非求善弱畏见利,忍将众置三菩提,智摄世间存无尽。

  1、佛子安忍极度的难行,为了成熟一切众生,我要圆满佛陀之法而于长久故意受生轮回,耐受寒热饥渴等痛苦,堪忍人的损害,即是广大功德。

  2、修安忍也不是为了自己追求善趣安乐,由于具有神通,所以并非因无能力报复对方,也并不是畏惧众生而安忍,因为远离了五种畏惧。也不是见到对方反过来有利于自己,即是无染功德。

  3、以无上安忍能将一切众生安置于三菩提,即是大义功德。

  4、安忍以智慧摄持,于世间留存无尽,即是无尽功德。

  4、佛子铠行勤无喻,摧自他惑得妙觉,勤将众置三菩提,智摄世间存无尽。

  1、佛子以意乐铠甲及随行的加行本性精进不染烦恼,因此超胜世间人的精进,以证悟二无我与成办自他二利而超胜声闻、缘觉的精进,以是方向、时间量难以测度的精进,因此无可比喻发起,即是广大功德。

  2、依靠它摧毁自他烦恼聚而获得微妙菩提,即是无染功德。

  3、依靠这种精进也能将一切众生安置于三菩提,即是大义功德。

  4、精进以智慧摄持于世间留存无尽,即是无尽功德。

  5、佛子众定成静虑,妙禅乐住悲生下,定将众置三菩提,智摄世间存无尽。

  1、佛子具有首楞严等极其众多的等持,成就四静虑等、解脱、遍处、胜处等一切功德,即是广大功德。

  2、以殊妙的禅乐而住,不享受禅味而以悲心投生下处欲界,即是无染功德。

  3、依靠这种禅定也能将一切众生安置于三菩提,即是大义功德。

  4、禅定以智慧摄持于世间留存无尽,即是无尽功德。

  6、佛子知如尽所知,不著涅槃况轮回?智将众置三菩提,摄众世间存无尽。

  1、佛子彻知如所有的真如与尽所有的一切所知,即是广大功德。

  2、对于涅槃尚且不生贪著,更何况于轮回,因为证悟轮涅一切显现世俗如幻、胜义等性的缘故,这是无染功德。

  3、依靠这种智慧也能将一切众生安置于三菩提,即是大义功德。

  4、这种智慧是不住有寂之边,因此以本性与大悲无合无离而摄受众生,于世间也是留存无尽,即是永不间断周遍的无尽功德。

  7、广大及无染,大义与无尽,当知是施等,一切四功德。

  应当了知如此广大、无染、大义与无尽,是布施等一切波罗蜜多的四种功德。

  第68课笔记

  1、壬二(复说其余功德)分四:一、以清净功德超胜之理;二、布施等堪为最胜;三、以赞叹布施为例宣说;四、别说精进度功德。

  2、癸一、以清净功德超胜之理:乞见圆满喜,不喜及慕求,施者具悲悯,超胜恒胜伏。

  如果乞讨者见到布施者,则欢喜,是从见到至圆满自己所求的阶段欢喜;没有见到施者、没有圆满施予的阶段不欢喜;恒常心里慕求能见到施主,他能布施与我,圆满我的意愿。

  施者菩萨悲悯众生,因此见到乞讨者、圆满布施会欢喜;离开这两者则不欢喜;心里希望见到乞讨者、圆满布施他。这三种超过乞讨者的欢喜,恒常胜伏乞讨者的这三种,原因是:与乞讨者是因见到布施者而欢喜相比更为超胜,菩萨是因见到乞讨者而欢喜;与乞讨者因获得布施圆满意愿的欢喜相比,菩萨圆满布施他的欢喜更超胜等,因此菩萨的布施以清净超胜。

  3、慈悲于众生,性命受用妻,恒施极欢喜,何不护断彼?

  戒律清净的功德: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甚至恒常施舍自己的性命、受用、妻子也无有丝毫不欢喜而是极其欢喜行持的菩萨怎么会不不守护断除杀生、不与取、邪淫的戒律呢?为此具足断除身体三种不善业的清净戒律。

  4、圣不惜心平,无畏悲普施,岂能以害他,言说颠倒语?

  菩萨圣者连自己的生身性命尚不顾惜,对众生有平等心,远离五种畏惧,因此不会畏惧国王的惩罚等,慈悲一切有情的缘故能施舍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又怎会以欺骗他众损害他众而说不真实颠倒的妄语呢?说妄说是为了自己的生身性命而说,或者因慈爱个别亲人等而故意说,或者为了害一个敌人等心不平等而说妄语,或者因国王与盗贼等的威胁而说妄语,或者担心离开自己的妻子财物等才说不真实语,但这些原因菩萨都没有,所以不可能说妄语。

  5、悲欲平等利,极畏他生苦,心勤调众生,远离语三罪。

  因为菩萨具有欲求平等利益一切众生的慈悲,自己极其畏惧别人产生痛苦,希望他众不要产生痛苦,一心一意精勤于调伏众生的烦恼,所以按上面的次第,完全远离以亲不亲的不平等心说离间语、想别人痛苦而说粗语、增长烦恼的绮语这三种语罪业。

  6、普施具悲心,精通缘起法,如何能甘受,意之诸烦恼?

  因为施舍一切所有、对他众有大悲心、精通缘起法,菩萨如何会甘受生起意烦恼贪心、害心、邪见等贪嗔痴业呢?因为自己的一切都舍施于他,不该对他的所有有贪心等,依次可推知。

  7、悲尊受害时,利他于自苦,恒得益想喜,于何何所忍?

  安忍清净:慈悲尊者菩萨何时受到他人损害,为利益他众而对自己痛苦,想到这是大菩提之因、圆满安忍的方便,不生起有害与痛苦想而得到最殊胜的利益与安忍想的欢喜。菩萨对于任何无法安忍的对境有什么难以忍受的要忍受呢?因为他没有无法安忍的想法,就好比鱼入于水里、火曜野兽入火没有不能忍的。

  8、于他离他想,恒爱他胜己,难行故悲尊,勤非难极难。

  精进清净:菩萨对他者无有他想,因为证悟自他平等性,自己虽然证悟了自他平等性的意义,但缘于没有证悟此理的其他众生,恒常比自己更慈爱其他众生,为利有情历经无量难行的缘故,慈悲的尊者为利他行持大精进并无丝毫困难,以爱他胜己之心为利他而苦行,这对其他世间人与声闻、缘觉来说极其难以做到。

  9、三定小安乐,自乐执退失,穷尽许有痴,菩萨定反之

  禅定清净:世间人、声闻、缘觉三者的禅定观待菩萨的禅定,只是小安乐。世间人有漏的安乐及声闻、缘觉的无漏禅定只能使自相续安乐而不能使他人愉乐:世间人以我执所牵希求轮回的安乐,声闻、缘觉希求独自涅槃的安乐。世间人贪执轮回,声闻、缘觉贪执寂灭。世间人的禅定安乐会退失。声闻、缘觉的禅定至无余涅槃便穷尽。世间人没有断除二障,声闻、缘觉没有断除所知障而承许为有愚痴。

  菩萨的禅定与之相反,大乘的禅定无量的安乐广大众多;行持他利;以无分别智慧摄持而无有贪爱;生生世世得而不失;于无余涅槃法界中也不穷尽;断除二障。具足这六种不愚昧的殊胜性。

  10、如夜手摸触,罩灯三种慧,悲尊之智慧,无比如日光

  智慧清净之功德:世间人的闻思修慧,如同夜晚无光用手摸触寻找事物一样,没有现量了知无常、苦等万法的真如而仅以比量衡量。声闻、缘觉的智慧:如同罩内之灯,就像在箱子或小屋或洞穴里放灯火只是照亮里面一样,只是证悟自相续五蕴无有人我而遣除烦恼的智慧,如是有这三慧。大悲尊者菩萨的智慧,如同太阳光一般能照亮诸方,无与伦比,因为圆满证悟如所有二无我,互不混杂了知尽所有染净诸法,断除二障,证悟二谛。

  第69课笔记

  1、癸二、布施等堪为最胜:布施所依事,缘由普回向,因智田及处,承许最殊胜。

  布施等六度一一都具有八种殊胜,因此堪为最殊胜。

  八种殊胜是指1所依殊胜、2事殊胜、3缘由殊胜、4回向殊胜、5因殊胜、6智慧殊胜、7田殊胜、8处殊胜。由于具足这八种殊胜,因此具备到彼岸、微妙、殊胜之功德。

  具体来说,布施:1、所依殊胜:布施者不是像凡夫、声闻、缘觉一样,而是菩萨,因此所依殊胜。

  2、所施事殊胜:与声闻布施衣食等少许财物、布施声闻法藏、救护今生损害的布施相比更为殊胜,是布施极难施舍的广大受用、头颅肢体等,主要是能将众生安置于超越有寂边大菩提的大乘法的无量布施。

  3、缘由殊胜:动机不是像声闻一样以欲乐信而主要是见到众生痛苦以悲心施舍。

  4、普皆回向殊胜:因为不是为了人天乐果与声闻、缘觉菩提回向,而是为利一切有情获得无上圆满菩提回向。

  5、因殊胜:前世真实串习以无贪等三善根摄持的布施习气存于阿赖耶上所致,无论转生到哪里,都连续行持布施波罗蜜多,这是近取因,如同种子;缘由或等起悲心是俱有缘,如同水与土等是助伴。

  6、智慧殊胜:由不缘布施三轮的无分别智慧摄持。

  7、田殊胜:田有五种,婆罗门、商人等自己有少许财物,也会作乞讨,是乞田;病人等是痛苦田;无吃无穿等众生是无怙田;为求财而造罪者,是邪行田;具足戒慧等功德者是功德田。

  虽然按照声闻与世间人规重视功德田,但菩萨以悲心所牵重视痛苦田,为了除苦,更是为了遣除苦因而布施,对功德田等也如理布施。痛苦田,对境越下劣、越痛苦,布施越殊胜,诸如,与布施许多富人相比,布施穷人功德更大;与布施穷人相比,布施格外悲惨可怜的人功德更大;与布施格外悲惨可怜的人相比,布施饿鬼功德更大;与布施饿鬼相比,布施特障饿鬼功德更大。

  功德田,对境越是高上,功德越大,与布施无量一般人相比,布施具戒者、声闻、缘觉、菩萨、佛,功德越来越超胜。与自利相比,更主要行他利的菩萨布施的田更为赐予有苦因苦果者,即是以田堪为最殊胜的差别。

  8、处殊胜:所谓“处”是指布施所安住之处,安住信解、安住作意、安住等持这三种与前面求法品的三种相同,信解是指对于宣说波罗蜜多的大乘法如是诚信;作意是指思量品味布施等及前面的布施善妙,对他者的布施随喜,对自他未来的布施喜爱;等持是指自在拥有虚空藏等等持而布施,至佛地证得三身而自在利他。

  这般从所依等八个方面,承许菩萨的布施比世间人、声闻、缘觉的布施殊胜。同样应当了知,从持戒至智慧之间,各自事的分类、缘于大乘法而将他众安置于大乘是殊胜的,而安置于声闻、缘觉并非如此,除这两者外,其余六种无有差别。

  2、持戒所依事,缘由普回向,因智田及处,承许最殊胜。

  持戒,1、所依:是菩萨守持。

  2、事:菩萨的严禁恶行、摄集善法及饶益有情三种。

  3、缘由:慈悲众生。

  4、普皆回向无上菩提。

  5、因:前世串习戒律。

  6、以无分别智慧摄持。

  7、田:缘于大乘法而将众生安置于大乘。

  8、以信解、作意、等持三处而守戒。

  如是从所依等八个方面承许菩萨的持戒最为殊胜。

  3、安忍所依事,缘由普回向,因智田及处,承许最殊胜。

  安忍之事:堪受害忍,耐受苦忍、谛察法忍。其余如前而了知。安忍从所依、事、缘由、普皆回向、因、智慧、田及处方面承许最为殊胜。

  4、精进所依事,缘由普回向,因智田及处,承许最殊胜。

  精进之事:披甲精进、加行精进、利生精进。精进以所依、事、缘由、普皆回向、因、智慧、田及处而承许最为殊胜。

  5、禅定所依事,缘由普回向,因智田及处,承许最殊胜。

  禅定之事:现法乐住禅定、成就神通禅定、利生禅定。禅定从所依、基、缘由、普皆回向、因、智慧、田及处方面承许最为殊胜。

  6、智慧所依事,缘由普回向,因智田及处,承许最殊胜。

  智慧之事:了知世俗谛之智慧、了知胜义谛之智慧、了知成办众生利之智慧。智慧从所依、事、缘由、普皆回向、因、智慧、田及处方面承许最为殊胜。应当了知基或事之内最为殊胜是以下中上之理而堪为最胜。

上一篇:哲学-经庄严论17六度四摄品62下-65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