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落万念迹 > 略略结

精修《坛经》小结

创建日期:2021-08-16

  精修SDJKB+CCLZKB《坛经》小结        (2020-12-25 09:27:40         记录于后半生点滴的新浪博客)

  1、缘起

  制定第三轮《六祖坛经》计划时,定了SDJKB《六祖坛经》40课,因其精通密宗平台;定了XHSR宣讲《六祖坛经》课,因其禅宗大师平台。

  后听了XHSR宣讲《楞严经》N课,好象法器是中国话都说不利落的洋弟子,哈哈哈,我不能指望院士在幼儿园里讲高等数学,决定放弃XHSR宣讲的《六祖坛经》课。

  满世界找替代,不容易,自宗老太爷佛源禅师批居士注《坛经》:“一部坛经字已多,百来万字墨成河。如知心里无余物,月白风清唱赞歌。”哈哈哈,老太爷都嫌弃“坛经字已多”,还能有多少品质注呢?

  图书馆的无数注,几十年来没少看也没开窍,一句话都没记得,所有信息全部融入无形无觉的感性认知中了,哈哈哈,“雁过没留痕”,不会列入第三轮计划了。

  突然发现CCLZKB宣讲了《坛经》,这可是个大意外。SDJKB是汉院大老板,众望累积,师肯定会宣讲《坛经》的,尽管《坛经》的名气足够大,但师也没翻成藏文,因为藏弟子学密法很容易。CCLZKB慈悲汉弟子学密法甚难,宣讲了《坛经》,尽管只讲了三品,也真要感恩,哈哈哈,对“外人”不能要求太高。垂涎三尺,但没有文字稿,也是望而却步。 继续满世界扫荡,终无上眼对境,最后决定把CCLZKB宣讲的《坛经》列入第三轮计划。

  第三轮《六祖坛经》计划=SDJKB+CCLZKB《坛经》,都是密宗大师说禅宗,设计上存在固有缺陷,也实在没有更心乐的选择了。

  无量劫后,我成了佛,跑去见六祖。六祖曰:“你师错解吾义耶!”

  对曰“佛一法未传,你不会佛法,我师当然没说法,哪有对与错耶?”

  六祖曰:“真我弟子,归队吧!”

  2、涤华禅师《六祖坛经释义》绝笔

  2、1顶礼自宗老太爷涤华禅师绝笔

  如果自宗老太爷涤华禅师著完《六祖坛经释义》,我必列为首学。

  “堪布的智慧宝剑愈发锋利,而禅师的证悟宝刀已来时无口,虚空再无PK。”

  禅师安排了《六祖坛经释义》开头而绝笔,必有密意。我乃凡夫,仍然会经常产生“壮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的分别念。

  上师涤华禅师之绝笔,念念不忘参,时时勤拂拭。

  2、2《六祖坛经释义》绝笔

  《涤华禅师行略》:师回到金山寺就止语了,行住坐卧都在用功夫。耄耋之年,身体健康状况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好,把拐杖甩掉了,清晨经常独自在金山公园散步,身心清净,并着手写《六祖坛经》释义,仅写了二十页而绝笔。其道义甚深,现摘录如下:

  坛经者,是六祖从智山之峰,慧海之底取来也。亦无取来相,故名为坛经。

  ①坛经住世世无双,金刚心经经中王,悟透证透即是佛,亦无佛相是法王。

  ②坛经即是本来相,本来不须问本来,本来是我非是我,是是非非证本来。

  ③倘无是是非非相,是名时时读坛经,坛经与佛本一体,无相一体是真心。

  ④真心亦无真心相,是名真心包佛心,真心亦无真心处,无有尘许不真心。

  ⑤禅宗即是诸宗王,般若住世亦无双,禅那即是彼岸道,彼岸大道胜诸天。

  ⑥胜天亦无胜天相,无相坛经胜全遍,倘若真心无胜相,是名觉性包真心。

  ⑦禅那无无亦无双,无无无双胜法王,倘能无相亦无想,真真正正超法王。

  ⑧参禅必须无二宗,倘有二宗非正宗,唯独禅宗不许杂,若杂非是真禅宗。

  禅者,在天竺为禅那,翻华语为静虑。所谓安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者,得其义,而非得其相也。所谓真禅无不禅,得义者,无相无妄,即得实相,非得相者,真心无四相也。真禅无不禅者,万恶临身,生死关头,真心耿耿而无我相,为真禅也。宗者,纯一无杂亦无二,为正宗。倘与他宗并修者,非为正宗,更非真禅也。他宗,诸相嶙嶙而无尽;我宗,纯洁而无妄。他宗,有世界有国土;我宗,无相无我之真如。无相者,本地风光,本来面目也。真如者,真心如佛也。寄彼岸虚名而入无生无我之觉境。无生者,无生其心也。无我者,无不是我也。觉境者,无境无不境也。当参!

  问:即心即佛,以何法修?

  答:以逆流而直上。所谓世人贪五蕴、爱六欲,见诸尘相而即迷惑。修悟得果之人,彻底而反之,故名为逆流。逆流者,是得果之实也。所谓在凡见五蕴、六欲与诸尘相贪而爱之。在贤远而断之。在圣无染亦无断。在佛无染无不染,无断无不断。到此境界,即名为大觉。大觉者而非即心即佛,是非心非佛。倘悟证透,即是古佛重来者,弗可疑也。

  五字偈:

  坛经无诸相,金刚般若王,心经妙无比,凡夫何能知,

  知和无知相,尘尘见法王,亦无尘见相,是名解坛经,

  解亦无解处,无处不坛经,坛经本故有,着相非坛经,

  有无双不见,方为道人心,道人本无心,无心即真心。

  唯坛经能显般若也。独有金刚、心经与坛经,三者为一体之大用也。金刚经喻头,心经喻双手,坛经喻两足,故为一体。大用者,般若成也。

  2、3《六祖坛经》与上师涤华禅师法宝之别

  涤华禅师法宝《金刚经注解》+《心经感》+《般若觉》+《六祖坛经释义》绝笔中,重点都是在强调“无相”,要求破除一切相,否则根本不是禅宗;而《坛经》中,六祖强调了般若智慧,着重批评了“空心坐”。我窃思维,系两大师所度众生根机不同而至。

  从《坛经》中可知,当时的修行人,从太后皇帝到官员民间,从教内到老百姓,大家都以“空心坐”为目标、为荣、为修,也就是众生的根机处于“空心坐”平台。六祖是这个平台的吹哨人,宣讲了法身跟阿赖耶识、意识与智慧的区分,反复告诫众生,“空心坐”是修行误区,应该超越这个误区,追求般若智慧,才能到达究竟解脱。“空心坐”平台相当于“博士后”平台,六祖指导他们,不要小农即安,还要再努力,去拿诺贝尔奖,去当终生院士。

  等到1000多年后信息时代涤华禅师度众生时,众生的根机已经下降到“小学生”平台了,执著于实有的阿弥陀佛相、实有的极乐世界相等等各种实有边。如此对境,涤华禅师在法宝中只能重点破相,强调“无相”才是禅宗。涤华禅师是“小学生”平台的吹哨人,告诫众生,没有相才是“禅”,才是通达究竟之道。

  涤华禅师当然知道“空心坐”是修行误区,但是“空心坐”在信息时代已经是众生高不可攀的平台了,所以涤华禅师不会当作重点批评的对境。偶尔会提到对治“空心坐”的方法,那就是“拐杖”不能丢,持“话头”度过茫区,同虚云禅师+来果禅师的方法相同。“话头”就是人造灯,提着这个心念走出大雾区,等到如来藏本来的太阳光出现后,才能把人造灯丢掉。哈哈哈,未行到此处,暂时就这样理解了。

  3、SDJKB宣讲的《坛经》释

  在第二轮听完《大圆满前行广释》后,因急切知道“禅宗和密宗具有神似”的更多内容,就秋风扫落叶一般把SDJKB宣讲的《坛经》释泛听了一遍,意乐满满,好象有一点点开窍的感觉。

  本轮再次精读,仍然意乐满满,有听有看,什么神也不要烦,行云流水,幸福生活。所作笔记的全部内容,留着以后“时时勤拂拭”。

  4、CCLZKB宣讲的《坛经》释

  4、1文字稿

  CCLZKB宣讲的《坛经》,没找到文字讲记。对深奥的东西,听十次不如看一次,只好发下愚公移山的大愿,把文字稿搞出来。我的天,累死老宝宝了。

  本来就是用偷鸡摸狗的资源学的佛,只能遇到不同的鸡+狗干不同的工序,战线拉得多老长,都无法计量每课工时。我之大愿与愚公一样大,但运气没他好,自己铲完了最后一锹土。完工之时,一时都不知道开心了,只有累呆掉的傻傻感。哈哈哈,这等力所不及之事,以后真是要慎重发愿。

  语言转化成文字,必然会产生无穷的跳空缺口,只好满世界找来砖瓦木板接补缺口,头脑子都用空掉了。就象维纳斯的断臂,怎么安置都破坏无臂之美,所以所有砖瓦木板都是不圆满的。但也不能空着呀,咱学艺不精、技不如愿,如有违经义+师义,直心忏悔,勇担因果。阎王爷要是判我下地狱,哈哈哈,我就跑去找昭明太子,在共修《金刚经》的同时,我向萧师兄介绍《坛经》,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快成佛出狱了。

  CCLZKB是串讲《坛经》,信息不好找,整出10%量的小结,留着以后“时时勤拂拭”。

  4、2敦煌版

  CCLZKB讲的是敦煌版,以前从来没关注过《坛经》的其他版本,这次为了找砖木补缺口,还真把敦煌版好好研究了一下。敦煌版中故事性的内容,比宗宝本少,这很好理解。敦煌版中记录了法海禅师知道的事情,而法海禅师不知道的六祖与其他人的故事,被当事人记住并传讲。当这些人看到《坛经》的时候,就把各自的故事加进去了,反正都是与六祖相关的事情。当然有意参与《坛经》文字变动的人,都不是等闲之辈。经五百年切磋,于宗宝本定稿。

  敦煌版有些文字比宗宝本上口,但知道就行了,日常还是以宗宝本沟通。如果随口冒出敦煌版文字,要么别人会认为咱没文化,更倒霉的情况是被认为篡改经文,被无因迁单。哈哈哈,有这等小风险,还是老老实实讲宗宝本了。

  现发现的《坛经》最早本,正在大英博物馆安住着。遥想一千多年前,一位无名禅师借到一本希求的《坛经》,不惜奢侈消费了一把,买来昂贵的抄写资具,虽然斗大的字识不了几筐,但还是认认真真地抄写了一本。他所抄的书写不整、别字连篇的《坛经》,现在安住于人类最了不起的博物馆,算是复制了一遍平凡与伟大的故事。

  在佛法的传承过程中,即有唐僧取经之壮美史诗,也有微微小众生之点滴护传。咱也学佛几年了,不能总是白吃白拿,也要顺手牵羊干点活了。

  4、3感谢密宗护法神

  SDJKB+CCLZKB都讲了一点点密宗见解,都是欲言又止、抖抖霍霍。感谢护法神的开许!

  禅宗遇“同见同行”就要传,密宗遇“同见同行”也要传嘛,护法神要与时俱进就好了。

  5、今世与《坛经》的缘分

  记不清这世什么时候与《坛经》见的面,应该是很早,因为从少年时代起,凡是对今世有重大影响的语言,基本记得准确的来处,但是没有《坛经》的记忆。学佛一些时候后,对“老江湖”的习性进行观察,发现很多方面都与《坛经》思想相似。一时分不清习性是天生的?还是很小的时候,取自于《坛经》?还是在闯荡江湖中,自主研发的?

  学佛初期,因为对《坛经》和公案的语言比较熟悉,所以还以为自己蒙蒙中有“佛缘”,可能前N世是个禅宗爱好者。随着学佛的深入,才知道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因为几十年根本对佛教一窍不通,认为就是烧香拜佛,敬而远之。既然所缘都不知道是什么,与其观待的能缘上哪里有呢?所以自以为有“佛缘”,那就是在拍佛的马屁。虽然咱现在真实有了想让佛欢喜的愿力,但也不能曲心奉承。

  《坛经》是中华文化的基石,以我博览群书的“大”心,与《坛经》乃至禅宗思想频繁接触,是很正常,取其精华奋斗在江湖上。待“老江湖”修成时,习性中包含着人类文化的智慧、中华文化的智慧,当然也包括了《坛经》的智慧。这些“智慧”,全部都是世俗谛的“智慧”,没有一点胜义“智慧”。那时候根本就不懂“胜义”,也就不可能了知《坛经》真实义的。

  小时候,拾到一颗宝珠,从此它照亮着我的生命,一直以为它是昆仑山的玉珠。老时候,见到了大象,才搞清楚,这颗宝珠是牙珠,权属大象。哈哈哈,这么明显的事情,稀里糊涂几十年,难怪佛说众生的分别念是“迷乱”的。

  所以,准确地说,与《坛经》有缘,与佛没缘。咱这一世就是佛穷子,努力成为学佛第一世。佛教的高境界,需要累世才能修成,咱是要尽量努力闻思修,但成绩不会太好,不能有什么功利期待。

  6、一脑子翘奇八怪的分别念灭了

  生命的不同时期读着《坛经》,世俗义上自然产生了很多翘奇八怪的分别念,多自生自忘了。只有个别分别念,每次都出现,这轮修学,自解自灭了。

  6、1六祖究竟到哪里去了呢?

  六祖曰: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

  哈哈哈,现在我好象知到六祖到哪里去了。打个比方说,六祖的心识,飞出地球(轮回的娑婆世界),在宇宙(法界)间自在安住,他可能到某一个星球(刹土)串门,也可能就在空间内安住。他的愿力是“来时无口”,所以他不会出定回地球了。他只是偶尔出定,观照一下地球,比如在虚云禅师的定梦中,三次要他去复建南华寺。

  禅宗的目标是了生脱死,所以禅宗的祖师能够了生脱死后,大多追随六祖,基本不会回地球了,因为他们没有回地球的愿力。虚云禅师也许会回来,因为他到弥勒佛星球上去了,不过要等到弥勒佛到地球时,他才能跟着回来。哈哈哈,那得等到猴年马月啊!涤华禅师追随六祖,第一遗愿留身舍利弘法,因寄寺篱下,遭违缘后,留下“泰”骨舍利走了。师也是“来时无口”,基本不会回来了,最多他也到弥勒佛星球,随虚云禅师猴年马月再回来度众生。

  如此想来,在学佛的大军中,禅和子小支队是最“悲惨”的,他们散兵游勇,即没有密宗根本上师和金刚兄弟的加持,也没有显宗社交团体拉帮结派的势力,老太爷们走了都不回来,只能拿着老太爷们留下的法宝瞎参,自修自行,自寻野道,勇攀菩提。哈哈哈,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也是没办法的事。

  密宗的目标是圆满菩提心,没修成时,要发愿生生世世投人继续修;修成了,菩提心是为度众生,所以还是要发愿生生世世投人度众生。有能力了生脱死飞出地球的成就者,因为有回地球的愿力,所以他们忙完刹土的事情后,都会自主回地球的,所以再来人(活佛)就是普遍现象。

  哈哈哈,佛教大成就者的去处,大概就想成这种模式了,凡夫众生只能在地球娑婆世界轮回。我发愿要冲出地球,如果能象六祖安住法界,那是最好的;如果能被阿弥陀佛+法王如意宝拽到极乐刹土上,也很好,不知到猴年马月哪劫才能实现,至少从这一世开始上路了。

  6、2六祖怎么不打坐呢?

  在文学作品中,所有高僧、老道都是打坐高手,但是六祖怎么不打坐呢?

  现在觉得六祖肯定是打坐高手,六祖卖柴为生和混迹猎人时,都有很多独处的时间,打坐是很正常的;后进入僧团,除了生产劳动,就是打坐。不可能别人打坐的时候,六祖在周围闲荡,所以打坐是六祖主要生活内容之一。

  六祖批评行业内奉行的“空心坐”,必定对“空心坐”有深刻的体会。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智隍禅师“空心坐”二十年,被六祖三言两语就说开悟了。如果六祖对“空心坐”只是道途听说,不可能直破“空心坐”核心,让“空心坐”的高手们信服的。

  也许六祖在“言下大悟”前的卖柴为生时,经历过“空心坐”的境界,至“言下大悟”时,突破了“空心坐”的境界,所以对“空心坐”有深刻的体会。

  也许六祖在“言下大悟”后,能够在“根本慧定”与“空心坐”之间平等切换,所以对“空心坐”有深刻的体会,现在偏向于这种情况。证悟境界很高的时候,一切平等,应该可以在“根本慧定”与“空心坐”之间自在切换。虚云禅师应该具有在“根本慧定”与“空心坐”之间切换的能力,因为他有时安住在“空心坐”中,让宝贵的山芋长毛;有时安住在“根本慧定”中,乃至针杪堕地皆知之。哈哈哈,未行到此处,瞎猜猜,意乐而已。

  在《坛经》中没提六祖打坐,那可能是因为打坐如同吃饭一样平常,所以同吃饭一样没提。祖师公案中也是如此,祖师多是出家人,打坐是出家人的主要事,还用得着说吗?所以祖师都应该是打坐高手。

  6、3六祖怎么知道从佛祖开始的禅宗传承呢?

  五祖给六祖传法的时间,也就2-4小时,就算五祖当时给六祖讲了禅宗传承,六祖处于言下大悟的大乐中,哪里能记得住?如果五祖把禅宗传承以书面的形式给了六祖,这么重要的物件,六祖怎么没说过呢?而且六祖不认字,找别人念,岂不暴露身份?如果在僧团中念,那就广为人知,又何必列入付嘱?等等一脑子好奇心。

  通过广读密宗祖师的传记,这个问题想出思路来了。麦彭仁波切到刹土去后N年,法王如意宝这一世才出生,但是法王如意宝M次在光明境中亲见麦彭仁波切,直接接受教言。这种事情在密宗祖师的传记中,经常发生,也就是说,大成就者可以超出凡夫的三维空间时间而现量相见的。把这个思路复制到六祖,那么六祖完全可以在光明境中与五祖见面,五祖告诉了六祖禅宗传承和其他教言。

  按照禅宗风格,如果修到能与祖师见面的境界,那么你就自然知道怎么回事了,如果没本事修到这么高的水平,即使告诉你也没用,反而会产生歪见,所以六祖是不会讲的。而密宗祖师一直在传讲这类境界,不足为怪,习以为常。

  6、4“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是水平低;“惟有神会,神情不动”,是水平高?

  这个逻辑也头迷几十年,每当念到六祖付嘱,虽相隔千年,每次必悲痛好一会,咱肯定是水平低,但法海他们怎么可能专业水平差呢?我窃怀疑,神会无涕泣,那是因为他“少年不识愁滋味”,没有亲近过死亡决别的原故。哈哈哈,祖师见谅,瞎猜猜戏言而已。

  佛佗涅槃时,阿难哭的稀里哗啦,是水平低;其他阿罗汉都如如不动,是水平高。可能不是这么回事吧?阿罗汉可以到其他刹土上再次见到佛佗,当然不悲痛;而阿难没本事到其他刹土,他再也见不到佛佗了,当然悲痛欲绝。

  密宗祖师仅仅忆念一下根本上师,基本都会老泪纵横;与根本上师诀别时,悲痛得昏过去的公案,发生在几个祖师身上,难道他们是水平低吗?肯定不是。

  “悉皆涕泣”与“亦无涕泣”好象与专业水平的高低没必然关系,现在从“入根本慧定”与“出定后得”想个思路。法海等大弟子的证悟水平应该是很高的,不然六祖也不会让他们“各为一方师”。他们在听六祖开示时,是处于“出定”的状态,所以六祖说:“吾至八月,欲离世间”,他们随顺世间法中的常理而“悉皆涕泣”。当他们作礼而退后,在自已打坐入慧定时,定中无有悲痛、无有万法,远离戏论,明空双运。

  如果他们在自已打坐时,也哭的稀里哗啦,把如梦如幻的六祖示现涅槃执著为实有存在,那肯定是专业水平差了。但是《坛经》说他们“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所以不会是这种情况的。

  因此,佛教的专业水平应该是看他在“入根本慧定”中的水平,而在“出定后得”中,是看不出来的。密宗祖师与法海等大弟子的证悟水平都是非常高的,他们在“出定”的状态都有随顺凡夫哭的稀里哗啦的对境。

  当一个凡夫离世时,现场周围的凡夫按世俗理而悲痛,净土宗帮着念念佛,如果禅宗“神情不动,亦无涕泣”,哈哈哈,好象不太应景耶。随顺世间表示一下悲心,跟着念念佛,也不显示自己水平低。如果证量宏大,在这些随顺的外表下,悄悄就能把亡灵超度了,这才是禅宗高手、佛教高手。

  一脑子翘奇八怪的世俗分别念,到此为止了,从此以后,直奔《坛经》真实义。与阎王爷的战斗,还没有把握耶,修持《坛经》胜义,应该能派上用场。

  7、顶礼

  前半生,《坛经》的俗义助我度江湖;后半生,《坛经》的胜义助我度生死;《坛经》是这一世的珍珠、珍持一世。

  顶礼六祖惠能大师!

  顶礼所有传承上师!

  8、回向

  以我闻思佛法的功德,回向给上师SDJKB+上师CCLZKB,愿两位上师法体安康,长久住世!

  以我闻思佛法的功德,回向给制作法宝的师父、师兄,愿你们修行顺利,生活安乐!

  以我闻思佛法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同我一起离苦得乐都获佛果!

上一篇:精读《金刚经》释解小结

下一篇:泛听《大圆满心性休息实修法(前行实修法)》1-92堂课小结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