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坛经

证悟的概念之慈诚罗珠宣讲《坛经》小结1

创建日期:2023-03-21

  证悟的概念之慈诚罗珠宣讲《坛经》小结1

  1、“证悟”的概念

  1、1什么叫作“证悟”?

  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第十一课)

  1、1、1证悟的第一点:“无一物可见”+“无一物可知”,也就是“本来无一物”

  1、1、1、1汝之本性,犹如虚空

  在最终究竟的境界,真正讲心的本性的时候,找不到什么更好的、更准确的词汇来表达,只能说,像虚空一样。

  如果能深深地感觉到自己的内心,就知道心的本性真的是跟外面的虚空一模一样,心的本质就是这样的空性,所有的贪嗔痴、所有的烦恼执著,都是从虚空当中产生的虚幻错觉。

  1、1、1、2无一物可见

  没有证悟的人观察内心的时候,能看到心很平静,或者心有杂念。无论是平静的状态,还是有念的状态,都是心的表面现象,不是心的真正本性。如果能够突破心的杂念表层,看到心的本性,就会感觉到在杂念的背后,是非常平静的心的本质;就会发现了,在心的本质当中,虽然没有什么用世俗语言可以表达的东西、没有用世俗的心可以感受的东西,但是有一种境界存在,这就是“无一物可见”的境界。

  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看到、可以描述、可以表达。这种境界跟昏迷的状态、深度睡眠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头脑、状态非常清醒。在这种清醒当中,能够非常清楚地知道,各种各样的情绪念头,都是虚幻的、空性的。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些以后,叫什么呢?叫作“无一物可见”。

  这是“证悟”的第一点,如果想“证悟”,就是要“悟”这样的“无一物可见”。如果有一天真的是这样感觉到了,那么肯定是“证悟”了。

  寂止的禅定状态特别好的时候,也能感觉到没有什么可以表达的东西、很平静,也会有“无一物可见”的感觉。千万不要把这种寂止禅定的平静感觉,当作是“证悟”的境界。

  1、1、1、3无一物可知

  深深地体会到了,在“无一物可见”的证悟的感觉中,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知道。

  “见”和“不见”、“知”和“不知”,这些二元对立的观念、语言,在证悟的境界当中根本就不存在,所以不能说“知”,也不能说“不知”;不能说“见”,也不能说“不见”。在证悟的时候,所有的语言都是不起作用的,只能自己去体会。

  1、1、1、4证悟的标准

  没有一物可见,没有一物可知,这就是“正见”和“正知”。要证悟什么呢?就是要证悟这种“正见”和“正知”。如果有一天真正达到了“无一物可见”和“无一物可知”,这就叫作“证悟”。这完全可以作为衡量自己有没有“证悟”的唯一标准,而且是最基本的标准。

  “证悟”是什么呢?不是通过逻辑思考,而是发自内心地知道,境界当中确实是没有任何东西可见和可知,看到自己的心的本性跟虚空一模一样;不是自己贴的标签,而是深深地体会到“本来无一物”以后,这就叫作“证悟”。“本来无一物”,充分表达了“无一物可见”和“无一物可知”。那么在是不是“证悟”的境界中,除了“本来无一物”以外,没有别的呢?还有。还有什么呢?

  1、1、2证悟的第二点:“本源清净”+“觉体圆明”,也就是“见性成佛”

  1、1、2、1“本源清净”

  在“本来无一物”的境界中,只有“本源清净”。它本身就是清净的,不是通过修行变成了清净,修和不修跟清净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1、1、2、2“觉体圆明”

  “觉体”,就是觉悟的本体,也就是原有的佛的智慧,也就是心的本性、佛性或者如来藏。当证悟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发现了“觉体”,也就是发现了心的本性。

  心的本质,永远都是清净空性的、永远都是圆满光明的,这就叫作“觉体圆明”。

  1、1、2、3“见性成佛”

  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叫作“见性成佛”,见到本性了,也叫作如来见解、佛的见解。

  1、1、3证悟的第一+二点的关系

  证悟的第一点“了无一物可见”+“无一物可知”,即“本来无一物”,是《大般若经》、《金刚经》,还有《心经》的浓缩版,是佛第二转空性法义;证悟的第二点“本源清净”+“觉体圆明”,是佛第三转佛性法义;佛先传空性,后传佛性,是因为众生在证悟时,普遍是先证悟空性,再证悟佛性。《坛经》不仅仅讲空性,还讲了佛性,属他空中观的见解。

  1、2“证悟”的步骤

  1、2、1顿悟

  1、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第二+四课);2、即时豁然,还得本心(第二+四+十课);3、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第四课)

  步骤,是针对多数人讲的,像六祖他们没有次第,对前面的“无一物可见”+“无一物可知”,和后面的“本源清净”+“觉体圆明”,一下子就全明白了、言下大悟,这叫作顿悟。

  比如六祖为惠明直指心性:“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是很厉害的,只听了“那个时候”的“这个”、“这个时候”的“那个”,不需要太多的讲解,就开悟了。

  1、2、2渐悟

  对绝大多数的人来讲,先体会到了“无一物可见”+“无一物可知”;然后再进一步去修,在内心深处“无一物可见”+“无一物可知”的境界当中,又找到另外一个更神奇的东西,这就是“本源清净”+“觉体圆明”,这时的证悟才是圆满、完整的证悟。

  有些人通过闻思,对空性,或者对心的本性先有了一点了解;然后进一步修,又有了一点的体会;然后再进一步修,体会越来越清楚,这样逐步逐步地证悟。

  证悟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既有恍然大悟,也有逐步证悟。像六祖的开悟,有翻天覆地特别强大的不一样的感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子,有些人是很平稳地证悟。

  1、2、3最顶层的证悟(第七+八+九课)

  最顶层的证悟是什么呢?是大圆满讲的“赤裸的觉性”。佛性在大圆满里面,很多时候也叫作“觉性”。

  在低层次的证悟境界中,知道所有东西都是如幻如梦的,但是这些东西也是内心的幻觉。随着证悟境界的提升,最后这些东西、所有法尘都消失的时候,就进入了真实的佛性纯正的光明,到达了最高的境界;所有相都不存在了,唯一存在的是什么呢?就是内在佛性的光明;慧定一体,没有任何念头,连没有执著的念头也存不在,只有什么呢?只有非常纯洁的佛性。

  除了佛性的光明以外,所有眼、耳、鼻、舌、身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东西都不存在,这种证悟是最高级别的证悟。大圆满讲的最顶层的证悟,就是这种证悟。如果在证悟的境界中,还有一点点感官感觉到的东西,那么这种证悟还不是高级别的证悟。在大手印+禅宗中,这方面讲得比较多;大圆满里面也有一部分这方面的内容,这种证悟在大圆满当中属于低层次的一种境界。如果能够证悟到这种境界的话,就已经非常不错了,在这个基础上继续修,就能够进入“赤裸的觉性”,进入纯正的光明。大圆满一定要看到赤祼的本质或者觉性,不要带有任何的念头,要直接看到没有念头的非常纯净的本质。

  1、3“证悟”的狭义+广义(第五课)

  1、3、1比喻

  假如有一个人,从来都没有看过真正的月亮,虽然他听说过月亮是什么样子的,但是从来没有看到过月亮具体是什么东西。有一天,这个人看到了月亮的图片,大概了解到,月亮原来是这样子的。这就好比是初步的证悟状态。初步证悟只看到了月亮的图片,还没有看到真正的月亮,这样的状态,在狭义上讲,还不叫“证悟”。真正的“证悟”是看到真正的月亮,那种状态才叫作“证悟”。

  在闻、思、修三阶段所了解的感觉,都是通过语言表述的,就如同用语言描述咖啡的味道,因为自己没有喝过咖啡,所以根本就没有任何的体验感觉。当证悟的时候,就如同真实地喝了咖啡,尝到了真实的味道一样,从那个时候、从此以后都可以叫作“证悟”了。

  1、3、2狭义+广义

  从广义上讲,不是通过逻辑、理论了解的空性和光明,而是自己直接体会到空性和光明的感受,都叫作“证悟”。在达到菩萨一地之前,各种层次的“证悟”,只能叫作“感受”,还谈不上真正的“证悟”,但平时也可以把这种特殊的“感受”叫作“证悟”。

  狭义的“证悟”,就是达到菩萨一地境界的“证悟”。只有到了菩萨一地的时候,才能真正地、直接地感受到佛性,这个时候的“证悟”和“感受”就分开了。

  1、3、3“感受”与“证悟”

  每一个念头的深处都有智慧,把智慧部分提炼出来的时候,就证悟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呢? 在这个阶段,仍然在意识的范畴之内,还没有超过意识的范畴,所以是变化无常的。这种证悟,实际上只是一种“感受”。

  但是这种“感受”,跟我们平时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平时我们对万事万物会产生痛苦、快乐、无记等等各种各样的感受,与感悟到法界空性、光明的“感受”,完全是不一样。这种提炼出来的智慧,比起我们现在表面意识的穿透力强多了,它可以看到意识深层次的东西。但是它毕竟自己就是无常的,所以它是没有办法直接感受到超越无常的佛性。

  因为真正的智慧不可能是无常,心的本性、佛性不是无常的,而提炼出来的智慧是无常的,所以用无常的东西,去感受不是无常的、超越无常的东西,是很难的。只有到了菩萨一地的时候,才能真正地、直接地感受到部分的佛性。佛性它本身没有一部分或者整体之别,不能说一部分佛性或者整体佛性,不能这么讲。只是从证悟的角度看,由于证悟的层次有深、浅之别,可以说感受到一部分的佛性。

  没有达到菩萨一地的所有开悟,无论是大圆满的证悟、禅宗的证悟,都是一种“感受”,还谈不上是真正的觉悟,只是一种“感受”。“感受”与“证悟”是不一样的东西,这些都是理论,对实修来讲不是很重要。只要能够证悟就好,到底是“感受”还是“证悟”?到底是我的意识在“感受”还是我的智慧在“证悟”?怎么让无常的智慧能够“证悟”永恒的佛性?在实修的时候,这些都不重要。可以是意识“感受”的广义证悟,也可以是智慧“证悟”的狭义“证悟”,都没关系,只要能够证悟就可以了。意识证悟或者智慧“证悟”,反正能够证悟都好,我们最关键、最需要的就是证悟。

  1、4与证悟相关的“心”+“意识”+“念头”概念

  1、4、1“心”(第九课)

  心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很广。取六祖“心元是妄”之心为内涵。

  心指的是凡夫的八识,包含了眼、耳、鼻、舌、身五识;还包含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三识,共八识,总称就是“心”。所有的识,都是有执著的,所以六祖说“心元是妄”。

  与心相对应的名词,是心性,也就是如来藏=真如=佛性=母光明=法身。

  心是外衣、表层、显现念头情绪;心性是实质、深层、空性光明。

  凡夫只能见到心,而见不到心性。证悟就是见到心性,而要见到心性,就必须突破表层的心;要突破表层的心,就必须要有般若智慧。也就是只有有了般若智慧,才能突破心,从而见到心性。

  象六祖的顿悟,是由心,经师或其他机缘直指心性,而直接见到心性。但大多数人渐悟时,在心与心性中间,还有一个明显的子光明层次。

  精听慈诚罗珠堪布《坛经》小结(3,证悟的概念)

  1、4、2“意识”

  1、4、2、1“意识”三层

  从“意识”的角度表述,可以分为:意识的表层,即念头情绪;意识的深层,即子光明=修得的低级般若智慧;超越意识层,即母光明=心性=如来藏=真如=佛性=法身。

  用意识的表层,即妄念情绪,去看心性,肯定见不到的,它根本就接触不到佛性。如同穿透力不强的可见光,只能见到物体表面。

  通过闻、思、修把意识当中的智慧提炼出来,用提炼出来的智慧即子光明,去看心性,才能逐渐看见、看清心性,也就证悟了。如同通过穿透力强大的X光,能够见到物体内部。子光明还没有超越意识层次,属于广义证悟中的初步证悟,还不是超越意识层次的真正证悟。

  在证悟的境界中,母光明和子光明融为一体,是真正证悟。

  这基本是渐悟的过程,在意识与超意识之间,多了子光明=初步证悟这一层。

  “意识”与“心”,内容基本相同,但在阿赖耶识等细微方面,学院派议论纷纷,所以两者词义不完全吻合,根据语境不同而用之。

  1、4、2、2子光明与母光明(第三+六课)

  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第三课)

  通过闻、思、修所得到的智慧,最后就跟原有的、原本的佛性融为一体。在大圆满里面,这叫作母光明和子光明。六祖虽然没有用这样子的词,但是实际上他就在讲这些内容。

  母光明就是原有的智慧、心的本性、佛性。由于它本身就是存在的,本性就是光明的,所以叫作母光明。通过闻、思、修所获得的智慧,就叫作子光明。

  我们现在打坐,是可以分清楚母光明和子光明的。等修到一定的时候证悟了、进入了光明阶段的禅定时,母光明和子光明就分不开了,母子结合、无二无别;从禅定当中出来,回到现实生活的时候,还会有母与子光明的分别。到最后成佛的时候,出定入定状态中母光明和子光明都彻底地融为了一体。

  1、4、3“念头”(第七+八+九课)

  1、4、3、1“念头”是“意识”的代名词

  “念头”代表了大部分“意识”的内容,由于“念头”比较具体,语言表述时比较方便,所以经常用“念头”代替“意识”。

  1、4、3、2任何念头都是执著

  没有证悟的人,产生的任何念头,都是执著、愚昧、无明。比如说,我们产生了“一本书”念头,虽然不会很明显地刻意去想“这是一本实有的书”,但是,在念头产生的时候,就已经默认了这是一本真实不虚的书,所以我们心里冒出“一本书”的念头是愚昧的。因为从胜义角度讲,“书”显而无实有,根本没有一本真实的“书”。

  证悟的人,当“一本书”念头冒出来的时候,用般若智慧观照,当下就看到念头是透明的、没有真实性的,“书”是如幻如梦的东西。

  1、4、3、3有念+没念都有执著。

  没有证悟的人,有念头+没念头时,都有执著。深度睡眠+昏迷无念时,有阿赖耶识产生的对自我的执著,即我执;寂止禅定无念时,有对“空”的执著。

  证悟的人,有念头+没念头时,都没有执著。在般若禅定无念时,只有光明,没有执著。

  1、4、3、4真如自性起念(第八课)

  念头的来源是我们的本性、心性,也就是佛性。就像云在空中诞生、出现,最后也在空中消失,同样的,念头是从佛性中产生,最后也是在佛性中消失。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我们能够感觉到的是,念头诞生和念头消失,而没有看到念头的来处和去处。实际上,念头的来处和去处,就是佛性。

  1、4、3、5真如是念之体(第八课)

  念头的本质是真如、佛性,在世俗领域当中,它表现为“念头”。在它表现为“念头”的时候,它的本质依然是真如、佛性。如同冰是水的作用,水是冰的本体。

  念头的本质是佛的智慧、是菩提;念头的表面是贪嗔痴、是烦恼。念头的身体是外表的情绪;念头的生命是深处的智慧。

  没有证悟的人,只能看到愤怒、欲望等念头的表面和身体;证悟的人,看到的是念头的佛性和智慧部分。

  2、证悟的感觉

  2、1一念智即般若生(第二课)

  如果一个念头出来的时候,自己当下就知道、就感觉到念头是空性的、是如幻如梦的,这就叫作“一念智”。看到它是“空”,这种感觉就是证悟、就是般若,所以“般若生”了,

  能够非常清楚地看到每一个念头都是不存在的、不真实的、空性的念头,是修行核心的核心。对于任何一个念头、任何一个东西,只要感觉到它是“空”,那么这种觉悟绝对是对的。所以只要有“空”觉,虽然“空”的层次有高低,但是不管层次多低,再低的层次也是觉悟,也叫作证悟。

  如果没有“空”,跟“空”没有什么关系,那么其他的什么光明呀等等太多的感受,那些搞不明白的感受,都是没有用的。如果在念头冒出来的时候,不知道是“空”,就会给它贴上很多的标签,比如光明呀、烦恼即是菩提呀、佛性呀等等,都是没有用的。不管是修大圆满、大手印,或者是修禅宗,觉悟、证悟的唯一一个路标、标志、标准,就是这个“空”。这是非常重要的,任何时候都是不变的,是指路明灯。

  2、2“心无有心”(《持人菩萨所问经》卷第三之三十七品之第八中)(第五课)

  第一个“心”,是各种各样的念头,是念头的现象;后面的“无有心”,就是心里没有感觉到真实的念头,念头都是虚幻的、“显而无实有”的。

  如果不用智慧观照的话,念头就是真实的东西,“心”让我们快乐痛苦。如果用智慧观照的话,每一个念头都是虚幻的,没有任何一丁点的真实成分,就是“无有心”。

  如果不用任何的思维,只是靠自己的感觉就直接体会到了“心无有心”,心是“显而无实有”的,就证悟了。妄念虽然还在继续产生,但是智慧看见了它的生命没有任何真实性,完全是虚幻的。深深地体会到“空”以后,就可以理解为证悟了。“心无有心”就是唯一一个、不变的初步证悟的理解、定义。再往上的证悟次第,语言就很难下定义了。证悟有很多不同的层次,即使是最低层次的证悟,它也属于证悟。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打坐,证悟的状态就会提升,越来越好,最后到达菩萨一地真正证悟的境界。

上一篇:慈诚罗珠宣讲敦煌版《坛经》部分经文之汇总

下一篇:证悟的状态之慈诚罗珠宣讲《坛经》小结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