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楞严

民俗学-楞严5卷58下+59上笔记

创建日期:2023-06-29

  民俗学-楞严5卷58下+59上笔记

  卷五

  15二五圆通

  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一时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虽复悟知一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世尊,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如失乳儿,忽遇慈母。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则与未闻,无有差别。惟垂大悲,惠我秘严,成就如来,最后开示。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15、1一憍陈那,声尘圆通

  时,憍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58场下部

  1、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

  蒙受佛陀大慈大悲、这样殊胜的开示以后,阿难和大众,他们的智慧、觉性,圆满通达。基本上上面所讲到的六根的问题,他们都通达了,没有任何的怀疑。

  2、一时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

  这个时候大家非常开心,同一个时间当中,大家合掌,在佛的双足下进行顶礼,然后陈白佛陀说:“我们在座的各位,今天确确实实得到了佛陀的开示,身心全部都得到清净、明了、无垢、快乐,快乐得无有任何挂碍。”

  不仅是佛陀,如果有一些法师,真正给你讲了一些大乘佛法以后,有些人因为一堂课或者是一本书,或者是一个法,你相续当中的很多疑惑也是全部解开,自相续当中的烦恼依此而得以解决——有些人听了法以后,自相续转变得非常快。无垢光尊者的《四法宝鬘论》:心入于法,法入于道,道最后把我们不清净的识转成智慧。

  3、虽复悟知一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

  虽然已经了知了前面讲的‘六根一亡’的意义——六根的话,次第性的解脱,这样的道理已经明白了,但是最主要的圆通根的道理还没有通达,现在圆通根方面不太懂了。

  4、世尊,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如失乳儿,忽遇慈母。

  世尊,我们这些众生,无始以来,漂泊在苦海当中。多生累劫都是没有依靠,没有怙主,孤苦伶仃的在轮回旷野当中感受痛苦。

  何敢能想到今天跟佛陀有这么样的一个亲戚、上师关系,可以说是天伦之乐。从无始以来转到这里,哪里想得到今天会跟佛陀那么长时间的对话。这么好的机会,连梦里面都是想都想不到的,今天是特别特别的开心。

  相当于一个失去了乳汁的流浪儿童,突然遇到了自己慈悲的母亲,非常非常好。

  5、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则与未闻,无有差别。

  解释1:如果我们再享有这么好的一个机会,成就道业——如来一直跟我们在一起,在一个这样的法会当中,有这么好的一个机会的时候,所得到的这些秘密的教言,就像以前一样,还是停留在一个文字上来会悟的话,那跟教言听不听到,没有什么差别。

  我们今天这么好的机会,得到了如来这么殊胜的一些密语。如果我们把它停留在文字上,一直把它当做一种语言来看待,没有好好的去实修实证的话,实际上它没有多大的价值,跟没有听到如来的密语和教言一模一样的——自相续还是依然如故,还是那么刚强难化,所以没有什么意义。

  解释2:依靠这样的机会成道,实际上佛陀所讲到的这些密言,应该要成为本来自己具足的一种开悟的因,今天得到的这些特别秘密、甚深教言,应该要成为自己本来具有的,重新苏醒,重新开悟的一个因缘。否则,听到跟没有听到差不多,没有什么意思。

  我们有了这么好的机会的时候,把教言应该是要用上,要懂得它词句的意义,同时自己应该是实地实修。如果没有这样的话,好像你听到这些教言和没有听到差不多。

  我们也经常讲,我们听到以后好好的实修。如果没有好好的实修,没有断除自相续的烦恼,除了种下一个善根以外,没有起到最根本的作用。

  所以这段话在《楞严经》里面也是很重要的。让后学者遇到这些教言的时候,应该有一种难得的心、珍爱的心,然后把它很好的收藏在自己的笔记本当中。如果利根者的话,全部都记在自己的心里面,随时随地都是可以用得上。

  6、惟垂大悲,惠我秘严,成就如来,最后开示。作是语已,五体投地,

  阿难说:“祈请大慈大悲的佛陀,你应该慈悲地赐予我们秘密和庄严的方法、最究竟、最甚深的开示。” 阿难说完了以后,又五体投地的顶礼。

  7、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他退到如来的另外一边,一直在那里等待,接受后面的这些教授,实际上他希望得到如来间接给他们的一种特别教授。

  “退”指的是退位,“藏”的话,身体和语言上面不显露,比较隐藏的方式,他外在的这种表情不明显。“密机”的话,他等待秘密的这种教言,或者他一直等待这样的教言。

  阿难的态度,他自己表面上并没有特别明确的说:“啊,如来你一定要给我们讲个什么方面的道理。”没有这么讲。说是你一定要给我们讲一个秘密、庄严的、最究竟的一个开示。说完了以后他自己的表情跟以前有点不同,在外面不显露,一直等待一种秘密的教言直接接受。他是这么一个态度。

  8、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

  这个时候佛陀就告诉那些大菩萨,还有所有的烦恼已经尽了的大罗汉。

  大众当中人非人、凡夫,包括外道,什么样的都有,佛陀并不是随便叫个凡夫人出来。

  佛宣说《楞严经》的时候,应该已经建立了究竟一乘,表面上看起来这里面有很多阿罗汉,但实际上他们都通达了人无我和法无我,只不过是身份不同——在佛教当中,显现是阿罗汉,实际上是大乘阿罗汉。

  我们不用担心他是小乘的阿罗汉,证得比较少一点。也许他刚开始证悟的时候是这样,但是最究竟在佛陀面前印证的时候,应该境界是非常高的。这里所讲的都是了义的,都是最究竟的。这些阿罗汉的境界,都是讲如来藏本体圆满、了义的境界。

  9、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

  你们这些菩萨和阿罗汉,全部都是在我的教法当中,获得了无学的果位。

  10、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佛陀说:“我今天开始考试了,开始问你们,你原来最开始证悟的时候,十八界当中哪一个是圆通的?你又从哪一个方便法门入于三摩地?”

  下面有二十五个弟子,每一个在因地的时候是怎么证悟的,主要讲十八界和七大,每个都有一个弟子通达。尘也好,根也好,识也好,大也好,依靠这些,有些圣者是可以证悟的。对我们后学者来讲,如果真的要修行,就像当年佛陀的二十五大弟子一样,依靠根来可以证悟。

  接下来会讲二十五个法。先讲六尘,然后讲五根、六识,再讲七大。耳根放在最后,因为它在圆通根当中比较重要,会有广说。所以实际上是十八界加上七大,依靠这些法而证悟的案例。

  如果按照密法里面讲,这些道理应该比较相同的。《四心滴》里面好多都是色、声、香、味、触的直指,这些直指,如果利根者、有缘者的话,也是完全可以通达。

  第59场上部

  11、时,憍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

  五比丘之首的憍陈那从自己的座位上站起来,在佛的双足下顶礼,陈白、禀告佛陀,这样说道:“我在鹿野苑以及鸡园,观见如来最初的成道。这个时候,从佛陀美妙的声音中,悟到了苦、集、灭、道四谛的真相。”

  五比丘在鹿野苑佛陀初转法轮的时候都听受了。但是他们的根基不同,有些当下在鹿野苑开悟了,有些没有在当下开悟。他们在周围的鸡园,不同的地方又不断的修行后开悟了。所以他一方面在鹿野苑得过教授,同时又在不同的地方,包括在鸡园获得证悟。

  鸡园也是鹿野苑的一部分,这个鸡园,佛陀以前因地怎么样变成鸡来扑林园火的公案在《释尊广传》当中也是有的。

  憍陈那当时有幸见到释迦牟尼佛最初成道、转法轮的现场,然后去现场听。他听到了佛的声音,因为声尘而开悟的。佛陀的这种妙音声尘让他开悟了,他开悟的是四谛的真相。

  12、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

  刚才佛问所有的比丘,我被称为是世间当中第一个开悟者。后来佛陀给我印证,取名为阿若多。

  阿若多,藏文当中是全知,全面了知。因为他第一个知道了四谛的真相。

  13、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

  依靠佛微妙的声音,秘密、如来藏的本来真相就圆满通达。那么我是依靠佛陀的妙音声尘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因为佛非常微妙的声音,他已经通达了这样的境界。或者说微妙声音的真相,实际上是秘密、光明,还有如来藏、圆满、通彻、周遍法界,等等这样的法性。

  14、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佛这次对每一个弟子问圆通,对我而言,我觉得声音的这种尘,六尘中声音的尘是最好的。

  “圆通”,藏文当中把它翻译成菩提的因。佛问我,菩提的因是什么?对我而言,其他的五尘都不重要,六根也不一定重要,我确实是依靠声音的尘而证悟的,这是第一个弟子讲到了他的境界。

上一篇:民俗学-楞严5卷58上笔记

下一篇:民俗学-楞严5卷59中1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