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章 直指《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
微信公号愿您永具菩提心
【立断】第08章直指 祖古乌金仁波切 (直读版)
直指“本来面目”(认出你的自性”是“第一个要点”。
没有“认识见地”,就没有什么事物,是要通过禅修而保任的。因此,“认出见地”是“首要任务”。
也就是,你被指出“你本具的自生智”,“自生智”不是某件“能够在他处寻得的事物”。
“自生智”不是某件“还没有在你之内”,现在才要生起的事物。
“愚痴迷惑”让众生持续处在“迷妄状态”,为了切断“愚痴迷惑的生命力”,需要使用“本觉智”这个武器。
通过“本觉智”这个武器,能够“击中要点”,因此被称为“椎击三要”。
一、直指本来面目
1、“本初觉醒的状态”如同“纯金”
为了扼杀“愚痴迷惑的生命力”,先要了解“什么是迷惑的状态”。
“黄金的原始状态”是“纯净的”,之后“黄金”被“杂染”覆盖,于是人们不知道它是“黄金”。
那“原始的状态”跟“普贤王如来的状态”是相同的,其中,没有迷惑,纯粹是“纯金本身的原始状态”。
“普贤王如来”没有“愚痴迷惑的因”,所以,不需要“净除任何东西”,这被称“本初佛的状态”。
另一方面,我们还没有“认出自性”,所以,不知道“黄金”是“黄金”,“我们的自性”因此变得如同“被杂染覆盖”,这就是“没有认出自性”而有的“愚痴迷惑”。
在这时,由于这种“愚痴迷惑”,我们没有能够认出“心性的三个面向”,也就是“体性”“自性”“大悲妙力”,“这三个面向”被“三种无明”障蔽。
如云:
“空性”被“我执”“无明”障蔽,“明性”被“俱生无明”障蔽,“无碍的大悲妙力”被“遍计无明”障蔽。
我们还没有认出“自己的自性究竟是什么样子”,并且落入“暂时的迷惑”。
这种状态,如同“黄金”被误认为是“其他东西”,或“黄金跟其他东西”混合在一起。
“杂染”如同“黄金上的泥士”,“杂染”就是“三种无明”。
但是,“体性”“自性”“大悲妙力”,也就是“本觉智”(自生本觉)才是“真正的基础”,并且能摧毁“三种无明”。
一旦“暂时的无明”被净除,这就是“果”。
对我们而言,“本初的觉醒”(本初佛)是不可得的,我们已经失去了它。
这时,我们要做的是“再次觉醒”“再次成佛”,认识我们已经拥有的“体性本净的本智”。
“再次觉醒”如同清洁“被染污包裹的黄金”,最后,回复“纯金的面貌”,这被称为“再觉醒”“再成佛”。
2、“认出佛性”如同“清洁如意宝”
我们所能证得的“果”,不是某件“来自他处的事物”。
“果”来自“我们自己”,来自“我们一开始就已经拥有的事物”。移除“黄金的垢染”后,“纯金”原本如初的再现。
“愚痴迷惑”(被障蔽的状态)不是永恒的。
“愚痴迷惑”是暂时即逝的“有为法”,因为“愚痴迷惑”是“短暂即逝的”,所以能够被净除。
“天空”被“云朵”遮蔽,“云朵”是“暂时的”“瞬间即逝的”,因此,“天空”有可能再度变得“清朗无云”。
“佛性”不是“暂时的”“瞬间即逝的”。
从本初以来,我们已经“拥有佛性”,“佛性”存在一切众生之内,如同“油脂存在芝麻中”,“压榨芝麻”总会榨出油来。
“佛性的体性”是“本净的”,“佛性的自性”是“全然清净的”,并且离于“暂时的杂染”。,
“我们的佛性”如同“掉入泥坑而没有被注意的如意宝”,没有人知道它是什么。
“佛性”是我们“已经拥有的事物”。但是,“佛性”不是明显可见,我们没有觉察到“佛性”。
如果知道“泥坑里有一颗如意宝”,就会把它取出来,冲洗干净,镶在杆顶。
康巴有位成就喇嘛,会对任何人“做大礼拜”,甚至对猪狗“做大礼拜”。他说:
“猪虽然是最脏的,但是,猪也有佛性。即使“佛性”是在“这样的色身”中,“佛性”仍然是不可思议的珍贵。
我没有疯,你们才疯了,不明白“什么是佛性”。
我不在对猪狗做大礼拜,我是对“它们所拥有的佛性”做大礼拜。
现在,我们发现,自己置身“法道”上,而这个法道,如同“落入泥泞的如意宝”,被误认为是“普通石头”。
但是,我们拥有“佛性”,“这个佛性”跟“普贤王如来的佛性”,或“一只狗的佛性”,没有品质或大小的差异。
二、认出“无时”的“第四时”
说“直指本来面貌”(认识你的自性)时,这不表示,你要去认出“其他人的心性”,反而意味着,你要去认出“无始以来就已经拥有的事物”。
窍诀在于,如何“认出你的心性”,以及如何扼杀“愚痴迷惑的生命力”,这被称“四分离三”。
1、“佛性”是无漏的
“佛性”不是“有漏的”,“佛性”是“无漏的”。
在“有漏的三时”,我们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念头”,“念头”持续不断改变。
“有漏的念头”如同“云朵”,“云朵”会离开。
“无漏且不变的自性”如同“虚空”。“虚空”是不变的,“虚空”意味着“当下的通透无碍”。
我们要离于“有漏且不断改变的三时”,并且认出“无漏的第四时”。
“第四时”被称为“无时之时”
“三时”仅仅是分别(概念),没有任何一个分别念是“离于三时”的。
“离于分别念”时,就会体验到“无时”,这个“无时之时”,也称为“平等性的第四时”。
“四分离三”就是,当我们离于“带有分别念的三时”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只剩下“无漏的自性”,这是所谓的“本觉智”。
2、你必须“触及当下”
为了认出“无时之时”,必须“触及当下”。
“当下”是,当我拍手时,你听见声音。
在“当下的刹那”,在听见声音时,“过去的念头”已经熄灭,“未来的念头”还没有到来,但是,你仍然“参与置身在当下”,这被称为“现在的念头”。
众生无法从“现在的念头”走出去,反而把“一个新的念头活动”附加在“前一个念头活动”上,于是变成一个“连续不断的链”,这就是“轮回”。
相反,在过去已经熄灭,未来还没有到来的“当下刹那”,不要追随“当下的念头”,不要延续“当下的念头”。
该怎么做?既不接纳,也不排拒,这样一来,“当下”也消失了。
这其中,没有分别,而这个“没有涉及三时念头的刹那”,就是“赤裸的状态”,就是“本觉”。
在那个刹那,没有“三时念头”包裹覆盖,只有“心性”,没有其他。
“障蔽心性的”是“三时的念头”。
当你不想着过去,不期待未来,并且,不对当下起分别时,在这个“念头消失的空无”之中,只有“心性”,没有其他。这被称为“认出心性”。
3、切断思维,感知一切法
“认出自性”时,“念头”就消失了,只剩下“心性本身”。
但是,“认出自性”最多只维持“几秒钟时间”,因为,从无始以来至今,我们一直拥有“相反的习性”。
但是,这个“短暂的刹那”,却是“完美无瑕的”。
它之所以“完美无瑕”,是因为,它还没有“被分别念压倒”,也没有“因为分别念而败坏堕落”,它没有“分别念”。
有些人认为,如果不能思考,就失去了“行为能力”。
其实,情况完全不是这样!因为,我们具有“本然的明性”。
“光明”是指“光明的明性仍然存在”,我们没有“失念”。
有些人认为,他们会因为“没有念头”而变得“失念”,但是,“失念”意味着“你被人打昏了”。
当你昏死而“失去知觉”时,你可以说,“你所有的念头”都停止了,一无所知。
在这里,我要指出的是一种“无分别智”,其中,没有任何念头的生起,但是,“了知的能力”却从来没有被阻挡。
但是,“失念”的“没有念头状态”是不同的,当我们“失去知觉”时,“当下鲜明的感受跟体验”因而中止。
但是,在“本觉的无分别刹那”,“当下的感官体验”没有被封锁。
现在,试着安住,同时,不涉入“过去现在未来三时”。
“所有六识”没有被阻挡,你仍然能够看见“显现的一切”,听见“任何声音”。
即使“念头已经熄灭”,但是,“本觉”没有止息。
你“离于分别”,但是,“了知的功德”仍然呈现。
你通过“诸根”感知“一切法”,但是,没有“对诸法起分别”,这被称为“明相”(清明的显相)。
在那个“短暂的刹那”,没有涉入“过去现在未来三时的念头活动”,被称为“断念”。
当“过去现在未来三时”缺席时,就有了“大平等的第四时”,这“第四时”其实是“无时”的。
根据“四分离三”,这是“心性被指出”的方式。
只要有“分别念”或“念头”,就会有时间。“没有念头”或“没有分别念”,就是“无时”(无时之时)。
谈论“四分”时,必须“离三”,离于“过去”“现在”“未来”,并且,不去分别“当下的刹那”。
通过“分别当下”,“当下”因而存在。
如果不去分别“当下刹那所感知的一切法”,就不会有“念头残余”。
“四分离三”是“大圆满的传统”。
4、心既是空的,又是明的
在大圆满,首先探究,是不是能够找到“一个生住灭的念头”。
如果无法找到“一个生住灭的念头”,就能决断,“心”如同虚空一样,完全是空的。
不能说“虛空生住灭”,仔细检视审察“心究竟什么样子”,就会发现“心离于生住灭”。
“虛空”没有“生”“住”“灭”,“空的心”也不会“生”“住”“灭”。
心是“明的”,能够“感知”。心既是“空的”,又是“明的”,这个“明空双运”,不会“生”“住”“灭”。
只要我们,没有能够清晰的看见这“明空双运”,就会陷入“无明的念头”当中,“无明的念头”是会“生”“住”“灭”的。
一旦认出“明空无别”,就会了解,什么是离于“生”“住”“灭”。
如果没有觉察“明空双运”,并且这么的陷入“一般的念头”,“那个念头”仍然会“生”“住”“灭”。
“一般念头的妙力”会“生”“住”“灭”,“身为众生的我们”受到这种妙力的控制。
但是,一旦“这个妙力”变成“充满本觉藏的明空双运”,这了知的面向,就会看见:什么是离于“生”“住”“灭”的。
在“没有念头”时,不会有诸法的“生”或“灭”。
关于“心性”,最终的发现是:“心性”是“空的”,没有“分别念”,但同时又是“明了的”。
不知道这一点,我们终日忙忙碌碌,总是忙着“锻造”“形塑”“造作”一切,这被称为“轮回”。
但是,“体性”跟“妙力”,“心性”跟“念头”,两两共存。
它们是俱生的,如同“火焰”跟“火焰的暖热”,“太阳”跟“阳光”,“海洋”跟“波浪”,“身体”跟“双臂双腿”,“天空”跟“云朵”,都是俱生的。
如果我们“努力去注视”,会看见“云朵存在哪”。
“云朵”不存在“虚空之外的任何地方”。
“火的暖热”来自“火本身”。
“波浪”依缘“海洋”,“波浪”不会独立存在“海洋”之外。
我们感受的“痛苦”“欢乐”,也是以“空的心”为基础,“痛苦”“欢乐”不存在任何其他地方。
我们认出,是什么在感受“痛苦”“欢乐”的刹那,就不由自主的,跟“空的心”连接在一起。
在那个刹那,“痛苦”“欢乐”消失了,瓦解了。
“分别念”是能够,被舍弃被瓦解的,“分别念”会消失,“分别念消失”的结果,被称为“本觉智”。
5、如何认出“第四时”?
如何在“离于三时”的情况下,认出“第四时”?我们通过“直指窍诀”认出“第四时”。
方法是“舍断分别”,并且认出那个“离于分别念的刹那”,这个方法,被称为“立断”。
比如,“有条绳子”阻挡一个“畅通的空间”,如果立时切断“那条绳子”,整个情况就会改变。
并且有一个“没有任何事物连结在一起的刹那”,如同“开阔”“通畅”的虛空。
当离于“过去现在末来三时的念头”,就会“没有念头”。
当切断“那条绳子”,所有一切都变成“同一个虛空”。
这时,“有漏的念头”正在阻碍“无漏法”。
我们通常谈论“当下”,但是,“当下”指的是“现在的念头”。
如果能“认出当下念头的自性”,就会发现“无时的第四时”。
没有任何一个念头,不是关于“过去”“现在”“未来”的。
离于“这三种有漏的念头”时,就会体验到,离于任何分别念的“无时刹那”,这被称为“不变的本智”。
三、如何“认出本觉智”
1、生起“强烈的情绪”
可以运用“各种方法”来认出“本觉智”。
1、在生起“信心”等强烈情绪的刹那,如果突然“认出自心”,“心”就会因为“这强烈的情绪”而不会有“任何念头”留存。
在那个刹那,“佛性”没有被“任何事物”障蔽。
2、对于其他众生,生起“强烈悲心”的刹那,“这种悲心”是这么的强烈。让你“热泪盈眶”,你的心中,会有一刹那,是“没有念头”的。
如果“在那个刹那认出心性”,就不会有东西,障蔽“这不变的本智”。
3、一只老虎突然跳出来,你会有那种“瞬间震惊”“非常恐惧”“惊慌失措”的感觉。
如果“你的修持”达到“某种程度的稳固”,在那个时刻,你的心会“完全没有分别”。
“要认出心性”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大多数人,却因为“惊慌”变得“失念”。
但是,你在“失念而失去理智”前,有一个能够“直接认出赤裸本智”的刹那,这个刹那,就是“离于三时的第四时”。
2、停息“分别心”
如果你一刻也不休息的“奔跑上山”,到了某个时候,你会“完全精疲力竭”。
你“精疲力竭”的坐下来,“你的心意”完全停止。
但是“本觉”不会停止,但是,在那个时候,大多数人都会变得“失念”。
如云:
在“分别心停息”的刹那,“法身”就会赤裸的显现。在那个时刻,“分别念”彻底终止,只剩下“赤裸的本智”。
众生都有“心”,有“许多不同字眼”来形容心。比如“心”“思维的心”“识”等等。
这些字眼,都是指“心性还没有被实证”“心性还没有被认出”的“心的状态”。但是你却能够,在念头之内,认出心性。
“任何有心的众生”都会“生起念头”,“一个念头”在“心中”生起时,与其“注视那个被你思维的对境”,反而应该去认出“那个想起这个对境的是什么”。
你要注视“念头的起源”。
“注视念头起源”的刹那,无法找到“任何特定的处所”,无法确切指出“念头究竟从哪来”。
“念头”已经消失了,不留痕迹。
之所以找不到“念头的起源”,不是因为,自己不聪明,运气不好,糊里糊涂错过了。其实是因为,它是如同虚空一样的“无漏自性”。
我们找不到“这样的一件事物”,并不意味着,有一件“可以寻得的事物”,但是我们错失了它。
事实上,我们发现“空无一物”“什么也没有”。
3、猛力的发出“呸声”
念头消失后,我们仍然有办法“认出心性”。
比如,上师会非常突然,非常猛烈的,发出“呸”声。
“呸”是“方便跟智慧的双运”。
“呸”声,要如同闪电霹雳一样,骤然而且强劲有力,使得一个人的心“没有机会或时间,去生起分别”,因而有了一个“无分别智”的“间隙”。
由于在“那个刹那”,还没有时间“生起念头”,所以,修行者有几秒钟时间(不太久)能够“实证自己的心性”。
那“应该被认出者”,是“不造作的”“赤裸的”“当下的”本智,而这“认出”本身,也是“不造作的”。
如云:
“心”是“离于分别”的,“心”是“本然的自性”。
当人们骤然猛烈的“发出呸声”,“我们的本智”(心的本初状态)是完全赤裸的。
“赤裸”意味着,我们惯常拥有的“不同种类的情绪和概念”都被剥除了。
这些“情绪和概念”,有5种,有6种。比如21种念头,80种念头。
突然且猛力的发出“呸声”,所有这些“情绪和概念”都没有“生起的的机会”。
这是,真正的“四分离三”,真正的“第四时”。
这时的心,是完全赤裸的,如同“无垢的水晶”。
这是通过“大声喊呸声”来“指出心性”。
四、两种“指出心性”的基本方式
一是,在念头之内“指出心性”。
二是,在念头已经熄灭时“指出心性”。
不论哪一种,光是“指出”是不够的。上师能够“指出心性”,但是,弟子也必须能够“认出心性”。
这两种“指出心性的方式”,是在“心静住时”或者“心念动时”使用。
当心思维时,要去认识“是什么在进行思维”。
1、大声喊出“呸”!认出“法身觉”
首先,自然而然的安住,同时,不刻意的“去想任何事”或“不去想任何事”,也不刻意的“保持专注”。
在那个时刻,你心中没有“强烈的念头”,“念头”已经消失了,而你正“安住在阿赖耶”(安住在无记)。
当你这样安住,没有任何“刻意的念头活动”,就是“止”,而且是“不共的止”。
但是,这必须被摧毁,这就是“在静住之中指出心性”。
当修行者,安住在那平稳的“平等舍状态”,骤然而且猛力的喊出“那惊心动魄的呸声”,既尖锐,又毫无预警。
[华智仁波切]云:
多么美妙!什么也没有,完全空愣愣。完全空愣愣,却彻底的通透,全然的通透,无可言说。
既不固着在外,也不向内执取,这是“无所缘的止”,也是需要被摧毁的“无记状态”。
在大声喊出“呸”之后,这“住”被摧毀了。
这时,当你“只管休息”时,尽管“没有念头活动”,但是,仍然有某种对那“静住”所生起的“细微固着”,而那份固着,必须被摧毁。
当你突然猛力尖锐的喊出“呸”之后,“住”跟“不住”被摧毀了。
“呸”粉碎击溃了那“固着”,因而只剩下“法身觉”。
接着,有一种“空愣愣”而且“解脱自在”的状态,它是无法形容的。认出这个状态,就是“法身觉”。
这是通过“静住”指出“赤裸法身”。
2、认出“生起念头者”,指出心性
当心“进行思维”(念动)时,认出心性。
通过“念动”指出心性,是指,在一个念头生起时,指出心性。这时,你认出“那个生起念头者”。
接着,通过认出“那了知者”,你通过“念动”而“被指出心性”。
在那个时刻,只要保持“本然如是”就可以了。
在你“认出自己本觉”时,“念动”就消失了。
所有众生,都拥有“念头的生灭”,心不会只有“住”或“动”而已。
“念头”不会自行生起,“念头”需要:“心的对境”或“外在的对境”,五根,诸识,这三个条件。这三者是“念动的基础”。
“一个念头”需要“某些因素的聚合”才能生起,当有“一个被执取的外境”跟“一个固着的心”时,就有了“念动”。
当“快乐跟悲伤的念头”生起时,如果只是“直接的注视”,那么,就会看见“念头的体性就是法身”。(这是非常著名的大手印法教)
“念头”生起时,如果你立刻认出“谁是思维者”,“那个念头”就会“自行消失”“自行蒸发”。
一旦“念头”消失了,就只有“无碍的本觉”,别无其他。
“念头”确实会生起,而且,我们可以通过不同方式来“认出心性”。
比如,通过“虔诚心和悲心”等强烈的情绪,或猛力的呼喊“呸”,或纯粹是认出“谁是思维者”。
认出“念头的体性”,“念头”就会消失,“念头”如同在空中写字一样不留痕迹,不会停留。
从无始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分别念”。
我们需要一个“念头已经消失的刹那”,这个“刹那”,如同“万里无云的清朗天空”。
“清朗的天空”是指“没有任何障蔽”。
同样,当“念头”已经消失时,就没有任何东西,遮蔽“我们的佛性”。
但是,如果我们“刻意的抛弃念头”或者“防止念头生起”,那“抛奔”或“防止”,本身就是“另外一个念头”。
而且,“这个念头”会引发“更多的障蔽”。
“念头”如同我们空性的本然妙力,无法加以阻挡或压制。
如果你试图“压制念头”,“念头”会不减反增。
你无法“把念头丟开”,无法“压制念头”,你必须让“念头”自然而然的消融。
在“念头已经消融”的刹那,剩下的,只有“本智”。“本智”是“没有分别的”(没有概念的)。
五、决断“这就是了”!
第一件重要的事情是,如果修行者,还没有“认出心性”,就应该去“认识心性”。
“第二个要点”是“唯在这里决断”。
你不应该,为了要“唯在这里决断”而“唯在这里决断”。
但是,修行者通过“认出心性”,他的疑虑,就会自然而然的消失,进而决断“心性究竟是什么”。
一个人的心,无法由其他人来决断,反而,必须由他自己来决断。
在“离于疑虑”的刹那,你就已经决断了。
如果你,无法告诉我“心性就是这个样子,我决定了”。
那么,我仍然觉得“是的,他是这么说的,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心性”是一个“分别念彻底被剥除的刹那”,而且,当一个人体验到“那个刹那”,就能够,非常容易的决断“这就是了”。
1、离于“三时的念头”,就“认出心性”
“法身”的“体性”,既是“离于念头的”,同时又是“本然的”“赤裸的”,它应该就是这个样子。
“法身”的“体性”,不可能是,在“离于念头”的同时,又有点“昏沉愚痴”。
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能称为“本然”(赤裸)。
“法身”的“体性”,应当是一个“离于任何分别的刹那”,但是,在这同时,它是“彻底清楚明白的”(明了的)。
如云:
离于分别,就是“原始的本然
无遮的心性”。
“原始”意味着,它是本净的心性。
“本然无遮”意味着,它没有被“不同的烦恼”所改变,所遮盖,所损坏。
在“念头消失”的刹那,立刻有一个“本然无遮而且彻底清楚明白的时刻”。
这不是一种“失念的状态”,也不是“昏沉”“迷惑”“半昏厥”。
这是我们要在“座下”去了解的事情,不是要在“座上期间”进行沉思的主题。
在这个“即时的本觉或本智的刹那”,“贪嗔痴三毒”消失了,没有什么,比“这个刹那”更特别更殊胜!
如同“毛发无法存在火焰中”,在这个“无分别智的刹那”,“三毒等念头”无法停留。,
“心性”是“离于三时念头的刹那”,“心性”也是“离于分别念的当下本智”。
如云:
“心性”离于所有过患。
意味着,在“认出心性”时,“三毒”完全不存在。
你应该先认识“是什么还没有被认出”,这个要点是关于“什么应该被认出”。
“已经认出心性”后,你要增盛这份“认出”。
在“大圆满”,这就是“直指窍诀”。
在“大手印”,使用“根本”“光华”“力用”三者,指的是“体性”“自性”“大悲妙力”。
“无生”是“体性”,你要决断它,才能“实证大手印”。
“无碍的大悲妙力”就是“明性”,在“大悲妙力”中,有种种化现,它跟“妙力”相同,也就是“明空无别”。
在“中观派”,必须“离于二边”。“二边”指“起分别”。比如“他像这个或像那个的想法”。
“彻底离于二边”意味着,你安住,而不起任何的“造作”“分别”,直到如同虚空一样“通透无碍”“本然赤裸”。
2、掌握你的本然席位
我们的“本性”(本初状态)被定义为“空”“明”“自生智”。
当你开始试图去“改变”“提升”“伪造”“造作”它时,它就被糟蹋了。
在你开始“造作”任何事情之前,应该先掌握“你的本然席位”,也就是“如实的原始状态”。
这是一种“非常细微”但是又“非常单纯”而且“不复杂”的状态,它是“明空双运”。
但是,在开始谈论“本性”时,我们也必须除去关于“本性不是什么样子”的种种想法。
所有决断,这个本初状态“究竟是什么样子”“究竟不是什么样子”的不同方法,都变得非常复杂。
根据诠释“本初状态”的“精微程度”,而有“不同层次的法乘”。
但是,在另一方面,可以“让它保持如是”“不去造作它”,这样一来,它就会像“它初始的模样”。
“让它保持原样”就是“道”,“彻底而且如实的实证它”就是“果”。
基(本性),道,果,三者不是“三件不同的事情”。
在大手印,如云:
“本智”是非常微细的,极微细的,“本智”如同“虚空的中心”那样“不坏”,“本智”比微细更微细。
“本智”无法被当做“一个思维的对境”,“本智”如同“虚空的中心”那样“不坏”。
“不坏金刚”意味着“不变的功德”,它是“不变的”。
你必须去认出“那不变者”,如同“虛空”一样,没有起始,没有中间,没有尽头。
在大手印,“直指窍诀”的第三句话是:
你是你自己的父亲,在那无始无终的显相中“松坦”“休息”。
“般若波罗蜜多”是佛陀的珍贵法教,其中,也包含了“直指窍诀”,这个“直指窍诀”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它是无法言传的,不可思议的,无法形述的。
它不是一个,能够被当做“谈论”“思维”“举例说明”的对象。
之所以被称为“超越的智慧”,是因为,它超越智慧。
就一般而言,“智慧”意指“思择”“思择慧”,也就是“去分别”“去思议”。
“般若波罗蜜多”不是一个能够“被分辨”“被思维”的状态。
3、心性不是虛空
“认出自性”时,最重要的是,你要了解“当下的刹那”被指出了,就是在现在被指出了。
“当下的心”显然是有的,但是,不论你多么努力的注视它,而且,即使寻寻觅觅百万年,永远不会发现,一件可以说“那就是自性”的事物。
[玛吉拉尊者]对恶魔云:
你这个恶魔,除了一个“空心”的“空的念动”之外,我没有看见,你具有任何实有,甚至连佛都没有看见你。
不论如何绞尽脑汁分析,多么努力想要追查“心”这个东西,除了发现“它是空的”,我们一无所获。
尽管用“虛空”来形容“心性”,但是“心性”不是“虛空”。
如果“心性是虚空”,“心性”就会变成“空无而且非明的状态”,所以不能说“心性是虚空”。
“心性”不是“虚空”,虽然,虚空是空的,但是,虚空不知道,不明了任何事物。
我们所谓的这个“空”,却能够认知,能够明了。
“空分”跟“明分”是“无别的”,你无法分开“空分”跟“明分”。
我们或许没有“受到任何教育”或者“彻底愚蠢无知”,但是,仍然能够认识到这个事实:
我们找不到任何被称为“心”的事物。心是空的,但是这“空”,能够明了,能够认知。不像“虚空”,无法认知,无法明了。
之所以每个人知道“心是空的”,是因为“心是明的”,“心”明了诸法。
如果没有这份了知,没有这份感知能力,这个世界,就会“完全是空的”。
即使连“色相”“声音”等,也是“空的色相”“空的音声”,它们无法了知诸法。
“这分了知”是“心的明分”,构成这个世界的五大种(地水火风空)全都“没有明性”。
六、本觉就在那里
1、让“当下的本智”保持如是
没有什么,比“心”更重要,更珍贵。
正是这个“心”,体验一切,体验所有的“欢乐”“痛苦”。
尽管“心”是,“空的”而且“明的”,但是,当心没有察觉,或者无知于它的自性时,“心”也是“制造所有麻烦”“制造所有轮回”的祸首。
在这个刹那,当“心”,既是“空的”而且是“明的”,并且“了知自性”时,“念头”都已经自行切断。
在这个了知“明空无别”的刹那,“念头”不可能停留。
在那了知之内,“无明的念头”没有容身之处。
但是,当“心”处在“明空无别的状态”,却没有觉察或者没有明了“它的自性”时,它就会“陷入妄念”,这是“众生运作的方式”。
那“明了其自性”的“无别明空”,被称为“离垢妙极法身”。
“离垢妙极法身”不是“通过禅修”被造作出来。“离垢妙极法身”不会“因为散乱”而被遗忘。
如何跟“离垢妙极法身”连接?“离垢妙极法身”是“当下刹那的本智”。不要试着去造作它改变它,让它保持如是。
当它了知其本身时,就被称为“本觉智”。
不要试着去“接受它”,不要试着去“排斥它”,不要因为“怀有希望恐惧”,而认为,它会“有所承诺”或“带来威胁”。
它是“即时的当下”,它只维持“几个刹那的时间”,同时不掺杂妄念。然后就悄无声息的溜走了,我们于是开始“忘失”。
一旦我们“忘失”而变得“心不在焉”,“念头”再度生起。
但是,在我们“忘失”前,“本觉的状态”本身,并不是“我们需要去禅修的对境”。“本觉”本身,就在那里。
一旦我们“忘失”,“念头”就会开始生起。
在那最初的数秒钟之内,它既是空的,又是明的,你不需要对它做任何事情。
这时,“外在的对境”没有被阻挡,“内在的心”没有被钉牢,没有什么事情,是要对“心”或者“显相”去做的。
这就是所谓的“大平等性”,有了“大平等性”,它就是“一味”。
不要跟“被感知的对境”连系沟通,不要“专注在那感知者”。
在头几秒之内,你没有任何“念头活动”,那被称为“本觉”,而“本觉”本身是稳固的。
你已经取回“你的本然坐席”,但是,这并不是“禅修”,你没有必要去禅修,你无所做,也没有“行为的参考点”。
2、从事“时间短”“次数多”的修持
从无始以来,因为无明,“本觉”已经悄悄的溜走。
“遍计无明”是“念头的活动”,“俱生无明”是“忘失”。
一旦我们“忘失”,就会开始“生起念头”。
但是,当我们“保持不忘失”时,就不可能“生起念头”,这被称为“在那短暂的刹那,在那个基之中净除无明”。
因为,在那个刹那期间,既没有忘失,也没有念头。
一旦我们忘失,“念头”就会“再度生起”。
因此,你从事“短时间”而且“多次”的修持。
“时间短,次数多”是非常重要的句子。
“本觉”不会从天而降,然后,附身在你身上,这永远不会发生。
“本觉”不像“被闪电击中”,突然之间,“所有妄念”都消失无踪,只剩下“本觉”。这种情况也不会发生。
“本觉”是“当下这个样子”,你不必,把“本觉”想成是“别的东西”。
这个情况,并不是“我们坐在那里观想本觉的状态”,然后,“真正的本觉”就会进入这个状态,并且消融在其中。
“本觉”也不像“生起次第”里的那个样子。
让“当下的本智”保持如是,不要试图改善它,不要试图改变它,这样就已经足够。
在初始阶段,我们确实需要“观察者”跟“被观察者”。
但是,随着我们越来越熟悉,就能够,离于“观察者”跟“被观察者”。
除此之外,我们心中要有“认出自性”的这个想法,否则,永远不会注意到自性。
一旦“我们的修持”变得更稳固,就会体验到“自己抵达本然的状态”。
但是,这不是通过“任何刻意的造作”而达成。
3、修持并习惯在本然
为了抵达“本然的状态”,你必须修持,这就是要习惯它。如同用心学习某件事情,并把它牢记在心。
你必须修持,并且习惯“本然”“不造作的本觉状态”。
通过这样修持,你会习惯它,成为你的第二天性。
“抵到本觉”“置身法界之内”时,分别禅修(有相禅修,所缘禅修)会自然而然的消失。
这时,你可以像一个“已经大功告成的人”一样,休息在“本觉跟法界的无别状态”,“松坦自在”是“这个修持”的结果。
“心性”是“你已经拥有的事物”,除此无他。但是在现在,你仍然需要品尝“心性的滋味”。
除此之外,没有什么要做的,只有“本然”。
“心性”不是“造作出来的”,所以,“心性”不是“禅修的行为”。
我们无法“造作心性”,但是,“心性”不是我们能够造作的事物,因为,“心性”本身就是“离垢妙极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