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3课1-13
第三课:获得暇满之人身
(一)闻思修三种智慧缺一不可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曰:“具缘瑜伽士请谛听,如今我等已圆满获得暇满人身,值遇大乘法宝,具此如法行持正法之际,切勿无义虚度人生,当作清净究竟意乐为妙。”也就是告诫我们要精进修学佛法为妙。
我们平常在精进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把整个修行分为闻思修三种智慧。平常在众多导师面前听闻不同的教言,再深入思考所理解的道理,并且在平时把这一系列都纳入实际行动中,也就是进入实修当中,就含摄了闻思修三种智慧。但时时要铭记心中的是,无论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行持善法,目的只有一个——成办解脱。
但是成办解脱时,不能仅做闻思,也不能仅仅实修,闻思修三种智慧绝不能堕入一边。如今世上有很多说法,着重于闻思者认为,只有闻思方可成办解脱,着重于实修者觉得只有实修方可成就等等。现前我们作为一个信仰佛教者,一个依靠修行方便而成办解脱的佛教徒,闻思修三种智慧缺一不可。
若初次不能在一位导师面前听闻众多教言,我们就不知道这个法该怎么去修。如果所理解的法一直停顿在文字之上而不做思考,就很难将法纳入心相续之中。如果不去修,自心很难变成法,也就无法证悟到法的意义。所以闻思修三种智慧必须并肩去做。
每个传承的修行各有各的特点。我们的这个传承以闻思为辅、实修为本。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一直告诫弟子:“修行是必不可缺少的,因为成办解脱来自于实修。”但是他从不轻视闻思,因为要知道该怎么去做,当然需要闻思。不懂这些道理的人总认为,亚青寺是以实修为主的圣地,可能平常并不着重于闻思,实际上亚青寺非常重视闻思,只不过是从三种智慧的角度来说,更偏重于实修。
(二)闻思修三种智慧缺一不可(二)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曾说:“教法乘次无量,入乘之门众多,演说之词聚亦广大。”我们平常也在阅读、思考着小乘、大乘和密乘的各式教言,但是仅仅停留在文字道理之上,不把这些教义纳入到实修当中,就会变成“胸中虽持十万多之法函,临终之时亦难获真实利益”。无论你现前懂多少道理,功德是有的,会播下一个很好的种子,但这个果实什么时候会成熟就不一定了,可能是几千年、几万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但现前作为一个虔诚的弟子,当今信仰佛教的真正目的就是想快速成办解脱,那么这个时候,闻思修三种智慧决不能缺一,尤其实修更不能或缺。
惠能大师曰:“凡夫口诵,圣者心行。”心行不仅仅来自于闻思,更来自于实修。因此闻思修三种智慧必须全面,不能偏颇一处。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也曾经告诫我们:“即便口中说得多么有道理,但内心仍旧于往昔一样,没有任何改变,只能说明你还是一个凡夫,因为我们需要成就的是心而不是口。”
口里说出来的当然可以作为一个前行。初次进入佛门期间,我们以文字上的理解来确定自己的修行方向,但一直停顿在文字上就起不到实际之作用。而在你实证这个教义之前面对临终、面对烦恼,可能还是会被烦恼束缚着走,很难控制一切烦恼,所以修行更为重要。
但这些根据每个人的条件来定夺。由于各人的爱好和习气,有时候偏重于闻思,紧接着做一些修行,有些偏重于实修并配同着一些闻思,这些都挺不错的,但都需遵照自己所依止的传承。比如有些传承以闻思为主实修为辅,而我们的传承是以实修为主,闻思为辅的。
亚青寺冬天三个多月的时间,基本上所有的修行者都在闭关,即便其他三个季节,早晚都要以修行为主。冬季由于天气寒冷的原因,大家一般不会在外面走来走去,习惯性地都想呆在家里烤火或坐在自己的床上,因为外面太冷了。春天天气开始逐渐好转,直到夏天外面就开始暖和了,很多人就活跃起来,想去外面透透风,聊聊天,但这时候还是要提起正念,不能放逸。当然,适当的放松是应该的,也不能把修行变成一种极端。
亚青寺很重视闻思,上师每天在早上或者下午都会讲一节课,但重点还是实修。尤其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示现涅槃之前为后一代弟子留下的遗教,就是要把一生的精力都用在实修之上,这就充分地告诫我们,我们这个传承的修学方式就是这样的。
(三)修行不能过于急躁
很多弟子在修行期间,短时期内觉得自己的修行没有很好地增上,不免着急。但“增上”可能就是一个身心的感觉,有时并没有想象中来得那么快,此时就会认为自己修法的路是否走错了,或是这样的修行没有很大的加持等等。要记住,无始以来至今我们造过多么大的罪业,如今业及烦恼这么沉重,即便所修行的法有多么殊胜,也不会在一两天就呈现很好的感受啊!
在座的弟子们平常都在修上师瑜伽,上师瑜伽总分为内外密三种上师相应法。所以很多弟子认为,外相上师相应法修行了一阵时间,还没有讲解内相和密相,是否意味着自己没有希望即生成办解脱?不,完全可以的。
我们从禅定的角度当中来说,外相上师相应法先讲解一切禅定之基础有相定,逐渐讲解无相定。无相定分为迷惑和清明两种。若你的禅定真已达到清明无相定,配同着平常把逆缘转为善用,并且时时守持清净之戒律,今生在第二本净获得解脱没有丝毫之疑惑。第二本净解脱,就是在人断气大概三天左右,就成佛了,而不是往生。所以不能轻视外相上师相应法。
往昔我们初次修成熟口诀法的时候,也有这种想法——现前见解如何先搁置一旁,要紧的是求下面的法,而达到更高的境界。到了后期才知道,后面的见解需要前面的基础,没有前面的基础,后面的法都变成了一种了知。禅宗把智慧分为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导师亲口传讲的教言或平常书面上的一些词句,在内心当中没有很好的观照和觉受,而成为了文字般若,就充分地说明可能是由于我们过于急躁的原因所致。
由于我们太急躁,天天都在说着“迅速成办解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但这个欲望不能太强,还是要量力而行。否则当这个欲望达到极顶的时候就会导致成很大的过错,可能对你以后的修行形成极大的不利,所以还是要如理如法去行持。
(四)修行首先要圆满通达方便
我们首先要把修行的方便圆满通达。比如上师瑜伽,上师瑜伽总分为前行之前行(两个要点),入座前行(三个要点),共同外前行(四个要点),念诵仪轨(依文明观)和回向(两个要点)。在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的时候,我们根据各人的禅定和当时起现烦恼的程度,有三种调伏烦恼的方式:剖析调伏烦恼、直视调伏烦恼和安住调伏烦恼。禅定分为寂止和胜观,寂止分为有相和无相。这一系列道理天天都要运用,所以都得通达。
比如一位厨师,他对手中的菜铲非常熟悉,想怎么用都可以;一位文书,因为天天拿笔写字的原因,想写什么都能写得出来。所以上师瑜伽,就犹如文书手中的笔或厨师手中的铲,是我们成办解脱的工具,无论用什么方式,一点都不能漏掉,如果你还在用“大概、可能”等词汇来描述你的修行,说明你的基础还是没有扎实。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时所传为“此乃痛苦”,讲解轮回过患。对轮回过患观得不圆满,厌离心的量就不够,对轮回不够厌离,欲求解脱的力求心也就不强了。这样一来,修的过程中就会变成“有者也行、无者也罢”的心态。
共同外前行的重要性我们天天都在讲解。按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法规,共同外前行需要百日修心。如今五明佛学院很多导师也带着很多弟子在这么做,百日修心充分地说明了要把共同前行的基础扎实得好一点。一百天之后,共同外前行当然也不能就此搁置一旁,需要陪伴我们直到证悟菩提。如今我们在座的弟子,可能都没有百日修学共同外前行,所以在修法之前以及平时,更要时刻提起共同外前行,以此策励自己精进修行。
(五)什么是善巧运用
善巧运用就是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和当时的状态,用不同的法来对治。
初次调顺烦恼的方便称之为剖析调伏妄念,整个修行分为观察修和安住修,称之为止观交修。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的同时,我们把观察修的重点放在什么上面呢?如果当天修行没有往昔般兴趣盎然,那么就可以把观察修的重点放在共同前行之上,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即便当时安住的时间稍微短一点都不要紧,因为共同外前行最适合你当时的心态。这就叫善巧运用。
人在渴的时候吃干粮是不对的。虽然都是往口里送,但会更渴,所以他必须得喝水。当肚子饿的时候,一贯喝水也饱不了肚子,还得吃干粮。所以需要哪一方面就要用哪一方面去对治它。
当我们对修法的兴趣不是那么很大,甚至有时候还产生一些懈怠的现象,就充分地说明了还需要多修修共同前行,尤其要把共同前行作为当时的对治法,在观察修期间,着重于共同前行的观想。这时不要觉得自己这一座口里念诵的莲师心咒少了,观想上师在自己对面的时间以及安住的时间短了,要知道,所有的念诵、观想,目的都是为了对治烦恼,而用最合适的工具对治烦恼,收到最好的效果,就是善巧运用。如果能做到善巧运用,那么无论是安住修还是观察修,无论是心静还是散乱,都在对治烦恼,一切都是平等的,没有哪个功德大,哪个功德小,要做到这一点。
(六)修行上师瑜伽时善巧运用的具体做法
第一次修学上师瑜伽的时候,要把观察修作为重点,安住修作为次要。这一座当中可能念诵和观想多一点,安住的时间就会少一点,甚至基本上没有什么安住,这都有可能。但随着修行时间的推移,逐步开始变成安住修多了起来,观察修没有像前面那么多。到后期的时候就会变成安住修越来越多,观察修越来越少。总之,这些都根据各人的条件来定夺。
我们每天的情绪完全不同,今天的心可能容易随着这个情绪飘动散乱,明天好像感觉更清醒、更清净一些,这时我们就要用不同的方便去对治,如同前面我们所传讲的闻思修三种智慧也同样一个道理,需要哪方面,就着重哪一方面。
初次开始修上师瑜伽导修之时,对上师瑜伽导修的理解还不够圆满及成熟,我们可以把修行的时间稍微缩短一点,着重去学上师瑜伽。当你感觉上师瑜伽导修里面所传讲的一系列没有一点点漏洞,一切都做得非常圆满,那么这时候我们就着重在修行上面下功夫,这段时间的闻思稍微少一点都不要紧。总之,都根据各人的需要去做。尤其我们现前在座上修无上窍诀大圆满,这一座就必须要做到非常圆满。
以上所传讲的这些道理时时要铭记心中。要不可能会由于不那么圆满通达的缘故,在修的过程当中存在很多很多不足的地方,最后就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但还要记住,即便前面已经圆满通达,仍然不要过于太急躁,恨不得今天就要成办解脱。当然有这样的心愿是可以的,但心愿绝不能变成极端的欲求,变成一种贪执。否则,它可能就会成为一个极大的障碍。所以这时候还需要反观一下自己的顺缘,上师瑜伽是一切法之精要、诸法之顶点,这么殊胜的法我今生已经得到了,甚至我现前也已经会修了,是非常具缘的一个人,值得高兴。但是从逆缘的角度来说,无始以来至今所造的习气烦恼有多么沉重,今天虽然我得到这么殊胜的法,但仅凭一两座、一两天、一两个月能完全改变一切,恐怕也不现实。
我们平常可以多阅读一些历代传承祖师的传记。像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在我们心目当中上师是第二佛,是佛陀的化身,是真正的释迦牟尼佛。上师在成办解脱的道路上,为了给后代弟子诠释修行要稳重踏实,显现依止上师四十四年。这充分告诫我们,成办解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七)觉受与功德的关系
即便通达多少理论,唯一不可缺少的是精进修行。不要等待着明天看看有多么好的感受,后天看看有没有感觉,如果没什么感觉就开始产生很多疑惑。要记住,有感觉并不代表有功德。
我相信可能很多弟子都看过《狮吼论》。《狮吼论》当中讲的就是一种觉受。我们修行期间必然要经过很多很多过程,有好的显现,也有坏的显现,这些都称之为觉受。从见解增上的角度来说,它是一种功德增上,但是感觉本身由于掺杂着意识成分,它并不是一个圆满的功德,还是心在感受。就像我们平常各式各样的感觉一般,虽然这和我们平常修行的觉受有很大的差异,但总的来说,仍旧掺杂了很多意识成分,所以也不值得我们天天去执著于它。若真的想执著,就看看自己随着长时间的修行后,烦恼是否减少,三大功德——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是否增上,以这个作为判断,那永远不会有错。
各式各样的感觉有很多,在讲顿超的时候,有邪魔加持之相,也有业风飘动之相,但这些都不是什么好事。魔在加持你的时候,也会呈现各式各样好的显境,比如文武坛城、各式各样的文字、空行文字等等,甚至可能从内心的角度当中有一些神通神变,比如他心通,好像知道他人在想什么,甚至还会做出很多奇迹的事情等等,这些都叫做魔的加持。还有一种身上气脉的运转,虽然我们的修法没有特意修炼和调伏,但调心的同时就在自然调身,因此也会产生不同的显相。包括有些人能看到各式各样的像等,这些都是邪魔加持之显相,或业风飘动之显相等等,都不是什么功德。可能是我们接触人太少的原因,如果接触多一点,世上各式各样的奇闻可是非常多的。
当然,还有一种叫觉性妙力之显相,这是功德,但必须具有禅定和正确的见解。我们平常也在讲解,修学禅定要从什么禅定开始入手,让这个禅定逐渐增上,需要什么辅助,当这个禅定逐渐增上的时候,按照次第会达到什么境界。若要是讲顿超超越,那超越这些境界后会达到什么境界等等,在讲解禅定当中会讲得很细致。
以上所讲解的这一系列功德当中,根本在于烦恼逐渐减少,三大功德越来越增上。只要三大功德越来越增上,那就说明你的见解是正确的见解。若三大功德没有增上,那你的见解可能只是临时压制烦恼,并没有断除烦恼。
(八)断除烦恼与压制烦恼的区别
断除和压制是两个概念。比如我们觉得前面这些东西很烦,不想让它呈现在面前,就拿一块很大的布把它盖上,那它在我们的面前就已经消失了,我们就看不见这些东西,但这只能叫做掩盖,不能叫做消除,因为它仍旧在布的下面。当有另一个缘,比如风把布吹起来的时候,下面的东西仍旧还存在。所以这个行为叫压制。
压制和断除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何处呢?见解本身当然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主要表现在三大功德当中。当掩盖一切的时候,生不起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这三大功德。当去断除的时候,随着烦恼的逐渐消减,三大功德逐渐增长,在圆满断除的时候,三大功德就圆满呈现。所以,以功德作为标准永远不会有错。
我们在平常的修行过程中,要时时铭记心中,见解有多高的增上,离西方极乐世界还有多遥远,用不着再去问谁,问问自己的内心就能知道。这一系列道理,都要铭记心中。
(九)暇满人身之外内密三相圆满
暇满人身主要讲解十八种珍宝人身,平常反复阅读《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圣者言教》的弟子,十八种暇满都已能熟背。但有些弟子虽然看过很多前行教言,仍觉得还有些迷惑,我们就站在密法方便教授的立场中,把十八种珍宝人身归纳在外内密三相圆满之中。
第一是圆满获得一位具德上师的摄受。
依止之前,我们要选择一位导师,绝不能像老狗寻食般见到谁都去依止。为了避免触犯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的第一条“若于上师作诽谤,此乃罪堕第一条”,我们在依止之前必须要观察好这位导师。用一段时间去选择、观察这位导师,也是一种修行。
在经、论、续部中都记有具德上师的衡量标准,但由于我们理解能力不够,即便阅读过一些教言,理解上还是会有些偏差,我们就以慈悲心、信心、出离心这三大功德来观察导师是否圆满。
首先看这位导师的慈悲心是否普遍。如果对亲友和怨敌一视同仁,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位导师的慈悲心是圆满的。但若慈悲心有所选择,度化亲友而搁置怨敌,就说明慈悲心有所染污,他可能就不是一位具德上师。
其次观察这位导师的信心是否圆满。是否张口闭口都在讲解一些分别的现象,比如“哪个传承好、哪个传承不好”,“哪个导师好、哪个导师不好”等等。心的本性超越时空,是普遍、平等的,若信心与慈悲心不平等,就充分地说明了导师并没有证悟到心的本性,非为具德上师。
所以我们可以用信心、慈悲心、出离心这三大功德作为标准来观察导师是否为具德上师。若这位导师三大功德都很圆满,充分说明依止这位具德上师就能得到加持。
在依止具德上师的基础上,还需要与这位上师具有缘分。否则即便遇见一位具德上师,且有人在很正直的立场中告诉我们这位导师就是一位具德上师,由于我们复杂的思维、沉重的业及烦恼以及没有缘分的原因,很难生起信心。所以还要与上师具缘。但若具德搁置一旁去寻找具缘,这不是找善知识,而是找朋友。只觉得有缘分、聊得来,或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觉得心里很高兴,这叫具缘,与选择导师完全是两个概念。与具德导师是否具缘,要看自己能否把身心完全托付给这位导师,并将导师的教言铭记心中且遵照去做,如果很难生信和做到,可能是与这位导师没有缘分,所以依止上师还得讲缘分。
当一位导师具德和具缘两个条件都具备时,就要遵照这位导师的教言去做。但仅凭见一面,感觉自己对导师很有信心,或是导师给你念几个传承,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还不叫圆满摄受。圆满摄受是指导师开许赐予给你从共同法直到不共同法,从因地到果位之间的一系列传承,并且已在传授之中。如今我们在座的弟子若能做得到,就已经得到了导师的圆满摄受。
但是如今在世上又有多少具备这个条件的修行者呢?很多人在修加行,修本尊等等,但有多少人将因地至果位的圆满传承一一赐予给弟子?又有多少弟子能受到这样的法则?所以,圆满获得上师的摄受非常重要。
内相圆满是指五根圆满。我们在修行过程中,若眼睛看不见,便不见善知识,也无法阅读各式各样的教言,形成我们修法的障碍。若是聋子,听不见善知识的教言,就不知道法该怎么去行持。因此五根不能有一点点残缺,必须得圆满,如今我们都圆满了。
密相圆满是具出离心和信心。出离心和信心的教言我们已经讲了不少,如今就需要再接再厉去修,不仅要多阅读轮回过患的教言,还要多观想轮回过患,以不同的方式去创造出离心和信心。
(十)断暇满人身的意义
具备外内密三相圆满称之为暇满人身。具有暇满人身有什么意义呢?暇满人身是成办解脱的必备条件,如同播下瓜的种子才能生长出瓜的果实,只有具备十八种珍宝人身者,才能成办解脱。具相上师是暇满人身当中的一个支分。我们今生已经遇到汉传佛教的法师或是藏传佛教的善知识、堪布、活佛等各式各样的高僧大德,并得到小乘、大乘、密乘等甚深教言。为什么小乘、大乘、密乘都可称为“甚深教言”呢?
以前有一位叫涅莫的修行者问萨迦班智达:“诸佛教言中,何为最殊胜者?”萨迦班智达曰:“依种种所化之根机,一切皆为殊胜。”就是站在自己的根机之上,与自己根机相应的法最为殊胜。若你为下等根机,小乘教法非常适合你的根机,所以对你来说,小乘教法就是最甚深的教言。若你的根机为中等之根机,大乘教法就是适合你根机的甚深教言。如果你的根机是上等根机,已经得到密宗的教言,那密宗的教言最为殊胜,因为你适合修学这个法。
紧接着萨迦班智达曰:“若以共同而论,唯密乘最为殊胜。”前面的法称之为因法,后面的法叫做果法,所以从法的角度来说,当然唯独密法最为殊胜。如今在座的弟子,所求的就是无上窍诀大圆满最甚深的教言,无论是共同法或不共同法,导师们都已为你们一一传讲,所以无论从根机的角度或是法的角度,我们都已经得到了甚深教言。
在具备这两个条件的基础上,我们再反过来看看自己的内心,观察是否得到十八种珍宝人身。虽然他缘之中导师已经存在,也给你讲了法,但我们要问问自己,是否遵照着导师的教言在做?即便在做,会不会由于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时常懈怠?若在懈怠中,就应该拿起共同前行的“武器”,时时去对抗懈怠昏沉这个怨敌,必须要这样,这非常非常重要。否则仅是见到一位导师,听到了法,却没有将自己的身心投入到修法之中,具备这么好的缘起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
如今我们已获得如此殊胜之法,紧接着就应该好好去修,若现在不做修行,万一今天或明天就呈现无常,我们又能用什么去面对这个可怕的事情?所以,我们必须今天就开始修行。
(十一)获得甚深窍诀时 观察是否具懈怠
【获得甚深窍诀时,观察是否具懈怠?】
什么是窍诀?万法摄一之法即为窍诀法。从果法殊胜的立场之中,超越因缘之法,就称之为殊胜之窍诀。站在次第根机当中,以果位作为背景而行持的一切善法,称之为殊胜窍诀法。如此甚深窍诀我们已经得到,但是现前还在懈怠吗?
十八种珍宝人身非常难得,遇到传讲无上窍诀大圆满的导师,并且能听闻到如此甚深的教言,又是何等的缘分!若在具备如此殊胜之条件时还在懈怠,那就是世上最可耻的一件事情。因为这样的缘分我们几千、几万劫才能得到一次,若这一次不珍惜,一旦失去人身,复得恐怕不再现实。所以上师一再强调反观自心,在具备这么好的缘起之下,你是否还在因懈怠而时时寻求着无利益的事?如果只看眼前,会觉得世间一切琐事也是有利益的,因为它可以吃,可以穿。但若眼光看得远一些,那所谓的琐事,即便拥有,又能享受多久?所以上师一再提醒我们,在具备如此殊胜的条件之下,你们还在懈怠吗?
我们绝不能懈怠,从今天开始就应该咬紧牙关,必须握住手中精进这门“武器”,时时去对治懈怠和拖延时间的怨敌。真的,平常多想想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你就会生起感恩之心,再去阅读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就能知道殊胜的教言并不是时时都能得到的,当你产生了感激的心,我相信你就会越来越精进。
由于我们平常学习的机会不是很多,看书和听闻教言本身也就不多,想凭一两句教言就改变自己的心相续恐怕不太现实,所以平常多阅读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是必不可缺少的。
(十二)如是甚深之窍诀 观察是否融相续
【如是甚深之窍诀,观察是否融相续?】
得到殊胜的甚深窍诀后,要观察是否将窍诀融入了自己的心相续。上师一再强调这些特别重要的内容,就是在告诫我们,不要仅仅停留在文字之上。
无论你用多么优美的词句描述当时的见、修、行、果,在自己的内心变成甚深窍诀之前,你就是个凡夫。如同一个乞丐不知道自己所住的破烂茅棚下面埋着一大块金子,他仍旧是一个贫穷的乞丐,金子对他起不到一点点利益。
如今我们已经具备如此殊胜的缘起,一直停顿在文字上而没有把窍诀纳入心相续,即便外缘有多么丰盛,我们的内心永远是贫穷的。所以现前就要去修,把所理解的一系列道理纳入心相续之中,让自己的内心富足起来。
我们把整个修法分为座上和座下两个步骤。
座上,我们已经讲解了很多上师瑜伽导修的重要性。
座下的时候,要以不同的方法去对治自己的内心,这些都称之为逆缘转为善用。在一切条件允许的前提之下,可以口诵一些咒语,若环境条件不允许,就在心中默念各式各样的咒语,或是祈祷上师,观一切无常与如梦如幻,修习菩提心、出离心等等,这些都是对治烦恼的方便,我们都应该这么去做,不要一直停顿在口头禅上。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曾曰:“口头空言之了知境界,故不得菩提胜果。”即便口中说得有多么好,想即生成办解脱是绝不可能的。要让自己内心成办解脱,必须要把所理解的一切道理纳入心相续之中,必须得去修、去做。
要去对治和调伏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心,在不懂这些诀窍的时候,绝非易事。因为看不见也摸不着的这个心,想打它,无处可打,想烧掉,也无从下手,似乎有力却无处可施。但历代传承祖师懂得这一系列诀窍,并依靠诀窍对治了烦恼,对治了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心。我们现前追随历代传承祖师的足迹,当然也可以对治得了它。主要还是取决于自己,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曾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就是在讲解调伏内心。
因此上师一再强调,你的内心是否已经圆满?你的内心是否已经具有各式各样丰富的窍诀?仅有外在形象而内心不具备甚深窍诀,那一切都不属于你。
(十三)舍弃家乡若干年观察贪执轮回否
【舍弃家乡若干年,观察贪执轮回否?】
当出家人剃掉头发,穿上释迦牟尼佛弟子的法衣之时,我们已经远离了红尘。这时无论是外在的表相还是内在的实相,都已经离开了红尘。但上师所问的是,从出家开始直到现在,我们说是已经离开了红尘,但对轮回是否仍然贪执?
在家居士们也要问问自己,进入佛门后,我们已经逐步认识到轮回过患,并已对轮回心生厌离。从第一次对轮回心生厌离直到几年后的现在,你是否还贪执轮回?平常对轮回是否还心存羡慕?答案若是“有”,那之前所谓的“我在修行”、“我在出家”、“我在某一个地方闭关”等等,也只是一种形象,这种形象起不了作用。无垢光尊者曰:“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即便你做出什么样的形象,都对解脱没有丝毫之利益,也就是那么回事。所以还是在讲解我们内心对轮回的贪执是否越来越少。
什么地方叫红尘?很多人思想中的红尘就是有精美房子、奢华生活的城市。细致观待,房子的功能是挡风遮雨,那么偏僻幽静地处的山洞和茅棚,不也如同房子般,可以挡风遮雨吗?即便是大树底下,也是挡风遮雨的地方,所以只要我们身在娑婆,永远离不开这样的地方。我们通常说的远离红尘,是指要认识到轮回的痛苦,内心对轮回生起厌离,远离对轮回的贪执。
问问我们修行者自己,现前在修着远道法相乘、近道金刚乘、捷径之道无上窍诀大圆满等各式各样的法,初次进入佛门乃至今天,行持的一切法都在远离轮回,那么现前是否还在羡慕着轮回?是否还有羡慕轮回的时候?是否对轮回的贪执越来越小?对三恶趣生起厌离心而追求人天福报者为下士道出离心。仅有下士道出离心的人,仍然执著世间,自己的内心贪执于什么样的境,最终只能得到这样的结果,所以下士道出离心之者,无论平常行持什么样的善法,最终得到的结果只能是人天,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时时要观待自己的内心。
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人在学习佛教,但在他们心目当中,佛教已经变成了一门学术,研究着某些理论在佛教中是怎样传讲的,甚至还在做上下传承之间的辩论,谈论着谁的口才更好等等。刚才我还与一位藏族和尚探讨谁更能讲法,可和尚会念经说法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就像农民会种庄稼一样,农民会造飞机汽车才是奇迹。和尚会念经打坐,讲经说法,一点都不稀奇,稀奇的是和尚精进修法,具备以上这些功德,这才是真正的和尚。如果自己内心充满对轮回的执著,却在口中一直讲解“我们要舍弃轮回”,就如同上师曾经教诫的,是心口不一。心与口孰重孰轻呢?当然是心重。一切顺着你的心念而飘。当你内心在轮回,口却说着要断除轮回时,你只是一介凡夫。因此要记住,时时都要观待自己的内心。
当你说着我从事过多少善事,口里念诵过多少遍阿弥陀佛,多少遍心经,多少遍本尊,多少遍上师瑜伽,天天都在供护法,哪一个地方的寺院是我修的,哪个地方的塔是我建的,哪个地方的僧人是我供的等等,这些当然有功德,但反观自己的内心,如果仍旧与往昔一模一样,只能说你与庸俗同道。所做的这些善行也就是那么回事。说得好听点,可能有功德,说得不好听一点,那真的是白浪费。所以从事善法必须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世间与出世间不同的特点就在此上。
世间人没有一个准确的目标,只是为了人的本性,拥有善良的品德,没有更大的追求。但佛教徒所做的每一件善事都是为了达到成办解脱这个目标。若要是与这个目标不能契合,就与世间善行没有丝毫之差异,传讲佛教又有什么意义呢?进入佛门就是多余的事了。
有些人由于个人的福报和多方面条件不成熟的缘故,还需要像凡夫般继续生活在轮回当中,但我们作为修行者,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要时时观察自己的内心,是否正在减少对轮回的贪执?若要是在减少,那你已经在出离轮回。有些人虽然身离红尘,安坐茅棚,但时时心系轮回,那他仍旧堕入轮回。一切都在于对轮回的执著之上。所以上师一再强调,舍弃家乡若干年,观察贪执轮回否?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