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105课10-18
十、舍弃自私之利益 他利自然任运成 此二同时现一味(一)
【舍弃自私之利益,他利自然任运成,此二同时现一味。】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成就,并且以此为目标而时时努力修法。但我们还要问问自己的内心,为什么要在短期内成办解脱,短时间中成办解脱的最大意愿是什么?
细致想想,从世间的观念而言,修行必然是辛劳的,因为很多时候完全不是遵照自己的心愿去做一些事情。由于无始以来至今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我们最喜欢的事情恐怕并不是眼前的修法,即便由于宿世的因和现前对佛法的一种认识,对这方面有一些兴趣,也只是一些掺杂而已,并非我们全部的想法。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把世间的一些观点掺杂于修法之中,甚至以为自己在短时间内成就以后,自己就是大圆满的成就者了,那时候就可以什么都不用干,也不再需要前面这么辛苦的修行了,因为时时都在快乐之中,没有任何烦恼。如果你具有这样的想法,就说明你的想法还不圆满,因为你并没有想到心性本身的特点,即菩提心的要义在于何处。
觉性又称之为菩提心,正是由于觉性本身的特点是悲空双运,所以觉性的慈悲又称之为无缘慈悲,这样的慈悲心是没有生灭性的,也永远不会停止。也就是说,救度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的心愿在觉性中是时时具有的。由此可知,自己以为的在短期时间成办解脱后就万事大吉的想法并不圆满究竟。
可能有些人会说:“当我成就以后就没有那么多烦恼了,也可以度化更多的众生,这样的想法有什么不对么?”扪心自问,你内心隐藏的真实想法是否是:如果我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能成就,证得圆满果位,到时候就可以放下一切,去过舒适的生活了。这种想法,其实就是对觉性认识不够圆满的表现。
觉性本身又称之为菩提心,而菩提心本身的特点就叫悲空双运,悲空双运中的无缘慈悲是在执受本体当中时时不灭地呈现。这也是在告诉我们,当我们获得成就的瞬间,行持救度三界六趣众生的事业就只会比现前更加精进。
由于我们现前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即便能执受这样的见解,可能也只是靠意念造作而生起的菩提心,因此它仍旧有间断性。可能早上起床的时候会有,但是工作几个小时候,不知不觉中过于放松,忘失了正念,就将菩提心抛诸脑后了。可是一旦你真正证得圆满的见解,救度三界六趣众生的事业只会比现在更广大,也会比现在更努力。现前我们从事这番事业的时候,仍旧受限于个人的条件,有些能做,有些做不到的就不能去做,可是一旦圆满觉性,由于慈悲心为无缘大慈的缘故,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救度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的事业会比以前做得更细致,更圆满。
有很多人可能会想:由于执受本体的缘故,一切都如同空中影,水中月一般虚幻不实,对自己也没有什么损害了。你可以先这么理解,实际上当你圆满觉性时,无论要为救度众生付出多少努力,你都不会觉得辛苦,仍旧会孜孜不倦地为众生做事业,原因就是由于你已经执受本体的缘故。
可能很多人会想,执受本体就是自己最大的心愿,但现在听起导师讲起来,似乎证得本体也不是一件什么好事,仍旧要那么辛苦。并非如此!由于觉性本身的特点,这时候你去行持救度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的事业,靠的不是间歇性的愿望,而是平等广大的圆满发心,就如太阳自带光芒,水会自带湿度一般,不会再有“我要”或者是“不要”的想法。
要记住,证悟并不像我们平常想象中一般,证得见解后就如同出门办完一件大事,回到家把鞋一脱,拿一杯水就可以躺在沙发上放松了,证悟可没那么简单。
十一、舍弃自私之利益 他利自然任运成 此二同时现一味(二)
我们今天学习和修行见解的同时要时时记住:救度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的事业是永远不会间断的,当我们成就以后仍旧要去成办这份广大的事业,因为众生仍在受苦。
我们心中都在赞叹地藏菩萨的愿望多么广大,能发下“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菩萨所谓的“誓不成佛”指的是,永远不会只追求在自己舒适的状态中过自己的生活,而是救度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的事业永远不会间断的含义。因此我们认为地藏菩萨没有成佛是我们理解不透的缘故,实际上地藏菩萨早已经成佛了。
我们平常也在努力践行这样的愿望。比如第一次修行时就会发愿,愿天下一切众生成办解脱。这样的愿望与地藏王菩萨所发的愿“地狱不空,誓永不成佛”有什么区别么?当你真正认清什么是菩提心,什么是真正的觉性时,救度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的事业就永远不会有停止的时候。也就是说,当你的内心只想到利益众生,而没有想到自己的私心,就是我们所谓的“舍弃自私之利益,他利自然任运成,此二同时现一味。”
我们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待如何断除私心。从大乘菩提心的角度而言,若是长时间修持菩提心中的“因果五法”和“因果七法”,知道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自己的母亲之后,我们的自私心就会逐渐变弱,甚至完全不再具有。因为母亲对我们的恩德深重,我们自然会把成办母亲的事业放在第一位。当然,如是观想并不是偶尔想起一次就可以了,而是需要长时间去做观想。
什么叫做习气?就像放一张纸,最初是平整地铺在桌子上,当我们把这个纸卷起来再放开,纸的两头就会开始有点卷曲,不再如之前这般平整。当我们再卷第二次时,它自己卷曲的力度会比第一次更重一些,这样再卷三、四次……最后你不用去卷,它自己就卷起来了。如果这个时候要让它平整如初,就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我们的习气也是如此。
无始以来我们所造习气太多,自私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凡事都只想到“我”。现前我们就要断除这种习气,将一切众生都视为自己的母亲,救度一切如母众生作为自己首要的事业,但这并不是仅仅依靠一次两次想想就能做得到的。因为我们无始以来所积累的习气已经太过沉重,这也是我们平常无论学什么法,总觉得内心与法之间还是有很长距离的原因。
因此,即便今天我们对文字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仍旧需要长期修炼才会产生定解:它就是这样的!当你认识到“它是这样”和内心深处一种感觉“它就是这样”,完全是两个心所。
比如我们观寿命无常,凭借书本上的讲解和自己理证分析后所知道的道理,与道理真正完全融入心相续后,内心生起“一切都是无常”的体会,两者决定是不一样的。同样,我们平常用空性掩盖一切说法,用无分微尘、无时分刹那分析一切万物的本性是空性,与内心深处真正生起一切都是空性的感觉完全不是一回事。前面我们对无常只是一种了知,而后面是一种真正的感受;前者只是立一个名称“一切都是空性”,后面是一种真正空性的感觉。想要达到后者,就需要长期去修炼。
因此,想要断除我们的自私之心,就要时时想到救度父母是自己今生事业当中的重中之重。要做到这一点,仅仅凭借阅读一遍《普贤上师言教》和《前行备忘录》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平时翻来覆去地观修,才能生起强大的心愿。
十二、舍弃自私之利益 他利自然任运成 此二同时现一味(三)
我们在修正行过程中,无论是外加行四厌离法还是内加行五加行的一切修法,都不只是某一个阶段的修法而已,也不是完成一定的数量或修满一定的时间就算结束了,而是从今天直至菩提间都需要不断去修。不仅仅要修百日,也不是修一年两年,而是要修一辈子。也正是因为断除自私、修学菩提心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每天观修的过程中更应该善巧地运用各种殊胜方便,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学习一个简单的名词,对每个人来说都不困难,但想要在内心生出想要的感受,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不能通过修行生起真正的见解,你仍旧与与庸俗同道。因此,想要舍弃自私之利益,就必须要先了解自私之过患。自私来自于贪、嗔、痴三毒及五毒烦恼,从菩提心本身的角度而言,是由于对菩提心的认识不足而形成一种自私,而这也是一种业障沉重的表现。
所以,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自私的产生是由于贪嗔痴太重的缘故所致,因此先要从了知他过患的角度予以对治,这也是小乘的对治方法。而站在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曾经做过自己母亲的角度而言,内心生起将一切母亲视为自己事业首位之愿心,也是对治自私的一种方法。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先从自己今生的母亲开始做起。
我们今天所拥有一切,包括健康的身体、得体的语言和成熟的心智都是来自于父母的教导。刚出生的时候,我们除了咿咿呀呀之外,一句话也不会说,是父母不厌其烦地一句一词教导我们说话,教育我们分辨善恶。正是由于父母的悉心养育与教导,我们才能健康长大,内心也越来越成熟。但是世上有很多人的父母已去世,甚至自己也已经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都还不能体会父母的恩德,仍旧在自私自利地经营着自己的事业。虽然他们的年龄很大,但是内心还没有成熟,不懂报恩,不知孝敬,不懂得正是由于父母一生中的巨大付出,我们才能拥有现在的一切。现在轮到我报答父母的时候,当你这样去做观想,自私心就会慢慢变弱,直至没有。因此平时真要多想想身边的父母。
我平常也告诫很多人,修行人的好坏不在于他每天能念诵多少弥陀圣号或者讽诵多少经文,而是看他内心调伏得如何。修法就是修行,行持善法就是要切实去做,而从今生父母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做到孝顺父母。如今还有不少人会跟自己的父母产生冲突。我想,如果你对自己的父母都做不到孝顺,对一生中最挚爱的人都生不起慈悲心,恐怕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
十三、舍弃自私之利益 他利自然任运成 此二同时现一味(四)
修行应该从菩提心做起。我们所追求的真正目的是心性,心性本身的特点就是悲空双运,而悲空双运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就是依靠意念造作的方式生起菩提心,这是我们修行的全部。我们不仅仅要对自己的父母有孝心,还要将这样的想法普及到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的身上。他们对于我们而言,只有时间长短的差别,但是对我们的恩德,与今生父母没有丝毫差别。如是观修,心胸就会更为广大。
一旦有了菩提心,你必然会把众生的事情放在第一位,自己所做一切是为了救度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也变得理所应当,不会再有任何思想冲突,也不会有“我不应该这样”,“我怎么会这样”等等想法。
观修菩提心可以减轻自己的私心和烦恼。比如平时面对不同众生时,一旦觉得自己有了烦恼,就要直接把这个人观成自己的母亲。无数教证和理证都告诉我们,对方不仅做过你的父母,而且还是无量次做过你的父母,现在就是该你回报的时候。因此一旦两者产生矛盾,就将对方观成自己的父母,怎么还会有烦恼情绪起现呢?
但是大多数人在自己情绪不太好的时候,很容易就随着个人的情绪而飘动,想要及时改变这种感觉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还会搁置一切修法。但即便如此,我们也还是要尽可能往这方面去发展,要尽量改变一些自己的负面情绪,而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顺着自己的情绪而走。否则即便没产生极大的烦恼,可能也会处于一种闷闷不乐的状态。当然,想要做出改变,可能一次两次做不到,但只要长时间调伏着走,你就会渐渐变成一个时时都会感到快乐的人,因为你的菩提心已经站在不好情绪的上方。因此,希望每一个修行者都能时时修习菩提心。
《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都讲到了修学菩提心的方法,如自他平等、自他交换和自轻他重等等,当然这都是站在一切众生曾经做过自己母亲的角度中而言。如果能长时间如是观照,你的烦恼就会减轻很多。
人的寿命是如此短暂,何必让自己被那么多烦恼所累,所以我们真的应该好好问问自己,背负着烦恼而或是否值得?有人可能会说:“有烦恼是人的一种表现,人有烦恼是再正常不过了。”实际上即便是人,也有烦恼多的和烦恼少的,至于完全没有烦恼者,恐怕一般人做不到,但我们还是应该尽可能往这方面发展。烦恼多了可真不好,不仅临时会对你的身心造成极大的障碍,还会障碍你的解脱,它既是漏洞也是障碍。想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用到刚才说的菩提心去对治。
十四、舍弃自私之利益 他利自然任运成 此二同时现一味(五)
舍弃自私自利,就自然具有了利他的思想,平常也就能时时刻刻想起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但这可不是光看一两本书就能实现的,还需要长期去修炼。尤其在修《上师瑜伽导修》中观察修阶段,对于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之菩提心还是要多修一些。这些修法并没有什么难度,多看看《前行备忘录》就能知道堪布昂琼是如何教诫我们去修自他平等、自他交换。一旦知道观修菩提心的前提是因为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曾是自己的父母,在烦恼情绪起现之时从这个角度去观待,就没有什么可疑惑的了。长时间如是修炼达到一定程度后,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你就会站在他人角度中去考虑。
平常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做起,因为一旦涉及输赢的大事可能我们谁都不愿意做输的那一方,但有些伤害对自己没什么,就可以从这些小事入手修习菩提心,站在他人角度去思考:“我若是他,他若是我,他要是说一些这样的话,我会有什么样的情绪飘动”等等。
我也告诫过很多人,你做不到这一点,可能是由于你的一生中没遇到过什么坎坷,还是没有让自己完全落在地上,所以才有高高在上的感觉,感觉不到这一点。我以前初次去寻找导师和求法的过程中,环境条件不好,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能做乞丐。我们都知道,乞丐必须要仰仗他人的脸色来乞讨,但即便落到那样的地步,毕竟还是人,也还是会有自尊心,仍旧会希求快乐幸福。而当乞丐不仅要看别人的脸色,还要经常承受他人的指责和轻视,并且还不能反驳,毕竟当乞丐的和施主吵嘴打架,又如何能乞讨到食物呢?所以必须要默默承受这一切,但内心非常痛苦。
所以那时候早上一起来要去乞讨的时候,我都会祈祷十方诸佛菩萨加持,今天无论给的东西多少,都希望是老人来布施。为什么希望给东西的是老人呢?因为老人跟年轻人思想不同,毕竟他们做过父母,有过儿女,知道怎么去心疼自己的孩子,即便是陌生人,年纪大的人心态也会更慈爱一些。当时像我们这样在外面乞讨的很多年轻人都只有十几二十岁,无论这位老人今天给的东西多还是少,都会很慈祥地说一些温暖的话语,即便是今天什么都给不出,就是几句暖心的话,也会让我们感到很温暖,毕竟我们也是人。
相反如果遇到一些年轻人,很多就会指责,轻视,口中说着很多风凉话,他们给的食物再多,我们的内心也非常痛苦,因为我们也不能对他们反驳什么,内心只能默默地想:我也可以像他一样待在父母身边,不受这份罪,但是为了修行,不得不忍受这份痛苦。这样的感觉,直到今天还印在心里。
这并不是一种嗔恨心,而是更加知道该怎样做人。以后每当自己遇到这样的事情,都会尽可能站在他人角度中思考。因为我做乞丐的时候,曾经有过这样的遭遇,知道当时内心会有多么痛苦,虽然今天我没有力气和你说很多话,也没有能力帮你解决很大的问题,但是我会站在你的角度思考,尽量做到最好。我说的话不一定是最圆满的,做事的效果也不一定是最好,但我会非常用心,尽力去成办你的事情。我的智慧有限,但是心到了,对自己来说,就是快乐的,而不是面对别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去思考这样的言行是否会伤害别人与自己。
有人可能认为,这样会很累吧?因为你不仅仅要做自己,还要照顾别人。确实,在第一次改变自己的过程中可能会觉得很累,但是当你形成一个习惯以后就不会感觉到累了。就好像你以前不习惯打扫卫生,后期有了打扫卫生的习惯以后,下班回家就开始整理这个整理那个,也不会觉得累。第一次强行要让自己做出改变一定会很累,但是时间可以转化这一切。因此,希望大家都能学会站在他人角度当中去思考问题,这不仅是做人的道理,更是一种修法。
十五、舍弃自私之利益 他利自然任运成 此二同时现一味(六)
菩提心是成办解脱的唯一方便,也是最圆满的境界。我们所说的“学佛”,就是在讲解做人的道理。不令自己的言语表达,思想和行为,给自他带来烦恼,就称之为修行。平时我们可以凭借口里念诵和静心观修去对治烦恼,也可以用以毒攻毒的方式直接去对治,效果可能还会更好。总之,尽可能这样多方面去对治,意义非常广大。
有些人可能会说,“往昔没接触佛教时,做什么事情都是以自己为中心,想干嘛就干嘛。现在由于长期接触佛教的缘故,多多少少已经知道该怎么做,至于做得是否圆满也不好说,但是已经开始往这方面发展了。”能有这样的见解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也需要这样的认识。我们不能以为念经打坐就是修行的全部内容,其实做最圆满、最清净的人才是我们修行者的全部。
以上讲解的是“舍弃自私之利益,他利自然任运成,此二同时现一味”。但对刚入门的人来说,一开始就做到放弃自己的一切利益,只为利益他人而努力,并力所能及地往这方面努力是很好的,但是在实际做的过程中,还要懂得具有智慧。仅仅站在理论的角度,谁都会讲两句,有些甚至可以讲得和佛陀一样清净,但实际生活中能否做到?恐怕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们应该逐渐让自己变成一个智慧圆满的人。
尤其对刚入佛门的人来说,要立刻完全断除私欲是不现实的,但在平常生活中,在有些对自己本身没有太大损害,同时也不伤及他人的事上,就要尽量多站在菩提心的角度思维。可能要求你对于涉及到很大的个人利益的事情也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还有些不现实,毕竟我们今天还不具备佛菩萨般的跟机。即便理论上应该要做到,实际上也是做不到的,只能要求自己尽可能往这方面去发展。甚至应当时时发愿:“祈请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加持,虽然这一次没有做到,但希望下次能做到,距离圆满做到越来越近。”也就是说,配同着个人的根机,尽可能往这方面去发展,是最现实的。所以我刚才一再赞叹某些修行人,往昔没进入佛门时,时时刻刻以自己为中心,但是现前多多少少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当中思考,这就是你们的成绩与功德。
十六、舍弃自私之利益 他利自然任运成 此二同时现一味(七)
有很多人问我,时时刻刻站在对方的角度中考虑,自己还做不到,难道修行必须如此?可能很多人都看过释迦牟尼佛或密勒日巴等历代传承祖师的传记,因此一听到修行,就觉得修行应该是完全不食人间烟火。如果你具有如同释迦牟尼佛或密勒日巴一般根机的话,如是离事专修当然是没得说,但修行也要与智慧相伴。如果让你放弃现在的一切,未来的你不后悔,你当然可以这样去做;但如果做这件事可能会成为你一辈子的后悔与烦恼,恐怕就不值得了。因此,我们要知道修行应该要修什么,并且对此有长远的目标,而不是只为自己做了一天两天的打算。
要尽可能断除私欲,就要多站在他人的角度当中思考。但在实际行持时,可能还是需要一些经验。比如我看到乞丐的时候绝对不会问他:“你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不管真的假的,我都会根据自己的条件来做一些布施,但永远不会追究他身份的真假。
试想,如果在乞讨的时候,别人问我是真的乞丐还是假的乞丐,我该如何回答?我说我是真的,可能对方会要求提供一些证据。可是一个乞丐有可能拿出一个证书证明自己是乞丐么?不可能的。这种疑问对乞丐的内心来说,决定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乞丐为什么还要提供证书?如果当时我真的有什么证书的话,可能就不用做乞丐了,一般不都是有地位的人能得到一张证书么?如果当时有人站在我的面前要求我先拿出一张证明自己乞丐身份的证明,或者带一个证人能证明我的乞丐身份,才能给我一碗饭的话,我可能一顿饭都吃不到。因为我没有证明,也没有证人,如果我有亲朋好友来证明自己,又怎么会跑到你面前来乞讨一碗饭呢?
所以我现在为别人做一些布施时,从来不会问他是真的还是假的。当然一方面由于我平常不怎么出门的缘故,另一方面由于现在大家的条件也越来越好,乞丐已经很少能见得到了,可能一年也就见到一两次。但是当你见到乞丐的时候,从慈悲心的角度而言,还是能多给就多给一点,多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是最好的。
要知道,正是由于过去世业力的缘故,他今生才无法具备如你一般的条件,可是他也是一个众生,从大乘教法的角度来说,他也曾经做过你的母亲。如果自己的母亲在儿女面前乞讨,你会怎么想?可能我们彼此错过的时间比较长,对方是几千年或几万年前曾做过自己的母亲,但毕竟也曾做过过我们的母亲,所以从这个角度老说,平时还是尽可能多去布施一些是最好的。
之前讲到清明节祭祀,其实很多家庭祖祖辈辈在做祭祀。无论时间长短,这些众生也都做过我们的母亲,因此站在这个角度中多去做一些,我想还是挺好的。另一方面,虽然作为佛教徒,我们不能说风俗习惯是好还是坏,比如过年为什么一定是定在哪一天,但是千百年来就是这样的习惯,我们不需要再去贴上对错的标签了,总之能在这段时间里,按照当地习俗做一些祭祀是非常好的。我们作为佛教徒,作为修行者,也同样去要做祭祀。实际上,我们时时都在做祭祀,因此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再去多做一些祭祀,也没什么不好的。
十七、舍弃自私之利益 他利自然任运成 此二同时现一味(八)
世间人和出世间的人做法虽然各有不同,但想法和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比如世出世间人都会选择祭祀亡者,世间人站在生者的角度而言,是希望能将亡者安置到一个可以安享快乐,不再感受痛苦的地方,因此他们会把坟墓搞得很美观,并在坟前摆上各种美食,至于亡者实际能否享用暂且不说,希望亡者能因此感受快乐,不受痛苦,就是世间人祭奠的真正目的。一方面希望亡者离苦得乐,另一方面是凭借对一生中最亲近人的这种祭祀和悼念,给自己带来一种安慰。
从佛法的角度而言,祭祀是要度化一切众生,把一切众生安置到最殊胜之处。因为我们要安置的不是他的骨灰,而是他的灵魂,平常我们行持一切善法,目的也是为了救度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其中也包括了自己身边去世的亡者以及冤亲债主。
由于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恩德,我们最近都在修伏藏法《白莲花四臂观世音》,这就是一个完整的超度仪轨。在殊胜的日子里,为过去世一切亡者以及无始以来至今结过缘的所有冤亲债主,共同做一个祭祀和超度,无论从世间的角度还是从出世间的角度来看,都非常好。
世间人暂时可能还得不到出世间的教法,那就按照世间规律去走也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大家的想法是一样的,都是想利益亡者,令亡者离苦得乐。如今藉由历代传承祖师的恩德,我们有幸懂得出世间的一些道理,现前就从这个角度出发去做一些祭祀,去利益亡者是非常善妙的,尤其我们凭借的还是这样一个殊胜的伏藏法。
伏藏法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功德,尤其这段时间内,弟子们都在修这个法,数量上已经达到圆满,已经有能力超度所有冤亲债主,具备利益众生的缘起。在具备这个条件和能量后,能多做一些祭祀是非常好的。
十八、舍弃自私之利益 他利自然任运成 此二同时现一味(九)
修行永远不能搁置一旁。我们前面讲解了什么叫做修行、现在应该怎么修行、这样做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一个怎样圆满的境界,以及我们今天开始需要改造一切法和圆满证悟见解的这个结果,两者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联、它原本具有怎样的功德,现前凭借观照去树立一切善法,对成办原本这个见解起到切实之作用,这两者之间内外缘起法是什么等等。
通过这一系列讲解,我们就完全可以缩短从现在直到成办解脱之间的距离。因为我们已经越来越清楚明白,众多的经典、仪轨、修法等等方便,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为了成办解脱。
无论是凭借口里念诵、身做礼拜,还是静下心调伏内心及其他一系列善行,都是从清净与不清净的角度当中创造圆满菩提心的条件。菩提心就是要断除自私,这也符合我们现前所有人的心愿,因为世间所有人都希望自己永远快乐,没有烦恼。但我们还要知道的是,烦恼的起因和根源就是自私,是自私导致一切烦恼,而自私的根本来源又是贪嗔痴,因此现前我们就是要用菩提心来对治贪嗔痴和自私。这符合我们当前的需要,也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所以我们现前的修法,既符合我们当前的需求,也符合我们作为修行者所追求的目标,当圆满实证佛果的时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现前,我们正在把结果与当下的距离越拉越近,对于未来也看得也越来越通透,所以在实修过程中,觉得越来越有力气,不再像以前这般头绪散乱,不知从何入手。现前我们不仅期待未来的结果,也知道了这样坚持下去的意义,这些都是因为对这些道理已经越来越了解的缘故,所以平时多学习相关的道理,多修修法是非常重要的。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