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坛经(索)6忏悔品24笔记
1、归依觉,两足尊
皈依觉悟者,即佛陀现前的尽所有智、如所有智的觉悟,这就是两足尊。两足还意为福德足和智慧足。
2、皈依正,离欲尊
“正”指正法,正法分教法和证法,但在这里,就像《宝性论》里讲到的,佛的八大功德、法的八大功德、僧的八大功德,是从觉悟的智慧讲的。
法是离欲尊,世间中所有的欲妙,依靠法完全可以离开。要想离欲,在所有的方法中,学法是最殊胜、最珍贵的。
3、归依净,众中尊
“净”,此处指清净,像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相续中的等净智慧,可以叫做净;或者像小乘里讲到的四个比丘以上,他们的心和行为,也可以叫做净。
僧众是众中尊,在人类社会中,出家人的团体是最高尚的团体,僧众是最殊胜的。
4、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皈依“觉、正、净”三者,其实是从自己的心,或者万法的法界本性层面来安立的。从自性上皈依,是真正的皈依,是最了义、最明智的皈依方法。按照禅宗的说法,皈依三宝只在自心上安立,并非皈依外在的三宝。
皈依自性三宝。皈依佛,就是皈依觉悟者。皈依法,是皈依无谬的知识、精神、思想,就是皈依没有任何错谬的正确思想,叫做皈依法。皈依僧,完全清净,没有自私和染污的心和行为,就是皈依僧众。
5、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
皈依自心三宝,即是皈依自心的本来面目。自己的内心,能皈依、所皈依一味一体,三宝完全显现为自己的心,已经认识自己的本性,这是最高、最无上的一种皈依。
所谓的皈依,就是完全通达能皈依、所皈依无二无别。比如说顶礼,分上等、中等和下等三种。上等者的顶礼,所顶礼、能顶礼,还有顶礼本身,这三者都是三轮体空。皈依也是如此,上等者的皈依,完全认识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最了义的皈依。
6、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
见解如虚空那样高,行为像粉末那样细,应该取舍因果。
7、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
这一段相当于是灌顶。虽然没有真实的传承,但是六祖既然说了,我们每个人如是念诵的话,念三遍之后我们也皈依了法报化三身。这些大圣者、成就者的金刚语言,有不共的能力。
依靠我们自己的色身,皈依清净的法身佛;依靠我们的色身,皈依圆满的报身佛;依靠我们的身体,皈依在此娑婆世界中,能示现千百亿化身的化身佛。
平时在《现观庄严论》、《宝性论》和密宗中所讲的法身、报身、化身,与禅宗里面所讲的稍有差别。讲法上有点不同,但都是可以的。
8、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
不能皈依色身,应在自心中皈依,将心、本来的法界或者如来藏,作为真正的皈依处。
9、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
如果自心迷乱,则根本无法见到内性,而且在外面寻找三身如来,根本见不到法报化三身。去外面寻找法报化三身,就像所画的法身像、报身像、化身像,在我等不清净的众生面前可以用画像来介绍,实际上是在我们的心中安立,禅宗以它的窍诀认识自身的法报化三身。
禅宗所讲的法报化三身,也是从心上安立而给大家直指的,虽然禅宗并没有像密宗那样,金刚上师对弟子指点:你的心的光明部分是报身……但实际上也是直指的窍诀。
密宗中也是这样讲的,比如说莲花生大士的大圆满见解,法王如意宝的好多窍诀中提到:观自己心的本性时,本体空性是法身;自性光明是受用圆满身;大悲周遍,也就是说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显现于整个世间的部分,就称之为化身。依靠上师的窍诀认识以后,就通达了法报化三身。
智悲光尊者的《大圆胜慧》,去年我刚刚翻译完,这里面专门讲法报化三身的直指法,非常广,与此处所讲的比喻方法不同,但有些窍诀也有相同之处。
10、我并没有要求你们每个人都像我一样,但以我个人来讲,可能是传承、金刚上师和自己前世宿缘的缘起,所有的法门中,我对大圆满非常有信心。
有信心的原因:一方面我得过很多灌顶和教授,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每一个窍诀非常直接,不需要转弯抹角,不需要过多的文字宣说。比如法王如意宝《文殊大圆满》的见解部分,一目了然。如果你真的对大圆满有信心,修过加行以后,稍微观一观,其中道理显而易见。
11、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
此处“自性”和“自心”是一个意思,心的本来心性,也可以叫自心;或者从法性的层面、万法的本体,也可以叫自性。
这三身佛,从自性中产生,不是从外面得到一个法报化三身。不是我们日夜祈求,最后从很远的地方飞过来了。
12、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
世间上的所有人,心的本来面目、心的本体,都是清净的。万法也可以从自性中产生。
13、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
智相当于太阳,慧相当于月亮,智慧就像日月一样,本身就是光明的,不过在执著于外境的过程中,被妄念浮云覆盖了自己的本性,根本没办法展现明彻的光明。
此处与藏传佛教的认识法性稍微有点不同,藏传佛教有些上师的窍诀中,认识法性的时候,心的本性本来都是无离无合、无生无灭的,从空性不可言说的层面安立为法身。在这里是以比喻来介绍法身。
14、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自性的光明日月,虽然被暂时的分别念遮覆,但如果遇到了善知识,他给我们传讲正法,尤其是证悟到禅宗最高的境界时,原来的妄念云雾,自然散开,明明清清、内外透明的心的本来面目会展现无余。这时,可以称之为明心见性,此人已经见到了法身本性、万法本体。
如果已经皈依法身、认识法性,就相当于中观里讲入定时候的境界,因为明心见性相当于入定的境界。
密宗中也常常赞叹对自己直指觉性的根本上师,不管是禅宗还是密宗,在轮回中自性被覆盖的时候,上师的教言是非常珍贵的。如果没有依靠善知识的指点,非常难以证悟自己的心。所以,赞叹上师的时候常会说道,父母给予我们肉身和财富,而传承上师们给予我们真正的智慧法身,可以说认识本性的恩德无以回报。
15、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
此处讲的皈依自性佛之后,法身后得的心态是什么样呢?当你明心见性以后,嫉妒心……统统都没有。所以,证悟心的本来面目时也并非不能安立善方面的意念,中观中讲入定境界的时候,是远离四边八戏的,但后得的时候,作为菩萨也有他的行为,比如说三地菩萨还不断地求法,一地菩萨不被嗔恨所动摇,等等,有很多善方面的意念。
如果我真的是一个明心见性者,那我有没有嫉妒心、诳妄心和天天蔑视别人的心呢?都没有。所以,真正的皈依者,后得的行为的确非常让人钦佩,依靠他的心态和行为,即使是无有嫉妒心、贡高心,也让无数的人对真理产生兴趣。
以上法身的入定和后得讲完了,他真正的境界和后得的行为、心态都已经讲完了。
16、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在大圆满中,报身经常用光明来说明,这里也用一个比喻来说明。比如说拿出一盏灯,千年的黑暗可以一时遣除,认识心的本性的一个智慧,内心万年的阴暗、愚痴,也可以遣除。
17、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
不要天天回想以前如何如何,就想以后每一个心态、刹那刹那的心念,都去圆融或者明观它,就会见到自己心的本性。
密宗中也经常这样讲,要观当下的心态,或者未来的分别念即将产生还没有产生的时候,观察这个心态,认识本性。
18、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善和恶虽然显现上不同,但是本性却无二无别。正因为无二无别,这叫做实相。
从清净远离垢染的角度安立为法身,善恶无二无别的角度安立为报身。
后得方面是怎样的呢?如果我产生嗔恨心,万劫中所作的善根都会毁灭;如果我生起譬如菩提心这样的一刹那善念,那么恒河沙劫中所造的恶业会全部清净,乃至无上菩提。
善和恶在胜义中、在认识本性中是无二无别,但是在后得的时候,你也不可能再产生恶念,否则会对自己的善根有所损害。所以,念念一定要在善中,在不失本性和本体中,这就是所谓的报身佛。
19、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
化身的解释方法有点不同,什么是千百亿化身呢?如果没有思维万法,那它的本体像虚空一样,如果“一念”去思维,那么分别念会化现得多如牛毛,前刹那、后刹那,心所和念头无量无边。
20、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如果你经常处于一种善念中,你就如同身处天堂;如果你整天处于不安、痛苦、伤心、失望、绝望、抱怨的心态,就与入于地狱无二无别。如果你时时都有慈悲心和智慧,如此你将转生到善趣、上界;如果你经常处于嗔恨和愚痴中,这与堕入三恶道中别无二致。
确实如此,迷惑的人虽然没有痛苦的因,也觉得很痛苦;而觉悟者,一切的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是很开心的。这叫做是自性幻化身。
21、四大弘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边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朝拜任何的圣地、佛塔等等,都可以念诵,这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