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佛不在他处《如是》上祖古乌金仁波切
微信公号:愿您永具菩提心
佛不在他处(直读版)
佛陀传授了“大量教法”,“所有教法”主要跟一件事有关:
“心”是什么样子?“心的行为方式”是什么?
也就是,“心的真实面貌”是什么?“心”从表面上看起来是什么样子?
“佛陀”传授了84000法门,用以对治,众生84000烦恼。
尽管这样,仍然能把“所有教法”浓缩成一个重点:
“心表面上看起来是什么样子”以及“心的真实面貌是什么”。
一、心是什么样子?
“佛法”顺应各种根器,有“九种层次的教法”。
有些“心智敏锐”,有些“才智平庸”,有些“愚钝”。
这三类人,各自细分三种,共有九种,就有了“九种层次的教法”(九乘)。
对“下等根器”,佛陀教导“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对“中等根器”,佛陀教导“事部”“行部”“瑜伽部”三外密续。
对“上等根器”,佛陀教导“玛哈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
“亲近佛法的方式”有两种:“学者班智达的方式”跟“古萨里的方式”。
1、学者班智达的方式
学者的方式,需要对“佛陀教法”有完整了解,需要对“教法的整个主体”产生一种看法。
学者需要巨细不遗的了解“九乘的一切”,从“色蕴”一路上至“遍知状态”。
学者需要完整了解“一切事物如何在因果中运作”。
2、古萨里的方式
古萨里的道路,也就是“一个单纯禅修者”的道路。
对这种人而言,“佛陀教法”主要重点,只在“是不是认识心性”。
“不认识心性”就是“轮回”,“认识心性”就是“涅槃”。
正是从这个观点,才说“所有佛陀教法”都关于“心”。
这“心”究竟是什么样?
本质上,心是“空虚的”,100%空虚,毫无疑问!
“心是空虚的”,而且从本初以来,一直都是这样。
常常用“虚空”做比喻,“虚空”本来就是“空虚的”,没有创造者。
“心”是“如实的空虚”,但是,“心”具有“觉察的本质”。
“遍知”是“空虚的心”的“觉察品质”。
“心”了知一切,不论它是“轮回”或“涅槃”,这两个面向被称为“实相”跟“表相”。
“实相”是“空虚的”,“表相”是有一个“体验一切的事物”。
“心性”包括“诸佛的三身”,可以说:
有一个佛,这个佛是“空性”。有一个佛,这个佛是“觉性”。有一个佛,这个佛是“遍在的能力”。
他们是无别的,不是“三种不同类型的佛”。
这种无别,本身就是“自性身”(体性身),这种“无别的本质”,以“心续的方式”存在“每个众生身上”。
认识到“这种无别的本质”就是“自己的本然面貌”,就不需要“到其它地方寻找佛”。
到其它地方“去找佛”,你会一无所获!
如云:虽然“我的心是佛”,但是,我视而不见。
每个人都有“佛性”,如同“油脂”自然而然存在“芝麻”中。压榨芝麻,一定会榨出芝麻油。
“佛性”存在“每个众生”中,从“普贤如来”至“最微小昆虫”。
我们的“业和烦恼”,决定自己,最后进入“不同的色身”以及“不同的转世”。
能了解这个道理的程度,有非常大的差异。
某些人,只要听闻“这个教法的一个句子”,就会立刻了解。
其它人,不论“上师费尽多少唇舌”,始终“不得要领”“无法领会”。
一个人是不是了解,取决于他的“特定身体类型”和“特定心态种类”。
但是,“每个人所具备的佛性”是相同的,“无增”“无减”,没有改变,没有更动。
不是一个人具有“卓越的佛性”,另一个人具有“低等的佛性”。
不是,“普贤如来”有“善妙的佛性”,一只猪有“下等的佛性”或者“完全没有佛性”。
“他们的佛性”之间,没有任何差异。
我们的任务是,去认识“自己的佛性”,去了证“自己的佛性”。
但是,如果居住在“不具有认识佛性能力的身体”内,就没办法这么做。
即使最强壮的老虎,也无法了证“自己的佛性”。
“六道轮回”的众生,只有人类“能认识自己的佛性”,只有人类“能了解教法的含意”。
我们置身“黑暗的末法时期”,但是,仍然具有“认识自性的能力”。
如云:“当“堕落的末法时代”猖獗时,“金刚乘的教法”如同野火一样蔓延。
当“三毒在人们心中炽燃”时,人们比较容易去认识“对治三毒的解药”,这个解药就是“认识佛性”。
“欲界”“色界”“无色界”中,“欲界众生”心中的三毒,最猛烈,“色界”“无色界”几乎没有什么烦恼。
如果没有烦恼,“对治三毒的解药”(认识心性)就没有真正的力量。
在这里,要提出的要点是,一切事物都包含在“实相”和“表相”中。
至于“实相”,我们要记得,“心”原本是“空虚的”。
“本初的觉醒”(本觉)本质是“空虚的”,本性是“觉察的”,能力是“遍在的”。
“本初的觉醒”不是“空白的空无”,“本初的觉醒”是“觉察的”,有“了知能力”。
谈到“实相”(本初),说的就是这个。
“本初觉醒”的“空性”是“一切诸佛的法身”。
“本初觉醒”的“觉性”是“一切诸佛的报身”。
“本初觉醒”的“遍在能力”,这种“空觉无别的本具能力”,是“一切诸佛的化身”。
这“三身”,形成“无别的自性身”,也就是“我们自己的心”。
这存在每个人中,相对于“表相”的“本初实相”,正是“我们佛性”。
“心”也是“觉受跟空性的结合”(觉空双运)。
可以说,“表相”跟“实相”也是一体的,在“表相”跟“实相”的一体之内,“心”是“觉受跟空性的结合”。
可以用以下方式,来描述和形容:“内在的心性”是“法身”,“内在的觉受”是“法身的明灿光芒”。
如同“太阳”跟“阳光”,如同“身体”跟“四肢”,如同“天空”跟“云朵”。
同样,“表相”是“实相的表现”。
现在,我们体验到,外在的“地”“水”“火”“风”“空”五大元素,通过“五种感官”,显现在我们面前。
体验到“五大元素表相”的是“心”,没有“心”,不会有任何显现的事物。
这些“显相”的“展现对象”是什么?
因为“心”有所体验,你无法否认“显相的存在”,说“没有显相”是一个谎言。
你无法否认,“显相”看似真实的“表面实相”,因为“有所觉受”的是“心”。
但是请记住,“心”是“空虚的”。
“所有的显相”都是“空虚的”,在某些方面,它们全都可以被摧毁,被消灭。
水会“干涸”“蒸发”“消失”,看似坚实的物品,可以“被火焚毁”,“火焰”本身,最后会燃烧殆尽。
在某个时候,整个宇宙,被“七次大火”和“一场大洪水”摧毁。
这样一来,“一切显相”终究是“空虚的”。
究竟而言,“心”也是“空虚的”。
但是,“心空虚的方式”跟“显相空虚的方式”不一样。
“心”可以“体验一切”,但是无法被摧毁。
“心的本性”是“一切诸佛的法身”。
事实上,无法对“心”做任何事情。
无法“改变心”,无法“把心冲走”,无法“埋葬心”,无法“焚毁心”。
“真正空虚的”是显现在“心”面前的“一切显相”。
所有这些显相,在究竟上,是“空虚的”,会完全消失。
因此,真的不必过度担心“这些显相”,不必过度分析“这些显相”。
“这些显相”真的只是一场魔术表演。
“所有显相”都是一场魔术表演,只有“心”有所体验。
也可以说,“对显相的体验”是“心的魔术表演”。
二、体验“心性”
“三身”本来就存在,“三身”不是某个人能暂时制造出来的。
“自生的觉醒”是一切诸佛一开始的了悟状态,“自生的觉醒”是本初的。
“自生的觉醒”存在“一切众生”之内,“自生的觉醒”只需要被“了知”。
“具格上师”把“自生觉醒”介绍给我们时,就是我们“了知自生觉醒的机会”。
“自生觉醒”不是我们会在未来寻获的事物,不是过去拥有的事物,“自生觉醒”现在就存在。
不必去“接受它”,不必去“排斥它”,不要对“自生的觉醒”做任何事情:
不接纳,不避免,不对它怀有任何希望或恐惧,不要试着“改变它”“更动它”“改善它”。
完全没有必要!
认识“自生的觉醒”,不同于“检视思考的心”。
“检视思考的心”纯粹是,去注意正发生在心中的活动:“现在我快乐”“现在我悲伤。”
在注意后,我们再度陷入“迷惑的思维”。
“众生”正是用这种方式,追逐“自己的念头”,流转“轮回”。
“感觉快乐”时,浑然忘我,一笑再笑。“感觉悲伤”时,坐着哭泣。
○
这里解释的是理论,大家有必要针对“这些内容”,获得一些“个人的体验”。
阐释“心性的理论”,如同描述“中国菜的口味”。
你对“中国菜尝起来可能是什么样子”会有智识上的想法,但是,仍然只是一个想法而已。
一旦尝了一口,食物碰触味蕾,尝到味道,在那时,你对“中国菜的真正味道”才有“真正的信心”。
那称为“经验”(觉受),我们真正知道,中国菜“美味可口”或“让人作呕”。
“经验”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见地”如果仅仅只是理论,毫无用处。
如云:一切都空,从“色蕴”上至“证悟状态”,一切都缺乏“真实的存在”。
这是举世都知的“佛教原则”。听闻它,理解它,就是“智识上的了解”。
佛陀不是从“智识的立场”来教导这个道理,而是出自“他个人的体验”。
听者或许说“好吧!佛陀说一切都空,缺乏本体。”
然后或许继续想“那么善恶也是空的,我行善或行恶没有关系。”
这是个“严重的邪见”!
对“见地”,仅仅有理论上的看法,是不够的!
“领受直指教导”就是“体验心性”,“体验”如同“把食物放进口中”。
不去“体验”,就无法“品尝食物”。
一旦吃到食物,就会知道,它是“美味可口”或“难以下咽”,这是经验。
经验(觉受)是“本觉的严饰”,谈到“本觉”时,唯有“觉受”是有用的。
只把“本觉”当作理论,不会有任何帮助。
如果它有帮助,我们可以纸上谈兵的说:
上师针对“空性”,说了这个和这个。所以,“空性”可能就是那个样子。
但是,永远不会肯定的知道“空性是什么”,这就是理论。
“认识自己的心性”时,就是“见地的觉受”。
授予和领受“直指教导”时,首先念诵“皈依文”和“菩提心文”。
“这个教法”不是“肤浅的教法”,它是“真实的事物”。
即使它是“究竟的教法”,人们仍然应该念诵“皈依文”和“菩提心文”。
念诵“皈依文”和“菩提心文”,是为了感谢“佛”“法”“僧”,我们才得以认识“真实的皈依对境”。
佛陀的话语(佛法),已经以文字记录下来,成为法本。
崇高的僧伽,是至今一直“护持和宣扬教法”的人。
根据传统,你要想象,“自己的根本上师”住在头顶,并且对“根本上师”发出“衷心祈愿”。
“普贤如来”是“一切诸佛”的本初父,代表“法身”。
“五部佛”是“报身”。
“文殊菩萨”(佛部),“观世音菩萨”(莲花部),“金刚手菩萨”(金刚部)三部主是“化身”。
从“这些佛”到“你的传承”,如同水从山顶,一路流到这,如果途中没有中断,水会直接从你的水龙头流出来。
如果“传承”没有间断,你从“目前的上师”领受的教导,称“单一无间口传教授”。
这样一来,“诸佛三身的加持”也是不间断的,这是你要向“根本上师”祈愿的理由。
三、“空虚”和“觉察”的面向
只要让“心”认识“心本身”,如同斩断“念头”,那称“立断的见”,也就是“彻底斩断的见”。
它彻底的程度,如同把一条绳子一刀两断,完全分家。
这种“空性”,不是我们通过“禅修”想象出来的,它本然这样,本初这样。
没有必要去想“它是空虚的”,只要安住其中,不去想象任何事情,不去思考任何事情。
在你想“它是空的”的刹那,“一个念头”已经偷偷溜了进来。这是没必要的,这形成“概念”。
“执着在概念”的持续过程,就是“轮回的根源”。
不必去想“这太好了”,不必去想“这不对”
要完全离于“概念上的念头”,这称“认识当下的觉醒”。
“立断”也称“四分离三”,“离于念头”的方式是,离于“过去”“现在”“未来”三部份的“造作念头”。
“第四刹那”是,不受时间影响的“胜妙刹那”。
在这个刹那,意识(识),感觉器官(根),感觉对境(尘),之间的连结,都被斩断。
一旦这种连结中断了,“轮回的锁链”就断了。
“自生觉醒”需要去认识它本身。
“立断”斩断“轮回的连结”。
安住在其中,不要“追随过去”,不要“计划未来”。
“佛陀”描述“认识心性的刹那”是:“无色”“无声”“无香”“无味”“无触”“无法”。
这里的“法”,不是指“殊胜的佛法”,是指“现象”。
在这种“自生的觉醒”中,没有什么东西可看,这正是“空性”。
“空”有两种不同类型,“空虚”和“空性”。
“虚空”是“空虚的”,“完全空虚的虚空”不能看见“它自己”。
“心”是“空性”,需要看见的是“如实的空性”,不是某件“隐藏的事物”。
我们需要去“看见空性”,“看见空性者”就是“我们觉察的品质”。
“看见空性”的刹那,真的“一丁点的东西”都没得看。
[三世噶玛巴]云:当我们,一而再,再而三注视“不可见的心”,就会清晰而如是的看见“没有什么东西可看”的事实。
“清晰而如是的看见”指“如实的”,不是“隐藏的”。
“注视心性”的那一刻,就清晰而如实的“看见了心性”。
如果坐下来想“心可能如同虚空一样空虚”,那么,这只是一种想象。
不要这么做,不必想“心是空虚的”。实际上,“心”是“空虚的”。
看见“心的如是面貌”时,就已经看见“心是空虚的”了。
“心”在本质上,是“空虚的”,但是,“心”具有“时时刻刻清楚了知一切”的“觉性”。
“空虚”跟“觉察”这两个面向,原本是双运的。
不必把“心性”理解为“像自己这样的主体”。
不必把“了知”理解为“客体”。
“空虚”跟“觉察”本是一体,如同水本是湿的,火本是热的。
不要有“观者”跟“被观者”的念头,不要制造“现在我看见它了”的念头。
如果这么做,就是在心中“持有概念”。
如果认识“思维者”,“念头”就自行消失,因为,“念头”不具有“稳定性”。
“每个念头”都是“空虚的”,当你“注视念头”时,“念头”只会“自行消失”。
一旦你真正发现这一点,就不需要东看西看,只要“保持如是”就可以了。
“体验心性”的刹那,不可能找到“任何字眼”来形容“心性的真实面貌”。
如果你确实找到文字来形容“心性”,比如“现在它是空虚的”“现在它是觉察的”,这些只是让“心”拥塞的文字。
我们的重点是在“让念头消融”,“形成更多的念头”没有用处!
如云:“般若”超越“念头”“文字”“形述”。
“认识心性”的刹那,不可能找到任何“能形容心性的文字”。
要让“念头”消融,让“念头”自然而然的消失。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其它的事物,能让“念头”消失。
可以爆破所有核弹,但是“心”仍然会“搅出念头”。
“认识自性”是让“念头”消融的唯一途径。
“认识心性”的那一刻,“念头”自行消失,不留任何痕迹。
为什么这样?
因为“一切众生的心”一直以来都是“空虚的”。
“空性的觉受”不是突然从什么地方迸出来的,在你“认识自己心性”的刹那,没有什么东西可看。
老实说,“对心性的认识”不会“持续超过两秒钟”。
因为,我们老是“陷入念头”,这是无始以来的习惯。
我们“对心性的认识”没有真正的稳定性,“对心性的了悟”很快就丧失了。
“遗忘心性”的那一刻,就开始想许多事情。
然后,再次注意到“我分心了,现在我在想各种事情。”
“认识心性的修持”纯粹是让自己“住在本然”。
“本然”指“没有任何技巧”“没有任何妙计”。
比如:河流中的水,不需要某人推它往下流,水是自然的往下流。
你不需要去做任何事情。
这张桌子所使用的木材,已经被打造成这个形状,当它是长在山上的树时,它是自然的,没有修饰的。
木匠砍下树,把树制作成这张桌子,现在它是人造的。
我们要避免,把“自己的明觉”形塑成“某件人造的事物”。
“认识心性”的那一刻,不要“担忧它”“判断它”“猜测它”。
不要“对它做任何事情”,不要试着“改善它”,让“不散乱的状态”尽可能维持为“不散乱的本然”。
你清楚看见“没有什么东西可看”,不要试着去修改它。
在这个“修行”中,人们根据他们之前的训练,体验到不同程度的“内在稳定性”。
很难说“那种内在稳定性”可以维持多久,可能维持一下子。
如果之前没有任何训练,“那种内在稳定性”可能几乎立即消失。
不要坐在那里,强迫“那种内在稳定性”发生。
不要去想:“我一定不可以分心,一定不可以分心。”
只要让“不散乱的刹那”,自然而然的“发生”跟“开展”,就可以了。
“认识心性”不代表,坐在那里“观修心性”。
“认识心性”表示,我们纯粹让“自己的空觉本性”保持它“原本的状态”,并且体验那种“本然的状态”。
那正是“我们真实的面貌”:在本质上是“空虚的”,在本性上是“觉察的”,具有“觉知的能力”。
并且,在“空虚”跟“觉察”之间,没有任何藩篱。
1)这“空性的品质”称“法身”。
2)我们不只是“空虚的”,不像虚空一样“只是空虚的”,我们也拥有“了知的品质”,这就是“报身”。
3)“充满明觉”“空觉双运”就是“能力”,这就是“化身”。
“能力”指,“空虚”跟“觉察”是不分离的,“空虚”跟“觉察”原本是一体的。
“充满明觉”指“本觉”,“一切众生的心”都是“空虚跟觉察的双运”。
但是,因为“众生的心”没有“充满明觉”,因此,他们不知道这一点。
虽然“众生的心”是“空虚跟觉察的双运”,他们却因“充满无知”而没有觉察。
认识“空觉是我们的自性”的刹那,它就成为“充满了知”“充满明觉”的“空觉”。
四、无念的觉醒
“诸佛”跟“众生”不同的地方是,“了知”跟“无知”的差别。
“了知”指“明白自己的自性”,也就是“本然的面貌”。
这“没有经过修改”“没有经过造作”的“当下觉醒”,就是“真正的普贤如来”,而且,从来没有跟我们分离。
“认识心性”时,“本然”的安住在其中。
1)当这个“当下的觉醒”认识“它本身”时,就没有任何东西可看,那就是“空性”,也就是“法身”。
2)但是,除了了悟到“没有什么东西可看”之外,我们也有“某种了知”,知道“其中没有什么东西可看”,或看见“其中没有什么东西可看”,那就是“觉性”,也就是“报身”。
3)“空性”跟“觉性”是永远不分离的,这就是“空性跟觉性的双运”,也就是“化身”。
“认识心性”的那一刹那,我们已经看见了“法身”“报身”“化身”三身。
没有什么事物,可以阻挡这种了证。没有什么事物,介于“三身”跟“你的明觉”之间。
“了知”这一点,就是“自我了知的本初明觉”。
“无知”就是“轮回”,“无明”就是“众生”,“了知”就是“佛”。
“这个教法”非常殊胜,“直指人的自性”是一种极大的大慈。
因为“佛陀的慈悲”,我们今天“拥有这个教法”。
简而言之,你要“认识自己”,并且跟“觉醒者的三身”面对面。
如果让注意力分散,陷入“三毒”,就等于偏离进入“更深的轮回”。
看见“美丽的事物”时,我们喜爱它。
看见“丑陋的事物”时,我们痛恨它。
看见“不美不丑的事物”时,我们对它漠不关心。
这就是“三毒”,“三毒”持续不断的出现。
对于“喜欢的事物”,我们 “着迷而执着”。
对于“不喜欢的事物”,我们感到嫌恶,看都不想看。
对于“既不喜爱也不嫌恶的事物”,我们漠不关心,感到乏味,不屑一顾。
“忙碌在三毒”的那一刻,我们就不会“了知心性”,“觉醒状态的三身”消失了。
没有什么可以胜过,面对面遇见“觉醒者的三身”。
看见“没有念头”,可以驱除“任何先前的念头”。
“太阳”照耀时,就没有“黑暗”。
看见“没有念头”时,“任何念头”不可能继续逗留,“迷妄”彻底消融,“觉醒状态”是没有念头的。
仅仅去想“我要离于念头”,不是 “觉醒状态”,只是“另一个念头”。
现在“有念头”吗?现在“没有念头”吗?这样的“检查动作”也只是“另一个念头”。
必须完全的安住,不跟“念头”交游,不受制于“念头的染污”,“觉醒状态”离于“念头”,却是清醒的。
如果稳定的修持,它就会变成“全然的觉醒”,也就是“成佛的状态”。
“认识心性”的刹那,有一种“本然的坚固”。
可以比较“一根针”跟“一根头发”,来了解“本然的稳定”。
“一根头发”不论有多粗,都不是稳定的,微风会让头发移动。
“一根针”不论有多细,都不会被风吹弯。
我们需要获得“本然稳定的空性”。
不需要通过禅修来“想象空性”,如果这么做,就变成一种“思考的行为”,只是在“想空性”。
“忘记心性”时,我们变得“散乱”,“迷惑”因而生起。
“禅修”是“概念”,“散乱”是“迷惑”。
我们要达到“本然稳定”,达到“不散乱的非禅修状态”。
“不散乱的非禅修状态”不是你必须创造出来的事物,你不必紧紧抓着那样的想法不放。
只要“离于念头”,让“当下的觉醒”保持“本然的稳定”就可以了。
你要稳定的“保持无念”,不是稳定的“持有念头”。
也就是去体验“当下觉醒”或“无念觉醒”。
“无念”指“离于概念上的思维”,但是,却没有丧失“觉醒的品质”。
想知道“丧失这种觉醒感”是什么样子,叫人把你打昏,就可以体验“什么是无意识状态”!
“认识心性”的刹那,不是无意识的,没有丧失“觉醒的品质”,但是“没有念头”。
“用一辈子时间”这样修行,最后,“思维”会减弱,“念头”会减少,但是,“无念觉醒的连贯性”没有丧失。
“无念觉醒的连贯性”延续的时间,自然而然,越来越长。
“概念思维的时刻”变弱,“概念思维占用的时间”越来越少。
最后,你完全“离于念头”。
“概念上的思维”消失,只有当下“无念的觉醒”,日日夜夜不间断,这就是“佛心”。
我们需要修持这“无念的觉醒”,不是通过“观修它”“想象它”来修持,这“无念觉醒”本来就已经存在了。
但是,这“当下的觉醒”会陷入思维。
只要去认识“当下的觉醒”,就会“离于念头”。
不要忘记,不要散乱。
但是,这不表示,要坐在那里,强迫“自己的心”不要散乱,不要忘记。这么做,只会把事情搞砸。
只要让“自己的本初状态”保持“不散乱的非禅修”就可以了。
当“二元分立的心”的所有活动都消失,当获得“完全稳定自在的空觉”时,我们就不再有“停留在轮回三界”的基础。
五、死亡的时刻
即使我们对“本觉”的认识,不是日日夜夜毫不间断,也就是,只能维持“短暂却多次”的时间。
“认识心性”这个修持的价值,在死亡时刻,就会完全显现。
在某个时候,我们肯定会死亡,在这个世界上,没人可以逃避死亡,出生的人都会死。
如果能在呼吸停止,跟“这个虚幻的身体”分离的刹那“认识心性”,我们就能在3秒钟之内“圆满那种认识的强度”,并且让它稳定。
它变成“法身的状态”,如同“虚空”跟“虚空”融合在一起。
如同一只花瓶,“瓶内空间”和“瓶外空间”,在“花瓶破碎的那一刻”融合为一。
“非造作法身的根本状态”也就是存在每个人之内的“佛性”,跟“道法身”也就是“我们修持的空觉”,结合成“无别的双运”。
“灵魂”跟“肉体”分离的过程,伴随着“粗重念头状态”跟“细微念头状态”的分解。
这时,没有任何东西遮盖“心的本初状态”,称“正等正觉的根本明光”。
有时被形容为“根本明光”跟“道明光”面对面。
在那个时刻,我们今生修持的力量,能创造“认识本初觉醒”的可能性。
如果完全没有修持,那么,“本初状态”不会维持超过一瞥的时间。
如果有所修持,非常有可能在那个时刻,达到“正等正觉”。
如云:一刹那间,差异立见。一刹那间,达到正等正觉。
在那时,唯一必要的是,让我们对“本初觉醒”的认识,维持“3秒钟时间”。
“经典”上描述,时间长度,如同“挥舞藏袍长袖”或“挥舞哈达”3次所需的时间。
能做到这一点,就能在“死后状态”获得“完全的稳定”。
“根本明光”如同母亲,“道明光”如同孩子,母子总是会彼此相认。
“根本明光”跟“道明光”在刹那间彼此相认时,不论我们通晓熟悉的程度有多么低,仍然足以让我们“投生清净佛土”,也就是“本然化身界”。
在那里,你会注视“佛陀的面容”,听闻“佛陀的声音”,降伏“残存的障蔽”。
如果对“根本明光跟道明光相会”相当熟悉,如同“虚空”跟“虚空”融合在一起,你就成为“一味的法身状态”。
今生的修持,为什么能在死后产生这么巨大的利益,是因为,在“中阴状态”,“心”跟“身体”不是相连结的。
“心”离于“活着时的持续不断的障蔽”。
现在,可能在一瞬间“认识心”,然后立即又被遮蔽起来。
但是,在死后,“身体创造的障蔽”不会出现在那里。
你要修持这些教导,来降伏“所知障”。
通过这个修持,你终将达到“不退转状态”,这是“真真实实的结果”,是“努力修行挣得的利益”。
我们应该从“自已的修行”中,体验到一些“正面结果”,“这个修行”肯定会在死亡时,有所帮助。
此时此刻,我们可能在从事“认识和维持本然状态”的修行。
但是,不会“立即证悟”,因为,“心”跟“身体”仍然连结在一起。
尽管这样,“修行”仍然会在今生,带来许多其它利益。
其中一个利益是,我们不会落入“三毒的控制”。
当我们“认识心性”,巩固“对心性的认识”,达到“稳定状态”时。
那么,不论跟谁在一起,或前往哪里,都会充满喜悦,“快乐太阳”永远照耀。
不然,就会如同平常人,不快乐时郁郁寡欢,快乐时过度狂喜。那完全是“不稳定的”。
通过这个修行,“好”跟“坏”,变得平等,没有必要去接受其中一个,排斥另外一个。
即使在死亡前,我们都能完全感到自在。
普通人的“心的状态”,总是从一件事转到另一件事,这正是“真正的问题症结”。“众生”完全是“不稳定的”。
真正“认识心性”,留在山间闭关的人,完全“离于痛苦”。
即使在今生,“这些修行”也能让我们“完全离于痛苦”,在“快乐的道路”上,继续前进,这个修行“具有大利益”!
平常人“心的状态”一直都在改变,这种“心的状态”,永远不会让人感到愉悦。
不快乐时,完全被“不快乐的感受”淹没。
我们最好“认识觉醒的空觉”,安住在其中。
六、证悟者的教法
这个“修行”,除了要对“心性”获得“稳定的认识”,不需要做任何事。
纯粹让心“保持如是的状态”,不去做任何事情,这种作法,违背“我们平常的习惯”。
平常习性是:去想“我要做这个”“我要做那个”,然后身体力行。
最后,完成这些事情,一切都很美好时,感到快乐满足。
这种态度完全是错误的!
我们没有什么事要做,不必去建构没有形成的事物。
我们尝试去做的任何事,都会变成“一种模仿”,变成“概念”和“念头”造作出来的事物。
如果让“自己的本初自性”保持“本然状态”,我们可能会感到“非常不满足”“非常失望”。
我们宁愿“做一些事”,或“想象一些事”,或“创造一些事”,让自己经历许多艰难。
或许这是佛陀没有“公开教授大圆满”的原因,因为,“这种无为”违反人性。
“我们的心”受到“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控制。
但是,“佛性”离于三世,“觉醒的了知”离于三世。
“三世”牵涉了“执着”和“思维”。
“觉醒的了知”离于“执着”和“念头”。
佛陀了解“不同的众生”具有“不同的根器”,出于大悲和善巧方便,佛陀给予“适合不同众生的教法”。
虽然“纯粹安住在对自性的认识”是所有证悟者的“教法精髓”。
但是,佛陀却传授“许多错综复杂的教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众生”。
“佛陀教法”之所以有九乘,另一个原因是,人们“无法避免打扰”“喜爱复杂事物”“想囤积大量物品”,这似乎是人性。
当然在后来,他们必须再让一切崩解。
因此,为了让每个人快乐,“佛陀”教导九乘。
“教法的多样化”不会改变这个事实:“佛法的精髓”是“佛性”,是非常单纯的,非常容易的。
“佛性”那么单纯,那么容易,以至于,我们有时难以相信!
如果真心修持,到了某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奠定本然状态”。
当你体验到“这个状态”时,就不会再感觉“那么困难”。
我们了解到,这个被称“佛性”,也就是“我们心性”的不可思议事物,不是遥不可及的。
由于它不是非常复杂,我们只要“定期维持”就可以了。
当你能轻易的认识“自己的本然面貌”,就已经“奠定了本然状态”。
给予“直指教导”的一般传统说,我们必须按部就班。
首先,必须完成“转心四思维”的修持。
接着,要从事“四次十万前行法”。
之后是,“本尊”“咒语”“三摩地”的“内本尊修行”。
事实上,即使已经领受“心性的教法”,这些“修行法门”仍然是必要的。
不要以为,突然之间,“证悟者”教导的“修行法门”变得不重要了,完全不是!
我们可以轻易从“各种上师”那里,领受“重要的教法”,因此,不要忽视它们。
请“精进修行”,说真的,“诸佛”跟“众生”之间的差异,就在“精进”。
之所以“传授这个教法”,是因为我非常喜欢说话,我就是忍不住,必须把它全部说出来!
年轻时,我跟叔叔[祖古桑天嘉措]在一起。
他常常给予“直指教导”,以及如何以最简单方式来“真正的禅修”。
传法后,会有一些“没有了解他传法内容的人”在房间外面。
他们说:“怎么可能那么容易?”
我说:“你们为什么认为必定是困难的?它真的是那么容易。”
他们会说:“但是我不懂”。
我说:“只要那样做就好了!”
有时,[祖古桑天嘉措]对我说:
你似乎很健谈,而且也是那种认为它容易得不得了的人。
你对那完全没有问题,简直就是那种类型的人。
我想将来,你也会是这个样子,既会是一个健谈的人,也会是一个表现出它真的很简单的人!
他说对了。
一方面,我或许把它弄得太过简单。另一方面,它真的就是这样子!它是真的。
当你能让“佛的三身”自然展现时,你坐在那里,强迫挣扎有什么用?
为什么必须费劲的,把自己扭曲成不舒服的姿势,直挺挺的禅修,希望在经过那么多困难后,将来会证得“佛的三身”。
你不需要经历那样的困难和紧张,现在唯一要做的是,完完全全的放下,认识“你的自性”。
因为人是不同的,所以,我们需要“不同层次的教法”,需要“完全适合自己的教法”。
“解脱”有四种:通过“听闻”而解脱,通过“忆念”而解脱,通过“了解”而解脱……
我所说的一切,不会白白浪费,或许有人会了解我说的内容,或许有人会忆念“这个教法”,获得“解脱”。
如果真的修持,今天传授的“教法”,终究有可能,认识“自在的空觉自性”。
“直指教导”如实的指出“当下的觉醒”。
它不是“在未来的某件事物”,不是“在过去的某件事物”,而是在“此时此刻的当下”。
不必接受它,不必排斥它,不要对它做任何事情。
不接纳,不避免,不怀抱希望,不怀抱恐惧。
不试着改变它,修改它,改善它。完全没有必要!
就“修持这个法门”而言,有三个步骤:
认识心性,发展这种认识的强度,获得稳定性。
其中最重要的是“去认识心性”。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三身”更殊胜,更深奥。
如果认识“这甚深的三身就存在于自己中”,就是第一个步骤。
如同认识一朵花的种子,或许非常小,如同“这朵花的种子”原本的样子。
它看起来不起眼,因为,我们没有看见,“在认识心性”的刹那,所完全展现的“证悟功德”。
但是,我们需要去认识“这个种子是一朵花的种子”。
现在,或许没有看见“花朵绽放的颜色”,但是,通过播下这颗种子,“一朵花的可能性”就会变成真实。
灌溉施肥,培植幼苗,这么做,花肯定会发芽,长出小叶,越长越大,发出花苞,最后会有一朵盛开的花。
提供“正确的环境”,这一切,都无可避免。
“认识心性”也是这样,不会在“第一次认识心性”后,就突然“完全证悟”。
从“第一次认识心性”,一直到“获得完全的稳定性”这段期间,就是“修道”。
佛陀“所有不同教法”都有各自定义道次第的方法。
但是,它们全都把“发展认识佛性的强度”包含在道次第之内。
我们需要让这认识增长,如同一个新生儿,不能期望昨天出生的婴儿,今天长大成人,婴儿需要渐进的成长。
我们需要去增长“对佛性的认识”,“修持”是“唯一的途径”。
请修持“这个法门”,因为,它是我们能“觉醒”,达到“正等正觉”的方式。
虽然“佛教”有许多“不同的法门”,“认识心性”是“佛陀教法的核心”和“最重要的精髓”。
为了达到“正等正觉”,这是我们“需要修持的法门”。
“认识心性”的刹那,“烦恼”“无明”“妄念”立即消失。
这时,我们的修持,就在于“保持不散乱”。
正是这种“不散乱”,一路带领我们达到“正等正觉”。
“不散乱”不代表“刻意保持不散乱”,不然,就像用“不要让心散乱”这个念头,来取代“一般的念头”,我们只要不忘记就可以了。
在忘记的那一刻(我们确实会忘记)“修行”和“所有其它的事情”都会被忘记,因为“我们的注意力”分散了。
这里的重点在于,不要用一种“概念的方式”去“保持不散乱”。
只要让“自在的空觉状态”继续下去就可以了。
这种“空觉状态”本身,就是“不散乱的”。
这是我们的修持。
“认识空觉”的第一个刹那,就已经具有“遍知的潜力”。
“认识空觉”的第一个刹那,就已经具有帮助众生的“慈悲潜力”。
“认识空觉”的第一个刹那,就已经具有“为了一切众生的福祉而开展事业”的潜在能力。
所有“这些功德”,都已经存在,却还没有完全展现。
“认识空觉的时间”维持得越长,“这些功德”就越“明显可见”。
“这些功德”不是,只在后来完全了证时,才显现。
虽然“中午太阳”比“黎明太阳”更加炽热。
但是,“太阳所有的品质”在升起的第一刻,就已经具备,只是还没有完全展现而已。
“获得稳定性”是这个修持的要点。
“自生的觉醒”本来就具有“所有圆满的功德”。
“证悟的功德”不是一种虚构物,不是一种产物,不是一种新成就,不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发现,不是我们达成的某件事物。
“证悟的功德”从一开始就已经存在,如同“在天空照耀的太阳”的“不变灿亮”。
太阳可能会被云朵遮蔽,但是,这些云朵,不是天空原本就有的,云朵是“短暂无常的”。
短暂出现的“念头”“执着”,阻碍我们“了证自性”。
“念头”“执着”是短暂的,“念头”“执着”可以被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