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万禅香 > 胜观彻却脱噶

第04章存在跟不存在《如是》上祖古乌金仁波切

创建日期:2023-05-02

  第04章存在跟不存在《如是》上祖古乌金仁波切

  微信公号:愿您永具菩提心

  存在跟不存在(直读版)

  不论从事什么修行,请把“三善法”包含在你的修行。

  第一善法发菩提心

  一、发菩提心

  “第一善法”是“前善”,也就是“发菩提心”。

  生起“我要为了一切众生而达到正等正觉”的念头,这是“菩萨的决心”。

  生起这样的发心,是展开个人修行的一流方式。

  “前善”不可或缺,因为我们全都曾经拥有许多生世,不是只有今生。

  佛陀的净观看见,我们已经经历无数世,过去每一世,都有父母。

  因此,每位众生,无一例外都曾经是我们的父母。

  我们跟所有众生有关连,仅仅希望“自己获得解脱”未免太过有限。

  用这样的方式达到证悟,表示抛弃了自己的父母。

  一切众生,也就是我们所有的父母,都想要获得快乐。

  不幸的是,因为“他们的恶业”,他们创造了“进一步痛苦的因”。

  所有的父母,都盲目的,永无止境的,流转在“充满痛苦的轮回”。

  记住这一点,就会出于慈悲,生起“为了帮助一切众生”而达到证悟的发心。

  这种慈悲的态度,是不可或缺的前行。

  二、皈依

  “前善”也包括“皈依”。

  我们目前没有“帮助其他众生的能力”。

  我们目前没有帮助其他众生的“力量”“智慧”“悲心”!

  谁拥有呢?

  “完全觉醒的佛陀”以及“如何获得证悟的清净教法”,拥有“保护他人”的力量。

  除了“佛陀”和“教法”,还有护持这些教法成为不间断传承的人。

  “佛”“法”“僧”是众生的“唯一真实的救度”。

  从现在开始,直到“获得正等正觉”,要把“佛”“法”“僧”三宝,当作自己的“庇护”“皈依”“护卫”。

  “三宝”体现了“可靠的”“真正的”保护来源。

  从现在开始,直到真正能利益他人前,把自己“交托给三宝”,信任三宝,这是“皈依”。

  “皈依”跟“菩提心”是“前善”。

  在本质上,“皈依”体现了“小乘的教法”,“菩提心”体现了“大乘的教法”。

  第二善法超越概念的善正行

  “超越概念的善正行”也就是“中善”。

  “中善”具有两个面向,“生起次第”跟“圆满次第”。

  这“超越专注在概念的善正行”是“金刚乘”的同义词,也是“密咒金刚乘”的同义词。

  我们通常把“生起次第”了解为观想佛土等“所依物”,以及观想佛土内的“能依物”,也就是“本尊身相”。

  “宫殿”和“本尊”,被看作“清净的世界”和“清净的众生”。

  我们可能认为,这是自己想象的产物,事实上,它是“一切事物的本初状态”的复制品。

  它是一切事物原本的面貌,也称“显现根基的大坛城”。

  在究竟上,观想不是把某件事物,想象成不是它自己的那个样子,而是认为“它就是那个样子”。

  “观想”是“认识事物原本的样貌”,这是“金刚乘的原则”。

  “生起次第”跟“圆满次第”包含这项原则。

  “生起次第”不是把一块木头想象成黄金。

  “生起次第”如同“把黄金看作黄金”,认识“事物真实的面貌”,是修持“本尊”“咒语”“三摩地”的意义。

  “本尊”的“身”“语”“意”,包含在金刚乘修行的三个面向之内,也就是“生起”“持咒”“圆满”。

  “所有的显相”都是“本尊”的坛城”。

  “所有的音声”都是“咒语”的坛城”。

  “所有的念头”都是“证悟心的坛城”。

  所有显现的事物的本质(整个世界跟一切众生的本质)都是“显现根基的大坛城”,也就是“我们的本初状态”。

  这“三种坛城”展现为“我们的根基”。

  “仪轨的修持”是以“从这个根基显现”为基础,及以“一些重要原则”为基础。

  这些原则是:“密续”被包含在“表达陈述”之内,“表达陈述”被包含在“口语教导”之内,“口语教导”被包含在“仪轨本身的应用”之内。

  换个说法。

  在金刚乘,“仪轨”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显现原本以“本尊”“咒语”“三摩地”三坛城的形式,所呈现的事物。

  修持仪轨,不是把“某件假造的事物”加在“事物的本然状态”上。

  “修持仪轨”是“认识我们本初状态”的一个方式。

  在“本初状态”,“本尊”是一切色相的本质,“咒语”是一切音声的本质,“三摩地”是心的本质,这是“生起次第”的原则。

  “经典”跟“密续”之间的差异,在于“教法有多么接近本初状态”。

  “金刚乘教法”最接近本初状态,最直接。

  一、心是老板

  为什么要修持“生起次第”“圆满次第”?

  通过“本尊”“咒语”“三摩地”,“甚深的生起次第”能让我们在一世之内“即身证悟”。

  “圆满次第”指“本尊”,也就是“我们本初觉醒的佛性”。

  “它的本质”展现为“身”,“它的本性”散放为“语”,“它的能力遍在”是“意”。

  我们本初的觉醒本质,本身包含了“一切诸佛觉醒状态的三个面向”,也就是“金刚身”“金刚语”“金刚意”。

  甚深的“三摩地状态”,原本就包含“三金刚的修持”。

  “甚深的三摩地状态”就是“我们的自性”。

  这是“超越概念的善正行”的“起点”。

  “本尊”“咒语”“三摩地”是“证悟身”“证悟语”“证悟意”。

  “金刚身”指“不变的功德”,也就是“本尊本身”。

  “金刚语”指“不息的功德”,也就是“咒语本身”。

  “金刚意”指“无谬的无妄的功德”,也就是“本尊的心意本身”。

  我们的“佛性”,具足这“三金刚”,也称“法身”“报身”“化身”。

  这些甚深的金刚乘,也就是“修持仪轨”“观修本尊”“持诵本尊的咒语”“修持三摩地”,被称“一条迅捷的道路”。

  “心性”是这条道路的本质。

  “佛”是“经久不衰的无谬金刚语”,能让我们在一世内“获得正等正觉”。

  这个教法,已经通过伟大上师们的不间断传承,一路传给我的根本上师。

  我的非常幸运的领受这个教法,我的嘴巴可能吐出“善妙的话语”,请了解,我只不过在重复“曾经有幸领受的教法”。

  ○

  我们所受的学校教育,没有让我们更接近“正等正觉状态”,连接近一寸也没有。

  我们在学校努力多年,终究没有“真正利益”。

  不论今生做了什么,离开这个世界时,我们“搜集的所有信息”“所累积的一切知识”“努力创造的财富”,都是徒劳无益!不会带来“丝毫帮助”。

  我们可能极端富裕,获得巨利,可以购买最昂贵衣物,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

  我们可以非常热衷的追求“这些世俗成就”,并且认为有足够时间享受这一切。

  但是,我们变得衰老年迈,“人生乐趣”减少了,这是我的经验。

  开始感觉,站起来有困难,行动不便。

  开始有不同的病痛,在我们面前的,只有“更严重疾病”跟“最后的死亡”。

  所有这些灾难,都排在面前,我们将一个接一个的跟它们相见。

  我们现在不清楚“自己死后的状况”,因为无法看见来生。

  往下注视地面,没有看见下三道,往上看着天空,没有看见天道或佛土。

  我们现在的这双眼睛,看不了这么多。

  如云:求最近的忠告,取最近的水。

  ○

  现在你们有“一个身体”“一个声音”“一个心”。在这三者中,“心”最重要。

  “身体和声音”是“心的仆人”,“心”是老板。

  “地”“水”“火”“风”“空”五大物质元素,不会有所觉知。

  “心”是“能体验者”“能觉知者”。

  “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不会觉知,尸体具有五种感官,尸体无法觉知,因为尸体没有心。

  “尸体”指“心已经离开”。

  我们说“眼睛看”“耳朵听”“舌头尝”“鼻子闻”,有“心”通过感官来体验,这才可能发生。

  “心”(意识)(灵魂)离开身体的那一刻,“五种感官”仍然在那里,但是,不会产生任何体验。

  二、非有,非非有

  “心”晓得“快乐”“痛苦”,世界上所有事物中,只有“心”能体验能觉知,没有其他事物,能体验能觉知。

  心是“所有状态”的根本,心是“轮回状态”“涅槃状态”的根本。

  没有心,世界上就没有“会感觉”“会觉知”的事物。

  如果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会感觉”“会觉知”的事物,这个世界就会“彻底空虚”。

  “心”是完全空虚的,但是,“心”能觉知,能了知。

  根据众生“所体验的痛苦程度”,排列出“下三道”。根据每个众生“所体验的欢乐程度”,排列出“上三道”。

  一切事物,都以那个“感觉快乐和痛苦的事物”为基础,那个事物就是“心”。

  因此,“心”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心”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心”是空虚的,但是,在空虚的同时,“心”仍然有体验。

  “虚空”是空虚的,“虚空”一无所知,这是“虚空”跟“心”的差异。

  “心”类似“虚空”,不具实体,不是有形的物质。

  但是,“心”能“有所体验”,相当不可思议!

  有“心”,但是,“心”不是有形的,不是实体的。

  不能说没有心,因为,“心”是一切事物的基础,是“心”体验每一件事物。

  无法说“有一个东西称为心”,但是,在这同时,不能说“没有心”。

  “心”超越“存在”跟“不存在”两个极端。

  如云:“心”不存在,因为连佛都没有看见心。

  “心”不是不存在,因为,心是轮回的基础,心是涅槃的基础。

  如果没有心,我们就会是一具尸体。

  但是,不能说,有个可以“看见”“听见”“闻到”“品尝到”“抓到”的心。

  “寻找心”十亿年,也无法找到心。

  心真的超越“存在”跟“不存在”两个极端。

  心在“存在”跟“不存在”之间,没有抵触,

  也就是,心超越“存在”跟“不存在”之间的抵触,这是“中观的原则”。

  不需要去想“有个具体的心”或“没有一个具体的心”。

  “心”本身就是“本然的真如”,“心”是“空虚”跟“觉察”非造作的双运。

  佛陀把这种“非造作的双运”称为“空性”。

  “心”是“空虚的觉察”,“本然真如”指“它本来的面貌”。

  “我们的自性”就像这样,只要认识这个事实就可以了,不要用任何想法来渲染它。

  如果你相信,有一种东西称为“心”,那么,这只是一种念头。

  如果你相信,没有一种东西称为“心”,那么,这只是另一种念头。

  你的“本然状态”,离于任何种类的念头,这就是“佛性”。

  一般众生,“这种本然状态”被“思维”带着走,陷入“念头”中。

  “忙碌在思维”如同一条“把你往下拉”的“沉重铁链”。

  现在是“脱离那条铁链”的时候,粉碎“思维的铁链”的那一刻,你就“脱离了轮回”。

  整个世界,没有什么比“知道如何切断这条铁链”更珍贵。

  扫描整个世界,把世界用筛网筛过,企图寻找更珍贵的事物,你会一无所获。

  “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诸佛,都没有发现一个更直接能告诉我们“如何获得证悟”的教导。

  请求“关于心性的教法”,表示去了解“如何认识心性”。

  传统上,要领受“心性教法”,首先从事“四次十万遍”前行法。

  之后从事“本尊修持”,在闭关中,完成“固定数量的持咒”。

  完成这一切后,上师才会传授这个教法。

  今日我们活在不同时代,人们这么忙碌,没有时间完成所有的修持。

  称为“物质发展的进展”,但是,不过是“让我们更忙碌”。

  这样很难寻找学生,而且,如果一个佛教上师,必须四处寻找学生,有点尴尬。

  所有人,今天能聚在一起,是非常幸运的顺缘,能有“足够时间”聚在一起,非常难得。

  我的根本上师,曾经告诉我,“不同的时代”来临了。他说:

  如果你碰巧在一群人前面,他们询问并想要听闻“关于心性”的种种,你就对他们解释。

  如果他们的业,已经成熟,就会了解“你所说的内容”。

  如果不了解,也会因此而受益。

  “利益众生”是佛陀教法的目的,对人们“谈心性”是没有关系的。

  我年轻时,常常试着那么做,如同指出日出那样。

  人们常常望向西方,看到阳光已经照到山顶,那是他们“知道太阳已经升起”的方式。

  但是,事实上,他们要做的是“转过身来,看太阳从东方升起”。

  某人告诉他们这么做,他们转过身来:“是呀,太阳正从东方升起!”

  这一直是我传法的方式,现在我会继续这样传法。

  三、心性和思维

  “我们的心”是空虚的,这表示“心不是一件具体的事物”。

  同时,心能“觉知”“了解”“体验”。

  “我们的心”是空虚的,代表“心”没有“任何可定义的属性的实体”。

  但是,“心”确实会思考。

  我们总在想着“过去”“现在”“未来”。

  我们这么“忙于思考”,“一个接着一个的念头”日日夜夜不息。

  这不是突然发生,轮回中无数过去世,都是这样。

  我们一直在不同的轮回界,绕着“一个接着一个的念头”团团转。

  这是轮回的本质,如果继续这样,我们会忙于思考“一个接着一个的念头”,直到今生结束。

  “念头”不会就此打住,在中阴,没有身体,但是,因为“串习”,“心”仍然继续搅拌出“一个接着一个的念头”。

  在新的投生后,不论是“下三道”“上三道”或“最深层地狱”,一切事物,都只是“一个念头接着另一个念头”。

  但是,这“所有的思维”的本质,一直都是“佛性”。

  ○

  “思维”跟“心性”的关系是:

  “心性”如同天空中的太阳,“思维”如同映现在水中的日影。

  没有“水”,日影难以映现。

  “水”比喻“所有被觉知的对境”以及“被心持有的切事物”。

  如果把池水排干,“日影”就不见了。

  “映现在池塘的日影”象征,心持有的“主体”跟“客体”,“觉知者”跟“被觉知者”。

  ○

  没有太阳,这个世界不会有任何光亮。一个太阳,能照亮整个世界。

  “太阳”如同“心性”,太阳以不同的方式来运作:

  太阳有“温暖”跟“灿亮”,“太阳的热度”让风流动。

  相较于这,“太阳的日影”什么也不是,“日影”不能照亮世界。

  “佛性”如同“太阳”那样,展现为“本性”。

  “日影”比喻,所有的“念头”“计划”“记忆”“执着”“瞋怒”“狭隘的心”……

  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生起,一个心的活动接着另一个心的活动,如同“日影”一个接着一个的出现。

  如果控制天空中的这个太阳,就能自动控制,映现在整个世界不同池水上的日影。

  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不同的日影。

  与其永无止境,在轮回中团团转,何不认识那“唯一的太阳”。

  如果认识“自己的心性”,就足够了。

  要了解“佛性”跟“佛性表现”的差异,“佛性的表现”就是“我们的念头”。

  “念头”以不同型态显现,有贪执,有瞋怒,有愚痴。

  有51种心的活动(51心所法),有80种内在的念头状态(80随念),有84000种烦恼。

  不论“心”以多少种类来展现,全都只是“心性的表现”。

  84000种烦恼,如同太阳在不同池塘,映现的84000种日影,。

  如果把“太阳”放进口袋,就自动控制“84000种日影”。

  “认识自己的本然状态”“认识佛性”的刹那,“所有84000烦恼”在同一刹那消失。

  所有不同的念头,都是“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念头。

  因此,它们被称“过去的念头”“现在的念头”“未来的念头”。

  “念头”藏语是“namtok”,“nam”指“五种感官所觉知的相跟心的对境”,“tokpa”指“针对被觉知的对境所形成的概念”。

  众生不忙碌的“制造念头”,给“所体验的事物”制造“一个接着一个的想法”。

  这种“想着自己心的念头”的行为,正是“阻碍解脱”“障蔽证悟”的事物。

  试图停止思维,只会变得更糟糕,你无法摆脱思维,无法丢弃思维。

  你不可能摆脱“自己的影子”,不可能斩断“心创造出来的念头之流”。

  引爆核弹,不能阻止心去思维。

  核弹肯定会让你丧命,但是,“你的念头”会继续进入中阴,进入来生。

  没有任何事物,能让心停止思维。

  为了停止思维,需要去认识“自己的心性”。

  ○

  只要看见“太阳”一次后,就会永远知道“太阳是什么样子”。

  如果追逐“一个接着一个的日影”,永远无法看见所有可能的日影,这是永无止境的。

  天空的太阳,是真正的太阳,没有太阳,就不会有日影。

  映现在水中的“日影”,只不过是“太阳的仿制品”。

  ○

  “念头”只不过是“你的心性的表现”或“你的心性的展现”,“念头”不是“你的心性本身”。

  没有离于念头,思维没有消融,就无法解脱。

  如云:使用“念头”,来“对治念头”。

  所有“日影”都来自“本初而真实的太阳”。

  如果认识“天空中的真正太阳”,就没有必要为了看见太阳,而追逐世上所有日影。

  “空觉的心”是最重要的事物,它本然的空性是“法身”,也称“空虚的本质”。

  “去觉知的本然能力”,是“觉察的本性”,是“报身”。

  “空虚”跟“觉察”原本是一种双运,“充满明觉的空觉双运”指“你的自性”,也就是“你的心性”。

  四、非造作的本然

  “指出你的自性”“认识你的心性”后,你看见“没有什么东西可看”。

  如云:不见一物,是无上的见地。

  我们需要看见这一点。

  观看的那一刻,就看见了它,在看见它的那一刻,你就“自在解脱”。

  这种看见,可能不会超越数秒钟时间,或许不会超过三弹指时间。

  在那短暂的时间过后,我们不是“被念头带着走”,就是“变得健忘”。

  这种情况,发生在所有“凡俗众生”身上。

  无始以来直到现在,我们一直“健忘”,持续不断“被念头带着走”。

  “认识心性”的刹那,已经“看见了心性”,没有“遗漏任何东西”,没有“错失任何东西”。

  这不像“虚空”注视“虚空本身”,因为“虚空”不会看见任何东西。

  “觉察的心”认识“它本身”时,会立刻看见“没有什么东西”可看,在同一刹那,你已经“看见心性”。

  在那个刹那,没有“念头”,因为“当下的念头”已经自然而然消失。

  在“大手印”“大圆满”“大中观”,“认识心性”那一刻,都称为“平常心”。

  “认识心性”时,不要做任何事,不要试着纠正它,不要试着改善它。

  不要因为“希望或恐惧”,用“接受这”“排斥那”的方式,修改它。

  不要对“当下的念头”做任何事。

  一般人会忙着,把“当下的念头”概念化,不要把“当下的念头”概念化!

  “当下的念头”指“想要”“不想要”“怀有希望”“怀有恐惧”……

  只要切断跟“当下念头”的连结,不要追随“念头”。

  离于“过去的念头”“现在的念头”“未来的念头”的刹那,就是“佛性”。

  不必努力不去想“当下的念头”,要训练自己,放下“所想的念头”,这是“修行”。

  在“放下”中,连一尘埃那么小的东西都不去想,因此,这个“放下”不是一个“禅修动作”。

  在这同时,“心”连一秒钟,都不要散乱。

  如同努力去“想象虚空”,因为在“虚空”中,没有什么是“需要被想象的”,没有什么是“需要被观修的”。

  “想象虚空”时,不需要去想任何东西。

  听到“心不要散乱”时,或许认为,自己必须做一些事,来让“心”避免散乱。

  人们通常认为,“努力保持不散乱”是刻意的行为。

  事实上,如果我们的目的,是长时间保持“特殊禅定状态”,那么,的确是一种“刻意的行为”。

  但是,现在不要这么做!

  “本然空觉的刹那”本身不会维持非常久,但是,那完全没有关系。

  不必“努力去延长”那个刹那。

  你要重复多次,也就是“短时”“多次”,这是在修持“非造作的本然”。

  “非造作的本然”代表,在“那个状态”,你不必去做任何事。

  如同摇铃,一旦摇了铃,就有连续的声音,不必去做任何事,铃声会持续下去。

  只要让“那种连续性”自行持续,直到声音逐渐减弱消失。

  “认识心性”的刹那,让它保持“本然如是的状态”。

  如果持续敲铃,铃声就会因为敲击而受到干扰。

  只要让那种认识,保持“如是的状态”,不要修改它,这是“不丧失它的连续性”的方式。

  很快的,“那种认识”会自行消失。

  身为初学者,“心”自然会在片刻后,忘记而散乱。

  但是,不必费力去阻止它发生,不必费力去对抗。

  一旦“我们的心”散乱,就再一次的“认识心性”。

  这是“修持”。

  五、清除障碍增长修行

  “每一乘教法”都有它的目的。

  即使“佛法核心”是“认识心性”,但是,仍然需要“清除障碍”“增长修行”。

  “障碍”阻止我们“安住在本然状态”,可以通过“特定修行”来清除障碍。

  我们要有方法“增长修行”“加深觉受”。

  “清除障碍”和“增长修行”,非常有用处。

  “外在障碍”跟“我们的环境”有关。

  “内在障碍”跟“我们的肉身”有关。

  “密在障碍”跟“我们的念头模式”有关。

  就“驱除障碍”而言,“前行法”以及“本尊”“咒语”“三摩地”,具有极大利益。

  “这些障碍”是“我们恶行”的结果,“这些障碍”障蔽“我们的本性”,需要被移除。

  依止“佛”“法”“僧”,以及“上师”“本尊”“空行”,能“迅速清除障碍”。

  ○

  对证悟者生起“虔敬心”,对众生生起“悲心”,能“增长我们的修行”。

  “虔敬心”和“悲心”,能增强“对心性的认识”。

  [三世噶玛巴]云:

  “生起慈心”的时刻,“空性”原原本本的显露。

  从内心深处,真心诚意感受到“虔敬心”和“悲心”的时刻,就不再有“能障蔽我们的事物”。

  越修持“虔敬心”,“对心性的认识”就会越增长。

  对“一切众生”生起“慈心”“悲心”,也会大大增长“对佛性的了悟”。

  三、笫三善法善回向

  研习“这些教法”后,请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来“回向功德”“发出祈愿”。

上一篇:第03章佛不在他处《如是》上祖古乌金仁波切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