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坛经(慈)智慧品5[2-3]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自性心地,以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
“若识本心,即是解脱”,如果我们认识了自己的心的本性,就“解脱”了。
为什么认识了自己心的本性就能“解脱”呢?这个原理是什么呢?大家必须明白。
比如说,平时我们认为有一个“自我”的存在,为了保护“我的”各种各样的利益、各种各样的权力、地位、声望,以及身外财物等等,为了保护这些东西,我们就会产生太多太多的欲望。当我们的这些欲望不能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很多很多的抱怨、仇恨。
再比如说,当我们发现,比自已好的人的时候,就开始嫉妒;当我们身边没有比自已好的人的时候,就开始傲慢;当我们的身边,都是跟自已一样的人的时候,就开始攀比。反正我们身边不能有任何人,(众笑)凡是有人,就给我们带来不同的烦恼。
实际上这些是我们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别人的问题。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内心当中有问题,所以身边的任何人,都会让我们产生烦恼。如果我们自己不是内心黑暗的人,那么身边有任何人,都不会让我们产生烦恼。反而会让我们产生慈悲心、智慧,所以调整自己的心态是非常的重要。
我刚才的意思就是说,因为我们一直都认为有一个“自我”的存在,所以才有了很多很多的烦恼。现在我们彻底地看到了自己的心的本性,在本性当中没有所谓的“自我”,完全是一个语言无法表达的、光明清澈的境界。实际上,这个光明清澈的境界才是“我”,才是真正的“我”。
大家要知道,在佛经里面,二转法轮讲大般若的时候,佛通过各种各样的逻辑、通过一切可以用的语言,去推翻、否定“自我”的存在。但是,到了第三转法轮的时候,佛又用所有可以用的语言,建立了“自我”的存在。看起来这很矛盾,但是不矛盾,为什么呢?
在第二转法轮当中,否定的“自我”是什么呢?是我们现在的、世俗的概念当中的“自我”,这个“自我”是不存在的。
在三转法轮当中,建立的“自我”是什么呢?这个“我”字所表达的内容不是一个人,而是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本质的光明和清澈,这个才叫作“我”。
把这个叫作“我”,实际上在这个当中没有自与他的二元概念,也不是相对于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概念而言的第一人称概念,这些自、他、人称的名词在这个当中,都是不存在的。只是为了大家能够了解,所以在语言表达上,把这个就叫作“自我”。
当我们彻底地看到了这个光明和清澈的“自我”的时候,由于这个“自我”,不会跟别人有什么利益冲突,所以我们就不产生欲望,也不会产生由欲望带来的仇恨和抱怨。
因为这个“自我”当中没有自与他的二元概念,所以也不可能有在自与他之间产生的攀比、傲慢,以及各种各样的自卑心态。
这些烦恼的心态都不存在了,所有的烦恼都会瓦解、都会崩溃的。“解脱”的原理就是这样子的,所以这里讲“若识本心,即是解脱”。
“解脱”在我们的这一生当中,完全是可以感受到的,大家一定要努力。如果我们能够有一点点证悟的话,昨天第四堂课讲过了,一分证悟就是一分智慧,而多一分智慧就少一分烦恼,而少一分烦恼就得一分“解脱”,这就叫“解脱”。
什么东西不让我们“解脱”呢?什么东西把我们束缚在轮回当中呢?当然没有别的东西,就是我们自己的烦恼。如果烦恼断掉了,就没有什么东西让我们束缚在轮回当中了,所以就“解脱”了,这就是“若识本心,即是解脱”的意思。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自性心地,以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既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悟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
“既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如果我们“解脱”了,那么这就叫作“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就是智慧的禅定;“般若”就是智慧;“三昧”就是禅定。
当我们“解脱”的时候,实际上是进入了智慧的禅定。
“悟般若三昧”,当我们证悟了般若禅定的时候是什么状态呢?
“即是无念”,又叫作“无念”,又把“无念”拿回来再讲一遍了。
“何名无念”,这个前面已讲过了,但是前面没有讲它的本质是什么,只提了一下“无念”。现在讲到底什么叫“无念”?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自性心地,以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既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悟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
“无念法者”,“无念”这个东西是什么样子呢?
“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这两句话是非常非常深奥的,非常有意思的,特别有意思的。
这两句话可以这样子解释,前面的“见一切法”,讲的是见解;后面的“遍一切处”,讲的是见解所带来的行为。
一般佛教里讲见、修、行、果四个方面,这里讲了其中的见解和行为两个方面,可以这样子解释。禅宗也许有自己不同的解释方法,但没关系的,也可以这样子理解。
“见一切法”,就是说,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世界,我们的耳朵可以听到世界,其他感官也照样可以感知世界,但是我们对世界没有执著,即是“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
这并不是说,在我们证悟的当下,世界就消失了。这是不可能的,世界依然存在着,只是我们对世界的态度不一样了,怎么不一样呢?
没有证悟之时,我们把世界当作是真实的世界。因为我们把它当作真实的世界,所有它就给我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烦恼、痛苦,以及生、老、病、死,当然它也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幸福和快乐,这也是不能否认的。但是在轮回当中,它带来的幸福和快乐毕竟很少、不多,更多时候它带来了很多的压力、很多的焦虑、很多的不开心。
而证悟了以后,之前给我们带来压力、焦虑、悲伤的世界依然存在,但是我们对它的看法不一样了,对它的态度也不一样了。因为我们对它的态度不一样了,所以尽管世界依然存在,但是它不再会给我们带来压力和悲伤、痛苦了。
是不是也不能带来幸福快乐呢?当然不是,这个时候的幸福快乐已经提升了,有了更高的幸福快乐,在佛教里面这叫无漏的快乐。
大家不要以为,证悟了以后,就变成像木头人一样,什么感觉都没有了。如果这样子的话,人生有什么意义呢?我才不想把自己变成一个木头人的样子。
实际上不是这样子的,我们之前讲过很多次了。
比如说,一个偏远、贫穷地方的小孩,他能够尝到的甜味,只有牛羊奶的甜味,或者田里面甘蔗的甜味。对于各种各样巧克力的甜味,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甜味,他从来都没有尝过、吃过。
这种时候,如果不让他、禁止他吃牛羊奶或者甘蔗,他就会认为一辈子都没办法尝到甜味了。因为他认为的甜味,只有牛羊奶或者甘蔗的甜味,除此以外,天下再没有其他的甜味了。
他为尝不到牛羊奶或者甘蔗的甜味而焦虑,实际上即使不吃这些东西,也还有很多甜味食物的,但是他在这个时候还不知道。
同样的道理,世俗的物质,刺激了我们的感官以后,让我们得到了一点点低层次的快乐。当我们认为没有了这种快乐以后,就会觉得活着没有意义了。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还有更高层次的幸福,和更高层次的快乐,为什么这样子呢?
因为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只能够感觉到低层次的快乐,不认为还有高层次的快乐,而实际上是有更高层次的、更有意义的快乐和幸福。
“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就是世界还存在着,但是烦恼痛苦不存在了。
比如说,没有证悟之时,我们对某一个人特别不满,每次看到这个人的时候,心里特别不高兴、愤怒,以仇恨的心去看这个人。
有一天我们打坐的时候,真的证悟了。那么证悟了以后,还会看到这个人的。但是昨天还没有证悟的时候,跟现在已经证悟的时候,看到的人就不一样了;或者上午还没有证悟的时候,跟下午已经证悟的时候,看到的人是不一样的。
用禅宗《坛经》的话讲,前一念看到这个人的感觉,和后一念看到这个人的感觉,实际上是不一样的。这不是因为这个人的变化,而是因为我们自己内心的变化。
由于我们自己内心的变化,尽管这个人依然存在,但是痛苦或者仇恨不存在了,以什么东西代替了呢?是智慧和慈悲替代了痛苦和仇恨、抱怨。
所以证悟了以后,世界依然存在。我们还是要依靠肉体生存,仍然要过人的生活,过着跟证悟前的生活差不多的生活。为了创造自己生存的条件,也要朝九晚五照样上班。但是生活不会再给我们带来证悟之前的那些压力和痛苦,这就叫作“解脱”。
“解脱”不是什么都没有了,不是这个世界消失了,不是人我、自己消失了,这些都没有消失,消失的或者不存在的是烦恼、执著、痛苦,所以说“若识本心,即是解脱”。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大家要努力,如果能够证悟的话,就能真正体会到这些。
禅宗《坛经》里面讲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有深层次的内容,都有非常深奥的意义。证悟之前与证悟之后,我们对这些字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
像“内外明彻”中的“明彻”两个字,其实真的是已经讲得特别特别的清楚了,但是我们如果没有证悟的感觉的话,也就不会认为“明彻”两个字有什么很深奥的道理。
不就是光明和清澈吗?光明,太阳、月亮都是光明,灯光也是光明;清澈,水也可以清澈;还有什么深奥的道理呢?
这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证悟,所以我们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打破这层局限,这是特别重要的。
“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就是在看到万事万物时,对万事万物没有执著,这讲的是见解,然后讲见解所带来的行为。
“遍一切处”,这时候前面讲的这种见解,这种证悟的智慧,就是“遍一切处”了。
也就是说,在我们人生的任何一个时候,在我们生活的任何一个时间、任何一个地方,都有这种智慧了。
也就是说,我们走到哪里,这种智慧就在哪里。我们看任何一个东西,都是用这种智慧去看的,所以这种智慧就是“遍一切处”,没有不存在的地方。
因为这时候我们的内心已经证悟了,所以我们用眼睛看时 ,实际上也是用这种智慧在看;用耳朵听时,实际上也是用这种智慧在听,所以这种智慧无处不在,是“遍一切处”。
“不着一切处”,这种智慧是不会再执著某一个地方的。
我刚才讲“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是行为,为什么呢?
因为宗宝本里面有一句这样的话,(师指手中书)“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
这里的“用”字,就是行为的意思。“用”是什么呢?就是运用这种智慧。
前一句话“见一切”讲的是智慧,是见解、体会;后一句话是“用即遍一切”,“见”和“用”是不一样的,“用”就是把智慧的见解“用”到任何一个地方,比如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会用到这种智慧。
智慧的应用就叫作行为,所以见解后面的这句话“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说的就是行为。
可以这样理解,假如有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当中,他在任何时候,比如说打坐的时候,证悟了,不会产生执著了,这就有了“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的智慧和见解。
因为他有了证悟的智慧,所以就能把智慧应用到生活工作的任何地方、所有地方。用“一切处”,而不执著“一切处”。他工作生活中的行为,都可以用上这种智慧。用这种智慧去看世界,不会有执著了,这就是“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了。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
“常净自性”,我们的心的本性是永远、永恒的清净、光明的,没有烦恼。
清净,实际上就是刚才讲的“心无有心,则曰本净”中的“本净”;“明彻”,也是清净的意思。
“使六贼从六门走出”,这里的“六贼”,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个感觉叫作“六贼”;“六门”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这六个根叫作“六门”。
六识通过六根走出来,走出来以后就在外面了,干什么呢?
比如说,眼识通过眼根走出来,看什么呢?看世界;耳识通过耳根出来了,出来干什么呢?听声音。这些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东西,就叫作“六尘”。六根、六识、“六尘”是对应的。
六识也可以叫作“六贼”,因为识像贼一样。对于没有证悟的人来讲,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就像“六贼”一样,会偷走我们解脱的财物。
比如我们眼睛看到东西以后,就会产生执著,再产生烦恼,再产生杀、盗、淫、妄的行为,从而断掉了我们的慧根、善根,就这样摧毁、夺走了我们解脱的财物。
如果没有证悟的话,“六贼”从“六门”出来以后,就会去执著“六尘”;如果证悟了以后,“六贼”仍然会出来,但是出来了以后就不一样了,怎么不一样呢?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
“于六尘中不离不染”,证悟以后,就是“不离不染”了。
原先没有证悟时,一定会“染”污的。这里的“染”,就是指我们的心、我们的意识有执著。比如我们的眼晴看到东西的时候,因为没有证悟,就会产生执著。执著主要来自于识,识就这样被“尘”“染”污了,执著就是“染”污。
现在证悟了,所以识就“不离不染”了。
“不离”的意思就是说,眼睛可以看东西,不需要离开东西。不仅眼睛可以看,耳朵也可以听。
没有证悟的凡夫的听和看,跟证悟的人的听和看是不一样。凡夫的听和看仅是“不离”,而不是“不染”。也就是说,凡夫只要“不离”,就会被“染”污;他不离开外境,就会被外境“染”污,产生执著了。
开悟的人就不一样了,他“不离”时,就能够“不染”。
“不离不染”这种行为在大圆满当中,叫作六根自解脱。比如说在龙钦巴的大圆满里面,有三种自解脱的修法。自解脱的意思,就是这里的“不染”,“不染”就是自解脱、自已解脱、自然的解脱。
六根自解脱以后,当我们的眼睛看到东西时,就不会产生烦恼了,也就不会造业了。这样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不会有“染”污了,都不会造业了,所以就解脱了。
六根自解脱是大圆满的术语,在禅宗里面没有这么讲。禅宗里面讲的“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于六尘中不离不染”,实质上就叫作六根自解脱。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
“来去自由”,我们开悟之前,不是“来去自由”。比如说,当我们的眼睛看到某个东西的时候,如果喜欢,就希望继续看;如果不喜欢,就不想看。开悟以后就不一样了,因为没有对“喜欢”与“不喜欢”的执著了,就可以“来去自由”了。
“即是般若三昧”,这叫作“般若三昧”。
“自在解脱”,这个就叫作“自在解脱”。
真正地证悟了以后,所看到的世界,跟没有证悟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有两个人,一个证悟了和另一个没有证悟,他们同时去参加一种娱乐活动,两个人去看电影。那么没有证悟的人看到电影以后,他不仅对现实的东西有执著,连电影里面的东西都有执著,有些时候哭,有些时候笑,有些时候愤怒等等;而证悟的人,不但对电影里面的画面没有执著,连生活当中的东西也没有执著。
没有证悟的人把电影的画面看成现实生活,证悟的人把现实生活看成电影的画面,就是这个区别。两个人同样去看,前一个人是“来去”不自在、不“解脱”,因为外境给他带来了烦恼;后一个人虽然看到一样的东西,但是他没有烦恼,完全与前一个人不一样。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名无念行”,其中的“行”,是行为的意思。这就是无念的见解和无念的行为。
证悟的人虽然看到了万事万物如梦如幻的本性,但是他会照样地工作,照样地生活,只是在生活和工作中没有执著了。没有执著,他为什么还要去生活呢?还有去工作呢?
因为他不是为了执著而去生活和工作,他是为了生存,为了对家庭负责等等其他原因。
虽然他是没有执著了,但是他的家里人、周围的其他人还有执著,所以他也得要配合其他人的生活;并且为了其他人的生存,和自己的生存,他也要去工作。
他并不是认为金钱、地位是真实不虚的,为追求这些东西而工作,他是为了其他的原因而工作。
比如说,普通的众生要转世、要轮回,转世轮回主要的原因就是业力;而一地到十地的菩萨,他们也要转世,他们转世是什么原因呢?不是因为业力,而是慈悲。所以尽管都要轮回,但是轮回的原因不一样。
我们是因为自己造了业,所以要轮回;而一地以上的菩萨,他不是因为自己造罪才轮回的,而是来度众生的。他以慈悲心投胎度众生,并且尽快地完成剩下的修行。当他修行完成了以后,就彻底成佛了,继续度众生。
所以众生与菩萨是不一样的,这叫作“无念行”。这特别特别的有意义,但是我们没有证悟的时候,只能去学一学,去了解一下就可以了,实际上是做不到,没办法做到的。
音像来源:慧灯之光网站 ; 文字来源:自主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