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章觉受《如是》上祖古乌金仁波切
微信公号:愿您永具菩提心
觉受(直读版)
“基本而必要的修行”不外乎“了悟自己的心”,只有“你的心”能“有所体验”“有所觉受”。
世界上没有其他事物,能“有所体验”。
“外在五大元素”构成“世界”,“内在五大元素”构成“身体”。
“外在五大元素”无法体验任何事物,“内在五大元素”无法体验任何事物,“五种感官”无法体验任何事物。
一、心性是佛的三身
心,本质上是“空虚的”,本性上是“觉察的”。
“心”不像“虚空”那样空白。
“虚空”无法体验“快乐”“痛苦”。
“心”如同“虚空”,但是,“心”不完全如同“虚空”,心能“觉察”。
“了知者”需要去认识“自己的心”,但是,我们看见,那里一丁点的东西都没得看。
1)《心经》云:无色,无受,无想,无行,无识。
无眼,无耳,无鼻,无舌,无身,无意。
没有任何实体,就是“法身”。
世界上,没有比“法身”更珍贵的事物。
“看见心性”的刹那,“没有什么东西”可看。
在这个时刻,“没有什么东西可看”的这个事实,真实而明显。
2)看见“没有什么东西可看”的“觉察品质”,被称“报身”。
3)“心不具有任何具体的事物”以及“心了知它不具任何实体的能力”,这两者是无别的。
如同,水跟湿润,火跟暖热,糖跟甜蜜,是无别的。
“空虚”跟“觉察”两个面向的无别双运,称“化身”。
4)“认识心性”的那一刻,看见“法身”“报身”“化身”三者是无别的,这是“自性身”。
如云:不见一物,是无上的见地。
世界上,没有什么比“跟三身面对面”更甚深。
认识这个事实,就是“一切修行的重点”。
每一次我们“认识三身”,不是以“概念的方式”认识三身,而是“跟三身面对面”。
“三毒”不仅被推到后面,而且“三毒”会完全消失。
“三毒”如同“头发无法停留在火”,“三毒”如同“黑暗在太阳升起的刹那突然消散”。
“概念上的思维”是短暂的,是无常的。
彻底清朗的天空,没有云朵,暂时的云朵遮蔽太阳。
“天空”是形容“我们自性的本初虚空”的例子。
“天空中的太阳”代表“本初虚空”跟“觉醒”的无别。
云朵消失的刹那,“无别的虚空跟觉醒”也就是“三身的本然状态”,立刻显现。
云朵能暂时遮蔽太阳,但是,阳光总是跟天空无别。
“阳光照耀的虚空”比喻,无别的“本初虚空”跟“本初觉醒”。
之所以继续“置身轮回”,是因为,受到“概念思维”的控制。
“认识心性”会“消除念头”,“认识心性”的刹那,“念头”就会消失。
如果“念头具有实体”或“念头是坚实的”,那么,无法消除“念头”。
但是,“念头”仅仅是“空虚的活动”,“念头”没有稳定性。
如同太阳,“法身”是“我们的心性”本具的。
“念头”如同“法身的光亮”,“念头”是“法身的表现”,如同“光芒是太阳的表现”。
“心性”是“佛的三身”。
佛法修行,最重要的修持是“认识心性”“跟三身面对面”,不只是一次,而是“完全习惯心性”。
每一次我们“认识三身”,“三毒”就会消失,“三毒”在那时完全消融。
我们“认识心性”的那一刻,所展现的“智慧功德”,也就是“本初觉醒本具的功德”越来越开展。
二、清净和不净的现象
现象以“清净的形式”和“不净的形式”展现。
“不净的现象”是,我们在世界上“所体验的事物”。
没有“二元分立的执着”,就是“清净的现象”。
我们要越来越习惯“无别”“无碍”“无妄”的法身。
在“法身”中,“一切现象的显现”都不具自性。
这样“精进修持”,最后,你会了知“具有一切不可思议功德的佛土”,“本具的智慧功德”也会展现。
充满迷惑的“思维”,让我们“迷妄”,让我们“远离清净的觉知”。
“不净的现象”是“我们迷妄思维”的展现。
“不净的现象”(无觉察的觉知)如同“梦的现象”,一旦从“睡眠的迷妄”醒来,“梦”就消失了。
“诸佛的三身”也就是“密严净土”,以各种不同的“证悟功德的展现”为庄严。
此时此刻,它们受到“我们不净觉知”的障蔽。
但是,如同梦境一样,一旦从梦中醒来,“不净的觉知”就不会存在。
“不净的觉知”完全消失,“不净的觉知”终结了。
“认识心性”的刹那,也就是“不净的觉受”“执着一切事物是坚实的串习”消散进入“本初虚空”的刹那。
唯一留下的是“清净的觉受”,也就是“清净的现象”,所有不可思议的“伟大证悟功德”从其中展现。
“佛的三身”的胜妙功德,是“清净觉受”的一个自然结果,“真正体验到这些功德”跟“仅仅想这些功德”是不一样的!
真正“变成那些功德”,不同于思及“本尊”“本尊的咒语”“善德”。
“思及本尊”仍然是“二元分立的念头”。
开始习惯“清净觉受的展现”,而且越来越稳定时。“本尊的功德”和“智慧的面向”,都会成为真实。
“太阳所有的特质”都在其内自然呈现,不需要“被制造”。
云朵遮蔽太阳,一旦云朵消失,“太阳的品质”就会闪耀。
“三身的功德”呈现为“我们的心性”,唯有“概念的思维”障蔽心性,如同“云朵遮蔽太阳”。
重点在于“认识心性”,如果“了知心性”,就会“成佛”。
如果“无所了知”,就会受到“概念思维”的控制,“轮回”就会展开。
“认识心性的修持”要“短时间”“重复多次”。
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方法。
“短时间”确保,它是“真正的心性”。
“重复多次”确保,我们会“习惯心性”。
如果企图维持长时间“认识心性”,“本然的觉受”会因为“充满概念的心的状态”而受到染污。
我们已经养成“常常沉浸在三毒”的恶习,制造了“更深的轮回”,只要这“心”,持续向外投射,“轮回”就会继续下去。
但是,如果修持,短时间“非造作的本然”,就会达到“无暇的法身”。
不需要去制造“非造作的本然”,只要“放弃思及三世”就可以了。
当过去已经消逝,未来还没有到达,“当下的觉醒”就在那里。
我们拥有这种“觉察的品质”,不然,我们就是死尸!
不要调查“当下的觉醒”,不要对“当下的觉醒”制造念头,因为,这是一种“二元执着的行为”。
没有这些“念头”,我们就“离于三世”。
没有经过修改,没有经过造作的“当下觉醒”,就是“全然清新的佛性”。
只要让“当下的平常心”,保持“本然的状态”,不要接受任何事,不要排斥任何事。
完全离于“希望”,完全离于“恐惧”,让你的觉醒,保持“如是本然的面貌”,于是,那里就只有“佛性”。
在那个时刻,只有“佛性”,没有其他!
这是我们所需要的,现在就在我们手中。
完全放下,不忙碌在“过去”“现在”“未来”的那一刻,就只有“佛性”,这是“佛法修行的核心”。
三、亲见真正的内在本尊
就面对“无别的空觉”而言,也就是,面对“你的本初自性”,不论从事什么样的本尊修持,都包含在“立断的见”。
比如,“胜乐金刚”是“觉察的品质”,“金刚亥母”是“空虚的品质”,这两者是无别的。
直接面对“空觉的无别”,就是亲见“内在本尊”。
“亲见内在本尊”不同于“见到外在本尊的净相”。
见到外在本尊的那一刻,可能会想:“哇!终于看到了!”
然后,你双手合十,怀着巨大虔敬,这确实能“净化恶业”。
但是,净相不会停留,净相终会消失,不会永久斩断“二元思维之流”。
相反,在认识“空觉无别”的刹那,也就是,认识“内在胜乐金刚”跟“内在金刚亥母”的刹那,“二元思维之流”立刻被彻底中断。
过去无数世以来,持续不断的“迷妄串习”,立刻中止。
在这同时,所有“未来的迷妄”立刻中断。
“内在胜乐金刚”跟“内在金刚亥母”是必要而根本的本尊。
通过认识心性,拥有“这两个内在本尊”,比拥有“来自外在的本尊净相”更重要,更甚深,更有效!
当人们有“胜乐金刚的本尊的净相时”,他们振奋欣喜,庆幸的说“多棒呀!我有本尊的净相”。
在快乐和感恩的同时,净化了大量的恶业。
但是,看到本尊而感到欣喜,仍然是一种“执着”,跟“这种执着”相反的是“厌离”。
因此,拥有“本尊的净相”,不会尽除“二元分立的思维”。
“所有本尊”都包含在“空觉”之内,“这种状态”被形容为“了知一,尽解脱”。
“了知心性”时,“所有的心的状态”都能获得解脱。
开始一座修法时,首先“皈依佛法僧”。
接着,发起“菩提心”:我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而修行!
然后,想象自己是“佛的身相”,是哪尊佛不重要,只要想象最喜欢的佛就可以了。
你要想“我是这个本尊”,然后念诵“这个本尊的咒语”。
念诵咒语的同时,要认识,是谁想象这个本尊,是什么念诵这咒语。
“认识”是指,看见“没有什么东西可看”。
在那个时刻,不必去想“什么是空性”的哲理。
相反,要让它保持“本然的面貌”,不要对“那个状态”做任何事,不要做任何判断。
在最后,把“修行的善”回向一切众生,做为结行。
一切都包含在这简单的修行方法之内。
用这种方式修持,即使是牧牛人,也能“获得解脱”。
如果不用这种方式修持,即使伟大圣者,仍然会“置身迷妄”。
“认识心性”时,不要对“心性”做任何事,让心性“保持如是状态。
在“你的心”散乱的那一刻,提醒自己,再度去“认识心性”。
“认识心性”时,让心性“保持本然的状态”。
“忘记心性”时,提醒自己“再度认识心性”。
这样透彻的修持,“散乱的念头”越来越少,“无念觉醒的时刻”越来越长。
当“没有概念的觉醒”维持一个小时时,就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位”。
当“没有概念的觉醒”维持一整天时,就已经证得“菩萨果位”。
当“没有概念的觉醒”日日夜夜不间断时,就成为“佛”。
没有什么比这更殊胜。
领受了“直指教导”以及“认识心性”后,通过这种修持,“证悟”不再遥不可及。
“证悟”掌握在你手中,尽可能时常提醒自己“去认识心性”。
如果这样修持,即使一整天时间,都花在放牛吃草,这样简单的事上,也能“获得解脱”。
如果不用这种方式修持,如果知晓所有法语,没有真正体验“其根本意义”,离开今生的那一刻,只会流浪在迷惑。
这是重点!
“佛陀”完全觉醒,三世如同握在他掌中,清晰可见。
“佛陀教法”以这种无量无边的明晰为基础。
不必怀疑“佛陀的话语”,“佛陀的话语”确实是真的!
“佛陀的教法”不同于“没有证悟者”教导的灵修体系,这些人拥有部分理解,了解部分真相,不是完整全貌。
由于他们“还没有证悟”,不具有“全然无碍的明晰”。无法像“正等正觉佛”那样“传授教法”。
我们确实不需要去判断“佛陀的话语”,“佛陀的话语”已经接受彻底的检查。
四、问答
1、如何“不散乱”
当你的心散乱时,最好的对策是“认识心性”。
“认识心性”的刹那,没有看见任何具体的事物。
我们有一种“立即的了知”,知道“心的本质是空虚的”。
我们有一种“了知”,心是“空虚的觉察”,这种“觉察的品质”,跟“空性”无别。
在那个时刻,这是一种真实,你不必做任何事,只要保持“本然状态”,直到“忘记心性”“心性消失”为止。
这不表示,要持续不断强迫自己去“认识心性”。
“认识心性”如同开灯,按一次开关,灯就照亮房间,不必做任何事,灯光就会持续。
另一方面,如果一直按压开关,会把事情搞乱。
为了“看见心性”而持续说“我要看见心性,我要看见心性”,就变成“刻意的概念上的行为”。
相反,要让它如同电灯照亮房间那样,保持原本的样子,在那时,不必使用其他技巧,这称为“没有技巧的本然”。
不必努力去“保持心性”,我们“看见心性”,却不执着“心性”。
“心”是“空虚的”,我们不必把“心”变得“空虚”。
这不是说,在这时,有什么东西遗漏在“心”里,或有什么还没完成,而要把“心”变得“空虚”。
我们通常把“空虚”理解为“空无一物”。
如果进入一个空房间,房间里空无一物。
“心”如同那个空房间,事实上,“心”不是色声香味触的“对境”。
“认识心性”的刹那,立即看见“心性是空虚的”。
如云:“注视心”的刹那,看见“心性”,“看见心性”的刹那,“解脱自在”。
不要执着“心是空虚的”这个见解,不要执着“现在心是空虚的”这个想法。
“现在心是空虚的”这个想法,是我们记在心中的“概念上的造作”!
“认识心性”的刹那,你看见“心是空虚的”,在这时,就让“心”保持“本然如是的状态”。
不要运用任何技巧,这是“没有技巧的本然”。
那会维持很短一段时间,然后,你的注意力会分散,在某个时候,你注意到“自己注意力分散了”。
“我们的心”不是完全超越我们的,当“我们的心”散乱时,我们会知道,只要认识“是什么散乱了”就可以了。
这么做的那一刻,你看见“没有什么东西可看”。
看见“没有什么东西可看”时,就“离于念头”。
再一次的,让“心”保持“不造作的本然”一小段时间。
一切众生的“心”,已经是“空虚的”,不是必须去创造的。
“念头移动”时,纯粹去认识“那个思维者”,然后,“思维”就会消融。
不论那是“什么样的念头”,“思维”跟“思维者”,都是空虚的。
“念头”本身,不是由任何具体物质构成,“念头”纯粹只是“一个空虚念头的活动”。
通过认识“念头的空性”,“念头”就会如同水中泡泡,消失无踪,这是“处理当下的念头”的方式。
一旦知道如何让“当下念头”消融,就能用相同方式,处理“后继念头”。
因为,“后继念头”只是“另一个当下念头”。
但是,如果“陷入念头”,去想“念头的内容”,并且继续下去,就会没完没了!
“我们的思维”推着自己,进入“更深的轮回”。
只要陷入“自己的思维”,“轮回”就不会停止。
另一方面,“任何念头”都是“空虚的念头”,不具任何实体。
我们很容易注意到这一点,因为,“认识心性”的那一刻,“念头”立刻消融。
“念头”消失进入“你的空性”中,“念头”消失进入“你的本初自性”中。
这“本初自性”就是“空性”,没有留下任何东西,这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
“认识心性”的那一刻,“念头”就地被处决!“念头”完全被尽除!
当我们让“自己的心”,通过“五种感官”向外时,就“创造了轮回”。
我们通过“眼睛”“耳朵”“鼻子”,把焦点放在“对境”上,对“对境”产生“念头跟情绪”。
看起来好像我们通过“不同感官”而拥有“不同的识”。
事实上,这是“一个心”通过“不同感官”,交替的执取“对境”。
有个传统的例子,在一间有五扇窗的空房间,一只猴子坐立不安,跳来跳去,从一个窗到另一个窗,向外观看。
外面的人可能认为,房间里有很多猴子,事实上只有一只猴子。
如果把猴子绑起来,猴子就不再跳来跳去。
“消融念头”就是“绑住猴子”。
另一个例子,在一间房子中央,有个壁炉,烟从所有开口向外冒出。
如果把水倒进壁炉,火熄灭的同时,朝各个方向冒出的烟,也消失了。
“烟”不是“火,“烟”是“火的表现”。
“念头”不是“法身”本身,“念头”是“法身的表现”。
如同“我们的本初自性”一样,“法身的表现”不具任何实体。
只认识“二元分立的心”,不是重要的教法。
“只认识二元分立的心”是“一切众生”时时刻刻都在做的事。也就是,注意自己的“感受”“念头”,然后“采取行动”。
“禅修教导”是,不要让“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不要只认识“二元分立的心”跟“思维”。
“禅修教导”是,去认识“心的本性”,这是重点!
陷入“念头”,针对这些感受“采取行动”,是“无尽轮回”的因。
这是陷入了“心性的表现”,不知道“心性本身”。
如云:“本具的心性”是“法身”,“本具的觉受”是“法身的光辉”。
“觉受”跟“念头”,不是“法身本身”。
如同“从火产生的烟”不是“火本身”,“烟”是“火的表现”。
把全副精神放在“烟”上,你忘记了“火本身”。
“修行原则”是,不要全神贯注在“烟”,也就是,要“认识心性”,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心性的表现”。
要认识,“这种表现”不来自任何其他处所,“这种表现”来自“心性本身”。
“忙着思维”时,我们把焦点,放在“谬误不实的事物”上。
但是,“真实无别的三身”已经任运展现为“我们的自性”。
其中的抉择,纯粹在,是不是“认识心性”。
“认识心性”就是“涅槃”,“不认识心性”就是“轮回”。
没有“认识心性”,就会再度“堕入轮回”。
“认识心性”的刹那,没有什么是隐藏的,“你的自性”赤裸裸的摊在那里。
“不认识心性”就是轮回,意思是:
在你把“心”跟“某个对境”连结在一起的刹那,“你立即的反应”是“三毒”的其中一毒。
你不是喜欢它,就是不喜欢它,或者对它漠不关心。
人们陷入“这三种情绪”时,可能仍然声称“我没有制造恶业”。
其实,除了“三毒”,没有其他的恶业!
正是“三毒”制造了“轮回三界”:
执着(贪)创造了欲界,嗔怒(嗔)创造了色界,漠不关心(痴)创造了无色界。
如果没有“认识自性”,陷入“三毒”,只会让“轮回”持续下去!
如果“认识自性”,你立刻就“面对三身”。
这么的简单,简单到不可思议!
你不可能错过“心性”,事实上,问题就在“心性太容易了”!“心性”跟我们太接近了!
如云:错就错在“心性”太单纯了,而不是错在“心性”太复杂。
人们不信任“心性”。他们想:这只是“我当下的觉醒状态”,这有什么用?它不是非常的特别。
我们要一些让人惊奇的东西,我们要完全不同的东西,远比这“当下的觉醒状态”更殊胜的东西,有着“不可思议光辉”的东西。
于是,我们忽视“心当下的本然状态”,希望“非比寻常的事物”从天而降。
确实,“当下的觉醒状态”不是那么特别。
但是,坐在那里,怀抱那样的希望,就背对了“本具的三身”。
另一方面,如果认识“自己的心”,那么,在“看见心性”的刹那,就有了自在,就从“当下的念头”中解脱,这就是“涅槃”。
如果忽视这个事实,追逐其他事物,追逐胜过“当下心性的某种异样状态”,要找到“佛心”就非常困难了!
“轮回”跟“涅槃”的差异就在“是不是认识心性”!
“认识心性”的刹那,“当下念头”消失,了无痕迹,你所有的是“本具的三身”。
不是需要去“创造三身”,你是在认识,已经在那里的东西。
如果全神贯注在“念头”,“轮回”就永无止境。
在“思维”的刹那,认识“思维者”本身,“念头”就会消融。就这么容易!
“认识心性”不是问题所在,任何被教导“去认识心性”的人,都会看见“心性不是一个东西”。
我们无数世“累积的串习”才是症结所在。
“认识心性”一次,不代表,“那种认识”会保持在那里,“那种认识”没有稳定性,会再度消失。
我们有“老是执着对境”的恶习,一世接着一世,以及一世跟一世之间的中阴,一直都在强化这个恶习!
我们总是“把眼光远离心性”,一再“重新制造轮回”。
每当“再度陷入念头”,只要“认识心性”,“念头”就会消失。
“向外思考,只把焦点放在外在对境”的习惯,日日夜夜,生生世世推动我们,在中阴也推动我们,在梦中也推动我们。
在梦中,身体跑来跑去,做一些事,即使那不是真实身体,那是由串习创造的身体。
在梦中,体验“得跟失”“敌跟友”,体验“欢乐”“痛苦”。
醒来那一刻,所有这些,消失无踪,无处可寻。
“梦的状态”是由“我们的念头”创造出来的。
在“清醒状态”,“我们的念头”创造“整出人生戏码”。
在“中阴状态”,没有肉身,但是因为习惯,仍然相信自己有“具有五种感官的肉身”。
在“中阴”,我们没有“真实的身体”。
这肉身,肯定没有经历“中阴”,没有进入“地狱道”“佛土”。
目前身体,如同旅馆,只是暂时居所。
现在住在旅馆的是“心”,“心”体验“各种业果”,而不是身体。
“身体”不会感受任何事,一旦“身体”死亡,“身体”就消失,不留一物。
但是,“心”持续在这些模式,“心”继续“有所体验”。
但是,“所有体验”都不比“昨晚的梦”更真实。
正是“如梦一样的思维”继续体验“地狱道”。
“地狱道”只是“更多的思维”,“中阴”只是“更多的思维”。
在“中阴尽头”,进入新的身体时,又是更多的“思维”,一日复一日,一生复一生。
除非通过“消融念头”,终结“思维”,否则,“轮回”不会自行结束。
“轮回”永无止境,无始以来直到现在,都是这样。
这一路以来,“证悟的心性”“完全觉醒的状态”一直跟我们同在。
“心性”从来没有跟我们分离,一刹那也没有。
“认识自性”的那一刻,就跟“三身”面对面,“佛性本具的三身”从来没有丧失。
“佛陀”看见“一切众生都在做梦”。
众生梦见“轮回六道”,梦见“四生”,梦见“喜悦悲伤”。
达到“菩萨地”,我们正要从梦中醒来,只有“正等正觉的佛陀”才是“完全觉醒”。
诸佛看见“众生是无明的”,“睡眠”只是“无明”的辅助物。
“真正的愚痴”是“不知道自己的明觉智慧”。
佛教的修学,首先关乎“认识本初自性”,然后“增强这种认识”,最后“获得完全的稳定”。
这是“从梦的状态醒来”的唯一途径。
要消除“迷妄的思维”,世界上没有具体事物,能办到。
唯一办法是,去认识“思维者”不具实体,并且体验“无别的三身”。
最强的麻醉药,也不能根除“迷妄的思维”,麻醉药只能让“迷妄的思维”暂停。
麻醉药消退的那一刻,“思维”再度展开。
我们完全受到“愚痴”的障蔽,让自己变得“昏睡”“无所知觉”,这不是“解决的方法”。
具有永久药效的麻醉药,肯定能清除所有“欢乐”“痛苦”“漠不关心”的“造作状态”。
但是,没有这种麻醉药!
药物都只有暂时药效,很快就会消退。
我们要用“心本初的无碍功德”来“认识心性”,不是让“心”暂停。
《甘露汪洋》云:通过授予你“普贤如来的无碍灌顶”,而跟“普贤佛母的无生功德”紧密结合在一起。
也就是,通过授予“男女双运的灌顶”,代表“空性无别的觉受”,也就是,愿你的“觉知者”跟“被觉知者”(你对二元分立的执着)融入“本初虚空”。
这是必要的!
“本初觉醒”代表,不执着“主体跟客体”“觉知者跟被觉知者”。
但是,“寻常心”不是这样!“寻常心”总是有,“觉知者”跟“被觉知者”的二元分立。
如果没有“觉知者”跟“被觉知者”的二元分立,“普通念头”就会无法存活。
“单一的法身领域”指“本初觉醒”,被称“单一”,意指不是“二元分立的”。
“一般思维的心”是二元分立的,从来没有被称为“单一”。
如果这种“对二元分立的执着”不是从内消融,“主体”跟“客体”,“觉知者”跟“被觉知者”,永远继续下去。
如云:只要“二元”没有变成“唯一”,就没有证悟。
“认识心性”时,“二元分立”融摄成“唯一”。
“心性”是“本初觉醒”,“心性”离于“觉知者”跟“被觉知者”的二元分立。
“众生的寻常心”称为namshey,nam指“感官的对境”,shey是“对这些对境形成的概念”。
yeshe是“诸佛的觉醒心”,也是“涅槃的面向”。
Namshey是“众生的迷妄心”。
yeshe指“认识心性”,
namshey指,觉醒通过“五种感官的门”延伸出去,紧紧抓着“五种感官的对境”不放。
2、“梦中”跟“中阴”的觉受
在“中阴”,你相信自己,具有可以看见东西的眼睛。
但是,一切事物,都只是“体验”罢了,不论是在“中阴”或“地狱”,全是“你个人的体验”(觉受)。
不是自己有眼睛,就可以看见东西。事实上,“我们所体验的事物”基本上是“心的觉受”。
晚上做梦,看见不同的事物,不是用眼睛看见。
在梦中,走来走去,四处张望,事实上,你是闭着双眼躺在床上。
“你所有的觉受”都是“你个人的觉受”,不是“其他人的觉受”。
它是“你的觉受”,它不同于“其他人的个人觉受”。
我们“还没有证悟”时,有一种“共享的”“共同的”觉受的元素。
对“还没有证悟的众生”而言,“山峦”“城市”“五大元素”全都看起来,是它们所显现的样子。
现在,我们具有“不净觉受”,意思是,我们不断把“觉受的内容”具体化为真实。
这是“不净”的定义,但是,它不必一直保持那个样子。
当我们修持“认识本觉的法门”,变成“伟大瑜伽士”时,我们把“自己体验的一切”看成“八幻喻”。
“八幻喻”是:镜中影,水中月,空谷响,彩虹,干达婆城,海市蜃楼,魔术师创造的魔幻。
瑜伽士把“自己的体验跟觉知”,比作“看似真实但是事实不然的事物”。
一旦真实看见“那虚幻的本质”,“把自己体验的事物看作坚实”的执着,就消失了。
瑜伽士能随意穿过,其他人认为坚实的物质,不是因为,瑜伽士很强壮,用蛮力穿过坚实物质。
是因为,瑜伽士了悟“一切事物不是真实的,都不具实体。
这不会改变“其他众生体验事物的方式”,对“其他众生”而言,实相仍然看起来坚实。
“瑜伽士”通过“认识本觉”,获得“一切事物不具实体”的了悟。
一旦这么做,我们就握住了“绳子的一端”。
如同拉起一条巨大而且长百米的粗绳,你无法一次把它从湖中拉起来。
但是,如果捉住绳子一端,就能慢慢的,把其他部分拉出水面。
“绳子的一端”就是“认识本觉”!
在绳子另一端,就是“全然了悟的状态”。
是“心”体验“所有的觉受”。
这一切,是为了谁而存在?它“只为了心”而存在。
除了“心”,没有其他事物,能有所体验。
对“能体验的心”而言,“一切事物”都是“个人的觉受”,“一切觉受”都是“个人的觉受”,除此之外无他。
这时,我们无法真的说,一切事物是“空虚的”。
因为,碰触“自己所体验的某件事物”时,它似乎是坚实的。
你无法如同密勒日巴尊者那样,穿过墙壁。
[果仓巴]云:一切显相都是“骗人的”,一切事物如同“巨大的魔幻”“一场骗局”,我身后的岩石,是透明的。
然后,[果仓巴]往后靠,在那块岩石上,留下他的背印。
对于“不执着事物是坚实的人”而言,他不只把事物看作透明的,也能穿透物质。
单单一个瑜伽士的了证,不会移除“其他众生的坚实感受”。
了悟“个人的体验不具实体”时,它不会改变“其他众生的想法”,对“其他众生”而言,“墙壁”“山峦”仍然在那里。
一旦我们,通过一再的修持,完全了证“本觉的状态”,就能了悟:
“五大元素的真正本质”是“五方佛母”,“五蕴的本然状态”是“五方佛”。
这时,可以真正宣示,一切事物是“遍在的清净”。
3、投生佛土
“佛”是“法身”,“佛的心”称“法界体性智”,“佛土”是“法界佛土”。
这是稳定的处所,这是我们真正的家园,超越增或减。
即使“轮回现象”是“空虚的”,但是,“轮回现象”不是“空无法界智慧”。
“遍在的法界智慧”是我们真正的家园。
如果想去最棒的地方,就要去“遍在的法界智慧”。
其次,去“五佛的佛土”,在那里,每天可以畅行无阻的旅行,然后在傍晚,无碍返回净土。
这些“化身佛土”,出自“诸佛祈愿”“加持”“慈悲”的神奇展现。
如果“对自性有稳定认识”,就能前往“众多佛土”。
一旦到了那里,就不必前往“六道轮回”。
但是,如果你想要,仍然可以“返回六道”,利益众生。
不要去想“一切事物是空无的”!因为,“证悟”具有“不可思议的伟大功德”。
如果只想要空无,那么,在“非想非非想天”有这样的状态。
当“你的觉受”专注在“虚空无限”或“意识无限”的想法上,或专注在“空无一物”的想法上,就会进入“非想非非想”的状态。
老是想着那个想法,就会陷入其中,很长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