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万禅香 > 胜观彻却脱噶

第10章各种应用《如是》上祖古乌金仁波切

创建日期:2023-05-03

  第10章各种应用《如是》上祖古乌金仁波切

  微信公号:愿您永具菩提心

  各种应用(直读版)

  “大圆满”强调的重点是“认识心性”,“认识心性”是主要用意,有许多仪轨发挥辅助作用。

  这里用《普贤心髓》作例子,牵涉了百尊“寂静佛”“忿怒佛”。

  这个仪轨非常殊胜,非常深奥。

  “寂静本尊”“忿怒本尊”的坛城,包括了“三宝”“三根本”“所有三身本尊”。

  “诸本尊”无异于“我们本初自性的内在核心”,他们常常被描述为,自然安住在“我们金刚身坛城内”的“本尊”。

  修持这样的仪轨,让我们了证“自己本初自性”的不同面向。

  一、《普贤心髓》修行法门

  《普贤心髓》修行法门,不限于闭关,也不限于某段时间。

  《普贤心髓》是一条足够让人用一辈子修持的道路,不是能做完的法门,不是只能坐在蒲团上修持的法门。

  “本尊修行”可以在任何情况,任何时刻,被带入修行者的生命。

  不论坐着或行走,不论从事什么事情,都可以把这个“修行法门”带入其中。

  不要认为,念诵固定数量的“咒语”后,就应该停止修持“这个法门”,“这个修行法门”要持续一辈子。

  这个仪轨,之所以是“深奥的依止”,是因为,它包含“金刚乘修行法门”的所有不同面向。

  《阿底瑜伽》的观点,被包含在这个仪轨之内,仪轨法本,被体现在“修行者个人的应用”之内。

  把仪轨法本,用于“个人的修行”,可以积聚“大量功德”,清净“大量障蔽”,这是一种极大的幸运。

  这个仪轨,体现《玛哈瑜伽》密续,《阿努瑜伽》的经典,《阿底瑜伽》的教导。

  “仪轨”通常有三个基本部分,前行,正行,结行。

  1、前行:皈依,发菩提心

  前行包括“皈依”“发起获致正等正觉的菩提心”等准备次第。

  在这之后是“驱除障蔽的力量”,“障蔽的力量”如同“偷取加持的盗贼”。

  这些盗贼,可以偷走“酥油灯的光辉”和“供养的灿烂”。

  为了避免这一点,给予盗贼一个食子说“拿着这个食子离开。”

  对于那些不离开的盗贼,使用“忿怒法”来驱除。

  “驱除障蔽的力量”后,想象“一个护轮”。

  之后,想象“灿烂光辉”如同阵雨一样降下,进入一切显现的事物中,进入整个世界中,进入所有众生中。

  前行的最后,是“加持供养”,你所拥有的供品,以不同的方式“倍增”“转化”“增益”。

  2、正行: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

  “正行”包括“身”“语”“意”的面向。

  “身”的部分,牵涉了“生起次第”,包括观想“本尊的坛城”“本尊的范围”,这出自“三种三摩地”。

  观想“本尊的坛城”出自“广大无边的三身”,

  第一身是“真如三摩地”,也就是“法身”。

  第二身是“明光三摩地”,也就是“报身”。

  第三身是“种子字三摩地”,也就是“化身”。

  “坛城”和“本尊”的观想,被称“三味耶尊”。

  你进入“坛城”,迎请“来自无相法界的智慧尊”。

  你恳请“一大群本尊”从“法界佛土”前来,融入“你的观想”,变得无有分别。

  通过迎请,你恳请他们,留下来上座。

  之后,你呈献供养,并且礼赞。

  接下来是“实现本尊语”,也就是持诵“本尊心咒”。

  “持咒”时,要注意“持咒的发心”。

  “持咒发心”共四个面向,亲近,全然亲近,成就,大成就。

  第一个面向“亲近”,被比喻为“星鬘绕月”。

  第二个面向“全然亲近”,被比喻为“旋转的火炬”。

  第三个面向“成就”,被比喻为“国王的密使”。

  第四个面向“大成就”,比喻为“蜂巢破开”,它的另一个面向,跟“息”“增”“怀”“诛”有关。

  这些全都是,持咒时的“特定观想”层面。

  “持咒”达一定数目后,如果修行者想要积聚“大量功德”,可以“施行荟供”。

  “荟”指,“功德”“供品”“修行者”“智慧本尊”的聚集。

  “荟”也是一种感谢,如同向所有本尊说“非常感谢您”,感谢他们“来临”“停留”“赋予成就”。

  荟供时,修行者通常“重复供养”和“礼赞”。

  传统上,修行者在“领受结合咒语的成就”“忏悔曾经犯下的过错”后,念诵“百字明咒”。

  如果修行者没有“施行荟供”,仪轨,会有它自己的“圆满次第”的版本。

  这有两个面向,“融摄”跟“重新生起”。

  “融摄”指,从“本初清净”中任运显现的“本尊”“坛城”,重新融摄入“本初清净”。

  所有“任运显现的功德”全都融摄回到,它们原本生起的“本初清净状态”。

  修行者,不以“无相的状态”停留在那里,修行者再度生起,但是,这次以“坛城主尊的身相”生起。

  3、结行:回向功德

  保持“自身是本尊身的清晰外相”的同时。

  修行者,把“所见的一切”都看作“本尊身”,把“所听到的一切”都看作“咒语”,把“显现在心中的一切”都看作“本初觉醒状态的展现”。

  在圆满仪轨后,修行者,仍然要持续修持。

  在“保持这种修行”的同时,修行者“回向功德”“祈愿”“念诵吉祥偈”。

  “融摄”跟“重新生起”结合在一起的目的,是根除“常见”“断见”这二种“极端的见解”。

  二、看见事物真实面貌的练习

  这种“修行方法”跟“修行顺序”非常深奥,一部仪轨,包含“三内密续”所有意义。

  这是“看见事物真实面貌”的一种练习,也是提醒我们,“一切显现的事物”都是“本初清净的坛城”。

  所以,“金刚乘”被称“究竟迅捷之道”。

  “诸佛”根据“不同种类闻法者”,以“不同方式”传法。

  闻法者是“声闻”“缘觉”心态时,“佛”不可能教导“本尊”“咒语”“三摩地”三大原则。

  “佛”会把“三大原则”传授给“大乘修行者”,但是,只传授到某种程度,不是完整传授。

  只有“甚深金刚乘”,具有“三大原则”的完整教法。

  “金刚乘”有两大面向,“外密续”跟“内密续”。

  “外密续”分“事部”“行部”“瑜伽部”,“三外密续”也没有给予完整的教法。

  1)“事部密续”介绍“本尊”“咒语”“三摩地”时。

  “本尊”总是显得比修行者优越,修行者是“比较低下的凡俗众生”。

  “本尊”如同国王,修行者如同臣民。

  “事部密续”强调“本尊的清净”。

  2)在“行部密续”,观点稍有改变,“本尊”被看作兄长,不是被看作国王。

  3)在“瑜伽部密续”,“本尊”跟“修行者”的关系是“平等的”,但是,仍然有“二元的分别”。

  在“内密续”,观点相当不同。

  从一开始,“一切事物”都被看作“遍在的清净”。

  也就是,“这个身体”本身是“胜者们的坛城”。

  “五佛父”是“五蕴的清净本质”,“五大元素”是“五佛母”。

  “五根”“五识”“五尘”是“男菩萨”“女菩萨”。

  “认识烦恼的清净本质”是“六道诸佛”的“化身品质”,也包括在其中。

  释逝牟尼佛是“贤劫化身千佛”之一,释逝牟尼佛只住在“轮回六道”的一道。

  “六道轮回”的“一切诸佛”,都包括在“42寂静本尊的坛城”中。

  此时此刻,即使没有修持仪轨,“42寂静本尊的坛城”已经在我们心中。

  “这些本尊”的忿怒相,都呈现在“我们头颅内的骨宫”中。

  在我们“喉轮”,是清净持明者及其明妃的“坛城”。

  在我们“脐轮”,是“金刚瑜伽女”。

  在我们“密轮”,是“普巴金刚”,不只有普巴金刚这一个本尊,普巴金刚也被“74眷属坛城”环绕,包括“食人者”“杀人魔”“诸子”“舞者”……

  所有这些“本尊”,如同“太阳散放的光芒”那样显现。

  从“法身的光芒”中,显现出“报身”,从“报身的光芒”中,显现出“利益众生的化身”。

  “人身的坛城”基本上是“胜者们目前的坛城”。

  通过修持“单一一个仪轨的法门”,修行者可以清净,大量到不可思议程度的“恶业”“障蔽”。

  这是“金刚乘”非凡的功德。

  “金刚乘”具有众多法门,而且困难较少,适合根器最敏锐的人。

  当我们把“所有深广原则”精简浓缩成“基本原则”时,“一切本尊的所有坛城”都被包括在“空虚跟觉察的无别双运”中。

  把“空虚跟觉察的无别双运”当做“主要原则”来修持,能让你成就“等同诸佛的状态”。

  “凡俗的觉受”由“心”跟“对境”(心跟现象)两个基本面向构成。

  “心”是“作者”,在本质上是“普贤佛父”。

  “对境”是“行为”,在本质上是“普贤佛母”。

  “作者”跟“所作的行为”这两者,代表“觉受跟空性的无二”。

  这种“无二”,本身就是“所有密续本尊”的“主要来源”。

  我们“所看见的一切事物”,都具有“本尊的本质”,一切显相都是本尊。

  我们“所听到的一切音声”,都具有“咒语的本质”。

  我们“心的所有活动”都具有“三摩地(觉醒状态)的本质”。

  我们使用仪轨的修持,来提醒这个事实,让自己认识“事物的真实面貌”。

  这是“金刚乘”的主要原则。

  这种把“色相”“音声”“心的活动”看作“本尊”“咒语”“三摩地”的方法,是用“外在的方式”来“描述事物”“连结事物”。

  在内在,我们把焦点放在“认识无别空觉的正行”上。

  “无别空觉”是“觉醒状态的三身”。

  最后,修持“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时,不再有任何“内跟外的分别”。

  没有,“本尊”“咒语”“三摩地”在一边,“认识心性是三身”在另一边的区别。

  三、四大门
      金刚乘以“手印”“供养”“持咒”“三摩地”四大门为代表。

  如云:

  “言词语门”提醒究竟义,

  “咒语密门”唤请三昧耶,

  “三摩地心门”专注一境,

  “手印戏门”连结印与义。

  “四大门”非常重要!

  “了知这四大门的人”展现时,看起来很像小孩子的戏耍。

  这些人“摆动双手”“在空中移动物品”“唱诵不同的曲调和咒语”“穿着戏服”……所有这一切,可能看起来,完全是造作的。

  有些人觉得,它非常肤浅非常离谱,抱怨说“只有认识心性才是真材实料,才是真正的佛法修行。”

  这么说的人,对“金刚乘”欠缺真正的了解。

  因为“这四门”意义深远,非常重要,绝对不要认为它们毫无意义。

  如云:如果“三瑜伽”(三内密续)跟“旋律曲调”分离时,“金刚乘的传统”会逐渐式微,而后消失。

  或许纳闷“修持仪轨”有什么用?

  “大声念出字句”这个动作,可以提醒我们,“本尊”“咒语”“三摩地”伟大自生的坛城。

  “仪轨修持”是一种非常实际而简单的方法,可以用来体现“内密续的意义”。

  四、问答

  1、[金刚萨埵]

  [金刚萨埵]包含“所有本尊”。

  “金刚萨埵百字明咒”包含“所有咒语”。

  让心保持“本然非造作的状态”,体现了“所有种类的三摩地”。

  如云:[金刚萨埵]是所有本尊的本质,[金刚萨埵]的体性,包含所有无量无边的“寂静佛”“忿怒佛”。

  如同空中月亮,可以同时映现在十万个水面,所有月影,都源自相同的化现基础。

  当水,从不同容器消失时,“月影”不会遗留下来,“月影”被它们的源头重新吸收回去,不留痕迹。

  “所有其它本尊”消融时,都被融摄在“[金刚萨埵]的体性”中。

  “化现”跟“化现基础”之间的关系,就像这样。

  “报身”从“法身”展现为“五佛部”,以及无数无量的“寂静本尊”“忿怒本尊”“半忿怒本尊”。

  诸佛化现的身相,有不同的种类,化现的方法,各有不同,没有一定数量。

  诸佛为了“他们自己”而证得“法身”,并且仅仅为了“其它众生的利益”而展现“各种色身”。

  也就是“报身”“化身”的有形色身。

  他们化现为“不同的身相”,仅仅为了帮助“还没有认识自性”“继续流转轮回的众生”。

  “诸佛”“菩萨”出于善巧方便,以各种适当的身相,影响“迷妄的众生”。

  “证悟的状态”指“他们所有个人目标”都已经完全成就,再也没有什么要达成的。

  他们从事的任何事业,都是为了“利益他人”。

  “空性跟慈悲双运的本尊”没有“为了获得个人快乐”而“弃轮回于不顾”。

  也没有“关上大门”独自在家享乐。

  也没有“为了自己”以特定转世,出现在世界,实现“自己还没完成的工作”。

  “诸佛”“菩萨”从事的唯一事业,就是“利益众生”,他们完全没有“自私自利的目标”。

  出于对“流转轮回的无量众生”的慈悲,“诸佛”“菩萨”的“无限化身”“再化身”,出自善巧方便而显现。

  绝对不要认为“诸佛”“菩萨”,是因为“不安于室”而想“出外走走”,是为了“自己的欢悦”而化现“各种身相”。

  “众生”全都“具有佛性”,“我们的自性”就是“佛性”。

  “这种自性”跟“[普贤王如来]的化现基础”一模一样!

  “化现基础”是“法身”。

  “化现本身”是“报身”“化身”。

  “报身”由“虹光”构成,一般人无法觉知“报身”,但是,能觉知“化身”。

  “人身的化身”被形容为“由六大元素构成的金刚身”。

  “这种化身”是任何人都可以看见的有形身体,不论那个人具有“清净觉受”或“不净觉受”。

  比如,[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每个众生都看得见,“猪”“狗”“人”都看得见。

  [释迦牟尼佛]不是,只有菩萨才看得见的“报身相”。

  “化现的基础”如同“虚空”,“从中化现出来的”如同“空中的彩虹”。

  “法身的状态”是我们的“自性”,但是,想到法身佛[普贤王如来]时,我们仍然认为,他“高高在上”,“降下世间”来传授教法。

  但是,“我们的心性”(佛性)就是“法身佛”。

  由于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个事实,因此,“法身”必须以“有形可见的身相展现”,让我们能了解“自性的真实面貌”。

  因此,“法身”以如同释逝牟尼佛的身相”显现。

  [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认识你的心!这是你的自性的真貌!

  出于不可思议的“慈悲”和“善巧方便”,“诸佛”出现在世间,带领我们走上“正确的修道”。

  为了重复解说,“诸佛”化现为无量无边的“本尊”和“大师”教导,“我们的自性”跟[法身佛普贤王如来]的佛性,没有任何差别。

  “佛陀”以“具足各种大人相和随形好的人身”示现,为我们揭显“真实的意义”。

  由于我们无法“自行了知自性”,于是“佛”化现世间,教导我们“认识自性”。

  [普贤王如来]是一切众生的“本性”,我们可以重复的说“自己就是[普贤王如来]”。

  但是,如果没有真正了证,这种叨叨絮絮,对我们没有帮助。

  通过“善巧方便”跟“慈悲”,“诸佛”教导我们“我是[普贤王如来]”这个事实。

  由于我们无法“自行了悟这一点”,因此,“诸佛”教授“大圆满”“大手印”。

  当“每个众生具备的佛性”以“蓝色的佛相”出现在我们的外在时,“我们的佛性”称[法身佛普贤王如来]。

  当它被描述为“每个众生都具备的本性”时,它纯粹就称为“佛性”。

  由于我们无法见到[普贤王如来],于是出现“报身”。

  然后,在我们这个贤劫,[释迦牟尼佛]住世,传授教法。

  因为我们不知道“我是[普贤王如来]”,因此[释迦牟尼佛]以导师的身份前来,向我们介绍“我是[普贤王如来]”这个事实。

  [释迦牟尼佛]云:你是我。我遍在一切事物,一切虚空,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中。

  为了让你知道“你就是我”,我要教导你“见”“修”“行”。

  “佛性”(法身)无所不在,即使这样,我们仍然需要了知“法身的状态”,没有导师的支持,我们无法了知“法身的状态”。

  导师之所以化现,是因为,众生没有看见“自己的本然面貌”,因为,众生没有认识“自己的自性”。

  如果众生,真的认识这个事实,那么,一切事物都是“法身”!

  总归一句话,“诸佛”必须出现,才能教导众生“什么是法身的状态”。

  这些教法,包括“非凡的金刚乘教法”,而且因为“金刚乘的教法”,观想我们自己是“本尊”,我们的言语是“咒语”,让自己的心安住在“三摩地”。

  当我们想象“我是本尊”时,是“心”在这么想,它只是一个想法,“从事观想”不一定表示,我们“了知自己的佛性”。

  “造作”不会制造“佛性”,我们已经具备了“佛性”。

  我们无法“制造佛性”,“佛性”是“任运显现的”。

  如果能“制造法身”,那么,你也就能“制造虚空”。

  在仪轨的背景脉络中,我们应该“让自己的本性”保持“如是状态”。

  这“本性”跟“一切诸佛的本性”没有差异。

  让“你的心”安住在“它的本然状态”,“三种三摩地”自然生起的同时,你只要“读诵仪轨的偈句”就可以了。

  你只要想着:我是本尊[金刚萨埵],

  我的语,是[金刚萨埵]的咒语,

  我的心,跟[金刚萨埵]无二无别。

  这样安住在“非造作的本然状态”。

  “[金刚萨埵]是广大虚空”这句名言指的是“法身”,也是指“我们的佛性就是真如三摩地”这个事实。

  如云:如同水月一样不可执取。

  说明“报身的状态”,就是“明光三摩地的状态”。

  本尊[金刚萨埵]从“[普贤王如来]的展现中”生起,[金刚萨埵]不具自性的显现。

  如果[金刚萨埵]有血有肉,或如同石头泥土,我们就能抓住他。

  [金刚萨埵]不具自性的显现,如同“出现在水中的月影”,你不能抓住“映现在水中的月影”。

  [金刚萨埵]手持金刚杵和铃,显示“显空无别”,我们无法把“显相”跟“空性”分开。

  最后,仪轨结束部分,我们“融摄入本尊”,然后,再度以“本尊身相”生起,这样可以根除“常见”“断见”。

  请了解这两个原则:“化现基础”是“法身”,“化现本身”是“报身”“化身”。

  [金刚萨埵]来自[法身普贤王如来]。

  [普贤王如来]以各种身相显现,比如不同的“上师”“本尊”“空行母”“空行”“护法”“财神”“财主”等,都是[普贤王如来]的展现”。

  [普贤王如来]代表“法身的状态”,并且,以不同的方式,显现来利益众生。

  我们要认识和感谢,这种“无量慈心”的展现。

  事实上,不论[普贤王如来],以哪种身相显现,无论[普贤王如来]以什么样的方式展现“成佛状态”,都是[普贤王如来]对“我们这些觉知者”所显现的大慈。

  [普贤王如来]为了引导我们而显现,因为,我们是迷妄的,没有“认识自性”。

  [普贤王如来]的显现,全都为了我们的利益,我们应该认识和感谢“这种巨大的慈心”。

  我们被教导,可以通过“修持佛法”“行善”“避免从事不善业”达到证悟。

  这完全是因为,我们具有这样的潜能,因为“我们的自性”很可能是“证悟的状态”。

  黄金矿石经过冶练后,具有“生产黄金”的潜能,但是,木头没有这种潜能,因为木头不具有黄金的本质。

  我们具有“证悟的能力”,因为,在本质上,“我们的本性”是“证悟的”。

  为了让我们,认识这个事实,“法身”以不同的身相显现,来帮助我们“认识自性”。

  “证悟的状态”以各种不可思议的形式显现,来影响众生。

  我们应该认识,任何“出现在我们觉受中”“让我们的心转向认识自性”的事物,不论它是“善知识”或“一个影像”,都是“法身佛”的化现。

  这是“法身佛”示现的“无量慈心”。

  2、一天的修行

  我的伯父[桑天嘉措],也是我的根本上师,用以下方式安排“一天的修行”。

  把一天,分为四座。

  第一座,是黎明时分,修完第一座后用早餐,早餐后一直到十一点左右称“晨座“。

  第二座结束后,又是用餐和休息,一直到下午一点或两点。

  第三座午座,从下午两点开始,一直到下午稍晚才结束,然后是用餐时间。

  第四座,从黄昏开始,一直持续到就寝。

  早晨醒来时,[桑天嘉措]先念诵出自《驱除诸障法》的简短颂文《从无明的睡眠中觉醒》跟“观想”。

  [桑天嘉措]清晨四点起床,开始黎明的第一座,修持一遍完整的前行法。

  他以《杰尊心髓》跟《普贤心髓》的前行法,做为主要修持,这两部法,他都熟记在心。

  在把焦点放在“正行的本尊修法前”,先完整修持一遍“四加行”是必要的。

  这不表示,修行者在圆满前行法后,就不必再修前行法。

  修行者在晨间第一座时,总是要先修一遍前行法,而且是从头到尾做完一次。

  在西藏,许多伟大喇嘛,终其一生,每天都修一遍前行法。

  他们不是圆满前行法,就可以毕业了,他们没有这种态度。

  修前行法时,也没有不可以或不应该修“本尊法”的规矩。

  从“晨座”开始,[桑天嘉措]依《普贤心髓》仪轨修持,这部仪轨,他也熟记在心。

  他会一路念诵仪轨,到“持诵咒语”的部分,然后,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念诵咒语”。

  结束这座修法前,他会重复作“供养”“礼赞”,修持“融摄”“重新生起”,最后“回向”“持诵吉祥偈”。

  在下午和傍晚的两座法,他会再度修持仪轨。

  由于仪轨非常简短,所以负担不重。

  在两座法之间,加入其它修法,是很棒的。

  在傍晚,修“施身法”。

  黄昏是修施身法的最好时机,因为,所有“鬼”“神”“魔罗”都在这个时候出来游走。

  在《驱除诸障法》里,有短短一页的“施身法”,非常精简,但效果很大。

  在早晨,也修“烟供”。

  在《驱除诸障法》里,有个非常好的烟供法,从“无生的本初清净”……”开始。

  [桑天嘉措]也从事“食子供养”,这也是《驱除诸障法》的另一个修法。

  对“不幸的灵体和饿鬼”施行食子供养,可以给他们带来一些利益,供给他们食物。

  可以在早餐前修这个法,它也非常简短。

  需要一个小食子,倒一些水,持诵“一些咒语”和“四句偈”。

  在午座修法结束时,[桑天嘉措]会修持一个“补忏仪轨”。

  可以选择,长度适合自己的“祈愿文”,加上“供养护法”,例如“大圆满教法的三大护法”,或“你通常修持的护法”,这应该在下午稍晚时修持。

  最后一座修法结束,入睡时,[桑天嘉措]修持“沉睡明光”。

  修行者,应该试着应用“明光的教导”,字面意是“捉住沉睡明光”。

  听起来,好像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事实不是这样。

  这纯粹是修学的问题,任何修持“捉住沉睡明光”的人,将能认识“沉睡明光”。

  通过遵循“如何在本觉状态中入睡”的口诀,慢慢的,越来越习惯,在睡眠期间“认识本觉状态”。

  修行者怀着“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证悟的发心”入睡,并且结合“观想”,安住在“本觉”。

  随着从事越来越多的修持,“善的征兆”会出现,对这种修持怀有的疑虑,会减退。

  你会从“内心”生起“越来越多的信心”。

  这点非常重要。

  当然,不论在任何情况下,[桑天嘉措]都会修持“立断法”,这法不会被忽略。

  在任何时候,不论是座上或座下,都是最重要的修持。

  [桑天嘉措]主要在早晨和傍晚,黎明和黄昏修持“顿超法”。

  [桑天嘉措]利用一天每个时段把“修行的各种面向”包含,融合。

  3、必须上班,如何安排修持

  在早晨,开始修持仪轨,一直到“念诵咒语”的部分,这时按照自己的情况尽量持咒。

  之后,立即开始从事日常工作,不要把仪轨丢在脑后。

  一天结束后,再度坐下来持咒,重复作“供养”“礼赞”“清净业障”的咒语。

  在这之后,圆满“仪轨的结行”。

  这样一来,一整天都是仪轨的一部分,这点非常重要!

  修行者不要认为,只有坐在法桌旁才是修行,相反,修行者尽可能,时常提醒自己,这就是修持。

  这才是真正重要的部分!

  “修行”不只是“持咒”跟“观想”,“修行”是“认识心性”,不要认为“认识心性”只限于禅修蒲团上。

  “修行”可以在“行走”“谈话”“用餐”“工作”时进行。

  这些活动是不是能成为“修行”,取决于,你是不是提醒自己“认识心性”。

  你要努力这么做,因为,这才是真正重要的事物!

  你从早晨醒来,一直到一天结束,要尽可能“认识本觉状态”。

  如果有空档,可以持咒。

  如果没有机会,有其它事情,就去处理事情。

  但是,在做事情时,要一再提醒自己去“认识心性”,持续保持“心的本然状态”!

上一篇:第09章明觉的表现《如是》上祖古乌金仁波切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