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坛经

民俗学-坛经(慈)其余要点汇集11[2-3]

创建日期:2022-12-07

  民俗学-坛经(慈)其余要点汇集11[2-3]

  【《六祖坛经》释义 机缘品(宗宝本)

  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

  “觉体圆明”,这四个字特别重要。

  “觉体”的“”是什么呢?“”就是觉悟。

  觉悟又是什么呢?觉悟就是佛的智慧。佛有四智,如果把四种智慧用一个字、词表达的话,那就是觉、觉悟。

  “觉体”,就是觉悟的本体。觉悟的本体是什么呢?就是佛的智慧,是原有的佛的智慧,而原有的佛的智慧就是心的本性、佛性或者如来藏。

  “如来藏”的“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像宝藏一样,埋在心的最最最深的地方,所以叫作如来藏。

  如来藏实际上就是“觉体”,当我们“证悟”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我们发现了“觉体”而已,没有别的东西,只是我们发现了心的本性。

  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觉体”本来就是存在的,但是我们原来不知道。然后我们通过学习,在理论上知道了每个人的心的本性是佛性,但也只是在理论上、文字上了解,还没有真正地体会。现在通过修行体会到了,内心的本质是清净的,这叫作“觉体”。

  “觉体”到底是什么呢?就是佛的智慧。

  在达摩祖师的论典和《坛经》当中,反复反复地讲“烦恼即菩提”。为什么“烦恼就是菩提”呢?主要理由就是说,烦恼不就是贪嗔痴吗?贪嗔痴再坏、再糟糕,但它们的本质永远都是佛性。它们坏在哪里呢?坏在它们的表面不善、会造业,但是它们的本质不坏。

  菩提心的本质和出离心的本质,跟杀盗淫妄的念头的本质、暴力色情的念头的本质,都是清净的,在本质上没有好和坏。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烦恼即菩提”,烦恼的本体是菩提,如果我们永远都停留在烦恼的表面层次上,把烦恼当作烦恼,这样的话,对我们来说,烦恼永远都是烦恼,不可能是佛性、不会是智慧。

  因为烦恼永远都是烦恼,所以我们就会造业;因为造了业,就会受苦、就会轮回,就是这样流转的。

  我们如果不能突破表层,一直都停留在表面的范畴,那么只会轮回了。

  我们如果能够深入、能够穿透表面的现象,看到本质,这样的话,烦恼就不是烦恼了,烦恼就是智慧、就是佛性,这叫作“觉体”、觉悟的本体,或者叫智慧的本体。这点特别特别重要、非常重要。

  我们前面讲的“了无一物可见”、“无一物可知”,是《大般若经》、《金刚经》,还有《心经》,这一系列佛经内容的浓缩版。

  “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这十个字,就是讲第三转法轮的佛性。

  《坛经》不仅仅是讲空性,除了空性以外,它还讲了佛性。佛性跟空性,是不是两回事?也不是。我们刚才已经讲过了,实际上空性是佛性的一部分,佛性也离不开空性。

  “觉体圆明”的“”是什么意思呢?是圆满的意思,佛的智慧是圆满的智慧。在内心当中、内心深处是非常圆满的、完美的佛的智慧。

  “”是什么呢?“”就是光明,本质是没有任何烦恼的。

  心的本质,永远都是清净的、永远都是光明的,这就叫作“觉体圆明”。

  这四个字特别重要,其中“”和“”这两个字,可以合“觉体”一起理解;后面的“”和“”各有不同的内容,一定要把每一个字、每一个字的内容搞清楚,这样我们才知道《坛经》有多珍贵,它在讲什么,这特别特别重要。

  【《六祖坛经》释义 机缘品(宗宝本)

  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

  “即名见性成佛”,这就叫作见到本性了。

  前面不是说吗?前面说“了无一物可见”,叫什么呢?这就叫作“正见”;“无一物可知”叫作“正知”;后面说“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叫什么呢?这就叫作“见性”、明心“见性”。

  “亦名如来知见”,也叫作如来的见解、就是佛的见解。

  在这个段落里面就能看出来,我们将来“证悟”的时候要“证悟”什么?后面的“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这几句话就可以表达了。

  前面是一个比喻,用虚空来比喻;后面讲,如果能深深地感觉到自己的内心,就知道心的本性真的是跟外面的虚空一模一样,心的本质就是这样的空性。

  所有的贪嗔痴、所有的情绪烦恼,全部都是从虚空当中产生的虚幻的东西,就跟水幕电影一模一样。我们在远处看水幕电影,上面有人、有建筑物,生活中的什么都有。而实际上,只有无数个水分子、水点点,根本没有真实的人或者建筑物。我们能够深深地体会到,所谓的烦恼、所谓的执著、所谓的情绪,就同看水幕电影是一样的。

  当我们还不知道水幕画面的本质时,就把在上面见到的建筑物,当作真实的建筑物。实际上,上面连一个电影屏幕都没有,只是无数的水分子,除了水点点以外什么都没有。由于我们的视觉不能分别,所以就把无数个水分子当作建筑物、会运动的人、动物等等。现在我们知道了,这是错觉。

  我们会发现,烦恼其实也是这样的错觉。知道了这些有什么用呢?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用呢?

  首先,“证悟”的当下,我们在精神上的焦虑、痛苦等等等情绪,绝对会消失。

  我们昨天也讲过了,不开心的事情非常非常非常得多,在世俗生活当中,本身不开心的事情就非常多。尤其是现在这个年代,所有人的心都非常得浮躁;每个人的欲望,本身就很严重,再受到各种各样的刺激以后,变得更加猖狂;当没有办法满足这些欲望的时候,就变得更加痛苦。

  先拼命地去奋斗,满足了已有的欲望以后,又会产生新的欲望,无有止尽;今天满足了,明天又会产生新的欲望;在满足欲望的奋斗当中,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人性、失去了很多很多很多东西。而有些东西根本就不能失去的,比如根本的价值观、基本的价值观,但是这些东西也都失去了。

  每一个人的心都非常空虚,找不到这么拼命、这么忙碌的最终目标,陷入痛苦、焦虑、和对未来太多太多的担忧中。

  这些烦恼在“证悟”之后,不久都会消失。当然也不要以为,“证悟”的当下,全部烦恼都能消失。也不是这样子的,“证悟”了以后还是要修的,还要修一段时间。

  “证悟”了以后还要修吗?“证悟”了以后,还是要修的。我们昨天讲过了,虚云大师是五十六岁的时候“证悟”的,“证悟”了以后,弟子们就问他:“证悟的感觉是什么样子呢?证悟了以后是什么样子呢?”

  虚云大师的回答让弟子们特别吃惊,虚云大师说:如果不“证悟”还算好,“证悟”了以后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弟子们都不太理解,怎么“证悟”了以后有更多的事情呢?

  虚云大师就说:比如有一个人,离开家乡三十年。他在家乡有三间房子,三十年间,没人住,一直都是锁着门。他现在回来了,打开门,看见三间房里到处都是灰尘,根本就没有办法住人。他必需要打扫卫生,使房间清洁,当然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要做。

  如果他不回家乡,越走越远,永远都不回头,这就是轮回了;现在他回家乡了,就会有很多事情要做。

  虚云大师用这样的比喻来说明,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归宿,在三十年、三百年、三万年,在很长很长的时间内,他都没有回去。不仅没有回到归宿去,而且走得越来越远、越来越远。终于有一天他回来了,打开门一看,不是他所想象的样子,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虚云大师就是这个意思。

  不要以为“证悟”了以后,什么事情就都解决了;其实“证悟”,我们昨天也讲了,是开始,而不是结束。

  像虚云大师说的一样,现在回家了,就要打扫了,全部的清洁工作都要在回家后才能开始。同样的,只有“证悟”了以后,才有能力就把剩下的烦恼全部清除、清理干净,因为之前根本就没有能力打扫房间、也没有这种机会。“证悟”了以后,虽然需要做的事情比较多,但是毕竟已经回家了,有了这种机会,就是这样子的。

  所以“证悟”了以后,还需要继续地修。在不久的将来,首先,消失的是什么呢?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有很多很多的压力、烦恼,有婚姻、感情、工作等等等方面太多太多焦虑的事情。在“证悟”的当下,这些一定会消失。

  比如说,我们特别伤心的时候,或者特别愤怒的时候,最好最好是静下来。实际上这种时候,我们是不愿意静下来的,就是想骂人、说脏话等等。只有这样发泄了以后,心里才能感觉比较舒服,所以不愿意静下来。

  如果这种时候,强迫自己先静下来,然后再去看一看。不是去看别人对我怎么怎么样,而是要看一看自己现在的念头。在看着愤怒念头的过程中,就会看到念头的本质。

  一旦看到了念头的本质,那么念头就会消失。即使愤怒的念头没有当下停下来,但是它已经失去了生命力。意思就是说,念头已经没有生命力了、没有能力了、没有活力了,只是表面现象而已。

  没有“证悟”的时候,在我们的心里,最有活力、最有生命力的念头就是贪、嗔、痴的念头;而菩提心、慈悲心这类的念头,真的是特别特别得弱,没有什么生命力、没有什么活力;总之,最猖狂的念头,就是烦恼的念头。

  “证悟”的时候就不一样了,一看念头,当下念头就消失了;即使不消失也没关系,它已经失去了生命力,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能力了。

  这是“证悟”不久后的状况,再往后继续修的话,状况就会更加得好。但是必需先要“证悟”,“证悟”了以后也得要用功才可以的。

  “证悟”后首先消失的是精神上的痛苦,那么肉体上的痛苦会不会有呢?比如说,“证悟”的人生病的话,会不会有疼痛的感觉呢?有,疼痛的感觉会有的,跟普通人差不多。

  再继续修,通过修行的力量,就能对肉体产生作用。当内在“证悟”的力量逐步逐步强大时,就开始控制、能够控制肉体的疼痛。修到这种状况,对肉体上的疼痛,我们也就不会怎么怕了。对于最后生老病死、轮回当中的一切痛苦,根本就不在乎了、无所谓了、根本不怕了,就是这样的道理。

  佛佗教我们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教我们用这种强大的力量去面对生老病死,而不是让我们逃避生老病死,或者逃避现状。

  现状是没有办法逃避的,是自己当下的无明和过去的业力产生的世界。我们走到哪里,这个世界就跟着我们到哪里,是没有办法离开的、没有办法逃避的,也不可能逃避的。如果想逃避,是非常幼稚的想法。

  现状是不能逃避的,只能面对,怎么面对呢?用世俗的什么方法去面对呢?世俗人遇到生老病死的时候,有什么面对的方法呢?根本就没有什么面对生病、衰老、死亡的方法。当然生病时,可以吃药,但面对死亡能有什么方法呢?根本没有任何的方法去面对。

  我们可以在佛教里面学到一整套的方法,用这套方法去面对以生老病死为主的、生活中的一系列痛苦,使我们真正地摆脱痛苦,这就叫作解脱。

  解脱并不是要人从这个地球上消失,而到另外一个星球上去。不是的,这不叫解脱;解脱就是人仍然在这个地球上,过去是什么样子生活,现在还是这样子生活,但是内心不一样了。

  以前内心是非常软弱的,没有任何能力面对世俗的痛苦,因为没有面对的方法。如果有好的方法,现在怎么可能有这么多的抑郁症、焦虑症呢?就是因为没有面对的方法,所以这么多人,在精神撑不住的时候,崩溃了。

  佛佗教了我们面对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去面对,那么世俗的任何痛苦都不是痛苦了。不但我们自己不怕生老病死了,而且我们还可以让其他人也不怕生老病死,这就是佛教讲的度众生、自利利他。

  这也是今天我们学佛的目标,我们的目标就是这个。这是我们大乘佛教的初衷,非常重要;这是确确实实的目标,绝对不是一种理想主义者的想法。

  这个目标,绝对可以落实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只要自己能够投入修行,努力用功,这样的话,在一生当中自己就可以体会到,解脱是实实在在的。

  佛教讲的方法,跟任何鬼神都没有关系,根本就不是神秘的东西,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经验。现在问题是,我们怎么样让自己也有这样的经验。从四加行、五加行,一步一步、一步一步地修,这样才会有的。

  “觉体圆明”这句话是特别特别有意思的,很重要。到这种境界,需要几个步骤。

  首先,我想,对于绝大多数的人,先要“证悟”。

  “证悟”什么呢?“证悟”的还不是后面讲的“觉体圆明”,那是什么呢?是前面讲的“了无一物可见”,还有“无一物可知”。

  对于大多数的人,首先要“证悟”的就是这两句话“了无一物可见”和“无一物可知”。

  然后,再进一步地修行,过一段时间以后,才能够感觉到“觉体圆明”。

  “证悟”的时候,有这样的层次、次第。佛在讲法轮的时候,是分开讲的,为什么先讲般若呢?为什么最后才讲佛性呢?就是因为人在“证悟”或者体会的时候,有这么一种层次和次第。

  次第,是针对多数人讲的,像惠能大师等等,他们没有次第,对前面的“无一物可见”、“无一物可知”,和后面的“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一下子就全部明白了、一下子就觉悟了、言下大悟,这叫作顿悟。

  对绝大多数的人来讲,不是这样的。先感觉到了、体会到了“无一物可见”、“无一物可知”;然后再进一步去修,在内心深处“无一物可见”和“无一物可知”的境界当中,又找到了另外一个更神奇的东西,这就是“觉体圆明”;最后的这种“证悟”是圆满的了,是完整的“证悟”了。

  刚才讲了,刚刚开始“证悟”的时候,已经把三十年没有回来的房门打开了。现在不是结束,而是才进去打扫卫生,这才是开始。

  佛按次第讲三转法轮,第一转、第二转、第三转是有道理的,大家要努力,特别重要。

  其实体会到“了无一物可见”和“无一物可知”,不是很难的,但是要巩固下来,或者是继续发展,这些是比较难的、这些都比较难。

  首先修四加行、五加行,把这方面做得非常好;然后对上师、对法特别有信心,这样的话,“证悟”不是很难的,可以这么讲。

  但是初步“证悟”以后,要巩固“证悟”的境界,不仅仅要巩固,而且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发展,这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必须要有耐心,或者说,必须要有我们佛教讲的精进,这样才可以。

  我们刚才讲了,如果现实生活当中的所有烦恼,都不能影响我们、都不会动摇我们,所有的痛苦都不会让我们产生恐惧,这种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这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快乐生活,这才是快乐。

  佛教里面,这种境界叫作“大乐”。“小乐”是什么呢?是日常生活当中的幸福、世俗的快乐;“大乐”就是在这种世俗“小乐”的背后、更高层次上的快乐、幸福,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幸福。

  如果我们到了“大乐”的境界,虽然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执著,但是会发现无数的人很执著。他们因为不知道执著的道理,所以在受苦;这样,我们就会产生非常强大的愿望、心愿,是什么呢?就是让所有人明白执著的道理、把所有人从噩梦当中唤醒;于是,我们就会投入到这项工作中,这就叫作弘法利生。

  利生需要弘法,如果没有弘法,那也只能解决暂时性的问题。

  比如说,我们去做一些慈善活动,布施一些物质利他,这当然是非常好的,有它的价值。尤其是对某些人来说,更加地需要。

  从另外一个层次讲的话,这种慈善活动只能暂时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温饱问题。实际上我们的力量,不可能解决所有人的温饱问题。我们没办法解决,即使能够解决所有的温饱问题,那是不是等于解决了他们的所有问题呢?当然不是了,还会有更多的问题,那更多的问题怎么样去解决呢?

  不是用给予的方法,而是让他们明白道理。他们明白了道理以后,自己就会解决问题的,这才是最最最好的方法。

  如果我们做慈善的时候,只是一直都用物质给予、给予、给予,到最后是帮助他们还是害了他们,也就说不清楚了。

  最好的方法是给予他们一些知识、智慧、技能,通过这些技能,让他们去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这是最好的慈善。

  佛佗度众生的方法,完全就是这种方法。佛的恩赐,不是说,佛把最好的东西给予每一个人。这是佛给不了的,如果佛能够给,那么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去求佛了,佛一定会主动地给每一个人。而我们现在不能解脱,这么多的众生在受苦,就说明佛是给不了的。

  佛经里面佛也经常讲,佛是没有办法把好东西给众生的,给不了的。所以六祖或者禅宗的书里面讲“佛不度众生,众生自度”,可以这样子去理解。

  当然也不能走极端,说“我根本不需要佛”,这是不行的。就是说,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这样才能够“证悟”。

  刚才讲了,我们“证悟”了以后,完全可以自己解决内心的所有烦恼,而且对所有众生产生了更强大的慈悲心。有了慈悲心,心里装的是什么呢?装的是满满的慈悲和利他;做的是什么呢?做的是利他的工作;这样怎么可能不幸福呢?一定会、绝对会拥有非常幸福的人生。

  不了解的人也许会想,整天都为别人付出,有什么好幸福的呢?付出肯定是很辛苦的,很多人可能是这样想的。这是因为还没有了解到真正的利他的滋味,利他的感觉是什么样呢?有这种想法的人,还没有感觉到,在真正利他当中,所获得的这种感觉是什么样的、这种滋味是什么样的,他们还没有感觉到。

  真正的幸福都是来自于慈悲和利他,从此以后,第一,对生老病死的畏惧、恐惧消失了;第二,生活琐事带来的所有烦恼全部消失了;第三,有了非常强大的智慧和慈悲心,以及利他心。这样的人生第一是幸福快乐的,第二是非常有意义的。

  这真的是一条特别有意义的、非常有意义的路,大家在这条路上要努力,这特别重要。

  “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这句话已经非常清楚地讲解了,当我们“证悟”的时候,应该有什么样的感受、有什么样的感觉;有什么样感受的时候,才叫作“证悟”,这里面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

  “证悟”有两个前提条件,第一个前提条件,不是通过思维逻辑,这是第一;第二个前提条件,不是从语言文字上理解。在这两个前提条件的基础上,自己去体会、直接去感觉。

  领悟、觉悟,不是通过逻辑、不是通过佛经、不是书面的理解,而是自己亲自体会到,体会到什么呢?了达“无一物可见”和“无一物可知”。

  如果不是自己贴的标签,而是自己真正感觉到了,这样的话,都不需要问任何人,自己就可以判定“我开悟了”,这完全是可以的。

  刚才也讲了,再重点强调一下,非常平静的禅定也有类似的感觉,不要弄错了。如果有一点点禅定的感觉,就自以为“证悟”了,到处宣扬“我证悟了”,怎么怎么样。这种人不可能是“证悟”的,“证悟”的人不是这样子的。

  在佛教传统上,无论是藏传佛教、汉传佛教,所有真正“证悟”的人,不会说自己“证悟”了。那些天天挂在口头上说自己“证悟”的人,实际上并没有“证悟”,除非有一些特殊的原因、理由。一般情况下,“证悟”的人都不会这样子,都是很谦虚的。谦虚是佛教的传统价值观,这也是很重要的。

  自己打坐明白了,就可以了,不需要给别人讲,默默无闻地修行,这样子的话,修行就不会有太多的障碍。

  如果根本没有“证悟”,即便有了一点点“证悟”,就四处宣扬,这样子的话,就会有障碍。即便是有了一点点的觉悟,从此以后就会停滞不前。

  “证悟”不是说给别人听的,而是自己修的。

  这句话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当深深地体会到“无一物可见”和“无一物可知”,就“证悟”了;刚才说了,“证悟”的当下,烦恼不会全部消失,不用着急,继续修;继续修了以后,烦恼很快就会逐步逐步地下降,而慈悲心、出离心就会逐步地增长。

  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自己完全可以看得到自己的成长,完全可以做得到。很多时候老人会说,“这个小孩,是我看着长大的”,那么我们就对自己说“这个我,是我看着长大的”。“他”原先什么都不懂,非常幼稚,自以为是,而实际什么都不是;后来“他”开始接受佛陀的教育,并用功努力地去做;然后“他”有了一点点的理解,有了一点点感受;最后“他”真正地“证悟”了,对生、老、病、死没有任何的恐惧,对所有众生有平等的大悲心;“他”就是我这么看着长大的,我们可以对自己这么说。

  “亦名如来知见”,这就是如来佛的见解,这是我们今天讲的第一个内容。

  接下来,讲第二个内容。第二个内容是说什么呢?

  【《六祖坛经》释义 忏悔品(宗宝本)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

  “弟子等”,这是惠能大师讲的话,这次他没有说“善知识”,而是说“弟子等”。

  他有些时候说“善知识”,有些时候说“弟子等”。

  “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就是每一个念头,过去的念头、现在当下的念头,和未来的念头,这三时念头。

  “念念不被嫉妒染”,里面讲的不仅仅是“嫉妒”,包括了贪、嗔、痴、慢、疑五毒,每一个念头,都不被贪、嗔、痴“”,五毒都是这样不“”。

  “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从前所有的罪业。

  “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那这叫作“无相忏悔”。

  “忏悔”有很多很多种“忏悔”,其中最最最上等的、最高级的、最殊胜的“忏悔”是什么呢?就是“无相忏悔”。

  比如说,修金刚萨埵的“忏悔”,里面有四种对治力。在这四种对治力当中,当然也可以有“无相忏悔”,但是从本质上讲,金刚萨埵是有相的“忏悔”。思维“我们对过去的罪过感到后悔,从今以后不再做了”,就是有相的,而不是无相的。

  在有相“忏悔”的方法当中,金刚萨埵的“忏悔”是最最殊胜的。在金刚萨埵“忏悔”的最后,可以融入到空性中,这样的话,后面部分也可以叫“无相忏悔”。

  从整体上讲,金刚萨埵的“忏悔”是一种有相“忏悔”,后面融入空性当中,可以是一种“无相忏悔”,但是整体上还是有相“忏悔”。

  惠能大师讲的这种“忏悔”,叫作“无相忏悔”。如果证悟了,在证悟的空性中,即使没有其他的“忏悔”方法也没关系,“无相忏悔”就是最殊胜的“忏悔”的方法。

  我们要知道,证悟了以后,在证悟的境界当中,“忏悔”的内容就全都包含了。

  还没有证悟的时候,是没有办法做“无相忏悔”的。还没有证悟怎么做“无相忏悔”呢?没办法的。所以还没有证悟的时候,就需要修有相“忏悔”,像金刚萨埵“忏悔”中的四种对治力,是最好的,通过有相“忏悔”,最后可以做到“无相忏悔”。

  实际上证悟了以后,安住在证悟的境界当中,已经是最最最好的“忏悔”了,为什么是最好的“忏悔”呢?

  比如说,我们修金刚萨埵方法中的四种对治力,可以清净所有的罪过,但是罪过的种子,是清净不了的。种子是没办法清净的,只能把罪业消除了。我们不需要去受果报、不需要堕地狱,但是种子还在我们的阿赖耶识当中,没有办法铲除,为什么呢?

  因为种子必须要有空性智慧才能够铲除、拨根,否则是不可以的。只有证悟的境界,才可以把种子、连根一起铲除,所以“无相忏悔”是最殊胜的“忏悔”的方法,特别特别有意义。

  “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连种子都铲除了,怎么复生呢?没办法复生、不可能复生的,这叫作“无相忏悔”。这是宗宝本《坛经》里面《忏悔品》中的一句话,特别特别得重要。

  证悟了以后,通过这种“无相忏悔”的方法就可以“忏悔”了。好,这是第二个内容。

  下面的几句话,相互之间没有什么关联,是从不同章节摘录的一些比较重要的内容,前后没有关联。第三个内容就是说:

  【《六祖坛经》释义 忏悔品(宗宝本)

  不可沉空守寂,

  “不可沉空守寂”,这里的“沉空守寂”是什么呢?就是沉迷于“”。

  这种“”,不是证悟空,而是我们之前讲的无记空。

  实际上还没有证悟,只是心很平静,算是禅定的状态,这就是“沉空”。一直沉迷于寂止修法,除了这种寂止禅定以外,不去追求智慧、证悟。

  “守寂”,就是守住这种寂止。

  “沉空”与“守寂”,实际上是一个意思。除了这种无记空的禅定以外,什么都不说,整天只是打坐,都在这种禅定当中,这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对呢?

  如果是证悟了,在证悟的境界当中,不做别的事,只是继续修行,这当然是可以的。

  如果没有证悟,只是一种寂止状态、只是一种普通世间的禅定状态,这样的话,在这种禅定当中,沉迷时间很长,也是没有用的。没有出离心、没有菩提心、不去追求证悟,只是在这种禅定当中,心平静是没有用的。

  所以不要“沉空守寂”,那需要什么呢?

  【《六祖坛经》释义 忏悔品(宗宝本)

  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

  “即须广学多闻”,大家看看这四个字“广学多闻”,这是《坛经》里面讲的。

  大家不要以为禅宗不需要闻思,大家不要这么认为,禅宗当然需要闻思、一定要闻思。“广学多闻”不就是惠能大师说的吗?《坛经》里面说的吗?这是最权威的说法。

  对禅宗来说,《坛经》不就是最最最权威的吗?《坛经》里面说需要“广学多闻”,那么还有什么话可以说呢?

  如果不学,只是修行,那么不学,能修什么呢?如果不学就能修,这当然是可以了,但是不学,怎么修呢?连怎么修行的方法都不知道,更何况知道禅宗的见解呢?

  在大圆满里面,龙钦巴、无垢光尊者说了,现在是末法时代,要证悟大圆满的话,需要“广学多闻”。虽然文字没有办法直接表达大圆满,但是“广学多闻”的闻、思、修智慧,对证悟是一定有帮助的。

  我们能够“广学多闻”的话,至少在修行过程当中,不会走错路。路在哪里呢?自己之所以非常清楚,就是因为“广学多闻”,所以才会非常非常清楚。

  如果以为禅宗不立文字,就不需要闻思,只要修就可以了,这种想法,对整个佛教是不利的、对佛教的发展是不利的,为什么呢?

  大家一定要知道,佛教跟其他宗教有很大不一样,我们并不是说佛教了不起,其他宗教不好,不是这个意思,但是确实有很大不一样,这是客观事实。差别就是佛教有很多东西要学习,必须要去学习。

  对于需要学习的佛教知识,如果不学习,那么后面怎么去修呢?根本没办法修。

  佛教跟其他宗教不一样,佛教不是以信仰为主,佛教是以智慧为主,智慧从哪里来呢?智慧当然不会从天降,智慧就是通过闻、思、修获得的。

  修禅宗、学禅宗的人,也必须要“广学多闻”。“广学多闻”对整个佛法的发展有利、对禅宗法脉的发展也有利。

  如果每一个修禅宗的人都一定能够证悟的话,那么没有太多的闻思也可以;但是在很多人当中,能够真正开悟的人,也许不是多数。大多数人既没有证悟的智慧,又没有闻、思的智慧,什么智慧都没有,这样对佛教的理解、对修行的理解,各个方面都很欠缺,在修行中肯定会出很多很多很多的问题,而且出问题的时候,也根本没办法解决。

  所以学禅宗的人也需要“广学多闻”,闻、思、修是特别特别重要的。佛教里面的每一句话,或者每一部佛经,都有非常非常深奥的智慧。除了讲修行的深奥智慧以外,也讲很多很多人生的智慧,这些都是非常有必要去学习的。

  即使根本没有佛教信仰,也不打算有佛教信仰,也应该去学一学佛教智慧,为什么呢?

  你不信佛教,当然可以,但是佛教里面有很多人生智慧,这些智慧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可以用得上的。

  佛教中有些非常深奥的东西,你接受不了,没关系的,可以不信仰;但是一些智慧的方法、观念,对世俗的生活,是非常非常有意义的、有帮助的,所以“广学多闻”是非常有意义的。

  【《六祖坛经》释义 忏悔品(宗宝本)

  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

  “识自本心”,经过“广学多闻”,尤其是修心后,就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心的本性。

  “达诸佛理”,就能够通达所有的佛理、佛的理论。

  证悟了心的本性,通达了很多很多佛的理论,这些与现实生活不能脱离、不能脱节。

  如果口头上会讲很多很多很多的佛教理论,落实到自己生活、工作上的时候,完全脱节了。说一套做一套,这样的话,佛教知识再再再渊博,实际上也是没有用的。

  所以通达佛理以后,必须要用到生活当中,怎么用到生活当中呢?

  音像来源:慧灯之光网站 ; 文字来源:自主研发

上一篇:民俗学-坛经(慈)其余要点汇集11[1-3]

下一篇:民俗学-坛经(慈)其余要点汇集11[3-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